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②复举剑拟之(比画)③然后践华为城(踏)④致万乘之势(导致)⑤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⑥举天下之豪杰(举荐)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2.(2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 B.前以降及物故 C.倔起阡陌之中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2分)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贤以自佐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4.(2分)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B.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的伤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见面讨论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像是原来的样子。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5.(2分)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类似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B.《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高度概括,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 C.《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D.《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之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为当权者提供借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7.(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8.(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麓,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②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五、古诗文默写与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9.(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怨生”,而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的诚实与忠心不被善待,这两句是:,。(2)《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很普遍。对此,孔子的看法是“,”,即应该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5)孔子论政,认为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仅需要谨慎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还需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0.(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②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凝聚成中华文化③的历史长河。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C.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D.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被用来形容水。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每月流量相加,①,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河流流量大小变化,推断出河流丰季和枯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②。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根据概念可知,只要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可以测出流量,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但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应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可更快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七、《论语》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3.(4分)阅读下列一则《论语》,回答问题。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历代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各家解读也略有出入。关于此则中的“学则不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但钱穆的《论语新解》则把“固”理解为固陋,即固执浅陋。句子解释为:能向学,可不固陋。标点符号也与杨伯峻版不同,钱穆的版本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关于此则中“学则不固”的解释,你同意谁的理解?请联系这两个版本的标点符号,说说你的理由。八、写作(60分)14.(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②复举剑拟之(比画)③然后践华为城(踏)④致万乘之势(导致)⑤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⑥举天下之豪杰(举荐)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解答】①“害”是嫉妒的意思。句意: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②正确。句意:卫律又举剑对着苏武比划。③正确。句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④“致”是发展到的意思。句意: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⑤正确。句意: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⑥“举”是全的意思。句意:普天下的豪杰。故选C。2.(2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 B.前以降及物故 C.倔起阡陌之中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答】A.“质”通“贽”,见面礼。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B.“以”通“已”,已经。句意: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C.“倔”通“崛”,崛起。句意: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D.无通假。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志。故选D。3.(2分)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举贤以自佐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解答】A.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举贤以佐自”,译文:寻求贤臣来辅佐自己。B.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译文:你还在为谁呢?C.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因为不施仁义而使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D.一般句式,译文: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故选:D。4.(2分)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B.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的伤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见面讨论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像是原来的样子。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解答】B.“会论”翻译错误,应该翻译为“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故选B。5.(2分)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类似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B.《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高度概括,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 C.《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D.《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之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为当权者提供借鉴。【解答】C.“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错误,应为:对卫律,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李陵,相对委婉柔和。故选:C。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解答】(1)A.“途径之一”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可见,应是“唯一途径”。B.“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曲解文意,材料一有“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可见,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哪一个更能体现“空”的精髓。D.“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无中生有,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同时,“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2)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故选:B。(3)由“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正体现了“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的空灵之美。由“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见,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正体现了“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的空灵之美。由“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正体现了“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空灵之美。由“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可见,“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正体现了“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的空灵之美。答案:(1)C(2)B(3)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④“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7.(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解答】(1)D.正确。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误,小卿不愿相信自己母亲已死才烧毁照片的。B.“我”的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误。“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故选D。(2)B.“直接”错误,此处是通过舅妈的数落侧面表现人物。故选B。(3)从内容上看,体现在画像两次被烧掉,由小说中“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得出答案: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从时代背景来看,画像不能完成,师傅烧掉画像后再也没有继续。由“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从而可以得出答案: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由情节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卿说:‘一直在寻找。……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可总结出: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由此可总结出: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4)结尾重要信息有“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是你爹”“……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那人是我师傅”。首先,从情节上看,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结尾部分真实生动地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第三,从主题思想上看,作者和后人倍加珍惜仅存的历史遗物,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这结尾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第四,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以一张照片,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答案:(1)D(2)B(3)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隐含含意是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复杂危险革命形势,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不能完成画像。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4)①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8.(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麓,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②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解答】(1)“悲”的对象宾语是“贾生之不遇”,应在“不遇”后断开;“观其为文”省略了主语“余”,是说我看他写的文章,表意完整,在“文”后断开;“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大意是“足以看出他想要安定天下的想法”,表意完整,应在“足”前断开,综上应在CFI三处断开。译文:我同情贾生生不逢时。看他写的文章,筹划天下的随机应变的措施,足以看出他想要安定天下的想法。(2)C.“含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原所起草的宪令草稿还没完全完成的时候”,“属”分别解释为“类”“撰写”。故选:C。(3)A.“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有误,从原文“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来看,悲汉文帝征为廷尉的是河南守吴公。故选:A。(4)①本:原本;具:详细;状:情形。译文: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②尝:曾经;穷人:指处境困窘的人;是以:因此;少进:稍微有些了解。译文:又曾经学习写文章,而知道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此对于贾生稍微有些了解。答案:(1)CFI(2)C(3)A(4)①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②又曾经学习写文章,而知道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此对于贾生稍微有些了解。参考译文:材料一: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材料二:我同情贾生生不逢时。看他写的文章,筹划天下的随机应变的措施,足以看出他想要安定天下的想法。看他过湘水作赋来凭吊屈原,足以看出他的忧国伤时,而对他的文气有所触动。后人责怪他稍有不得志就写这样的忧愁怨恨的文章,是不知道写作古诗的,都是古代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只要是不违背道义的,都有可取之处。贾生年轻多才,见文帝极力陈述天下的事,毅然没有什么偏私回避的。而在朝廷上遇到绛侯灌婴这些武夫,就好像把圆放进方框,即使强迫他,(他)也不同流合污,所以朝廷贬谪他。他不能够参与朝廷的事,(于是作文)来抒发他内心所想要表达的看法。那时他一时之间不能表达的看法,还可以通过文章来发表意蕴,那么贾生的志向,难道是可以责备的吗?所以我处境困窘,足以凭借来知道别人的处境困窘,也一定像这样。又曾经学习写文章,而知道处境困窘之人的言辞,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因此对于贾生稍微有些了解。唉!假使贾谊完成了他的抱负,成就了他的功业,应该有可以述说的地方,又怎么会用(写文章的)空话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呢?我之所以同情自己,也像这样。然而世上了解我的人,又有谁呢?虽然没有人了解我,谁又担心什么呢!五、古诗文默写与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9.(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怨生”,而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的诚实与忠心不被善待,这两句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很普遍。对此,孔子的看法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应该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5)孔子论政,认为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仅需要谨慎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还需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解答】故答案为:(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重点字:疑、谤)(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劲、弩)(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重点字:患)(5)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重点字:爱)(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0.(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②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解答】(1)C.“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故选C。(2)《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歌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答案:(1)C(2)《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客至》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赏析: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宾至》译文: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药圃中的花药。赏析:“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凝聚成中华文化③的历史长河。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BA.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C.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D.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