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3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杨浦区校级期末)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章中提出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感情定向,“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下列诗句中体现了“阿波罗式”感情定向的有()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风•静女》)②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周南•桃夭》)③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④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2.(2023秋•虹口区期末)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 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 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数字滤镜:莫让修饰变修改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的修饰本无可非议。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中对于滤镜的过度使用,却让修饰变成了修改,从而使对美的追求从真实走向了虚假。不仅众多演员在剧中因过度修脸而出现脸型“翻车”,甚至导致了由于磨皮过度,让网友误将某网剧群众演员认作假人的乌龙事件发生。(a)②当此类事件频繁出现,以至于对瑕疵的修饰影响到对主体的辨识,甚至引发真假之争,这已不再只是个人审美和后期处理的技术失误问题,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因素。③任何一张自然脸都不可能绝对完美,任何一张自然脸的图像也不可能毫无瑕疵。因此,数字滤镜需要在算法的帮助下,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数字滤镜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修改,也可以生成任意风格。这就让脸部图像拥有了被随意修改和任意制造的可能,也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越来越缺乏约束性。但当数字滤镜被过度使用,修改的图像数据越来越多,生产出的脸部图像也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④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脸的图像不仅是一种个体特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代的面容”是观察时代文化的一个切面。网络影视剧本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但当脸的图像被数字滤镜过度修改之后,脸部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的多样性也随之被抹去,反而在对美的追求中走向了美的反面。(b)⑤在各类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开发者通常会预置多样化的选择。既有“一键美颜”的傻瓜模式,也有精挑细选的专业模式。多样的算法和不同的滤镜,本应会产生更多的风格选择。但对于大众而言,专业参数设置的复杂性和选择上的困难都会让其产生畏难心理。简单且不会出错的“自动风格”反而容易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交网络照片的“千人一面”。⑥当一种审美风格在图像社交媒体中成为主导,就迅速打破媒介的藩篱,迁移至影视剧、短视频等更多的大众媒介之中,尤其对网剧的审美风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风格被过度追求,一张三维的脸因过度磨皮而平面化,甚至脸部皮肤和毛孔都不可见。(c)⑦一个显在的事实是,虽然人们对演员过度修图的行为时有调侃,但同时对真实的脸部图像又不太包容。各种演员颜值坍塌,以及憔悴、衰老和油腻的照片频上新闻,就是实例。(d)在错误的审美引导下,大众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对真实面容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⑧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对于传统影视剧创作如此,对于网络影视创作依然如此,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审美脱离真实。滤镜不是万能的修改器,过度依赖滤镜不仅会导致美的变形,还会让前期拍摄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既然后期一切可为,那么前期工作就可以粗糙、任性。⑨摄影术的诞生,让画家开始重新思考精准再现的意义,并用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更是直接催生了现代艺术的兴起。而数字时代的来临,又让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如何对待真实,是数字时代不得不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⑩但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数字修改都不等同于随意、任性,审美也有健康与畸形之分。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10日)(1)茜茜同学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唯颜值”取向和存在性焦虑影响下,对于演员而言,别人修了你不修,别人瘦脸你不瘦,就会很容易陷入形象坍塌和颜值不再的焦虑之中。根据文意,你觉得这些文字描绘的现象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处?A.(a)B.(b)C.(c)D.(d)(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数字滤镜”的一项是A.利用修图软件提高脸部亮度。B.化妆师开拍前修饰演员容貌。C.借助电脑后期让演员显年轻。D.在线直播博主开启美颜滤镜。(3)二狗同学要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如何正确看待美颜技术”演讲比赛,如果你从这篇文章中选择一句话推荐给他,以下不合适的一句是A.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B.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C.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D.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4)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相对于网络影视作品,传统影视剧创作中并不会使用过多的数字滤镜。B.多数人只用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的“自动风格”模式,并不需求功能更多的App。C.数字滤镜导致当下生产出的脸部图像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带来了审美失真问题。D.网络影视剧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所以数字滤镜的使用需要有所限度。(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技术层面论证了算法的程式化视觉规范,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缺乏约束性,进而导致失真。B.文章以各类App为例,指出大众使用数字滤镜中“自动风格”模式,会导致审美走向单一化。C.文章论证了大众如果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会对真实面容要求更苛刻。D.文章引用摄影术的例子,论证了数字时代的来临,也将让艺术家开始通过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4.(2023秋•奉贤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红心番薯林清玄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③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④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⑤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⑥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⑦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⑧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⑨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⑩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⑪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⑫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⑬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⑭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⑮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⑯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的作用。(2)本文重在写红心番薯,但第⑪段描写牵牛花,分析其用意。(3)文中画线句两次出现,赏析其构思特点。(4)结合前文,赏析最后一段的妙处。三.默写(共1小题)5.(2023秋•虹口区期末)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长沙》)(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苏轼《赤壁赋》中“客”吟咏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6.(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蒋彦回传[南宋]杨万里①蒋彦回,零陵人也。少辞家入太学。既无遥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筑囿,植花木,茸亭榭,以读书于其间。囿产玉芝,遂以名焉。②未几,山谷黄先生贬宜州。是时,党禁密甚①,士大夫有顾望心。先是,郡守丁注有山谷次其韵②之诗。丁见之惧,易其本韵二三以异焉。惟彦回日从之游,藏弃其诗文字画二百余纸,山谷亦乐为彦回作也,实崇宁三年三月也。明年九月,山谷病革③,彦回闻之,往见焉。至则山谷大喜,握手曰:“吾身后,非彦回则谁付?”乃尽出所著书示曰:“惟公所欲取之”。彦回竟不私片纸。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归。③道乡邹浩谪居永,彦回复从之游,欢甚。未几,浩复有昭州之命,留其夫人与其子僦民屋于太平寺后以居,乃行。彦回实经纪其家,同其患难而周其乏困。浩率月致二书以谢,盖深德之。④嗟乎,士穷乃见节义。此韩退之为久故之交而言也。若彦回之于二先生,非有平生之素,而能慕二先生之风,既贤也已。况二先生淹汩阨塞于荒远寂寞之地,宾客落而朋友缺,而彦回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变。此古之仁且贤者,族且亲者,恩且旧者,犹或难焉。⑤予来丞邑,访其所谓玉芝园者,但见荒烟野草而已。问其子,则观言者在。问彦回之遗事,曰:“先君子有文集若干卷,顷大盗孔彦舟屠城,寸纸不遗余矣。”于太息而为之传。(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七》,有删改)【注】:①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因元祐党禁案被贬宜州。②次其韵:按照原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来和诗。③病革:病势危急。(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周其乏困。②盖深德之。(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士穷乃见节义A.终极完结B.阻塞不通C.不得志,不显贵D.贫苦,生活困难②非有平生之素A.质朴B.清贫C.旧交D.向来(3)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归。(4)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既无遇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5)分析第②段写郡守丁注的作用。(6)具体分析第③段中邹浩“月致二书”给蒋彦回的原因。7.(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游五泄记[明]徐渭①万历二年十一月廿有二日偕王图、吴系、马策往五泄①。初宿谢家桥,明日雨,山行,驴不可负,莫至枫桥止□。又明日,午始霁②,遂行。两宿而至五泄寺,是为至日,遂登。已而大雾,穷宇内不见寸形,浑若未辟。忽复霁,遂穷五泄,题名镌寺之石鼓。是夕雪。明日午复霁,往观七十二峰,陟③自西潭,以涨甚返。又明日,陟四泄之对峰,观四泄,下饭于寺,遂装以归。逾响铁、紫阆、长青三岭,日仄,至洞岩寺,饭罢已灯。僧祖福缚炬,请观洞岩。又明日,黎饭复行。入湖船,一夕而至金家巉。甫明,逾两小岭,午泛离渚,日仄抵家。②是观也,洞岩奇于阴,五泄奇于阳,而七十二峰两壁夹一壑,时明时幽,时旷时逼,奇于阴阳之间。以余评之,殆莫胜于五泄,借物以形容之终不足。苏子瞻游白水、佛迹山云,“山上瀑布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大略似项羽破幸邯时”④,庶几近之矣。③是行也,去来凡十有三日,陆行三百里,水行百三十里。余堕驴者二,越溪而溺者一,濡者四五,驴蹶于岭者三。诸子淖而跌者弗论也。得诗二十首,每作,诸子必和之。(选自《徐渭集•卷二十三》,有删改)【注】①五泄:今诸暨市西一处景点,飞瀑于山石之间奔腾折为五段,颇为壮观。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陟:登高。④雷辊:雷鸣。引文见苏轼《答陈季常书》。(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A.哉B.矣C.焉D.者(2)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徐渭一行多地辗转,克服恶劣天气条件才到达五泄。B.登临五泄的时间是在夏至前后,山中天气变化多端。C.徐渭一行本计划登上西潭,但潭水猛涨,只得放弃。D.此行除了观看瀑布,大家还借机观赏洞岩寺之洞岩。(3)第①段以“浑若未辟”四字写雾,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析第②段引用苏轼之言的原因。(5)有人认为第③段画线句与记游关系不大,可以删除。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8.(2023秋•黄浦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落梅[南宋]尤袤清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红。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歌残《玉树》①人何在?舞破②《山香》③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注释: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创制的《玉树后庭花》。②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有:“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③《山香》,舞曲名。出处不详,一说出自《羯鼓录》。(1)文学社要将本诗编入鉴赏栏目,所取栏目名称不合适的一项是A.抒情诗选B.宋人古风C.南渡律诗D.咏梅诗选(2)下列对与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红梅飘落清溪的画面,清雅冷寂,奠定诗歌感情基调。B.颔联写五更之夜,诗人内心愁苦,难以入眠,角声不断,更添悲凉。C.颈联化用典故,暗讽当朝统治者沉酒声色,使国家复陷败亡之忧。D.全诗旨在对落梅进行多角度的描绘,从时间到用典,既细腻又动人。(3)请从情境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六.作文(共1小题)9.(2023秋•闵行区期末)曹操追求的是“天下归心”,陶渊明追求的是“返自然”,李白追求的是“开心颜”,杜甫追求的是“天下寒士俱欢颜”,袁隆平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学,你的追求是什么呢?请以“谈追求”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班级及其他带有明显易辨认特征的信息。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杨浦区校级期末)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章中提出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感情定向,“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下列诗句中体现了“阿波罗式”感情定向的有()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风•静女》)②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周南•桃夭》)③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④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①这句诗描述的是男子因女子故意躲藏而焦急、心动的情景,明显体现了激动性的感情,不符合“阿波罗式”的定义。②此句诗描绘的是女子出嫁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并管理家庭,体现了男女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没有激动性的感情波动,完全符合“阿波罗式”的定义。③这句诗表达的是女子因思念远征的丈夫而容颜憔悴,男女间的关系有一种安排,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符合“阿波罗式”的定义。④此句诗描述的是商人因重利而轻别离,女子守空船的凄凉景象,男女间的关系有一种安排,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符合“阿波罗式”的定义。⑤这句诗表达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深情,情感浓烈而激动,也不符合“阿波罗式”的定义。故选B。2.(2023秋•虹口区期末)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 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 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现象和相应观念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B.“杀熟”现象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涉及的关系越近越亲密的特点。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数字滤镜:莫让修饰变修改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的修饰本无可非议。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中对于滤镜的过度使用,却让修饰变成了修改,从而使对美的追求从真实走向了虚假。不仅众多演员在剧中因过度修脸而出现脸型“翻车”,甚至导致了由于磨皮过度,让网友误将某网剧群众演员认作假人的乌龙事件发生。(a)②当此类事件频繁出现,以至于对瑕疵的修饰影响到对主体的辨识,甚至引发真假之争,这已不再只是个人审美和后期处理的技术失误问题,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因素。③任何一张自然脸都不可能绝对完美,任何一张自然脸的图像也不可能毫无瑕疵。因此,数字滤镜需要在算法的帮助下,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数字滤镜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修改,也可以生成任意风格。这就让脸部图像拥有了被随意修改和任意制造的可能,也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越来越缺乏约束性。但当数字滤镜被过度使用,修改的图像数据越来越多,生产出的脸部图像也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④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脸的图像不仅是一种个体特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代的面容”是观察时代文化的一个切面。网络影视剧本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但当脸的图像被数字滤镜过度修改之后,脸部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的多样性也随之被抹去,反而在对美的追求中走向了美的反面。(b)⑤在各类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开发者通常会预置多样化的选择。既有“一键美颜”的傻瓜模式,也有精挑细选的专业模式。多样的算法和不同的滤镜,本应会产生更多的风格选择。但对于大众而言,专业参数设置的复杂性和选择上的困难都会让其产生畏难心理。简单且不会出错的“自动风格”反而容易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交网络照片的“千人一面”。⑥当一种审美风格在图像社交媒体中成为主导,就迅速打破媒介的藩篱,迁移至影视剧、短视频等更多的大众媒介之中,尤其对网剧的审美风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风格被过度追求,一张三维的脸因过度磨皮而平面化,甚至脸部皮肤和毛孔都不可见。(c)⑦一个显在的事实是,虽然人们对演员过度修图的行为时有调侃,但同时对真实的脸部图像又不太包容。各种演员颜值坍塌,以及憔悴、衰老和油腻的照片频上新闻,就是实例。(d)在错误的审美引导下,大众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对真实面容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⑧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对于传统影视剧创作如此,对于网络影视创作依然如此,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审美脱离真实。滤镜不是万能的修改器,过度依赖滤镜不仅会导致美的变形,还会让前期拍摄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既然后期一切可为,那么前期工作就可以粗糙、任性。⑨摄影术的诞生,让画家开始重新思考精准再现的意义,并用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更是直接催生了现代艺术的兴起。而数字时代的来临,又让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如何对待真实,是数字时代不得不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⑩但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数字修改都不等同于随意、任性,审美也有健康与畸形之分。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10日)(1)茜茜同学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唯颜值”取向和存在性焦虑影响下,对于演员而言,别人修了你不修,别人瘦脸你不瘦,就会很容易陷入形象坍塌和颜值不再的焦虑之中。根据文意,你觉得这些文字描绘的现象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处?CA.(a)B.(b)C.(c)D.(d)(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数字滤镜”的一项是BA.利用修图软件提高脸部亮度。B.化妆师开拍前修饰演员容貌。C.借助电脑后期让演员显年轻。D.在线直播博主开启美颜滤镜。(3)二狗同学要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如何正确看待美颜技术”演讲比赛,如果你从这篇文章中选择一句话推荐给他,以下不合适的一句是DA.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B.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C.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D.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4)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A.相对于网络影视作品,传统影视剧创作中并不会使用过多的数字滤镜。B.多数人只用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的“自动风格”模式,并不需求功能更多的App。C.数字滤镜导致当下生产出的脸部图像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带来了审美失真问题。D.网络影视剧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所以数字滤镜的使用需要有所限度。(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从技术层面论证了算法的程式化视觉规范,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缺乏约束性,进而导致失真。B.文章以各类App为例,指出大众使用数字滤镜中“自动风格”模式,会导致审美走向单一化。C.文章论证了大众如果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会对真实面容要求更苛刻。D.文章引用摄影术的例子,论证了数字时代的来临,也将让艺术家开始通过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答案】(1)C(2)B(3)D(4)C(5)C【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结合各处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内容,结合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信息的提取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设置的情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推断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推断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根据原文“当一种审美风格在图像社交媒体中成为主导,就迅速打破媒介的藩篱,迁移至影视剧、短视频等更多的大众媒介之中,尤其对网剧的审美风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风格被过度追求,一张三维的脸因过度磨皮而平面化,甚至脸部皮肤和毛孔都不可见”“一个显在的事实是,虽然人们对演员过度修图的行为时有调侃,但同时对真实的脸部图像又不太包容。各种演员颜值坍塌,以及憔悴、衰老和油腻的照片频上新闻,就是实例”可知,当前一种审美风格在图像社交媒体中成为主导,人们对演员的真实脸部图像不太包容,使演员陷入形象坍塌和颜值不再的焦虑之中。题干文字的表述最适合放在C处,既承接第⑥段又引出第⑦段。故选:C。(2)数字滤镜需要在算法的帮助下,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数字滤镜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修改,也可以生成任意风格。这就让脸部图像拥有了被随意修改和任意制造的可能,也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越来越缺乏约束性。A.“利用修图软件提高脸部亮度”符合“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属于本文所说“数字滤镜”。B.“化妆师开拍前修饰演员容貌”是人工进行修饰,不属于本文所说“数字滤镜”。C.“借助电脑后期让演员显年轻”符合“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属于本文所说“数字滤镜”。D.“在线直播博主开启美颜滤镜”符合“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属于本文所说“数字滤镜”。故选:B。(3)D.“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不合适,选项叙述的是“网络影视”肩负的职责,与题干的主题“如何正确看待美颜技术”不太符合。故选:D。(4)A.“传统影视剧创作中并不会使用过多的数字滤镜”错误,根据原文“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中对于滤镜的过度使用,却让修饰变成了修改,从而使对美的追求从真实走向了虚假”可知,原文是叙述“随着网络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中对于滤镜的过度使用”,选项推断于文无据。B.“并不需求功能更多的App”错误,根据原文“在各类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开发者通常会预置多样化的选择……但对于大众而言,专业参数设置的复杂性和选择上的困难都会让其产生畏难心理。简单且不会出错的‘自动风格’反而容易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知,原文是说“专业参数设置的复杂性和选择上的困难”会让大众“产生畏难心理”,简单且不会出错的“自动风格”反而容易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并没有说“不需求功能更多的App”,选项推断不符合原文表述。C.正确。D.“所以数字滤镜的使用需要有所限度”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可知,原文是叙述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我们要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网络影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5)C.“文章论证了大众如果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会对真实面容要求更苛刻”错误,根据原文“在错误的审美引导下,大众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对真实面容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可知,原文有一个限定条件“在错误的审美引导下”,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C。答案:(1)C(2)B(3)D(4)C(5)C4.(2023秋•奉贤区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红心番薯林清玄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③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④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⑤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⑥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⑦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⑧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⑨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⑩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⑪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⑫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⑬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⑭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⑮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⑯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的作用。(2)本文重在写红心番薯,但第⑪段描写牵牛花,分析其用意。(3)文中画线句两次出现,赏析其构思特点。(4)结合前文,赏析最后一段的妙处。【答案】(1)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2)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在夕阳之下时,将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3)第一处是父亲的话,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和失望。第二处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内涵有推进和深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巧妙。(4)“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埋”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蕴含哲理、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4)本题考查考生赏析重点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从表达技巧、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作答。【解答】(1)结合“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可知,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2)结合“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可知,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在夕阳之下时,将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3)结合“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可知,第一处是父亲的话,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和失望。结合“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可知,第二处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内涵有推进和深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巧妙。(4)结合“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可知,“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埋”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答案:(1)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2)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在夕阳之下时,将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3)第一处是父亲的话,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和失望。第二处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内涵有推进和深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巧妙。(4)“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埋”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三.默写(共1小题)5.(2023秋•虹口区期末)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苏轼《赤壁赋》中“客”吟咏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和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重点字:稠)(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重点字:鳝)(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重点字:鹊)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6.(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蒋彦回传[南宋]杨万里①蒋彦回,零陵人也。少辞家入太学。既无遥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筑囿,植花木,茸亭榭,以读书于其间。囿产玉芝,遂以名焉。②未几,山谷黄先生贬宜州。是时,党禁密甚①,士大夫有顾望心。先是,郡守丁注有山谷次其韵②之诗。丁见之惧,易其本韵二三以异焉。惟彦回日从之游,藏弃其诗文字画二百余纸,山谷亦乐为彦回作也,实崇宁三年三月也。明年九月,山谷病革③,彦回闻之,往见焉。至则山谷大喜,握手曰:“吾身后,非彦回则谁付?”乃尽出所著书示曰:“惟公所欲取之”。彦回竟不私片纸。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归。③道乡邹浩谪居永,彦回复从之游,欢甚。未几,浩复有昭州之命,留其夫人与其子僦民屋于太平寺后以居,乃行。彦回实经纪其家,同其患难而周其乏困。浩率月致二书以谢,盖深德之。④嗟乎,士穷乃见节义。此韩退之为久故之交而言也。若彦回之于二先生,非有平生之素,而能慕二先生之风,既贤也已。况二先生淹汩阨塞于荒远寂寞之地,宾客落而朋友缺,而彦回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变。此古之仁且贤者,族且亲者,恩且旧者,犹或难焉。⑤予来丞邑,访其所谓玉芝园者,但见荒烟野草而已。问其子,则观言者在。问彦回之遗事,曰:“先君子有文集若干卷,顷大盗孔彦舟屠城,寸纸不遗余矣。”于太息而为之传。(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七》,有删改)【注】:①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因元祐党禁案被贬宜州。②次其韵:按照原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来和诗。③病革:病势危急。(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周其乏困周济。②盖深德之感激。(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士穷乃见节义CA.终极完结B.阻塞不通C.不得志,不显贵D.贫苦,生活困难②非有平生之素CA.质朴B.清贫C.旧交D.向来(3)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归。(4)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既无遇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5)分析第②段写郡守丁注的作用。(6)具体分析第③段中邹浩“月致二书”给蒋彦回的原因。【答案】(1)①周济②感激(2)①C②C(3)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4)既无遇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5)反衬蒋彦回不惧党禁,不惧权贵,真心对待朋友的品性。(6)感谢蒋彦回对家人的帮助与照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有时也可采用代入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从其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的角度加以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从相关段落中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然后对其分析概括。【解答】(1)①周:周济。句意:周济他们困顿的生活。②德:感激。句意:因为深深地感激他。(2)①C.穷:不得志,不显贵。句意: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故选C。②C.素:旧交。句意:他们平生没有旧交。故选C。(3)“卒”,去世;“敛”,收殓;“具”,准备;“归”归葬。译文: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4)句子大意为:在得不到有司赏识之后,于是他放弃了太学生的身份回到故乡,买了几千卷书籍,并且建造了一座楼阁来收藏这些书籍。“于有司”是“遇”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弃而归”是谓语部分,主语为省略的“蒋彦回”,句子结构完整,“弃而归”后断开;“数千卷”是“书”的后置定语,二者共同作“市”的宾语,宾语“书数千卷”后断开。故该句断句为:既无遇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5)由原文“是时,党禁密甚,士大夫有顾望心。先是,郡守丁注有山谷次其韵之诗。丁见之惧,易其本韵二三以异焉”“惟彦回日从之游,藏弃其诗文字画二百余纸”可知,当时黄庭坚因元祐党禁案被贬宜州,士大夫都有观望畏忌之心。郡守丁注曾经写过《玉芝园》诗,黄庭坚的诗就是依次用丁注之诗的韵脚来写的。丁太守见到黄庭坚的和诗之后很害怕,就把自己原诗韵脚改变了几个来表示与黄诗不同。只有蒋彦回(毫无顾忌)每天与黄庭坚交往游玩,收藏了他二百多幅诗文字画。以郡守丁注反衬蒋彦回不惧党禁,不惧权贵,真心对待朋友的品性。(6)由原文“浩率月致二书以谢,盖深德之”可知,感谢蒋彦回对家人的帮助与照顾。答案:(1)①周济②感激(2)①C②C(3)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4)既无遇于有司/弃而归/市书数千卷/阁以藏焉。(5)反衬蒋彦回不惧党禁,不惧权贵,真心对待朋友的品性。(6)感谢蒋彦回对家人的帮助与照顾。参考译文:蒋彦回传【南宋】杨万里①蒋彦回,是零陵人。他年少时离开家乡进入太学学习,在得不到有司赏识之后,于是他放弃了太学生的身份回到故乡,买了几千卷书籍,并且建造了一座楼阁来收藏这些书籍。他又修建了一座花园,在花园里种植花草树木,修葺亭台楼榭,来供自己在园中自在地读书。过不多久,花园里出产玉芝,于是就用“玉芝”来命名这座花园。②不久,黄庭坚被贬宜州。那时候,党禁非常严密,当时的士大夫都有观望畏忌之心。这之前,永州郡守丁注曾经写过《玉芝园》诗,黄庭坚的诗就是依次用丁注之诗的韵脚来写的。丁太守见到黄庭坚的和诗之后很害怕,就把自己原诗韵脚改变了几个来表示与黄诗不同。只有蒋彦回(毫无顾忌)每天与黄庭坚交往游玩,收藏了他二百多幅诗文字画。黄庭坚也非常高兴给蒋彦回写字作画,当时是崇宁三年三月。第二年九月,黄庭坚病危,蒋彦回听说这件事,连忙赶去见他。到了之后,黄庭坚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我的身后之事,如果不托付给彦回你的话,那有托付给谁呢?”于是黄庭坚把自己写的书都拿出来给他看,说:“只要你想要的,你都拿走。”蒋彦回竟然没有占有哪怕一张纸的东西。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③又一位元祐党人邹浩(号道乡先生)谪居永州,蒋彦回又追随他并与之交往,非常高兴。不久,邹道乡又接到被贬昭州的任命,他就把妻子儿女留在永州,在永州太平寺后面租赁了当地百姓的一间屋子让他们居住,自己才前往昭州。蒋彦回切切实实地帮助邹道乡的家人料理家事,与他们一同经历磨难并且周济他们困顿的生活。邹道乡每月写两封信给蒋彦回表示谢意,因为深深地感激他。④唉!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这是韩愈为长久交往的老朋友说的话呀。像蒋彦回和两位先生的关系,他们平生没有旧交,但他却能思慕向往两位先生的高风亮节,已经是非常贤明的了。况且黄、邹两位先生还长久地处在荒远寂寞的永州被流放埋没,宾客朋友都抛弃他们而去,但是蒋彦回即便是到了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也不改变对二位先生的态度,这是古代仁德贤明之人、同一家族中的血缘之亲以及曾经对他们有恩而且旧交甚厚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啊。⑤我来到永州,寻访那座所谓的“玉芝园”的花园,却只看见荒凉破败的废墟上长满野草罢了。我就打听蒋彦回的子嗣,他有一个叫蒋观言的儿子还在世。问他蒋彦回的逸闻轶事,说:“我父亲留有若干卷文集,不久大盗孔彦舟屠城,一片纸都没留下。”于是叹息为他作传。7.(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游五泄记[明]徐渭①万历二年十一月廿有二日偕王图、吴系、马策往五泄①。初宿谢家桥,明日雨,山行,驴不可负,莫至枫桥止□。又明日,午始霁②,遂行。两宿而至五泄寺,是为至日,遂登。已而大雾,穷宇内不见寸形,浑若未辟。忽复霁,遂穷五泄,题名镌寺之石鼓。是夕雪。明日午复霁,往观七十二峰,陟③自西潭,以涨甚返。又明日,陟四泄之对峰,观四泄,下饭于寺,遂装以归。逾响铁、紫阆、长青三岭,日仄,至洞岩寺,饭罢已灯。僧祖福缚炬,请观洞岩。又明日,黎饭复行。入湖船,一夕而至金家巉。甫明,逾两小岭,午泛离渚,日仄抵家。②是观也,洞岩奇于阴,五泄奇于阳,而七十二峰两壁夹一壑,时明时幽,时旷时逼,奇于阴阳之间。以余评之,殆莫胜于五泄,借物以形容之终不足。苏子瞻游白水、佛迹山云,“山上瀑布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大略似项羽破幸邯时”④,庶几近之矣。③是行也,去来凡十有三日,陆行三百里,水行百三十里。余堕驴者二,越溪而溺者一,濡者四五,驴蹶于岭者三。诸子淖而跌者弗论也。得诗二十首,每作,诸子必和之。(选自《徐渭集•卷二十三》,有删改)【注】①五泄:今诸暨市西一处景点,飞瀑于山石之间奔腾折为五段,颇为壮观。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陟:登高。④雷辊:雷鸣。引文见苏轼《答陈季常书》。(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BA.哉B.矣C.焉D.者(2)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A.徐渭一行多地辗转,克服恶劣天气条件才到达五泄。B.登临五泄的时间是在夏至前后,山中天气变化多端。C.徐渭一行本计划登上西潭,但潭水猛涨,只得放弃。D.此行除了观看瀑布,大家还借机观赏洞岩寺之洞岩。(3)第①段以“浑若未辟”四字写雾,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析第②段引用苏轼之言的原因。(5)有人认为第③段画线句与记游关系不大,可以删除。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B(2)C(3)以天地“混沌”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雾之大,同时增添了环境的神奇色彩。(4)作者认为借助具体景物无法言尽五泄之美,所以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来加以说明,突出五泄山瀑布难以言状的声势之美。(5)画线句子突出了游览的艰险与收获,属于对此次游览的总结,同时也暗含着想要得到美好的收获往往都要经历艰辛的过程的道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所给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从写景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苏轼之言”进行正确翻译理解,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游记的特点及画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解答】(1)“莫至枫桥止”是在陈述事实,应是陈述语气,四个选项中,“哉”侧重疑问或反问,“焉”“者”侧重停顿,“矣”侧重陈述。故选B。(2)C.“计划登上西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往观七十二峰,陟自西潭,以涨甚返”,所以应是计划从西潭登七十二峰。故选C。(3)“浑若未辟”的意思是:天地间混沌一片,如尚未开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雾笼罩世界,不辩万物,天地间浑然一体的样子。突出了雾之大,同时增添了环境的神秘感。(4)“山上瀑布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大略似项羽破幸邯时”的意思是:山上瀑布三十仞,声如电闪雷鸣,无法说出它的形状,气势如项羽破幸邯时。“借物以形容之终不足”的意思是:借助具体景物来形容终究不足。所以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来突出五泄山瀑布难以言状的声势之美。(5)不可以删掉。理由:古代游记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的感受。也可以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余堕驴者二,越溪而溺者一,濡者四五,驴蹶于岭者三。诸子淖而跌者弗论也”是突出游览艰险、此次游览的不易,属于对此次游览的总结,也是感受,同时也暗含着美好的收获往往都要经历艰辛的过程的道理。“得诗二十首,每作,诸子必和之”也属于游览的收获,且写诗创造也是此次游览过程中的行为。答案:(1)B(2)C(3)以天地“混沌”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雾之大,同时增添了环境的神奇色彩。(4)作者认为借助具体景物无法言尽五泄之美,所以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来加以说明,突出五泄山瀑布难以言状的声势之美。(5)画线句子突出了游览的艰险与收获,属于对此次游览的总结,同时也暗含着想要得到美好的收获往往都要经历艰辛的过程的道理。参考译文:万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与王图、吴系、马策一起前往五泄游玩。第一夜住在谢家桥,第二天下雨,在山上前行,(因为路滑)驴不能拉着我们走,所以没有到枫桥就停下了。第三天中午雨才停止,天放晴,于是我们继续前行。经过两天终于到了五泄寺,这天正好是至日,于是我们决定登山。不久,天下大雾,整个世界什么也看不见,天地间混沌一片,如尚未开辟。忽然又变晴朗,于是我们得以遍游,五泄镌刻在五泄寺的石鼓上。这一夜下起了雪。第二天中午放晴,我们又去观赏七十二峰,我们从西潭登山,因为潭水上涨的厉害就返回了。又过了一天,我们登四泄对面的山峰,游览了四泄,在寺中用餐后,就整理行装返回了。越过铁、紫阆、长青三岭,约下午二时左右到达洞岩寺,吃完饭后已经天黑点灯了。僧人祖福拿着火把,请我们观赏洞岩。第二天早上吃完饭,我们继续前行。乘湖舟经过一夜到了金家巉。天刚亮,我们越过两个小山岭,中午泛舟离开,约下午二时左右到家。这次游览的景观,洞岩于幽暗中显得奇妙,五泄在明亮的环境中显得奇妙,而七十二峰两壁中夹一深壑,时明时暗,时宽时窄,在明暗交替中显得奇妙。以我的评论,所有景观中大概没有能比得上五泄山的,借助具体景物来形容终究不足。苏轼游白水、佛迹山说,“山上瀑布三十仞,声如电闪雷鸣,无法说出它的形状,气势如项羽破幸邯时”,五泄山的美大概于此相近。这次游玩,来回共用了十三天,陆行三百里,水行一百三十里。我从驴上掉下来两次,过溪时,溺亡了一人,衣服湿了的有五六人,驴在山岭中跌倒过三次。人们在泥中跌倒的就更不用说了。此行中我写了二十首诗,我每次写作,众人一定会应和。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8.(2023秋•黄浦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落梅[南宋]尤袤清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红。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歌残《玉树》①人何在?舞破②《山香》③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注释: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创制的《玉树后庭花》。②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有:“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③《山香》,舞曲名。出处不详,一说出自《羯鼓录》。(1)文学社要将本诗编入鉴赏栏目,所取栏目名称不合适的一项是BA.抒情诗选B.宋人古风C.南渡律诗D.咏梅诗选(2)下列对与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描绘了红梅飘落清溪的画面,清雅冷寂,奠定诗歌感情基调。B.颔联写五更之夜,诗人内心愁苦,难以入眠,角声不断,更添悲凉。C.颈联化用典故,暗讽当朝统治者沉酒声色,使国家复陷败亡之忧。D.全诗旨在对落梅进行多角度的描绘,从时间到用典,既细腻又动人。(3)请从情境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答案】(1)B(2)D(3)“马蹄香雪”“东风”等使得作者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找到一种精神的解脱;尽管眼下国事艰难,但是回忆起催人奋发的画面,心中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及题材、作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与诗歌相关的内容,再判断写作。(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