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历史悠久的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市井小说在刻画人物、描摹市井风俗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有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负载。理想主义的浪漫激情、忧患意识及对改造国民性的探讨,都被淡化。也不故作高雅,来俯视芸芸众生,嘲弄鄙视世俗。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这些作家都曾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的经历,对市民的生活、价值观念、情调趣味有着深切的了解。但决不去媚俗,去迎合或是把玩市民的生活情趣,以市民的眼光来写市民。而是以一种潇洒、豁达、不拘陈规的对市井文化既亲近又疏远的文人心态,化俗为雅,从而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美学品格。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看,喜剧性是揭示事物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些丑恶腐朽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和事,而又虚伪地冒充美好的、进步的企图,都可以通过喜剧的形式揭示出来。市井小说对那些王公贵族、民国总统、封建遗老、军阀政客、破落户子弟的全部荒谬性,以喜剧的形式,毫不足惜地进行无情的讽刺、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以此来葬送那个旧的时代。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保守落后因素、不良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意在劝其改善,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喜剧性的审美效应,既能使读者发出愉悦的笑声,又使那些荒谬的、庸俗的、虚伪的、矫情的等应否定的一切,在笑声中被彻底撕毁,显示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追求。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视野的开拓,作家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思索平凡人生的意义,感受富有文化意蕴的生活现象,从而以非情节化的结构方式来营造新的艺术世界。而新时期市井小说却独树一帜,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既注重故事情节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摆脱了庸俗的低级趣味,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使新时期市井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摘编自张学军《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美学品格》)材料二:80年代的市井小说描写的新时代的中国市民、尤其是下层市民的人伦关系仍然带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爱又如何》中可馨对丈夫沈伟也一样看不顺眼,也不断挤兑他,妻子成功了,丈夫的日子更难过,更有被“休”的危险。中国市民的质量首先在人伦关系上表现出来,从这一点可以衡量出中国市民的现代化程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市民世俗化的特色。80年代以来的市井小说仍然对市民的这种保守性和封闭性进行充分的描写。刘心武的《钟鼓楼》写了数十个市民形象,他们大多还没有走出“四合院”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王朔和何顿刻划的“城市顽主”形象,实质上也是一些很封闭的人。他们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但实质上他们只是囿守在他们那种“顽主”的圈子里,拒斥外界,对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一无所知。20世纪中国市井小说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营造了市民生存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展现了一种世俗化的风情。80年代的《钟鼓楼》是一部刻意为之的作品。“四合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心理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它的对称性格局是超稳定心态的反映,表现为一种排外的封闭心理,一种静态的超稳定的美学观念。而今天的“四合院文化”又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市民文化心理变化的某些特征,表现了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市民文化,新旧交错,雅俗同居,封建的魂灵未去,现代的气息袭来,但灰色还是“四合院文化”的主要基调。作者把“四合院”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主角”来描写,无疑是《钟鼓楼》这部作品最精彩的笔墨。20世纪中国市井小说还对许多市井习俗习气作了充分的描写,这些习俗习气由旧的习惯势力承载,承传,扩而开之,使市井天地偏狭,情调低俗,色彩灰暗。这些习俗习气构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惰性和历史惯性,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人格质量。(摘编自田中阳《市井人生,闾巷风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井小说有很强的娱乐性,但又绝不去媚俗,能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审美人格。B.市井小说作者以喜剧形式,表现并嘲讽人们的荒谬性,意在与作者的过去告别。C.社会发展、艺术视野的开拓,使作家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市井小说呈现新世界。D.《钟鼓楼》中的“四合院”是人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多重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市井小说行文的两则材料有所不同,但材料二更侧重于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B.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经历的作家,能深切了解市民的一切,从而可以豁达地创作。C.中国的市井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时代特色。D.市井小说充分描写的习俗习气,营造了一种文化环境,影响了作品的情调和色彩。(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撑“市井小说要将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新的时代有机融合”观点的一项是A.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生活细节中要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B.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描绘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C.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D.可在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描写中打上新的时代烙印。(4)结合材料一,阐释“市井小说”的内涵。(5)新时期如何让市井小说带给读者美好的审美享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破冰人红柯春天一到,从天山里蹿出一条冰冷的大河。牧人的羊群全被冻死了,马大声咳嗽喘不过气,开天辟地以来谁也没见过这么暴烈的河,河里翻滚的不是浪花,是大块大块的冰,硬得跟铁块一样,前呼后拥,轰隆隆铺天盖地响着一个可怕的名字,“奎屯①奎屯”。奎屯这个词儿是人们失魂落魄喊出来的。人们躲在地窝子里不敢动,这个恐怖的词传遍大地。牧人和他们的牲畜,一年四季从冬牧场到春牧场到夏牧场不停地转场,暴风雪都挡不住他们,他们把一次次灾难和灾难后的喜悦看成一种信仰。他们信这个,雪也信这个。当那条凶猛寒冷的奎屯河吼叫着扑过来的时候,雪静静躺在地上,动都不动,河流扫荡过的地方白雪变烂泥,冰碴正乱七八糟扎在泥里还没有化开。雪遭到了灭顶之灾。外边呜呜响起风。这些天一直没刮风。老婆子的身体好像硬了,拉长了一大截,她听半天,那确实是风。风从准噶尔大地刮过来,风从高高的天空刮过来,风往山里刮,风顺着河谷一下子冲了进去。“风把我的话带走啦,就带一句话,带声平安就行啦,我老婆子只让你带这么一句。”风确实把她的话带到山里。狂风呼啸,疾行数百公里,在天山腹地、大河的源头,她的儿子和另外五个人腰扎粗绳,手持十字镐,轻手轻脚走在河面上。河面就像扇大玻璃,冰层是透明的。在冰层下边水流湍急,两岸的山崖峭壁像拔着白雪的大汉,那些粗绳就攥在它们手里,河面上的破冰人就像一群猎犬。群山带着猎犬巡查河道。老婆子看见那亮晃晃的冰玻璃,老婆子小声说:“冰啊冰啊,是我儿子的长命灯啊,你要亮下去你一定要亮下去。”冰玻璃一直亮着。她看不清儿子的面孔。那六个人穿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脸上一个风雪镜,就像蓝色的外星人,十字镐一闪一闪跟神秘的新式武器一样。野兽吓得不敢动,藏在雪下边轻轻地喘气。河道静悄悄的。风吹不到山里,可风能吹到河道里。河谷就像山的喉咙,一呼一吸就把河道弄干净了。雪落满山谷,河道没有雪,雪堆在岸上。六个壮汉踩着坚冰。冰层再厚再坚硬,冰层也是玻璃,他们走在玻璃上。玻璃上的亮光呆滞起来,破冰人奔到岸上,贴着石壁摸索前进。在亮光消失的地方,冰层嘎嘎响起来。破冰人捂上耳朵。大河山崩地裂般怒吼着从冰层底下冲出来,长长地出着气,破碎的冰块一块叠一块,河流的冲力在搬运它们,很快就把它们垒成一座山。破冰人变成真正的猎犬,嘴里发出恶狠狠的呜呜声,一起奔向冰山。他们挥舞着十字铺疯狂地冲击着,必须在冰山冻实之前把它们捣开。那个力大无比的壮汉举起一个大冰块,奋力一扔,冰块栽进冰窟窿,喷起高高的水柱。整个冰山塌落到激流里,浮冰扑到岸上,又落下来,严寒很快把河面封住,留下许多节疤。破冰人从岸边的岩石底下爬出来,继续赶路。院子里全是雪,她铲菜窖上的雪。有人敲门,她身子震一下,天刚亮,天空全是雪光。老婆子突然感到有点吃力,她走过去,轻轻拉开门。门口站着破冰队的人,老婆子说:“你小声点。”那人说:“勇敢的老太太老大妈,我们都知道你是勇敢的人。”“别说了,我知道了。”“我们六个人,只回来两个。”那人就哭了。老婆子踢他一脚:“还是条汉子呢,哭什么哭!”老婆子望着荒原那边的群山,望着静静的冰河,老婆子眼窝里的鹰一下子飞走了,再也看不到那炯炯的神光了,那眼睛一下子成了灰蒙蒙的麻雀眼睛。她眼睛里没有鹰了,可她眼睛里有灰麻雀,那只灰麻雀啾啾啾叫起来,她赶紧闭上眼睛,可她闭不住那啾啾声。她脸上终于出现两粒带上腥味的泪,她捏在手里,她小心地说“这么丑的泪,也好意思流出来。”眼睛不再流泪,眼睛也就空旷了。第三天,家家户户的门打开了,人们走到河岸上。没有人说话,全是呼吸声,全是虔诚的凝望,望着遥远的山口。山口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隆声,冰山呼啸着顺河而下……大漠辽阔,冰雪的洪流越来越猛,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男人们脸膛涌起血光。女人像在说梦话:破冰人的马。破冰人的马。(有删改)注:①奎屯:蒙古语,寒冷的意思。(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开头描写冰块汹涌而下的场景,描写了特有的地域环境,侧面烘托破冰人的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B.小说中在听到有人敲门时,老婆子身子震了一下,符合一直在等儿子消息的母亲的心理,也增添了小说真实性。C.文末“破冰人的马”指顺河而下的冰雪的洪流,女人反复说表达了对成为破冰人的男人们不畏牺牲的由衷敬仰。D.小说中破冰人常年在极寒地带工作,开凿冰山,通过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对抗来揭示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了破冰人破冰的情景,既展示群像,又在对个体的细致刻画中,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B.小说中通过牧羊人的羊群被冻死,人们躲在地窝子里不敢动等细节侧面描写环境的恶劣,也交代了老婆子担心的原因。C.小说重点刻画老婆子的眼睛,先是眼睛里有鹰,后是麻雀,眼睛的变化是老婆子情感的变化,也让读者心情随之变化。D.小说语言富有地方色彩,质朴自然,整体叙述沉静克制,既客观描写大自然的冷酷与野蛮,更展现了人物不屈的精神。(3)小说围绕破冰展开情节,在此过程中,老婆子有哪些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分析。(4)小说中的人物是没有名字的,但显出了更丰富的意义。请据此简要分析本小说中人物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资治通鉴•唐纪十三》(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臣A有B一C子D臣E死F之G日H当I为J陛K下L杀M之N传O位P晋Q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重新。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更”意思不同。B.爱,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思不同。C.审,详细;周密。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意思相同。D.得无…乎,恐怕…吧。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承乾获罪后,魏王泰每日入宫侍奉,太宗心中高兴,暗暗决定立魏王泰为太子。B.褚遂良认为如果立魏王,就要吸取教训,必须先安置好晋王,这样才能保障其安全。C.晋王治担心元昌的事连累自己,忧心忡忡,太宗知晓前因后果后,后悔立泰的想法。D.在立嗣的过程中,晋王治因仁孝取得了群臣的一致称赞,最终太宗下诏立为皇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②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5)唐太宗起初想立魏王为太子,最终却立晋王为太子。他是如何考虑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丁堰道中①沙元炳夹岸风过稻叶香,开门雨歇葛衣凉。租忙麦豆争趋市,舟动鹅凫乱入塘。活计渐难宁自觉,担忧无分喜惧忘。不耕非策耕何赖?且觅留侯辟谷②方。注:①这首诗是丁未年(1907年)沙元炳在途经如皋丁堰农村的路上所写。②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田园景色。B.颔联中用语鲜活,“争趋”“乱入”写出了农家的热闹繁忙以及农家的忙碌。C.颈联写农人“活计渐难”,表达的情感与杨万里《插秧歌》中的情感是一样的。D.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这首诗由情境入手,层层展开,充分体现了这一结构特点。(2)“悯农诗”有时从农民的心理角度切入,能够更真切地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请结合诗的尾联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歌曲《万疆》说“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在《登泰山记》中对太阳也有类似的描写“,”。(2)古代诗歌中可以看出服饰文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为当时女子时尚的打扮,《琵琶行》“”这句提到的服装是低等官员的品服。(3)在唐诗中,常用乐器来借代音乐,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22年11月15日,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80亿人口,标志着人类发展越过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考验着承压的地球生态系统。人类选择何种行为模式将决定地球能否承载人类之重,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_______。人口数量增加,从一个侧面_______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城市化等因素却带来持续生态压力。虽然人口数量与其对地球的影响关联复杂,但_______,不断增加的人口挤压着地球上其余生命的生存空间。人口数量与地球承载力并非简单的静态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理念进步,生态文明意识改变,使得人类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增加,使得地球承载不断扩容。当前,人类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团结行动正在增加,超越西方物质主义的工业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成为响彻全球的进步呼声。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正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精髓,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实践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共建_______的美丽星球带来重要启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迫在眉睫反应不容置喙生生不息B.迫不及待反映不容置喙息息相关C.迫在眉睫反映不容置疑生生不息D.迫不及待反应不容置疑息息相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运用了不少转折关联句,请从文中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海岸线上,①_______,犹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就是红树林。与其他生长在陆地的森林植物不同,②_______,它们长期适应于高盐、强酸、低养、缺氧、风浪等恶劣环境,使得它们有了许多特殊“技能”。比如,红树植物的根系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海水淡化系统;它们具有非常发达的地上气生根,在狂涛巨浪前屹立不倒;它们的叶片常具有厚厚的角质层,隐藏于表皮下或叶片背面的气孔也能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是名副其实的“节水专家”;还有相当一部分红树植物进化出了植物界少有的“胎生”繁殖方式,以适应潮间带恶劣的环境。红树植物庞大的地上气生根系统具备消浪、缓流、促淤、固土等功能,会在海岸形成坚实的天然屏障。这不但为动物躲避敌害提供了理想场所,还可以有效减弱台风及风暴潮的破坏力。此外,红树林还是重要的碳库。红树林由于周期性的潮汐淹没、土壤厌氧和独特的复杂根系,能有效捕获悬浮物质,埋藏有机物,并降低有机质分解速率,进而达到固碳的效果。③_______,却十分稀有珍贵。全球红树林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因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及城市化等原因,红树林生长空间一度被压缩,现有的红树林更加弥足珍贵。(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文中“绿色长城”的含义。​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3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表示,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国家如此,人亦如此。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确定与不确定”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历史悠久的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市井小说在刻画人物、描摹市井风俗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有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负载。理想主义的浪漫激情、忧患意识及对改造国民性的探讨,都被淡化。也不故作高雅,来俯视芸芸众生,嘲弄鄙视世俗。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这些作家都曾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的经历,对市民的生活、价值观念、情调趣味有着深切的了解。但决不去媚俗,去迎合或是把玩市民的生活情趣,以市民的眼光来写市民。而是以一种潇洒、豁达、不拘陈规的对市井文化既亲近又疏远的文人心态,化俗为雅,从而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美学品格。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看,喜剧性是揭示事物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些丑恶腐朽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和事,而又虚伪地冒充美好的、进步的企图,都可以通过喜剧的形式揭示出来。市井小说对那些王公贵族、民国总统、封建遗老、军阀政客、破落户子弟的全部荒谬性,以喜剧的形式,毫不足惜地进行无情的讽刺、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以此来葬送那个旧的时代。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保守落后因素、不良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意在劝其改善,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喜剧性的审美效应,既能使读者发出愉悦的笑声,又使那些荒谬的、庸俗的、虚伪的、矫情的等应否定的一切,在笑声中被彻底撕毁,显示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追求。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视野的开拓,作家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思索平凡人生的意义,感受富有文化意蕴的生活现象,从而以非情节化的结构方式来营造新的艺术世界。而新时期市井小说却独树一帜,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既注重故事情节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摆脱了庸俗的低级趣味,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使新时期市井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摘编自张学军《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美学品格》)材料二:80年代的市井小说描写的新时代的中国市民、尤其是下层市民的人伦关系仍然带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爱又如何》中可馨对丈夫沈伟也一样看不顺眼,也不断挤兑他,妻子成功了,丈夫的日子更难过,更有被“休”的危险。中国市民的质量首先在人伦关系上表现出来,从这一点可以衡量出中国市民的现代化程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市民世俗化的特色。80年代以来的市井小说仍然对市民的这种保守性和封闭性进行充分的描写。刘心武的《钟鼓楼》写了数十个市民形象,他们大多还没有走出“四合院”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王朔和何顿刻划的“城市顽主”形象,实质上也是一些很封闭的人。他们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但实质上他们只是囿守在他们那种“顽主”的圈子里,拒斥外界,对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一无所知。20世纪中国市井小说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营造了市民生存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展现了一种世俗化的风情。80年代的《钟鼓楼》是一部刻意为之的作品。“四合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心理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它的对称性格局是超稳定心态的反映,表现为一种排外的封闭心理,一种静态的超稳定的美学观念。而今天的“四合院文化”又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市民文化心理变化的某些特征,表现了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市民文化,新旧交错,雅俗同居,封建的魂灵未去,现代的气息袭来,但灰色还是“四合院文化”的主要基调。作者把“四合院”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主角”来描写,无疑是《钟鼓楼》这部作品最精彩的笔墨。20世纪中国市井小说还对许多市井习俗习气作了充分的描写,这些习俗习气由旧的习惯势力承载,承传,扩而开之,使市井天地偏狭,情调低俗,色彩灰暗。这些习俗习气构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惰性和历史惯性,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人格质量。(摘编自田中阳《市井人生,闾巷风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市井小说有很强的娱乐性,但又绝不去媚俗,能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审美人格。B.市井小说作者以喜剧形式,表现并嘲讽人们的荒谬性,意在与作者的过去告别。C.社会发展、艺术视野的开拓,使作家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市井小说呈现新世界。D.《钟鼓楼》中的“四合院”是人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多重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围绕市井小说行文的两则材料有所不同,但材料二更侧重于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B.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经历的作家,能深切了解市民的一切,从而可以豁达地创作。C.中国的市井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时代特色。D.市井小说充分描写的习俗习气,营造了一种文化环境,影响了作品的情调和色彩。(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撑“市井小说要将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新的时代有机融合”观点的一项是DA.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生活细节中要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B.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描绘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C.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D.可在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描写中打上新的时代烙印。(4)结合材料一,阐释“市井小说”的内涵。(5)新时期如何让市井小说带给读者美好的审美享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意在与作者的过去告别”错,结合“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保守落后因素、不良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意在劝其改善,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可知,应该是与作品中人物自己的过去告别。(2)B.“一切”错误,“从而”强加关系。结合“这些作家都曾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的经历,对市民的生活、价值观念、情调趣味有着深切的了解”可知。(3)A.结合“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可知,“生活细节”是传统的市井小说写法。B.结合“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可知,无新时代。C.结合“而新时期市井小说却独树一帜,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可知,没有传统的文化精神。故选D。(4)结合“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知,内容上,描绘市井民俗风情;结合“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可知,形式上,采用喜剧的形式。结合“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可知,特点上,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平民化倾向。(5)①结合“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可知,赋予故事和细节描写以娱乐性。②结合“喜剧性的审美效应,既能使读者发出愉悦的笑声,又使那些荒谬的、庸俗的、虚伪的、矫情的等应否定的一切,在笑声中被彻底撕毁,显示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追求”可知,借喜剧性的方式表现美好的理想追求。③结合“既注重故事情节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摆脱了庸俗的低级趣味,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使新时期市井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可知,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可读性。④结合“20世纪中国市井小说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营造了市民生存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展现了一种世俗化的风情”可知,赋予时代意义,打上时代烙印。答案:(1)B(2)B(3)D(4)内容上,描绘市井民俗风情;形式上,采用喜剧的形式。特点上,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平民化倾向。(5)①赋予故事和细节描写以娱乐性。②借喜剧性的方式表现美好的理想追求。③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可读性。④赋予时代意义,打上时代烙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破冰人红柯春天一到,从天山里蹿出一条冰冷的大河。牧人的羊群全被冻死了,马大声咳嗽喘不过气,开天辟地以来谁也没见过这么暴烈的河,河里翻滚的不是浪花,是大块大块的冰,硬得跟铁块一样,前呼后拥,轰隆隆铺天盖地响着一个可怕的名字,“奎屯①奎屯”。奎屯这个词儿是人们失魂落魄喊出来的。人们躲在地窝子里不敢动,这个恐怖的词传遍大地。牧人和他们的牲畜,一年四季从冬牧场到春牧场到夏牧场不停地转场,暴风雪都挡不住他们,他们把一次次灾难和灾难后的喜悦看成一种信仰。他们信这个,雪也信这个。当那条凶猛寒冷的奎屯河吼叫着扑过来的时候,雪静静躺在地上,动都不动,河流扫荡过的地方白雪变烂泥,冰碴正乱七八糟扎在泥里还没有化开。雪遭到了灭顶之灾。外边呜呜响起风。这些天一直没刮风。老婆子的身体好像硬了,拉长了一大截,她听半天,那确实是风。风从准噶尔大地刮过来,风从高高的天空刮过来,风往山里刮,风顺着河谷一下子冲了进去。“风把我的话带走啦,就带一句话,带声平安就行啦,我老婆子只让你带这么一句。”风确实把她的话带到山里。狂风呼啸,疾行数百公里,在天山腹地、大河的源头,她的儿子和另外五个人腰扎粗绳,手持十字镐,轻手轻脚走在河面上。河面就像扇大玻璃,冰层是透明的。在冰层下边水流湍急,两岸的山崖峭壁像拔着白雪的大汉,那些粗绳就攥在它们手里,河面上的破冰人就像一群猎犬。群山带着猎犬巡查河道。老婆子看见那亮晃晃的冰玻璃,老婆子小声说:“冰啊冰啊,是我儿子的长命灯啊,你要亮下去你一定要亮下去。”冰玻璃一直亮着。她看不清儿子的面孔。那六个人穿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脸上一个风雪镜,就像蓝色的外星人,十字镐一闪一闪跟神秘的新式武器一样。野兽吓得不敢动,藏在雪下边轻轻地喘气。河道静悄悄的。风吹不到山里,可风能吹到河道里。河谷就像山的喉咙,一呼一吸就把河道弄干净了。雪落满山谷,河道没有雪,雪堆在岸上。六个壮汉踩着坚冰。冰层再厚再坚硬,冰层也是玻璃,他们走在玻璃上。玻璃上的亮光呆滞起来,破冰人奔到岸上,贴着石壁摸索前进。在亮光消失的地方,冰层嘎嘎响起来。破冰人捂上耳朵。大河山崩地裂般怒吼着从冰层底下冲出来,长长地出着气,破碎的冰块一块叠一块,河流的冲力在搬运它们,很快就把它们垒成一座山。破冰人变成真正的猎犬,嘴里发出恶狠狠的呜呜声,一起奔向冰山。他们挥舞着十字铺疯狂地冲击着,必须在冰山冻实之前把它们捣开。那个力大无比的壮汉举起一个大冰块,奋力一扔,冰块栽进冰窟窿,喷起高高的水柱。整个冰山塌落到激流里,浮冰扑到岸上,又落下来,严寒很快把河面封住,留下许多节疤。破冰人从岸边的岩石底下爬出来,继续赶路。院子里全是雪,她铲菜窖上的雪。有人敲门,她身子震一下,天刚亮,天空全是雪光。老婆子突然感到有点吃力,她走过去,轻轻拉开门。门口站着破冰队的人,老婆子说:“你小声点。”那人说:“勇敢的老太太老大妈,我们都知道你是勇敢的人。”“别说了,我知道了。”“我们六个人,只回来两个。”那人就哭了。老婆子踢他一脚:“还是条汉子呢,哭什么哭!”老婆子望着荒原那边的群山,望着静静的冰河,老婆子眼窝里的鹰一下子飞走了,再也看不到那炯炯的神光了,那眼睛一下子成了灰蒙蒙的麻雀眼睛。她眼睛里没有鹰了,可她眼睛里有灰麻雀,那只灰麻雀啾啾啾叫起来,她赶紧闭上眼睛,可她闭不住那啾啾声。她脸上终于出现两粒带上腥味的泪,她捏在手里,她小心地说“这么丑的泪,也好意思流出来。”眼睛不再流泪,眼睛也就空旷了。第三天,家家户户的门打开了,人们走到河岸上。没有人说话,全是呼吸声,全是虔诚的凝望,望着遥远的山口。山口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隆声,冰山呼啸着顺河而下……大漠辽阔,冰雪的洪流越来越猛,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男人们脸膛涌起血光。女人像在说梦话:破冰人的马。破冰人的马。(有删改)注:①奎屯:蒙古语,寒冷的意思。(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中开头描写冰块汹涌而下的场景,描写了特有的地域环境,侧面烘托破冰人的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B.小说中在听到有人敲门时,老婆子身子震了一下,符合一直在等儿子消息的母亲的心理,也增添了小说真实性。C.文末“破冰人的马”指顺河而下的冰雪的洪流,女人反复说表达了对成为破冰人的男人们不畏牺牲的由衷敬仰。D.小说中破冰人常年在极寒地带工作,开凿冰山,通过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对抗来揭示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了破冰人破冰的情景,既展示群像,又在对个体的细致刻画中,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B.小说中通过牧羊人的羊群被冻死,人们躲在地窝子里不敢动等细节侧面描写环境的恶劣,也交代了老婆子担心的原因。C.小说重点刻画老婆子的眼睛,先是眼睛里有鹰,后是麻雀,眼睛的变化是老婆子情感的变化,也让读者心情随之变化。D.小说语言富有地方色彩,质朴自然,整体叙述沉静克制,既客观描写大自然的冷酷与野蛮,更展现了人物不屈的精神。(3)小说围绕破冰展开情节,在此过程中,老婆子有哪些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分析。(4)小说中的人物是没有名字的,但显出了更丰富的意义。请据此简要分析本小说中人物的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抓准题干中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通过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对抗来揭示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错。文本通过写边疆破冰者奋勇破冰,不怕牺牲保护家园的英勇行为,体现边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能够美好融合的期待。故选D。(2)D.“整体叙述沉静克制”错。本文的风格是奔放雄健,景色壮美开阔,情感抒发热烈奔放,如“开天辟地以来谁也没见过这么暴烈的河,河里翻滚的不是浪花,是大块大块的冰,硬得跟铁块一样,前呼后拥,轰隆隆铺天盖地响着一个可怕的名字”“她脸上终于出现两粒带上腥味的泪,她捏在手里,她小心地说‘这么丑的泪,也好意思流出来。’”。(3)①原文“风把我的话带走啦,就带一句话,带声平安就行啦,我老婆子只让你带这么一句”“老婆子看见那亮晃晃的冰玻璃,老婆子小声说:‘冰啊冰啊,是我儿子的长命灯啊,你要亮下去你一定要亮下去。’”据此看出,对身处恶劣环境下破冰儿子的忐忑和担忧;②原文“有人敲门,她身子震一下,天刚亮,天空全是雪光。老婆子突然感到有点吃力,她走过去,轻轻拉开门”。此看出,听到敲门后猜到会有不幸消息时心情的沉重和伤感;③原文“别说了,我知道了”“老婆子踢他一脚:“还是条汉子呢,哭什么哭!”据此看出,在破冰队员面前对儿子死讯的勇敢和坚强;④原文“老婆子望着荒原那边的群山,望着静静的冰河,老婆子眼窝里的鹰一下子飞走了,再也看不到那炯炯的神光了,那眼睛一下子成了灰蒙蒙的麻雀眼睛”。据此看出,儿子死亡后的痛楚和崩溃;⑤原文“她眼睛里没有鹰了,可她眼睛里有灰麻雀,那只灰麻雀啾啾啾叫起来,她赶紧闭上眼睛,可她闭不住那啾啾声。她脸上终于出现两粒带上腥味的泪,她捏在手里,她小心地说‘这么丑的泪,也好意思流出来。’眼睛不再流泪,眼睛也就空旷了”。据此看出,勇敢面对事实的坚强。(4)①文中对人物的称谓没有具体到名字,用“老婆子”称呼那位英勇的母亲,直接用“儿子”称呼那位牺牲的破冰人,用“那六个人”称呼勇敢无畏的破冰者的群体,反映的是一类类的群体形象。据此分析出,破冰者奋勇破冰,不怕牺牲,保护家园,是一代代边疆人为创造美好生活,保护人民财产的高贵精神。②原文“她眼睛里没有鹰了,可她眼睛里有灰麻雀,那只灰麻雀啾啾啾叫起来,她赶紧闭上眼睛,可她闭不住那啾啾声。她脸上终于出现两粒带上腥味的泪,她捏在手里,她小心地说‘这么丑的泪,也好意思流出来。’眼睛不再流泪,眼睛也就空旷了”。据此分析出,老婆子面对儿子勇去破冰,去世的死讯,坚强地面对,写出了母亲的爱,更写出了边疆人为了美好生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③原文“家家户户的门打开了,人们走到河岸上。没有人说话,全是呼吸声,全是虔诚的凝望,望着遥远的山口。山口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隆声,冰山呼啸着顺河而下,……大漠辽阔,冰雪的洪流越来越猛,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据此分析出,人们虔诚的期待,写出了边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能够美好融合的期待。答案:(1)D(2)D(3)①对身处恶劣环境下破冰儿子的忐忑和担忧;②听到敲门后猜到会有不幸消息时心情的沉重和伤感;③在破冰队员前面对儿子死讯的勇敢和坚强;④儿子死亡后的痛楚和崩溃;⑤勇敢面对事实的坚强。(4)①破冰者奋勇破冰,不怕牺牲,保护家园,是一代代边疆人为创造美好生活,保护人民财产的高贵精神。②老婆子面对儿子勇去破冰,去世的死讯,坚强地面对,写出了母亲的爱,更写出了边疆人为了美好生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③人们虔诚的期待,写出了边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能够美好融合的期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资治通鉴•唐纪十三》(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臣A有B一C子D臣E死F之G日H当I为J陛K下L杀M之N传O位P晋Q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更,重新。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更”意思不同。B.爱,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思不同。C.审,详细;周密。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意思相同。D.得无…乎,恐怕…吧。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太子承乾获罪后,魏王泰每日入宫侍奉,太宗心中高兴,暗暗决定立魏王泰为太子。B.褚遂良认为如果立魏王,就要吸取教训,必须先安置好晋王,这样才能保障其安全。C.晋王治担心元昌的事连累自己,忧心忡忡,太宗知晓前因后果后,后悔立泰的想法。D.在立嗣的过程中,晋王治因仁孝取得了群臣的一致称赞,最终太宗下诏立为皇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②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5)唐太宗起初想立魏王为太子,最终却立晋王为太子。他是如何考虑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含义及固定句式的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法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对于固定句式的用法要系统总结,比较出不同点来。(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界定有效阅读区域,筛选出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解答】(1)“臣有一子”中“臣”是主语,“有”是谓语,“一子”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死之日”是时间状语,一般应断开;“当为陛下杀之”中主语“我”省略,“为陛下”是状语,修饰谓语“杀”,“之”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故选:DHN。(2)A.“乃更生之日也”意思是这是我重生之日。更:重新;“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意思是请你不要推辞,重新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更:重新。两者意思相同。B.“人谁不爱其子”意思是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爱:喜爱,爱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意思是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爱:吝惜。两者意思不同。C.“愿审思”意思是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审:详细;周密;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意思是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颈项,金黄色的翅膀。审:详细;周密。两者意思相同。D.“得无忧乎”意思是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得无……乎:恐怕……吧,能……吗(兼表反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得无……乎:恐怕……吧,能……吗(兼表反问)。两者意思相同。故选:A。(3)A.“暗暗决定立魏王泰为太子”错误。根据“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可知,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不是“暗暗决定”。故选:A。(4)①乞:请求,希望;召:召见;负:有负;万死:罪该万死。译文: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②大器:比喻国家、帝位,可意译为“天下重任”;私:动词,私与;杜:杜绝;远谋:深谋远虑。译文:唐太宗并不将天下重任私与所偏爱的人,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称得上是深谋远虑呀!(5)根据“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可知,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据此总结出:太宗反感李泰多方算计,苦心经营太子之位。根据“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可知,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安然无恙。据此总结出:唐太宗深谋远虑,为杜绝兄弟相残的事件发生,立仁孝的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均可保全。结合“汝舅许汝矣,宜拜谢”可知,太宗让李治拜谢长孙无忌,是让这些朝中重臣好好辅佐李治。答案:(1)DHN(2)A(3)A(4)①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②唐太宗并不将天下重任私与所偏爱的人,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称得上是深谋远虑呀!(5)太宗反感李泰多方算计,苦心经营太子之位。他深谋远虑,为杜绝兄弟相残的事件发生,立仁孝的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均可保全,并让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中重臣好好辅佐李治。参考译文: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李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能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忧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宗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太宗对他们说:“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太宗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太宗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太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太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大子。”丙戌(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安然无恙。臣司马光曰:唐太宗并不将天下重任私与所偏爱的人,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称得上是深谋远虑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丁堰道中①沙元炳夹岸风过稻叶香,开门雨歇葛衣凉。租忙麦豆争趋市,舟动鹅凫乱入塘。活计渐难宁自觉,担忧无分喜惧忘。不耕非策耕何赖?且觅留侯辟谷②方。注:①这首诗是丁未年(1907年)沙元炳在途经如皋丁堰农村的路上所写。②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诗人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田园景色。B.颔联中用语鲜活,“争趋”“乱入”写出了农家的热闹繁忙以及农家的忙碌。C.颈联写农人“活计渐难”,表达的情感与杨万里《插秧歌》中的情感是一样的。D.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这首诗由情境入手,层层展开,充分体现了这一结构特点。(2)“悯农诗”有时从农民的心理角度切入,能够更真切地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请结合诗的尾联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解答】(1)C.“表达的情感与杨万里《插秧歌》中的情感是一样的”错,颈联写农人“活计渐难”,表达农人生活艰难的忧愁,杨万里《插秧歌》表达的是忙碌喜悦的情感,所以表达的情感不一样。故选C。(2)“不耕非策耕何赖”,意为:农民不种田不是办法,种田了又能依靠什么呢?该句运用反问,表现农民不种田不是办法,种了田也衣食无着的矛盾心理。“且觅留侯辟谷方”,意为:暂且寻找张良不食五谷的秘方吧。该句运用典故,表现农民要活下去,只有寻找张良不吃五谷、修炼成仙之法的无奈心理。尾联描写了农民不种田没法活下去,种田了也不能养家糊口的两难境地,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答案:(1)C(2)①“不耕非策耕何赖”运用反问,表现农民不种田不是办法,种了田也衣食无着的矛盾心理。②“且觅留侯辟谷方。”运用典故,表现农民要活下去只有寻找张良不吃五谷、修炼成仙之法的无奈心理。③尾联描写了农民的两难境地,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悲悯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歌曲《万疆》说“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在《登泰山记》中对太阳也有类似的描写“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古代诗歌中可以看出服饰文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蛾儿雪柳黄金缕”为当时女子时尚的打扮,《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提到的服装是低等官员的品服。(3)在唐诗中,常用乐器来借代音乐,比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声”。【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重点字:丹)(2)蛾儿雪柳黄金缕江州司马青衫湿(重点字:蛾)(3)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声(重点字:弦)​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22年11月15日,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80亿人口,标志着人类发展越过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考验着承压的地球生态系统。人类选择何种行为模式将决定地球能否承载人类之重,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_______。人口数量增加,从一个侧面_______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城市化等因素却带来持续生态压力。虽然人口数量与其对地球的影响关联复杂,但_______,不断增加的人口挤压着地球上其余生命的生存空间。人口数量与地球承载力并非简单的静态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理念进步,生态文明意识改变,使得人类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增加,使得地球承载不断扩容。当前,人类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团结行动正在增加,超越西方物质主义的工业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成为响彻全球的进步呼声。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正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精髓,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实践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共建_______的美丽星球带来重要启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迫在眉睫反应不容置喙生生不息B.迫不及待反映不容置喙息息相关C.迫在眉睫反映不容置疑生生不息D.迫不及待反应不容置疑息息相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运用了不少转折关联句,请从文中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句间关系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举例分析。【解答】(1)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很紧迫,就在眼前。迫不及待:紧迫得来不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