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专用)诗歌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_第1页
(湖南专用)诗歌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_第2页
(湖南专用)诗歌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_第3页
(湖南专用)诗歌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_第4页
(湖南专用)诗歌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8诗歌鉴赏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课标要求考点考向考法/角度语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诗意理解考向一概括诗歌内容考法1选择考法2简答考向二分析诗歌形象考向三解析诗歌情感语言品味考向四诗句赏析考法1选择考法2简答考向五炼字技巧分析考向六修辞手法考法1选择考法2简答考向七表现手法考向八表达方式►考向三解析诗歌情感考法2简答【2024·湖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农家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1.强化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常见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方面的知识,为鉴赏诗歌打下基础。2.注重对经典诗歌的诵读和理解。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3.扩大阅读视野。除了教材中的诗歌外,还应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注重实战演练。通过模拟题和历年中考真题的训练,熟悉中考古诗鉴赏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5.注重与其他考点的整合。如与文言文、现代文等考点进行整合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考向一、三概括诗歌内容、解析诗歌情感考法1、2选择、简答【2024·长沙·中考真题】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8.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下面的拍摄脚本。(4分)镜头镜头描述情感镜头一:芭蕉叶叶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相思怀人镜头二:叶舒叶生(1)镜头三:雨打芭蕉(2)【答案】【小题1】D【小题2】(I)镜头描述:大的芭蕉叶舒展着,小的芭蕉叶生长着。情感:相思绵绵。(2)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打的低低的、颤颤的。情感:愁怨风雨。【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镜头描述”是把镜头内的景物描绘出来,突出其特点;“情感”则是分析景物蕴含的情感。结合“一叶才舒一叶生”的翻译“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可知,这里写出了芭蕉叶一片一片舒展、生长的样子,芭蕉叶中既有成熟的、展开的叶子,也有新生的、稚嫩的叶子,大小叶子参差有致。故可描述镜头:大的、舒展的芭蕉叶下是小的、嫩嫩的芭蕉叶。结合“芭蕉叶叶为多情”“和“自是相思抽不尽”可知,芭蕉叶被作者赋予了相思之情,芭蕉叶不断生长,就如同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故情感是:相思不断或相思绵绵。结合“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可知,这里有风雨、有芭蕉叶这两个意象,诗句描绘了风雨吹打着芭蕉叶的画面。故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雨打的颤巍巍、高低起伏。结合全诗可知,芭蕉叶象征着相思,风雨对芭蕉叶进行吹打,风雨对相思进行吹打,一个“怨”字写出了芭蕉叶对风雨的怨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如同风雨一般恶劣环境的怨恨。故情感是:愁怨满怀。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1.诵读和积累:需要能够熟练地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包括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并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思想。2.理解和鉴赏:需要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同时,学生还需要能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1.(新设问)【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文在准备诗歌朗诵比赛时,遇到一些困惑。请你阅读下面的诗歌,助他完成任务。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②营。少妇今春意,良人③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④。【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朝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汉家: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以汉代唐,避免直指。③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龙城:匈奴名城。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边塞一带,烽火不息,至今未休兵。B.颔联实写闺中与军营,一轮明月清辉共照,异地的两人对月相思。C.颈联“今春意”思念难忍,“昨夜情”甜蜜相聚,两句互文见义。D.诗歌把战争与个人命运巧妙结合,情调凄怆,怨战之情溢于字间。2.重音能让朗诵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仿照示例,为小文完成尾联朗诵重音的设计。

【示例】颔联朗诵设计:

重音:“可怜”“长在”;

理由:“可怜”二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少妇和征人不能团聚的同情。“长在”写出了独在闺中的少妇对征人的思念。

尾联朗诵设计:

重音:____________(填两个词);

理由: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B【小题2】“谁能”取”“谁能”(“谁”)体现了对带兵克敌的良将的渴求,也讽刺了边将的无能。“取”(“将”取龙城”)表达了对良将出师,一举克敌的期盼。【解析】【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句子理解与鉴赏。B.“颔联实写闺中与军营”有误。颔联写了闺中的女子虽然身处闺房,但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远在汉家军营的亲人,并没有实写军营中的情况。这句诗通过月亮这一象征,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里的“闺里月”指的是闺房中的月亮,而“汉家营”则是指军营,象征着远方的亲人,表达了闺中人对征夫深深的思念和期盼团聚的情感;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句意是: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该句子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句子除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表达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之意。从文气上看,本诗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示例:重读:“旗鼓”理由:此句的“旗鼓”指代军队,诗人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百姓安居乐业,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故可以重读。2.(新设问)【2024·湖南益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请回答问题。《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人说,这首诗是“我在无意中邂逅了你,我在无意中错过了你”。请鉴赏这种“物是人非”的写作模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主题的能力。“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内容是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其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桃花依旧,人面不见,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3.(新情境)【2024·湖南益阳·一模】复兴中学开展了以“巾帼不让须眉”为主题的诗词竞赛活动,假定你是参赛选手,请回答问题。题木兰庙[唐]杜牧弯弓征战做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注】明妃:即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韩邪单于阏氏(即王后)。昭君出塞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诗词竞赛问题本诗明明写花木兰,为什么结尾处又提到了王昭君?答案【答案】她们二人都是女子,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在她们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敬仰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诗在结尾处提到王昭君,看似突兀,实则巧妙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花木兰与王昭君,这两位历史上的女性人物,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花木兰“弯弓征战做男儿,展现了女性的英勇与坚韧;而王昭君“远嫁匈奴”,则体现了女性的牺牲与奉献。她们都是离家别亲,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花木兰在梦中“画眉”,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王昭君在边塞之上,同样也在思念着故土。这种跨时空的呼应,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广泛。诗歌最后两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提到王昭君,是对花木兰主题的补充和拓展。在这里,诗人以“把酒”祝“明妃”的方式,将两位女性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意象。这不仅表达了对这两位伟大女性的敬仰之情,也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赞美女性的力量和价值。通过引用诗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牧在结尾处提到王昭君,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这种巧妙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沉,意境更加开阔。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花木兰还是王昭君,她们都是女性的楷模,她们的勇敢和智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2024届娄底新化期末考试

野老歌①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②。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③,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①《野老歌》;又名《山农词》,野老即匿居深山之老农。②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③西江: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8、下列对这首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诗里,诗人截取了一家典型而又普通的农户,集中笔墨描述了他一家苦难的生活。

B.“耕种山田三四亩”一句中,“山田”是指山地里的田,其言外之意是土地贫瘠,产量低,农民收入微薄。

C.“呼儿登山收橡实”,极其富有生活气息,它令人想象到老农一家老小倾巢出动,在农忙之后的闲时里,攀山越岭遍野里寻找“橡实”的情景。

D.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对诗人内心不满进行了直接抒写,不动声色地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9、根据诗句所用的对比手法及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对比的运用表达的感情颔联: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其劳动成果入官仓,自己却生活贫困

①尾联:②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鞭挞,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C

(C.有误。“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意思是: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为了生存,老农不得不“呼儿登山”采摘橡树籽儿充饥度命。)

9、①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②.奢靡富裕的大贾,用肉来喂养犬,而农民却食不果腹。(颔联“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意思是: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种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尾联“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意思是:从长江西面来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鞭挞,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024届永州东安11月检测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长江万里图①

[明]杨基②

我家岷山③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三巴④春霁⑤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长江万里图:南宋画家夏圭曾画过一幅《长江万里图》,杨基观画后作此诗。②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④三巴:一般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⑤霁:雨雪停止,天气放睛。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家”“正见”,从语言运用看,犹如口语,明白如话。

B.“雪初消”写出了冰雪渐渐消融,江水水量变大的特点;“百折千回”写出了江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的特点。

C.“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有声有色,写出了春天生意盎然之美,冲淡了诗人的哀愁,让人读来心生慰藉。

D.这首诗从谋篇构思看,由看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层层加深,自然真切。

11、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分析诗人因何“欲断肠”?(4分)

10C

“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本是长江两岸的普通景物,为旅人所常见常闻,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耳中,却都变成了“牵恨”和“断肠”的缘由。实际上这是主观感情给客观事物铺上的感情色彩,而这客观事物反过来又加深了主观感情的浓。11、①颈联中写到,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流,奔流万里,流落的人至今仍漂泊在他乡,诗人触景生情,感慨身世命运,产生羁旅愁苦;②尾联中写烟波草色使人惆怅,风雨之中哀啼不绝的猿声让人伤怀。诗人融情于景,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2024届张家界永定期末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②东来渭水流③。

【注】①汀洲:水中小洲。②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③东: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9、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数量词的作用。(2分)

10、《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3分)

9、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生出“万里愁”。“一”与“万”对应,“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10、“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越浓,大雨即将到,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正是“山雨欲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含义。(言之有理即可)

2024届湖南湘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早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

B.“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C.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真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

D.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10、诗歌的结尾两句与《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9A

柳花就是柳絮,柳絮飘飞的时候,就到了暮春时节,所以选项中“早春”表述不当。10、两句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将与友人的离别情义和东流之水的长短做对比,借水言情,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将汪伦对自己的感情和桃花潭水的深度作对,借潭水深邃来表现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2024届湘西凤凰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描绘了一幅驿站冬夜难眠图。

B.首句中诗人运用残月、滴漏两个物象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布景,暗写了诗人内心的烦乱。

C.颈联直抒胸臆,从“慷慨”“凄凉"两词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由激昂高涨转为悲伤凄凉。

D.尾联中的“行人”实际上是诗人自指,诗人天明重登征途,环顾四野,无可供娱心悦目之物,聒噪的蝉鸣声更增添了诗人的烦乱。

8、诗评家认为本诗以“乱”为诗眼,请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因何而“乱”。(4分)

7D

8、因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忧国之思而烦乱。

2024届岳阳开学考古诗文阅读。(4分)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闭、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五湖:指太湖。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②王十一:其人不详。十一是其排行。③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B.首联写他的朋友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

C.颈联实写望之所见,诗人看着友人乘坐的帆船渐渐远去,直到落日的余晖映照水面,还久久在那里凝望,写出惜别之情。

D.尾联写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白苹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9、读了这首诗,小岳感觉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这句诗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境有些相似,令人回味无穷。请你任选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进行赏析。(2分)

8C

颈联是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所以是虚写,不是实写。

9、①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忧虑之情,王十一这一去,就像振翅飞去的鸟儿,不知飞向何方,前路难以预料;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情,王十一已经远去,只见青山如黛,依依向人,空山寂寂,这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2024届永州新田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②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③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④,不必取长途。

【注】①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②乾坤:代指天地。③永夜:长夜。④老马:这里是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国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是唐代杜甫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从题材上来看,属于羁旅诗。

B.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饱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C.尾联诗人借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已到暮年,毫无用处,不再向往朝廷。

D.全诗直白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10、对于诗中作者情感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此诗慷慨激昂,洋溢着自强不息的豪迈;也有人认为此诗情感低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9B

A.本诗文体属于五言律诗;C.尾联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D.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10、该诗描写了诗人漂泊在江汉一带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集中地表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所以说此诗慷慨激昂,洋溢着自强不息的豪迈。2024届中考十三市州中考调研试卷

浣溪沙【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④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燕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6、上阕中,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2分)

7、“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6、烟柳

7、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之情。

2024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卷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②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③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④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⑤,强移栖息一枝安⑥。【注释】①府:幕府。②井梧:梧桐。③中天:半空之中。④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⑤伶俜(pīng):流离失所。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⑥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整句话的大意是,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1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奠定了全诗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B.

颈联与颔联相呼应,正是因为象征战争的号角一直吹响,与亲人联系的音书才会断绝,因为无人共赏月色,才感到行路的艰难.C.

尾联照应首联,“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以一个“安”字,写出了诗人对目前生活十分满足。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间接抒发“独宿”之情。1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2分)解析:A.基调应为:忧愁低沉;C.“安”是诗人的自我解嘲;D.直接抒发“独宿”之情。答案示例:角度(一):视听结合(1分),选取视觉形象“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1分),表达了独宿不寐的沉郁悲抑的心情(2分)。
角度(二):以动衬静(1分),以彻夜回荡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1分),表达了独宿不寐的沉郁悲抑的心情(2分)。
参考译文: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2024湖南中考省统一命题押题卷(二)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行旅之人吟咏的对象。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将目光望向文人们各自心中的那轮明月。八月十五日夜溢亭①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②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溢浦③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溢(pén)

亭:即水溢亭,时为浔阳的一处景点。②曲江池:在长安南约五千米的低洼地带,是古都长安一景。③溢浦:即溢水,今江西省龙开河的古称。其与长江交会处称溢口,即白居易被贬处。7.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