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们面前,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②但这已经不重要了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④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⑤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⑥②④③⑤C.④①⑥③②⑤ D.④③②①⑤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年画里蕴藏着大量吉祥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了人们在新年对生活的渴望,比如蝙蝠代表幸福,用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用牡丹代表富贵,用花瓶代表平安……中国年画有约2000年的历史,年画的肇始可以_______至汉。最先出现的是驱邪的门画和种种神像。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蓬勃发展。至明清两代,年画产地逐渐形成。由于地域人文相异,各地年画的风格______。年画最兴盛时,()。为了在时代转型期保证传统文化的活态存在与传承,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界对各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了_______的抢救。文化界对民间文化进行了________收集、记录和整理。政府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登记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对非遗保护立法。各年画产地都建立了年画博物馆,年画在渐渐复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追叙大相径庭史无前例地毯式B.追溯迥然不同史无前例地毯式C.追叙迥然不同空前绝后立体式D.追溯大相径庭空前绝后立体式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国有100多个产地,国内所有的省份都有分布。B.有100多个产地在我国,分布到全国所有的省份。C.在全国有100多个产地,分布到了国内所有的省份。D.年画产地在全国所有省份都有,有100多个。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政府为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登记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B.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和国家名录,并对非遗保护立法。C.政府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D.政府为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国家名录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__________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被否定;同样,信息传播也需要质疑。如果受众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食品安全谣言,有的虽然被反复辟谣,却依然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的难度就越大。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相反相成不胫而走满城风雨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不胫而走甚嚣尘上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受众如果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B.如果受众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C.受众如果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D.如果受众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晁补之所藏与可①画竹三首苏轼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②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其二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③,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注]①与可:即宋代画家兼诗人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善画竹。②嗒然:心境虚静的样子。③春蚓笔: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喻书画笔法拙劣。1.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艺术见解。2.第二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诗经·氓》)(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4)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独腿人生罗伟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的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我下了车,给他5元。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我因车费超出原计划而误解车夫,到后来得知缘由而逐渐对车夫另眼相看、心生敬佩,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B.“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C.“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这既表现出我对朋友对人力车夫心存偏见而不满,也暗示了我与朋友之间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隔阂。D.“独腿人生”作为小说的标题,不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便人生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乐观、顽强的生活下去。2.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3.“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请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忠实地记录了时代发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路遥,其文学创作同样显示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民性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更具典型性。虽然他的作品曾经被淹没于当代文学繁杂思潮的更迭发展中,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传统道德的审美理想等,从多个层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人民性书写的审美追求。正是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使其作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终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首先表现在关注中国大变革时期的“三农”问题。路遥曾经说,“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自我要求,路遥的小说创作重视书写“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生存与生活。他的作品不仅从整体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且相当规模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变革的时代情绪及民众的精神心理动向,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具有前瞻意识。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也充分地体现在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正是具有一种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路遥才能把广大民众的苦难写得深切、厚实,写得撼人心魄。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普通人苦难的奋斗史。他们的历史沉郁、悲壮而崇高。在这种苦难的奋斗史中,蕴含着他们对历史社会、生活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用《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的话来讲,他通过“血火般的洗礼”,已经很“热爱”自己的苦难,并把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提升为“关于苦难的学说”。这一思想基调构成了路遥“苦难意识”的主旋律,以审美的形式回旋在平凡人的世界中。它让每一位读者从这苦难的奋斗史中,从达观进取、催人奋进的人生态度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还深刻地表现在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伦理关系作为衡量道德之根本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中的爱及人伦义务,是古老传统中的人性人情因素在乡土中国社会中的优美体现。这种爱及人伦义务具有奇异的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繁衍。对这种文化的确认,构成了路遥创作中普通民众生命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作家的人生信仰,是路遥为人民书写的重要表征。路遥所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为作品建构起了强大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境界,这种审美理想深度契合了本土文化血脉中所灌注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也充盈着“人民性”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路遥的写作姿态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他将作家的自身定位与书写对象并置,强化自己的“人民”身份感。正是这样的身份感使他的创作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深层发现。人民不再是作家代为发言的群体或深受同情的阶层,而是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的主体性存在。从这个层面讲路遥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存在的窄化“人民”的问题,打开了人民文艺的整体视域。整体来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中,路遥的作品从创作方法、精神指向,到审美理想、情感基调,再到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作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标高,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当代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审美理想有着积极的重塑意义。路遥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自觉实践及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追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难得的“中国经验”。(摘编自赵学勇《谈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的作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标高更具有典型性。B.路遥的创作具有人民性,是因为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C.受儒家思想影响,路遥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作品建构起强大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境界。D.路遥热爱自己的苦难,他从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从自我要求的角度,论证了路遥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前瞻意识的原因。B.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路遥小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窄化“人民”的问题。C.文章末段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了路遥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及影响。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多个层面论述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遥的现实主义作品曾经被淹没过,但最终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中还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B.路遥在创作中能把普通人的苦难写得真切、厚实、撼人心魄,是基于他对人民的生存状态充满悲悯情怀。C.路遥作品中的普通民众,往往注重家庭生活中的爱和人伦义务,体现出乡上中国社会优美的人性人情。D.以人民为本位的写作姿态及身份感,使路遥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发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再现。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B.文章将唐朱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注)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用:因为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原:推究C.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D.未尝听人请属属:同“嘱”,嘱托,请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说难①韩非子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说之以厚利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武公怒而戮之C.因问于群臣我欲因之梦吴越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和。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武汉某方舱医院病床边,一位女孩安静地坐在小书桌旁,边看平板电脑,边在笔记本上做着笔记,一旁的桌面上摆满了各种高考备考资料。女孩叫黄英,是武汉某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和爷爷奶奶都不幸感染了病毒。在集中收治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进入武汉某大医院住院治疗,目前病情已好转很多。她因为是轻症,被独自收治到方舱医院。因为疫情而在家中备考的你,读了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封信与黄英同学交流。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③句中的“接力似的摹本”紧承④句中的“都临摹过《兰亭序》”,③②句之间是转折关系,①⑤是解说②中不重要的原因,所以紧跟②后面,⑥句中“转眼就没了踪影”与末句中“但那条河仍在”形成呼应和转折。所以正常排序为:④③②①⑤⑥。故选D。【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2、1.B2.A3.D【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追叙:一种叙述方式,在叙述时先写出结果,然后再倒回头去叙述经过。第一空的语境是探寻年画的发源,所以应该选择“追溯”;迥然不同:意思是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第二空,根据上文“由于地域人文相异,各地年画的风格”的表述,此处说的是各地年画的风格差别很大,故应选择“迥然不同”;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第三空,结合语境“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界对各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了的抢救”,这种“抢救”,应该是之前没有过的,但不能确定以后没有,故应选择“史无前例”;地毯式:全面的,没有遗漏的。立体式:是指从空间、时间等各个角度出发。第四空,结合语境,“文化界对民间文化进行了收集、记录和整理”,这种行为是应该是具体而全面的,故应选择“地毯式”。故选B。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前一分句是“年画最兴盛时”,主语是年画,根据表述习惯,后一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故排除D;根据上下文可知,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B项,“有100多个产地在我国”则意味着其他国家也可能有,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年画不具备主观能动性,所以不能用“分布到了”这样的表述,排除C。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文中画线的句子“政府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国家名录登记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对非遗保护立法”中,“进行”和“保护体系”搭配不当,排除AC;“建立”和“国家名录”搭配不当,排除B;介词“向”运用不当,排除C;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桑、愧、盈、喧豗、藉、既。4、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由“有着”可知,此处应选用一个名词,故“天壤之别”更恰当。第二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由后文可知,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是互相补充的,故选用“相辅相成”。第三组,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来势汹汹:形容人或事物到来时的气势很猛烈。此处是指谣言的气势猛烈,应选用“来势汹汹”。第四组,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此处指谣言的嚣张,应选用“甚嚣尘上”。故选B。2.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不合逻辑。“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应在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应在后。故选D。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应将“受众”移至“如果”前;二是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将“助推谣言的再传播”和“被谣言蒙蔽”互换位置。故选C。【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5、1.第一首诗侧重对文与可画竹技巧和心境的歌颂,第二首是侧重睹物思人,感叹世上再无这样的画画人才。从中可见苏轼认为绘画应做到胸有成竹,心境虚静,全神贯注。2.(1)借物寓情,首联正面描写文与可画作,曲笔写其艺术成就之高;直抒胸臆,尾联枨触百端,悲喜交集,怀念故友,深感悲痛。【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需要学生逐联分析所写内容,结合“情语”“景语”“诗人生平”等比较两首诗的侧重点,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第一首逆笔入题,撇开画面不写,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把画家凝神专注的创作情景逼真地再现出来。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结尾二句发为感喟,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第二首正面写画,但又欲擒故纵,运笔曲折有致。“若人”指文同。此二句,是诗人臆断之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府句式,特以“君看”领起,音韵浏亮,气势恢宏,使诗脉为之一振:原来画的是宛如“瘦节蛟蛇走”的断崖之竹。由揣测而远观,由远观而逼视,叙述的层次分明!“何时此霜竿”二句,悲喜交集,诚然,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值得庆幸。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诗前三句描写文与可画作,先想象文同已逝,那如何会有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于是认为此画是俗人所作。接着描写画中竹子的气势“瘦节蛟蛇走”,这三联通过描写竹子表现诗人对文与可高超艺术成就的赞叹;尾联“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文同过早去世的悲痛,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6、(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士贰其行二三其德(3)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5)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常作客、繁霜鬓、贰、倜傥、发愤、参差。7、1.B2.(1)插叙这一事件,有利于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独腿车夫留百十米距离不走,不是怠惰,而是出于关心。朋友不理解车夫的用意妄加揣测,我因而不满,坚决要走。(2)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小说插叙这一情节,让独腿车夫用幽默轻松的语调自述,从而将独腿车夫善良、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独腿车夫的形象更生动丰满。(3)有利于深化本文主旨——即使是面对艰难的人生,也要拥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坚强、自信的生活。3.纵观全文,独腿车夫拥有的“一种圣洁的东西”,便是他身上所具备的美好的精神品质。(1)他,为人诚恳、善良。例如:当我最终以3元钱坐上了他的车,车夫诚恳的告诉我以后要再往前一站再下车,即使是知道价钱不合理,也依然答应载我去朋友家,哪怕觉得我当时误解了他也不改他的柔和语气。(2)他,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例如:在上一段缓坡的时候,即使我提出下车推车,他仍然坚持要骑上去,即使独腿蹬车艰难前行也要坚持,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3)他,面对质疑,乐观自信、自尊自爱。例如:两个韩国人,不怀好意偏要坐他的车,但他自尊自爱,积极应对,乐观自信的心态让他改变了两个韩国人的态度,也使读者深受感染。【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对独腿车夫与命运抗争精神的敬佩和赞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和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然后到文中找到这部分内容,接着结合插叙的作用从形象、情节、主旨几个方面分析。“插叙”作用有四: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四是,加上插叙,有时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就本文来看,小说中间插入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车夫的幽默、乐观和坚强,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是形象上的作用;文中写独腿车夫载我留下百十米不走,看似怠惰,结合插叙的内容可以看出车夫不是怠惰,再结合车夫的解说可以看出是出自对我的关心,插入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从主旨的角度来看,车夫的人生可以说是艰难的,但车夫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依然是坚强、乐观的,深化了主旨。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要求考生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来谈自己的感受。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那么考生应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这“圣洁的东西”是什么。从文中来看,车夫告诉“我”“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以实情相告,表现出车夫的诚恳善良;如载“我”上坡的时候,“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这展现出车夫虽然身残却志坚的精神;如车夫面对韩国人时候,他的乐观自信,这些都是“圣洁的东西”。8、1.C2.B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扩大了范围,缺少“改革开放以来”的限制,原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更具典型性”“正是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使其作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终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B项,以偏概全,从全文尤其是最后一自然段的总结句可知:路遥的创作具有人民性,不仅是因为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还有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D项,张冠李戴,错在“他从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这个地方,原文是“它让每一位读者从这苦难的奋斗史中,从达观进取、催人奋进的人生态度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即“读者从中感受到”而不是作者从中感受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运用对比论证”分析有误。第五自然段:路遥将作家的自身定位与书写对象并置,强化自己的“人民”身份感。正是这样的……从这个层面讲路遥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存在的窄化“人民”的问题,打开了人民文艺的整体视域。该段语句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路遥作品之所以体现人民性的另外一点原因:那就是作家的身份姿态。该段并没有两两对比的事物,也就谈不上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表述是:正是这样的身份感使他的创作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深层发现。从“再现”到“发现”是一个逻辑过程,先是浅层次地再现,然后才是深层次地发现。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9、1.A2.A3.B【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绝对化。原文说,“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原文说“很难”,并不完全没有可能。故选A。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以偏概全。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推断错误,原文只是说“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并未对富家的财富转移对象进行分析。C项,“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以偏概全。原文说“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原因。D项,“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错误。原文说,“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注意原文中的“半”字。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10、1.B2.B3.(1)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2)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他)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以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4.仁厚,不伤及无辜;不畏权贵;善推贤良,拒绝私托;体恤百姓,赈济流民。【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B项,“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意思是“刑部的详覆官认为有皇帝特别的命令,遇到大赦不能原谅的”,原:原谅。故选B。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错误。原文说的是“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意思是孙公趁机启奏开封府执行皇帝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而应当改正的几件事情,仁宗都认为是对的。有一天,仁宗问开封府尹孙公的姓名,称赞孙公,可见皇帝称赞的是孙公。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句前省略主语“孙公”,翻译时当补出;“籍”,名词作状语,按照名册;“取”,抓捕;“凶恶”,形容词作名词,行凶作恶的人;“戒”,告诫;“穷极”,极其严厉;“案”,核查;“治”,惩治;“而”,但是;“其余”,其他事务;“一”,都,一概;第二个“以”,用;“故”,所以;“人”,百姓;“之”,代词,代孙公。(2)“及”,等到;“比代去”,被动句,被替代离去;“阖”,关闭;“留”,挽留;“之”,代词,他,指孙公;“薄暮”,傍晚;“与争门乃得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孙公”,可译为“他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以”,用;“致事”,退休;“以老告致事”,用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要求概括“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孙公为官时的言行,然后分条概括。第一段“籍取凶恶,……而治其余一以仁恕”,孙公按照名册抓取行凶作恶的人,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这表现出孙公仁厚、不伤及无辜的特点。第二段“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是说孙公在做同判尚书刑部时,独立依法律决定该怎么判决,不去中书省,这说明他秉公做事,不畏权贵。第三段“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意思是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这表明孙公善推贤良,拒绝私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是说孙公担任舒州知州时,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发粮,使陈、许两县的流民活了下来,这说明孙公体恤百姓,赈济流民。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孙公名锡,字昌龄。曾祖叫孙钊,祖父叫孙易从,父亲叫孙再荣,都没有做官。孙公凭借天圣二年进士的身份被起用做和州历阳、无为巢县二县的主簿。后来改任镇江军节度推官。担任杭州仁和县知县。孙公按照名册抓捕行凶作恶的人,告诫他们不改变一定极其严厉地核查惩治,但是对于其他事务都用仁爱宽容的态度治理,所以县里的百姓都敬畏爱戴他。天圣三年,(孙公)因为有人推举而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的身份充当国子监直讲。天圣七年,(孙公)又因为有人推举被皇帝召来面试并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因为在对官员的考核中,孙公登记的进士名册中有两个不合格的人,他被降职,监督和州清酒务。(后来)恰逢皇帝开恩下诏将他召回,让他做同判尚书刑部。在此之前,刑部主持事情的人多将事情交给中书省判决,而孙公独立依法律决定该怎么判决,不去中书省。戎州人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货,倚仗他们人多,所经过的地方,不缴纳物税,州县衙门抓捕追逐他们,他们都四散奔逃了。成都钤辖司奏请朝廷逮捕他们的亲属关到监狱中,经过两次大赦都没有释放。有人到朝廷上诉,刑部的详覆官认为有皇帝特别的命令,遇到大赦不能原谅的,即使(遇)多次大赦,还是应该按照原来的法令判决。孙公独自上奏朝廷将这些人释放,共释放了一百二十三人。孙公商议法制多数就像这样。后又担任开封府推官,当时跟随开封府尹上朝奏事,宋仁宗问死刑有多少种,并且以谨慎使用刑罚、爱惜人命作为告诫。孙公趁机启奏开封府执行皇帝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而应当改正的几件事情,仁宗都认为是对的。有一天,仁宗问开封府尹孙公的姓名,称赞孙公。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中,接受贿赂,御史用这件事弹劾庞宰相,开封府核实是赵清贶自己接受贿赂,庞宰相并不知情。御史又弹劾开封府迎合宰相旨意,仁宗也感到怀疑,于是将开封府知府、推判官全都罢免,让孙公担任太平州知州。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回京做三司户部判官,请求到宣州做知州,皇帝答应了。到了宣州就召集五个县令,约定因为州所下达的命令不方便缄封退还,所以各县可以各自为政,因此州里相安无事。后来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发粮,使陈、许两县的流民活了下来。根据流民的人口数量、路途远近分发粮食打发他们回乡,离开的人都用钱买香火在府门前烧香来为孙公祈福,有的人甚至感动得流泪。起初,提点刑狱害怕聚集的流民会成为盗贼,又爱惜常平、广惠仓的粮食,多次派送文牒制止孙公的做法,但孙公没有听从。下属官员都争着说:“不可以这样做。”但孙公依然如故。等到被替代离去,州里的百姓关闭城门挽留他,傍晚时,与百姓争抢着才出了城门,便以告老还乡的方式退休。当今皇上登位,调任司封,赐金印紫绶。孙公在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11、1.B2.D3.D4.①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②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5.关其思和邻人之父6.【相关启示、观点】: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和成语来辨析。B项,“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理解为“显赫”错误;从这句话的语境来看,“阴为厚利”和“显为名高”结构一致,故“阴”与“显”两词的意思相关或相反,“阴”意思是“暗中”,“显”应为“表面”。故选B。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D项,两个“见”都表被动。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因为。B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顺承。C项,第一个“因”,于是就;第二个“因”介词,借助。故选D。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D项,“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这句话的关键点如下:“于”表被动,被君主宠爱;“智当”,才智恰当;“加亲”,更加亲近。这句话的译文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选项不但把句式翻译错误,同时也曲解了实词。故选D。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智”,形容词意动,认为聪明;“而”表转折;“疑”,对……起了疑心。第二句中,“说者”,游说的人;“婴”,动词,触动;“人主”,君主;“则”,就;“几”,差不多。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如下: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要做到文从句顺。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要求指出这“二人”是谁。先到第五段找到这句话,然后到前面找出这两个人。第三段和第四段讲了两件事,考生要到其中找出两个“说者”,且一个是“厚者为戮”,一个是“薄者见疑”,前者是第三段中的“关其思”,因为第三段说到“武公怒而戮之”;后者是第四段中的“邻人之父”,因为第四段说的是“而疑邻人之父”。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事件做出评价。先概括文中三个寓言故事中人物的表现以及各自的结果,然后进行概括和评价。第一件事是郑武公伐胡,郑武公的目的是“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而关其思也回答“胡”,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地位,直接把君主心中刻意隐匿的事情说了出来,;第二件事是智子疑邻,邻人之父忽略了自己和听者之间关系的亲疏;第三件事是弥子瑕失宠,他没有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忽略情绪的变化。参考译文: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12、例文:写给黄英同学的一封信亲爱的黄英同学:展信佳。这个假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此时此刻,我的眼前却展现出你在武汉某方舱医院病床边,刻苦学习的模样。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力量:奋战一线的“逆行英雄”、积极治疗的坚强患者、驰援武汉的八方同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化作暖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