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祝相送》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等展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致,这即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B.有人根据林韫林的诗句绘了一幅扇面,林韫林认为他不该真的在扇面上画出黄鹂,如此反倒失去了诗境。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所以他们力图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虽简练朴素,却使得前面五句所描绘的形象活动了起来。B.艺术家的创作不能脱离造化自然,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化景物为情思”的一项是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C.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书事①王维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通“搁”,阻止,延滞。③慵:懒。(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茅盾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新加坡。”“什么学校?”“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3)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4)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古之帝王,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核,而奸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太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田不可复行故也。秦废封建而始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取者与之。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户,始于杨炎①。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②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注]①杨炎:唐德宗时宰相,革除了沿袭了四百余年的租庸调制,创建两税法。减轻了安史之乱后农民的负担,使国家财政得以恢复。②租庸调: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史称“租庸调”。(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B.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C.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D.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地,指国君封赐给公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B.生齿,古时把已经长出乳齿的婴儿,无论男女,登记入籍,后来借指人口。C.三代,指尧、舜、禹这三位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的时代。D.封建,一种君主分封土地给宗室和功臣让其建国的政治制度,秦并六国被废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帝王不会把天下的土地当成私有财产,而是会根据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赐予贵族相应面积的土地,贵族将分封的土地据为私有,并传给子孙后代。B.自秦汉以来,官府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给平民,土地成为平民的私产,太和、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古代的土地政策,但是终究还是难以推行。C.商鞅变法,使秦朝把本该分给贵族的土地分给了平民,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如果重新分割天下的土地,必然导致争端和百姓的怨恨,因此想要复古实在困难。D.商鞅和杨炎分别改革了三代井田制和唐代的租庸调,虽君子不齿,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否则一旦变更,反而会使国家和百姓受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②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5)《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的代表作,通过这篇序言可以对他的史学思想窥豹一斑,请结合本文辩证地评价他的史学思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词,通过这一富有美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离骚》中的“,”。(2)《师说》中,表明地位卑贱的工匠对学习的态度的一句是“”,相对的是士大夫一类人,见到身边积极学习之人,其态度是“”。(3)同是写愁苦,李煜的《相见欢》中“”一句用月下的动作写出了难言的孤寂,而李商隐的《无题》中“”一句设想了早上愁闷的情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16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向地面课堂的孩子们介绍了包括空间站睡眠区等在内的诸多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实验。在①_______的太空课堂中,展示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曾经②_______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③_______。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顺利执行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回望我国的航天历程,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所体现的,既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接力传承。历经④_______,不改奋斗本色,他们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里留下中国人坚实的足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到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欢迎来到天宫课堂!”B.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C.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D.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一些网络主播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居家“云健身”的行列中。跟着直播跳操,①,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当然,②。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同时③。“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朋友云健身房“在云端”开业了,请你写一句广告词在自媒体宣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左右。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材料二: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材料三: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梁祝相送》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等展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致,这即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B.有人根据林韫林的诗句绘了一幅扇面,林韫林认为他不该真的在扇面上画出黄鹂,如此反倒失去了诗境。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所以他们力图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虽简练朴素,却使得前面五句所描绘的形象活动了起来。B.艺术家的创作不能脱离造化自然,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化景物为情思”的一项是A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C.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书事①王维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通“搁”,阻止,延滞。③慵:懒。【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运用及对诗歌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和题干中的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可知,是“中国古代的诗论家”的看法,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2)B.“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错误,根据材料一“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选项错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故选B。(3)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物化为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故选A。(4)①材料一,第一段“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首先提出艺术创作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论题,然后“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诗经•硕人》……”“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从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总结艺术创作要做到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②材料二,第一段“‘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首先介绍“虚”“实”内涵的不同理解,然后“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指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相生的过程,最后“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点明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是虚实相生。(5)首先了解材料中关于虚实结合的分析: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坐看苍苔色”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前三句写眼前实景,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化实为虚,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全诗通过雨后深院地碧苔青的实景,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答案:(1)D(2)B(3)A(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艺术创作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论题,然后从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举例分析,最后总结艺术创作要做到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②材料二首先介绍“虚”“实”内涵的不同理解,然后指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相生的过程,最后点明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是虚实相生。(5)①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虽是白昼,诗人还是懒得去开院门,在院里坐下观看青苔。最后一句化景物为情思,虚写诗人的幻觉:那青翠的颜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②诗歌化实为虚,虚实相生,通过雨后深院地碧苔青的实景,巧妙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创造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妙境,令人回味无穷。(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茅盾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新加坡。”“什么学校?”“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3)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4)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解答】(1)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C.正确。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故选C。(2)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故选D。(3)结合原文“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分析可知,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态度却从容不迫;结合原文“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分析可知,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结合原文“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分析可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4)在紧张的战争环境这一社会背景烘托下下,和“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新加坡”“我是做工的”等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本文通过“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等分析可知,文章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沉稳、好学、羞涩的性格特征;结合“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分析可知,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答案:(1)C(2)D(3)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4)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古之帝王,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核,而奸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太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田不可复行故也。秦废封建而始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取者与之。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户,始于杨炎①。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②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注]①杨炎:唐德宗时宰相,革除了沿袭了四百余年的租庸调制,创建两税法。减轻了安史之乱后农民的负担,使国家财政得以恢复。②租庸调: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史称“租庸调”。(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B.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C.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D.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采地,指国君封赐给公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B.生齿,古时把已经长出乳齿的婴儿,无论男女,登记入籍,后来借指人口。C.三代,指尧、舜、禹这三位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的时代。D.封建,一种君主分封土地给宗室和功臣让其建国的政治制度,秦并六国被废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代的帝王不会把天下的土地当成私有财产,而是会根据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赐予贵族相应面积的土地,贵族将分封的土地据为私有,并传给子孙后代。B.自秦汉以来,官府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给平民,土地成为平民的私产,太和、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古代的土地政策,但是终究还是难以推行。C.商鞅变法,使秦朝把本该分给贵族的土地分给了平民,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如果重新分割天下的土地,必然导致争端和百姓的怨恨,因此想要复古实在困难。D.商鞅和杨炎分别改革了三代井田制和唐代的租庸调,虽君子不齿,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否则一旦变更,反而会使国家和百姓受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②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5)《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的代表作,通过这篇序言可以对他的史学思想窥豹一斑,请结合本文辩证地评价他的史学思想。【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秦朝开始把天下据为自己私有,(皇帝)一个人独断专行、运筹帷幄于天下之上,而地方官吏的任命,(会)突然或多次更换,(因此地方官)看待其治下犹如路人途中休息的旅馆,而乡里民间欺诈情况,即使是有德有才的人,也不能全面地了解。“自私”是“据为自己私有”的意思,作“秦始以宇内”的谓语,故“自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于其上”是“独运”的后置状语,故“于其上”前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C.“三代,指尧、舜、禹”错误,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故选:C。(3)D.“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错。原文“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的意思是“而以后主持国家政务的人,没有不同样遵守其法”,“一”是同样的意思,不是“选择其中一种”。故选:D。(4)①“官”,官府、官衙、政府;“仰给”,依赖供给;“受田”,接受田地;“输赋”,交纳赋税。译文:所以那时天下的田地都归官府所有,老百姓依赖官府供给,因而接受官府给予的田地(或者“从官府接受田地”),靠劳动吃饭(或者“自食其力”)并且交纳田赋(或者“赋税”)。②“因”,依据、根据;“制赋”,制定赋税;“附焉”,附录其中;“凡”,共。译文:叙述历代依据田地制定赋税的法规,并且把水利、屯田、官田附录其内(或者“其中”),共有七卷。(5)由原文“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可知,进步性体现在,他认为时代已变,恢复古代的分封制和井田制是书生之见,没有可能。由原文“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②之良法坏于炎”可知,局限性体现在,他过度美化三代时的政治制度,是古非今,批判商鞅和杨炎的改革,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马端临的史学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答案:(1)B(2)C(3)D(4)①所以那时天下的田地都归官府所有,老百姓依赖官府供给,因而接受官府给予的田地(或者“从官府接受田地”),靠劳动吃饭(或者“自食其力”)并且交纳田赋(或者“赋税”)。②叙述历代依据田地制定赋税的法规,并且把水利、屯田、官田附录其内(或者“其中”),共有七卷。(5)①马端临的史学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②进步性体现在,他认为时代已变,恢复古代的分封制和井田制是书生之见,没有可能。③局限性体现在,他过度美化三代时的政治制度,是古非今,批判商鞅和杨炎的改革,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参考译文: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天下不是天子所得到的私有财产。所以天子有土地千里,公、侯各有土地百里,伯有土地七十里,子、男都有土地五十里,而围绕王城附近的千里土地内,(天子)又有赐予公、卿大夫的封地和在封地收取田赋的权力。(贵族)各自将土地据为私有,儿子继承,并且子孙世代守业。其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人口数额的增长或减少,看待得好像自己的家庭,无须烦劳考核,而奸恶欺诈是不允许存在的。所以那时天下的田地都归官府所有,老百姓依赖官府供给,因而接受官府给予的田地,靠劳动吃饭并且交纳田赋,上事父母下育妻儿,不分亲疏同等看待,而没有很穷很富的老百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秦朝开始把天下据为自己私有,(皇帝)一个人独断专行、运筹帷幄于天下之上,而地方官吏的任命,(会)突然或多次更换,(因此地方官)看待其治下犹如路人途中休息的旅馆,而乡里民间欺诈情况,即使是有德有才的人,也不能全面地了解。地方官吏的升迁授职,其(在任的)时间有限,而百姓接受、归还土地,其中的弊端无穷。因而,自秦朝、汉朝以来,官府不再许可授田,于是土地变成为平民百姓私有,也是其趋势发展必然结果。虽然其间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唐太宗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不过不久其制度终究还是毁坏了,大概是封邦建国制度不行而井田制也不能恢复推行的原因。秦朝废弃封建制,开始用天下来奉养(皇帝)一个人;三代以前,田产不是平民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秦朝废弃井田制,开始捐献田产给平民百姓。秦朝对于其应当分封土地的贵族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对于那些应该夺取土地的平民却分给他们土地。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倒退到古代实在困难。要想恢复西周分封制度,就等于自己割裂其天下土地,而导致纠纷争端;要想恢复井田制度,就等于强夺百姓田亩,而招致怨恨指责。复古是书生的言论,所以是不可实行的。对拥有田产的平民(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来征税,而不再询问的(收成的)多寡,这是开始于商鞅;对拥有田产的平民(按照家庭的资产)来征税,不再看人口的多少,这是开始于杨炎。夏、商、周三代井田制度的好办法被商鞅破坏,唐代租庸调制度的好办法被杨炎破坏。商鞅、杨炎二人的事迹,为有德才的贤人所惭愧称道,而以后主持国家政务的人,没有不同样遵守其法。一有变化,反而烦扰无从查考,而国家和百姓全受其损害,就在于古今适合或不适合的原因。因而撰写《田赋考》,叙述历代依据田地制定赋税的法规,并且把水利、屯田、官田附录其内,共有七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评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及题干中的评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错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故选C。(2)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美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渡”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这是第一层“催归”之意。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这是第二层“催归”之意。答案:(1)C(2)前三联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思乡望国”表达了思乡望国的痛苦之情。根据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知,本诗不是劝人担任官职,而是因为风景美丽思乡望国心切,所以劝人“思乡望国”。(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词,通过这一富有美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师说》中,表明地位卑贱的工匠对学习的态度的一句是“不耻相师”,相对的是士大夫一类人,见到身边积极学习之人,其态度是“(则)群聚而笑之”。(3)同是写愁苦,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一句用月下的动作写出了难言的孤寂,而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一句设想了早上愁闷的情景。【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重点字:芰)(2)不耻相师(则)群聚而笑之(重点字:聚)(3)无言独上西楼晓镜但愁云鬓改(重点字: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16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向地面课堂的孩子们介绍了包括空间站睡眠区等在内的诸多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实验。在①_______的太空课堂中,展示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曾经②_______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③_______。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顺利执行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回望我国的航天历程,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所体现的,既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接力传承。历经④_______,不改奋斗本色,他们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里留下中国人坚实的足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到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A.“欢迎来到天宫课堂!”B.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C.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D.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作答,一般适用排除法,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比如:注意语体色彩;注意适用对象;注意感情色彩;防止出现语意重复。(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学生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根据类型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判断标点符号的作用、规范书写标点符号。考查的重点是顿号、逗号、问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等。【解答】(1)第一空,由后文“太空课堂中”可知,此处指太空课堂上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应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精彩、出色的地方纷纷呈现。第二空,根据“曾经”和“变得”可知,此处填与“触手可及”意思相对的成语,指太空生活距离人们很远,应填“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第三空,根据前文“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可知,此处指晦涩的科学知识通过“太空课堂”变得生动易懂,应填“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第四空,这里是说航天人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前面是动词“历经”,此处需要一个名词,应填“千难万险”。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太空课堂中”为状语,“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揭开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是动宾短语,全句缺少主语,改为“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被揭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二是语序不当。先“揭开……面纱”再“揭晓……原理”由现象到本质。故答案为: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被揭晓。(3)A.引号作用是引出话语。B.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C.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D.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故选A。答案:(1)①精彩纷呈;②遥不可及;③通俗易懂;④千难万险。(2)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被揭晓。(3)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一些网络主播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居家“云健身”的行列中。跟着直播跳操,①,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当然,②。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同时③。“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朋友云健身房“在云端”开业了,请你写一句广告词在自媒体宣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左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解答时先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用单句概括“云健身”流行起来的原因。【解答】(1)根据前文“跟着直播跳操”,可知这是在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再根据后文“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可推知①处填“一方面有助干保持身体健康”根据“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可推知②可填“云健身也存在运动风险”。根据前文提到的“云健身”存在的风险,要求“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而“同时”表示并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