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_第1页
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_第2页
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_第3页
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_第4页
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教案(中央开放专科)前言刑法学是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必修课,分两个学期开设。全书可分为刑法学一般理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和刑罚论四部分。刑法学一般理论包括:绪论、第一章刑法概述、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论包括:第四章犯罪概念、第五章犯罪构成、第六章犯罪客体、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第八章犯罪主体、第九章犯罪主观方面、第十章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十二章共同犯罪、第十三章罪数。犯罪论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刑法学的核心问题及刑法学学科中的一切问题,都同犯罪问题有关。刑事责任论:第十四章刑事责任。刑罚论包括:第十五章刑罚概说、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第十七章刑罚裁量、第十八章刑罚裁量制度、第十九章刑罚执行制度、第二十章刑罚消灭制度。学习方法:自学为主,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各章的重点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题,必须结合上册·刑法总论的一般理论和下册·刑法各论的具体罪刑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平时应多做练习,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才能把握这门课程的重点。期末考试:由中央电大命题,考试涵盖面很广,各章都有可能出题。根据2002年7月的试题,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占20%,每空1分,大约10道题)、不定项选择题(占20%,每题2分,10道题)、名词解释(占20%,每个4分,5个名词)、简答题(占24%,每题8分,3道题)、案例分析题(占16%,1道题)。面授内容:提示重点,讲解难点,分析案例。目的是帮助大家掌握重点,理解难点,通过考试。(期末总复习会给大家编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刑法学(教材2页)二、什么是刑法(教材2页)刑事实体法(教材2页):也称实体刑法,是程序刑法的对称。从实体上规定国家刑罚权的内容及其实施的法律,即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可以称为本来意义上的刑法。广义刑法的所有内容均属实体刑法,它以刑法典为中心,包括单行刑事法规及附属刑法,都是对国家刑罚权的实体宣告。程序刑法是指实现国家刑罚权所需要的程序方面的法律,是规定实体刑法的运用规则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以刑事诉讼法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法和以监狱法为中心的行刑法等,都是国家刑罚权之具体体现的法律依据。(《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页,“实体刑法”词条)刑罚权:国家制定和运用刑罚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之一种,属于国家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组成部分。通常认为,刑罚权有四方面内容:(1)制刑权,即刑罚制定权。(2)求刑权,即刑罚追诉权,或称起诉权。(3)量刑权,。(4)行刑权,即刑罚执行权。(P.北874)刑事法治(教材2页):介绍陈兴良主编:《法治的使命》,第5-6页划“〈〉”的内容。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教材10页)[考试重点。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1、划教材的要点2、《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规定何种行为在何种情况下、伴随何种主观或其他因素就被认定为犯罪,即规定应承担受到起诉和惩罚责任的行为及其应受到何种惩罚的法律的总和。([英]戴维·M·沃克著,邓正来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刑法”词条)3、《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的解释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是犯罪,以及作为犯罪的法律后果——刑罚。([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二)刑法的性质(教材10-12页)1、刑法的阶级性质(教材10-11页)(1)划教材要点(2)批驳教材观点第一,强调刑法的阶级性必然导致以身份确定权利、义务,违反法律平等的原则。第二,强调刑法的阶级性不利于市场法制的建立。市场法制的核心精神是视人为平等自由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市场法制,如果强调阶级划分,不同的身份不同待遇(如不同的保护:中国大陆刑法中对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不同保护待遇,同为侵占财产,侵占公有财产的贪污罪最高刑罚是死刑,而侵占私有财产的职务侵占罪最高刑罚是15年),把一个集团的意志上升为法,必将导致特权法横行,资本外逃,从而无法形成市场经济社会。第三,强调刑法的阶级性,不利于公平执法。因为强调刑法的阶级性,常常使刑事执法人员以统治者自居,自以为高人一等,因而傲视刑事当事人。同时对刑事当事人作阶级划分,必然有损法律公正。第四,强调刑法的阶级性,不利于刑法的现代化。强调外国刑法的资产阶级性和我国刑法的工人阶级性,必将人为地加大中国刑法与外国刑法的对立,不利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不利于向国际惯例接轨。第五,强调刑法的阶级性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现代法治是以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法的普遍性为基本条件的,强调刑法的阶级性必然对法治的基本价值产生伤害。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法并不是为特殊保护个别人的利益而制定,也不是为特别约束个别人的行为而设立,针对个别人的立法是非法的。法为社会上的一切人提供行为准则,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人。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法律的制裁。2、刑法的法律性质(教材11-12页)只划要点,不展开讲。二、刑法的创制和发展(一)刑法的创制(教材12-13页)1、划要点2、解释名词:六法全书、四清。六法全书(教材12页):亦称《六法大全》,指某些西方国家的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六种重要法典。在中国,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编辑的六种主要法规的汇编。开始以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为六法,后以行政法取代商法作为六法之一。原商法中属于民法范畴的纳入民法。国民政府在六法全书中颁行的法律,主要效法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而制定。六法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全面的法律汇编,特别是民法,中国大陆至今仍在沿用其内容。(李伟民主编:《法学辞源》,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四清(教材13页):196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国工作会议,正式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总结的桃园经验(即《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中关于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提法,并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为“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治的典型事例,其他还有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思想改造运动(俗称“洗脑”),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洋跃进运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反和平演变运动,“严打”运动,开发区热潮等等,政治运动是独裁、专制、不民主社会的通病。(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41-142页)(二)刑法的发展(教材13-19页)划要点,不展开讲。三、刑法的制定根据(一)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教材19页)1、划要点2、介绍陈兴良教授的观点(讲解《法治和良知自由》中的论文:《刑法的宪政基础》第21-28页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刑法与宪法的关系)(二)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教材20页)1、划要点2、介绍范忠信:《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论文中“(四)过分强调‘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相对牺牲了科学性、长远性追求。”四、刑法的任务(教材20-21页)[考试重点。出填空、选择题]1、提示要点2、介绍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第6-7页“刑法的机能”(标题下全部内容)3、介绍《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第1-11页“刑法的任务”(标题下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内容)五、刑法的体系(教材21-25页)(一)刑法体系的含义(教材21-22页)划要点,不展开讲。(二)我国刑法条文的结构划要点(带《刑法典》文本)(三)我国刑法体系的特点(教材23-25页)1、划教材要点2、介绍范忠信:《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一文中宏观角度:“一、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上之缺陷”、“二、刑事制度上之缺陷”、“三、多类多种犯罪未有规定”。微观角度:“一、一些条文内容逻辑不严密”、“二、一些文字表述有语法问题”。其中,详细讲“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上之缺陷”(“[四]过分强调‘集体经验’和‘实际情况’,相对牺牲了科学性、长远性追求”不讲,因前已讲过)、“一些重要刑事制度仍付阙如”、“多类多种犯罪未有规定”,其余内容略讲(或只讲标题,或只简单举例)。六、刑法的解释(教材25-28页)[考试重点。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刑法解释的概念和意义(教材25页)划要点,不展开讲。(二)刑法解释的类型(教材25-28页)1、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教材25-27页)这是以解释效力为标准所作的分类。划要点。2、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教材27-28页)这是以解释方法为标准所作的分类。划要点。(三)补充内容介绍《中外法学》2002年第5期刘艳红:《观念误区与适用障碍:新刑法施行以来司法解释总置评》第516-539页的内容。刑法基本原则一、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和意义(教材30-33页)(一)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教材30-32页)1、划要点2、解释教材30页的名词法制(治)原则:暂参见《德国刑法教科书》33页以下的“法治国家原则”。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罪责自负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见《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29页以下。刑罚公正原则:刑事责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则:刑事责任人道主义原则:又称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刑罚人道主义。指适用刑罚时,应把犯罪人当人看,保护其合法权利和人格尊严,摒弃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给犯罪人以人道主义待遇。“人道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到18世纪,西方思想家把人道主义归结为自由、平等、博爱。中国大陆《刑法》没有关于刑法人道主义的明文规定,但在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若干规定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1)我国刑法废除了肉刑和羞辱刑,制定了控制死刑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即死缓制度:对于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采取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的制度);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和具体适用刑罚中的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的规定,以及减刑、假释、缓刑制度的规定,都体现了刑法人道主义。(3)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了刑迅逼供、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的行为可以构成犯罪。(摘编自P.北890,“刑法人道主义原则”词条)(二)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教材32-33页)划要点。二、罪刑法定原则(教材33-38页)[难点,考试重点。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题](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教材33-35页)[重点名词]1、划要点2、解释名词:罪刑擅断、三权分立说、心理强制说、自由裁量权、类推解释、习惯法、习惯、刑法溯及既往、法外施刑、不定期刑。罪刑擅断(教材33页):亦称罪刑擅断主义,指犯罪和刑罚不是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而是由国王、法官随意确定。它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对立面,是封建制刑法和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皇帝针对某种情势发布的诏、令等都是据以断讼决狱的根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王朝的“文字狱”,都是罪刑擅断的典型表现。自古罗马至中世纪时期,神权、君权统治了整个西方世界,在国家和法的问题上,是“朕即国家,出言即法”;在罪与刑的问题上,是“获罪于天”、“刑罚自天子、诸侯出”,定罪判刑完全由君主和某些官吏恣意擅断。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所述:“专制国家是无所谓法律的,法官本身就是法律。”17、18世纪时,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从而摒弃了罪刑擅断主义。(摘编自《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1153页“罪刑擅断主义”词条)三权分立说(教材33页):也叫“权力分立”。在几个同级的机关之间划分政府权力以防止权力集中滥用的学说和实践。体现在美国宪法中的权力分配,从职能上把政府与人民以及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区别开来。(美国)宪法在创设三个独立的机关时,给它们规定了部分重叠的责任以促使它们相互依赖,鼓励它们运用制衡制度。国会被授与通过法律的责任;但是这些法律必须由总统和行政机关执行,并且可由最高法院作出解释,甚至宣告违宪。总统是行政机关的首脑;但是他或她有责任执行法律,而且执法所需的费用来自国会。最高法院也有权宣告他或她的行为违宪。设计者运用制衡学说防止任何一个机关拥有绝对权力。制衡学说是这样一种设计,它同时软化和增强了权力分立。制衡软化了权力分立是因为它要求把对一个机关的行为的有效认可权适当地分配给另一个机关;它增强了权力分立是因为它具体规定了政府的每一部分对其他部分的控制。分权原则(即三权分立)是制订来把权力分散在几个领域,以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伴随着美国宪法的制衡特征,政府权力被分化和限制。这种权力的结构性分配为各机关对各种各样的政治刺激因素作出反应创造了不同的途径。不过,关键因素是没有任何机关能够在一段长时间里支配政府的活动。如果机关之间存在足够多的冲突,权力分立可能造成政府的分裂和不统一。当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分别由不同的政党控制时,常常出现这种冲突。裁决各机关分立的职能界线、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管辖权界线已经成为法院的职能。(全文引自[美]彼德·G·伦斯特洛姆编,贺卫方等译:《美国法律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6页,“权力分立”词条)心理强制说(教材33页):由法律事先规定刑罚,并通过执行刑罚对犯罪人以及一般公民产生一种威吓的心理强制机制,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自由裁量权(教材34页):官员所拥有的基于自己的判断而行事的权力。自由裁量权给予官员某些决策方面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并非漫无边际。实际上,自由裁量权通常要受到某些规则和原则的限制,而且不能被独断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源于许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实在法必须是一般性的。没有任何法律,包括刑法典的条文,可以预期各种具体情况。结果便有必要决定针对具体事实情形的判断适用怎样的法律。第二个原因是法律确定了范围广泛的禁令。它们往往过分庞杂,以至难以完全实施。有时法律条文还会相互冲突或竞合,在这类情况下,官员们必须行使自由裁量权以确定哪种规定优先适用。在不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也可能行使自由裁量权。最后,之所以需要有自由裁量权,是因为那些在刑事程序中行使职权者都被认为是在“追求正义”,这就允许在刑事程序的运作过程中个人价值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刑事司法体系中,自由裁量权居于核心地位。自由裁量权为刑事程序提供了某些灵活性及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基于个案作出决策。允许自由裁量权的程序在理论上说是用来产生出公正的结果的。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易于被滥用的。因此,需要设置某些框架结构使得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既富于创造性,又有安全保障。在刑事程序的所有关键阶段中,自由裁量权都是中心要素。例如,警察在作出逮捕决定时,便要行使自由裁量权。并非所有被逮捕的人都要监禁起来。这取决于具体案情、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以及警察的优先选择。这样,一名通过公园追拿正在逃跑的重罪犯的官员便可以使用麻醉剂降服罪犯,而不理会公园之内禁止使用麻醉剂的禁令。在其他某种情况下,警察不去逮捕某人,而是让这个人保持自由状态,从而换取情报。检察官要决定是否提起正式的刑事控告,如果提起,又提起什么控告。司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考虑是否作出审前释放的决定以及审查控方是否展示了提起控告所须具有的合理依据。判刑也是一个法官拥有重要的自由裁量权的环节。毫无疑问,自由裁量权存在于整个刑事程序。许多人认为自由裁量权对于获得公正的结果是关键的。但是另一方面,自由裁量权也可能与平等保护的价值相对立。为了既允许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同时又减少其滥用,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则都被以平衡自由裁量权为宗旨而加以修正。(《美国法律辞典》第157-159页“自由裁量权”词条)类推解释(教材34页):也称补正解释,指将显然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未经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的事项,与另一已规定为法律的事项进行类比,在不与立法精神相违背的前提下,作超出后者规定的解释。类推解释必须具有有关的抽象或笼统的规定在先,才能运用。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在1990年的一个批复中指出:“以人质勒索他人财物犯罪案件,依照刑法第150条(规定抢劫罪——编注)规定以抢劫罪批捕起诉。”这里就运用了类推解释。类推解释不同于刑事类推。前者往往对同一类性质的案件均可适用,后者的效力仅及于被核准类推的某一具体案件。类推解释也不同于扩张解释。扩张解释是依据条文规定的立法意图将字面的原意予以扩大,以择求立法真意,并未脱离条文立法精神。而类推解释适用于法无明文规定的事项,需要与刑法原有的规定进行比拟对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创制法律的意义。(P.北888,“刑法解释”词条)刑事类推:指对于刑事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而认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比照现行刑事法律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的法律制度。中国大陆1979年刑法第79条规定了类推制度。该条规定:“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类推制度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不利于公民权利的有效保护。刑法基于其固有的特殊性和严厉性,要求其罪刑规范更为肯定、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犯罪者不被放纵。而对事先刑法尚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使用类推定罪判刑,实则属于“不教而诛”,不利于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使用类推制度。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取消了类推制度,并且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P.北907-908,“刑事类推”词条)习惯法(教材34页):《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当一些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确定,被人们所公认并被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像建立在成文的立法规则之上一样时,它们就理所当然可称为习惯法。习惯法在世界上一直广泛存在着。当习惯法在一个地方适用时,成文法和判例法就成为次要的了。例如,直到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习惯法只确认个人以外的村社或家庭所有权。习惯法至今仍在世界上广泛存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是服从习惯法的,尽管有些地方也有西方式的法律作装饰。在印度尼西亚,习惯法一直是穆斯林法律和荷兰殖民者引入的民法观念得以产生影响的基础。在中国习惯法可能仍是有效的重要法律。(摘编自[英]戴维·M·沃克著,邓正来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236页,“习惯法”词条)曾庆敏主编的《法学大辞典》解释为:不成文法的一种。国家对某些社会习惯予以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后成为法律。习惯经过长期实践被社会所公认,在此基础上国家认可其具有法的约束力就成为习惯法。习惯法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长期存在,并且成为法的主要渊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习惯法在法的渊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以成文法为法的主要渊源,但仍在一定领域承认习惯法的效力,如民商法领域。(全文引自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77页,“习惯法”词条)例1:在英国君主立宪的宪政体制形成过程中,宪法性惯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宪法性惯例是真正意义上的习惯法,不成文但具有约束力。至今,宪法性惯例仍然是英国宪法的重要渊源。例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辞职,并不是迫于制定法或普通法的规则,而是一项传统的政治习惯,即某一位内阁成员如果与其他所有成员的意见相左却又不愿放弃的,应主动辞职。(引自杨心宇主编:《法理学研究:基础与前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6页)例2:香港地产商在首次卖出新落成楼宇时,通常要置业者缴付全部的律师费,即置业者负担自己的半份同时也负担地产商应付的半份买卖合约律师费。(何美欢:《香港代理法》(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4-711页。转引自杨心宇:《法理学研究:基础与前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7页)习惯(教材34页):在大多数发达的社会中,一般的广为流行的习惯常常是法律的重要历史渊源。其中,普遍实行的习惯在一定的时候被公认,便会为司法上的接受、采纳并在其后适用于其他案件而成为习惯法,或者由于教科书的作者的阐述而具有法律效力,或者通过立法程序加以确认。在苏格兰法中,死者的财产由他们的配偶和子女分享一直由古代的习惯所肯定,并被教科书的作者们、法院和立法机关所接受。沿道路左边行驶是一个古老的习惯(这是英国的习惯——编者注),现在已被判决和制定法所确认。许多普通法规则都是以国家所接受和推广的或广为流传的习惯为基础的。在现代法律中,习惯是在特定方面被长期公认并且获得法律效力的专门规则。要作为一个习惯得到公认,有关习惯的实践就必须是从长久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如果一个实践并不是在这段时间内的任何时候都存在,那么这个实践就至少不能在现在被承认为习惯。有关习惯的实践必须从开始起没有中断,这要限定在特定的明确的方面,并且是正确的和合理的。特定的习惯和惯例,如贸易惯例或行业习惯,在特定案件中总是可以被有关当事人证明其为法律规则而予以证实。(摘编自[英]戴维·M·沃克著,邓正来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北京第1版,235页,“习惯”词条,)刑法溯及既往(教材34页):也称刑法的溯及力、刑法溯及既往效力,指新的刑事法律生效后,对其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如果适用新法,新法就有溯及力;如果不能适用新法,新法就没有溯及力。(摘自《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881页,“刑法的溯及力”词条)法外施刑(教材34页):在法律规定之外施行刑罚。不定期刑(教材34页):定期刑的对称,又称不定期宣告刑。指对犯罪人判处剥夺自由刑时,只宣告其罪,不宣告具体刑期(或不宣告其刑),其实际服刑的期限,根据犯罪人服刑期间的表现而决定的刑罚制度。不定期刑可分为绝对不定期刑和相对不定期刑。绝对不定期刑是指法官在宣判时只宣告对犯罪人判处监禁,不宣告刑期。相对不定期刑是指法官在宣判时只宣告对犯罪人判处监禁的长短幅度,或宣告监禁的上限或下限,其具体执行时间则委之于监狱当局。(《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不定期刑”词条)有责性(教材35页):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承担的应当受到非难的可能性。在西方犯罪构成理论中,有责性是犯罪成立要件之一。行为除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以外,还应当具备有责性,才能成立犯罪。有责性包括三个要素:(1)责任意思,又称责任条件,即故意和过失。(2)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期待可能性,是在阻却责任事由方面对一般法定阻却事由的补充(如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有责性”词条)构成要件符合性(教材35页):又称构成要件该当性,指某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的情况。它是先于违法性、有责性判断的犯罪成立的第一要件。构成要件要素包括犯罪行为、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的有关各方面的因素。它基本上可分为主观方面的要素和客观方面的要素。主观方面的要素指行为的主体、故意和过失、目的犯之目的、常习犯之常习性格、虐待罪之残忍性情等主观要素;客观方面的要素指:(1)客观的行为者的要素,如某些犯罪中犯罪人的特别身份;(2)客观的行为要素,如杀人罪的被害人、盗窃罪的被盗财物,行为情况即成立某些犯罪所必备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属于客观要素。(摘自《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308-309页,“构成要件该当性”词条)(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教材35-38页)[重点。填空、选择、简答题]1、提示教材35页罪刑法定原则的三个基本要求。2、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教材35-37页)划要点。请学生阅读具体内容。补充介绍“中国97刑法典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失衡之处”(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第2-3页“(一)罪刑法定的立法均衡”的全部内容)3、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教材37-38页)划要点。请学生阅读具体内容。补充介绍“中国大陆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第3-4页“(二)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的全部内容)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教材38-40页)(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教材38-39页)划要点,不展开讲。(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教材39-40页)划要点。解释名词:主观恶性、刑事司法公正。主观恶性(教材39页):应受谴责性的强弱。如针对孕妇实施强奸行为属于主观恶性大;因家中有重病人,无钱医治而去偷窃属于主观恶性较小。刑事司法公正(教材39页):刑事司法所确立的是个别公正。个别公正是指在一般公正的指引下,对个别人、个别案件处理的公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刑事司法是将公正个别化。在刑事法律活动中,个别公正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刑事立法所确立的一般公正由于法律规范本身的局限性,在适用于个别案件的时候,这种一般公正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个别公正,而有待于能动的刑事司法活动。法律无法以一种完美无缺的公平方法来适用于一切情况。因此,法律的公正总是存在缺撼。在这种情况下,刑事司法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具有个案处理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规范的确定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所可能损及的某些公正。在这个意义上,个别公正可以说是一种“衡平”的公正。(陈兴良:《刑事司法公正论》[见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91页])(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缺撼和司法难点(补充内容)1、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缺撼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第4页“(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缺撼”的全部内容。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难点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第4-5页“(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难点”的全部内容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教材40-43页)[重点名词、填空题。难点](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教材40-41页)划要点。解释40-41页的名词:同态复仇、等量报复、罪刑阶梯论、报应主义刑罚观、刑事古典学派、刑事人类学派、刑事社会学派、行为人中心论、人身危险性论、刑罚个别化。同态复仇和等量报复(教材40页):受害人一方对加害人进行同等伤害的报复行为。罪刑阶梯论(教材40页):在违反秩序的阶梯中,直接破坏社会存在本身的行为是最高梯级,一切可能产生的侵害个人权利的最不关紧要的行为是最低梯级。在这两端中间,由上到下排列着一切违反公共福利的行为——由最大的一直到最轻微的犯罪行为。报应主义刑罚观(教材40页):其核心思想是,犯罪是刑罚的绝对原因,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是惩罚犯罪的唯一手段。刑罚通过惩罚犯罪,使受到犯罪侵害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得以恢复,社会正义和公平理念得以实现。刑事古典学派(教材40页):也叫刑法古典学派,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罪刑擅断,主张、倡导近代法治国度的法治原则的早期刑法学派。依据法治原则,要求制法依法,审判依法,执法、行刑依法;法必须有稳定性和普遍性,即不能朝令夕改,须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罪刑法定主义是刑法古典学派的法治论点的核心。罪刑相适应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下位原则。(《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882-883页)刑事人类学派(教材40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的刑法思想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他从天生、遗传、心身退化等因素,推论出“天生犯罪人”理论。对这些天生犯罪人应采取隔离、断种等措施,这被法西斯利用作为迫害民族、灭绝种族的“理论”依据。(《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906-907页)刑事社会学派(教材40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刑法思想的一个学派。主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去探索犯罪的原因。其代表人物李斯特提出社会防卫论,根据这一理论,保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及公民的生命、财产、自由是一般预防,对个人的改造教育是个别预防,据此形成“全体刑法学”。它把违法犯罪分子,分为能改善、难改善和机会犯三个类型,均须分别在刑罚规定与刑事政策相协调的情况下加以处理。另一代表人物法国的安赛尔指出,预防新的犯罪发生,把罪犯改造教育成为新人、复归社会是最高的人道主义。同时对罪犯和被告的人格价值应作适当的保留与尊重。蓬卡认为,贫困是产生犯罪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是犯罪的土壤和根源。(《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907页)行为人中心论(教材40页):亦称行为人刑法,是刑罚与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紧密联系的刑事法律。目的在于惩罚具体的、个别的行为人。人身危险性(教材40页):是随着刑事实证学派(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崛起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指犯罪人的社会危险状态,也被理解为某种犯罪倾向性。保安处分(教材40页):补充或代替刑罚的措施。包括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收容于精神病院,收容于戒除设施;非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剥夺驾驶许可,职业禁止。刑罚个别化(教材41页):同一犯罪,依犯罪人的恶性程度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罚。(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教材41-43页)划要点。解释名词:法定刑。法定刑(教材41页):刑法典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幅度。(三)罪责刑关系不对称的立法体现、司法体现及其变通解决方式(补充内容)讲解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第5-8页“三、关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分析”标题之下的全部内容。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定义(教材44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刑法的空间效力(教材45-50页)[重点。可出名词、填空、选择题](一)刑法空间效力概述(教材45-46页)1、刑法空间效力的定义(教材45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2、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教材45-46页)[填空、选择题]考试只需掌握四个原则的名称和世界各国关于刑事管辖权体制的普遍做法。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往年试题: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05年1月、06年1月、06年7月填空题】(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教材46-48页)[重点。常出填空、选择题,一般考刑法条文]特别强调应熟记刑法条文(第6、11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教材46页)划要点,解释名词:内海、界水;举例解释刑法典第6条第3款包括的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三种情况。内海(教材46页):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作图说明其与领海的区别)界水(教材46页):包括河流、湖泊、内陆海和领海等不同种类。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情况举例:(1)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如在国内伪造和使用人民币。(2)犯罪行为在我国领域内实施,但犯罪结果发生在国外。如在国内蒙混寄运危险物品而在国外发生爆炸(可构成非法邮寄爆炸物罪)。(3)犯罪行为实施于国外,但犯罪结果发生于我国境内。如在国外伪造人民币而在我国国内使用。上述后两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也称隔地犯,即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彼此脱离而形成跨国犯罪的现象。(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第50页)往年试题: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04年7月填空题】(刑法典第6条第3款)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03年7月选择题】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教材46-48页)划要点,解释教材48页的名词法规竞合。法规竞合(教材48页):也称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有数个法条规定,由于只有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就数个法条中按一般的法理决定其最适合的法条。如:(1)依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如果一行为既触犯特别法的规定,又触犯普通法的规定,则适用特别法的规定。(2)依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如果一行为同时触犯基本法和补充法的规定,就使用基本法规定。如我国刑法规定的“打砸抢”罪,是杀人罪、伤害罪和抢劫罪的补充规定。如果一行为已可适用杀人罪、伤害罪和抢劫罪的规定,就不必再适用“打砸抢”罪的规定。(3)依实害行为吸收危险行为的原则,如果一行为同时具有实害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性质,则依实害行为的规定处断。如持枪杀人,既触犯我国刑法规定的私藏枪支、弹药罪,又触犯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后者是实害行为,前者是危险行为,故应适用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摘编自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3页,“法条竞合”词条)往年试题: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03年7月填空题】(刑法典第11条)(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教材48-49页)[填空、选择题]应熟记刑法典第7条、第10条。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往年试题: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04年1月填空题】(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教材49页)[一般了解]应熟记刑法典第8条。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教材49-50页)[一般了解]应熟记刑法典第9条。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刑法的时间效力(教材50-52页)(一)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教材50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刑法的生效时间(教材50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刑法的失效时间(教材50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四)刑法的溯及力(教材50-52页)[重点。填空、选择题]熟记刑法典第12条,可出填空、选择题。划要点,适当展开讲解。往年试题: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C)。【05年1月、06年1月、06年7月选择题】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05年7月填空题】3、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D)。【04年1月选择题】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行为后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后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行为时的法律和行为后的法律均认为是犯罪,但行为时的法律处刑比行为后的法律轻行为时的法律和行为后的法律均认为是犯罪,但行为时的法律处刑比行为后的法律重四、请学生阅读《学习指导》第23-24页的【案例分析示例】及第26页【自我练习】中的案例《学习指导》第26页【自我练习】案例参考答案:对奥格雷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处理。其法律依据是:1、奥格雷劫持民用航空器(飞机),实施恐怖活动,违反了《东京公约》(全称《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海牙公约》(全称《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全称《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的规定,我国是上述三个公约的参加国,应当遵守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即行使普遍管辖权。2、奥格雷劫持飞机的犯罪行为开始于我国领域外,但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境内)。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我国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因此,对奥格雷应当适用我国刑法加以处理。犯罪概念一、犯罪概念的类型(教材54-55页)(一)犯罪的形式概念(教材54页)[一般了解]划要点。解释名词:违警刑、惩治刑、身体刑、名誉刑。违警刑:对违反社会秩序的轻微犯罪行为所处以的刑罚。如罚金。惩治刑:1810年法国刑法典中的一种刑罚,处刑标准为2个月以上5年以下监禁或2000法郎以上罚金;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法国刑法典将其标准定为6个月以上10年以下监禁刑,可处2000法郎以下日额罚金及剥夺或限制权利。身体刑:又称肉刑,是摧残受刑人肉体的刑罚方法的总称,是西方刑法学者对刑罚方法的一种分类。身体刑又可分为残废刑与肉体痛苦刑两种。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墨刑(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qing])、劓[yi]刑(割去鼻子的刑罚)、膑刑(中国古代一种剔去犯人膝盖骨的酷刑)、宫刑(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一种刑罚,“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等;后者,如笞刑、杖刑等。身体刑在现代刑法中已趋于没落,只在某些国家(如新加坡、巴基斯坦)还保留有鞭刑这种身体刑。中国大陆已完全废除身体刑。名誉刑:毁损犯罪人名誉的刑罚。如戴草帽游街,中国前些年公审后押着犯罪人(尤其是死刑犯,胸前挂着一块上书罪名、姓名的牌子,姓名上被用红墨水划了一个大叉)乘车游街的做法。(二)犯罪的实质概念(教材54-55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犯罪的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概念(教材55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教材55-60页)(一)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教材55-58页)[重点。名词、填空、选择题]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教材55页)[重点。名词、填空、选择题]划要点。解释“但书”,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其含义为:1、这里所规定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情节显著轻微”和“危害不大”这两个条件,对于这类问题,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依照刑法的具体规定加以判断和认定。2、“不认为是犯罪”,是指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而不能理解为已经构成犯罪,而不作为犯罪来论处。3、要把“但书”与免予刑事处罚区别开来。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里所说的“情节轻微”,不仅与“但书”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而且二者在性质上也完全不同。“但书”规定的是完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而第37条规定的是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刑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况。(摘自《刑法新释与例解》26-27页的“但书”解释)往年试题:1、04年1月考名词解释:犯罪,答案同下述填空题的内容。2、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05年1月、06年1月、06年7月填空题】2、犯罪的基本特征(教材56-58页)[重点。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往年试题: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04年7月填空题】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03年7月选择题】A.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法律的行为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犯罪概念的意义(教材58-60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讲解《学习指导》第30页的案例案例参考答案:1、陈某某、金某某的行为属于违反道德的行为,但其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2、因为,陈某某、金某某与罗某某、方某某互相拥抱接吻抚摸的行为是普通男女青年恋爱期间的正常行为,虽然是多位男女青年同居一室,有违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的要求,但他们的行为并未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所以,陈某某与金某某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法律依据:(1)刑法第13条“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构成犯罪。(2)刑法第301条聚众淫乱罪的规定:聚众进行淫乱活动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1款)引诱未成年人参加聚众淫乱活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第2款)聚众淫乱罪的构成要件见《刑法精要与依据指引》第613页。

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教材62-65页)[重点。名词、填空、选择、简答题](一)犯罪构成的概念(教材62-63页)[重点名词]1、概念(教材62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2、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教材62-63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解释教材62页的名词:纠问式程序、犯罪的确证、构成要件符合性(或称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纠问式程序:也称纠问式诉讼、审问式诉讼,与控告式诉讼相对。指审判机关不经被害人或其他有控告权的人和机关提出追诉,主动侦查、起诉和审判犯罪人的诉讼方式。(控告式诉讼:也称控诉式诉讼、弹劾式诉讼。指审判机关须经被害人或其他有控告权的人和机关提出控告后,方可审判被告人的诉讼方式。)犯罪的确证:依照严格的证据法则确证(明确、证实)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构成要件符合性(教材35页已有解释):又称构成要件该当性,指某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的情况。它是先于违法性、有责性判断的犯罪成立的第一要件。构成要件要素包括犯罪行为、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的有关各方面的因素。它基本上可分为主观方面的要素和客观方面的要素。主观方面的要素指行为的主体、故意和过失、目的犯之目的、常习犯之常习性格、虐待罪之残忍性情等主观要素;客观方面的要素指:(1)客观的行为者的要素,如某些犯罪中犯罪人的特别身份;(2)客观的行为要素,如杀人罪的被害人、盗窃罪的被盗财物,行为情况即成立某些犯罪所必备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属于客观要素。(摘自《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第308-309页,“构成要件该当性”词条)违法性:行为对法的命令、禁止事项的违反,即违反法律、法令、条例中规定的有遵守义务的规范。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一般认为,违法性是三个要素之一,居于构成要件符合性之后,有责性之前。如果没有违法性,即使具备其他两个犯罪要素,犯罪也不能成立。有责性(教材35页已有解释):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承担的应当受到非难的可能性。在西方犯罪构成理论中,有责性是犯罪成立要件之一。行为除具有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以外,还应当具备有责性,才能成立犯罪。有责性包括三个要素:(1)责任意思,又称责任条件,即故意和过失。(2)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期待可能性,是在阻却责任事由方面对一般法定阻却事由的补充(如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卷,“有责性”词条)(二)犯罪构成的特征(教材63-65页)[简答、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共三个要点。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教材65-66页)[填空、选择题](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及分类(教材65-66页)1、概念(教材65页)[一般了解]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分类(教材65页)[一般了解]分为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不展开讲解。(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教材66页)[重点。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犯罪构成的意义(教材66-67页)[一般了解。可出填空、选择题]提示学生注意三个标题的内容。解释名词加重构成和减轻构成。加重构成:又称加重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在普通犯罪构成基础上的加重形态,例如我国《刑法》第236条第3款关于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特别严重的规定。(普通犯罪构成: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有通常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通常危害程度是指某一类犯罪一般的危害程度,与加重的危害程度或减轻的危害程度相比较,是危害程度的基本形态。如我国《刑法》第236条第1款、第2款关于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的一般规定)减轻构成:也称减轻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在普通犯罪构成基础上的减轻形态,例如,我国《刑法》第114条关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规定。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概述(一)犯罪客体的概念(教材69页)[重点名词]划内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客体的意义(教材69-70页)[一般了解]提示学生注意三个标题的内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客体的种类(教材70-72页)[重点。填空、选择](一)犯罪客体的分类及其意义(教材70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解释名词:刑事政策。刑事政策:广义的刑事政策指,凡是与防止犯罪有关的一切手段,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或从属的方法,均属于刑事政策的范围。直接的防止犯罪的方法,如各种刑罚制度;间接的与防止犯罪有关的各种社会政策,如劳动政策、教育政策、居住政策等均为刑事政策的一部分。狭义的刑事政策,只限于直接防止犯罪的刑事上的对策,如各种刑罚制度,但也包括非刑罚性的惩罚措施,如缓刑、假释、保安处分等。(参见《法学大辞典》,425页,“刑事政策学”词条)(二)犯罪的一般客体(教材70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犯罪的同类客体(教材70-71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特别提示: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排列的依据。(四)犯罪的直接客体(教材71-72页)[重点名词。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教材72-74页)(一)犯罪对象的概念和意义1、犯罪对象的概念(教材72页)[重点概念]划要点,简单解释。2、犯罪对象的意义(教材72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教材73-74页)[重点。简答、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教材76-77页)概念(教材76页)[一般了解]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教材76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教材76-77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教材77-78页)[一般了解]不讲,学生课后自己阅读,有疑难问题可个别提问。二、危害行为划“第二节”引言中的一句话。此话可出填空、选择题。(一)危害行为的含义危害行为的定义(教材78-79页)[重点概念]划内容,解释定义中的名词:意志和意识。意志: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心理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和意志三方面。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认识活动的心理特征;情绪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满意、喜爱、恐惧、愤怒等;意志活动即人的欲求、愿望,或人在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以求达到目的时的心理活动。)意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危害行为与人的主观思想活动有关。危害行为的含义(教材79-80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解释名词:无意志和无意识。无意志和无意识: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曾经有意识却又完全丧失的状态。(二)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教材80-82页)[重点。填空、选择、案例题]作为(教材80页)(1)定义(教材80页)划内容,解释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指由意识支配的、使刑法保护的客体受到危害的威胁,或者使这种危害变成现实的具体行动。(2)不能把作为等同于亲手实施的行为(教材80页)不作为(教材80-82页)[重点。填空、选择、案例、名词解释题](1)定义(教材80页)[可出名词解释题]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成立不作为的条件(教材80-81页)[重点。填空、选择、案例、简答题。特别应注意案例题]划要点,共3个条件。只做简要说明。(3)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教材81-82页)划内容,不展开讲解。(4)正确理解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问题应注意的几个内容(教材82页)[一般了解]划要点,简要提示。三、危害结果(犯罪结果)[难点](一)危害结果的含义(教材83-84页)广义的危害结果(教材83页)[一般了解]划内容,解释名词:直接结果、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直接结果:指由危害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如甲用棍棒打死乙,乙的死就是甲的打击行为的直接结果。间接结果:指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独立的另一个现象作为联系的中介。如丙侮辱丁后,丁因羞愤而自缢身亡,丁的死就是丙的侮辱行为的间接结果。(侮辱→羞愤[直接结果]→自杀[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又称构成结果,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均以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如果构成结果没有发生,该犯罪便不能成立。例如,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伤害,却漠不关心,结果发生了伤害结果,但未有死亡结果(猎人射击猎物,因射击技术差[枪法不准],把在猎物旁玩耍的小孩射伤),行为人当然不可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但成立间接故意伤害罪。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又称非构成结果,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以及轻重如何,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而只是在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影响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到量刑的轻重。非构成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的中间结果。这是专指可以成立未遂和中止形态的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着手实行行为后,虽然没有产生构成结果,却可能产生构成结果之外的结果。例如,故意杀人未遂,致使被害人重伤,而致人死亡这一构成结果未发生,这里的重伤结果就属于非构成结果。(实行行为:指对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给予实际侵害的行为。如,盗窃犯开始秘密取物的行为,杀人犯进行砍杀或用枪射击的行为。)(2)存在于某些结果加重犯中的、超出基本构成的构成结果之外的加重结果。例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结果只是伤害,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是构成要件结果以外的加重结果。(结果加重犯:故意犯某罪而发生能预见却未预见的其他更重的结果,法律因而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如,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强奸妇女致人重伤、死亡的,则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3)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任何形态中的随意结果。这是指危害行为侵害犯罪客体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又不属于前两种结果的非构成结果。例如,行为人实施非法搜查行为,导致他人财物破损的结果。将危害结果划分为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有利于正确认识危害结果在不同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利于正确地定罪量刑。狭义的危害结果(教材83页)[一般了解](1)定义(教材83页)[一般了解]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种类(教材只有分类,无详细解释。以下为补充内容)①物质性危害结果(有形的、可以具体测量确定的危害结果):指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例如,致人死亡、重伤,将财物烧毁。物质性危害结果是所有过失犯罪的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是区分过失犯罪与非犯罪的客观标志;这类结果也是相当数量的故意犯罪构成既遂所必备的要件,是区分这些犯罪的既遂与未遂、中止形态的重要客观标志。因此,从总体上看,物质性危害结果并非是一切犯罪都必备的要件,但是这种危害结果的有无和大小,对认定有关的犯罪和量刑具有重要意义。②非物质性危害结果(无形的、不能具体测量确定的危害结果):指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对个人来说,主要是危害行为对个人的心理造成影响,留下痕迹,如侮辱罪、诽谤罪导致对受害人人格、名誉的损害;对于社会的组织而言,则是使其正常的状态、名誉、信用受到影响(如传授犯罪方法罪导致犯罪的增加,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状态;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会使证券业信用受损,从而影响证券业的发展;假冒注册商标罪会使注册商标所有人的信誉受损;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会使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受损。)(二)法律对物质性危害结果的规定及其意义(教材84-85页)简要提示,不展开讲解。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点。填空、选择、案例题]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一)什么是因果关系?(教材86页)划内容,举例说明。(二)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教材86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因果关系的相对性(教材86-87页)划要点,举例说明。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教材87页)划要点,举例说明。因果关系的条件性(教材88页)划要点,简要分析所举案例。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教材88页)划要点,举例说明。一果多因之例:责任事故之例:广西南丹矿井重大责任事故案,近百名工人死亡的结果是由有采矿审批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违章(国家采矿安全标准)审批,南丹矿主违章(安全生产规定)命令工人作业所致。共同犯罪之例:甲教唆乙杀丙,乙即把丙杀死,此处,甲的教唆行为和乙的杀丙行为都是乙死亡这个结果的原因。一因多果之例见教材,简要分析。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教材88-89页)1、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教材88-89页)划要点,解释名词:内在、必然、规律。举例说明。内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无需借助外部因素。与外在相对。必然: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刑法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之例:甲把乙打成重伤,甲打乙的行为与乙重伤的结果之间就属于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2、因果关系的偶然联系(简称偶然因果关系)(教材89页)(1)定义划要点,不展开讲解。(2)偶然因果关系通常对量刑有一定的意义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偶然因果关系有时对定罪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教材89-90页)[难点。特别难以理解的问题]划要点,解释名词:法律拟制。法律拟制:指任何隐瞒或倾向于隐瞒一种法律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其文字虽然未变,但其作用却被修改了的事实的拟制。简言之,将甲案件假定为是乙案件,并在法律上如同它是乙案件的实例一样加以对待。例如,“拟制血亲”是指本无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的某种亲属身份,享有与自然血亲同等的权利义务。中国大陆1980年婚姻法确认的拟制血亲有两种:一为养父母与养子女;二为继父母与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拟制常被用于避免使法典或法令发生障碍。在罗马法和英格兰法中,广泛地使用拟制作为发展法律的手段,将规则扩展至原来未包括在内的案件。(《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35页,“法律上的拟制”词条;《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2页,“拟制血亲”词条)(九)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教材90页)[案例题]划要点,举教材88页的案例如下:甲打乙腹部一拳,致使乙脾脏破裂,抢救不及时而死亡,乙之死与甲之打击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但因甲无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故甲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该案属意外事件。五、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教材90-91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一)定义(教材93页)[重点名词]划内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主体的种类自然人犯罪主体(教材94-95页)(1)概念(教材94页)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教材94-95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种类(教材无具体说明)一般主体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特殊主体指除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本章第五节)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三)犯罪主体的意义(教材95-96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刑事责任能力[重点。名词、填空、选择题](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教材96页)[重点名词]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教材96-97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教材97-98页)[填空、选择题]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教材97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2、刑事责任能力四分法(教材98-99页)[重点填空、选择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三、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重点。可出各种题型](一)刑事责任年龄(这是从年龄上划定一个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教材99页)[重点名词]划内容,不展开讲解。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教材100-101页)[重点填空、简答题]要求学生熟记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考试出题的内容)。划要点,解释名词:收容教养。收容教养:指收容于少年犯管教所,接受教育帮助,并与少年犯分别编队、分别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教材101-102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精神障碍(难点)精神障碍(教材102页):指不同于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在医学上,精神障碍是指慢性精神病、暂时精神失常或其他精神缺陷;在法律上是指因各种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识别能力和意志能力显著减弱的状态。为了确定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必须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教材102页):指那些思维或情感有严重障碍而对其行为性质、意义及其后果失去认识和判断能力,对行为表现失去控制能力的情况。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1)刑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教材102页)[出填空、选择题]提示学生应熟记该条条文内容。(2)认定精神障碍者为无责任能力,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准①医学标准(教材102页)划要点,解释精神病理的作用(见附1页,主要介绍精神病理作用的表现——精神病理现象)。②心理学标准(教材103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教材103页)提示学生注意熟记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填空、选择题]解释名词司法精神病学(见附3-5页)、司法精神病鉴定。(见附6页)(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教材103-104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教材104页)划要点。(1)提示学生熟记刑法第18条第3款的规定。[填空、选择题](2)种类①处于早期(发作前趋期)或部分缓解期的精神病患者;②某些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三)生理功能丧失(教材104-105页)刑法第19条的规定(教材105页)[填空、选择题]划要点,提示学生熟记刑法第19条的规定,不展开讲解。2、正确适用刑法第19条应注意的问题(教材105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四)生理醉酒(教材105-106页)以下内容只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生理醉酒的概念(教材105页)[一般了解]生理醉酒不是精神病(教材105页)[一般了解]刑法第18条第4款的规定(教材106页)提示学生应熟记该条内容。[填空、选择题]生理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主要根据(教材106页)[一般了解]请学生阅读教材106页第2自然段。对醉酒人犯罪案件的处罚(教材106页)请学生阅读教材106页第3段的内容。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教材106页)划内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教材106-107页)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从形成方式上区分)(教材106-107页)划要点,简要举例说明。2、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根据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对行为人刑事责任影响性质和方式所做的划分)(教材107页)划要点,简要举例说明。(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作用和意义(教材107-109页)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的意义(教材108页)只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意义(教材108-109页)只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五、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的概念(教材110页)[重点概念]划内容,解释教材109页的名词法人。法人(教材109页):“自然人”的对称。指拥有独立的财产,以自己的名义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大陆,法人应具备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徐开墅主编:《民商法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页,“法人”词条)(二)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教材110页)划要点,解释名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教材110页):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可分为国家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和集体事业单位(如合作医院、利用集体企业的公益金开办的幼儿园和图书馆)。(三)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教材111页)双罚制(教材111页)[一般了解]划内容,不展开讲解。单罚制(教材111页)[一般了解]划内容,不展开讲解。我国刑法规定的处罚原则(教材111页)[填空、选择题](1)提示学生注意熟记刑法第31条的规定。(2)解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介绍《刑法新释与例解》第80-81页的相关内容)4、介绍范忠信:《再论新刑法的局限与缺陷》一文中“九、关于‘单位犯罪’”的内容(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9期第9页)。六、讲解《刑法学参考资料》第283页的案例。(答案见附7页)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重点概念](一)定义(教材113页)划内容,解释名词心理、态度。心理: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态度:个体对人、物、事的反应倾向。犯罪主观方面实质上讲的是犯罪主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二)正确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教材113-115页)[难点]划要点,简要展开讲解。相对自由意志:也称相对的意志自由,指行为人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在犯罪故意中,犯罪人具有明确的违法认识,并且决意实施这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由此可见,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这一点上,其意志是自由的,即实施犯罪行为是犯罪人主动作出的选择。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只要发挥自己的实际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就完全可以认识到行为将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结果,从而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作出选择,即作为或不作为)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犯罪人在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时,其意志是自由的。如行为人在油库抽烟导致失火,行为人在选择抽烟还是不抽烟时,其意志是自由的。(三)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教材115-116页)[一般了解]划要点,不展开讲解。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教材116页)[重点名词]划内容,简要解释并举例说明。希望之例:甲持刀追杀乙,致乙死亡,甲所持的就是希望乙死亡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放任之例:丙为毒死妻子丁,不顾可能会伤及幼子的后果(丙平时非常宠爱幼子),在饭菜中投下剧毒药。妻子丁在自己吃饭的同时,也喂了幼子一些饭菜,致使妻、儿死亡,丙对其妻的死亡是持希望的主观心理态度,对其儿子的死亡则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二)犯罪故意的构成因素(教材116-119页)[重点理解,是正确解答案例的前提]划要点,简要展开讲解。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教材116-118页)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教材118页)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教材118-119页)(三)犯罪故意的类型直接故意(1)定义(教材119页)[重点名词]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表现形式(教材119页)划要点,不展开讲解。间接故意(1)定义(教材119页)[重点名词]划内容,不展开讲解。(2)间接故意的认识特征和意志特征(教材119-120页)[重点理解,是正确解答案例的前提]划要点,不展开讲解。(3)犯罪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的三种情况(教材120-121)[案例、选择题]请学生当堂阅读,不展开讲解,让学生提问。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教材121-122页)[案例题]划要点,不展开讲解。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研究的意义(教材122-123页)[一般了解]划要点,解释教材第123页的名词:预谋故意、突发故意、确定故意、不确定故意。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相对,亦称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