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备考攻略_第1页
2025年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备考攻略_第2页
2025年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备考攻略_第3页
2025年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备考攻略_第4页
2025年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备考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对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对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重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

利瓦尔,一种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毕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对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吞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士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奉。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应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

放运动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容许工场主购置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绩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开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倡导西方礼节和生活方

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启动了

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深入加强,成为后来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主线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变化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增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

象,推进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

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但愿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

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主线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

主义发展的障碍,为后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明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主线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

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倡导"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

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存,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一、重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

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进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构造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小朋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构成的系统教

育体系

二、都市化

L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都市,但都市缺乏统一规划

2、都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对抗斗争日趋剧烈。(破坏机器

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来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

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发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

认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进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

世界,互相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关键)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关键)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主线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

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成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

主义战争.

6、影响:

(1)减弱了欧洲的力量,从主线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减弱了殖民力量,增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成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处理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1月

3、:列宁

4、成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

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公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种无产阶级政权

2、推进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公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公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月一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怎样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

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

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阐明

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公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

帝国主义在欧洲I、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制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种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

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

1、背景

伴随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重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替代余粮搜集制

(2)容许使用雇佣劳力,容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容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搜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所有工业国

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和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

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

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

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处理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措施: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排斥市场调整和价值规律,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

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倡导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

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重要方式:采用不服从方式。

内容:规定减少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公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瓦解

2、战争概况(1921——19):领导人:凯末尔。

成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公约》,废除《色》的某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

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19,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

妇女地位;实行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专家西方科技;拉丁字母替代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

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3月

2.成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弹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通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获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通过三年国内战争,19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获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种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

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增进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容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增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发明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终。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老式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

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成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公约)

时间:19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

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

2.背景:巴黎和会临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仍然锋利,日美矛盾尤为剧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重要公约——《九国公约》

时间:19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

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答复到几种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

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临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

不也许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也许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期期:1924—1929年。

2.主线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锋利,政局动乱。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锋利,政局动乱。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

机。(主线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获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

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⑶新政不也许从主线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根据,阐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整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⑵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

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诡计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减

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看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

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攻打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深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订。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一样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订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

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互相支持,共同对付法西

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主线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变化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进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

多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当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有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一、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与科技进步的必然成果,是美国在国际事

务中饰演重要角色的主线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种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

建设在产业构造上应当注意老式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

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体现:持续繁华。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组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已经有27个组员国)

(5)影响:各组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合适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体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

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伴随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寻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后来增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主线上变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获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

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终)

1.原因:

(1)主线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他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三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变化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终三大改造完毕

5.《南京公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毕工业革命后成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

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线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公约:1858年中俄《谖理公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络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

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公约》中,"容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重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公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公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与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公约》,中国

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资

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主线原因: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不过不变化

中国的封建制度。

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公约》。

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

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不过陈独秀没有参与中共一大。

26.在苏联和中共的协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开力、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