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概念解读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作方式:劳作方式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劳作方式又可以称为劳动方式,属于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决定性作用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灌钢法:①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②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③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1、耕作工具一、农业工具的变化青铜器农具数量有限,非金属工具仍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主体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赫梯人先掌握冶铁技术,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木、石、骨、蚌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石器时代新石器晚期金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公元前15-14世纪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演变趋势(特点)?①从制作材料上看:由取材自然(如骨、木、石等)到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如青铜、铁等)。②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石器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③从使用动力上看:从人力到畜力,不断丰富。④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由粗到精的历程。二牛三人(汉代耦犁)二牛一人(汉代)一牛一人【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②两汉时期:出现耦犁和犁壁,进一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至此,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曲辕犁(唐朝)3、灌溉工具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力。(2)演变趋势(特点):春秋时期唐朝宋朝东汉末年翻车(马钧改进)桔槔筒车高转筒车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明清风力水车一、农业工具的进步(3)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1)演变: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②改变传统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开发利用新的土地资源4、畜牧业驯养工具(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2)驯养:圈厩(jiù)、马槽等射猎1489清乾隆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圈厩马槽一、农业工具的进步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中国原始社会①旧石器(打制石器)②新石器(磨制石器)③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陶器汲水灌溉先秦①有限青铜农具②战国铁农具推广杠杆原理(桔槔)秦汉——明清①南北朝——灌钢法②唐朝——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①东汉末—翻车②唐朝——筒车

世界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古埃及——杠杆小结:农业工具的变化圈厩马槽弓箭网1、目前发现的汉代牛耕画像石皆位于汉代的北方州郡,即使是最靠南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的“二牛二人式”耕作图画像石也在淮河以北。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A.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方不适宜农业耕作C.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D.忽视牛耕技术的推广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

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手工业工具的进步【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1-22,总结纺织工具演变历程(一)纺织工具

时间工具及其用途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以后

古代西方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骨针陶纺轮汉代手摇纺车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黄道婆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纺织工具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2024/12/1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4最初泥条盘筑(制造陶器)新石器晚期坯车(制坯)南朝

匣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唐宋时期

支钉(防止粘连)半坡人制造的陶器2024/12/1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5官窑穿戴瓶钧窑玫瑰紫釉尊定窑孩儿枕汝窑天青长颈瓶哥窑海棠式花盆✹✹✹意大利画家的《群神宴》中的中国青花瓷西式订制陶瓷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熔化金属原料打击金属原料磨平金属熔化金属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土炉坩锅范锉锤冶金工具进步简表锻打(小型)铸造(大型)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类别时期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约3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汉朝元朝制瓷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唐宋冶炼工具商周战国东汉骨针陶纺轮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柸车制柸匣钵,可防止柸体污损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土炉、锤、锉、坩埚、范等水排劳作方式的发展劳作方式的发展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思考:1、左图中体现了什么时期的劳作方式?这种劳作方式有什么特点?在当时为什么采取这种劳作方式?2、右图中的劳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发生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汉书·食货志》农业家庭式劳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1)时间:(2)原因:性质:春秋战国时期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农民自身因素:④封建政府扶植: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采取重农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男耕女织。(2)封闭性: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3)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讲究耕作效率等。(一)“男耕女织”:农业家庭式劳作根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P22“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地位: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积极: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赋税。②推动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局限:市场性不强,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思考:上图中的劳作方式是什么?这种劳作方式有什么特点?代表地区有哪些?

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代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乌堡,乌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乌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南方的情况有所不同。南方的土地大部分是移民拓殖而来,大地主封占山水,修营别业,招律农民开发,即“募招浮客,分耕其中”。在这种分种制下,主人向田客抑配,有时配给耕牛、种子,生产过程和收割分配时都由田主或知庄、典计等监督。《汉书》记载:“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此外,有时还有一定的劳役。在分种制下,田客不能“起移”,有的“随田细客”。可见,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二)“募招浮客,分耕其中”:农业庄园式劳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庄园经济的主要特征。①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②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③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④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⑤东汉末年的庄园呈现出庄园武装化、堡垒化的趋势。【拓展】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类型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西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一般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私营春秋战国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春秋战国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逐渐破产。劳作方式的发展劳作方式特点代表农业集体劳作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商周时期,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家庭式劳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庄园式劳作①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②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③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④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⑤东汉末年的庄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