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B.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B.《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回答问题。走二边贾平凹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察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杯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养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锻、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骤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B.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C.引用手抄本的记载,将今日的汉、回、蒙的交易会与蒙民千年习俗关联起来,写的是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D.写柳树林“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与“端端一柱白烟”相映衬,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B.文章先写沙地中行走的艰苦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再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错落有致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C.文章写长城,将其放在深邃的历史背景下和平凡的世俗生活中,进而引发对文明康续的思考,有深刻的哲理性。D.文章语言质朴刚健,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3)本文写交易会时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文章了”?请谈谈你的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明帝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勤之败于寻阳也,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并遣使乞降。上以南方已平,欲示威北,冬十月乙亥,命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将甲士十五万迎薛安都。蔡兴宗曰:“安都顺,此诚非虚,正须单使尺书。今以重兵迎之,势必疑惧,或能招引北虏,为患方深。若以钣臣罪,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况安都外据大镇,密迩边陲,地险兵强,攻围难克,考之计,尤宜驯养。如其外叛,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上不从,谓征北司马行南徐州事萧道成曰:“吾今因此北讨,卿意以为何如?”对曰:“安都狡猾有余,今以兵逼之,恐非国之利。”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是岁,张永、沈攸之进兵遇彭城,军于下碰,分遣羽林监王穆之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魏尉元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元遣李璨与安都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入。其夜,张永攻南门,不克而退。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安都重赂元等,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元使李璨与安都守彭城,自将兵击张永,绝其粮道。又破王穆之于武原。穆之帅余众就永,元进攻之。三年春正月,张永等弃城夜遁。会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士卒冻死者太半,手足断者什七八。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后,大破永等于吕梁之东,死者以万数,枕尸六十余里,委弃军资、器械不可胜计。永足指亦堕,与沈攸之仅以身免。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为魏所虏。上闻之,召蔡兴宗以败书示之,曰:“我愧卿甚。”永降号左将军。攸之免官,以贞阳公领职,还屯淮阴。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B.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C.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D.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与“将子无怒”(《氓》)两句中“将”意思不同。B.“军于下碰”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军”意思相同。C.“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委”意思不同。D.“薛安都乘其后”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乘”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安都向宋明帝投降,宋明帝打算派将领率十五万人迎降,虽然遭到大臣的反对,但是宋明帝仍坚持己见。B.魏将尉元在张永等人到达彭城前进入彭城,然后收走城内各府的锁钥,再派二千士兵安抚彭城内外,布兵防守。C.尉元没有固守彭城,而是主动攻击,断绝了张永军的粮道,攻破了张永军辎重所在地武原,接着进一步攻击张永军。D.张永军弃城,连夜逃跑,遭逢严寒的天气,又遭到尉元等人前后攻击,张永军伤亡惨重,最终,张永、沈攸之勉强逃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以叛臣罪重,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②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5)蔡兴宗、萧道成劝阻宋明帝派兵迎接薛安都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颈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签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坐观日出时,其中“,”两句落笔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写出了云层和太阳初升时的色彩变化过程。(2)在杜甫《客至》中“,”两句,既写出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又表达了客至的欣喜之情,生活气息浓厚,也足见两人的交情之深。(3)春景代表希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景象,但古人常反其意而用之,在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如“,”。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①_____,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_____。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_____。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9月26日,美国航天局用无人飞船撞击一颗近地小行星,这是人类第一次防御行星的实验。其实,小行星防御属于一个更宏伟的技术构想,称作“小行星重定向”。一旦完成①,更能把小行星拉过来。2010年,美国航天局就制定过“小行星重定向”计划。先从十几万颗近地小行星中选好目标——直径数米、质量不到500吨的小行星,然后派无人飞船靠上去抓捕,改变其轨道,移动至月球轨道,最后派宇航员登陆。如果两艘飞船对接,双方会主动靠拢。但是,小行星却不会合作。与人造物体相比,小行星飞行轨道、形体都更复杂。要让无人飞船飞到小行星旁边,与之伴飞状态,调整好无人飞船的速度和方向,无人飞船的机动性要求极高。接近小行星困难,抓捕更困难,这要靠飞船自己调整速度和位置。小行星上几乎零重力,在表面稍一用力飞船就会被弹开。除了公转,②,无人飞船与小行星对接后,如果操作不当,飞船可能会被快速自转的小行星甩开或者缠住。至于改变轨道,难度更是史无前例。相对于从地球送物资上太空,③。“小行星重定位”计划要把500吨天体拖入月球轨道,成本24亿美元。国际空间站目前总重420吨,人类花1600亿美元和二十多年时间,才把这么多物质送到400千米近地轨道。(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传统戏画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北方昆曲剧院在今年年初,创演了昆剧《曹雪芹》。该剧围绕曹雪芹的生命行旅与心态历程,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与之勾连叠合,并“跨界融合”,强化舞蹈、交响乐等艺采元素的融入,受到广泛赞誉。时代给传统戏曲带来了挑战,也为昆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上述现象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B.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B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B.《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B.“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错误。“国际学术界”只是持续关注研究课题而不是潜心研究,且实证我国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故选B。(2)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化发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还没有形成,更淡不上进步,“高等级建筑……”只能说明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性社会组织。B.“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理解有误,文中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指中国的多个区域。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错误。原文是“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D.正确。故选D。(3)材料一第3段的观点是:合理借鉴西方文明理论以补充发展自身。B.最符合借鉴的含义。AC.都体现学习他人是为了制服他人的意味,不符合材料一的相关态度。D.是说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与国家间文明理论的借鉴无关。故选B。(4)由“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分析可知,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由“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分析可知,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由“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分析可知,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5)由“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分析可知,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由“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分析可知,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会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分析可知,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答案:(1)B(2)D(3)B(4)①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②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③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5)①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②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会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回答问题。走二边贾平凹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察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杯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养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锻、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骤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B.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C.引用手抄本的记载,将今日的汉、回、蒙的交易会与蒙民千年习俗关联起来,写的是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D.写柳树林“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与“端端一柱白烟”相映衬,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B.文章先写沙地中行走的艰苦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再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错落有致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C.文章写长城,将其放在深邃的历史背景下和平凡的世俗生活中,进而引发对文明康续的思考,有深刻的哲理性。D.文章语言质朴刚健,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3)本文写交易会时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文章了”?请谈谈你的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说法错误。根据后文“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此处表现的是三边地区景色的多姿多彩,而非苍凉。故选D。(2)A.“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说法错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了“我”的思亲与孤独,并未贯穿全文。B.“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说法错误。由文中“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可知,文章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特点,是想表现镇落之大,没有先抑后扬,也不能和前文形成反差。C.正确。D.“刚健”说法错误。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并没有“刚健”的特点。故选C。(3)内容角度:由文中“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可知,作者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修辞角度:由文中“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等句子可知,本段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等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主题角度:由“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等堆叠的词语可知,作者是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4)“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表明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由文中“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可知,放蜂人也是一个来自江南的外来者,但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他清楚地知道外人对三边是有误解的,这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由文中“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在放蜂人的眼中和心里,三边是色彩绚烂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放蜂人的这番讲述,也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所以后文写到“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由文中“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可知,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答案:(1)D(2)C(3)①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②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③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4)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明帝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勤之败于寻阳也,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并遣使乞降。上以南方已平,欲示威北,冬十月乙亥,命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将甲士十五万迎薛安都。蔡兴宗曰:“安都顺,此诚非虚,正须单使尺书。今以重兵迎之,势必疑惧,或能招引北虏,为患方深。若以钣臣罪,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况安都外据大镇,密迩边陲,地险兵强,攻围难克,考之计,尤宜驯养。如其外叛,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上不从,谓征北司马行南徐州事萧道成曰:“吾今因此北讨,卿意以为何如?”对曰:“安都狡猾有余,今以兵逼之,恐非国之利。”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是岁,张永、沈攸之进兵遇彭城,军于下碰,分遣羽林监王穆之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魏尉元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元遣李璨与安都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入。其夜,张永攻南门,不克而退。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安都重赂元等,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元使李璨与安都守彭城,自将兵击张永,绝其粮道。又破王穆之于武原。穆之帅余众就永,元进攻之。三年春正月,张永等弃城夜遁。会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士卒冻死者太半,手足断者什七八。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后,大破永等于吕梁之东,死者以万数,枕尸六十余里,委弃军资、器械不可胜计。永足指亦堕,与沈攸之仅以身免。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为魏所虏。上闻之,召蔡兴宗以败书示之,曰:“我愧卿甚。”永降号左将军。攸之免官,以贞阳公领职,还屯淮阴。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B.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C.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D.上曰/诸军猛锐/何往不克/卿勿多言安都/闻大兵北上/惧/遣使乞降于魏/常珍奇亦以悬瓠降魏/皆请兵自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将为朝廷旰食之忧”与“将子无怒”(《氓》)两句中“将”意思不同。B.“军于下碰”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军”意思相同。C.“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委”意思不同。D.“薛安都乘其后”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乘”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薛安都向宋明帝投降,宋明帝打算派将领率十五万人迎降,虽然遭到大臣的反对,但是宋明帝仍坚持己见。B.魏将尉元在张永等人到达彭城前进入彭城,然后收走城内各府的锁钥,再派二千士兵安抚彭城内外,布兵防守。C.尉元没有固守彭城,而是主动攻击,断绝了张永军的粮道,攻破了张永军辎重所在地武原,接着进一步攻击张永军。D.张永军弃城,连夜逃跑,遭逢严寒的天气,又遭到尉元等人前后攻击,张永军伤亡惨重,最终,张永、沈攸之勉强逃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以叛臣罪重,不可不诛,则向之所宥,亦已多矣。②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5)蔡兴宗、萧道成劝阻宋明帝派兵迎接薛安都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参考译文: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兵败后,他所任命的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兖州刺史毕众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都派使节请求归顺。明帝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准备向淮北显示军威,冬季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命令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率领全副武装的十五万士兵前去迎接薛安都归降。蔡兴宗说:“薛安都想归顺朝廷不是虚言而是确有诚意,朝廷只需要派一个使节带着书信前去即可。而我们今天出动大军前去迎接,势必会引起薛安都的怀疑和恐惧,也许还会招致北魏的南侵,造成更深重的灾难。如果说因为薛安都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诛杀的话,那么之前朝廷赦免的人,已经太多了。况且薛安都在外据守的重镇,与宋国的北部边境非常近,地势险要,兵力强盛,进攻和包围都很难,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我认为尤其应该通过训导和安抚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薛安都叛逃北魏,必定会成为朝廷未来的隐忧。”明帝没有听从,他向征北司马、代理南徐州刺史事务的萧道成问道:“我今天想利用薛安都反叛的机会去讨伐北魏,您认为怎么样?”萧道成答:“薛安都是个非常狡猾的人,现在我们派兵逼迫他,恐怕对朝廷不利。”明帝说:“诸路大军精锐勇猛,进攻哪里会不胜利呢?您不要再说了。”薛安都听说朝廷发兵北讨后,非常害怕,派遣使节向北魏投降。常珍奇也献出悬瓠城投降北魏,他们都向北魏请求出兵救援。这一年,南朝宋将领张永、沈攸之率兵进逼彭城,驻军在下碰,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人前往武原防守辎重。魏将尉元到达彭城,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派李璨与薛安都先进入城中,接收城内各府的锁钥,再另派孔伯恭率领精锐士兵二千人安抚彭城内外,然后才进入城中。当天夜里,张永进攻彭城南门,没有攻下来就退走了。尉元对薛安都不敬重,薛安都后悔降魏,想再次叛魏。但尉元已经知道这个情况,薛安都最终没有行动。薛安都重贿尉元等人,把罪责推到他的女婿裴祖隆身上,并杀了他。尉元派李璨与薛安都镇守彭城,自己率兵进攻张永,断绝张永的粮食补给路线。又打败了在武原防守辎重的王穆之。王穆之率领余部投奔张永,尉元又向张永进攻。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春季正月,张永等放弃彭城,乘夜间逃走。恰好天降大雪,泗水结冰,张永等人扔下船只步行,所率的士兵冻死了一多半,手足被冻断的有十分之七八。魏将尉元在张永部队的前面拦截,薛安都在后面追击,在吕梁以东大败张永等,死者达几万人,尸体堆积六十多里,留下的军事物资和武器数不胜数。张永的脚趾头也冻掉了,他与沈攸之勉强只身逃走。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人被北魏军所俘。明帝得到消息后,召来蔡兴宗,让他看兵败书信,并说:“我很愧对您。”张永被降为左将军。沈攸之被罢官,以贞阳公的名义暂时领军,带着军队撤退到淮阴驻屯。至此,宋国丢失了淮北四州以及豫州的淮西地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解答】(1)句意:明帝说:“诸路大军精锐勇猛,进攻哪里会不胜利呢?您不要再说了。”薛安都听说朝廷发兵北讨后,非常害怕,派遣使节向北魏投降。常珍奇也献出悬瓠城投降北魏,他们都向北魏请求出兵救援。“安都”作“闻大兵北上”的主语,“安都闻大兵北上”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D;“降魏”为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B。故选C。(2)A.“将”,必将/请。句意:必定会成为朝廷未来的隐忧/请你别生气。B.“军”,都是“驻军”的意思。句意:驻军在下碰/晋军驻军在函陵。C.“委”,推委/委托,托付。句意:把罪责推到他的女婿裴祖隆身上,并杀了他/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D.“意思相同”错。“乘”,追击,进攻/顺应,顺着。句意:薛安都在后面追击/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故选D。(3)B.“魏将尉元在张永等人到达彭城前进入彭城,然后收走城内各府的锁钥,再派二千士兵安抚彭城内外,布兵防守”错。根据原文“元遣李璨与安都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入”可知,尉元派人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再入城。故选B。(4)①“以”,因为;“向”,之前;“宥”,赦免。译文:如果说因为薛安都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诛杀的话,那么之前朝廷赦免的人,已经太多了。②“不礼于薛安都”,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薛安都不礼”;“礼”,敬重;“果”,最终,终究。译文:尉元对薛安都不敬重,薛安都后悔降魏,想再次叛魏。但尉元已经知道这个情况,薛安都最终没有行动。(5)蔡兴宗的理由:由原文“安都顺,此诚非虚,正须单使尺书。今以重兵迎之,势必疑惧,或能招引北虏,为患方深”可知,朝廷派兵迎接薛安都,会使薛安都心生疑惧,还可能招致北魏南侵;由原文“况安都外据大镇,密迩边陲,地险兵强,攻围难克,考之计,尤宜驯养。如其外叛,将为朝廷旰食之忧”可知,薛安都据守重镇,地险兵强,难以攻克,若他叛逃北魏,将会危害国家安全。萧道成的理由:由原文“安都狡猾有余,今以兵逼之,恐非国之利”可知,薛安都为人狡猾,朝廷派兵逼迫他,他可能做出对朝廷不利之事。答案:(1)C(2)D(3)B(4)①如果说因为薛安都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诛杀的话,那么之前朝廷赦免的人,已经太多了。②尉元对薛安都不敬重,薛安都后悔降魏,想再次叛魏。但尉元已经知道这个情况,薛安都最终没有行动。(5)蔡兴宗的理由:①朝廷派兵迎接薛安都,会使薛安都心生疑惧,还可能招致北魏南侵;②薛安都据守重镇,地险兵强,难以攻克,若他叛逃北魏,将会危害国家安全。萧道成的理由:薛安都为人狡猾,朝廷派兵逼迫他,他可能做出对朝廷不利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颈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签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相关诗句,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相同和不同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1)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分析有误,“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故选: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答案:(1)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赏析:这是一首格调轻快、形象鲜明、富有民歌情调的作品,诗以极浪漫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乡村少妇,边插秧边唱歌的动人景象。诗中“野妆”的少妇如山野的春花,有一种素朴、自然的美感,而插秧这种辛苦的劳动被主人公表现成既象舞蹈,又如刺绣一般的艺术创造活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结尾两句,少妇的歌声“难和”进一步哄托出其容貌美丽和歌声的优美,“马上郎”所以被“羞杀”,不仅是难和村妇歌声,更重要的是村妇无论是外貌妆扮,还是插秧的劳动、婉转的歌喉都是那么完美,有一种劳动者才可能有的美感和活力,这使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不能不自惭形秽。作品语言清丽、声调流转,继承了《采莲曲》《陌上桑》等南朝民歌的传统。(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坐观日出时,其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两句落笔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写出了云层和太阳初升时的色彩变化过程。(2)在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既写出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又表达了客至的欣喜之情,生活气息浓厚,也足见两人的交情之深。(3)春景代表希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景象,但古人常反其意而用之,在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重点字:臾)(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重点字:蓬)(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重点字:鹂)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①_____,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_____。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_____。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句式等角度对比原文与修改语句的不同,从而分析出原句的艺术特色。(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比喻论证的能力。首先把握句子的内容,再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答案。【解答】(1)第一空,根据“好画还须有好题”可知,中国画中“题”与“画”配合的好是可以更显出对方长处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