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属于这个总体中的较低层次,它以提倡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助人为乐、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为特征,比起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大得多的广泛性。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说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习惯,能够也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摘编自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材料二: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多重挑战,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国优势与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道主义援助日渐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挑战、参与全球治理的崭新名片。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中国的救援队则克服一切风险挑战,日夜奋战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国的万里驰援和执着坚守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道义追求。当前,全球人道主义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粮食危机、难移民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人道挑战已演变成长期发展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但尚未转化为全球性的有效实践。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两者割裂问题,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摘编自姚帅《万里驰援土耳其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光明日报》2023年2月1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人道主义既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了革命年代我国处理军民、官兵、敌我等关系的伦理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内容。C.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处在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但二者在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D.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一遇的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援助机制,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这是由我国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B.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广泛基础。C.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D.中国救援队万里驰援土耳其,克服风险,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3)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世所仅见”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饱含情感,洋溢着自信心和自豪感。B.《长征胜利万岁》中所说的“长征”具有三大意义,材料二中中国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C.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材料二也采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穿插安排的写法,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的转换来体现现场感和历史感。D.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样,材料二没有多着笔墨讲述人物事迹,而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来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4)材料二第2段使用了“根本出发点”“第一时间”,请分别简析其作用。(5)我国当下实行的人道主义,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分别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2.(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杀楼孙犁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八月十五这天,给送点东西上来。十四这天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轻轻叫开一家的大门,进去住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了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到炮楼跟前,打了个照面。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带着人来送礼,心里早就高兴得了不得。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嚷道:“什么的干活?”柳老新说:“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鬼子把吊桥放下来,让柳老新和小星先过去,鬼子獭尾上来,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翻上翻下地搜查一遍,看看没有暗藏武器,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指挥着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说着把他和小星手里的两个小篮子,放在地下。平房里的伪军赶紧出来,拿回去吃,獭尾也跟进去。柳老新这才带着四个人上楼。在楼顶上站岗的木田,看见小星送东西来了,一个劲招呼小星上去。小星在篮子里抓了一些葡萄和月饼捧着,上楼顶去了。柳老新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拿出一只来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忍不住脸上的笑容。金田以外,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吃。鬼子们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梨,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月饼,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填葡萄。柳老新大声笑着说:“今年这个中秋节,你们可过美了!”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一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的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经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经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一点声音。大家赶紧把楼上的枪支武器收好,就见小星手里拿着一枝三八枪从楼顶跑下来,木田嚼着月饼在后面紧追;进屋一看,并排放着四个鬼子的死尸,吓得回头就跑,一个青年上去把他一抓,杀猪刀在他脸上一晃,说:“乖乖的,不要动!”木田也实在动不了了,就立在那里。两个青年和小星在钟楼看守,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的平房。这时候柳老新已经上到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的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谁反抗谁就倒霉!”伪军们正在房里抢东西吃,一听这话,往外就跑,一阵机枪扫射,把他们打回去。一齐嚷:“我们反正,我们反正!”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没命地往外跑,机枪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了。一会就听见炮楼南面的野地里响了一枪。柳老新望着那里拍手大笑说:“我估计你这兔崽子就跑不脱!”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这么一走,站在街上的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那个在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就在那祠堂门前广场上开了一个庆祝会。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这些青年成分好,进步快,几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们幼小时的样子,站在爹娘面前,爹娘只有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他们。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子弟兵就靠在上面休息了。在三个月以前,炮楼上的鬼子屠杀了五柳庄的人,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亲,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那广场旁边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的母亲整天在家里哭泣。几个长辈劝英华家去看看,都说:“英华,家去看看吧,你家里不知道你负着这么大责任,也不好意思来叫你。自从你爹和那孩子叫鬼子杀了,她够难受的了。你家去劝解劝解她们也好。”英华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老人们也只好叹气称赞。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就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大家也就散了。在回家的路上,那些父亲劝想给孩子送被子的母亲们说:“算了吧,他们是这样惯了的。孩子就像小鸟,长全了毛出了窝,你就叫他随便到处飞去吧!”真的,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那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月亮转到西北角,落到村边大柳树的阴影里去了,银河斜斜地横在他们的头顶,把半夜以后的清凉的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1945年4月于延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的盘问和鬼子獭尾气势汹汹的搜查,说明鬼子的狡猾。B.小星虽然只有十三岁,却知道拿了月饼和葡萄上楼,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C.在祠堂门前的广场上开庆祝会,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富有乡土气息。D.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十四夜里有穿便衣的队伍开到村庄里来,轻敲开一家大门,令人感觉到一种隐约生变的气氛。B.本文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如柳老新与鬼子的对话,如柳英华拒绝长辈家去的劝告等。C.孙犁这里写中秋习俗,同茹志鹃《百合花》中写故乡的中秋节一样,都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D.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转”“落”等词,写出时间的推移;“阴影”则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3)小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钱谷融说:“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美的崇尚与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请结合文本,分析“独特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注]①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筮。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D.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2)请简要分析下阕是如何描写笙声之妙的。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离骚》中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2)贾谊《过秦论》中,写嬴政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一句是:“。”(4)古人常想象动物竟能闻乐起舞,以此来突出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5)陆游《书愤》中,感慨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诗句是:“,。”(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是“”。(7)《礼记•礼运》中,写人们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的句子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王与太子俱困A于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诈H赴于齐。(2)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同义。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现在所说“见谅”中的“见”用法一样。C.相与,文中指一起,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相与”词义不同。D.市,文中指做交易,与《齐桓晋文之事》“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人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怀王,并希望会面;楚怀王接信后,陷入去与不去的矛盾中。B.对于楚怀王是否前去秦国,昭睢与子兰态度不同,但楚怀王最后听取子兰的意见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封锁了回楚国的路,逃到赵国却不被接纳,于是投奔魏国,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D.楚怀王最终在秦国生病去世,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非常哀伤,诸侯国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②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5)对于怎样处理楚国太子,齐国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见?结果如何?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是在故意破坏自我吗?当然不是,而是①_____,也就是告诉别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例如,由于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大考前到处闲逛而非学习,或在比赛前减少练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②_____,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尊。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③_____,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可能导致个体自信和成就降低,使人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障需要,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损害心理健康。(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根据文中信息,用一个单句给“自我设障”下定义。7.(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2023年6月15日上午,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初夏的一束阳光,在天地之间凝结成杭州亚运会的火种。100天后,火种生发的亚运圣火,将为体育健儿照耀出一条拼搏奋进之路。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采集亚运圣火,是对历史的致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只有不忘传统,继往开来,文明才会绵延不绝,创造才会生生不息;更是对文明的弘扬——体育运动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拼搏、务实、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涵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回溯历史,纵览亚洲,这片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亚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陆海丝绸之路在此交错纵横,邦国云集,名城林立。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交往、交融,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______,______。(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行文流畅紧凑,具有美感,请简要分析。(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作为上述文段的结尾,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画横线部分相同。示例: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窗口,更是国家魅力展现的舞台。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研习课上,老师说,未经思考的历史没有价值。同学们热烈讨论历史的作用:有人说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传承文化;有人说应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或者放下曾今的荣光,轻装上阵,重新开始。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对上述讨论,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属于这个总体中的较低层次,它以提倡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助人为乐、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为特征,比起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大得多的广泛性。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说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习惯,能够也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摘编自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材料二: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多重挑战,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国优势与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道主义援助日渐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挑战、参与全球治理的崭新名片。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中国的救援队则克服一切风险挑战,日夜奋战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国的万里驰援和执着坚守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道义追求。当前,全球人道主义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粮食危机、难移民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人道挑战已演变成长期发展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但尚未转化为全球性的有效实践。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两者割裂问题,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摘编自姚帅《万里驰援土耳其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光明日报》2023年2月1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革命人道主义既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了革命年代我国处理军民、官兵、敌我等关系的伦理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内容。C.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处在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但二者在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D.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一遇的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援助机制,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BA.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这是由我国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B.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广泛基础。C.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D.中国救援队万里驰援土耳其,克服风险,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3)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中的“世所仅见”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饱含情感,洋溢着自信心和自豪感。B.《长征胜利万岁》中所说的“长征”具有三大意义,材料二中中国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C.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材料二也采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穿插安排的写法,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的转换来体现现场感和历史感。D.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样,材料二没有多着笔墨讲述人物事迹,而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来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4)材料二第2段使用了“根本出发点”“第一时间”,请分别简析其作用。(5)我国当下实行的人道主义,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分别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B(2)B(3)C(4)①“根本出发点”指中国在困境下仍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援助最根本的着眼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的坚守。②“第一时间”强调中国对外援助行动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5)国家治理: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全球治理:有利于发挥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中国援助优势,使全球更好地应对长期发展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语境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错误,于文无据。B.正确。C.“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错误。原文是说“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D.“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错误。原文是说“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故选B。(2)B.“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故选B。(3)C.“也注重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细节描写。故选C。(4)①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可知,“根本出发点”指中国在困境下仍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援助最根本的着眼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的坚守。②由“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可知,“第一时间”指距事情发生后最近的时间。强调中国对外援助行动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5)国家治理:由“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可知,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全球治理: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可知,有利于发挥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中国援助优势,使全球更好地应对长期发展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答案:(1)B(2)B(3)C(4)①“根本出发点”指中国在困境下仍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援助最根本的着眼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的坚守。②“第一时间”强调中国对外援助行动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5)国家治理: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全球治理:有利于发挥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中国援助优势,使全球更好地应对长期发展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2.(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杀楼孙犁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八月十五这天,给送点东西上来。十四这天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轻轻叫开一家的大门,进去住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了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到炮楼跟前,打了个照面。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带着人来送礼,心里早就高兴得了不得。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嚷道:“什么的干活?”柳老新说:“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鬼子把吊桥放下来,让柳老新和小星先过去,鬼子獭尾上来,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翻上翻下地搜查一遍,看看没有暗藏武器,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指挥着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说着把他和小星手里的两个小篮子,放在地下。平房里的伪军赶紧出来,拿回去吃,獭尾也跟进去。柳老新这才带着四个人上楼。在楼顶上站岗的木田,看见小星送东西来了,一个劲招呼小星上去。小星在篮子里抓了一些葡萄和月饼捧着,上楼顶去了。柳老新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拿出一只来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忍不住脸上的笑容。金田以外,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吃。鬼子们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梨,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月饼,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填葡萄。柳老新大声笑着说:“今年这个中秋节,你们可过美了!”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一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的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经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经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一点声音。大家赶紧把楼上的枪支武器收好,就见小星手里拿着一枝三八枪从楼顶跑下来,木田嚼着月饼在后面紧追;进屋一看,并排放着四个鬼子的死尸,吓得回头就跑,一个青年上去把他一抓,杀猪刀在他脸上一晃,说:“乖乖的,不要动!”木田也实在动不了了,就立在那里。两个青年和小星在钟楼看守,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的平房。这时候柳老新已经上到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的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谁反抗谁就倒霉!”伪军们正在房里抢东西吃,一听这话,往外就跑,一阵机枪扫射,把他们打回去。一齐嚷:“我们反正,我们反正!”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没命地往外跑,机枪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了。一会就听见炮楼南面的野地里响了一枪。柳老新望着那里拍手大笑说:“我估计你这兔崽子就跑不脱!”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这么一走,站在街上的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那个在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就在那祠堂门前广场上开了一个庆祝会。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这些青年成分好,进步快,几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们幼小时的样子,站在爹娘面前,爹娘只有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他们。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子弟兵就靠在上面休息了。在三个月以前,炮楼上的鬼子屠杀了五柳庄的人,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亲,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那广场旁边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的母亲整天在家里哭泣。几个长辈劝英华家去看看,都说:“英华,家去看看吧,你家里不知道你负着这么大责任,也不好意思来叫你。自从你爹和那孩子叫鬼子杀了,她够难受的了。你家去劝解劝解她们也好。”英华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老人们也只好叹气称赞。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就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大家也就散了。在回家的路上,那些父亲劝想给孩子送被子的母亲们说:“算了吧,他们是这样惯了的。孩子就像小鸟,长全了毛出了窝,你就叫他随便到处飞去吧!”真的,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那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月亮转到西北角,落到村边大柳树的阴影里去了,银河斜斜地横在他们的头顶,把半夜以后的清凉的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1945年4月于延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的盘问和鬼子獭尾气势汹汹的搜查,说明鬼子的狡猾。B.小星虽然只有十三岁,却知道拿了月饼和葡萄上楼,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C.在祠堂门前的广场上开庆祝会,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富有乡土气息。D.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八月十四夜里有穿便衣的队伍开到村庄里来,轻敲开一家大门,令人感觉到一种隐约生变的气氛。B.本文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如柳老新与鬼子的对话,如柳英华拒绝长辈家去的劝告等。C.孙犁这里写中秋习俗,同茹志鹃《百合花》中写故乡的中秋节一样,都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D.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转”“落”等词,写出时间的推移;“阴影”则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3)小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钱谷融说:“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美的崇尚与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请结合文本,分析“独特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C(2)D(3)①人们热闹过节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八路军围困炮楼这一背景。②与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实在苦恼形成对比。③为下文端掉鬼子炮楼作铺垫。(4)①语言美:文字清淡朴素,通过方言和直白的描写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如柳老新与日军的对话,如杀掉鬼子的动作描写,让文字有了张力。②人物美:塑造了人格美丽的抗日的军民形象,如柳老新,小星,柳英华。③人情美:几位长辈了解柳英华家里的情况,劝柳英华去家里看看,显示了邻里之间人情美。④风俗美:开篇部分对于过中秋节的描写体现了冀中人民过中秋节的美好风俗。⑤环境美:结尾段对月亮和银河的描写,比拟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一场胜利过后环境的宁静美好。【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作用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说明鬼子的狡猾”的说法错误。不论是金田的盘问还是鬼子獭尾的搜查,都只是例行公事,而且他们最终没有发现任何破绽,还放了行,并不能说明他们狡猾。B.“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的说法错误。说明他有斗争的智慧,善于掩藏自己的真实动机。C.正确。D.“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说明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之前就有了革命觉悟。故选C。(2)D.“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的说法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只是客观地描摹环境,选项过度解读,显得牵强附会。故选D。(3)开头的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其中“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等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中秋;背景:抗战时期。正是村民们趁此时机准备过一个欢快、丰盛的中秋节,才引出了后文“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两相对比,凸显了日军贪婪、可鄙的嘴脸。“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等句,具体描写冀中地区百姓的中秋氛围,虽然是战争时期,但由于敌我处于牵制状态,所以有了片刻的缓和。而这种缓和的氛围恰巧引起后文“杀楼”这一惊心动魄的情节,因此此处的环境描写有蓄势(作铺垫)的作用。从读者层面来看,读者独到“秋收”“兵荒马乱”“鬼子”等词语,无疑都会引起强烈的兴趣,了解先辈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4)首先读懂钱谷融的评价。这句话说明孙犁的艺术品质是美的,是独特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语言美、人物美,人性美、风俗美、环境美等方面分析。从语言角度看,这篇文章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都充满语言的诗意,整个文字描写细腻而不华美,大多通过方言、口语来体现,增强了真实感。比如“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等语句,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方口语特色。从人物的塑造角度看,小说塑造了“维持村长”柳老新、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等抗日英雄群像,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都是恨之入骨,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份特点,都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是千千万万抗日民众的代表。从人物之间的纯朴人性来看。柳英华在大伙劝他回去看看妻子时,他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反映出作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心系大家,而舍弃小家的牺牲精神,令人仰慕。大家对柳英华的劝慰彰显的是领里之间的和谐与人性的纯朴善良。从描绘的风俗来看。开篇“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描写了五柳庄人们过中秋的生活画面,很有乡村气息,有淳朴自然美。中秋佳节是传统节日,本身是寓意阖家团圆,即便是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勤劳的冀中民众还是要热热闹闹的过中秋,表现的是他们对传统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从环境描写来看,都是非常具有诗意和乡土气息的。不论是开篇的准备中秋佳节,还是“杀楼”之后,在祠堂开庆祝会的环境描写,都是如此。比如“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等环境描写的语句,给人一种残酷战争背后的片刻宁静和祥和之美。答案:(1)C(2)D(3)①人们热闹过节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八路军围困炮楼这一背景。②与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实在苦恼形成对比。③为下文端掉鬼子炮楼作铺垫。(4)①语言美:文字清淡朴素,通过方言和直白的描写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如柳老新与日军的对话,如杀掉鬼子的动作描写,让文字有了张力。②人物美:塑造了人格美丽的抗日的军民形象,如柳老新,小星,柳英华。③人情美:几位长辈了解柳英华家里的情况,劝柳英华去家里看看,显示了邻里之间人情美。④风俗美:开篇部分对于过中秋节的描写体现了冀中人民过中秋节的美好风俗。⑤环境美:结尾段对月亮和银河的描写,比拟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一场胜利过后环境的宁静美好。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注]①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筮。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D.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2)请简要分析下阕是如何描写笙声之妙的。【答案】(1)C(2)①以声写声/比喻,写笙声如夏夜凉风吹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给人带来轻灵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归隐后内心的清静适意,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②通感/以形写声,将视觉与听觉相通,以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③侧面描写,“鬓丝撩乱纶巾折”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错。“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是正面的肖像描写,侧面写出的是音乐。故选C。(2)“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这两句细状风中笙声给人的感受。“声如雪”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和感觉写听觉,极为传神地传达出笙声带给人的清凉美感。“鬓丝撩乱纶巾折”,这一句言夜风之势,但并无萧瑟之意,反而使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答案:(1)C(2)①以声写声/比喻,写笙声如夏夜凉风吹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给人带来轻灵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归隐后内心的清静适意,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②通感/以形写声,将视觉与听觉相通,以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③侧面描写,“鬓丝撩乱纶巾折”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译文:暮鸦散尽,归巢栖息。烟霭满天,天上的银河恍如罩上了一层淡绿的雾帐,星星在其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在清凉的树荫下点起薰香,然后拖来一张竹凉席,悠然地卧寝其上。月上中天,洒下一地淡黄色的清晖,月光照在花丛上,筛下稀疏的倩影,姗姗可爱。悠扬的笙乐阵阵飘来,声声悦耳。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笙曲三遍过后,在凉爽的清风中悠悠而止。风力渐渐强劲,吹乱了我双鬓的银丝,吹歪了我的青丝头巾。如此好风,估计我那卧房的北窗早该充满凉意了,回去又可以睡一个好觉。赏析: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夏夜环境的清幽美丽,烘染出词人的闲适之趣;下片着重描写笙声及夜风,状其清凉,从侧面表现词人的悠然自得和厌弃世俗荣华之情。全词表明了词人一种清高和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以及内心对红尘中追求功名富贵的俗人的些许不屑。“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语出唐杜审言《七夕》诗中“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句。起首两句造境,表现出夜幕初降时的宁静和清幽。“绛”和“绿”色彩明丽,烘托出夜空的美丽宁静。“烧香曳簟眼清樾。”这一句写词人的举动,该句用三个动作表现了词人的恬淡闲适,写得极为淡雅而富有情调。“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这两句写词人之所见所闻,有声有色,写尽了月夜的优美怡人,使人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愉快。“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这两句细状风中笙声给人的感受。“声如雪”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和感觉写听觉,极为传神地传达出笙声带给人的清凉美感。“鬓丝撩乱纶巾折。”这一句言夜风之势,但并无萧瑟之意,反而使人感到彻骨的舒爽。“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这其中的快乐和情致虽细微,却实实在在,那些为了功名利禄碌碌奔走于红尘中的人,是不会感受和理解得到的。这两句表现了词人鄙视荣华富贵的淡泊宁静的心境,并流露出颇为自得的情绪,颇有晋代陶渊明“夏夜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悠悠然之感。全词意在表现弃官隐居的快意,写景细腻、生动,意境清幽而不低沉,很好地烘托了词人的心境。词作抒情委婉含蓄,于娓娓的描写叙述中传达出月下临风听乐的清新美感,不愧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离骚》中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举类迩而见义远”。(2)贾谊《过秦论》中,写嬴政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一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4)古人常想象动物竟能闻乐起舞,以此来突出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老鱼跳波瘦蛟舞”。(5)陆游《书愤》中,感慨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载,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是“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7)《礼记•礼运》中,写人们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的句子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1)举类迩而见义远(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4)老鱼跳波瘦蛟舞(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重点字:笞)(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重点字:微)(4)老鱼跳波瘦蛟舞(重点字:舞)(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重点字:倜)(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重点字:己)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王与太子俱困A于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诈H赴于齐。(2)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同义。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现在所说“见谅”中的“见”用法一样。C.相与,文中指一起,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相与”词义不同。D.市,文中指做交易,与《齐桓晋文之事》“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秦人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怀王,并希望会面;楚怀王接信后,陷入去与不去的矛盾中。B.对于楚怀王是否前去秦国,昭睢与子兰态度不同,但楚怀王最后听取子兰的意见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封锁了回楚国的路,逃到赵国却不被接纳,于是投奔魏国,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D.楚怀王最终在秦国生病去世,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非常哀伤,诸侯国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②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5)对于怎样处理楚国太子,齐国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见?结果如何?【答案】(1)BFG(2)B(3)C(4)①(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②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5)意见:①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国拥立新王,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②齐国的丞相主张送楚太子回国,以防楚国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结果: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及相关内容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B处;“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即F处;“不宜”前省略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在谓语“不宜”后断开,即G处。故选BFG。(2)A.“婚姻”,均指儿女亲家。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B.“用法一样”错。“见”,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原谅我。C.“相与”,一起;/互相。句意:就一起商量说。/(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体(来对抗秦国)。D.“市”,交易;/集市。句意: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故选B。(3)C.“最后在魏国被秦人抓回”错。原文为“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意思是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故选C。(4)①“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胜”,能够承受。句意:(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②“倍”,背叛;“且”,将;“伐”,讨伐。句意: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5)意见:①结合原文“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可知,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国拥立新王,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②结合原文“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可知,齐国的丞相主张送楚太子回国,以防楚国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结果:结合原文“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可知,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答案:(1)BFG(2)B(3)C(4)①(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②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5)意见:①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国拥立新王,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②齐国的丞相主张送楚太子回国,以防楚国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结果: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参考译文: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秦王送信给楚王,写道:“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各国来讨伐楚国,希望你整顿好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王十分恐惧,只好再与秦国修好结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是在故意破坏自我吗?当然不是,而是①_____,也就是告诉别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例如,由于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大考前到处闲逛而非学习,或在比赛前减少练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②_____,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尊。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③_____,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可能导致个体自信和成就降低,使人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障需要,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损害心理健康。(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根据文中信息,用一个单句给“自我设障”下定义。【答案】(1)①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③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2)自我设障是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增加获取成功的困难,为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使失败可以用外因来解释的主动行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2)本题考查的是下定义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把握要求,进行语句的整理,得出答案。【解答】(1)①根据“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说的是这种行为的本质是自我保护,可填: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②根据“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应说的是与前者相反的情况,可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③根据“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可填: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2)根据“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可归纳为:自我设障是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增加获取成功的困难,为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使失败可以用外因来解释的主动行为。答案:(1)①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成功了③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策略(2)自我设障是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增加获取成功的困难,为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使失败可以用外因来解释的主动行为。7.(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2023年6月15日上午,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初夏的一束阳光,在天地之间凝结成杭州亚运会的火种。100天后,火种生发的亚运圣火,将为体育健儿照耀出一条拼搏奋进之路。在实证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