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基本概念]植被、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苔原、草原、草甸;土壤、土壤剖面、土壤肥力(水、肥、气、热)、成土母质、有机质、矿物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循环。[基本原理]1.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自然环境要素。2.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自然因素;影响土壤水分多少的自然因素。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体系架构]课时34植被1.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2)植被的垂直分层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植被垂直分层与植被高度、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思考概括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答案天然植被一般按概括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对当地的环境具有适应性;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2.森林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森林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84页图5.3“热带雨林的茎花和板根现象”,说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答案在热带雨林中,处于中、下层的树木难以与上层植物争夺阳光,无法让鲜花高占枝头,它们就把花朵开在老枝和树干上,花朵易被昆虫发现,获得授粉的机会增多,有利于繁衍后代。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且土壤贫瘠,为了增大与表层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量吸收养分,支撑高大的树干,于是形成板根。3.草原与荒漠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草原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荒漠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思考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枯黄的原因相同吗?答案不相同。热带草原干季草类枯黄是适应气候干旱的结果,温带草原冬季草木凋零是适应气候寒冷的结果。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森林的功能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①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②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③根系:固土,减缓水流运动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3.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叶子细小防蒸腾;防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当地风力大簇状或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4.天然植被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023·山东地理)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关键信息点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气温低,生物循环缓慢,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积累多,碳储量较大。[地理原理再现]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请列举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环境要素。答案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答案1.B2.B解析第1题,由材料“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可知亚寒带针叶林生长在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进而推测在该区域其他树种难以生长,物种单一,只有耐寒的针叶林能够大量生长,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绿色荒漠”,故选B。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包括生物体内的碳储量和土壤中的碳储量。由材料“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得出亚寒带针叶林数量众多,生物体内碳储量较高;又因该区域纬度高、气温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代谢速度慢,土壤中的碳储量较高。整体来看,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积累多,碳储量较高,故选B。考向1通过“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考查“区域认知”(2023·浙江海宁模拟)下图是“我国福建武夷山的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关于甲区域的自然植被,判断正确的是()A.高山荒漠 B.高山冰雪带C.亚高山草甸 D.高山针叶林2.武夷山海拔1800m左右分布着苔藓矮林,推测其生长环境为()A.温暖,少雨,大风 B.低温,少雨,无风C.温暖,多雨,无风 D.低温,多雨,大风答案1.C2.D解析第1题,武夷山距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根据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甲处位于苔藓矮林之上,且海拔不算太高,最可能为亚高山草甸,不会形成荒漠,A错误、C正确;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山体海拔较低,甲处山顶气温较高,无冰雪带分布,B错误;针叶林应分布在苔藓矮林以下,D错误。第2题,结合图例可看出,苔藓矮林分布在针叶林以上,分布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C错误;能够生长森林且有苔藓分布,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矮林植株低矮,树干弯曲,可推测其生长环境多大风,D正确、B错误。故选D。考向2通过“植被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考查“综合思维”(2024·广东东莞模拟)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消落带,该区域冬季淹水、夏季成陆,题。3.推测中山杉具有的特征是()①根系较浅②耐旱涝③耐盐碱④树干挺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中山杉在解决世界级生态脆弱问题中的表现是()A.调节径流、防范洪涝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少淤积、扩充库容D.护岸固土、净化水体答案3.B4.D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中山杉生长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该区域冬季淹水、夏季成陆,故其具有根系发达、耐旱涝、耐盐碱、树干挺拔的特征,②③④正确,选B。第4题,中山杉生长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根系发达,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降解水中污染物质,起到护岸固土、净化水体的作用,D正确;但也加快了泥沙沉积,可能会减小库容,C错误;对调节径流、防范洪涝关系不大,A错误;三峡库区消落带没有农田分布,B错误。课时精练(2024·贵州六校联盟模拟)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3题。1.关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描述正确的是()A.耐寒喜光 B.喜湿抗风C.耐贫喜温 D.耐旱忌风2.推断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是()A.海拔较高、坡度较大 B.海拔较低、坡度较大C.海拔较高、坡度较小 D.海拔较低、坡度较小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的原因可能是()①气候趋于暖湿②生存空间缩小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积雪变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B2.B3.C解析第1题,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生长地区地处较高纬度,海拔也较高,气温较低,说明小灌木耐寒;当地地势落差大,土壤发育程度差,说明小灌木耐瘠薄土壤;长白山西坡高海拔处西北风强劲,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有利于抵御大风,说明小灌木抗风;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加之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大,说明小灌木喜湿润,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一定高度范围内,海拔越高,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低,坡度越大,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高。故选B。第3题,苔原带原有的灌木的生存空间被草本植物挤占,导致其生存空间缩小,②正确;草本植物入侵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③正确。故选C。(2023·山东枣庄八中模拟)原产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的桉树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树种,高可达数十米,吸水吸肥能力强,树干的下部基本没有树枝,树冠高高在上。桉树种子外壳坚硬,树皮坚硬厚实,每年最外层的树皮会枯萎脱落堆积在根部(脱落的树叶和树皮中含有大量油脂以及酚类化合物、桉树脑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据此完成4~6题。4.桉树树皮脱落多的季节当地()A.光照更强 B.雨水充足C.风力强劲 D.气候严寒5.桉树下凋落物丰富,主要是因为()A.林下光照不充足 B.凋落物不易分解C.林下通风条件差 D.凋落物含水量大6.森林火灾发生后,桉树种群优势更突出,其原因可能是()A.其他树种全部枯死B.大火利于种子萌发C.林区病虫害加剧D.林下土壤养分减少答案4.B5.B6.B解析第4题,桉树原产地常年热量充足,雨水充沛的季节木质部生长快,老的树皮会被胀裂脱落,B正确;光照更强、风力强劲、气候严寒的条件下桉树生长的速度较慢,树皮不易脱落。第5题,据材料可知,桉树下凋落物中含有大量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堆积的树皮和枯枝落叶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故凋落物丰富;林下光照不充足、林下通风条件差、凋落物含水量大的情况下凋落物不易分解,故凋落物不易分解是主要原因。B正确。第6题,桉树种子外壳坚硬,需要较长时间腐烂裂开,种子才能自然萌发,森林大火带来的高温利于种子的外壳爆裂,使其得以快速萌发,导致桉树的占比提高,其种群优势更突出,B正确;其他树种全部枯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林区病虫害加剧、林下土壤养分减少不利于桉树生长。(2023·湖北武汉模拟)胡杨是落叶型乔木,高10~15米,是世界稀有树种之一。胡杨叶片奇特,有针形、卵圆形、锯齿状扇形等。三种叶片长宽比依次减小,而叶片厚度则依次增大,表皮蜡质层也逐渐增厚。新疆沙雅县有我国最大胡杨林群落。近几十年来,该县胡杨林退化,病虫害严重。经生态补水后,胡杨林有所恢复。下图示意沙雅县位置。据此完成7~9题。7.与塔里木河沿岸相比,渭干河冲积扇上胡杨林面积较小,其自然原因是()A.土壤含水量大 B.地下水埋藏深C.黄土分布广泛 D.乱砍滥伐严重8.在同一株成年胡杨树冠的底部到顶部,叶片分布状况依次是()A.针形、卵圆形、锯齿状扇形B.针形、锯齿状扇形、卵圆形C.锯齿状扇形、针形、卵圆形D.锯齿状扇形、卵圆形、针形9.给胡杨林生态补水的最佳时段是()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答案7.B8.A9.C解析第7题,该地区气候干旱,渭干河冲积扇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不利于胡杨林生长,B正确。第8题,在同一株成年胡杨树冠的底部到顶部,光照逐渐增强,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叶片逐渐增大,为了减少植物蒸腾,以储存更多水分,叶片逐渐增厚。根据材料可知,由底部到顶部,叶片分布状况依次是针形、卵圆形、锯齿状扇形,A正确。第9题,生态补水的季节要考虑可行性和作用。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为生态补水提供水源。生态补水的主要作用是满足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夏季植被生长茂盛,耗水量大,此时补水,可提高地下水位,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补水效果明显。因此给胡杨林生态补水的最佳时段是夏季(7~8月),故选C。10.(2024·湖南部分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流石滩是植物能够抵达的上限,其环境异常恶劣,只有少数物种经受住了这样的环境。流石滩上并没有太强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这里分布的垫状植物具有紧贴地面、周身被毛的特点,根系向纵深发展或平行发展的横走根,外层有致密的枝叶,叶片呈紫红色。下图为垫状植物景观图。(1)根据垫状植物的特点指出流石滩处的气候特征。(8分)(2)说明垫状植物两种根系与环境的关系。(4分)答案(1)垫状植物紧贴地面,说明该地多大风天气;周身被毛,说明该地气温低;叶片呈紫红色,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烈(紫外线强烈);外层有致密的枝叶,说明该地昼夜温差大。(2)流石滩地下水埋藏深,向纵深发展的根系便于吸取地下水且能牢固地扎下地基;流石滩的碎石极易松动滑走,横走根便于在植株被连根拔起之后重新扎根生长。
课时35土壤1.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水分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空气(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①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种类型。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89页图5.16“砂土、壤土和黏土”,列表比较它们在通气透水性、蓄水保肥性以及耕作适宜度方面的差异。答案项目砂土壤土黏土通气透水性强良好差蓄水保肥性弱强强耕作适宜度易耕作理想的土壤质地质地黏重,不宜耕作③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剖面层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思考土壤的不同颜色是怎么来的?答案土壤的颜色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成分,如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因为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黑,土壤肥力越高。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2)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种养结合,通过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概念辨析休耕和轮作休耕是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轮作是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它们都是土壤养护的方法。1.土壤形成过程2.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肥力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②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②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地貌①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②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性质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土壤酸碱度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温度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2023·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1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图2)。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关键信息点拨]表土层和白浆层(淋溶层)为砂质壤土,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淀积层为壤质黏土,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利于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获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到来,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挖沟培垄后深翻,破坏了铁锰结核层,可以改良土壤。[地理原理再现]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列举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答案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疏松度、有机质含量等)、人类活动等。答案(1)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2)挖沟培垄后深翻,破坏坚硬的铁锰结核层,使淀积层和淋溶层土壤混合,提高沟底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深翻破坏铁锰结核层,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促进小麦生长;沟底土壤水分蒸发量小,有利于旱季保持土壤水分,破坏铁锰结核层,有利于旱季地下水虹吸上升,雨季土壤水分的下渗,改善土壤墒情;雨季,小麦已收获,丰产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少降水对花生、地瓜的影响,减少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冬季,沟底有利于形成积雪,覆盖小麦,有利于小麦越冬和增加土壤水分。考向1通过“土壤的性质”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泰安模拟)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1~2题。1.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海拔大于1000m,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原因是()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B.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C.降水多,矿物质风化快D.降水少,有机质分解多答案1.B2.A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据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关系(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气温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大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故两者的相关性在高海拔区域明显,其中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小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两者的相关性在低海拔区域明显,其中也是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因此土壤有机碳和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第2题,秦巴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后期的枯枝落叶更多,土壤获得的有机碳更多,因此海拔大于1000m,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A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淋溶性越强,导致土壤有机碳进入水中并流失,呈现负相关,B错误;气温越高,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越强,矿物质风化速度越快,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C、D错误。考向2通过“土壤的形成因素”考查“区域认知”(2024·云南大理模拟)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3~4题。3.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A.厚度大、含水量高B.厚度大、含水量低C.厚度小、含水量高D.厚度小、含水量低4.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③成土母质④地表径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3.D4.A解析第3题,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区,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乙样带位于阳坡,甲样带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因此,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D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区,甲样带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较丰富,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量、土壤湿度,①②正确;成土母质对于腐殖质的影响较小,气候较干旱,甲、乙两样带的地表径流较少,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相差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课时精练(2023·新课标四省名校联考)兰州市南、北两山各选取6个采样点,在2018年4~10月(植物生长季)以月尺度为单位收集各个采样点的土壤水样品,计算出不同采样点的土壤蒸发强度。读“南山和北山土壤含水量差异图”,完成1~2题。1.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的时间段在()A.4~6月 B.6~9月C.7~10月 D.11月~次年3月2.研究发现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推断()A.北山比南山土壤蒸发强B.北山比南山土壤蒸发弱C.北山10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D.南山7月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答案1.B2.A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兰州市北山各采样点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4~6月逐渐减小,6月减小到最小,6~9月逐渐增大,10月土壤含水量减小,故选B。第2题,北山比南山土壤含水量大,由此推断土壤蒸发更强(可蒸发量更大),A正确,B错误。南、北两山均在9月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土壤蒸发达到年内最大值,C、D错误。(2023·江苏省苏北四市模拟)一般岩石在风化成土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岩石碎屑。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北部某湖泊东侧平缓的山丘顶部进行了土壤采样,该地常年多大风天气,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显著。下图为“土壤剖面基本理化性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采样点土壤()A.粒径剖面变化明显B.表层土壤黏性好C.土壤垂直分层显著D.土壤淋溶作用弱4.该土壤成土物质主要来自()A.基岩原位风化 B.风力搬运沙尘C.坡面流水堆积 D.滑坡坡积残积答案3.D4.A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地表至60cm深度处,粒径大小的垂直分布变化很小,说明粒径剖面变化不明显,且土壤只分为土壤Ⅰ层、土壤Ⅱ层、古风化壳,说明土壤垂直分层不显著,A、C错误;表层土壤以20~300微米粒径为主,粒径较大,黏性较差,B错误;图中粒径大小的垂直分布变化很小,且土壤只分为土壤Ⅰ层、土壤Ⅱ层、古风化壳,说明土壤淋溶作用弱,D正确。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土壤采样点在青藏高原北部某湖泊东侧平缓的山丘顶部,山丘顶部地势高,风力大,坡面径流流速较快,应以侵蚀为主,因此当地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应是基岩原位风化形成,不可能是风力沉积物、流水堆积物、滑坡坡积残积物,故选A。(2024·山东济南模拟)我国南沙多数珊瑚岛屿土壤以石灰性的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经过积盐脱盐、生物积累、淋溶作用形成。某研究团队对南沙新建岛屿上不同类型珊瑚砂土壤进行研究: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的酸碱度比较接近,但是与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pH值在7.0~7.5之间)相比有一定差异。下图示意研究样品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5~7题。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的酸碱性最可能为()A.碱性 B.中性C.酸性 D.无法确定6.推测图中S3的有机质含量远低于S4的原因为()①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②没有植物载体,有机质来源少③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养分易被雨水淋溶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明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为了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下比较有效的措施是()A.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势条件B.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C.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D.岛上种果树并在果园中养畜禽答案5.A6.B7.C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的pH值在7.0~7.5之间,呈碱性。我国南沙多数珊瑚岛屿土壤以石灰性的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经过积盐脱盐、生物积累、淋溶作用形成,所以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的酸碱性最可能为碱性,A正确。第6题,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①正确;S3为有植被覆盖岛屿珊瑚砂土壤,②错误;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养分易被雨水淋溶,③正确;S3和S4的水热条件差异不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差异不大,④错误。故选B。第7题,据上题可知,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所以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措施是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C正确;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势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小,A错误;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机质含量也难以达到海南岛土壤耕层有机质最低标准,B错误;岛上种果树并在果园中养畜禽,土壤有机质提高也较慢,D错误。8.(2023·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湿地只占地球表面积的5%~8%,却贡献了全球土壤碳储量的20%~30%,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存储过程中关键的调控者和贡献者。在黄河三角洲某柽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主要受植物碳输入与土壤碳输出的影响(图1)。因修建道路隔开了黄河和柽柳湿地,加剧了该区域土壤盐碱化,导致柽柳湿地退化。柽柳,落叶灌木,适应性强,喜生于河流冲积平原、海滨、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等。近年来,当地通过河道修建引入黄河水,加速了以柽柳群落为主的湿地恢复。研究表明,退化湿地和恢复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显著(图2)。(1)指出柽柳耐除盐碱外其他的生长习性。(4分)(2)简述柽柳对三角洲湿地土壤发育的主要作用。(8分)(3)分析湿地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增高的原因。(6分)答案(1)耐旱、耐涝、耐贫瘠、耐大风、耐高温、耐严寒。(2)柽柳能够涵养水源,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腐殖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减弱流水侵蚀作用,保护水土和肥力;柽柳(为盐生植物)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度。(3)湿地恢复后土壤含水量增加,盐度下降,植物群落光合作用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以根系分泌物等形式输入到土壤中;植被覆盖率提高,进入土壤的植物凋落物增加;恢复湿度,淹水期延长,(厌氧环境)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减弱。
课时36整体性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①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②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回归教材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80页图5.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说一说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如何实现的?答案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的。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内容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举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意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变化性统一性内容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思考以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为例,说明自然环境处于统一的动态演化中。答案在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逐渐变缓,土壤中滞留的水分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肥力增加,植被更为发育,大气湿度有所增加。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响应特点①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为例:(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关键信息点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的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同时,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可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物质颗粒细,且与下伏物质矿物、化学成分不同,所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多来自风力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外部的干旱区。[地理原理再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答案1.D2.A3.C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冰川搬运的物质不具有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杂乱无章,C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风力搬运,D正确。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数量少,对植物死根的分解作用弱,A正确。第3题,草毡层可对大气与地下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可涵养水分,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选C。考向1通过“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考查“综合思维”(2023·广东肇庆模拟)湖沼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古气候演变过程。大气中的汞主要随降水沉降到陆地生态系统,后随径流进入湖泊,并被有机质吸附并沉积。某科研团队对南岭东部大湖沼泽进行钻孔取样,发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湖岸植被、湖泊水位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湖沼相沉积序列中汞含量具有指示流域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图为“湖泊沉积物采样点示意图”。根据材料,完成1~2题。1.科研团队通过对所采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某一段沉积岩层自下向上汞含量具有减少的趋势,这说明该沉积岩层形成时期()A.湖盆地壳下沉 B.大气降水偏少C.湖泊面积扩大 D.河流侵蚀减弱2.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某一沉积层内出现深黑色有机质层,可推测该沉积层形成时期可能出现()A.东南季风减弱 B.东北季风减弱C.西南季风增强 D.西北季风增强答案1.C2.A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进入湖泊的汞主要是被有机质吸附后沉积,而沉积岩层自下向上汞含量具有减少的趋势,说明沉积岩层下部有机质含量多,上部有机质含量少。由材料可知,沉积岩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湖岸植被,而其多少则与湖泊水位对湖岸植被的影响有关,当湖泊水位升高时,淹没湖岸低地,导致湖岸植被的生长空间变小,湖岸植被数量变少,提供的有机质变少,吸附和沉积的汞也相应减少,由此可知随着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植被数量减少,湖中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汞含量自下向上减少,C正确。第2题,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某一沉积层内出现深黑色有机质层,说明该沉积层形成时期有较多有机质沉积,由此可推测当时植被数量较多,湖岸植被生长空间较大,湖泊水位较低。而南岭东部湖泊的水源补给类型主要是大气降水,进而可推测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南岭地区降水变少,湖泊水位降低,湖岸植被生长空间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提供的有机质增加,最终在湖底沉积形成深黑色有机质层,A正确。考向2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考查“区域认知”(2024·山西运城模拟)种子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母株上散落的种子量,对群落更新有着重要影响。如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下图为“某年秦岭子午岭林场油松林林内和林缘种子雨强度的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滞后于林缘,主要是因为林缘()A.对流较强 B.光照较强C.降温较慢 D.风速较大4.相比于林内,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A.种内竞争较弱 B.昼夜温差较大C.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D.降水强度较大答案3.B4.A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种子或果实从母树向地表扩散,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比林缘滞后,主要是因为林缘光照较强,果鳞开裂提前,种子脱落较早,对流、降温、风速对其影响较小,故选B。第4题,总体上看,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树木较林内稀疏,种内竞争较弱,树木得到的光照、营养物质多,种子或果实数量多、成熟较好,A正确。林内和林缘昼夜温差和降水强度差异不大,林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B、C、D错误。故选A。答题指导7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热差异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②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③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④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生存空间①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②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天敌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物种丰富人类活动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物种丰富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自然原因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大型食肉动物少,缺乏生存竞争,动物进化缓慢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人为原因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3.物种灭绝的原因(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乃至濒临灭绝。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1.(2023·山西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大马哈鱼是一种溯河洄游鱼类,每年秋季,成群的大马哈鱼抵达我国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产卵。幼鱼在海中生长3~5年,成年后可达4.4~10kg,一生只繁殖一次。汤旺河是松花江北岸的一级支流,横跨伊春市和佳木斯市,为冷水性山溪。汤旺河下游河段水质清澈,河道由卵石、砾石和砂砾组成,是大马哈鱼产卵、孵化和幼鱼索饵的场所。大马哈鱼幼鱼在淡水河流生活期间,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20世纪90年代,汤旺河大马哈鱼近乎绝迹。(1)指出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6分)(2)说明汤旺河曾为大马哈鱼产卵、孵化和幼鱼索饵场所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3)分析20世纪90年代汤旺河大马哈鱼近乎绝迹的原因。(8分)答案(1)生活在中高纬度水域,喜冷水;为溯河洄游鱼类,具有固定的洄游季节和洄游路径;能适应淡水和海水水域环境。(2)汤旺河为冷水性山溪,水温适宜;河道由卵石、砾石、砂砾组成,淤积物少,水质较好,饵料丰富;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有利于鱼卵发育。(3)下游渔民对大马哈鱼的过度捕捞,导致洄游成鱼大量减少;大马哈鱼洄游所经的水域污染严重,栖息环境质量下降;河流生态系统失衡,鱼类饵料减少;河流水利工程建设,阻断了大马哈鱼的洄游路径。2.(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1)由图可知,堪察加半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阻挡了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2)堪察加半岛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太阳辐射差异显著。加之受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堪察加半岛内部区域差异非常大,难以有大面积、性质基本一致的区域,生境破碎。这一地理特征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对动物而言,适宜小型动物生存,不利于大型动物特别是大型集群动物生存。加之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供应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少,植食性野生动物生物量小,肉食性野生动物食物供应量低,肉食性野生动物生物量就更小,且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3)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来自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3.(2023·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各种形式的发展用地给自然生境(一个种群居住和生活的区域)留下一些很小的孤岛(生态岛)。这种生境破碎化,使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小,易于灭绝。在美国东部一些小而分散的落叶林斑块孤岛,都是由原来茂盛的大面积分布的原始森林残留下来的。这些孤岛所支持的物种数量,远远少于那些大片未受人类干扰的土地。(1)分析美国东部生态岛的形成原因。(4分)(2)分析生态岛中物种多样性减少易于灭绝的原因。(6分)答案(1)农田、牧场等农业用地扩大;城镇、工业、道路交通等建设用地扩大,破坏(占用)大量的森林。(2)生态岛生存空间小,不能提供充足的食物;种群数量少,繁殖能力弱;大量近亲繁殖,(后代不健康),导致种群慢慢灭绝。课时精练(2023·河北邢台模拟)2022年夏季为我国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众多湖泊,但只是暂时性积水,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并不大,却会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湖泊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的原因是()A.冰雪融水和降水均增加B.地下水出露量大C.冻土加速融化D.植被覆盖率提高2.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小的原因可能有()①农业需水量大②蒸发旺盛③下渗量大④生活用水量大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3.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后,湖区周边()A.地下水位下降 B.物种减少C.气候彻底湿润化 D.土地盐碱化加剧答案1.A2.A3.D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2022年夏季气温异常升高,冰雪融水增加,同时降水增加,使得沙漠出现暂时性湖泊。A正确。由材料可知,湖泊是暂时性积水,而不是永久性湖泊,地下水出露、冻土融化与植被覆盖率提高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暂时性湖泊的出现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第2题,当地降水量极少,多晴天,蒸发旺盛,且沙漠土壤颗粒空隙较大,土壤含水量小,会导致沙漠中的湖泊水量不断减少,最终将消失,所以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小与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有关,②③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类活动少,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少,①④错误,选A。第3题,干旱的沙漠中出现地表积水并形成湖泊,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A错误;蒸发增强,空气湿度增大,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利于植被生长,物种增加,B错误;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不大,该地区气候不可能彻底湿润化,C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D正确。(2023·福建厦门第六中学期末)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4~6题。4.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①B.②C.③D.④5.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近百年来()A.北航道航行条件好于南航道B.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淤浅C.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6.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可能是()A.流域内围湖造田B.流域内降水强度减小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D.流量增大,输沙力增强答案4.A5.D6.C解析第4题,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A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北航道泥沙淤积多,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A错。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过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河口沙洲面积不断拓宽,河口变窄,河流下蚀增强河道可能变深,B错。沙洲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堆积作用,C错。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D对。第6题,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少,C对;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输送到河口泥沙增多,利于淤积,A错;流域内降水强度不会持续减小,B错;径流增大,输沙能力增强,输送到河口泥沙增多,淤积会加快,D错。(2024·江西南昌模拟)1960年以来,青海湖水位变化明显,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下面图甲为“青海湖水系分布示意图”,图乙为“1961~2021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图”。完成7~8题。7.据图可知,青海湖()A.水位逐年降低 B.面积逐渐缩小C.水深超过3000米 D.面积波动变化8.随着水位的变化,推测2025年布哈河()A.入湖口西退 B.凌汛更加严重C.径流量减少 D.下游流速加快答案7.D8.A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海湖年平均水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先下降后上升,水位变化明显,面积出现波动变化,D正确。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预计2025年青海湖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有所扩大,布哈河入湖口西退,A正确;水位变化对凌汛影响较小,排除B;湖泊水位上涨说明补给来源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加,排除C;对下游流速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A。9.(2023·山东青岛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第四纪冰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的避难所与扩张路线。(1)简述第四纪冰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扩散的有利条件。(4分)(2)分析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第四纪冰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6分)(3)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答案(1)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渤海湾及中国东部沿海陆地裸露),三地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2)第四纪冰期时气温降低,植被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生长空间广阔;长白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朝鲜半岛受寒潮影响小;朝鲜半岛与长白山相距较近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3)第四纪冰期时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分化出不同的树种;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气温升高,风力、流水、动物等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水热条件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西天山托木尔峰地区是中亚山地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集中发育着许多大型山谷冰川。该地区规模巨大的冰川消融区表碛广泛覆盖,表碛的厚度对冰面消融起着加速或抑制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用。科其喀尔冰川是一条典型的“托木尔型”大型树枝状山谷冰川,位于托木尔峰南部。以科其喀尔冰川为例,其末端海拔3000m左右,地势相对开阔,6~9月平均气温6.8℃,地形上利于消融、理论上也应该是冰川消融最强烈的部位。但实际的观测表明,冰川末端并不是消融强度最大的区域。冰面湖是由差异消融在冰川表面形成的湖泊,当封闭的冰面湖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冰面湖会出现溃决。下图表示科其喀尔冰川冰舌区不同海拔表碛厚度变化趋势。(1)说出冰川推进过程中对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2)分析科其喀尔冰川末端不是消融强度最大的区域的原因。(4分)(3)推测冰面湖形成和消亡的过程。(6分)答案(1)冰川的反射率高,使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冷;塑造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摧毁沿途地区的植被,使得动物被迫迁移;中断土壤发育过程。(2)冰川末端的表碛厚约200cm,表碛厚度大;较厚的表碛使太阳辐射不能直接照射冰面,使冰川吸收的太阳辐射大幅减少,仅能吸收表碛层向冰面传导的热量,冰川消融速度慢。(3)由于冰川表面覆盖的表碛厚度存在差异,冰川表面的消融速度存在差异;消融速度快的冰面形成洼地,汇集了四周冰川融化形成的径流,积水成湖;当冰面湖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湖岸不断融蚀而使得原本高出湖泊水面的下游冰体出现缺口,或与冰下河道等其他通道贯通,经过冰湖水流出时的冲刷扩大造成冰面湖溃决,引发冰面湖消亡。
真题专练(2023·湖南地理)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3题。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2.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A.东北坡 B.西北坡C.东南坡 D.西南坡3.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2.A3.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的时间多,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00。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00时太阳位于东北方位,东北坡阳光最佳,适宜冰鼠晒太阳,故选A。第3题,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晒太阳时间增多,③对;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对;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①错;非洲冰鼠不冬眠,气温较低时,为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会增加,②错,选D。(2022·湖南地理)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4~6题。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土壤含水量(%)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46.6791418.511.412.56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4.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6.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答案4.B5.A6.B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变化规律不明显,①错;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②对;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由材料“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③对;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材料“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可知,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④错。故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故选B。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A正确,C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排除B;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其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D。第6题,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正确;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排除D;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C。(浙江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7~8题。7.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答案7.B8.B解析第7题,生物是成土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是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第8题,降雨时缓坡水流速度慢,流水侵蚀作用弱,表层土壤和有机质流失少,有机质积累多;陡坡相反。(2021·海南地理)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9~11题。9.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A.1月,海拔1000米以下B.4月,海拔1000米以上C.7月,海拔1000米以下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10.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A.天敌多,食物少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1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答案9.C10.D11.D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4~10月为雨季,10月~次年3月为旱季。1月降水少,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故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交换的时间段,长臂猿迁徙,不易追踪,B、D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数量增多,长臂猿食物增多,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不会不断减少,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C错误;自然保护区中道路将栖息地分割,栖息地较破碎,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第11题,设问是“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栖息地,进而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故选D。(2022·山东地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13题。12.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地形D.岩性13.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答案12.C13.C解析第12题,图示区域是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较小,海拔差异也不足50m,热量、降水条件差异较小,A、B错误。该地地形有起伏,导致土壤中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溪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易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易发育森林,由此产生了明显的植被分异,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最厚,缺失淋溶层。丙处接近溪流位置,地下水丰富,形成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且丙处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形成淋溶层,故②土壤剖面位于丙处,C正确。(2021·广东地理)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14.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A.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泊的面积稳定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答案14.A15.D解析第14题,图中信息显示,1973~2004年间,该湖水位整体下降,SDI值波动上升,意味着湖水变浅,与湖床出露渐多、泥沙淤积渐多有关,①正确;泥沙来源于岸上河水携带的泥沙,反推可知,岸上沙化加剧,会导致植被减少,风沙越来越显著,被风力带入河流的沙子越多,湖底淤积的泥沙也渐多,②对,选A。第15题,2010~2017年,SDI值变化与水位线走向大体一致,水位升高,湖岸线更曲折。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加长;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水面面积扩大,沿岸相对湿度增加,荒漠化减弱,A、B、C错误;湖泊面积扩大,湖岸线曲折,沿岸区域生物栖息地环境复杂多样,生境多样性增加,选D。16.(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英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理工学院《Python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计划
- 班级社交技能培训的实施计划
- 邢台学院《采购管理实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课程建设与教材选择原则计划
- 让工作更有意义的梦想计划
- 高档写字楼销售合同三篇
- MECT规范性评估、交接、治疗与护理课件
-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件更正版第1课 原始人的创造 课件
- 四位数乘四位数乘法题500道
- 中国当代文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泰山学院
- 酒店项目消防工程招标文件
- 医院食堂经营方案
- UPS蓄电池安装施工方案(完整版无需过多修改)
- 《ESMO临床实践指南系统性抗癌治疗输液反应的管理(2023年版)》解读
- AI音乐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音乐学院
-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三年级道法上册知识点复习题讲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