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子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用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B.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突出了文章的价值,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C.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3分)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蓝袍先生(节选)陈忠实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学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叠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蓝袍先生——”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作了铺垫。B.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8.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的异同点。(4分)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学曰:“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御史默不对。(选自《盐铁论·论儒》,有删改)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端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材料三: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稀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居A今之朝B不C易其俗D而成E千乘之F势C不能一朝H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能变己而从俗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思相同。B.而,连词,表转折,与《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的“而”用法和意思相同。C.敝,疲惫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D.乡,同“向”,指原来。与《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的“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国公子季札认为阖闾杀死吴王僚是不义之举,就离开吴国到延陵去,一辈子不再进入吴国。文学认为季札是执德秉义的君子。B.季氏做了不合道义的事,赶走了他的国君,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孔子的弟子却做季氏的家臣,这在御史看来就是言行不一的表现。C.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孔子忧虑百姓遭受祸患想要使他们脱离危险,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于是就周游列国。D.太史公认为道家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说,能与时势、事务随同发展,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约,且容易把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4分)(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4分)14.御史认为“孔子见南子,非礼也”是“贬道以求容”,你同意吗?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②,也应学得老渔蓑。【注】①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②经惯,意指经历一段时间,已经习惯当前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起笔点明离宴,似悲实旷。B.临别赠言,叹离别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之语。C.词人把“千里”“近”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有“天涯若比邻”之意。D.建康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词人眺望对面的中原山河,引起了深沉的家国之恨。16.这首词的下阕情感复杂且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象征手法,用采集植物来表现自己早晚都勤勉修德的行为。(2)《顶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静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所谓君子,必须有着人性的优雅。为了这优雅,他们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时期,那是一个以优雅为美、追求人生使命的时代。几乎每一段故事,包括每一场战争,都会涉及礼。婚丧嫁娶、迎宾送别、祭祀盟会、节日庆典,都离不开礼乐。歌之舞之,钟鼓而食。行礼、奏乐、吟诗,是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时的中原大地,是真正的“礼义之邦”。而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说“()”所以,只有形式,并不是真正的优雅。所有这些形式,都要服从于内在的“仁”。没有仁德,算不上君子。春秋之时,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可是他所象征的礼乐尚存。信奉礼乐的就是中华之人,否则就是蛮夷之人。礼乐也成为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的力量之源。春秋结束了,礼乐的余音渐渐远去,然而君子之风却从远古一直吹拂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人不时地穿越时光,回溯到春秋,去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它们从不枯竭,弥久常新。18.以下句子填入括号中,使文段语句通顺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9.文段中划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此种修辞在这句话中的构成和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言语的交际功能才能充分实现;研讨语言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环境,即话语前后相毗邻的语句,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或者说“情景语境”,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第三是话语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理解,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会受到这三类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表达中,为了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要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考虑不同的语境因素。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根据上文段中话语宏观使用环境的相关内容,分析《茶馆》中王利发的语言所体现的语境对人物语言产生的影响。(6分)第一幕(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嘛!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第二幕(茶馆经过改良正准备重新开张)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远处隐隐有炮声。]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第三幕(小唐铁嘴前来威逼王利发交出康大妈)小唐铁嘴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注:《茶馆》三幕的时代背景分别是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B.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C.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D.中国红基会发起“春雨行动”,倡议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赠急需的水、粮食、善款等生活物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D【详解】A.“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为“接近”。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C.“导致”强加因果,“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2.B【详解】B.“汉赋难见个人情性”错,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选项范围失当。故选B。3.D【详解】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4.(3分)①文学的独立地位/文学的独立门类/文学的学术分化;②自觉的最终表现/自觉的最重要表现:③引用论证。5.(6分)①文体辨析上,辞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②审美特性追求上,《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这一特征;③表达思想与情性上,《归去来兮辞》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6.A【详解】“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该句表现的应该是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有些微反抗”。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D.“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错。“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而不是表现杨马娃对‘我’的惩罚的信服。故选A。7.D【详解】“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故选D。8.(4分)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象征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和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象征师道尊严和旧教育,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压抑人的天性。9.(6分)①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③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④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10.BDG11.B【详解】A.正确。都是怎么或者哪里能的意思。句意: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喜笑颜开?B.错误。转折/因果。句意:孔子嘴上这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贿赂秦国,导致自己力量减弱。C.正确。疲惫/损害。句意:身体极其劳累就要疲惫。/依靠别人的力量又损害他。D.正确。同“向”,原来/同乡。句意:我原来不想见她。/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故选B。12.C【详解】C.“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错误,根据材料三“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吾乡为弗见”可知,孔子是为了拯救百姓而不得不违背道义。故选C。13.(1)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有听说过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2)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实施。14.不赞成御史的观点。(1)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南子为君,孔子为臣,南子约见孔子,孔子不得不见,所以孔子见南子,非非礼。(2)“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吾乡为弗见”,孔子开始是拒绝见南子的,最后不得不见,可见孔子并非为“求容”而“枉道”见南子。译文:材料一:文学说:“君子遵行仁德、秉持礼义而行动,仓促匆忙时必须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孟子说:‘处在现在的时代,不改变现在的风俗习惯,即使发展成千乘之势,我也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因为阖闾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札就离开吴国而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眄因此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违背道义而取得(君主)容纳,是至也不能那样做的。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有听说过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御史说:“《论语》上说:‘亲自干了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孔子嘴上这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行为无道,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不授受,不相互敬酒。’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佞臣,孔子通过他去晋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礼义。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真正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爵位而隐退呢?”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君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地方官,天下混乱,这是贤圣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而想使他们脱离危险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拯救溺水的人,自己一定会沾湿。现在百姓陷入沟壑,想要救助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御史默然无语以对。材料二: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实施。但儒家确立了君臣父子间相处的礼仪,以及夫妇长幼之间的礼仪区别,这是不可以改变的。道家令人精神专一,行动都与无形的“道”相合,使万物得以丰富和充足。道家这种学术,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说,兼采儒家与墨家的优点,聚合名家与法家的精要,和时势随同发展,与事物的变化相随,创建风俗,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约,且容易把握,事半而功倍。儒家则与道家不同。他们觉得君主应该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所提倡的东西臣下就应该附和,君主走在前面臣下就应该在后面紧跟。如此一来,君主就会劳累不堪而臣子却十分安逸。人的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极其劳累就要疲惫。倘若精神和身体总是难以安宁,却想要自己的生命和天地一般长久,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儒家以六艺为法式。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有功效”。材料三: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看得起我国国君并想结为兄弟的,一定要面见我们国君的夫人。我们国君的夫人希望和您见面。”孔子表示辞谢,但还是迫不得已前去见她。夫人在细葛布的帷帐之中。孔子进入门内,面朝北行叩头之礼。夫人在帷帐中行拜礼两次,身上佩戴的环佩玉器叮当作响。孔子归来后说:“我原来不想见她,既然前去见她就应该以礼相答谢。”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起誓说:“如果我说的不是真的,就让上天厌恶我吧!就让上天厌恶我吧!”15.(3分)D【解析】“词人眺望对面的中原山河”错。诗中“无情对面是山河”意为“如果没有感情,即使面对面也如隔山河。”词中的“对面”是“面对着面”的意思。16.(6分)①词人寄语石头城下水,如今不再怕“风波”。有归退田园当无宦海风波之虞的释然,亦有被排挤、受打击的牢骚与不满。(3分)②词人闲居山林,假使不与鸥鸟为伴,也和披着蓑衣的渔父差不多,有隐逸生活的闲适自得。然而德才兼备却隐居不仕、闲适旷达的背后,是壮志难酬的愤懑。(3分)17.(8分)①朝寨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②冥然兀坐,万籁有声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④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18.(3分)B【解析】题目考查文本逻辑。由上文阐述“而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和下文内在的“仁”,可见句子中需要同时包含这“仁”“礼”“乐”,且要以“仁”为重点。因此选择B。A强调学习的状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B.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又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怎么对待乐呢?C.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很重大吗?D.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19.(3分)运用了拟物(比拟)的修辞手法。该句使用“枯竭”一词,将君子之风当成欣欣向荣的植物或者源源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学期初中数学老师教学计划例文
- 吉林省EPS泡沫制品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
- 2024年月份市场部主管工作计划书
- 2024年副总经理工作总结及计划
- 财务部工作总结回顾及2019年工作计划
- 临沂大学《英语视听说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售后部职员个人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 聊城大学《声乐外语德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办公室个人工作计划人防办公室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教育局学前教育工作计划
- 医院内分泌科危急重症应急预案
- 第三单元第1课 标志设计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苏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 3套(含答案)
- 肿瘤物理消融治疗新进展
- 独立站合同模板
- 行政管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曲阜师范大学
- 安徽省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 小儿短肠综合征
- 2024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背诵专用知识点
- 2024年全新部编闽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 电机扭矩与丝杆推力关系(自动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