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

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

人类故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

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

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

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泠池"''斧

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

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

广泛宣扬。

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

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

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娟、后羿、大禹等人物

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

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

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

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

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

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

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

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

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

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

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

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

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

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

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

漂”。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

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

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

性成果。

(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

民日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

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

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

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

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

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

谋划。

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

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

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

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

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

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

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

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

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C.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

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

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

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

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140

:再入点

120<h=120km:

:v~10.9kms;

11I

二次再入点

v=7km/s

80

60

40

20

跳出二次再入

4006008001000

时间

D.

逸出点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

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

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

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

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

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

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2.A3.B

4.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

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

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

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5.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

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

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

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

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

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分析】

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故事”优势、中国探月工

程的成功以及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性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讲好中国

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章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意义,展示了中国

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并指出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整体

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度,又有现代科技的高度,兼具理论性

和实践性。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

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

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

系。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A."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和"二次再入大气层"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

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

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

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已第三

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

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表述,原

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

性匕

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错误,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

务的成功。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语言特色的能力。

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提供具体的科学数据(如“距南大西洋海

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深

入大气层60公里处〃、"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些数据让读

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号的具体运行情况,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使

用精确的时间节点(如“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3时41分许"、"14

时07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述符合新闻报道对于事件发生时间的要求,增加

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描述了明确的技术步骤和过程(如"注入高精度导航

参数"、"正常解锁分离"、"轨道规避机动"、"气动减速”等),使得整个事件的叙

述逻辑清晰,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

形象生动。使用比喻手法,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

行状态时,将返回器的轨迹比喻为“打水漂"("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

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使得复杂的航天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且生动有趣。描述

了返回器的动态过程,如"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

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样的描写不

仅提供了信息,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

源,如材料一所述,将"记言"与"记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展示中国古代

先哲的思想智慧、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世界传递中

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

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

掌握关键技术,如材料二中提到的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

方面的实力与成就。通过分享这些现代科技成就的故事,可以展示中国作为一个

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且体现中国对于科技进步与和平利用太空的贡献。不断突

破,展现中国力量。

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正如材料三所述,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

道路的话语体系,以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不仅包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价

值观,也包括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

国的发展模式O可见,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

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①春天刚刚

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

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

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

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

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

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

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

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

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断茬处的水

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

下,看上几眼。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

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锹把呢。它却没能长下去。

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

只藏埋过一个西瓜,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

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

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

的整粒苞米,鸟飞过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

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

碰见。除非你有闲工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②起

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

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栗它再张扬

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已经来过,瓜秧旁有

新脚印。一只圆形的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

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一

一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

草叶和木棍——我简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

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它委屈地长成这样。

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

丝的幻想与侥幸:或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

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

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

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

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

粗壮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

察出。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

片绿草,还有划过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

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

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

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

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

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

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

地上的舒服劲儿。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

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

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

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

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

下,或死于天敌之口。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

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

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

荒野尽头的连片沙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

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

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

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

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湾里生机旺盛的歪榆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月光下高高生长的加

利树,它们带给作者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B.瓜秧旁的深脚印引起“我"对来人动作、心理的遐想,以来者的疑惑,流露

"我”内心的小小欢喜得意。

C.荒野中另一棵榆树打破了“我"对它仍活着的幻想,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

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

D."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它们被风裹挟着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

一个地方,反映生命的微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我以为"一词,强调我的主观猜测,为后文叙述甲壳虫的死亡结局

埋下伏笔。

B."临终时光”使用拟人的写法,将小虫子的死写出庄严感,表达作者内心深

重的愧憾。

C.本文描写生动细腻,如观察吃草的牛、晒太阳的猫,勾勒出清静又温馨的

乡村图景。

D.本文内容笔意闲散,却又脉络清晰,如多处使用过渡语句,交代时间地点

的转换等。

8.本文富有哲思之美,作者是如何在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

的?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简要分析。(4分)

9.有同学将本文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比较,并引用后者结尾"这一切,

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6分)

【答案】6.C7.B

8.①作者通过对春天里动植物的观察和思考,自然地融入了对生命的感悟。如

看到甲壳虫仰面朝天晒太阳,联想到它可能是为了让腹部晒到太阳,进而思考到

一个爬行动物直立起来可能会成为智慧动物,这种思考使文章富有哲理。

②作者看到甲壳虫在挣扎后死去,联想到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的喧嚣与它的沉

寂形成对比,进而思考到生命的微小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使文章富有内涵。

9.合理。

①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关注自然中的生命,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命

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②两文都富有哲思,能从自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给人以滋养。本文

中作者通过对甲壳虫死亡的观察,思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中通过对消逝山村的回忆,感悟到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永恒。

③两文的语言都优美细腻,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

生命的力量。

【分析】刘亮程的《春天的步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春天万

物复苏的景象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文章以小虫子的死亡为切入点,延伸到对自

然界生死循环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作者通过对细

节的观察和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氛围,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

命意义的深思。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思之美。

【解答】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错误。原文中有“这片土

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

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

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等内容,

说明这棵树即便可能死去,也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并非失去了存

在意义。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使用拟人的写法"错误,在文中,“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

光”这句话只是在客观地叙述作者守候小虫子生命最后时刻的行为,并没有把小

虫子当作人来写,没有赋予小虫子人的动作、情感等,所以不存在拟人的手法。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于①处,"地还大片地裸露着",作者在春天刚开始时看到地还大片裸露,许

多生命都留了一手,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这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生存智慧和对环

境的适应。接着看到甲壳虫仰面朝天晒太阳,由此展开联想,认为一个爬行动物

想让腹部晒到太阳时可能会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这是从一个小虫子的

行为引发对生命进化和智慧产生的思考。这种思考自然地融入在对春天景象的描

写中,使文章在对自然的观察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对于②处,作者先是对西瓜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出对生命成长

的关注。然后看到甲壳虫在挣扎后死去,将其与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的喧嚣进行

对比,“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

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思考到生命的微小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个体

生命的死亡与周围生命的关系,从而使文章更富有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是合理的。

从关注自然中的生命角度来看,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对自然中的生命

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描写。本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动植物,如小虫子、西瓜、榆树等,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也描写了山村中的自然景物和生命。两文都通过对这些

生命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哲思方面,本文通过对甲壳虫死亡的观察,思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如“我知

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

的这片土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通过对消逝山村的回忆,感悟到生命的

延续和自然的永恒,如"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

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两文都能从自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给人以滋养。

在语言方面,两文都优美细腻,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本文中对春天景象和小虫

子等的描写生动细腻,如“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

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一个消逝

了的山村》中对山村景物的描写也充满诗意,如“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

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

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

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这种优美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所以引用“这一切,给

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是合理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信君乃引兵东北击范阳。范阳今乃使蒯通通阀见武信君日:“足下必将战胜然后

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

而千里定。可乎?”武信君日:"何谓也?"蒯通日:"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

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

十城也。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

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

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

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降者三十余城。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二:

武涉已去,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说信日:"天下初发难也,忧在亡秦而已。今

楚汉分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走彭城,

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

于此矣。汉王将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

北不救。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百姓罢极怨望,无所归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

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

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

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赵、燕,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

足下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

岂可乡利而倍义乎!”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

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

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万事之祸也。夫功者,难成而易

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

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蒯通,本名蒯彻,《史记》避汉武帝名讳作“通"。

10.材料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3分)

诚听A臣之计B可不攻C而降D城E不战F而略G地H传檄I而千里J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相同。

B.如,像,与《侍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如"意思不相同。

C.席,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D.遗,意为遗漏,与《师说》“置币遗单于"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蒯彻指出武信君通过战争获取土地不是好办法,并向其提出不战而胜的

策略,武信君听从蒯彻的计课,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范阳。

B.蒯彻建议让投降的范阳令乘马车在燕、赵之间驰骋,燕、赵地区三十多

城听说范阳令得到优待后,不经战争就向武信君投降了。

C.蒯彻认为多年来楚汉相争,天下困窘不堪,百姓怨声载道,民心无所归

倚,需要韩信这样的贤能之人率领军队平息天下的战乱。

D.蒯彻认识到天下大势的关键在于韩信,两次劝说韩信与楚、汉三分天下,

韩信谢绝了他的建议,于是蒯彻逃跑,装疯做了巫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

(2)足下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愿足下孰虑之!

14.韩信为什么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0.BEH11.A12.B

13.(1)您为什么不给予我侯印,去授予范阳令侯位,这样范阳令就会率领全

城的百姓来投降您。

(2)您顺应百姓的意愿,向西为百姓解除疾苦、保全生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

件事情。

14.(1)汉王对待韩信非常优厚,韩信不愿为了私利背弃恩义。

(2)韩信心怀犹豫,不能把握时机。

(3)韩信自恃功大,认为汉不会夺走他的齐王之位。

【分析】这段文言文描述了历史人物蒯彻对于武信君韩信和范阳令间的政治策略

及其对局势发展的影响。蒯彻以其聪慧的计策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他

主张通过收买范阳令的心而不费一兵一卒赢得多城,体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对人

心的深谙。蒯彻还看出韩信可主宰天下格局,试图劝其与楚汉分庭抗礼,但因韩

信对汉王的忠诚及自信而未果。本文展现出权谋、忠诚与利害抉择间的复杂关系。

【译文】

材料一:

武信君于是率兵向东北方向攻打范阳。范阳令就派蒯通去拜见武信君,说:"您

要先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够获得土地,先攻破城池,然后才能够占领,我私下

认为这样是错误的。如果您能听我的策划,那么就可以不用攻城就可以占领,不

需要打仗就可以获得土地,只要派人去传送檄文,即使是千里之外的地方也都会

降服的,可以吗?”武信君说:“怎么样呢?"蒯通说:"现如今,范阳的县令应该

整顿士兵来守卫城池的,但是他怯懦怕死,贪心而爱慕富贵,所以会率先来投降,

又怕您以为他是秦所设置的官吏,像以前十城那样的统统加以杀害。您为什么不

给予我侯印,去授予范阳令侯位,这样范阳令就会率领全城的百姓来投降您。让

范阳令乘坐着豪华富丽的车,在燕、赵之间奔驰,燕、赵之间的人看见了,都会

说这是范阳令啊,是率先投降的,大家都感到高兴,燕、赵地区的城池可以不用

攻打就会自己投降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只要派人传送檄文,千里之外的地方都会

降服。”武信君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于是接着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地

听说这个消息,没有经过战争就举城投降的有三十几城。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二:

武涉离开以后,蒯彻知道天下胜负大势就在于韩信,于是劝韩信说道:“天下开

始兴兵抗秦的时候,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而现在楚汉纷争,使天下

的百姓肝胆涂地、横遭惨死,父子老少的尸骨都暴露在荒郊野外,多得数也数不

清。楚国人从彭城起兵,辗转作战,追逐逃亡的敌人,乘着胜利的形势卷席天下,

威震天下;然而军队困在京县、索城一带,被阻在西面的山地中无法前进,到现

在已经三年了。汉王率十万大军,在巩县、洛阳一带抵御楚军,凭借山河地形的

险栗,一天之内打几次仗,却无法取得一点点功绩,而是受挫败逃,难以自救。

这即叫作智者勇者都已困窘不堪了。百姓精疲力尽,怨声载道,无所归倚。据我

所料,这种形势如果没有天下的圣贤出面,天下的祸乱就必定无法平息。目前楚、

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您为汉王效力,汉就会获胜,您为楚王效力,

楚就会取胜。您真肯听从我的计策,那就不如让楚、汉都不受损害,并存下去,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一构成,便没有谁敢先行动了。凭着您的圣德贤

才,拥兵众多,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令赵、燕两国顺从,出击刘、项兵力薄弱的

地区以牵制住他们的后方。您顺应百姓的意愿,向西为百姓解除疾苦、保全生命,

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优待,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

背弃恩义啊!”过了几天,蒯彻又劝韩信说:“善于听取意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

发生的征兆;善于谋划思索,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善于听取意见、

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所以为人明智坚定,抉择事情就

会果断;为人犹疑多虑,处理事情时就会招来危害。仔细考察极其微小的谋略,

遗漏掉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智慧确实足以知晓利害,决定了又不敢行动,

这是导致种种事业失败的祸根啊。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

易贻误。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

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蒯彻随即

逃跑,装疯做了巫师。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解答】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您能听我的策划,那么就可以不用攻城就可以占领,不需要打仗就可

以获得土地,只要派人去传送檄文,即使是千里之外的地方也都会降服的。

“臣之计"是"听"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不攻而降城"与"不战而略地"都属于连谓结构且句式一致,各自断开,故应在EH

处断开。

故选BEH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用法相同〃错。代词,他的/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现如今范阳的县

令应该整顿士卒来守卫城池。/我们还是回去吧。

B.正确。像/或者。句意:像以前十城那样的统统加以杀害。/方圆六七十里或五

六十里。

C.正确。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乘着

胜利的形势席卷天下。/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D.正确。遗漏/赠送。句意:遗漏掉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备办了一些礼品赠

送给单于。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燕、赵地区三十多城听说范阳令得到优待后,不经战争就向武信君投降了"错

误。根据材料一中“赵地闻之,不战以城降者三十余城"可知,不包括燕地。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赍:给予;“拜",授予官职;"下",投降。

(2)因:顺应;乡:同"向";孰:仔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可知,汉王对待韩信非常优

厚,韩信不愿为了私利背弃恩义。

(2)根据“蒯彻复说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可知,韩信心怀犹豫,不能把握

时机。

(3)根据“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可知,韩信自恃功大,认为汉不会夺

走他的齐王之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

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

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桥:即小乔。后汉乔玄次女为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都传达了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

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

况,更多的来自“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

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6分)

【答案】15.D

16.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

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

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

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

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答】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

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一句,词人把柳色看作"旧相识",其实是词人

心中时刻惦念着江南旧乡,才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一句点出词人客居的思乡之愁。

“明朝又寒食小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写词人在异乡感到的孤独寂寞,寒食节是祭

祖节气,词人却只能在异乡度过,看看梨花春色虽美,却又担心它一落便是秋一

般的寂寥,更添伤春之愁。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一句,结合注释“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可知,此地当时已是

边区,经常遭受战乱,故而城池空落,而词人全词描写"鹅黄嫩绿""梨花""燕燕"

等饱含春天生机的景色,又融入了个人寂寥伤感的情绪,以乐景衬哀情,满含着

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末,同学们相约登山,观赏日出。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天边幻化出

缤纷的色彩,小慧不禁想起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诗句:—

(2)班级有位学生沉迷手机,于老师使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两句话—"告诫他要防微杜渐,不要因过度沉迷而影响自己未来的

发展。

(3)古代诗人常用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寄寓深意,如唐诗中

,—"就是如此。

【答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陈王

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乌鲁木齐附近有南山。所谓南山者,是一片塔松林。新疆雨量很少,空气很干燥,

南山雨稍多,本地人说:“一块帽子大的云也能下一阵雨。"然而也不过只是帽子

大的云的那么一点雨耳,南山也还是干燥的。然而一棵一棵塔松密密地长起来了,

就靠了去年的雪和那么一点雨。

自乌鲁木齐至伊犁,无处不见天山。一个国画家到新疆来画天山,可以说是毫无

办法。所有一切皴法,大小斧劈、披麻、解索、牛毛、豆瓣,统统用不上。天山

无奇峰,无陡壁悬崖,无流泉瀑布,无亭台楼阁,而且没有一棵树,树都在“山

里”。以树为山之“目”的国画家因天山无树而对一大片一大片光秃秃的干山没了

辙了!

18.第一段中“帽子大的云”前后出现两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9.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18.①“一块帽子大的云也能下一阵雨”中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能下一阵

雨”的云之小,反衬下的雨量相对之多,有出人意料之感,呼应前文"南山雨稍多"

的特点。②“只是帽子大的云的那么一点雨"中表达能够下雨的云之小,因而所

下的雨量也少,强调雨量少在意料之中,指出后文南山干燥的原因。

19.国画家以树为山之“目",天山无树,只是一大片一大片光秃秃的干山,国画

家没了辙了!

【解答】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段中第一处“帽子大的云”引自本地人说的话,“一块帽子大的云”强调的是这

块云非常小,以至于小的跟人们戴的帽子一样。而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作者

在这里是采用夸张手法加以渲染。而这块小云,竟然“也能下一阵雨”,丝毫不失

其作为云的功用,而且人们用的还是"阵"。两相对比,可反衬下的雨量相对之多,

有出人意料之感,呼应前文"南山雨稍多”这一不同寻常的特点。

而第二处中,作者首先用一系列关联词"然而""也不过""只有"对"帽子大的云"进

行限制,说明因为这块云并不那么大,因此这里的雨只是相比于新疆的其他地方

稍微多了那么一点,但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雨仍然少得可怜,因止匕“南山也还

是干燥的"。这里,强调了雨量少在意料之中,指出后文"南山也还是干燥的"原

因。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线句的长句中,主语是“国画家",其前"以树为山之‘目'"是修饰"国画家”的定语;

“因天山无树而对一大片一大片光秃秃的干山"是状语,“没了"是谓语,"辙”是宾

语。

将句子改写成短句,可将上述各个成分加上必须的主语等成分,组成单独的短句。

比如,原先“以树为山之'目'的国画家"这一定语+主语成分,可改写成主语+谓语,

即“国画家以树为山之,目

“因天山无树”这一原因状语,可改换主语为“天山",将这部分单独成句,改为"天

山无树”,表示现实情况,而“一大片一大片光秃秃的干山”同样是天山的地理情

况,故可承前省略主语,改为“只是一大片一大片光秃秃的干山"。

删去上述这些修饰成分后,原先句子中的主谓宾主干成分,可单独成句,改为“国

画家没了辙了”。

然后整理语序,整合答案为:国画家以树为山之"目",天山无树,只是一大片一

大片光秃秃的干山,国画家没了辙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是一句我国北方地区妇孺皆知的农业谚语,对于以农业为

主的古代中国来讲,(D,短短几天可能就决定丰收与否,决定一家人或饥或饱

的生活。

②,所以在古代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

利用圭表这种古老的天文仪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每年日影最长时

为"日长至",日影最短时为“日短至”。这些时间节点是根据太阳光线与地球夹角

确定的,这就确定了不同节气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可靠的

依据。

节气历法是实践经验摸索得出的方法,它受到古代民众所认可。郭店楚简《忠信

之道》中有“至信如时,必至而不结”的记载。人们与时间虽无约定,但其每每如

期而至,循环往复地指导农业,没有终结。这是先民对节气恪守规则、从不失信

的赞扬。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反映”与文中加点的“反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黄昏虽已来临,但因雪光的反映,窗外依然很明亮。

B.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反映。

C.尤其严重的是,下层群众的实际情形还不能反映到指导机关中来。

D.针对这一决定,我们收到了大量群众的反映。

【答案】20.(1)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节点特别重要(2)农业生产需要严格了

解太阳运行情况(或农业生产与太阳运行周期关系密切)

21.节气历法是通过/基于实践经验摸索得出的方法,它为古代民众所认可。或:

节气历法是通过/基于实践经验摸索得出的方法,它受到古代民众的认可。

22.B

【解答】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面强调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后面说"短短几天可能就决定丰收与否,决定

一家人或饥或饱的生活",这"短短几天"指的就是农业生产的时间,可见它非常

重要,可填: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节点特别重要;

②此处是后面句子的原因,后句"在古代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二十四节气”,可见太阳运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它的运行

情况,可填:农业生产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或农业生产与太阳运行周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