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4春•闵行区期末)假如《红楼梦》中的人物会像你我一样用微信发朋友圈,当他们搬入大观园后,在自己的住所发定位并分享个人生活,下列哪条信息比较合理?()A.林黛玉的文案:陪外祖母玩了骨牌回来。定位:潇湘馆。 B.薛宝钗的文案:见花落了可惜,把它们葬了。定位:藕香榭。 C.晴雯的文案:宝玉允我撕扇来玩。定位:怡红院。 D.妙玉的文案:今天又煮了一盏好茶。定位:蓼风轩。2.(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2023年新一轮榜单中,上海老字号数量依然名列全国各省份榜首。但仍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由此,如何与时俱进地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依旧是上海老字号难以回避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要求老字号所构建的文化认同,必须与当下的审美认知和物质需求相统一。①然而文化认同难以维系当代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②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文化认同来自民俗活动的开展和生活观念的承袭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心理上的归属感④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存在过时土气的刻板印象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徐汇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成下题。[材料一]①《中庸》所谓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②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西方文化中的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儒家和佛教的忏悔意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相信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之恶。佛教也说,人想成佛,做到悟本心即可,若为无明所遮蔽,就成不了佛,需要“度”其悉、染,以期其能改邪归正、远恶从善。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③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的优越感的产生,所以内在和外在不应进行截然的区分。外在最终会还原于内心,而内在的心灵过程只有在外在对象的指向下才会导致忏悔。(节选自支克蓉《东西忏悔观再探》,有删改)[材料二]①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之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妄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心怀圣爱者是用悲悯的眼睛看一切的。他视别人的病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他人的不幸和罪恶里也有自己的责任。这种及于万物的同情之心愈切,则他们对自己的罪责愈加敏感,反省亦愈加自觉和彻底。而由罪感导致的焦虑和不安,更是经常性地折磨着俄罗斯作家的灵魂。这样,便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忏悔的情感倾向和特殊气质。②俄罗斯文学的忏悔意识如此自觉,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将忏悔叙事推进到惊心动魄,令人赞叹的高度。在托尔斯泰几乎所有作品里,忏悔伦理都是具有灵魂意义的精神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正直、善良,心地单纯,富有同情心,是社会中高尚而纯洁的道德力量。他们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的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们最后都经过痛苦的精神炼狱,完成了从罪犯到赤子的人格升华。③但在俄罗斯作家的忏悔叙事中,即使那些作为良心和正义代表的人,也没有在道德上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怀着痛苦、不安的心情,去爱那些犯罪的人。虽然在忏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感觉,但俄罗斯的忏悔伦理似乎并不赞赏这种轻飘飘的满足感。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聂赫留朵夫因为发现自己作为“精神的人”的觉醒而流出的泪水,都是“怀的泪水”,“因为这是自恋自爱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美德所感动的泪水”。这一事象体现了低罗斯文学叙事中的忏悔伦理在道德上的彻底性。(节选自李建军《忏悔伦理与精神复活——论忏悔叙事的几种模式》,有删改)(1)结合材料一,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人需要通过忏悔洗清自己的罪过。B.在忏悔对象上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在对过错的认知上存在不同。C.东西方的忏悔观都基于人的言行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D.是否具有忏悔意识同人自我感知力的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上述材料,以下论证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来看,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B.从材料二来看,聂赫留朵夫其实没有真正忏悔。C.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忏悔会给人内心以满足感。D.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若无过错不必有忏悔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儒家与佛教的观念来证明:比忏悔过错更重要的是自我道德的修炼。B.材料二作者提出“圣爱”的观念,意在揭示俄罗斯文学忏悔意识产生的根源。C.两则材料都围绕“忏悔意识”展开,一个偏重文化观念,一个偏重文学表现。D.两则材料都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是东西方的对比,材料二将作品进行对比。(4)①材料二提到托尔斯泰作品中总有“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请列出聂赫留朵夫可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②请列出聂赫朵夫不足以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5)有同学对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处的论证提出质疑,认为不够充分。请你对此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深处的那些地方李娟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嗯。”“现在还在吗?”“走了。”“往哪里走了?”他也指一下远处。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了……”他一听,转身就跑。我也笑着扭头走了。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果然,这小孩再也不跟上来了。他走到放糖的地方就停下,坐在那块石头上慢慢地剥糖纸,慢慢地吃。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那天,我在林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那些更深处的地方实在令人害怕……我只站在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深山里还会藏着什么呢?有时候我会反复地把玩着一块干净的茶色水晶,举起来对着阳光看。从那里面看到的情景实在没法令人大惊小怪,但实际上真的美丽极了。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像是没有。我把水晶揣进口袋,坐在帐篷外的柴火垛上等了好一会儿。正午的阳光明亮眩目,四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地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是的,我没有爱情。但是我真的没有吗?那么当我看到那人向我走来时,心里瞬间涌荡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他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他向我走来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笔直向着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我没有爱情呢?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1)请赏析画线句“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的表达效果。(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自我经历及对深山的思索架构整篇文章,在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蕴藉深沉。B.本文细腻地描写阿勒泰地区广阔且苍凉的地域风貌,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C.文章结尾用多个问句,或设问或反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幸福与悲伤的体悟。D.文章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情风物进行描摹状写,营造了和谐、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3)与小孩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含蓄隽永B.用常得奇C.清新流畅D.明快俊逸(2)联系全诗,分析尾联中“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其在道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2)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阐述君子应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并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句子是“,”。(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从站立、行走等日常生活现象的角度,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句子是“,”。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陆贽列传①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②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③京师已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曰:“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当今所务,恤死义,犒有功,官失职,复废业,是皆宜先不可后也。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天下固多亵人,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④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⑤赞曰:“德宗之不亡,顾不幸哉!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泚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庶叛者革心②皇它恤乎(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昏佞之相济也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华佗治病》)B.延龄揣帝意薄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C.竟以太子宾客罢岁竟丞相课其殿最(《丙吉为政》)D.赖阳城等交章论辨延及交游(《晏子辞千金》)(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5)联系②③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陆贽这一人物形象的。(6)《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提出:“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8.(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王阳明①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②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③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末如之何矣!①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磋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选自《王阳明全集》)【注释】①吾末如之何:语出《论语》,意为:我也不知道对此怎么办了。(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欤B.哉C.乎D.耶(2)对第②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原因。B.作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历数了自己在少年时失去学习的机会、成绩不突出、没有良师益友等遗憾,以教导子侄。C.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认为贤者在习俗面前也会失去本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习俗对人的影响之大。D.王阳明希望告诫晚辈们: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存养天理,祛除私欲,致良知,知行合一。(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六.作文(共1小题)9.(2023秋•浦东新区期末)有人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否意味着人在环境面前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上海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4春•闵行区期末)假如《红楼梦》中的人物会像你我一样用微信发朋友圈,当他们搬入大观园后,在自己的住所发定位并分享个人生活,下列哪条信息比较合理?()A.林黛玉的文案:陪外祖母玩了骨牌回来。定位:潇湘馆。 B.薛宝钗的文案:见花落了可惜,把它们葬了。定位:藕香榭。 C.晴雯的文案:宝玉允我撕扇来玩。定位:怡红院。 D.妙玉的文案:今天又煮了一盏好茶。定位:蓼风轩。【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解答】A不合理。林黛玉不会玩骨牌。B.不合理。薛宝钗不会葬花,她的大观园住所是蘅芜苑。C.合理。D.不合理。蓼风轩是贾惜春居住的地方。故选C。2.(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2023年新一轮榜单中,上海老字号数量依然名列全国各省份榜首。但仍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由此,如何与时俱进地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依旧是上海老字号难以回避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要求老字号所构建的文化认同,必须与当下的审美认知和物质需求相统一。①然而文化认同难以维系当代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②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文化认同来自民俗活动的开展和生活观念的承袭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心理上的归属感④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存在过时土气的刻板印象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解答】空白处文句整体上看是分析上海老字号在当下消费者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四个句子可分两层,一是分析消费者对老字号的文化认同的途径,二是分析当代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据此可以确定②③在前,①④在后。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徐汇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成下题。[材料一]①《中庸》所谓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②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西方文化中的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儒家和佛教的忏悔意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相信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之恶。佛教也说,人想成佛,做到悟本心即可,若为无明所遮蔽,就成不了佛,需要“度”其悉、染,以期其能改邪归正、远恶从善。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③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的优越感的产生,所以内在和外在不应进行截然的区分。外在最终会还原于内心,而内在的心灵过程只有在外在对象的指向下才会导致忏悔。(节选自支克蓉《东西忏悔观再探》,有删改)[材料二]①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之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妄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心怀圣爱者是用悲悯的眼睛看一切的。他视别人的病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他人的不幸和罪恶里也有自己的责任。这种及于万物的同情之心愈切,则他们对自己的罪责愈加敏感,反省亦愈加自觉和彻底。而由罪感导致的焦虑和不安,更是经常性地折磨着俄罗斯作家的灵魂。这样,便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忏悔的情感倾向和特殊气质。②俄罗斯文学的忏悔意识如此自觉,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将忏悔叙事推进到惊心动魄,令人赞叹的高度。在托尔斯泰几乎所有作品里,忏悔伦理都是具有灵魂意义的精神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正直、善良,心地单纯,富有同情心,是社会中高尚而纯洁的道德力量。他们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的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们最后都经过痛苦的精神炼狱,完成了从罪犯到赤子的人格升华。③但在俄罗斯作家的忏悔叙事中,即使那些作为良心和正义代表的人,也没有在道德上表现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怀着痛苦、不安的心情,去爱那些犯罪的人。虽然在忏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感觉,但俄罗斯的忏悔伦理似乎并不赞赏这种轻飘飘的满足感。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聂赫留朵夫因为发现自己作为“精神的人”的觉醒而流出的泪水,都是“怀的泪水”,“因为这是自恋自爱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美德所感动的泪水”。这一事象体现了低罗斯文学叙事中的忏悔伦理在道德上的彻底性。(节选自李建军《忏悔伦理与精神复活——论忏悔叙事的几种模式》,有删改)(1)结合材料一,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因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人需要通过忏悔洗清自己的罪过。B.在忏悔对象上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在对过错的认知上存在不同。C.东西方的忏悔观都基于人的言行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D.是否具有忏悔意识同人自我感知力的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上述材料,以下论证正确的一项是CA.从材料一来看,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B.从材料二来看,聂赫留朵夫其实没有真正忏悔。C.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忏悔会给人内心以满足感。D.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若无过错不必有忏悔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以儒家与佛教的观念来证明:比忏悔过错更重要的是自我道德的修炼。B.材料二作者提出“圣爱”的观念,意在揭示俄罗斯文学忏悔意识产生的根源。C.两则材料都围绕“忏悔意识”展开,一个偏重文化观念,一个偏重文学表现。D.两则材料都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是东西方的对比,材料二将作品进行对比。(4)①材料二提到托尔斯泰作品中总有“被称作‘良心’的人物”,请列出聂赫留朵夫可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②请列出聂赫朵夫不足以被归为此类人物的理由。(5)有同学对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处的论证提出质疑,认为不够充分。请你对此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答案】(1)D(2)C(3)D(4)①聂赫留朵夫虽犯过错,但在法庭上见到玛斯洛娃后,深感痛苦与愧疚,决心赎罪。在帮助玛斯洛娃申诉的过程中,他不断自我审视,与自身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最终完成了心灵的觉醒和改变。②他在忏悔的过程中的自我感动与自我满足是其忏悔不彻底的表现。(5)认同(不够充分)。作者以《中庸》《大学》《忏悔录》等论据要证明的是“人无法隐瞒过错”,但提到《中庸》《大学》时说“道不可须臾离也”“‘正心’……要诚恳”只能证明“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过错”,而不能说明“人是否有办法隐瞒自己过错”。【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文本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因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人需要通过忏悔洗清自己的罪过”强加因果。“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可知。B.“导致东西方在对过错的认知上存在不同”错误。据材料一中的“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可知。C.“东西方的忏悔观都基于人的言行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错误。据材料一中的“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可知。D.正确。故选D。(2)A.“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错误。据材料一中的“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可知,“东方人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无中生有。B.“聂赫留朵夫并未真正忏悔”错误。据材料二中的“有的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们最后都经过痛苦的精神炼狱,经过痛苦而虔诚的忏悔,完成了从“罪”到“罚”的精神澡雪,完成了从罪犯到赤子的人格升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物”可知,选项理解错误。D.“若无过错没必要有忏悔意识”错误。据材料二中的“他们中间,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可知,选项说法绝对。故选C。(3)D.“两则材料都主要采用对比论证”错误。据材料一中“相比于西方的忏悔意识,儒家和佛教对罪过的忏悔意识有所不同”等可知,材料一主要是比较,并没有运用严格意义的对比。故选D。(4)根据“这些人物大都正直、善良,心地单纯,富有同情心,是社会中高尚而纯洁的道德力量。他们中间,有的尽管从来没有做过错事,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良心仍然是痛苦的,不安宁的。他们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可知,“有良心”的人应该是:一、从来没有做过错事;二、始终保持着道德、健康的生活状态;三、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不幸而痛苦,自愿担荷社会的罪责,把为他人谋求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根据“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聂赫留朵夫因为发现自己作为‘精神的人’的觉醒而流出的‘泪水’,都是‘坏的泪水’”可知,聂赫留朵夫不仅是犯过错的人,而且在托尔斯泰看来他的忏悔是“自恋自爱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美德所感动的泪水”,因而不具备有良心的人的特点。(5)首先分析第一段的内容,作者先举《中庸》《大学》《忏悔录》,随后指出“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根据“《中庸》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大学》讲究‘正心’……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可知,《中庸》认为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大学》强调心是知晓一切的,《忏悔录》亦指出人在上帝前面是无法隐藏的。作者举《中庸》《大学》《忏悔录》,是论述东西方文化都认为过错无法隐瞒,这只能证明“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过错”。至于“人是否有办法隐瞒自己的过错”,画线句却没有加以证明。所以,该论证是不充分的。答案:(1)D(2)C(3)D(4)①聂赫留朵夫虽犯过错,但在法庭上见到玛斯洛娃后,深感痛苦与愧疚,决心赎罪。在帮助玛斯洛娃申诉的过程中,他不断自我审视,与自身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最终完成了心灵的觉醒和改变。②他在忏悔的过程中的自我感动与自我满足是其忏悔不彻底的表现。(5)认同(不够充分)。作者以《中庸》《大学》《忏悔录》等论据要证明的是“人无法隐瞒过错”,但提到《中庸》《大学》时说“道不可须臾离也”“‘正心’……要诚恳”只能证明“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过错”,而不能说明“人是否有办法隐瞒自己过错”。4.(2023秋•嘉定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深处的那些地方李娟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嗯。”“现在还在吗?”“走了。”“往哪里走了?”他也指一下远处。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了……”他一听,转身就跑。我也笑着扭头走了。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果然,这小孩再也不跟上来了。他走到放糖的地方就停下,坐在那块石头上慢慢地剥糖纸,慢慢地吃。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那天,我在林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那些更深处的地方实在令人害怕……我只站在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深山里还会藏着什么呢?有时候我会反复地把玩着一块干净的茶色水晶,举起来对着阳光看。从那里面看到的情景实在没法令人大惊小怪,但实际上真的美丽极了。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像是没有。我把水晶揣进口袋,坐在帐篷外的柴火垛上等了好一会儿。正午的阳光明亮眩目,四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地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是的,我没有爱情。但是我真的没有吗?那么当我看到那人向我走来时,心里瞬间涌荡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他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他向我走来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笔直向着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我没有爱情呢?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1)请赏析画线句“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的表达效果。(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用自我经历及对深山的思索架构整篇文章,在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蕴藉深沉。B.本文细腻地描写阿勒泰地区广阔且苍凉的地域风貌,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C.文章结尾用多个问句,或设问或反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幸福与悲伤的体悟。D.文章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情风物进行描摹状写,营造了和谐、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3)与小孩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孩子比作小子弹,小孩子朝我奔来的速度就好比子弹发射,迅速且防不胜防,将小男孩看见有人过来无比兴奋的心情表现了出来。(2)B(3)相遇前,“我”在孤独中仔细倾听,享受孤独带给“我”的丰富的体验;与小男孩相遇与交流后,“我”进一步地认识到孤独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成长。“我”与孩子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超越了个人主观的体验,有了哲学的意味,孤独即渺小,孤独又是在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与气象中呈现的永恒。(4)本文以“我”的亲身经历写“我”最原始的独特感受;“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指作者发现阿勒泰的广袤山川的美丽、深厚和奇妙无比;“生之爱恋”指在广袤山川下更真实、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以及幸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认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认识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评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及题干中的评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画线句中“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孩子比作小子弹,小孩子朝我奔来的速度就好比子弹发射,迅速且防不胜防,结合“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的语境可知,画线句将小男孩看见有人过来无比兴奋的心情表现了出来。(2)B.“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错误。由“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可知,阿勒泰地区虽广阔且苍凉,但仍富有生机。故选B。(3)从“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可知,相遇前,“我”在孤独中仔细倾听,享受孤独带给“我”的丰富的体验;从“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可知,相遇与交流后,我认识到孤独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成长。从“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我只站在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可知,我与孩子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超越了个人主观的体验,有了哲学的意味,孤独即渺小,孤独又是在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与气象中呈现的永恒。(4)文章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围绕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些地方展开,作者不停地点击它,抚摸它,这里是新疆阿勒泰地区,人们生活在自然深处,就像有些人生活在城市深处。作者见过真正的蓝天、白云和风,以及各种自然事物,还有过许多“奇异”的经历,始终脚踏大地,勤恳、认真地生活,故本文以“我”的亲身经历,写“我”最原始的独特感受;从“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正午的阳光明亮炫目,四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的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可知,“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指作者发现阿勒泰的广袤山川的美丽、深厚和奇妙无比;从“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我没有爱情呢?”可知,“生之爱恋”指在广袤山川下更真实、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以及幸福。答案:(1)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孩子比作小子弹,小孩子朝我奔来的速度就好比子弹发射,迅速且防不胜防,将小男孩看见有人过来无比兴奋的心情表现了出来。(2)B(3)相遇前,“我”在孤独中仔细倾听,享受孤独带给“我”的丰富的体验;与小男孩相遇与交流后,“我”进一步地认识到孤独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成长。“我”与孩子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超越了个人主观的体验,有了哲学的意味,孤独即渺小,孤独又是在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与气象中呈现的永恒。(4)本文以“我”的亲身经历写“我”最原始的独特感受;“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指作者发现阿勒泰的广袤山川的美丽、深厚和奇妙无比;“生之爱恋”指在广袤山川下更真实、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以及幸福。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BA.含蓄隽永B.用常得奇C.清新流畅D.明快俊逸(2)联系全诗,分析尾联中“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答案】(1)B(2)一是家业尽毁的忧伤之情;二是亲人离散的痛苦之情;三是五处望月的思乡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本诗描述了白居易在战乱年代,与家人分离,望月思念的深沉情感。诗歌中并没有过于含蓄或隽永的表达,而是用常见的意象和词汇,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表达,传达出了深沉而独特的情感。故诗歌语言用常得奇。故选B。(2)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其中的“垂泪”一词蕴含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首先,它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与家人分离的悲伤之情,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望月思念,深感痛苦。其次,“垂泪”也反映了诗人对家园被毁、田园荒芜的哀痛之情,战乱使得家园不再,亲人离散,这是何等的凄凉和悲痛。最后,“垂泪”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他感叹时事艰难,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和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整首诗充满了诗人深沉的乡情、亲情和对国家的关切,使得“垂泪”这一词汇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答案:(1)B(2)一是家业尽毁的忧伤之情;二是亲人离散的痛苦之情;三是五处望月的思乡之情。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按要求填空。(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2)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阐述君子应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并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从站立、行走等日常生活现象的角度,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句子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答案】(1)曰余食赘行(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曰余食赘行(重点字:赘)(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敏)(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重点字:跨)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7.(2023秋•松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陆贽列传①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②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③京师已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曰:“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当今所务,恤死义,犒有功,官失职,复废业,是皆宜先不可后也。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天下固多亵人,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④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⑤赞曰:“德宗之不亡,顾不幸哉!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泚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庶叛者革心希冀②皇它恤乎顾虑(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昏佞之相济也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华佗治病》)B.延龄揣帝意薄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C.竟以太子宾客罢岁竟丞相课其殿最(《丙吉为政》)D.赖阳城等交章论辨延及交游(《晏子辞千金》)(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5)联系②③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陆贽这一人物形象的。(6)《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提出:“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答案】(1)①希冀②顾虑(2)B(3)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4)现今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5)②③段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6)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异:《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新唐书》则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选项中相关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庶,希冀。句意: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②恤,顾虑。句意: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2)A.济: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成功。句意:这真是昏君和奸臣臭味相投呀!/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B.薄:减少;减少。句意: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C.竟:终于;终了。句意: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每年年终由丞相考察他们的业绩。D.交:交互;朋友。句意: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延伸到朋友。故选B。(3)句意: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他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及辅政”是介宾结构,在句中作句首状语,可单独成句,故其后停顿;“顾重”是一个词语,作谓语,“自”作前置宾语,故应在“不敢自顾重”后停顿;“必言之”前省略主语“陆贽”,故在“必言之”前断开。故可断句为: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4)“今所病者爵轻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现今担忧的是爵位轻贱”;“病”,担忧;“爵轻”,爵位轻贱;“贵”,使……贵重;“重”,贵重;“劝”,勉励。译文:现今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5)由“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当今所务,恤死义,犒有功,官失职,复废业,是皆宜先不可后也。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天下固多亵人,何必独此”等可知,②③段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由“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可知,语段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6)同:根据《旧唐书》中“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和《新唐书》中“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和“赞曰”中的“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可知,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异:根据《旧唐书》赞曰中“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可知,《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根据“赞曰”中的“(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可知,《新唐书》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再根据“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可知,《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答案:(1)①希冀②顾虑(2)B(3)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4)现今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5)②③段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6)同: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异:《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新唐书》则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参考译文: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与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京城收复后,德宗皇帝想下诏书给浑瑊查访宫中逃散的宫人,供给盘缠让他们回到皇帝行宫。陆贽劝谏说:“大难才平定,被各种徭役累得疲病交加的百姓、受重伤和残废了的士兵,都带着病,忍受着死亡的威胁,想听到皇上降恩的诏书。事情有先后,礼义有轻重,重的应该先做,轻的应该后做。修葺宫室,置办服饰,玩好声色之娱,准备梳洗的宦官、宫女,这些是应该后做不能先做的。况宫人逢战乱离别的变故后,有的人被将士占为私有。天下本来多的是舞乐伎女,为什么一定要找回失散的那帮人呢?”德宗皇帝不再下诏书,但还是派使者告诉浑瑊取出财物把她们送到行宫。皇帝自己任用了裴延龄。陆贽说:“裴延龄邪僻乖张暴躁行为不正,不可任用。”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不久裴延龄因为奸滑谄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没有人敢说。陆贽上书苦苦进谏,皇帝不高兴,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指摘陆贽的过失,于是皇帝发怒,想要诛杀陆贽,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才被贬作忠州别驾。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岭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赞说:“德宗患难危急时,听从陆贽的计谋,叛乱平息后,记恨他言无不尽。因偏信奸臣的谗言愤怒地驱逐有道之士、刚正之臣。对延龄等人,长期宠爱信任,像山岳一样不动摇,这真是昏君和奸臣臭味相投呀!有道是君子和小人在朝廷势不两立。奸邪的小人被宠信,忠诚正直的人士就危险,这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8.(2023秋•崇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王阳明①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②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③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末如之何矣!①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磋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选自《王阳明全集》)【注释】①吾末如之何:语出《论语》,意为:我也不知道对此怎么办了。(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欤B.哉C.乎D.耶(2)对第②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原因。B.作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历数了自己在少年时失去学习的机会、成绩不突出、没有良师益友等遗憾,以教导子侄。C.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认为贤者在习俗面前也会失去本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习俗对人的影响之大。D.王阳明希望告诫晚辈们: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存养天理,祛除私欲,致良知,知行合一。(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答案】(1)C(2)D(3)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立志说》对于后辈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后辈教导的恳切用心;又自比庸医,显得谦虚诚恳更便于后辈们接受。(4)本文通过作者写给家族后辈的一封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后辈学习励志的倾情勉励。作者认为学习不应追逐世俗名利,而应在生活中,随时想着仁礼,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生观,以圣贤为榜样,一定要为先人争光,为后代造福。另外作者认为远离不良世俗,坚持本心与高明之人交往,这些思想和观点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把握能力,要理解虚词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能力,要理解句子含义,结合全文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根据原文“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所示,该句的意思是“更何况你们只是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孩子,能不沉溺于习俗中吗?”从语气上来看,这是一个表反问的句子,以“能无”开头,其固定句式为“能无……乎?”意即只能用“乎”来和“能无”搭配,由此推定,排除答案ABD。故选:C。(2)D.全项解读错误。根据题干所指“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的提示,可知第二段文字主要在于表达这样一些意思:作者首先以“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对后辈作志向的正确引导,然后作者又说“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借以告诫后辈要立下为圣之志,保持顽强的毅力学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先人争光,为后代造福;接着,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油渍面”比喻习俗对一个人的影响,告诫后辈们要警惕自己被习俗沾染进而改变了应该坚持的心志;最后勉励后辈要“脱离凡庸浅近的人,和高明的人交往”。故选:D。(3)文中画线翻译为: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立志的文章给十叔,你们可以抄录一份,就把它放到桌上,有事无事拿出来看一下,必能从中受到启发。治病的处方虽然传给了庸医,但药还是可以治疗真正疾病的。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立志说》必作治病的药,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立志说》对于后辈的作用,化抽象为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