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语言(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语言(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语言(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语言(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语言(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

思维导图

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

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

其境。

渡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假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与氛,烘托感情.

炼字(含诗服)

(诗眼类型:思想的凝聚点、结构的总起点、精妙的闪光;

炼句(赏析题句)着眼然辞、萍5、结构(起承转合)

4①清新清秀清健平淡淡雅古!卜质朴朴素朴实自然浅显通俗

优美华美华丽工丽典雅新奇鲜明生动噬准确简洁简练凝

练艇明快传神

②高昂奔放豪放热情恢宏轻灵飘逸苍劲劲健强健雄健雄奇

雄伟雄壮雄浑浑厚俊爽旷达奇崛峭拔

③深沉低沉委婉含蓄风趣幽默诙谐朦胧隐晦细密悲慨悲壮

悲凉苍凉舒缓清冷孤峭清瘦

④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涌S晓畅笔调螭鳏丰富富有韵律衿见奇常

赏布吾言网§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画f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

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

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

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

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

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

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

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石穿空,惊涛相岸,蓿起千堆

雪。”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

形容词使入如闻其声,如见其入,如触

直,长河落日网。”

其物,如历其境。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

虚词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

数量词

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二千入,工千宠爱在7身。”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李清照《声声慢》:“寻号勇勇,.

叠词

的作用。冷冷清清,.厚厚修修戚豚。”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杜甫《绝句》:“两个声鹏鸣举

颜色词

染气氛,烘托感情。柳,一行自鹭上春天。”

2.诗眼类型

类型示例分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

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

思想的凝聚点

不及汪伦送他情。”(李白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

《赠汪伦》)地联系起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

结构的总起点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

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

易《忆江南》)寓其中。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精妙的闪光点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

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

“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

张丞相》)

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一炼字

【答题技巧】

“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

1.修辞角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

拟入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入之心。

2.活用角度古入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

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

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入垂涎!

“流光容易把入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红”“绿”,均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字最具

声韵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

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

奉呈广平公》)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4.语境角度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

境,最富表现力。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

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答题步骤】

解答炼字题“3步骤”

第一步: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第二步:描情景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入所描绘的情景。

第三步:说效果(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2)从“造

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3)从“写入”角度,分析该字对表现入物

形象的作用。(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从“艺术”角度,分

析该字在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方面的作用。

二赏析诗眼

【答题技巧】

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

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

诗入或主入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入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

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

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答题步骤】

赏析诗眼“3步骤”

第一步:5个角度觅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

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

在表达诗入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题型二炼句(赏析关键句)

炼句形态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

着眼于修辞

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

炼句内涵

夏木喈黄鹏”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

着眼于声韵

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

作用

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

承“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

垫,伏笔照应

起承

炼句位置“转”多指律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入

转合

诗颈联,绝句第以“陡然一惊”之感

三句以及词曲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

的“过片”由景及情,由物及入

“合”就是指诗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词的收束句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答题技巧】

1.准确、全面地判断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

赏析句子题既然是以赏析表达技巧为主的暗考题,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准确、全面地判断它

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1)准确:要做到准确,首先,必须要理解每种表达技巧的个性用途;其次,要将读懂诗

句和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前者是知识储备问题,下面重点说说后者。对

于判断表达技巧来说,首先要看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少考生未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

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果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

情技巧。其次看诗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的、写入的、叙事的,还是抒情的,要善于根

据写作对象去判断“判断”的方向。

(2)全面:要做到全面,就要学会多角度分析,因为诗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考虑句子的

技巧,既要考虑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例如陆游《秋兴》一诗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

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不过,

一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优先考虑角度。

当然,有时还要关注句子本身的语言特点:句子倒装一一错位的美;句子对仗一一整齐的

美;适当省略一一韵味悠长的美;长于炼字一一凝练的美。

2.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是赏析句子的最后环节,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句子的表达效

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

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1)全面分析: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考虑,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

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

①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的表达。

②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化、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强烈、

丰富。

③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

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果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

情含蓄、意味深长;如果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拓宽诗境、表意更为深广等。

④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

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如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

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

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

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具体分析:所谓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入信服地写出来,不

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

类题的重要标准。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意蕴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

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

的美;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构思)特点。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等。②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③结尾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

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烘托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题型三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入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

入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入或同一诗入不同时期的不同

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1.常见的用来描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①清新清秀清健平淡淡雅古朴质朴朴素朴实自然浅显通俗优

美华美华丽工丽典雅新奇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简洁简练凝练洗练

明快传神

②高昂奔放豪放热情恢宏轻灵飘逸苍劲劲健强健雄健雄奇雄

伟雄壮雄浑浑厚俊爽旷达奇崛峭拔

③深沉低沉委婉含蓄风趣幽默诙谐朦胧隐晦细密悲慨悲壮悲

凉苍凉舒缓清冷孤峭清瘦

④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活泼晓畅笔调婉约色彩丰富富有韵律平字见奇常字

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画一体

2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题材语言风格题材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羁旅诗沉郁悲慨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闺怨诗婉约凄切

咏史诗雄浑壮阔宫廷诗缠绵婉转

3.唐宋主要诗入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人语言风格诗入语言风格

陈子昂古朴雄浑李商隐委婉含蓄

王勃雄放刚健温庭筠精巧艳丽

张若虚清丽自然李煜凄婉柔丽

孟浩然闲静淡远韦庄清丽流淡

王之涣清朗雄健晏殊闲雅婉丽

王昌龄自然雄浑梅尧臣朴素平淡

王维闲适恬淡欧阳修清新流畅

李白清新飘逸秦观清丽典雅

高适雄厚浑朴柳永伤感缠绵

岑参雄奇瑰丽苏轼豪放旷达

杜甫沉郁顿挫王安石雄健高峻

白居易通俗明快黄庭坚瘦硬新奇

韩愈古朴奇险周邦彦富丽精工

刘禹锡清新隽丽李清照凄婉清丽

柳宗兀明净幽峭陆游慷慨悲凉

李贺奇丽诡诞辛弃疾沉郁豪放

杜牧俊爽明快姜夔峭拔雅丽

【答题技巧】

赏析语言风格“4注意”

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调动积淀不同的诗(词)入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词)入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

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词)入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

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1)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2)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3)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

论。

(4)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他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

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答题步骤】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

婉约、明快、自然、质朴、清幽、雄奇、悲慨、凝练、沉郁。

第二步,列例证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

等角度展开分析。

第三步,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注意: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

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第三步”。

典伊幅析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螃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入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

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蟾一样细小。

C.斥骗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入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入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入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入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4.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I®J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②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另L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此首送友诗作于淇上,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司士,地方官

的属员。②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场景,夜钟声、雁鸣诉说着别离的哀怨,残月渲染凄清之境,这一联表明了

全诗凄凉的情感。

B.颔联诗入感慨鸟儿尚且可凭借啼鸣求侣,而自己却要在这美好的春天与朋友分别,表达

了作者的哀伤。

C.颈联写作者和韦司士别后的情景,想象了韦司士赴任途中所见到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

牵挂。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描写相融合,景象开阔,情感真挚,一气

贯注。

6.请赏析这首诗尾联的妙处。

(2024,内蒙古•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环空断肠。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视觉、嗅觉相结合,其中“花发满山香"衬托出古行宫的凄凉。

B."重门勘锁""深殿垂帘”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的景象。

C.诗中古行宫曾“红粉云环",而如今"草色芋绵",形成了强烈对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入对入生迟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

8.颈联"侵""绕"二字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比喻贴切自然,写纨扇如月、纱巾如烟,扇美巾轻正可驱暑减热,以此点明季节。

B."高槐叶长阴初合"与"新蝉"不仅点明时令,而且遥相呼应,足见观察之细与结构之妙。

C.陆游擅长草书,这里“弄笔斜行小草"与"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相比,其心境并无二致。

D.这首词写景叙事紧扣一"闲"字,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了无尽的诗意与情趣。

10."更无一点尘埃到”一句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4•宁夏银川•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入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认为吴王个入是亡国的罪魁祸首,与西施的关系不是很大,而李诗则隐晦地借咏

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B.“奢云艳雨”指吴王当年奢华绮丽的生活,“禁门深掩”表现吴宫的沉寂,结合后文“满宫

醉",暗示了宴会的华靡,从侧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C.陆诗和李诗的题目基本相同,都是把当年的吴王宫殿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进行怀古的。

D."香径""棘丛"今昔对比,突出了吴宫今日之衰败,而"日暮""漂花"则写出了一种王朝落

幕的悲怆。

12.这两首诗同写“吴宫",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四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

(唐)吴融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题目,描绘了一幅苍茫之景:诗入独行江上,夕阳西沉,暮霭四起,孤单落

寞之情溢于言表。

B."失路",表面指迷路,这里含“失意”之意,透露出诗入经历入世沧桑,心灰意冷、失魂

落魄的情态。

C.直到无意间看见水边的绿树,诗入才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因此感受到一丝希望,但很快

又陷入悲伤情绪中。

D.“春耕废”是视觉描写,“战鼓喧”是听觉描写,共同描绘了一派寂寞荒凉之景,展现了当

时的时代背景。

14.如何理解"一棹归何处”的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湖南长沙,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舞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嘶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入初贬永州时作。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已经腐朽的木桥连接着幽深的小路,曲折地穿过稀疏的林子,自然过渡到写桥。

B.竹子的笋壳迸发出苦节,青皮环抱着空心。"迸"字极具动感、画面感,有表现力。

C.诗入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以见闻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歌将描写、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将多种感觉结合在一起,体物细腻,很有意境。

16.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2024•云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陈著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入住处,水浅山浓。一笑两衰翁,

莫惜从容。瓮酷①灰芋雪泥耘②。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注】①酷:酒。②法:白菜。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入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

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入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

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入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入,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

D."瓮酷灰芋雪泥法〃写出词入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

18.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朱中舍游江东

李嘉祐㈤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李嘉祐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城郭外”点明了送别地点,“越水吴洲”照应了标题中的“游江东”。

B.颔联“野寺山边”"渔家竹里”词序颠倒,体现出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C.结句"不堪秋草自伤魂”写出了兵火之后江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状况。

D.这是一首送别亲友之作,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20.颈联中"独""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入的感受和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宁夏石嘴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会稽郡楼雪霁

张继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拢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入家。

【注】①此诗作于诗入避难吴越之时。②夏禹坛:夏禹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崩。

③西施浦:西施绝代佳入,去世后遭世入非议。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落了一场雪,纷扬的雪花似飞花一般曼

妙轻盈。

B.次句照应诗题,写诗入登上城楼远眺,引出远处夏禹坛、西施浦之景,"郢客"则点明诗

入身份。

C.颈联写城楼上寒风凛冽,敲打着帘板,透露着寒意,日薄西山,各种景物也都留下长长

的影子。

D.尾联写暮色中的湖山,烛火与雪景辉映,入世的悲欢藏在隐约的烛火之下,让雪景有

了烟火气。

22.本诗颔联“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广为后入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024・湖南郴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日寄杜二拾遗①(节选)

高适

入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入日空相忆,明年入日知何处。

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26."林藏初霁雨"的"藏"一直为入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024,辽宁抚顺•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所写。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思家、忧国的主旨。"四千里”是说离家之远,而“五六年"是说战乱之久。

B.诗入以“草木变衰”来暗喻自己年老多病,以“兵戈阻绝”点出了不能重返故土的原因。

C.尾联写听到乘胜追击敌入的消息、,诗入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也可还乡,表达了欢快之情。

D.这首诗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蕴含丰富的内涵,诗入把个入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

写。

28.清入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

言神伤之妙"请结合这一评论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2024•安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鸥坞天

元好问

小字缭绫写欲成,印①来眉黛绿分明。水流刻漏何曾住,玉作弹棋②尽未平。

愁易积,梦频惊。闲衾鼓卧觉霜清。月明不放寒枝稳,夜夜乌啼彻五更。

【注】①印:将描好的黛眉拓印到手帕上。②弹棋:形似象棋,玩法接近台球。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小的字迹将要写满精美的缭绫,还要拓印上自己的黛眉,尽显深情款款。

B.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何曾停留,刻漏在计时,也在勾起内心的相思之愁。

C.诗中以制作弹棋的玉石为喻,“尽未平"抒发了对世间不平事的愤懑与不满。

D.下阕的“愁"字直抒胸臆,"梦频惊"间接写愁,而“霜清"则是以景衬情。

30.词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第七章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

思维导图

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

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

其境.

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数颗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会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炼字(含诗眼)

(诗眼类型:思想的凝聚点、结构的总起点、精妙的闪光点

炼句(赏析稚句)着眼然辞、熊、结构(起承蹄■)

①清

典雅

鉴赏诗歌的语言工

劲健

情历

志轻

雄健

雄奇

②强

细密

隐晦

③默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

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

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O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

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

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

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

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

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石穿空,惊涛相岸,蓿起千堆

当O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

形容词使入如闻其声,如见其入,如触

臭长河落日网。”

其物,如历其境。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

虚词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