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于《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绎。“象”经过推演以后,它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襄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材料二: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着关联性。B.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C.“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D.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之间的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D.“秘响”和“伏采”,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B.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D.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4)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5)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寒菊郑思肖①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主角陈彦苟存忠、古存孝和周存仁老师是下午六点到的。周存仁老师背着焦赞的两根鞭,苟存忠老师捎着孟良的那两把板斧,他们都用包袱把“兵器”悉心包着。易青娥是跟裘存义老师一起,到村东头临时车站来接他们的。接上了人,裘存义老师说:“吃了饭早点休息,力争明早把《打焦赞》过一遍。”古存孝和苟存忠老师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不行不行。”苟老师说:“这么大的事,娃又没上过几次台,一上去就是主角,咱们还能把娃晾到舞台上?这就跟打扮闺女出嫁一样,咱要把娃打扮得排排场场的,才能朝出送呢。”几个人看上去都很兴奋。易青娥心里感到一股暖流,一下把浑身都暖遍了。晚上,他们找到一个场子,借了老乡一只马灯,排起了《打焦赞》。易青娥的妆,是胡彩香和米兰化的。第一次演《逼上梁山》里的“群众若干人”时,都是大演员们流水线作业,一人给脸蛋上涂点红,再把眉眼一抹就成。一个妆大概用了不到十分钟。可这次演杨排风,胡老师给她整整化了两个小时。米兰老师又拿起眉笔,修来补去的。两个人就像绣花一样,直绣到荀存忠老师说:“哎呀,把娃都化成画儿了还化!”易青娥照照镜子,没想到这美丽的:柳叶眉,被拉得长长的;她的眼睛本来就大,再一化,眼神就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嘴,轻轻涂了点芝麻油,润泽、鲜亮得就跟早晨才开的太阳花一样红嫩。苟老师直喊:“行了,立马包大头。”包大头,是旦角化妆最重要的部分。包头用的是黑纱网,有一两丈长,拿水闷湿后,在头上捆扎好多圈。米兰早早就把她演林冲娘子的黑纱网子拿了来。纱网不仅要捆扎住演员的头发,还要扎住十几个提前做好的鬓片,让整个头发密集、整齐、紧结、有形地好看起来。通过贴鬓片,让长脸变得短些,宽脸变得窄些,瘦脸变得丰满些,胖脸变得轻盈些。胡老师跟米老师把易青娥的脸研究来研究去,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一贴出来,立马就变成了饱满的瓜子形。苟老师直喊说:“好,你看娃扮起来多心疼的。”然后,苟老师要求胡老师把娃的头使劲朝紧了勒。先用“提眉带”,把眉梢和眼角朝起提,提成“丹风眼”。米兰说:“还是松一点。”谁知荀存忠老师凶神恶煞一般冲上来,端直抢过“提眉带”说:“胡说啥呢?你那林冲娘子演得扯的,就招了没把眉眼提起来的祸。我给你包的大头,你转过身,就偷偷把水纱和‘提眉带’都松了,眉眼吊拉下来,哪像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夫人。我告诉你们,头包不好,演文戏一扑塌,演武戏,几个动作脑袋就‘开花’了,你信不信?你们学不学,我也管不了,可绝对不能让娃再跟着你们学偷懒,学讨巧。”只听易青娥“哎哟”一声,苟存忠喊道:“咋了?痛了?不痛还能学成戏?”胡彩香说:“把娃勒晕了,一会儿咋演哩。”苟存忠还说:“演不成甭演。”易青娥说了声:“不要紧,苟老师,我能行。”但声音明显有些发飘了。当荀存忠觉得勒得万无一失时,才说:“上泡泡。”“泡泡”就是插在头上、鬓上的各种装饰品,行话叫“头面”。听苟老师讲,过去大牌名演的一副“头面”,能值好几十万呢。现在都是用玻璃制成的,五颜六色地闪闪发光,戴在头上立马能使演员神采飞扬起来。虽然“烧火丫头”杨排风头上那些金的、银的、玛瑙、翡翠戴得少些,可依然还是花枝烂漫,凤眼如炬。头是真的勒得太紧了,还没上场,易青娥就在后台吐了两次,但她撑着,忍着,觉得有今天的机会太不容易了。她已是满十五岁的人了,觉得好像没有啥苦是不能吃的。易青娥必须坚持,绝对不能丢人。《打焦赞》的“大开场”唢呐吹响了。苟老师在她身后嘱咐了一句:“娃,就跟平常排练一样,不要觉得底下有人。记住:稳扎稳打。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武旦!上!”易青娥手持“烧火棍”,一边出场,一边嗖的一下,将棍抛出老远。然后她一个高“吊毛儿”,再起一个“飞脚”,几乎是在空中,背身将“烧火棍”稳稳接住了。再然后,又是一个“大跳”接“卧鱼”:再起一个“五龙绞柱”加“三跌叉”:紧接“大绷子”“刀翻身”“棍缠头”:亮相。底下观众就一连声“好好”地喊起来。与焦赞的第一个回合下来,苟老师说:“比平常任何时候都好!尤其是脚下要稳住。武戏就看脚底哩。心要放松,就跟耍一样,耍得越轻松越自在越好。我娃成了!绝对成了!”戏终于演完了。当易青娥走完最后的动作,被焦赞、孟良拉着到台前谢幕时,她浑身都在哗哗颤抖着。她已经支撑不住了,感觉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得随时都要出溜下去了。刚进后台,果然就栽倒了。在卸妆的时候,她还听苟老师讲:“旦角最残酷的事,就是‘包大头’。尤其是武旦,那就是给脑袋上刑罚呢,勒得缺血缺氧,你还得猛翻猛打。过不了这一关,你就别想朝台中间站。”这天晚上,易青娥感受到了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但也体味到了一个主角被人围绕与重视的快慰。这么多人关注着自己,心疼着自己,那种感觉,她还从来没有体味过。她觉得,脑壳即使勒得再痛些,也是值得的。(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四位老师的名字颇有意趣,隐在其中的“忠、孝、仁、义”暗示了老艺人的信念与操守。B.“上泡泡”对易青娥的舞台化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和大牌名演相比显得寒酸。C.易青娥首演的成功离不开平时练功付出的血泪和汗水,这对她演好角色来说很关键。D.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包大头”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使情节波澜起伏,使行文富于变化。(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青娥在演《打焦赞》时的化妆时长和在《逼上梁山》里做群众演员的化妆时长形成对比,体现了老师们对她担任主角的高度重视。B.小说结尾写易青娥体味到主角的经验感受,照应了开头老师们对她头一次当主角的关心爱护,使行文更加严谨完整,且升华了主题。C.小说语言生动、典雅,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符合不同人物身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独特效果。D.小说中苟存忠提及米兰在《逼上梁山》中演林冲娘子时“包大头”出现的失误,既是批评她偷懒讨巧,同时也是对易青娥的提醒。(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刻画了几位老艺人的形象,并以此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请举较典型的两例简要分析。(4)小说以“主角”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丰富的意蕴。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答谢民师书苏轼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苏东坡集》)[注]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B.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C.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D.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亦作“撸绅”“荐绅”,是古代官宦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B.经,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也可指一事一艺的专著。C.风雅,《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文中指代《诗经》。D.升堂,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用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罪犯”之身被贬多年,遇赦返回,见到亲戚故旧都很生疏,可谢民师却在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来信问候。B.作者由读谢民师的文章写起,提出好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先后引用了孔子和欧阳修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C.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古代文人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分别进行了评说,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D.书信由谈谢民师的文章引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要言不烦,在无形中实践了自己文章“如行云流水”的主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②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5)作者在文中对扬雄持何态度?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用“度云气”“舞回风”两句巧妙营造了山中大雨欲来风起云涌的紧张氛围。B.“助我”“唤起”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描绘了碧霄泉气势磅礴的奇观。C.“凌”“看”运用动作描写,刻画词人大雨中登高观奔洪这种异于常人的镇定自若。D.“幽壑”“造物”等句化用苏轼诗文,继承苏轼词风,为全篇的豪迈情绪奠定基调。(2)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造物不言功”的理解。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3)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蟪蛄”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如此突然、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喜闻乐见式微否极泰来简明扼要B.耳目一新衰败否极泰来简明扼要C.耳目一新式微峰回路转言简意赅D.喜闻乐见衰败峰回路转言简意赅(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被展现在大众面前B.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C.因而为大众描绘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D.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打造城市名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时尚和追求。城市名片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城市凝聚力。有的城市重视地标建筑的建设,如广州塔,外形玲珑,未来感十足,向人们呈现广州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车辙,诉说向未来进发的决心;有的城市注重特色景观的打造,如上海首条实施“落樱不扫”的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在钢筋水泥中营造出一方诗情画意。我市在未来几年内也计划打造一张鲜明的城市名片,为此召开以“标志与诗意”为主题的座谈会,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应邀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多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于《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绎。“象”经过推演以后,它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襄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材料二: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着关联性。B.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C.“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D.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之间的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D.“秘响”和“伏采”,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B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B.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D.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4)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5)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寒菊郑思肖①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答】(1)B.“否则象就无法实现……这一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材料二是“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见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B。(2)A.“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是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意象”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但并未说“最能体现”。B.“意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张冠李戴,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C.非胡适观点,而是作者观点。原文在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故选D。(3)A.借“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B.“田水今年一尺宽”错误,此处实写水田,“水”没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C.借“落花”“流水”的意象表达对元稹的思念,能体现观点。D.借“春水”的意象写“愁”,能体现观点。故选B。(3)材料一第一段有“‘意象’……是一个审美概念”,这是“意象”的本质特征;材料一第二段有“‘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是人们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而得到的概念;材料一第二段有“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材料一第三段有“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概括出“意象”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材料一第五段有“‘意象’……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可见“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一个概念。最后整理这些特点,给“意象”下定义为: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5)“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等。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语言简洁质朴,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答案:(1)B(2)D(3)B(4)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赋予自然物象以某种特定含义,使其具有广义的文化学象征性特征,具有具体性和观念性特点的审美概念。(5)①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②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③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主角陈彦苟存忠、古存孝和周存仁老师是下午六点到的。周存仁老师背着焦赞的两根鞭,苟存忠老师捎着孟良的那两把板斧,他们都用包袱把“兵器”悉心包着。易青娥是跟裘存义老师一起,到村东头临时车站来接他们的。接上了人,裘存义老师说:“吃了饭早点休息,力争明早把《打焦赞》过一遍。”古存孝和苟存忠老师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不行不行。”苟老师说:“这么大的事,娃又没上过几次台,一上去就是主角,咱们还能把娃晾到舞台上?这就跟打扮闺女出嫁一样,咱要把娃打扮得排排场场的,才能朝出送呢。”几个人看上去都很兴奋。易青娥心里感到一股暖流,一下把浑身都暖遍了。晚上,他们找到一个场子,借了老乡一只马灯,排起了《打焦赞》。易青娥的妆,是胡彩香和米兰化的。第一次演《逼上梁山》里的“群众若干人”时,都是大演员们流水线作业,一人给脸蛋上涂点红,再把眉眼一抹就成。一个妆大概用了不到十分钟。可这次演杨排风,胡老师给她整整化了两个小时。米兰老师又拿起眉笔,修来补去的。两个人就像绣花一样,直绣到荀存忠老师说:“哎呀,把娃都化成画儿了还化!”易青娥照照镜子,没想到这美丽的:柳叶眉,被拉得长长的;她的眼睛本来就大,再一化,眼神就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嘴,轻轻涂了点芝麻油,润泽、鲜亮得就跟早晨才开的太阳花一样红嫩。苟老师直喊:“行了,立马包大头。”包大头,是旦角化妆最重要的部分。包头用的是黑纱网,有一两丈长,拿水闷湿后,在头上捆扎好多圈。米兰早早就把她演林冲娘子的黑纱网子拿了来。纱网不仅要捆扎住演员的头发,还要扎住十几个提前做好的鬓片,让整个头发密集、整齐、紧结、有形地好看起来。通过贴鬓片,让长脸变得短些,宽脸变得窄些,瘦脸变得丰满些,胖脸变得轻盈些。胡老师跟米老师把易青娥的脸研究来研究去,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一贴出来,立马就变成了饱满的瓜子形。苟老师直喊说:“好,你看娃扮起来多心疼的。”然后,苟老师要求胡老师把娃的头使劲朝紧了勒。先用“提眉带”,把眉梢和眼角朝起提,提成“丹风眼”。米兰说:“还是松一点。”谁知荀存忠老师凶神恶煞一般冲上来,端直抢过“提眉带”说:“胡说啥呢?你那林冲娘子演得扯的,就招了没把眉眼提起来的祸。我给你包的大头,你转过身,就偷偷把水纱和‘提眉带’都松了,眉眼吊拉下来,哪像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夫人。我告诉你们,头包不好,演文戏一扑塌,演武戏,几个动作脑袋就‘开花’了,你信不信?你们学不学,我也管不了,可绝对不能让娃再跟着你们学偷懒,学讨巧。”只听易青娥“哎哟”一声,苟存忠喊道:“咋了?痛了?不痛还能学成戏?”胡彩香说:“把娃勒晕了,一会儿咋演哩。”苟存忠还说:“演不成甭演。”易青娥说了声:“不要紧,苟老师,我能行。”但声音明显有些发飘了。当荀存忠觉得勒得万无一失时,才说:“上泡泡。”“泡泡”就是插在头上、鬓上的各种装饰品,行话叫“头面”。听苟老师讲,过去大牌名演的一副“头面”,能值好几十万呢。现在都是用玻璃制成的,五颜六色地闪闪发光,戴在头上立马能使演员神采飞扬起来。虽然“烧火丫头”杨排风头上那些金的、银的、玛瑙、翡翠戴得少些,可依然还是花枝烂漫,凤眼如炬。头是真的勒得太紧了,还没上场,易青娥就在后台吐了两次,但她撑着,忍着,觉得有今天的机会太不容易了。她已是满十五岁的人了,觉得好像没有啥苦是不能吃的。易青娥必须坚持,绝对不能丢人。《打焦赞》的“大开场”唢呐吹响了。苟老师在她身后嘱咐了一句:“娃,就跟平常排练一样,不要觉得底下有人。记住:稳扎稳打。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武旦!上!”易青娥手持“烧火棍”,一边出场,一边嗖的一下,将棍抛出老远。然后她一个高“吊毛儿”,再起一个“飞脚”,几乎是在空中,背身将“烧火棍”稳稳接住了。再然后,又是一个“大跳”接“卧鱼”:再起一个“五龙绞柱”加“三跌叉”:紧接“大绷子”“刀翻身”“棍缠头”:亮相。底下观众就一连声“好好”地喊起来。与焦赞的第一个回合下来,苟老师说:“比平常任何时候都好!尤其是脚下要稳住。武戏就看脚底哩。心要放松,就跟耍一样,耍得越轻松越自在越好。我娃成了!绝对成了!”戏终于演完了。当易青娥走完最后的动作,被焦赞、孟良拉着到台前谢幕时,她浑身都在哗哗颤抖着。她已经支撑不住了,感觉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得随时都要出溜下去了。刚进后台,果然就栽倒了。在卸妆的时候,她还听苟老师讲:“旦角最残酷的事,就是‘包大头’。尤其是武旦,那就是给脑袋上刑罚呢,勒得缺血缺氧,你还得猛翻猛打。过不了这一关,你就别想朝台中间站。”这天晚上,易青娥感受到了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但也体味到了一个主角被人围绕与重视的快慰。这么多人关注着自己,心疼着自己,那种感觉,她还从来没有体味过。她觉得,脑壳即使勒得再痛些,也是值得的。(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四位老师的名字颇有意趣,隐在其中的“忠、孝、仁、义”暗示了老艺人的信念与操守。B.“上泡泡”对易青娥的舞台化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和大牌名演相比显得寒酸。C.易青娥首演的成功离不开平时练功付出的血泪和汗水,这对她演好角色来说很关键。D.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包大头”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使情节波澜起伏,使行文富于变化。(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易青娥在演《打焦赞》时的化妆时长和在《逼上梁山》里做群众演员的化妆时长形成对比,体现了老师们对她担任主角的高度重视。B.小说结尾写易青娥体味到主角的经验感受,照应了开头老师们对她头一次当主角的关心爱护,使行文更加严谨完整,且升华了主题。C.小说语言生动、典雅,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符合不同人物身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独特效果。D.小说中苟存忠提及米兰在《逼上梁山》中演林冲娘子时“包大头”出现的失误,既是批评她偷懒讨巧,同时也是对易青娥的提醒。(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刻画了几位老艺人的形象,并以此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请举较典型的两例简要分析。(4)小说以“主角”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丰富的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同时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和侧面描写,根据题干要求举出典型的两例,首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再举例并且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答。【解答】(1)B.“但和大牌名演相比显得寒酸”分析错误。第六段原文“虽然‘烧火丫头’杨排风头上那些金的,银的,玛瑙,翡翠得少些,可依然还是花枝烂漫,凤眼如炬”是转折复句,突出了易青娥的美丽,没有寒酸之意。C.“易害娥首演的成功离不开平时练功付出的血泪和汪水”中“首演”说法错误,是首次担任主角,不是首次演出。D.“主要是为了使情节波澜起伏,使行文富干变化”理解错误,作为故事关键节点,其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等。故选A。(2)C.“小说语言生动、典雅”分析错误。本文的语言风格是“生活化、口语化”,不是“典雅”。故选C。(3)本篇小说在描写几位老艺术家时,运用了多种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首先,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对苟存中老师语言的描写,在看到易青娥贴好鬓片后说“你看娃扮起来多心疼的”;在易青娥上台前鼓励她“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武旦”等都可以看出苟存中老师和蔼可亲的一面;而在米兰建议包头时还是松点好时,荀存中老师又变得非常严厉,说“胡说啥呢?你那林冲娘子演得扯的,就招了没把眉眼提起来的祸……你们学不学,我也管不了,可绝对不能让娃再跟着你们学偷懒,学讨巧”;当易青娥因为包头过紧而疼得叫出声时,他又说“咋了?痛了?不痛还能学成戏?”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要求一丝不苟的严厉态度。其次,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为易青娥第一次演《逼上梁山》里的“群众若干人”化妆时,“一个妆大概用了不到十分钟”;可这次演杨排风,胡老师给她整整化了两个小时。“米兰老师又拿起眉笔,修来补去的。两个人就像绣花一样”,从胡彩香老师和米兰老师给易青娥认真化妆的动作,表现出老艺人们对艺术的认真,对后辈的爱护。最后,小说还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突出老艺人们的人物特点。如描写易青娥精致传神的妆扮,“易青娥照照镜子,没想到这美丽的:柳叶眉,被拉得长长的;她的眼睛本来就大,再一化,眼神就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嘴,轻轻涂了点芝麻油,润泽、鲜亮得就跟早晨才开的太阳花一样红嫩”,这从侧面烘托出老艺人认真的艺术态度和对舞台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栽培后辈的高尚风格。小说还通过人物之间的衬托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如在“包大头”时,米兰老师提议要松一点,立即遭到苟存中老师的严厉批评,“……你信不信?你们学不学,我也管不了,可绝对不能让娃再跟着你们学偷懒,学讨巧。”此处以米兰的“讨巧”衬托苟老师的严厉。(4)本文以“主角”为标题,首先,“主角”指本文的主角易青娥,小说描写了第一次做主角的易青娥在演出前后的经历,通过对她为了艺术的付出和努力的描写,如“头是真的勒得太紧了,还没上场,易青娥就在后台吐了两次,但她撑着,忍着,觉得有今天的机会太不容易了。她已是满十五岁的人了,觉得好像没有啥苦是不能吃的。易青娥必须坚持,绝对不能丢人”“被焦赞、孟良拉着到台前谢幕时,她浑身都在哗哗颤抖着。她已经支撑不住了,感觉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得随时都要出溜下去了。刚进后台,果然就栽倒了”表现了演员必须勒学苦练,甚至要经受痛苦方能成功的主题。其次,小说中的老艺术家们坚守文艺阵地,其严谨的艺术态度值得人们钦佩。如胡彩香老师和米兰老师给易青娥认真化妆,“这次演杨排风,胡老师给她整整化了两个小时。米兰老师又拿起眉笔,修来补去的。两个人就像绣花一样”,苟存忠老师对后辈的严格要求,“咋了?痛了?不痛还能学成戏?”他们为新人的成长尽心尽力,甘当绿叶,体现了艺术的传承。易青娥演出的成功也是他们的成功,所以他们也是艺术舞台上的“主角”。答案:(1)A(2)C(3)①语言描写。如苟存忠老师“你看娃扮起来多心疼的”“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武旦”等语言表现其和蔼可亲,又用“胡说啥呢”“演不成甭演”等表现其严厉的一面。②动作描写。如胡彩香老师和米兰老师给易青娥认真化妆的动作,表现老艺人们对艺术的认真,对后辈的爱护。③侧面烘托。以易青娥精致传神的妆扮,侧面烘托出老艺人对舞台的尊重,对后辈的栽培;以米兰的“讨巧”衬托苟老师的严厉。(4)①“主角”指本文的主角易青娥,小说刻画了她为了艺术的付出和努力;表现了演员必须勤学苦练,甚至要经受痛苦方能成功的主题。②小说中的老艺术家们坚守文艺阵地,其严谨的艺术态度值得人们钦佩。他们为新人的成长尽心尽力,甘当绿叶,体现了艺术的传承。他们也是艺术舞台上的“主角”。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答谢民师书苏轼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苏东坡集》)[注]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B.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C.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D.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缙绅,亦作“撸绅”“荐绅”,是古代官宦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B.经,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也可指一事一艺的专著。C.风雅,《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文中指代《诗经》。D.升堂,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用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以“罪犯”之身被贬多年,遇赦返回,见到亲戚故旧都很生疏,可谢民师却在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来信问候。B.作者由读谢民师的文章写起,提出好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先后引用了孔子和欧阳修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C.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古代文人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分别进行了评说,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D.书信由谈谢民师的文章引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要言不烦,在无形中实践了自己文章“如行云流水”的主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②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5)作者在文中对扬雄持何态度?为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B.“然”是连词,表转折,用在下句的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两项。“留院中”指的是作的“数句”,与前面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项。译文: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故选B。(2)D.“入门、入室、升堂,用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解说有误。学可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的顺序应为“入门、升堂、入室”。故选D。(3)C.“对古代文人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分别进行了评说,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错误。作者做出极高评价的对象不包括司马相如。依据原文“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可知作者并不看好司马相如。故选C。(4)①“见临”,光临,来临;“倾盖”,初次相逢;“言”,说,用言辞来形容。译文:您数次屈尊光临,交谈之间一见如故,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②“止”,仅,只:“文”,文采;“然”,对,是。译文: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这是很不对的。(5)“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纂刻’者,其《大玄》《法言》皆是类也”意思是,言辞要做到能够送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由此可知,作者是拿扬雄作反面例子加以批评的,因为扬雄的作品,如《太玄》《法言》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表达清楚)”的要领。答案:(1)B(2)D(3)C(4)①您数次屈尊光临,交谈之间一见如故,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②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这是很不对的。(5)①作者是拿扬雄作反面例子加以批评的;②因为扬雄的作品,如《太玄》《法言》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表达清楚)”的要领。参考译文:苏轼启: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谪,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交谈之间一见如故,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您给我看的书启、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伟大的作品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像摘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所写的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送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他终身讲究雕琢字句,而写作《太玄》《法言》时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像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见到了孔子,那么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而扬雄却因贾谊作过辞赋而贬低他,以至把他与司马相如等同。像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欧阳修先生说:“文章像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的。”我哆里哆唆讲了一大堆,对您哪能有益处,真是惭愧惶恐不已。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您千万随时珍重。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阙用“度云气”“舞回风”两句巧妙营造了山中大雨欲来风起云涌的紧张氛围。B.“助我”“唤起”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描绘了碧霄泉气势磅礴的奇观。C.“凌”“看”运用动作描写,刻画词人大雨中登高观奔洪这种异于常人的镇定自若。D.“幽壑”“造物”等句化用苏轼诗文,继承苏轼词风,为全篇的豪迈情绪奠定基调。(2)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造物不言功”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要结合全词内容进行理解。【解答】(1)B.“用拟人、比喻手法”表述错误。“山神”不是拟人;“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雷龙”一句并非是用碧霄龙来喻雨,而是喻碧霄泉。“山神”句不是拟人,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雷之上的云龙。故选:B。(2)“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大意是“雨水洗尽了长久以来淤积的尘世污垢,滋润广阔无垠的枯萎的草木,生长万物不居功自傲”。“造物”指大自然的奇观,“山神助我奇观”意思是山神帮助我领略大自然的奇观。这里作者在上片描写了大自然下雨时的壮观,电闪雷鸣,声势浩大。作者港爱大自然滋润万物,洗尽万物的神奇。“造物不言功”是词人借写大自然奇观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也能广施恩惠于天下以及不居功自傲的胸襟。答案:(1)B(2)①“造物”指大自然的奇观,借用山神相助,上阕极尽描摹大雨滂沱的雄伟奇观,慨叹大自然洗尘垢、润焦槁,润泽万物力量之神奇、功绩之伟大。②“造物不言功”,词人感悟期待如大雨荡涤污秽、惠施天下的远大抱负及寄托词人不以功自居的广阔胸襟。译文:青色险峻的山峦上云雾弥漫,幽深的山涧狂风肆虐。山神帮助我领略大自然的奇观,呼唤碧霄泉的长龙来行风施雨。电闪拉拽千丈长蛇,雷声震动(像鼍龙似的)万堆云团,声势浩大,天空将要崩塌了。(一会儿)像谁把银河之水倾倒在宝莲宫中。我这位座中之客,登上苍翠的层峦之上,观览奔涌的洪流。(此时此刻,雨滴和水流,)像人世间都消失了汤匙筷子一样,雨滴运行的轨迹像筷子垂直落下,山涧奔流的洪水像汤匙状),都从高处流落,从从容容。雨水洗尽了长久以来淤积的尘世污垢,滋润广阔无垠的枯萎的草木,生长万物不居功自傲。忽然间,雨停了天开了,太阳从东边的云中露出了笑脸。赏析: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写山雨欲来是狂风,写出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度”“舞”两个字写出山风此时的气势;颔联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写出山雨到来时高兴心情,认为是上天赐予的壮观景象。“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形象生动。千丈长蛇、鼍龙两个喻体进一步点明闪电的气势,“汹汹欲崩空”一组叠词,略带夸张的表述,运用得恰到好处,所描绘的闪电特征更加形象。接着,诗人从细处着墨,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大雨如注,如同天河倾泄,山间飞泉百道。写出了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至此,上阕从写山雨欲来时的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直至大雨如注,步步推进,一泻而下,天然工巧。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下阕出现人物的活动,写客人远观山雨后景象,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看”与前面“坐中客”相照应,“奔洪”笔势飞动,写出了大雨后典型特征,也与前面所写的暴雨情形相照应.诗人凭槛远望,奔流涌动的洪水,浩浩荡荡,雨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作者接着描述雨过之后像人世间都消失了汤匙筷子一样,雨滴运行的轨迹像筷子垂直落下,山涧奔流的洪水像汤匙状,都从高处流落,写出了经流水从山间流动时的鲜活的生命力。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雨后洪水流动时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作者在雨后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作者喜悦之情源于作者的感悟,作者认为“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大雨之后的情形,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情景交融。词人坚信暴风疾雨后,定然会“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这体现了词人博大宽广的情怀。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3)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蟪蛄”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重点字:窥)(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重点字:蟪、蛄)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如此突然、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喜闻乐见式微否极泰来简明扼要B.耳目一新衰败否极泰来简明扼要C.耳目一新式微峰回路转言简意赅D.喜闻乐见衰败峰回路转言简意赅(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被展现在大众面前B.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C.因而为大众描绘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D.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解答】(1)第一空,“喜闻乐见”强调经常听到或者见到。“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重在强调节目的新颖,所以选“耳目一新”。第二空,“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败”强调景象衰落和破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应选“式微”。第三空,“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否极泰来”指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语境有“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应选“峰回路转”。第四空,“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一般形容语言。“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该句主语是“中华美学”,不是语言,应选“言简意赅”。故选C。(2)前面句子的主语是舞蹈节目《唐宫夜宴》,A、B项偷换主语;C项前后句是顺承关系,而非因果,且“珠联璧合”用词不当。故选D(3)原句共三处错误:①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有误,改为“舞蹈不仅”;②搭配不当,“表现……梳妆打扮”不搭配,改为“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③成分残缺,在“大气”后加“的效果”。答案:(1)C(2)D(3)改为: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2)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