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身正气惊天地,满腔爱国震古今《苏武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2.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汉书》的叙事艺术。
3.领略《苏武传》所展现的苏武的人物风采,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继续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2.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汉书》的叙事艺术。
3.领略《苏武传》所展现的苏武的人物风采,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能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让我们来了解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苏武牧羊。
任务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班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后汉书·班固传》),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平匈奴有功,骄傲日盛,窦氏家族在京城肆意强夺民财,甚至谋划杀死皇帝,后被和帝一举铲除。窦宪案发后,当时的洛阳令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进监狱拷打折磨,冤死狱中,卒年61岁。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妹妹:班昭(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2.了解《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3.后人评《汉书》
范晔: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傅玄: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
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黄庭坚: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罗璧: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章学诚:史之良,首推迁、固;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4.《苏武传》背景--汉匈之战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期:攻打无果,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而且鞮侯单于也曾多次挫败汉朝进攻。匈奴单于有意示好(表面和好,内地窥探虚实,互扣使者为人质)。
汉昭帝时期: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任务二:梳理文本
1.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两派别的人物。
大汉:汉武帝、汉昭帝、苏武、张胜、常惠
匈奴:单于、缑王、虞常、卫律、李陵
2.逐段梳理分析。
(第1段字词解释此处略)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时的任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窥观"匈奴
暗示: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而“厚赂单于”“单于益骄”,这并非汉之“所望”,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2、3段字词解释此处略)
1.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的是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苏武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正使,副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第4段字词解释此处略)苏武的形象在3、4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分析其自杀的原因和产生的反响?(用原文的话)
(说明:苏武“欲自杀"被劝止后未实施行,也有自己的考量,因为未被询问先行自杀,不加辩驳,无异于自陈其罪;此次当着卫律的面自杀,反而显得坦荡刚烈。)
(第5段字词解释此处略)
1.卫律是怎样一步步招降的?从中可以看出卫律是一个怎样的人?
2.面对卫律一步步招降,苏武是怎样应对的?从中体现出苏武怎样的精神?
“武不动”:视死如归(恐吓威逼只对张胜有用,对苏武却无效果)
“武不应":忠贞不二(与前面的“不动”相照应,苏武既不怕死,又不爱利。)
“骂律":一身正气(苏武被彻底激怒,正义凛然,铿锵有力,有三层意思:其一,你本是汉臣却当叛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二,单于让你审理此案,你却居心叵测。其三,你以我为借口向汉开战,最终受害的将是匈奴。)
(第6段字词解释此处略)
1.苏武不投降,匈奴怎样折磨他?苏武怎样应对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形象?
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形象: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爱国忠诚的民族英雄!
2.苏武在匈奴突遭变故曾两度自杀,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
不矛盾。引佩刀自刺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他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第7段字词解释此处略)
(第8段字词解释此处略)补充课文第8段省略内容如下: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译文: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1.在第7、8两段中,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2.面对“法令亡常"的君主,苏武仍对其肝脑涂地,你如何看待苏武的忠心?
从家国角度看待此事,李陵忠国是有条件的,而苏武信奉的是儒家“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思想,愿意“杀身自效”,以报答皇帝对他们一家的知遇之恩,“虽蒙斧钺汤钱,诚甘乐之”。不仅不记仇很,还能保持感恩,听闻汉武帝驾崩,大哭吐血数月,这诚然有愚忠的一面,但其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值得赞扬的高尚行为,而且他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愿引起汉匈两国不必要的纷争,甚至愿意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从历史角度来看,苏武故事为后人传颂,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人家国观念的形成。
3.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场面有何不同?联系卫律与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推断作者对其二人有什么态度?
(说明:“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出自课文第9段后省略的文字。)
作者在叙写卫律招降与李陵劝降这两个事件时,并未对卫律、李陵、苏武的语言行为作出议论,(而《史记》中有对人物的评价议论),但在叙事中自有是非褒贬寓焉,即以事代论,这就是“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也就是“于序事中寓论断"。
(第9、10段字词解释此处略)苏武“留匈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靠的是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包含的感情:
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任务三:全文探究
1.归纳整理:请从课文中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例子。
2.理清文章脉络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招降——幽置大窖、北海牧羊——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3.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1)详略得当
①人物上的详略得当: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
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②情节上的详略得当:精于剪裁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说明: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也更能凸显主题,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语言、细节描写
①语言描写如:将要受审讯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语言)
②细节描写: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3)对比反衬
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张胜的贪生怕死: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的大义凛然: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卫律的卖国求荣VS苏武的高风亮节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李陵的计较个人: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的忠君报国: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总结:
作者在写传时详略得当,重点场面浓墨重彩,精于剪裁,夺人眼球,用典型的语言描写赋予人物个性,加入细节描写,真切感人,将人物进行对比反衬,于序事中寓论断,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苏武,他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是儒家正统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形象。
有关苏武的评价:
唐代温庭筠在《苏武庙》中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汉臣形象;
李白在《苏武》中歌其“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的拳拳的爱国情怀。
南宋陆游在《书愤》中歌颂他“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人格操守;
南宋文天祥用《题苏武忠节图》夸赞苏武“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
明朝刘基在《感兴(五首)》中称赞“苏武节来无忌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血管内科招聘合同医务人员
- 消防工程脚手架搭建合同样本
- 质量检测保密协议管理办法
- 咨询公司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 环保设备采购招投标规程
- 商业步行街买卖合同样本
-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秋季计划
- 质量管理部年度工作目标与实施计划
- 品牌联名产品的成功案例分析计划
- 《文言文翻译原则》课件
- 去极端化教育课件
- 爆破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 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10号)用于双滚式压碎机的传动系统中
- 理血剂新4温经汤
- GB/T 20624.1-2006色漆和清漆快速变形(耐冲击性)试验第1部分:落锤试验(大面积冲头)
- GB/T 13611-2006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 GB/T 12496.8-2015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碘吸附值的测定
- 一带一路战略课件
- 病毒性肺炎影像诊断新课件
- 《财税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 中级计量经济学-计量试题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