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敦煌之名从何而来?又有何含义?引用最多的,就是东汉应劭为《汉书》作注时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关于敦煌最早的神话出现于《山海经》,那里面讲“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现在的三危山景区位于敦煌东南,主峰在莫高窟对面。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敦煌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为什么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敦煌之所以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今天,如果没有敦煌石窟,国际组织和普通百姓是很难知道它的;如果没有敦煌学,世界的学者也难以对敦煌有深入了解。汉唐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而丝绸之路又是古代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道路。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由于敦煌文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应有尽有,所以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学之所以能形成一门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又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虽然说敦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傅是敦煌本地人,法良也是“从东届此”。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敦煌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1908年,伯希和来到莫高窟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拍摄了大量照片,同时抄录了各文字题记。其后,编为《敦煌石窟图录》6卷出版。伯希和于1909年曾在北京展示被其劫走的敦煌文书,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学者开始对敦煌文献进行记录、刊布和研究,但是对于敦煌石窟的艺术一直没有重视。1941年,画家张大千到敦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临摹。张大千为山洞窟编了号,共编309号。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编号没有公布之前,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普遍采用。1942年5月,由当时教育部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陆续到达敦煌,不仅考察了敦煌石窟,还考察了敦煌周边的汉长城,并发掘了敦煌地区的古墓葬。这些调查成果陆续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1944年1月,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对敦煌石窟有计划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逐步展开。20世纪80年代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以及重要工具书《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先后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是参加人数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敦煌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这些壁画内容的考证、定名,探索其来源,是敦煌石窟研究的基础工作。石窟考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学者对敦煌石窟做出了严谨细致的分期排年研究,不仅对敦煌石窟作出了科学分期,而且把考古学应用于佛教石窟研究,为中国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参考。由樊锦诗主持完成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可以说是敦煌考古学近年来最重要的成果,这是敦煌石窟的第一部考古报告。在石窟艺术研究方面成就也很突出,以段文杰、史苇湘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敦煌石窟艺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论文,后来分别集成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等著作。赵声良主持完成的《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卷)》,是对敦煌早期石窟发展史的全面阐述,而且注重对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敦煌早期石窟艺术风格的源流和发展。进入21世纪,敦煌服饰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先后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赵丰为首的学者,还对国内外所藏的敦煌丝织品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出版了系列著作《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摘自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硕果累累》)材料三:敦煌文献大多是晚唐五代这个界标前后的产物,在汉语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以白话为主体的变文、曲子词、王梵志诗、疑伪经,以及发愿文、契约等社会经济文书,更是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这些文献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汉语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孕育或推动了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俗字研究等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敦煌文献中保存的词语,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多用口语,是当时语言面貌的真实记录,是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对了解唐代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风俗等大有帮助,是普通百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具体记载。借助敦煌文献中丰富的写本资料,我们得以接触到大量古人笔下未经传刻窜改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古今汉语演变关系就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些字词,大型辞书提供的用例滞后或非第一手资料的现象突出,未能揭示其生产、演变的历史,而敦煌文献则往往可以提供这些字词更早的用例。由于时代的变迁,或者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刻本文献中有些疑难字词的含义无法确解,有些文句的校勘问题也不易找到答案。敦煌写本文献则往往存留着其演变或讹变的蛛丝马迹,可以为我们破解这类疑难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摘自张涌泉《敦煌文献为汉语研究注入新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特殊地位,这是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之一。B.画家张大千到敦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临摹并为洞窟编了号,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一直沿用。C.材料二按时间顺序,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进展、成果以及敦煌石窟未来的研究方向。D.敦煌写本文献存留着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些疑难字词演变或讹变的蛛丝马迹,因此只要对其加以研究,我们就能破解疑难字词的含义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敦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但敦煌文化有其独特地位,而敦煌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如果没有敦煌石窟和敦煌学,国际组织、普通百姓也就不会知道敦煌,世界的学者也不会对敦煌有深入了解。C.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石窟考古研究、石窟艺术研究三个方面。D.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是参加人数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推出了大型图录丛书《敦煌石窟艺术》(共23册),详细公布了部分重点石窟的图像资料。B.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欠田等内容,这些史料证实了均田制的存在。C.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遣霍去病发动了两次进攻匈奴的战役后,就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立机构,派遣官吏。这是最早的一批敦煌人。D.敦煌俗语辞书《字宝》记录与人的眼睛相关的词语有笑中哯哯、眩曜等;名物辞书《俗物要名林》彩帛绢布记载绫有黾甲、雀眼、填心、独窠之别。(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谈谈敦煌艺术研究在今天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灰色的月亮①[日本]志贺直哉①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②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③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④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⑤“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⑥“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⑦“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⑧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⑨“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⑩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⑪“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⑫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⑬“看样子差不多啦。”⑭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⑮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⑯“是有病么?”⑰“恐怕是喝醉了吧。”⑱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⑲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⑳“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㉑“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㉒“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㉓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㉔“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㉕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㉖“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㉗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㉘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㉙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㉚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失掉屋顶的走廊”“灰色的月亮”“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等意象,烘托出一种荒凉灰败的氛围,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B.小说写“我”在东京站上车后发现自己旁边坐着一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东倒西歪的孩子,“我”心底生出了一丝“不快”。C.电车内四五个公司职员模样的人用诙谐的语气取笑少年工人,他们的笑声令车厢里出现了“一点快活的气氛”,说明电车上的乘客们没有一点同情心。D.文末少年工人用低低的声音应了一句“到哪,都没有关系”,这充满绝望和无奈的话语暗示了他内心的迷惘和暗淡,任凭电车将他带到未知的地方。(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但富有感染力。B.第⑪段呈现了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C.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第⑪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D.文章最后一段“年”“月”“日”兼备,具有典型意义,增加小说真实性,突出小说纪实性的特点,深化小说主题。(3)“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节选自《墨子•兼爱上》)文本二: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红,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坛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按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卿大夫位于诸侯与士之间。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春秋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幽厉,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和“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宗庙制一般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由“故……亡”三个句子串起,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B.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②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5)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鹐③竟未休。【注】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助其实现霸业后,乘舟归隐五湖。③鹓鹐:传说中像凤凰的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虽然篇幅有限,但情绪多端,意蕴深厚,表达了李商隐曲折委婉、不便明言的情感。B.首联点题,以对偶的手法写了登楼之所见,上句表现了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C.颈联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看,炼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与杜甫诗颇近,“永”字用得很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D.本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且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两句,点明了自我夸耀的后果,是对自视太高的人的一种警醒。(2)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信之意,两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落。(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乡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北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9分)7.(3分)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善良诚挚,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爱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C.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债多不愁、得过且过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后人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D.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常常责打大卫。大卫母亲去世后,即把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只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三)语言文字运用Ⅲ。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一张口。”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①,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有教育、医疗、就业、娱乐等其他需求。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②,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等社会问题。但是,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③。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敦煌之名从何而来?又有何含义?引用最多的,就是东汉应劭为《汉书》作注时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关于敦煌最早的神话出现于《山海经》,那里面讲“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现在的三危山景区位于敦煌东南,主峰在莫高窟对面。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敦煌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为什么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敦煌之所以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今天,如果没有敦煌石窟,国际组织和普通百姓是很难知道它的;如果没有敦煌学,世界的学者也难以对敦煌有深入了解。汉唐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而丝绸之路又是古代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道路。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由于敦煌文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应有尽有,所以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学之所以能形成一门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又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虽然说敦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傅是敦煌本地人,法良也是“从东届此”。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敦煌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1908年,伯希和来到莫高窟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拍摄了大量照片,同时抄录了各文字题记。其后,编为《敦煌石窟图录》6卷出版。伯希和于1909年曾在北京展示被其劫走的敦煌文书,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学者开始对敦煌文献进行记录、刊布和研究,但是对于敦煌石窟的艺术一直没有重视。1941年,画家张大千到敦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临摹。张大千为山洞窟编了号,共编309号。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编号没有公布之前,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普遍采用。1942年5月,由当时教育部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陆续到达敦煌,不仅考察了敦煌石窟,还考察了敦煌周边的汉长城,并发掘了敦煌地区的古墓葬。这些调查成果陆续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1944年1月,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对敦煌石窟有计划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逐步展开。20世纪80年代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以及重要工具书《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先后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是参加人数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敦煌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这些壁画内容的考证、定名,探索其来源,是敦煌石窟研究的基础工作。石窟考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学者对敦煌石窟做出了严谨细致的分期排年研究,不仅对敦煌石窟作出了科学分期,而且把考古学应用于佛教石窟研究,为中国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参考。由樊锦诗主持完成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可以说是敦煌考古学近年来最重要的成果,这是敦煌石窟的第一部考古报告。在石窟艺术研究方面成就也很突出,以段文杰、史苇湘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敦煌石窟艺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论文,后来分别集成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等著作。赵声良主持完成的《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卷)》,是对敦煌早期石窟发展史的全面阐述,而且注重对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敦煌早期石窟艺术风格的源流和发展。进入21世纪,敦煌服饰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先后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赵丰为首的学者,还对国内外所藏的敦煌丝织品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出版了系列著作《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摘自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硕果累累》)材料三:敦煌文献大多是晚唐五代这个界标前后的产物,在汉语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以白话为主体的变文、曲子词、王梵志诗、疑伪经,以及发愿文、契约等社会经济文书,更是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这些文献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汉语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孕育或推动了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俗字研究等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敦煌文献中保存的词语,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多用口语,是当时语言面貌的真实记录,是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对了解唐代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风俗等大有帮助,是普通百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具体记载。借助敦煌文献中丰富的写本资料,我们得以接触到大量古人笔下未经传刻窜改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古今汉语演变关系就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些字词,大型辞书提供的用例滞后或非第一手资料的现象突出,未能揭示其生产、演变的历史,而敦煌文献则往往可以提供这些字词更早的用例。由于时代的变迁,或者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刻本文献中有些疑难字词的含义无法确解,有些文句的校勘问题也不易找到答案。敦煌写本文献则往往存留着其演变或讹变的蛛丝马迹,可以为我们破解这类疑难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摘自张涌泉《敦煌文献为汉语研究注入新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特殊地位,这是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之一。B.画家张大千到敦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临摹并为洞窟编了号,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一直沿用。C.材料二按时间顺序,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进展、成果以及敦煌石窟未来的研究方向。D.敦煌写本文献存留着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些疑难字词演变或讹变的蛛丝马迹,因此只要对其加以研究,我们就能破解疑难字词的含义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虽然敦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但敦煌文化有其独特地位,而敦煌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如果没有敦煌石窟和敦煌学,国际组织、普通百姓也就不会知道敦煌,世界的学者也不会对敦煌有深入了解。C.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石窟考古研究、石窟艺术研究三个方面。D.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是参加人数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推出了大型图录丛书《敦煌石窟艺术》(共23册),详细公布了部分重点石窟的图像资料。B.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欠田等内容,这些史料证实了均田制的存在。C.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遣霍去病发动了两次进攻匈奴的战役后,就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立机构,派遣官吏。这是最早的一批敦煌人。D.敦煌俗语辞书《字宝》记录与人的眼睛相关的词语有笑中哯哯、眩曜等;名物辞书《俗物要名林》彩帛绢布记载绫有黾甲、雀眼、填心、独窠之别。(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谈谈敦煌艺术研究在今天的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B.“一直沿用”错,原文是“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编号没有公布之前,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普遍采用”。C.材料二并未论述敦煌石窟“未来的研究方向”。D.“只要对其加以研究,我们就能破解疑难字词的含义问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敦煌写本文献……可以为我们破解这类疑难问题提供重要线索”,而非只要研究了敦煌写本文献,就能破解疑难字词的含义问题。故选A。(2)B.“如果没有……就不会……也不会”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如果没有敦煌石窟,国际组织和普通百姓是很难知道它的;如果没有敦煌学,世界的学者也难以对敦煌有深入了解”。故选B。(3)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进展、成果。其中重点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在壁画图像的考证研究、石窟考古研究、石窟艺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A.发布的丛书很好地介绍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成果,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B.论述的是敦煌文献的史学价值,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论述的是敦煌人的由来,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论述的是敦煌不同辞书文献的相关内容,也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A。(4)材料一第一段先论述“敦煌之名从何而来?又有何含义”,对敦煌名字进行溯源。第二段指出“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并提出为何敦煌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学科的问题;第三段回答问题,“敦煌之所以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列举出敦煌石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以及“敦煌的石窟”等优势,使得它成为国际显学,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在论证方法上,溯源敦煌地名来源时引用《汉书》《山海经》的内容来论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5)根据材料二“敦煌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这些壁画内容的考证、定名,探索其来源,是敦煌石窟研究的基础工作。石窟考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把考古学应用于佛教石窟研究,为中国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参考”“以段文杰、史苇湘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敦煌石窟艺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论文”“赵声良主持完成的《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卷)》,是对敦煌早期石窟发展史的全面阐述”“敦煌服饰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先后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等可以看出,①敦煌艺术百花园中的佛教、壁画、美学等艺术价值巨大,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范本。根据材料一“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由于敦煌文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应有尽有,所以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和材料三“敦煌文献大多是晚唐五代这个界标前后的产物,在汉语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文献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对了解唐代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风俗等大有帮助,是普通百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具体记载”可见,②敦煌壁画及文献中记录的社会及历史风貌,有益于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与学习。根据“敦煌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石窟考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赵丰为首的学者,还对国内外所藏的敦煌丝织品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不仅考察了敦煌石窟,还考察了敦煌周边的汉长城,并发掘了敦煌地区的古墓葬。这些调查成果陆续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等可见,③敦煌是巨大的艺术品宝库,其中的绘画、丝织品、石窟、书法等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答案:(1)A(2)B(3)A(4)①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论述敦煌之名从何而来,有何含义,而后论述了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由浅入深,结构清晰。②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山海经》和《汉书》的相关内容来回答敦煌之名的由来和含义。(5)①敦煌艺术百花园中的佛教、壁画、美学等艺术价值巨大,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范本。②敦煌壁画及文献中记录的社会及历史风貌,有益于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与学习。③敦煌是巨大的艺术品宝库,其中的绘画、丝织品、石窟、书法等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灰色的月亮①[日本]志贺直哉①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②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③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④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⑤“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⑥“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⑦“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⑧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⑨“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⑩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⑪“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⑫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⑬“看样子差不多啦。”⑭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⑮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⑯“是有病么?”⑰“恐怕是喝醉了吧。”⑱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⑲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⑳“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㉑“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㉒“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㉓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㉔“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㉕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㉖“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㉗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㉘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㉙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㉚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篇描写“失掉屋顶的走廊”“灰色的月亮”“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等意象,烘托出一种荒凉灰败的氛围,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B.小说写“我”在东京站上车后发现自己旁边坐着一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东倒西歪的孩子,“我”心底生出了一丝“不快”。C.电车内四五个公司职员模样的人用诙谐的语气取笑少年工人,他们的笑声令车厢里出现了“一点快活的气氛”,说明电车上的乘客们没有一点同情心。D.文末少年工人用低低的声音应了一句“到哪,都没有关系”,这充满绝望和无奈的话语暗示了他内心的迷惘和暗淡,任凭电车将他带到未知的地方。(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但富有感染力。B.第⑪段呈现了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C.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第⑪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D.文章最后一段“年”“月”“日”兼备,具有典型意义,增加小说真实性,突出小说纪实性的特点,深化小说主题。(3)“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达的心境及其表达的方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电车上的乘客们没有一点同情心”错误,后文得知情况,大家“立刻不作声”,可见电车上的乘客对少年工人充满同情。故选:C。(2)C.“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第⑪段转入……正面描写”错误,从“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可看出,作者在开始对少年工人的面目有着比较细致的描写,并非“面目模糊”,而第⑪段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故选:C。(3)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我”贯穿全文,开头写“我”看到周围的景物,中间写“我”看车厢里发生的事,结尾写“我”有所感触等,可见,“我”是小说的线索。由文中“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等内容可知,本文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4)第一问,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时期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第二问,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而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如“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到哪儿,都没有关系”等。最后,“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答案:(1)C(2)C(3)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4)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第二问:①以小见大。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②以景衬情。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③正侧结合。小说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并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节选自《墨子•兼爱上》)文本二: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红,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坛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按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卿大夫位于诸侯与士之间。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春秋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幽厉,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和“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宗庙制一般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本一由“故……亡”三个句子串起,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B.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②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5)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出政施教”“赏善罚暴”都是并列短语,是并列结构,所以“教”“暴”后分别断句,排除AB;“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是对举性结构,“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排除A。译文: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故选:B。(2)C.“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的谥号。故选:C。(3)D.“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错误,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无关。故选:D。(4)①“视”,看待;“恶”,怎么;“亡”,通“无”,没有。译文: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②“中”,内心;“实”,确实;“强非”,努力批驳,强烈反对。译文: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5)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命运”观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等。题目探讨的是“为人为政”所获得的启发,这一问题可结合墨子的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中的素材来解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由此可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可知,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由此可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由原文“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由此可知,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答案:(1)B(2)C(3)D(4)①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②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5)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考译文:文本一: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就象自己的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文本二: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说道:‘有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细辨别而努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鹐③竟未休。【注】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助其实现霸业后,乘舟归隐五湖。③鹓鹐:传说中像凤凰的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虽然篇幅有限,但情绪多端,意蕴深厚,表达了李商隐曲折委婉、不便明言的情感。B.首联点题,以对偶的手法写了登楼之所见,上句表现了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C.颈联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看,炼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与杜甫诗颇近,“永”字用得很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D.本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且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B.“以对偶的手法写了登楼之所见”理解错误。首联只有上句“迢递高城百尺楼”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没有对偶。故选B。(2)①颔联两句使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作者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悲。②颈联两句使用范蠡的典故,表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这两句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表达了自己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情怀。③尾联两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怀光明磊落,淡泊宁静;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脾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答案:(1)B(2)①颔联使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述说自己像他们一样困顿不得志的境遇,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悲。②颈联由“欲回天地”可知,诗人仍抱有挽回国家命运的建立功业之志,有力地表达了自己毕生的抱负,同时借范蠡功成名就退隐江湖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情怀。③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诗人无意于功名利禄和睥睨一切的心态,反击了朝中小人对自己的恶意中伤,既有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又有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译文:高大绵延的城墙上城楼高百尺,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狷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点明了自我夸耀的后果,是对自视太高的人的一种警醒。(2)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信之意,两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落。(3)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