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材料二: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还特别看重自然的神圣性。B.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开。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中的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D.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你的看法。2.(2024秋•巢湖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定军山①董佳飞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颔首,向老人致意。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他喃喃自语。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不用寻了,没机子了。”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莫个事。”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一碗豆腐脑一个馍。”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终于,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四周的人转过头来,汇聚的眼神让他抬不起头来。“莫事没,人好着么?”摊主问着。“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他说着,就要用手去捏碎掉的瓷碗。“莫事,不要钱,碎碎平安么。”摊主提着扫帚走过。“你放那,收拾。操心把你手划破了。叫别人说我欺负老汉呢。”“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对,你不老,你快把身上的汤汤水水擦个。”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多了!给你说碗不要钱!”摊主在后面喊着。老人推了几步车,一个扫堂腿便上车骑走了。“这人还怪得不得行。”慢慢地,日上三竿。老人已经用纸巾擦干净了衣服,身上出了汗,黏糊糊的。“行吧行吧,上车带路。”还算幸运,还有过路的农机。几番谈拢了价钱。老人便将自行车卡在收割机前面,上了副驾。哒哒的声音响起,司机看着路的前方,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黄田里,黑烟冒上蓝色高空,红白的农机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裸出沟壑的土壤。田头,杯里泡发的茶叶沉浮,老人小口地啜着。“三军与爷归营号……”手机铃声惊响,他并没有急于去接,而是慢悠悠地打着节拍。“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等到末句,他跟着词大唱起来。“喂,达②,咋不接电话哩,你在哪呢,我到咱镇上了,你看你要啥不。”是儿子。“我收麦着没听见,没啥要的,家里面东西都齐全得很。”“啊?不是说好等我回来再收?”“等你做啥呀,我一个人就能弄好,等你干吗。”日头渐斜,老人铲起最后一铁锹麦子,将它铲在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变得红润起来。“行了行了,今年这麦也收完了,你怕得跟我回城里面去了?”“麦才收完还没晒呢,等晒完还得犁地,还得种苞谷呢,一天天忙得很,我去你那,我地咋办呀?”“种这地干啥呀?你看你那一辈现在谁还种地着,早都享福去了。”“我又不老,还能动弹,我干吗要叫你养我?我是你达,你跟我犟怂呢?哪有娃教育达的?”说着,老人把一旁的收音机别在腰上,捧着水壶出了门。伴着《定军山》的戏词,落日还未来得及收回的余晖还在染红着云霞,老人的脚下,影子也越拖越长。(有删改)[注]①《定军山》:京剧传统剧目,该剧讲述了三国时魏蜀交战,蜀国老将黄忠立下军令状,生擒魏将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②达:方言词,指“父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发现路边“没有一台农机”,这让后文他在集市吃饭等待的情节显得合理,也说明农忙时节,是农机使用的高峰期。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他在看到老人后,立刻热心地提醒老人已经没有农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民风的淳朴。C.“黄田”“黑烟”“蓝色高空”让收麦场景极具画面美;“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又让场景具有动态感。D.文章结尾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暗示了老人不愿和儿子到城市生活,表现了老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麦子“颔首”“向老人致意”,而老人“回礼”“检阅麦田”,让读者感受到了农人与田地之间的和谐。B.文章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集市的热闹,叫卖声、闲聊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具有烟火气息,展现了独特的村镇环境。C.老人牙齿已晃动,因吃辣而咳嗽等内容表明他已显现出老态,无福消受这美味,和前文“英雄迟暮”形成呼应。D.找到农机之后,老人“俯瞰”着集市,并从豆腐脑摊前慢慢“掠过”,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3)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本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4)本文以“定军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庐阳区校级月考)(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3)《大学之道》中,用“”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巢湖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注】①三世:数代。三,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猪在古代还有“豚”“豨”“彘”等别称。B.“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中“全”的含义不同。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却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且是非分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②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5)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①。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②,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③,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7.(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免疫,比如打疫苗后产生的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另一种是自然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免疫,或者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具备自我更新和升级的能力,能随时识别并清除大部分入侵机体的细菌和病毒。然而,有些病毒依然能成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侵入正常细胞,并复制出更多病毒。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就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促使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但这是机体正常的治疗反应。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①,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你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生病,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②,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③。(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谈到曹操,唐太宗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钱穆说: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这些评价让我们看到人们衡量曹操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对人对事,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材料二: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还特别看重自然的神圣性。B.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开。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中的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D.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B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你的看法。【答案】(1)A(2)B(3)B(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论证结构,首先提出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就三条原则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例如“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中的“一般”等。(5)①创作时遵循世界生态文学的三条基本原则;②借助外国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自身视野;③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学基因;④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源于……”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只是说“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是源于第3段具身性原则中的。故选A。(2)B.“总分总结构”错误。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总分结构。故选B。(3)具身性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A.《赤壁赋》“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符合该原则。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符合生态学原则,但不符合具身性原则。C.骆英身体力行,用肉身去接触、感受自然,符合具身性原则。D.阿来的《大地的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这是重视自然的精神性和神圣性,符合具身性原则。故选B。(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论证结构,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可知,首先提出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由“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可知,然后分别就三条原则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②由“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可知,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由“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中的“一般”等可知,论证语言准确严谨。(5)根据材料一“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和材料二“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概括出:传播世界生态学的三条基本原则,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根据材料二“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可概括出:借助外国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视野。根据材料二“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可概括出: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文学基因。根据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可概括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坚持中国表达,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为世界生态文学和环保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答案:(1)A(2)B(3)B(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论证结构,首先提出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就三条原则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例如“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中的“一般”等。(5)①创作时遵循世界生态文学的三条基本原则;②借助外国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自身视野;③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学基因;④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2.(2024秋•巢湖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定军山①董佳飞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颔首,向老人致意。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他喃喃自语。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不用寻了,没机子了。”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莫个事。”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一碗豆腐脑一个馍。”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终于,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四周的人转过头来,汇聚的眼神让他抬不起头来。“莫事没,人好着么?”摊主问着。“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他说着,就要用手去捏碎掉的瓷碗。“莫事,不要钱,碎碎平安么。”摊主提着扫帚走过。“你放那,收拾。操心把你手划破了。叫别人说我欺负老汉呢。”“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对,你不老,你快把身上的汤汤水水擦个。”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多了!给你说碗不要钱!”摊主在后面喊着。老人推了几步车,一个扫堂腿便上车骑走了。“这人还怪得不得行。”慢慢地,日上三竿。老人已经用纸巾擦干净了衣服,身上出了汗,黏糊糊的。“行吧行吧,上车带路。”还算幸运,还有过路的农机。几番谈拢了价钱。老人便将自行车卡在收割机前面,上了副驾。哒哒的声音响起,司机看着路的前方,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黄田里,黑烟冒上蓝色高空,红白的农机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裸出沟壑的土壤。田头,杯里泡发的茶叶沉浮,老人小口地啜着。“三军与爷归营号……”手机铃声惊响,他并没有急于去接,而是慢悠悠地打着节拍。“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等到末句,他跟着词大唱起来。“喂,达②,咋不接电话哩,你在哪呢,我到咱镇上了,你看你要啥不。”是儿子。“我收麦着没听见,没啥要的,家里面东西都齐全得很。”“啊?不是说好等我回来再收?”“等你做啥呀,我一个人就能弄好,等你干吗。”日头渐斜,老人铲起最后一铁锹麦子,将它铲在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变得红润起来。“行了行了,今年这麦也收完了,你怕得跟我回城里面去了?”“麦才收完还没晒呢,等晒完还得犁地,还得种苞谷呢,一天天忙得很,我去你那,我地咋办呀?”“种这地干啥呀?你看你那一辈现在谁还种地着,早都享福去了。”“我又不老,还能动弹,我干吗要叫你养我?我是你达,你跟我犟怂呢?哪有娃教育达的?”说着,老人把一旁的收音机别在腰上,捧着水壶出了门。伴着《定军山》的戏词,落日还未来得及收回的余晖还在染红着云霞,老人的脚下,影子也越拖越长。(有删改)[注]①《定军山》:京剧传统剧目,该剧讲述了三国时魏蜀交战,蜀国老将黄忠立下军令状,生擒魏将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②达:方言词,指“父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人发现路边“没有一台农机”,这让后文他在集市吃饭等待的情节显得合理,也说明农忙时节,是农机使用的高峰期。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他在看到老人后,立刻热心地提醒老人已经没有农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民风的淳朴。C.“黄田”“黑烟”“蓝色高空”让收麦场景极具画面美;“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又让场景具有动态感。D.文章结尾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暗示了老人不愿和儿子到城市生活,表现了老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写麦子“颔首”“向老人致意”,而老人“回礼”“检阅麦田”,让读者感受到了农人与田地之间的和谐。B.文章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集市的热闹,叫卖声、闲聊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具有烟火气息,展现了独特的村镇环境。C.老人牙齿已晃动,因吃辣而咳嗽等内容表明他已显现出老态,无福消受这美味,和前文“英雄迟暮”形成呼应。D.找到农机之后,老人“俯瞰”着集市,并从豆腐脑摊前慢慢“掠过”,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3)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本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4)本文以“定军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B(2)D(3)①动作描写:如“轻捻一只麦穗”等,体现了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②环境烘托:如对宁静祥和村庄晨景的描绘,暗示了老人生活的平静与满足;③细节刻画:如吃豆腐脑的细节,既表现其老态,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倔强;④方言运用:如老人说话时使用方言语词,凸显其淳朴的农人形象。(4)①反映人物形象:通过戏词从侧面反映老人如《定军山》中的黄忠,虽年迈却坚韧,借此表现其对土地的执着。②串联故事情节:《定军山》的唱词贯穿全文,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情节转换、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③升华文章主旨:“定军山”既是对黄忠的肯定,作者也借此来表达对像与老人一样的乡村坚守者们的赞美之情。④激发阅读兴趣:以戏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新意,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道,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描写人物的方法,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解答】(1)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错误。从原文“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可知,老人正在用眼神搜寻农机。从原文“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可知,买辣椒面的只是给老人提醒,告诉老人他了解的关于农机被叫走的情况。所以无法推测出卖辣椒面的摊主和老人有交情,更谈不上交情深厚。故选B。(2)D.“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错误。从原文“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可知,老人看到豆腐脑的摊子是他坐在农机上视野较高所见,农机前行,摊子自然从老人身旁掠过。从原文“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可知,老人只是不服老,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想被特殊对待,并没有对集市上人们的不满。所以无法看出老人对集市上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故选D。(3)原文“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中的“弯腰”“捻”“推”“咳嗽”“掩”“取”都是老人的动作。“捻”体现出老人对土地的热爱;“掩”“取”体现出老人年迈的特点。原文开头“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退了”“慵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乡村清晨宁静祥和的氛围,用环境烘托出老人生活惬意,心态平和。原文“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是对老人吃豆腐脑的细节描写。“咳嗽”“掩”“取”“打翻”等组合运用,写出老人的年老,以及不希望他人特别关注的倔强。原文“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等都是老人的语言,可以看出这是地方语言,突出了老人的淳朴。“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体现出老人不希望受到特别关注的倔强。(4)①标题为“定军山”,戏剧《定军山》中的主要人物是黄忠。从文中老人吃豆腐脑等细节可知他已年迈,但依旧不服输,不想和儿子走,离开故乡、土地。这正和黄忠立军令状,斩杀敌人相同。用《定军山》中的黄忠侧面烘托老人的形象。②《定军山》戏剧贯穿全文,“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展现出老人清晨的愉悦心情,“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展现出老人准备收麦子时的激动,“三军与爷归营号……”等是展开老人儿子打电话的情节。③《定军山》中黄忠生擒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整个戏剧洋溢着对黄忠的尊敬与肯定。本文表达作者对不肯和儿子离去,固守土地的老人,以及所有坚守乡村的人的赞美,用《定军山》为标题,升华了主题。④《定军山》是众所周知的戏剧名称,用其作为小说标题富有文艺气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1)B(2)D(3)①动作描写:如“轻捻一只麦穗”等,体现了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②环境烘托:如对宁静祥和村庄晨景的描绘,暗示了老人生活的平静与满足;③细节刻画:如吃豆腐脑的细节,既表现其老态,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倔强;④方言运用:如老人说话时使用方言语词,凸显其淳朴的农人形象。(4)①反映人物形象:通过戏词从侧面反映老人如《定军山》中的黄忠,虽年迈却坚韧,借此表现其对土地的执着。②串联故事情节:《定军山》的唱词贯穿全文,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情节转换、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③升华文章主旨:“定军山”既是对黄忠的肯定,作者也借此来表达对像与老人一样的乡村坚守者们的赞美之情。④激发阅读兴趣:以戏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新意,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道,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答案】(1)C(2)异:①苏词以一“狂”字笼罩全篇,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气冲斗牛,亲射老虎,以少年孙权自比,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②杜诗先写草堂美景,再对比生活窘境,最后以“疏放”二字来迎战世间风雨,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同: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说法有误。尾联表达的是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故选C。(2)结合“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狂夫》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自己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近饿死的情况下,诗人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出诗人的狂态。尾联写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来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故苏轼和杜甫“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而不同的是苏词以一“狂”字笼罩全篇,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气冲斗牛,亲射老虎,以少年孙权自比,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杜诗先写草堂美景,再对比生活窘境,最后以“疏放”二字来迎战世间风雨,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答案:(1)C(2)异:①苏词以一“狂”字笼罩全篇,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气冲斗牛,亲射老虎,以少年孙权自比,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②杜诗先写草堂美景,再对比生活窘境,最后以“疏放”二字来迎战世间风雨,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同: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赏析: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帖,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庐阳区校级月考)(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3)《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答案】(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重点字:己、哉)(2)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重点字:几、慎)(3)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重点字:致)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巢湖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注】①三世:数代。三,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猪在古代还有“豚”“豨”“彘”等别称。B.“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中“全”的含义不同。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却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且是非分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②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5)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D(2)C(3)C(4)①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②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5)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座都城是不义的行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四境之内”为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为对偶句式,故“小家”后断开,据此排除C。故选D。(2)A.正确。B.正确。顺利/保全。句意: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C.“比喻富贵荣华”错,此处比喻高官重任。句意:铭记在钟鼎上。/我凭借平庸的才智,却担当高官重任。D.正确。故选C。(3)C.“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说法错误。根据“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可知,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俗一样是丑恶的,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故选C。(4)①“举”,发动;“诛”,惩罚;“其……乎”,反问句式,难道……吗?译文: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②“所谓”,所说的;“然”,正确。译文: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5)结合“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结合“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结合“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答案:(1)D(2)C(3)C(4)①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②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5)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座都城是不义的行为。参考译文: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样?”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有悖常理吗?”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①。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②,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③,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津津乐道(赞叹不已)②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③为之动容(回味无穷)(2)①句式整齐,两两相对;②引用(化用)诗句,画面感强;③语言典雅,富有诗意。④丰富文章内容,再现了盛唐气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语言表达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前文提到《长安三万里》的浪漫,又重点提到李白吟诵的《将进酒》。该句形容观众在观影后对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进行赞美,故填写“津津乐道”或者“赞叹不已”。“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谈论。“赞叹不已”意思是连声赞赏不止。第二空,前文使用假设的关联词语引出小时候对诗歌全文的背诵,后文说到只有长大了才能体会出其中味道,说明在小时候的背诵并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到其深厚的情感,只是表面将诗歌背诵下来,所以对诗歌的理解非常浅层、非常有限。故填写“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一知半解”意思是知道、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囫囵吞枣”指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意思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第三空,前文句子的主语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