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_第1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_第2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_第3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_第4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7)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与意义。①1949~1956:过渡时期②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④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史分期1、筹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北平)(1)参会代表:共产党、民主党、无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特邀代表(各方民主力量汇聚,具有广泛性)(2)内容:①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纲领性质:临时宪法作用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需团结资产阶级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张奚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出者曾联松国旗图案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词聂耳曲2、成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反帝反封建)②社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继续追歼残敌和剿匪镇反二、人民政权的巩固①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②剿匪肃反,巩固新生政权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1)土地改革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直接)②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2、经济上:背景:A.依据:B.目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实质:结果: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①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巩固了人民政权。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措施: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行政、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实质: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②统一财政经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1950年6月底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1950年10月初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1950-1953)◎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板门店签字仪式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冰雕连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影响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军事上:(2)抗美援朝(1950.10-1953.7)①巩固了新政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②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③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④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经济建设热情。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汶山在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克拉克一位美国将军布莱德利的回忆朝鲜战争时说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国际形势有利形势资本主义阵营有所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壮大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最大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外交总方针(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政策解决的问题内容影响“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注意: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朝鲜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特点: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的“蜜月期”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通过等价交换等外贸方式,接受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帮助。为新中国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1952年,东北“战利品”归还中国;1953年,归还中东铁路联合所有权;1954年,累计派遣约40万苏联专家,援建156个生产企业;1955年,放弃新疆企业“联合股份”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1958年,赠送中国一个重水反应堆。——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苏联送给中国的“新手大礼包”走向国际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步入瑞士日内瓦会场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印度支那中南半岛。又因位置临近印度和中国,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最终确定: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尼赫鲁合影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特点: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思考】与初期外交三原则相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步在何处?进步性: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更能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1)时间:1955年4月(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同”是什么?“异”又是什么?“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要发展经济、维护和平和维护民族独立;“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经济领域: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③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1949-1956)

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2)三大改造(1953-1956)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项目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前性质个体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方法合作化道路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改造后性质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2)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局限:改造后期,改造工作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等,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单一公有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领域:变革生产关系(3)“一五”计划(1953-1957)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发展生产力选择东北的原因: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成就: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一机、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康藏、新藏和青藏公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巩固国防的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一五”时期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不足:工业分布不合理,工业结构不合理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宝成铁路通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鹰厦铁路、宝成铁路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成就巨大的原因:

A.国内:a.国内稳定的环境b.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

针政策c.科技工作者的作用d.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B.国外:苏联的支援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全国一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②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二)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原则《五四宪法》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概念2、形成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发展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