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Q/CRXXXX-XXXX

铁路工程危岩防治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2019-XX-XX发布2019-XX-XX实施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ws

本标准是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2018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

的通知》(铁总建设函:2018)180号)的要求编制而成。

此规范在总结近年来边坡危岩评估与防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铁路的特

点,规范铁路边坡危岩防治相关定义、分类、评估、整治措施等,提高防治工程

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特编制此技术标准。

本规程共划分为13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危岩分类及防治工程级

别划分、危岩勘察与评估、清除工程、加固工程、柔性防护网工程、拦挡工程、

遮挡工程、排水工程、危岩监测及预警、安全管理与维护。

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危岩勘察与稳定性评价................................................6

4.1一般规定......................................................6

4.2地质勘察......................................................7

4.3稳定性分析....................................................9

4.4运动轨迹分析.................................................21

5清除工程...........................................................22

5.1一般规定.....................................................22

5.2人力锤击楔裂法...............................................22

5.3机械清除法...................................................23

5.4静态破碎法...................................................23

6加固工程技术.......................................................25

6.1一般规定.....................................................25

6.2注浆填充.....................................................26

6.3嵌补.........................................................27

6.4支撑.........................................................28

6.5插别.........................................................3()

6.6质量控制.....................................................32

7柔性防护网工程.....................................................33

7.1一般规定.....................................................33

7.2主动防护网...................................................34

7.3被动防护网...................................................36

7.4引导防护网...................................................39

7.5质量控制.....................................................42

8拦挡工程...........................................................44

8.1一般规定....................................................44

8.2拦石墙......................................................44

8.3拦石栅栏....................................................47

8.4其它拦挡工程措施............................................48

8.5质量控制....................................................49

9遮挡工程..........................................................50

9.1一般规定....................................................50

9.2棚洞结构....................................................50

9.3拱形明洞....................................................53

9.4质量控制....................................................56

10引导与缓冲工程.....................................................58

11排水工程...........................................................59

11.1一般规定....................................................59

11.2地表排水....................................................59

11.3危岩体内部排水..............................................60

11.4质量控制....................................................61

12监测...............................................................62

12.1基本规定....................................................62

12.2监测内容及方法..............................................62

12.3监测网点布设................................................65

12.4监测资料整理分析............................................67

13安全管理与维护.....................................................68

13.1管理机构及职能..............................................68

13.2检查与监控..................................................68

13.3处置及维护..................................................69

13.4防治作业安全措施............................................69

附录A落石计算分析方法................................................71

附录B常用主动防护网型号及构成.......................................74

附录C柔性金属网顶坡力试验方法.......................................75

附录D地震荷载计算....................................................79

附录E危岩支撑体反力计算.............................................80

附录F落石冲击力计算..................................................83

附录H落石冲击深度计算................................................86

1总则

1.0.1为统一危岩防治工程技术标准,使危岩防治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铁路工程边坡危岩防治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危岩防

治工作。

1.0.3铁路工程应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及周边环境条件及危岩的类型,采取

适合勘察和防治措施。

1.0.4铁路工程应绕避山高坡陡、岩层受结构面切割严重、危岩密集分布、可能产

生大规模崩塌或质量难度较大的危岩和崩塌地段,其不应长距离设置在陡崖下。

1.0.5危岩防治工程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检测或审

定。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的规定:

第六条国家鼓励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中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

进设备、新型材料和现代管理方法。

第二十九条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中规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影

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又没有国家技术标准的,应当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

行试验、论证,出具检测报告,并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审定后,方可使用.

L0.6危岩防治工程应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的相关要求。

1.0.7危岩防治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危岩体dangcrousrock

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发生崩塌和落石的地质体。

2.1.2崩塌rockfall

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

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淮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1.3落石

规模较小的危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降落或滚落的地质现象。

2.1.4滑移式崩塌sliding-typcrockfall

陡峻斜坡的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倾向坡外的软弱结构面滑出坡外,

产生以竖向为主的运动,

2.1.5倾倒式崩塌toppling-typerockfalI

陡峻斜坡上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的母岩分开的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

用下,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以蜕向为主的运动,终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2.1.6坠落式崩塌falling-typerockfall

受裂隙切割或下部悬空,陡峻斜坡上危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脱离母

体向下运动,终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2.1.7结构面

岩体中由于地质构造、重力卸荷、风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连续面。

2.1.8危岩勘察dangerousrockmassinvestigation

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危岩区进行的地质工作,提出综合报告和

图件。

2

3基本规定

3.0・1线路通过斜坡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危岩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根据

勘察成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边坡坡高、坡陡、坡面不平整。

2岩土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结构面多张开。

3边坡坡脚、坡面有岩石停积。

3.0.2危岩勘察应根据危岩发育类型、地形及周边环境,采用人工调查、无人机摄影、

地质调查、地形测量、裂缝量测,以及挖探、钻探、物探、孔内摄影、监测等综合

勘察手段。

3.0.3危岩防治应根据危岩类型、危岩防护等级及地质、运动轨迹及周边环境等,采

用绕避、原位整治、拦挡、遮挡、引导、缓冲等防治措施,必要时可采取监测措施。

3.0.4危岩类型可按危岩体的规模、边坡高度、破坏形式等进行分类,分类可下列规

定进行:

1危岩体规模等级可按表3.4.4-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为小型危岩、中型危

岩和大型危岩。

表3.4.4-1危岩体规模等级划分表

类别危岩类型危岩体积V

落石危岩V<1m3

小型危岩

崩塌危岩100m3>V^10ma

中型危岩崩塌危岩10000m3>V^100m3

落石危岩10m31n?

大型危岩

崩塌危岩V^IOOOOm3

2依据危岩体按所处相对高度按表34.4-2分为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

岩、特高位危岩。

3

表3A.4-2危岩体按所处相对高度分类

危岩体相对高度

HW1515VHW5050VHW100H>100

(H)m

危岩类型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特高位危岩

注:H为危岩体顶端距离陡崖坡脚高差。

3依据成因机理按表3.043分类将危岩体破坏模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坠

落式等三类。

表3.0.4-3危岩体破坏模式

破坏形式岩性结构面地貌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

多为垂直节理、

直立或陡倾峡谷、直立主要受倾覆

倾倒式危岩陡倾坡内~直立倾倒

坡内的岩层岸坡、悬崖力矩作用

层面

多为软硬相有倾向临空面的陡坡通常滑移面主要

滑移式危岩滑移、坠落

间的岩层结构面大于55°受剪切力

垂直裂隙发育,

大于45°自重引起的

坠落式危岩坚硬岩层通常无倾向临空下错、坠落

的陡坡剪切力

的结构面

3.0.5危岩防护等级应根据周边环境、危害后果等,按表3.0.5将危岩防治工程划分

为三级。

表3.0.5危岩防治工程分级表

周边环境后果描述定性描述等级

轨道侵入铁路建筑限界。

—•

桥梁、路基、其他重可能破坏桥梁、路基等结构,使美丧失承载能力;特大

要结构物地段可能破坏重要结构物。

桥梁、路基、其他重

可能影响桥梁、路基、重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重大二

要结构物地段

其他除等级一、二以外的其他情况一般三

4

3.0.6危岩稳定性分析应进行山体稳定性分析、坡体稳定分析、坡面稳定分析依次

进行。

3.0.7危岩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等状态。危岩稳定的稳

定状态可按表3.0.7进行划分。

表3.0.7围岩稳定状态划分

稳定状态

破坏模式

稳定基本稳定欠稳定不稳定

滑移式F^FtFt>F^\.\5F<1.00

倾倒式F^Ft251.25>FA.OOF<1.00

坠落式F^Ft产31.351.35>F^I.OO尸〈1.00

注:R为危岩稳定安全系数。

3.0.8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和破坏模式按表3.0.8确定,当稳

定系数小于稳定安全系数时应进行处理。

表3.0.8危岩稳定安全系数

防治工程等级

破坏模式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工况校核工况一般工况校核工况一般工况校核工况

滑移式1.401.151.301.101.201.05

倾倒式1.501.201.401.151.301.10

坠落式1.601.251.501.201.401.15

3.0.9危岩监测包括地表裂缝、倾斜、水平位移、沉降等地表位移监测,必要时采

用深部位移监测,监测期限应贯穿施工阶段并延伸至运营阶段。

3.0.10运维与管理应逐点建立危岩体专项档案,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养护制度,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0.11危岩防治时应设置必要检查和维修道路。

5

4危岩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4.1一般规定

4.1.1危岩地段勘察宜采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与野外地质调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地质调绘,植被发育、地形高陡区可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

方法辅助调查。

4.1.2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线路应绕避山高坡陡岩层受结构面切割严重、危岩密集分布、可能产生大

规模崩塌或治理难度极大的危岩地段,且不易设置在不稳定的陡崖下。

2危岩规模小,防治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线路可选择在有利部位经

整治后通过。

4.1.3初测应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勘察范围内危岩的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及稳定程度。

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危岩应终点进行地质调绘,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地震、水文、气象条件,微地貌特征、裂隙发育、变形情况。

3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危岩工点,宜结合工程设置进行勘探与测试,必要

时应进行变形观测。

4.1.4定测应进行下列工作:

1应查明地形、地貌、微地貌形态与植被,地层岩性及风化程度,地质构造、

各种结构面特征及组合关系、层间软弱夹层,地表地下水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

必要时应进行简易岩块滚落试验;

2勘探与测试宜结合工程设置进行;

4.1.5危岩工程调查、地质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挖探查明被覆盖危岩体的结构面的性质、产状、贯通性、光滑程度、

充填物、相互切割关系、含水状态;

2为了解危岩体的落石滚落特点,有条件时可在现场做落石试验;

6

3必要时可对裂隙进行变形观测。

4.1.6施工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

1核对危岩工点地质资料;

2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造成危岩时,应提出指导性施工建议及施工

注意事项;

3危岩严重地段,应进行观测,并提出整治措施建议,保证施工人身、机具

及公共安全

4施工中新发生的危岩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本规范第5.1.5节的规定。

4.1.7运营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

1危岩严重地段应进行监测和预报工作,为工程加固积累资料;

2危岩发展趋势明显的地段应调查原因,提出整治措施建议,必要时应进行

地质勘察工作,其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5.1.5节的规定。

4.2地质勘察

4.2.1危岩体应在勘察阶段通过资料收集、地质调绘及勘探测试手段查明危岩崩塌

的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

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

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2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3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4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

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方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规模、诱发因素,变形

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5危岩体成因的诱发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

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

7

件下,由崖下碉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

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

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

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

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2.2危岩(危石)崩塌影响范围确定应采用崩塌历史调查法;当未发生过崩塌时,

可采用崩塌运动学分析法计算;必要时可采用现场落石试验法确定。崩塌历史调

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崩落物的边界以及不同位置崩塌堆积物

的厚度、大小;

2崩塌堆积物的岩性、磨圆度、风化程度、溶蚀程度以及新老崩塌物的位置

关系;

3崩塌体运动过程中遗留在地表的撞击等运动痕迹;

4崩塌堆积物周边环境特征;

5危岩体下方斜坡的人工改造情况;

6有关崩塌的史料记载和崩塌发生地原住居民的口头传述。

4.2.3危岩地段地质勘察应收集收集己有地形地质、洪水冲刷、工程活动等工程情

况以及降雨、地震、遥感数据等相关资料。

4.2.4危岩地段地质调绘精度应满足工程需要,宜采用大比例尺,现场调绘应进行

记录、素描、拍照,并访问当地居民了解历史上落石情况。地形困难时,可采用

无人机航拍危岩体,或者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测绘。

4.2.5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宜为1:100〜1:500,工程地质断面图比例宜为1:

10-1:100,成果资料应有影像、照片。

4.2.6危岩地段地质勘察应采取必要的勘探和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危岩浅部的地质结构面宜采用槽探法。

2危岩较深部的地质结构面发育情况宜采用缶探或物探等方法判断。

8

3控制危岩体边界的主结构面宜采取岩石试样进行岩石的抗压、抗拉和抗剪

强度(饱和、天然)等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参数,为评价危岩体

稳定性和锚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参数。试验岩石样应选取结构面或两侧的岩石样,

可在探槽中刻取或钻孔采取岩心样。

4.2.7可能受水体影响的危岩应进行水质简分析,并分析水体对钢筋、混凝土等的

腐蚀性。

4.2.8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

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4.2.9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

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

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4.2.10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

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

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4.2.11可能引起的其它次生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

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4212重要保护区,必要且有场地条件时宜进行现场落石滚落试验,以辅助分析落

石运动轨迹及沿程破坏特征(包括落石自身解体破坏和对其他物体的破坏),试验

现场应做好安全措施。试验成果应为落石滚落试验记录和影像。

4.3稳定性分析

4.3.1危岩稳定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地形特征:包括斜坡的形态、坡度、高度、状态(表层脱落、裂缝、变形)、

地表覆盖及以往落石情况等;

2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造、岩体结构、岩石的强度、风化、裂

隙发育特征、地下水情况等;

9

3气象条件:当地的降水量及频次、积雪、冻结融解等;

4自然及人为因素:地震活动、人工切坡、振动等。

4.3.2危岩应根据破坏模式按滑移式危岩、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分别进行计算

稳定性,并计算危岩的最大弹跳高度和最大滚动距离、最大冲击力。

4.3.3危岩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荷载可分为危岩自重、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对崩

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进行评价时,应考虑上方崩塌冲击荷载的作用。

4.3.4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可根据后缘裂隙情况按后缘有陡倾裂隙、后缘无陡倾

裂隙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缘有陡倾裂隙且滑面缓倾的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图4.3.4-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434-1后缘有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危岩计算示意

_[(G+GJcos〃-0sin0-Psin0-U]吆0+必

(G+GJsin®+0cos0+Pcos0(式4.3.4-1)

(式4.342)

u=J九八/

(式4.3.4-3)

式中:

V—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

鼠—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U----滑面水压力(kN);

10

A----滑面面积(m2);

B——后缘陡倾裂隙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G——危岩自重(kN);

Gb---危岩竖向附加荷载(kN);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

负值;

Q—危岩水平荷载(不含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方向指向坡外

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当考虑地震力时,地震力取危岩

自重与危岩竖向附加荷载之和与水平地震系数0.05的乘积;

c——滑面粘聚力(kPa);

(P—滑面内摩擦角(°);

0——滑面倾角(°)o

2后缘无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图434-2)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

图4.3.4-2后缘无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

[(G+G)cos〃-0sm〃-c/

(G+6)sin0+0cos〃(式4.344)

(式43.4-5)

式中:

F—危岩稳定系数;

c—滑面粘聚力(kPa);当充当滑面的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

)1

段粘聚力按面积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取岩体粘聚

力;

9——滑面内摩擦角(°);当充当滑面的裂隙未贯通时取滑面平均内摩擦

系数的正切,滑面平均内摩擦系数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系

数按面积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系数取岩体内摩擦

系数;

V—充当滑面的裂隙贯通段水压力(kN);

----充当滑面的裂隙贯通段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

确定;wh

B——充当滑面的裂隙贯通段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本条1)款。

4.3.5坠落式危岩稳定性计算可根据破坏形式按下切坠落、折断坠落进行,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坠落式危岩下切坠落稳定性按下式计算(图4.3.5-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43.5-2坠落式危岩下切坠落稳定性计算

F=——;——;—

G+Gb(式435-1)

12

式中:

C—危岩体粘聚力(kPa);

H—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

h——后缘裂隙深度(m);

B——后缘裂隙未贯通段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其余各符号意义同本条1)款。

2坠落式危岩折断坠落稳定性按下式计算(式435-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P

(G+a)4+04+P:儿+:(〃一力)

2」(式435-2)

式中:

—危岩体竖向荷载(包括危岩体重力和危岩体上竖向附加荷载)作用

点与后缘铅垂面中点的水平距离(m);

bo—危岩体上水平荷载作用点与后缘铅垂面中点的垂直距离(m);

lo—既有支挡结构有效支挡力作用点与后缘铅垂面中点的垂直距离(m);

B——后缘陡倾裂隙未贯通段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Ji----岩体抗拉强度(kPa);

M—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

m,一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G—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按折断面形态在1/12〜1/6之间取值,当

折断面为矩形时取1/6;

4.3.6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可根据破坏形式按下切坠落、折断坠落进行,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倾倒式危岩底部折断倾倒稳定性(图4.3.6-1)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危岩体重心位于危岩体底面中点内侧时,倾倒式危岩底部折断倾倒稳定

性(图4.3.6-1)可按下式计算:

13

Q方4+(G+Gje

六。%+/i,儿…、

3(式4.3.6-1)

展,修(式4.362)

2)当危岩体重心位于危岩体底面中点外侧时,倾倒式危岩底部折断倾倒稳定

性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V—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

W7,——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B——后缘陡倾裂隙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e—危岩体竖向荷载作用点到危岩体底面中点的水平距离(m);

ho—危岩体水平荷载作用点到危岩体底面中点的竖直距离(m);

b—危岩体底面平行失稳方向宽度(ml;

14

Bi——危岩体底面垂直失稳方向宽度(m);

f—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按折断面形态在1/12-1/6之间取值,当

折断面为矩形时取1/6;

3)当块体的截面宽度变化较大时,应将若干截面宽度变化较大处的截面

视为可能的块体底面计算稳定系数。

2倾倒式危岩后部拉断倾倒稳定性(图4.3.6・2)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危岩体重心在基座顶面前缘内侧情形,倾倒式危岩后部拉断倾倒稳定性可

按下式计算(图436-2):

图436-2倾倒式危岩拉断倾倒稳定性计算

(,一方)-

(G.+2。%----;—Bn.

cos*a

0也+/-1----+-H--h-+---丫,-

3sin"sin夕cos。(式436-4)

(式4.36-5)

2)对危岩体重心在基座顶面前缘外侧情形,倾倒式危岩后部拉断倾倒稳定性

可按下式计算:

28sq

________________18s“a

~7T1""""/LII-h_Z>cos(/?-a)

(G+GM+04+明•丹+-^+—

|_3sin尸sin/?cosa(式4.3.6-6)

15

式中:

V—后缘陡倾裂隙水压力(kN);

H7,——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B——后缘陡倾裂隙充水范围内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B)—后缘陡倾裂隙未贯通段沿裂隙走向平均宽度(m);

a——危岩体竖向荷载作用点到转动点的水平距离(m);

B——后缘陡倾结构面倾角(°):

ho—危岩体水平荷载作用点到转动点的垂直距离(m);

a——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

b—后缘裂隙的延伸段下端到转动点的水平距离(即块体与基座接触面

长度的水平投影)(m);

0—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按折断面形态在1/12〜1/6之间取值,当

折断面为矩形时取1/6;

3)完全分离的倾倒式危岩倾倒稳定性按(式4.3.6-1)式和(式436-1)式计

算。

4.3.7危岩体最大弹跳高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j.(v/sill/?)2

%二5,1一.+-

2g(式4.3.7-1)

_v/2sin0cos0

g(式4.372)

—(e.cos.+Qinay(式心徵)

f,(式4374)

(式4.375)

6^=arctan(—cota)

4(式4.376)

式中:

H,nax——危岩体最大弹跳高度(m);

S——危岩体弹跳最高点距离起跳点的水平距离(m);

V,--危岩体碰撞坡面后的反弹速度(m/s);

V(----危岩体碰撞坡面的入射速度(m/s):

Vox----危岩体脱离母岩后沿x轴的初速度(m/s);

—危岩体脱离母岩后沿y轴的初速度(m/s);

g——重力加速度(m/s2);

/——危岩体系坠落时间(s),由坠落初速度及具体地形按自由落体的公

式试算得出;

加,et—岩块法向回弹系数和切向回弹系数,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确定;

a——斜坡坡角(°);

P——危岩体运动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0——危岩体反弹方向与坡面的夹角(°)o

表4.3.7-I岩块的回弹系数

地面岩性

础;撞系数

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硬土普通士松土

岩、极软岩

法向回弹系数60.40.350.300.260.22

切向回弹系数。0.860.840.810.750.65

4.3.8危岩体最大滚动距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2

Sg=07x-------------------------------

gcosa(tan-tan内)(式".a

%(式4.3.&2)

tan内=—

r(式438-3)

式中:

17

tan(pd—滚动摩擦系数,可由公式(43.8-3)得出,也可按表4.3.8取经

验值;

—危岩体碰撞坡面后沿坡面的反弹速度,即初始滚动速度(m/s);

Vi---危岩体碰撞坡面的入射速度(m/s);

日——岩块切向回弹系数,由表27确定;

r----危岩体的半径(m);

I.——危岩体在坡面的支撑点距离重心在坡面法线方向上的距离(m);

Smax---危岩体最大滚动距离(m)。

表4.3.8岩块滚动摩擦系数

坡面特征滚动摩擦系数

光滑岩面、混凝土表面0.30-0.60

较软岩、软岩、极软岩岩面,强风化坚硬岩、较硬岩岩面0.40-0.60

块石堆积坡面0.55-0.70

密实碎石堆积坡面、硬土坡面、植被(灌木丛为主)发育0.55-0.85

密实碎石堆积坡面、硬土坡面、植被不发育或少量杂草0.50-0.75

松散碎石坡面、软土坡面、植被(灌木丛为主)发育0.50-0.85

软土坡面、植被不发育或少最杂草0.50-0.85

4.3.9危岩崩塌后的最大冲击力应按下式计算:

国1・〃"JL5」(式439-1)

匕="+却<式4.392)

式中:

Pm(Lx---危岩崩塌后的最大冲击力(N);

E2——受冲击体的弹性模量(N/m2);

〃2——受冲击体的泊松比;

18

rl——危岩的半径(m);

ml----危岩的质量(kg);

备——危岩法向回弹系数,由表4.3.8-1确定;

Vn----危岩碰撞坡面的法向入射速度(m/s);

VQ>----危岩脱离母岩后沿y轴的初速度(m/s);

g——重力加速度(m/s2);

t—危岩体坠落时间(s),由坠落初速度及具体地形按自由落体的公式

试算得出。

4310对可能快速落入河流、水库引发涌浪灾害的危岩,应进行涌浪计算,涌浪计

算应包括崩塌激起的初始浪高的计算及涌浪在河道中的传播计算。

【条文说明】涌浪计算可以参照《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Tl43-2018附录G的规定。

4.3.11危岩崩塌评价与预测可按陡崖、危岩和崩塌堆积体等进行,危岩的稳定性评

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危岩稳定性定性评价可根据危岩特征、母岩特征、危岩与母岩接触特征及

己有变形破坏迹象,采用地质类比或结构面赤平投影等方法。

2陡崖稳定性定性评价可根据陡崖形态、卸荷裂隙特征、结构面组合关系及

岩体完整性,采用地质类比或结构面赤平投影等方法;崩塌堆积体整体稳定性定

性评价可根据崩塌堆积体特征和堆积床特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但当崩塌堆积体

或陡崖部分地段参照本标准有关不稳定斜坡.勘察的要求进行.勘察时,应按本标准

有关不稳定斜坡评价与预测的要求对崩塌堆积体或陡崖相应地段进行评价与预测。

3崩塌堆积体中孤石稳定性定性评价可根据孤石特征、周围岩土体特征及孤

石与周围岩土体接触特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

4危岩稳定性评价应给出危岩在一般工况(即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的稳

定系数和稳定状态、在校核工况(即地震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判定危岩稳定性

是否满足要求。危岩稳定性评价应考虑危岩内部因结构面切割形成的次级危岩稳

19

定性的差异。悬挑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尚应考虑基座岩壁在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使用

年限内因极软岩崩解造成的后退带来的不利影响,基座岩壁后退距离可取极软岩

崩解速率与危岩治理设计使用年限的乘积。

5危岩稳定状态应根据定性分析和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判定,以定性为

主、定量为辅。

6危岩稳定计算是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计

算中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应是重现期为20年的暴雨强度。

7危岩稳定性计算中各工况考虑的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考虑自重、裂隙水压力;

2)对地震工况,考虑自重和地震力,对滑移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还考虑暴雨

时的裂隙水压力。

8考虑降雨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时,除应计算暴雨时裂隙水压力外,还应分

析降雨引起的土体物质迁移所导致的上覆土体自重变化。

9危岩稳定性计算剖面应通过危岩体重心。

危岩(危石)评价与预测应给出危岩(危石)崩塌途经区域和可能到达的范

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10在峡谷区,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应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

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11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应分析崩塌体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地

形、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积,并分析在不

同堆积条件下,崩塌体越过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及最终堆积场地。

12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应分析崩塌后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

(如滑坡、泥石流、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

预测。

20

4.4运动轨迹分析

4.4.1根据历史落石发生概况或现场落石试验的运动特点、可能体量、块度与形态、

可能启动模式、主要运动方向及落石碰撞碎裂模式等资料,计算或模拟落石运动

轨迹,获取冲击动能和弹跳高度等参数,为被动防护网或引导式防护网设计提供

依据。该项工作宜由设计部门完成。落石计算分析方法见附录B。

4.4.2铁路隧道进出口、车站等重要设施宜进行三维落石运动轨迹数值模拟。依据

落石源分布特征、块体方量、碰撞恢复系数、动摩擦角等,模拟落石在三维空间

运动轨迹,获取冲击动能、弹跳高度和堆积区分布等特点,为铁路选线布置和引

导防护措施设计提供依据。该项工作宜由设计部门完成。

21

5清除工程

5.1一般规定

5.1.1清除工程设计、施工应遵循“一次根治,安全可靠、不留隐患”的原则。

5.1.2开展危岩清除设计前,应通过现场踏勘、测绘、空中摄影等方法,查清危岩

分布。设计应明确清除对象、范围、建议采取的清除施工方法以及必要的临时防

护措施。清除后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估。

5.1.3根据危岩规模、特征、周边环境、施工条件等,可采取人工清除、机械清除、

静态碎裂清除或爆破清除等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

5.1.4清除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核查,编写专项施工、安全方案,包

括施工工法、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质量控制措施等,经评审后实施。当采取爆破

清除时应进行专项爆破设计,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评审和审批。临近营

业线时,应当取得铁路主管部门的批准,并符合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5.1.5在清除前或清除过程中,宜先建立完善的地表排水系统。

5.1.6清除过程中应进行危岩位移和针对重要保护对象振动监测。

5.1.7清除施工前,当施工影响区范围内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时,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应提前设置拦微、覆盖等临时防护措施,如预留隔墙、钢轨防护栏栅、拦石

墙、被动防护网、开口式帘式网等。

5.1.8人力锤击楔裂或静态破碎清除过程中当需要限制危岩滚落时•,应对危岩采取

相应的临时固定、支撑、限制滚落方向等措施。

5.2人力锤击楔裂法

5.2.1浮石、独石等体积较小的危岩宜采用人力锤击楔裂法。

5.2.2钻孔宜采用垂直孔,边缘钻孔与危岩边界距离不宜超过0.3m,钻孔结合形

态布置应使裂开后的岩块适宜人工清理。

22

5.2.3施工脚手架及工作平台,应加强与岩体连接,并符合相关规程规定。

5.3机械清除法

5.3.1对清方量大、环境敏感、有大型机械作业条件的危岩,宜采用机械清除法。

5.3.2开挖前施工单位应对机械作业的安仝性进行现场检查、评估,当发现坡顶、

坡面存在危石、危岩裂隙等对施工安全有影响的不稳定情况时,应提前妥善处理。

5.3.3机械清除应分级分台阶采取自上而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机械作业平台应

稳固可靠。

5.3.4多台阶同时开挖,应验算临时边坡的稳定性,机械离岩体外边缘应有足够的

安全距离,以防塌方。

5.4静态破碎法

5.4.1对于环境敏感、振动要求严格的危岩,宜采用静态破碎法。

5.4.2当单块危岩高度、厚度较大时,应分层分台阶进行破碎清除,分层清除时应

保持危岩体重心的稳定,每层高度宜为1.5m〜2.0m,利于人工撬动、二次破碎、

搬运。

5.4.3钻孔宜从危岩体临空面由外向内呈矩形或梅花形布置。

5.4.4钻孔孔径、孔距、孔深、抵抗线、用量等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一般钻

孔孔径为36〜42mm,边缘钻孔最小抵抗线宜为03m〜0.5m,孔距和排距宜为

0.2m~0.4m。

5.4.5钻孔角度不宜小于80。,宜采用垂直孔,各排钻孔应平行。每层钻孔孔底标

高宜设计在一个平面上,保证下一循环作业工作面呈平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