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核心考点提分精练
小说文本:01.重要情节、细节的概括与理解
思维导图
定义及作用:人物活动及事件展开,推动主题,发展人物
构成:开端(背景,人物,关系),发展(矛瘠展
开),高潮(矛盾激化),结局(矛盾解决)
顺叙,倒叙,瞰,物
理-----
按内谷:费靖,战争,,睑…
理解和修括:理清脉络,概百件,分忻作用
定义及作用:细4要体描写,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主题
小说文本细节-----迺: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外貌
重要情节、细节的蹴与理解J理解和分折:找出关键,分析含义,酶作用
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细节构成情节,情节展现班节
仔细阅读,紧扣题干
答题技巧-----简洁概括,结合主题、M艺术特色
知识梳理
这部分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文本关键情节和重要细节的把握能力。小说是叙事的艺术,
情节和细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对情节和细节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是解读人物形象、把握
小说主题、理解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
一、情节的理解和概括
(一)情节的概念和作用: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展开过程以及围绕人物活动展开的一系
列事件。它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也是展现人物之间关系、推动小说主题发展的动力。
(二)情节的构成:一般而言,情节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L开端:交代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奠
定基础。
2.发展:故事矛盾冲突逐渐展开,情节向前推进,人物性格逐渐展现。
3.高潮:故事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激烈的阶段,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往往也是小说
主题的集中体现。
4.结局:故事矛盾冲突得到解决,情节发展告一段落,有的结局会留下悬念,引人深思。
(三)情节的类型:
L按照情节发展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主要以时间的推移来划分)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符合读者
阅读习惯。
(2)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
述。作用: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突出主题,增强感染力。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作用:补充交代背
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情节起衬托作用;丰富小说的内容,使结构
更加完整。
(4)平叙:指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分别进行叙述,然后再交汇到一起。也称并列。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增加文章的容量。
2.按照小说的内容:亲情情节、革命战争情节、社会风俗情节等(主要以事件的内容性质来划
分)
(四)如何理解和概括情节:
1.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图表、时间轴等
工具辅助理解。
2.概括主要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最重要的几个事件,并说明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
可以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串联。
3.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艺术效果呈现等方面的影响。
二、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一)细节的概念和作用:细节是指作品中细小而具体的事件、动作、语言、心理、景物描写
等。它是刻画人物、展现环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是文学
作品中感人的力量,它如同水中的盐,小说有了细节描写才能更有韵味。
(二)细节的类型:
1.动作细节: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氛围。
2.语言细节: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文化水平、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心理
状态等。
3.心理细节: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
4.环境细节:对人物活动场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有重
要的影响。
5.外貌细节: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
(三)如何理解和分析细节:
1.找出关键细节:关注那些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的细节。
2.分析细节的含义:挖掘细节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人物的某个动作可能暗示了其内心的矛
盾与挣扎,环境的某个细节可能象征了人物的命运。
3.概括细节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环境渲染等角度概括细节的作用,
可以使用“烘托……渲染……暗示……推动……揭示……”等词语。
三、情节和细节的关系
情节是由一系列细节构成的,细节描写依附于具体的情节。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情节更
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而完整的情节又是细节得以展现的舞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四、答题技巧
(一)仔细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情节发展和关键细节。
(二)紧扣题干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和分析。
(三)结合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避免就情节论情节、就细节论细节。
(四)注意使用相关的术语,例如,情节、细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动作描写、语
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阅读训练
国
练》一
长裙过踝半厘米
丹妮是我同事柯明的女儿,15岁,每天放学跑过一条街来办公室找她妈妈取钥匙。
我很奇怪,这么费事,为啥不配一把钥匙给她?柯明用不容置疑的目光看了我三秒钟说:
“必须这样做啊!她有钥匙,你怎么掌握她?”
有一天,丹妮来取钥匙时,柯明正好去上课了,钥匙她让我给丹妮。丹妮对我桌上中午逛
街时新买的长裙很感兴趣,她说:“你都大人了,干吗还栗穿长裙,要穿短裙才好看啊!”
我笑:“多短?”
丹妮低头在膝盖下比了一下,不甘心似的,又在膝盖上比了一下,再比,就到大腿根了。
她抬头,看着我,露出小虎牙羞涩地笑,说:“反正越短越好啦。”
我把那条蓝色碎花白底的雪纺长律拉出来比给丹妮,丹妮个子已经很高了,但是褚子还是
落到她的脚面上。
嗯。她点头,这裙子我穿给我妈看正好,过脚踝半厘米,我妈觉得很安全。
我哈哈大笑。鬼丫头,你妈真的会这样栗求你吗?
丹妮亮晶晶乌溜溜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一撅:“你还不信?她不让我拿钥匙,还不是
害怕我有了钥匙就可以为所欲为。我每天来取钥匙,相当于每天她都在提醒着我:别做坏事,
你这孙猴子逃不出我这如来佛的掌心啊!”
原来这样啊!我打算提前开溜,请小美女吃蛋挞,丹妮听后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坐在KFC里,丹妮大快朵颐,抽空跟我说:“阿姨,你要是当我妈就好了!我烦死我妈了。
从小,她就给我灌输,女孩胖了不好看,不能多吃。女孩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张嘴大笑,不能
穿短褚……一句话,当我妈的女儿,憋屈死人了!”
我哈哈大笑,我说:“击个掌吧!我当我妈的女儿也憋屈得要命呢!”
丹妮“啊”了一声,不会吧,你都这么大了……
怎么不会呀,女儿多大,老妈都是老妈啊,她恨不得把她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你,希望
你少走弯路。比如,我这个年纪还没找男朋友,我妈就跟你的想法一样,干吗栗穿长裙啊?要
把美腿露出来,男人才会喜欢啊!
丹妮笑了:''你家奶奶真潮啊,就是啊,你干吗不穿短裙嘛!”
我小声跟丹妮说:''因为要反抗啊!小时候,我想穿短裙时,她不让,现在,我想穿长裙,
她又唠叨,烦死人了!”
丹妮吸了一口冰可乐,说:“奶奶是为你好啊!小女孩穿短裙,会被人吃豆腐哎!还有啊,
现在男人都爱漂亮,你又不老,干吗把自己打扮得老气横秋的啊?赶紧去买条漂亮的短裙,膝
盖上半厘米,你这腿又细又长,穿上,肯定美呆了!”
这回是我撅着嘴意味深长地看着丹妮了。她被我看毛了,摸了摸脸,说:“什么什么嘛!”
我大笑:“这道理都懂,怎么还怪你妈烦呢?”
丹妮恍然大悟的样子,指着我说:“你……是不是我妈让你来劝我的,你快交代。”
“这个真没有。”我举双手发誓。
丹妮把整只汉堡消灭掉,也叹了口气:“等我做老妈时,我让我的孩子随便,想干什么干
什么!”
“真的吗?”我追问。
“或许不会!”丹妮哈哈大笑。她是个聪明且有思想的姑娘。
那次之后,她仍会每天来办公室取钥匙,不同的是会每天跟我聊几句,说说娱乐八卦或者
是哪个男星比较帅之类的话题。这让柯明无比嫉妒,她说:“怎么我也试图跟她说这些,她都
爱理不理的,却什么都告诉你?”
我指了指双腿说:“因为你的目的不纯,你是奔着让丹妮穿过踝半厘米的裙子去的。”
每个女孩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妈是离我们最近的人,她约束我们,不让这,禁止那,当
然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身边“最可恨”的人。
只是,我跟柯明说:“丹妮是个好女孩,道理她都懂,你要给她个叛逆的机会。或者,你
也应该给她一些自由。”
再一学期,丹妮给我发短信:我妈终于解放我了。我自己拥有了家里的钥匙,还有,我妈
说裙子可以穿短一点儿,但要在膝盖以下……哈哈,我现在其实更喜欢牛仔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柯明不让女儿丹妮拥有钥匙,是为了掌握女儿的行踪,防止女儿学坏,这体现了中国式家
长对子女控制的教育理念。
B.丹妮对“我”桌上的短裙很感兴趣,是因为青春期的她爱美,也体现了她渴望像成年人一
样拥有自主选择权。
C.丹妮在KFC里对“我”倾诉对母亲的不满,表明她与母亲的关系不好,内心十分渴望得到
像“我”一样的阿姨的理解。
D.小说结尾丹妮拥有了家里的钥匙,并可以穿短裙,说明柯明最终理解并完全接受了丹妮的
想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我”对丹妮每天来办公室取钥匙感到奇怪,由此引出母女二人的故事,
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小说中丹妮亮晶晶乌溜溜的大眼睛、露出的小虎牙等外貌描写,以及她对长裙的评价,生
动地刻画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形象。
C.“击个掌吧!”“什么什么嘛!”等口语化的表达,使人物语言更具生活气息,也拉近了“我”
与丹妮之间的距离。
D.小说以丹妮与母亲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展现了母女之间互相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结尾
又以“我”的短信结尾,给人画龙点睛之感。
3.文章中丹妮关于穿裙子长度的表述,分别体现了丹妮和柯明怎样的母女关系?请简要分析。
4.小说多处写到丹妮对母亲的“烦”,也有多处写到与母亲相关的细节,比如每天取钥匙、讨
论裙子长度等等。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只保留KFC里丹妮的倾诉,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
5.柯明和丹妮的母女关系,与“我”和母亲的关系,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正确。文中柯明说“她有钥匙,你怎么掌握她?”直接点明了不让女儿丹妮拥有
钥匙的原因,是为了控制女儿。这种做法体现了部分中国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控制,符合
“中国式家长”的特征。
B项错误。丹妮对短裙感兴趣,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渴望自主选择权。她对“我”说“你都大人
了,干吗还要穿长裙,要穿短裙才好看啊!”说明的是她对美的理解。虽然取钥匙和穿衣打扮
都和“自主选择权”有关,但是不能以偏概全,用“也”连接显得牵强,属于过度解读。
C项错误。丹妮倾诉对母亲的不满,重点是母亲对她生活的诸多限制,比如“女孩胖了不好看,
不能多吃。女孩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张嘴大笑,不能穿短裙……”,倾诉的对象是与母亲年纪
相仿的“阿姨”,而不是因为和母亲关系不好;丹妮渴望的是像成年人一样的自由,渴望被理
解、被尊重。选项曲解了丹妮倾诉的原因以及丹妮内心的渴望。
D项错误。结尾丹妮说“我妈说裙子可以穿短一点儿,但要在膝盖以下……”,说明柯明对丹
妮的穿衣打扮依然有所限制,并没有完全接受丹妮的想法。选项偷换概念,“可以穿短裙”和
“可以穿短一点儿的裙子(但要在膝盖以下)”是有区别的。
2.D
【解析】A项正确。小说以“我”的疑问开篇,“我”很奇怪丹妮为什么不自己配钥匙,设置
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随后柯明的话,以及丹妮关于穿裙子长度的表述,都指向了
“控制”这个关键词。由“钥匙”引出“裙子”,再由“裙子”引出母女之间的观念冲突,增
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项正确。”亮晶晶乌溜溜的大眼睛”“露出小虎牙”是对丹妮的外貌描写,展现了青春期少女
的活泼可爱。“裙子过脚踝半厘米”“越短越好啦”是对丹妮关于裙子的评价,反映了丹妮对美
的理解,以及青春期少女对成人世界的向往。这些外貌、语言描写,共同塑造了一个青春期少
女的形象。
C项正确。“击个掌吧!”“什么什么嘛!”等口语化的表达,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作为
同事的女儿,丹妮与“我”较为熟悉,因此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自然。“击个掌”的动作和
“什么什么嘛”的语气,表现出青春期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拉近了“我”与丹妮之间的距离。
D项错误。小说以丹妮的短信结尾,交代了丹妮与母亲关系的变化,以及丹妮自身的变化(更
喜欢牛仔裤)。但这并非“画龙点睛”之笔。“画龙点睛”是指在关键之处用精辟的语言点明要
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结尾短信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母女冲突的最终结果,使小说情节更加
完整。
3.丹妮对“裙子过脚踝半厘米”感到满意,体现出她对母亲的管束的无奈和妥协;柯明对丹
妮裙子长度的要求,反映出她对女儿的保护和控制,也体现出两代人之间观念的差异。
【解析】丹妮说的“裙子过脚踝半厘米,我妈觉得很安全”表面上看是丹妮在表达对长裙的认
可,实际上反映的是柯明对丹妮着装的限制。在丹妮看来,长裙是母亲眼中的“安全”,而不
是她自己喜欢的穿着方式,她只是为了迎合母亲的要求而选择穿长裙,这体现了她对母亲管束
的无奈和妥协。“过脚踝半厘米”这一细节描写,更凸显了柯明对丹妮的严格要求。柯明不允
许丹妮穿短裙,体现了她对女儿的保护,担心女儿因为穿着暴露而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体现
了她对女儿的控制,对女儿的着装拥有绝对的决定权。“长裙”在柯明眼中代表着“安全”“规
矩”,这与青春期少女追求个性的心理相冲突,反映出两代人之间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4.不好。
理由:①小说中丹妮对母亲的“烦”,是母女冲突的体现,也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删去后,小
说的矛盾冲突弱化,情节发展缺乏铺垫;②每天取钥匙、裙子长度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柯明
对女儿的控制,也侧面反映了丹妮对母亲的“烦”的程度,丰富了人物形象。删去后,人物
形象不够丰满,读者的阅读体验感也会大打折扣;③与倾诉内容形成对比,只有将丹妮对母
亲的“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更真切地反映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的隔阂。删去后,文
章的表现力减弱。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情节和细节描写作用的理解,是一道开放性的简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小
说的具体内容,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明确表明自
己的观点。“取钥匙”“裙子长度”等细节都是丹妮日常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正是这些看似琐
碎的细节,让丹妮对母亲的“烦”不断积累,最终在KFC里爆发出来。“每天取钥匙”暗示了
丹妮对母亲控制的不满,“裙子长度”的讨论则直接点明了母女二人的观念冲突。删去这些细
节描写,会使小说的矛盾冲突显得突兀,缺乏铺垫。如果删去这些细节,只保留KFC里的倾诉,
就相当于把“冲突”单拎出来。虽然能够展现丹妮内心的不满,但人物形象会比较单薄,故事
也缺乏真实感和感染力。保留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让读者看到,母女冲突并非只是丹妮单方
面的想法,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止匕外,丹妮关于长裙“过脚踝半厘米”
以及牛仔裤的表述,也暗示着青春期少女对成人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变化与成熟。
5.共同点:母亲都对女儿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干预和约束,母女之间存在代际冲突。
女儿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但也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同点:'‘我"与母亲的冲突,
主要集中在对“我”的婚恋、衣着打扮的干预上;柯明对丹妮的控制,不仅体现在衣着方面,
更体现在对丹妮人身自由的限制上。丹妮对母亲的不满表达得更直接,“我”对母亲的不满更
多地体现在行动上的“反抗”,相对而言,丹妮更大胆、主动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关系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对
两组母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情节,找出两组母女关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
同点。
共同点:“我妈就跟你的想法一样,干吗要穿长裙啊?要把美腿露出来,男人才会喜欢啊!”“从
小,她就给我灌输,女孩胖了不好看,不能多吃。女孩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张嘴大笑,不能穿
短裙”,两组母女关系的共同点,在于母亲对女儿生活的干预,这种干预包含着两代人观念的
冲突。“你还不信?她不让我拿钥匙,还不是害怕我有了钥匙就可以为所欲为。我每天来取钥
匙,相当于每天她都在提醒着我:别做坏事,你这孙猴子逃不出我这如来佛的掌心啊!”“等我
做老妈时,我让我的孩子随便,想干什么干什么!”说明丹妮理解母亲,而“因为要反抗啊!
小时候,我想穿短裙时,她不让,现在,我想穿长裙,她又唠叨,烦死人了!”则体现“我”
对母亲的“反抗”以及“反抗”背后的理解。
不同点:首先是干预的内容不同,柯明对丹妮的干预和控制,不仅体现在衣着上,更体现在对
丹妮人身自由的限制上(不给钥匙),衣着只是柯明控制女儿的一个方面。‘'我"和母亲的冲突,
则主要体现在对“我”个人生活的干预上,比如催婚,对“我”的穿衣风格的评判。其次是女
儿对母亲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丹妮当面跟“我”倾诉对母亲的不满,并以“叛逆”的方式(过
脚踝半厘米的长裙)来表达她的反抗。“我”对母亲的反抗则比较委婉,主要体现在对母亲建
议的“反着来”上,例如小时候想穿短裙,母亲不让穿;现在想穿长裙了,母亲又说要穿短裙。
由此可见,丹妮的性格更加大胆、主动,“我”则比较内敛、被动。
练习二
小花
黄昏时节,女儿悄悄穿过大厅,出门去了。
妻子走过来,轻声道:“你知道孩子做什么去了?”
“不知道。”
“她卖花去了……”
我愕然:“卖花?”
女儿去年考上一所著名医学院的“8年制”,即本硕博连读。要在8年内完成别人11年的
学业,学校当然不会“便宜”了这些孩子,往往一天上12节课。
她像读小学、中学时一样,暑假不参加任何补习班,也不读课本,每天只读杂志报纸小说,
读英文原版《呼啸山庄》,起劲侍弄门前那小小的花园。我想,也好,她在学校里累坏了。换
换生活方式吧。家中那些废弃的一次性塑料杯都被她搜罗起来,装进泥土,上面铺一层白色碎
石,栽一棵小小的植物骨朵儿。那是吊兰和紫罗兰两种常见花草,我们家屋前屋后长了很多,
前者开白色细碎小花,后者开淡紫红色细碎小花,都很寻常,且均无香气。女儿这是在做什么
呢,是不是对比观察植物生长?
考上“8年制”令很多人钦佩或羡慕,但女儿却不高兴。中学6年,她喜欢跟我们到菜农
家去,到菜地里去。她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学农业,学作物栽培,种草种树种菜种粮食,等等。
我历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高考时例外了一次,令她必须填报医学院。她照办了,但
明显是迫于爸爸的压力,直到大学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怏怏不乐。我觉得有点儿对不起孩子,
因此不干预她的暑期活动,不问她为什么栽那么多吊兰、紫罗兰骨朵儿……
“她在小塑料杯中栽那些东西,”我沉吟道,“原来是想当卖花姑娘啊?
“是的。”妻子点点头。
“卖花,到哪儿卖呢?”
“比一比。”
“比一比”是闹市区一家大型超市,离家两三里路。
一个多小时后女儿回来了,悄悄告诉她妈妈:卖了4杯,赚了8元钱。
第二天也是黄昏出去。一个多小时后回来,卖了5杯,也是赚8元钱。有个人一次买了4
杯,说我买了这么多,你得多给我一杯,于是女儿给他优惠了一杯。
第三天出门时天色全黑了,一杯也没卖掉。
于是第四天她早早就去了,那时太阳还挂在地平线上。我对妻子说:“我得去看看。”
她背朝马路,面朝超市大楼,坐在人行道边滚烫的地面上,微微倾首看着两三米外的地面,
没发现我从她面前走过。小竹篮中放着一块硬纸板,写着稚拙的字体:吊兰两元。
我绕了一圈,从女儿背后的马路上经过,看见她身边有个年轻人正擎起一杯吊兰细看,可
能是在考虑买不买。20分钟后我又经过,这次看见一个妇女弯着腰察看,像在跟女儿讨价还
价...
我忽然觉得对不起女儿。她个头不算高,上大学后又瘦了很多,眼前的她坐在地上低着头
就缩得更小了。我怎么也是个“著名作家”吧,在很多人心目中算“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
就让女儿摆小摊呢?
我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她笑而不答。
孩子外出摆摊不是缘于我们的无能和家境的清贫,而是出自她自己的选择、她的意愿、她
的性格。
是的,性格。她在另一个城市读小学时,先是班长,后是班干,后是组长,最后什么都不
是了。换上别的孩子多半会闹情绪,她却一直乐呵呵的,普通一兵当得很好,考绩一直拔尖。
清扫学校的大厕所,别人都不愿干,就由她负责。每次她都干得满头大汗,非常认真,厕
所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连负责了好几年,直到离开那所小学,随我们来南方。我开
玩笑,说她是“弼马温”。
变换教室,课桌沉重,两个男孩搬一张,她却双手端一张,迈开脚步便走。
她小时候体育差,比赛时总是轮不上她,就为同学们抱衣服,大家的衣物在她身上摞成一
座小山。她仍然兴高采烈,全力投入,跟大家一起鼓掌、欢呼、喊加油。
迁居这个小城市又是多年了,女儿也从小学生成了大学生。回家度假,她仍常跟中学同学
见面,那些同学有的已升入大学,有的复读。女儿常来往的不是官员富商的孩子,而是农民的
孩子。女儿说,她们有的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皮肤都晒黑晒脱皮了;有的利用假期打工,有的
甚至远赴东莞打工。一个女同学家在市区,无农活可做,也没到外地打工,便帮亲戚摆小摊卖
些针头线脑,地点就在“比一比”门外,女儿常去陪她摆摊。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因为家境贫
穷才打工或摆摊的,因此,女儿向往的并非她们能“挣钱”,而是别的什么。我知道女儿回家
后常对妈妈谈起看同学打工或摆摊的见闻和感受,但没想到她自己也……
快开学了,她还去卖花,又去晚了,没卖出一杯。翌日上午她试着换到农贸市场去卖,不
料刚在卖小鱼虾和小菜的小贩中找了个小小空当,便引来小贩们的排斥,而且市场管理人员也
来驱赶了,她只得起身随着小贩们一起打游击。那次只卖出一杯。那些人当然不知道这个女孩
是一位未来的医学博士,到这里来也并非为了抢地盘、做生意……
然而没法子,还得回“比一比”去。这一次旗开得胜,十几个小塑料杯中的骨朵儿都卖光
了,家里也没有存货了。看得出女儿那天非常满意,还进超市去给我买了一袋葵花子,说这是
她的利润所得。
十八九岁被称为花季,这时的女孩最美也最爱美。可是女儿总是短发上别一个卡子,衣服
总是黑的、灰的、蓝的、黑灰色的、蓝灰色的,还有军训时发的迷彩服。上次寒假回来跟老同
学们聚会,她穿的居然还是中学校服的裤子。一位出身农家的女同学上下打量她:“唉,你也
得改变一下了!”
女儿听后,只是笑笑,至今没有改变。
我问妻子:“孩子外出卖花时是不是流露过‘硬起头皮'、'下定决心'、'体验生活'或'勇
敢跨出这一步’之类情绪?”
妻子摇头:''不,她做这一切和说起这一切时,都显得平淡无奇,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新学期开始了,女儿回学校去了。家里屋前屋后的吊兰和紫罗兰在初秋微雨的滋润下仿佛
越来越茂盛,前者开白色细碎小花,后者开淡紫红色细碎小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儿暑假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而是读课外书、侍弄花园,是因为女儿学业压力大,想放
松一下。
B.女儿中学时就喜欢到菜农家和菜地里去,高考时填报医学院是迫于父亲的压力,这为下文女
儿暑假卖花做了铺垫。
C.女儿卖花的地点从超市门口到农贸市场再回到超市门口,这体现了她对卖花这件事的认真
和执着。
D.出身农家的女同学建议女儿改变一下,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希望她能多注意自己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儿卖花这一事件为线索展开情节,并穿插女儿的成长经历,使女儿的形象更加立
体丰满。
B.小说中对吊兰和紫罗兰的描写,以及女儿在超市门口卖花的场景描写,都体现了环境描写
对塑造女儿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主要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女儿卖花的经过,同时穿插妻子和女儿的对话,使故事
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
D.小说结尾写到女儿开学后,家里的吊兰和紫罗兰“越来越茂盛”,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暗
示着女儿对未来充满希望。
3.小说两次写到妻子与“我”的对话。第一次是妻子告诉“我”女儿去卖花,第二次是“我”
打电话告诉妻子“我”的感受,妻子却笑而不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妻子在这两次对话中
的不同态度。
4.小说中的女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5.文章在叙述女儿卖花的过程中,穿插了她其他的一些行为细节,比如,迁居后和中学同学见
面,迁居前当班长后来当普通学生、打扫厕所、搬课桌、为同学抱衣服等等。如果删掉这些
与卖花无关的情节,文章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错误。由原文“家中那些废弃的一次性塑料杯都被她搜罗起来,装进泥土,上面
铺一层白色碎石,栽一棵小小的植物骨朵儿……女儿这是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对比观察植物生
长?”“女儿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学农业,学作物栽培,种草种树种菜种粮食,等等”“迁居这
个小城市又是多年了,女儿也从小学生成了大学生。回家度假,她仍常跟中学同学见面,那些
同学有的已升入大学,有的复读。女儿常来往的不是官员富商的孩子,而是农民的孩子。女儿
说,她们有的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皮肤都晒黑晒脱皮了;有的利用假期打工,有的甚至远赴东
莞打工”分析可知,女儿侍弄花园、卖花以及与农民孩子来往,都和她的农业梦有关,A项“学
业压力大,想放松一下”曲解文意。
B项正确。女儿喜欢农业,却填报了医学院,“考上’8年制’令很多人钦佩或羡慕,但女儿却
不高兴”体现了女儿的不高兴,这是她内心的矛盾冲突,而暑假卖花是她追求梦想的方式,因
此“高考时填报医学院”“侍弄花园”等情节铺垫了女儿卖花的行为,也解释了女儿卖花的原
因。
C项正确。女儿卖花的地点,经历了“超市门口一一农贸市场一一超市门口”的变化。她最初
选择在超市门口卖花,后来因为生意不好,尝试去农贸市场,结果被驱赶,最后又回到超市门
口。这一系列地点的变化,体现了她卖花过程中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体现出女儿在做事过
程中的认真和执着。
D项正确。“一位出身农家的女同学上下打量她:'唉,你也得改变一下了!'",女儿"总是短
发上别一个卡子,衣服总是黑的、灰的、蓝的、黑灰色的、蓝灰色的,还有军训时发的迷彩服。
上次寒假回来跟老同学们聚会,她穿的居然还是中学校服的裤子”,由此可见,女同学是希望
女儿能改变一下穿着打扮。
2.D
【解析】A项正确。小说以女儿卖花为主线,叙述了女儿在暑假卖花的经过;文中穿插了女儿
不同时期的行为细节,包括大学前的农业梦、小学和中学时期的经历、和中学同学的来往等,
这些情节共同塑造了一个独立、坚强、执着,热爱生活的女儿形象,使女儿的形象更加鲜明。
B项正确。“吊兰和紫罗兰两种常见花草,我们家屋前屋后长了很多”“前者开白色细碎小花,
后者开淡紫红色细碎小花,都很寻常,且均无香气”“小竹篮中放着一块硬纸板,写着稚拙的
字体:吊兰两元”等是对吊兰和紫罗兰以及卖花场景的环境描写;”家中那些废弃的一次性塑
料杯都被她搜罗起来,装进泥土,上面铺一层白色碎石,栽一棵小小的植物骨朵儿”是女儿卖
花的准备,这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烘托女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C项正确。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展现女儿
卖花的经过以及“我”的心理变化。“你知道孩子做什么去了?”“她卖花去了……”“卖了4
杯,赚了8元钱”等是妻子和女儿的对话,补充了“我”的视角之外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文中“我”的心理变化,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D项错误。小说结尾写吊兰和紫罗兰“在初秋微雨的滋润下仿佛越来越茂盛”,是对前文女儿
侍弄花园的照应。而“越来越茂盛”的景象,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结合女儿“喜欢跟我们到
菜农家去,到菜地里去”“她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学农业”可知,结尾的环境描写,体现了女
儿对梦想的坚持,即使是“迫于爸爸的压力”填报了医学院,也没有放弃梦想,以及对生活的
热爱,选项中“也暗示着女儿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分析属于过度解读。
3.第一次对话中,妻子平静自然地告诉我女儿去卖花,体现出她对女儿行为的理解、尊重与
支持。
第二次对话中,妻子“笑而不答”是因为她理解我的感受,同时也理解女儿卖花的行为。她
对我的劝说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维护女儿的选择。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心理以及人物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一次对话,“妻子走过来,轻声道:'你知道孩子做什么去了?“'她卖花去了……'”体现
了妻子的平静、自然,她知道女儿去卖花,并没有阻止,说明她理解并尊重女儿的选择。
第二次对话,“我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她笑而不答”,我打电话的目的
是为了劝说妻子让女儿不要再卖花了。妻子的笑,体现了她对我的理解,同时,笑而不语的态
度,也表明了她对女儿的支持。“笑”是理解和支持的体现,“不答”则表明了她维护女儿选择
的坚定态度。
4.女儿在学校里的细节和表现可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独立、坚强、执着、热爱生活且有自己
主见的人。与女儿卖花相关的情节、细节,可以看出她具有目标,做事执着、认真,以及不
怕吃苦的品质。
【解析】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
写以及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她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学农业,学作物栽培,种草种树
种菜种粮食,等等。”“女儿悄悄穿过大厅,出门去了”“卖了4杯,赚了8元钱”“一个多小时
后回来,卖了5杯,也是赚8元钱”“第三天出门时天色全黑了,一杯也没卖掉”“于是第四天
她早早就去了,那时太阳还挂在地平线上”,这些是与女儿卖花相关的情节、细节,可以看出
她具有目标,做事执着、认真,以及不怕吃苦的品质。“变换教室,课桌沉重,两个男孩搬一
张,她却双手端一张,迈开脚步便走”体现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她在另一个城市读小学
时,先是班长,后是班干,后是组长,最后什么都不是了。换上别的孩子多半会闹情绪,她却
一直乐呵呵的,普通一兵当得很好,考绩一直拔尖”体现了女儿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
5.不好。
理由:①这些行为细节展现了女儿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
丰满。删去后,人物形象会显得单薄。
②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女儿一直以来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也解释了
她坚持卖花的原因。删去后,人物行为的动机不明确,文章主题也不够突出。
③卖花是女儿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删去其他行为细节的描写,只写卖花,无法看出女儿性格
的丰富性和一致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情节安排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来
分析穿插情节的作用。文章在叙述女儿卖花的同时,也穿插了女儿其他时期的一些行为细节。
卖花是女儿大学暑假里的一件小事。文中穿插的其他行为细节,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让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变换教室,课桌沉重,两个男孩搬一张,她却双手端一张,迈开脚步便走。”
“变换教室”的细节描写,是对女儿大学之前形象的补充。“迁居这个小城市又是多年了,女
儿也从小学生成了大学生”“那些孩子一般都不是因为家境贫穷才打工或摆摊的”,文中对“我”、
女儿和女儿朋友们生活状态、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突出“她做这一切和说起这一切时,
都显得平淡无奇,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这种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删去这些细节,只写女
儿卖花,无法看出女儿性格的丰富性和一致性,也不能更好地理解女儿卖花的行为。例如,文
中写到女儿对农业的热爱,以及喜欢跟家境普通的同学交往,这都可以解释她为什么放着“医
学博士”不做,去“摆小摊卖吊兰”。同时,文中也写到了“我”的内心变化。“我忽然觉得对
不起女儿……怎么就让女儿摆小摊呢?”说明女儿的做法出乎“我”的意料,与“我”对她的
期待是不一样的;后来,当“我”了解女儿的性格特点之后,改变了看法,理解并接受了女儿
卖花的行为。这些穿插其中的情节,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要尊重孩
子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练习三
马裤先生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哪儿上车?”很和气的。我希望他说是由汉口或绥远上车,因为果然如此,那么中国火
车一定已经是无轨的,可以随便走走,那多么自由!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假
如不是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正忙着给客人搬东西,找铺位。可是听见这么紧急的一声喊,就是有天大的事也得放
下,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马裤先生大概是已经承认毯子可以迟一下,可是枕头总该先拿来。
“先生,请等一等,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
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的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的转身,以免快
转又吓个跟头。转好了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的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栗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茶房!”我拿起报纸来。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可恶的茶房,怎么不给你搬行李?”
我非说话不可了:''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
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这回该轮着我了,“呕?!”我心里说,“幸而是如此,不然的话,把四
只皮箱也搬进来,还有睡觉的地方啊?!”
我对面的铺位也来了客人,他也没有行李,除了手中提着个扁皮夹。
“呕?!”马裤先生又出了声,“早知道你们都没行李,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
我决定了。下次旅行一定带行李,真要陪着棺材睡一夜,谁受得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车开了,他顿时想起买报。''茶房!"
茶房没有来。我把我的报赠给他,我的耳鼓出的主意。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用我的报纸盖
上脸,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
梦话。
过了丰台,茶房拿来两壶热茶。我和对面的客人-----位四十来岁平平无奇的人,脸上的
肉还可观——吃茶闲扯。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上面的雷声响亮。
“这不是两壶?”茶房指着小桌说。
“上边另要一壶!”
“好吧!”茶房退出去。
“茶房!”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茶房!”
我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
“拿毯子,拿枕头,打手巾把,拿——"似乎没想起拿什么好。
“先生,您等一等。天津还上客人呢,过了天津我们一总收拾,也耽误不了您睡觉!”
茶房一气说完,扭头就走,好像永远不再想回来。
待了会儿,开水到了,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4、一点。可是匀调,继续
不断,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开水,先生!”
“茶房!”
“就在这儿,开水!”
“拿手纸!”
“厕所里有。”
“茶房!厕所在哪边?”
“哪边都有。”
“茶房!”
“回头见。
“茶房!茶房!!茶房!!”
没有应声。
“呼----呼呼----呼”又睡了。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马裤先生醒了,对着壶嘴喝了一气水。又在我头上击打靴底。
穿上靴子,溜下来,食指挖了鼻孔一下,看了看外面。“茶房!”
恰巧茶房在门前经过。
“拿毯子!”
“毯子就来。”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的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
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看看脚行的号衣,更没作用。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
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
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
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
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
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睡不着是当然的,我早已看清,除非有一对“避呼耳套”当然不能睡着。可怜的是别屋
的人,他们并没预备来熬夜,可是在这种带钩的呼声下,还只好是白瞪眼一夜。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车在此处停半点钟,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的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裤先生上身穿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这样的穿着打扮体现了
马裤先生的精致与讲究。
B.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喊茶房拿毯子、枕头、茶水,是因为他旅途劳顿,急需休息和补充能
量。
C.马裤先生对“我”没有行李感到惊讶,是因为他认为坐火车不带行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D.马裤先生得知“我”和对面铺的客人没有行李后,说出“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体
现了马裤先生说话的刻薄与无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对马裤先生的衣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是为了突出马裤先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
实力,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中多次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马裤先生喊茶房的场景,以及茶房和周围旅客的反应,
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C.小说用“我”的视角来叙述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行为,使读者对马裤先生的印象更加客观
真实。
D.小说结尾写到“我”离开德州一个多礼拜后,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既是对前文的照应,
也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
3.小说中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
4.小说中“我”和对面铺客人的存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小说的结尾,如果改为“我”对马裤先生的谴责和批判,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错误。“精致”意味着细致精美,体现高雅的审美情趣。“讲究”意味着注重细节、
品质和格调。“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这样的穿着搭配并不和
谐,有炫耀的成分,更多地体现的是马裤先生的附庸风雅,与精致、讲究无关。
B项错误。马裤先生并非真的需要毯子、枕头、茶,他只是想支使茶房,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
越感。他的行为并非出于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由原文“茶房正忙着给
客人搬东西,找铺位……'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
动作”,,转好了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等内容可知,马裤先生喊茶
房,只是为了炫耀自己,并不是真的着急用这些东西。
C项正确。由原文“'我没有行李。'‘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
似的”可知,马裤先生对“我”没有行李感到惊讶,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坐火车就应该带行
李,不带行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D项错误。马裤先生说“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也体现了他说
话的随意,但并非真的刻薄,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一种故作惊讶的表达,并非“刻薄”和“无
理”。
2.A
【解析】A项错误。小说开篇对马裤先生衣着的描写,是为了展现马裤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非
为了突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的穿着打扮虽然看起来比较讲究,但也透露出附庸风雅和
爱炫耀的性格特点,与后文他不断支使茶房的行为相呼应。
B项正确。例如,马裤先生喊“茶房”的声音,“好似都震得直动”“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背
后打了个霹雳”,以及“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马裤先生的不可理喻和茶房的无奈,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
果。
C项正确。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马裤先生的言行,以及茶房和周围人的反应,使叙述更
具真实感,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作为旁观者,以一种较为客观的立场来讲述故事,
并没有对马裤先生进行过多的评价和批判,而是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马裤先生
的形象特点。
D项正确。小说结尾“我”对茶房眉毛的惦记,是对前文“我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的照应,
也体现了“我”对茶房的同情。“眉毛”成了茶房在马裤先生的反复支使下,隐忍、无奈的象
征。结尾也深化了主题:马裤先生的“呼喊”对他人造成的困扰,他看似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实则是对周围人的不尊重,缺乏公德心。
3.从他的穿着打扮和对茶房的态度可以看出他都是为了引人注目,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体现
他爱炫耀、附庸风雅的性格特点。马裤先生不断地支使茶房,不顾及茶房的忙碌,也不考虑
其他乘客的感受。他大声喊叫、脱鞋击打靴底、随地吐痰等行为,都体现了他缺乏公德心。
马裤先生虽然爱炫耀,但在面对司令员时却表现得非常胆怯。他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
唯唯诺诺地说是茶房的错,这体现了他欺软怕硬、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解析】爱炫耀、附庸风雅:马裤先生的穿着打扮“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
登青绒快靴”,以及他反复喊“茶房”,都是为了引人注目,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体现他爱炫耀、
附庸风雅的性格特点。“洋服”“羊毫”“快靴”看起来比较高档,是想展现自己较高的身份地
位,可这些东西的搭配并不和谐,“羊毫”是小楷毛笔,并非钢笔或其他,是身份与财富的象
征,但放在胸袋,也体现了他的附庸风雅。
缺乏公德心:马裤先生不断地支使茶房,不顾及茶房的忙碌,也不考虑其他乘客的感受。他大
声喊叫、脱鞋击打靴底、随地吐痰等行为,都体现了他缺乏公德心。“可恶的茶房,怎么不给
你搬行李"''早知道你们都没行李,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以自
我为中心,缺乏对服务人员的尊重。
胆小怕事:马裤先生虽然爱炫耀,但在面对司令员时却表现得非常胆怯。他不敢承认自己的错
误,只是唯唯诺诺地说是茶房的错,这体现了他欺软怕硬、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由原文“万
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
可知,当听到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之后,马裤先生担心的竟然是“万一车走
迷了路”,可见其“胆小怕事”。
4.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②“我”和对面铺的客人作为陪衬和对比,突出了马裤先生的性格特点;③“我”和对面铺
客人的反应,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叙述视角: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我”
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我”对马裤先生的态度变化,都使马裤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
陪衬和对比:“我”和对面铺的客人都没有行李,与马裤先生的“四只皮箱”以及“一口棺材”
形成对比,突出了马裤先生爱炫耀的性格。“我”把报纸赠给马裤先生,以及“我”对马裤先
生的调侃,都与马裤先生对茶房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马裤先生缺乏公德心的性格特点。“我”
的正常反应更能衬托马裤先生的反常之举。
推动情节发展:马裤先生对“我”的提问、对“我”赠报的行为以及“我”的笑,都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小说结尾写到'‘我"离开德州一个多礼拜后,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点明了文章主
题,深化了对马裤先生的讽刺。
5.不好。
理由:①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第一人称更具真实性,“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
证者,而不是评判者。“我”对马裤先生并没有强烈的厌恶,而是带着一种调侃和无奈的态度
来看待他的行为。改为谴责和批判,与“我”的立场和态度不符;
②小说主要通过对马裤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及周围人的反应来刻画人物
形象。直接的谴责和批判,会削弱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显得扁平化。
③小说结尾“我”还在惦记着茶房的眉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军事理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冷库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 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轮胎翻新项目可研报告
- 锅炉烟气脱硫改造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际传意技巧》课件
- 《社保基础知识》课件
- 《背部专业知识》课件
- (麦当劳餐饮运营管理资料)餐饮连锁运营管理360
- 2015年浙江温州中考满分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7
- 安全培训资料:典型电厂误操作事故
- 车辆生产进度保障措施方案
- 牛津深圳版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1课时优秀公开课课件
- 完整病历-腰椎间盘突出症
- 发酵酸菜加工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口腔医院考勤管理制度
- 港口码头安全生产五个一管理台账参考版
- 简明法语教程自学手册-第13课
- 220千伏线路送电方案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年产25 万吨苯冷却器的工艺设计
- Unit 2 Extended Reading 导学案-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2020)必修第二册
-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