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方案_第1页
建筑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方案_第2页
建筑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方案_第3页
建筑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方案_第4页
建筑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工程质量

常见问题防控

WORDFILE

撰写人:小包子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目录

前言....................................................6

第一章地基与基础工程

第一节桩基础工程.........................................7

(一)沉桩达不到标高.............................................7

(二)桩身断裂....................................................7

(三)桩身偏位、倾斜............................................8

(四)接桩处开裂.................................................9

第二节基坑(槽)边坡开挖.................................10

(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10

(二)边坡塌方...................................................10

(三)基坑(槽)泡水............................................11

第三节回填土............................................12

(一)填土出现橡皮土.............................................12

(二)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12

(三)回填土沉陷................................................13

(四)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14

第四节深基坑排桩支护....................................15

(一)悬壁式排桩嵌固深度不足.....................................15

(二)钢板桩渗漏.................................................16

(三)钢板桩倾斜,基坑底土隆起,地面裂缝........................16

第二章主体工程

第一节模板工程...........................................17

(一)轴线位移....................................................17

(二)标高偏差....................................................18

(三)结构变形....................................................19.

(四)接缝不严....................................................20

(五)模板未清理干净.............................................20

(六)模板支撑选配不当............................................21

(七)板模板缺陷..................................................21

(八)墙模板缺陷................................................22

(九)楼梯模板缺陷................................................24

(+)雨篷模板缺陷................................................24

(H^一)圆形框架柱模板缺陷........................................25

(十二)异形柱模板缺陷...........................................26

第二节钢筋工程...........................................27

(一)箍筋弯钩形式不对............................................27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欠缺...........................................27

(三)钢筋直螺纹连接缺陷...........................................28

(四)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29

(五)露筋.........................................................29

(六)箍筋间距不一致...............................................30

(七)四肢箍筋宽度不准.............................................30

(八)柱子纵向钢筋偏位............................................31

(九)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32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33

(一)蜂窝.........................................................33

(二)麻面.........................................................35

(三)孔洞.........................................................35

(四)缝隙、夹层...................................................36

(五)缺棱掉角......................................................37

(六)表面不平整..................................................37

(七)露筋.........................................................38

(八)强度不够,均质性差............................................39

(九)塑性收缩裂缝..................................................39

(+)沉降收缩裂缝..................................................40

(十一)干缩裂缝....................................................41

(十二)温度裂缝....................................................41

第四节填充墙砌体工程.......................................43

(一)砂浆不饱满..................................................43

(二)加气碎砌块、普通碎小型空心砌块强度低、缺棱掉角..............44

(三)填充墙砌体抹灰层空鼓、龟裂....................................44

第三章屋面工程

第一节卷材开裂............................................46

第二节鼓泡、起泡.........................................46

第三节变形缝漏水.........................................47

第四节出屋面构筑物根部渗水................................47

第四章装饰装修工程

第一节抹灰工程.............................................48

(一)抹灰空鼓....................................................48

(二)抹灰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49

(三)外墙分格缝不直不平、缺棱、错缝.................................50

第二节门窗工程..............................................50

(一)门窗框松动,四周嵌填材料不正确................................50

(二)门窗开启不灵活.................................................51

第三节楼地面工程...........................................51

(一)楼地面空鼓....................................................51

(二)板块接缝不平、缝隙不均......................................52

(三)倒泛水.........................................................53

第四节涂料工程.............................................53

(一)涂料流坠....................................................53

(二)刷纹或接痕.....................................................54

(三)起粉、泛碱、脱皮、咬色..........................................55

第五节饰面板(砖)工程......................................55

(一)饰面不平整,接缝不顺直.........................................55

(二)板块开裂,边角缺损...........................................56

(三)空鼓、脱落....................................................57

(四)板面返碱、腐蚀................................................57

第五章房屋渗漏防治措施

第一节地下室防渗漏........................................58

第二节外墙防渗漏..........................................61

第三节门窗渗漏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65

第四节厨卫间防渗漏........................................70

第五节屋面防渗漏..........................................72

第六节安装工程防渗漏......................................74

第六章房屋裂缝防治措施

第一节模板系统造成混凝土构件裂缝..........................76

(一)模板支架不规范产生的裂缝....................................76

(二)模板支架立在楼板上造成的裂缝................................77

(三)早拆底模与支架造成的构件裂..................................77

第二节钢筋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构件裂缝........................78

(一)悬挑构件的钢筋放错和下沉产生的裂缝和断裂.....................78

(二)现浇楼板的负弯距配筋不规范产生的裂缝........................79

第三节混凝土裂缝..........................................79

(一)混凝土的塑性干缩裂缝.......................................79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80

第四节填充墙砌体裂缝.....................................81

(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81

(二)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裂缝....................................82

(三)悬臂梁上的填充墙裂缝.........................................83

第五节抹灰层裂纹..........................................84

第六节楼地面裂缝.........................................85

(一)水泥砂浆地面裂缝............................................85

(二)楼地面不规则裂缝............................................85

(三)地砖面层冷缩裂健............................................86

第七章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通病防治............................87

(一)墙体保温层开裂渗

水...................................87

(二)板面交错排布不严格;板粘结面积不足。板与板接缝不紧密或接

槎高差大,板面平整度超差。..........................88

(三)护面砂浆面层强度低或强度不均、平整度差、开裂空

鼓.................................................88

(四)网格布埋填问题与纠正措施............................88

第八章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控制质量通病防治

第一节基本要求..........................................89

第二节室内标高控制.....................................91

(一)基础施工阶段.............................................91

(二)结构施工阶段.............................................91

(三)装饰施工阶段.............................................92

第三节混凝土保护层偏差及平整度控制.....................93

(一)材料......................................................93

(~)施工......................................................93

(三)结构施工阶段..............................................94

(四)装饰施工阶段..............................................94

第四节混凝土模板施工质量控制............................94

(一)模板轴线控制..............................................94

(二)模板变形控制..............................................95

(三)模板标高偏差控制..........................................95

(四)模板脱模剂使用要求........................................96

(五)模内清理要求..............................................96

工程资源视频库

方案工艺名企手册规范解读VIP

海量爆款内部资料无限下载

技术交雇名企培训标准图集

作业指导名企指南标准规范□

监理咨询安全质量埴价试验长按扫码加入会员,

前B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

针对集团公司属下在建工程的“多发病、常见病”认真分析,对一些

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

特编制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一、《手册》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和业务培

训教材,在集团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统一实施执行。各项目于工程开

工前应组织参建各方(总承包、分包及配合单位等)成立质量通病防

治工作管理小组,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管理,

督促建设各方制定相关的通病防治方案和实施细则,并严格监督落实

和考核。

二、《手册》针对每项质量通病,分别介绍了通病的现象,分析

了产生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预控措施和治理方法。在质量通病控制中,

工程部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治工作,加强图纸会审和进场材料验收;对

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对于违章操作

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三、项目部要把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目标,加强对分

包单位、配合单位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质量通

病防治工作的检查,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工作的重要性,

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方法,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在编写时,力求做到通用性强、内容完整、简明扼要,《手册》

内容如存在与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相抵触之处,应以国家的规范和标

准为准。为不断扩充完善《手册》,各项目部在执行过程中,要积极

探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注意总结经验,待施工工艺条件成熟时

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修订。

第一章地基与基础工程

现象:近几年,国内因为基础施工原因,造成房倒楼塌现象,

很令人震惊,抓好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是所有房屋建筑工程参建单

位的头等大事。

第一节桩基础工程

(一)沉桩达不到标高

现象:

沉桩困难,桩矗立地面或送桩达不到标高。

原因分析:

1)持力层高低起伏。

2)勘察资料控制不够或失实。

3)群桩施工时,后沉桩因土层挤密致使沉桩困难。

4)预制桩质量差,沉桩过程中发生桩身断裂、桩顶破碎。

5)沉桩设备选择不当,

6)接桩时下节桩尖在硬土层上,接桩后停歇时叵过长。

预防措施:

1)探明工程地质条件,试沉桩发现异常时应作补勘。

2)预制桩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和满足设计要求。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沉桩机械设备。

4)沉桩困难时可采用植桩法。

5)沉桩工艺要连续。避免接桩时下节桩在硬土层中,减少接桩

时间,做到沉桩基本连续。

(二)桩身断裂

现象:

沉桩时桩突然错位,或桩身出现沿主筋方向的裂筵。

原因分析:

1)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桩身弯曲,长细比过大。

3)桩养护不当,吊桩或运输不当而降低桩身强度。

4)遇到地下坚硬障碍物。

5)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接桩面不平整、不吻合。

6)桩主筋触及桩顶,锤击时发生纵向裂缝。

预防措施:

1)清除浅层地下坚硬障碍物。

2)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制桩和养护,执行强度和龄

期双控方法。

3)吊桩、桩运输须按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

4)桩身垂直地面。

5)接桩须在同一轴线上。

(三)桩身偏位、倾斜

现象:

桩身倾斜,偏离设计柩位。

原因分析:

1)场地没有平整,桩架不水平。

2)插桩时偏斜、未到位。

3)接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接桩不牢固。

4)群桩施工时,因桩距过近,沉桩时土层挤密产生侧向力,使

已沉桩位移。

5)沉桩期间施工工地或邻近工地取土,造成桩身倾斜。

6)桩身弯曲。

预防措施:

1)平整场地,安稳桩架,保证桩架平整,桩位对中。

2)保证接桩牢固且在同一轴线上。

3)沉桩期间不宜同步开挖基坑取土。

4)密度大的群桩工程可采用植桩法。

5)桩身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四)接桩处开裂

现象:

沉桩时,接桩处松脱开裂。

原因分析:

1)接桩焊接质量不好或硫磺胶泥配比不当。

2)接桩前未将两节桩连接处清理干净,保持平整。

3)上下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桩底平面和桩顶平面结合缝隙

超标。

4)连接铁杆及法兰面不平。

预防措施:

1)接桩前清理桩边接处的杂质、油污等,填平接桩面。

2)接桩时严格要求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3)法兰面或连接铁杆要求平整、焊接牢固。

4)密度大的群桩工程可采用植桩法。

5)桩身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基坑(槽)边坡开挖

(-)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

现象:机械或人工开挖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1)对施工人员交底不清,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计或

措施要求;

2)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

3)现场开挖测量标记不清;

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

防治措施:

1)开挖前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查阅,弄清开挖措施中的要

求,施工前要认真查验技术交底;

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

施要求进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

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

或设计要求的开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使现

场按要求进行开挖。

(-)边坡塌方

现象: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

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如图1)。

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

同的土壤层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

别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

造成塌方;

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

图1:边坡塌方

(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

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

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

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设计

不同坡度;

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周或两侧要挖临时排水

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降水工作应持续

到基础完成(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

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

层,并在基坑两侧设置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

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

方;

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

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

直立壁或边坡的稳定;

5)若发生塌方时应立即停止开挖,立即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

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将坡脚塌方清除,确定支护稳定后

继续开挖。

(三)基坑(槽)泡水

现象: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原因分析: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

(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

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防治措施: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

土,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入较低洼处排走,

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处理方法: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凉晒

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

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

第三节回填土

(一)填土出现橡皮土

现象:夯打土体时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

缩。

原因分析:

在含水量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

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

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形成软塑状态

的橡皮土。

防治措施:

1)夯实填土时,要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

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如有地下

水应降低至基底;

2)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人士中降低含水量,

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二)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如图2、图3)

现象: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

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

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

要求。

防治措施:

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实

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

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

到要求的密实度。

处理方法:

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

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凉晒、风干或掺入干士重新

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

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图2:肥槽回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夯实图3:肥槽回填土经沉积,大面积坍塌

(三)回填土沉陷

现象:

土方回填夯实后,发生下沉、凹陷。

原因分析:

1)回填土没有进行严格的分层夯实。

2)没有将最优含水量和实际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之间。

3)用有机质和碎块草皮大于8%的土作填料。

4)回填土一次铺填过厚而造成不易夯实。

5)回填土中干土块大而多,难以夯实,待遇水湿润后就产生沉

陷。

预防措施:

1)严格按设计要求分层夯实,每层铺土厚度不得超过300mm。

2)控制和测定回填土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13%~20%(重量

比)。

3)回填土前必须把基坑内的水抽干,淤泥挖除,杂物清理干

净。

4)回填土料中不得有大于50mm直径的干土块。

5)含有机质的土料不能作有夯实要求的填料。

6)对重要的填方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

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并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

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根据施工实际测定的参数进行施

工。

(四)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

现象:

夯填基础墙两侧土方或用推土机送土时,将基础、墙体挤动变

形,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墙体受力性

能。

原因分析:

1)回填土时只填墙体一侧,或用机械单侧推土压实,基础、墙体

在一侧受到土的较大侧压力而被挤动变形。

2)墙体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如暖气沟、室内外标高差较

大的外墙),仅在单侧夯填土,墙体受到侧压力作用。

3)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重型机械,

造成单侧受力使墙体变形。

预防措施:

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两侧填土高

差控制不超过300mmo

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

临时加木支撑顶牢。

3)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同时

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

治理方法:

己造成基础墙体开裂、变形、轴线偏移等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的质量事故,要会同设计部门,根据具体损坏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如填塞缝隙、加围套等)进行处理,或将基础墙体局部或大部分拆除

重砌。

第四节深基坑排桩支护

(-)悬壁式排桩嵌固深度不足

现象:挖土至坑底时发现桩倾斜,桩身出现裂缝,坑边地面产

生裂缝,附近道路下沉,邻近房屋出现竖向裂缝等;严重时排桩倒

塌,连接圈梁折断,桩后土方陷入基坑内,基坑支护破坏。(如图

4、图5)

图4:深基坑排桩支护效果较好图5:深基坑支护边坡坍塌

原因分析:

悬臂桩的埋深嵌固深度没有通过计算确定或计算不准确,未按

要求施工;其次是未做好排水和止水措施。

防治措施:

悬臂桩的嵌固深度须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土的物理参

数。不按土的物理参数计算确定或按经验确定嵌固淡度的将发生重

大事故。

(-)钢板桩渗漏

钢板桩是由带锁口或钳口的热轧型钢制成,将单块钢板桩互相

连接就形成钢板桩墙,在基坑工程中用以挡水和挡土。在软土地区

基坑深在5m以上时,必须采用拉结方式,悬臂式桩只能用于5nl以

下(按规范规定)。钢板桩施工,先安装围橡,分片将钢板桩打入土

中,筑成封闭式围圈,然后在圈内挖土。

现象:基坑挖土过半时,发现钢板桩渗漏,主要在接缝处和转

角处。

原因分析:

1)钢板桩旧桩较多,使用前未进行矫正修理或检修不彻底,锁

口处咬合不好,以致接缝处易漏水。转角处为实现封闭合拢,应有

特殊型式的转角桩,这种转角桩要经过切断焊接工序,可能会产生

变形;

2)打设钢板桩时,两块板桩的锁口可能插接不严密,不符合要

求;

3)桩的垂直度不符合要求,导致锁口漏水。

防治措施:

1)旧钢板桩在打设前需进行整修矫正。矫正要在平台上进行,

对弯曲变形的钢板桩可用油压千斤顶顶压或火烘等方法矫正;

2)作好围楝支架,以保证钢板桩垂直打入和打入后的钢板桩墙

面平直;

3)防止钢板桩锁口中心线位移,可在打桩进行方向的钢板桩锁

口处设卡板,阻止钢板桩位移;

4)为保证钢板桩垂直,应用2台经纬仪从两个方向控制锤击入

土;

5)由于钢板桩打入时倾斜,且锁口接合部有空隙,封闭合拢比

较困难。解决的办法一是用异形板桩(此法较困难);二是采用轴线

封闭法,此法较为方便;

6)如发现有渗水现象时,采用水玻璃水泥浆以阀管双液灌浆施

工堵漏。

(三)钢板桩倾侧,基坑底土隆起,地面裂缝

现象:开挖土方的挖土机及运土车设在地面钢板桩侧,开挖不

久即发现钢板桩顶侧倾,坑底土隆起,地面裂缝并下沉。

原因分析:

1)设计嵌固深度不够,坑底土隆起是管涌现象;

2)挖土机及运土车在钢板桩侧,增加土的地面荷载,导致桩顶

侧移。

防治措施:

1)钢板桩的嵌固深度必须经计算确定;

2)挖土机、运土车不得在基坑边作业,

如必须施工,则应将该项荷载计入设计荷载取

值内,以增加桩的嵌固深度;

3)钢板桩设计时尚须考虑地基整体稳定。

(如图6)

图6:钢板桩搭接排布规范

第二章主体工程

第一节模板工程

(-)轴线位移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

轴线位置有偏移。

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

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

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

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

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

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

模板安装。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

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

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

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

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

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标高偏差

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

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

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

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

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

加),以便复核;

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三)结构变形

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

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

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

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1

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乙-----------Z3---------

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刚度和稳定性(如图7);

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图'樟板古撵系统倒塌

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

墙上口宽度;由于硅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略小于梁、

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

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

引起模板变形;

6)对于跨度24nl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

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四)接缝不严

现象: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

浆(如图8),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

露筋。

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健不严;

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图8:模板支撑不牢固,拼缝不产

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

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

(五)模板未清理干净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

有缝隙,

且有垃圾夹杂物。

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

进行清扫。

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2100mmX

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六)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

变形。

原因分析:

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

混凝土浇

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

模板变形。

防治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

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

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

度和稳定性。

2)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

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

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

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3)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

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

4)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

载。侧向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打入地锚或在

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

(七)板模板缺陷

现象:

板中部下挠;板底滉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

梁内不易拆除。

原因分析: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及刚度,

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

沉,板模下挠。

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

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

凝土内。

防治措施:

1)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

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

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

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

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能发生的下沉)。

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

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

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

并保持水平一致。

(八)墙模板缺陷

现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

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4)墙角模板拆不出。

原因分析:

1)钢模板事先未作排版设计,未绘排列图;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楝

或围楝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墙根未设导墙,模板

根部不平,缝隙过大。

2)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

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

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或间距偏大,不

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

3)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只有水平支撑,未设垂直支撑,墙浇筑

混凝土时,其侧压力推向临近的墙,产生水平位移。

4)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

变形。

5)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

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6)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防治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

应用剪刀撑撑牢。

3)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书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

强刚度

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一般采用巾12〜4)16mm螺

栓)。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

墙体厚度一致。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4)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5)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6)墙根按墙厚度先浇灌150〜200mm高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

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

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U形卡卡紧。

7)龙骨不宜采用钢花梁,墙梁交接处和墙顶上口应设拉结,外墙

所设的拉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宜由模板设计确定。

(九)楼梯模板缺陷

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原因分析:

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

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防治措施:

1)侧帮在梯段处可用钢模板,以2mm厚薄钢板模和8号槽钢点焊

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

接。

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细长

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

3)采用胶合板组合模板时,楼梯支撑底板的木龙骨间距宜为300〜

500mm,支承和横托的间距为800~1000mm,托木两端用斜支撑支柱,

下用单楔楔紧,斜撑间用牵杠互相拉牢,龙骨外面钉上外帮侧板,其

高度与踏步口齐,踏步侧板下口钉1根小支撑,以保证踏步侧板的稳

固。

(十)雨篷模板缺陷

现象:

雨篷根部漏浆露石子,混凝土结构变形。

原因分析:

1)雨篷根部底板模支立不当,混凝土浇筑时漏浆。

2)雨篷根部胶合板模板下未设托木,混凝土浇筑时根部模板变

形。

3)悬挑雨篷其根部混凝土较前端厚,模板施工时,模板支撑未

被重视,未采取相应措施。

防治措施:

1)认真识图,进行模板翻样,重视悬挑雨篷的模板及其支撑,确

保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及稳定性。

2)雨篷底模板根部应覆盖在梁侧模板上口,其下用50mmX100mm

木方顶牢,混凝土浇筑时,振点不应直接在根部位置。

3)悬挑雨篷模板施工时,应根据悬挑跨度将底模向上反翘2〜5nmi

左右,以抵消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下挠变形。

4)悬挑雨篷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现场同条件养护制作的试件,

当试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时,方可拆除雨篷模板。

(十一)圆形框架柱模板缺陷

现象:

圆形框架柱漏浆,有蜂窝、麻面,并易跑模。

原因分析:

1)圆形框架柱模板组合困难,柱箍制作困难,当浇筑混凝土时,

侧压力大,模板接口刚度、强度皆满足不了要求,易跑模漏浆。

2)圆形框架柱下脚限位不牢,或下脚模板不严密,混凝土振捣

时漏浆造成蜂窝、麻面现象。

3)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偏大,混凝土振捣时又插入下层深度过

大,造成混凝土侧压力偏大,圆形柱模薄弱处漏浆。

预防措施:

1)圆形柱采用组合木模板易于成形,木模板以1/4圆弧分成4

块,以宽100mm胶合板组合,内衬0.3厚镀锌铁皮,外托18mm厚胶

合板制作100〜150nlm高木箍@200〜300分布。柱模板拼装后以50X

5扁铁制成柱包箍,扁铁与L50角铁焊接,角铁上制孔,以螺丝拧紧

受力。

2)圆形框架柱下脚采用定型木杨限位,采用水泥砂浆封堵空隙,

在圆形框架柱下脚处将柱箍加密,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3)混凝土浇筑时,按300〜400mm分层,混凝土振捣时插入下层

混凝土深度为50〜150mm,为保证柱模刚度和强度,其外包扁铁箍间

距应经过计算确定,一般不宜超过@300mm。

治理方法:

拆模后立即将蜂窝、麻面、缺棱掉角处松动石子和浮浆剔除,

使用水泥砂浆或108胶水泥砂浆修补找平、顺直。

(十二)异形柱模板缺陷

现象:

异形柱在阴角处常会出现胀模、烂根、漏浆现象。

原因分析:

1)异形柱阴角处无法设置柱箍,阴角处木模完全靠销栓或对拉螺

栓固定,而销栓和螺栓数量配备不足,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胀模。

2)楼面平整度差。立模前未用水泥砂浆找平或封堵,封模后用水

泥袋纸、木片等塞缝,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水泥浆外溢,拆模后有木片、

纸片等嵌入混凝土内。

3)模板拼缝不严,阴角处模板刚度不足,振捣棒插入混凝土内过

深,振捣时间过久,使模板底部承受的侧压力过大而漏浆,出现蜂窝、

麻面或露筋。

4)柱子混凝土浇筑前未铺一层水泥砂浆,柱模板未浇水湿润。

防治措施:

1)弯曲变形刚度不足的模板应剔除,阴角处模板设销栓固定,模

板阴角处加设竖向压杠,采用对拉螺栓固定钢管围楝,对拉螺栓要靠

近阴角处。

2)立模前对楼面找平,或在柱截面限位处采用砂浆封堵。

3)检查模板拼缝严密情况,并于立模前验收。混凝土应分层浇捣,

每层混凝土500nlm左右,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不大于200nlm,延

续振捣时间30s左右,不得过振。

4)柱混凝土浇筑前先铺一层与所浇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

浆,柱模板浇水充分湿润。

二节钢筋工程

(-)钢筋加工: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现象: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

式。

原因分析: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

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

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

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如图9);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

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

斜弯钩。

图10:部分钢筋直螺纹丝扣加工不合格图11:钢筋直螺纹丝头加工机械

原因分析:

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

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

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

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

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

查;

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

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

(三)钢筋安装:钢筋直螺纹连接缺陷

现象: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

紧,连接套筒开裂等。

原因分析:

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如

图12);

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

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

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

交底和检查工作;

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

规定;

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

值是否符合要求(如图13);

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

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

图12:直螺纹接头切割不平,丝扣长度不够图13:直螺纹接头用通规和止规检验

(四)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现象:

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

规范要求。

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缝。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

不准。

原因分析:

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

2)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

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

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预防措施:

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

垫够

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

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

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

(如不是采用翻转模板,则在混凝土浇捣后抽除)。

(五)露筋

现象: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

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

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

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预防措施: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

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

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

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

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

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

超过允许偏差。

治理方法

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

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

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上面要用水冲洗、

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向保持湿润的

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

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

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

(六)箍筋间距不一致

现象:

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问

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

符。

原因分析:

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

预防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

架时作为依据。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点向两

端画线。

(七)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现象:

对于配有四肢箍筋作为复合箍筋的梁的钢筋骨架,绑扎好安装入

模时,发现宽度不适合模板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严

重的甚至导致骨架放不进模板内。

原因分析:

1)在骨架绑扎前未按应有的规定将箍筋总宽度进行定位,或定

位不准。

2)已考虑到将箍筋总宽度进行了定位,但在操作时不注意,使

两个箍筋往里或往外串动。

预防措施:

1)绑扎骨架时,先扎牢(或用电弧焊焊接)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

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

2)按梁的截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种双肢箍筋定位。

3)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四肢箍筋宽度的准确性,发现

有偏差应及时纠正。

治理方法

取出已入模的钢筋骨架,松掉每对箍筋交错部位内的纵向钢筋的

绑扣,校准四肢箍筋的宽度后重新绑扎。

(八)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现象: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

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14、图

15)

图14:柱纵向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