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考点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
第一节地球仪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一一“浑天说”一一“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卫星图片、
帆船实验、月食、登高望远)_一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
3.地球仪的定义: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4.经纬线与经纬度:
(1)经线特点:形状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注意: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极点,在北极点只有正南方向,在南极点只有正北方向。
(2)纬线特点:形状圆圈,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变短,指示东西方向。
注意:所有纬线相互平行,赤道(0°纬线)最长,纬度值越大,线越短。
(3)经度(0°-180°):
①东西经划分: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穿过英国伦敦),
0。经线为起点,向东增大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
向西增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最大为180°。
(注意:东西经判断即数字变大方向的判断)
②东西半球划分(小东大西):分界线是20°W和160。E(不
属于东西半球)
西半球
经度小于20°为东半球;大于160°为西半球,20°~160°之间
东经度()为东半球,西经度()为西半球。
西经WEW
③经线圈满足经度和为180。和东西经相反两个条件o
(3)纬度(0。-90。):
①南北纬划分(南北半球划分):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
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①高中低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
为高纬度。
②特殊纬线:回归线为23.5°,极圈为66.5°,是5个热量带的分界线。
③从0°纬线向南、北增加到90°。
地图上确定方向①若有指向标,则箭头指向北方。(常考!记得看地图要找是否有指向标)②若无指向标,采用“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③在经纬网图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统一,lkm=100000cm,相隔5个"0")
(2)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书13页)
(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大小详)。[参考书上13页]
比例尺越小,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5.等高线地形图(最好自己都能手绘出含有常考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1)五大地形部位
A.陡崖(观察到图中等高线重合,)
B.鞍部(观察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过渡地带)
C.山顶(中间高,四周低,或有▲)
D.山谷E.山脊(等高线弯曲,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地形部位的应用:攀岩、看瀑布在陡崖,河流发育在山谷,宿营地点
在鞍部,分水岭在山脊。
(2)灌拔:线上的数字即海拔,
①某点在有数字的线上,该数字就是该点的海拔。
②某点若在两线之间,两线上的数字就是该点的海拔范围,如E点海拔范围160m<E<200m
(3)计算相对高度(高差、落差)
①两点在等高线上,线上数字直接相减。
②两点在等高线之间,海拔范围(即该点相邻两条线上数字)交叉相减。
(4)坡度一一等高线稀疏,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
(5)等高距一一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之差。
(6)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卜。C。(会计算)
6.五种陆地地形类型一一关注图中等高线数字与疏密程度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海拔<200米>500米200米~500米>500米高度不定
--------1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
伸的浅海地带,坡度平缓.
水深一般在200米之内”
■I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
坡,水深急剧增加到数千米。
形起伏较小的深海盆地。
图4-1-9海底主要地形不意
等高线特点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内部稀疏等高线较密集等高线密集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0
陆地地形
7.世界之最(参考教材66页确定其位置)
最大平原一一亚马孙平原;最大高原一一巴西高原;最高高原一一青藏高原;最大盆地一一刚果盆地;最长山脉一
一安第斯山脉;最大大陆亚欧大陆;最小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岛屿格
陵兰岛。
第二单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常见天体:恒星(太阳),行星(地球),卫星(月球),星云,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
2.天体体统: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四个级别从左往右是从高到低,高级别包含低级别)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太阳系中由内向外的第三颗行星(记忆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书上37页)
A:水星H:金星G:地球F:火星
E:木星D:土星B:天王星C:海王星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较厚的大气层;液态水。
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
自转公转
绕转中心地轴(假想的)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南北极上空看“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或24小时)一年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
时间的差异(东边先迎来日出)四季变化(书57页)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五带划分(划分依据是热量差异,书58页图)
卷E
祗“日?QZ_冬至日祢)
月22日.后12月22日前后《
示意图
秋分U9月23U1T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一图二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情况(图二)季节
3月21日
春分日(A)赤道(0。纬线)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季3、4、5月
前后
6月22日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
夏至日(B)夏季6、7、8月
前后(235N)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9月23日
秋分日(C)赤道(0。纬线)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季9、10、11月
前后
12月22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
冬至日(D)冬季12、1、2月
旦前后(235S)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春-秋、夏-冬;易考察某时间运动到哪个时段,如国庆期间在上图一的③。
图二多用于解决某一日期的昼夜长短情况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此半球就昼长夜短;某时段太阳直射点向
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4.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公转导致)
90°北极
北有根鼻、auwtit
无幔整.幔夜现
北通修
象.无阳光亶射
北纬235。
终年炎热热带有阳光直射
---------南纬2X5。
四季变化明R南温帝无阳光直射,无
梃媒、根长现象
蹂华东而南纬
有里以、彼改现象
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
1.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海
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无论如何平分地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洲大洋分布图(最好能自主绘制简图)
大洲名称:①欧洲②非洲③亚洲④大洋洲⑤南极洲⑥北美洲⑦南美洲
大洋名称: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1苏伊士运河2巴拿马运河3白令海峡4直布罗陀海峡
5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3.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亚洲、非由I、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这两个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5.20世纪初,德国魏格纳根据南美洲和非洲轮廓的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其他证据:古生物相似性,古老
地层相似性)
6.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表层由置五组成,它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拼合而成的。
六大板块是(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美洲板块、D太平洋板块、E印度洋板块、F南极洲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4)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过碰撞挤压,容易形成高大山脉、高原或海沟;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张裂拉伸,容易形
成裂谷、海洋或海岭。
北/冰洋
--未定板块边界<+A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13.(1)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俳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生长边界)
(2)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欧亚板更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
(3)喜马拉雅山脉成因: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第二节天气与气候
.常见的天气符号
1风旗
天气符号天气符号天气符号天气符号北风(8级)/表示风力为8级
(要会看右图风
晴*多云*阴(小雨西北风东北风(6级)
风尾
符,识别弓杆表示风力,每根小下图天气
中雨4f»大雨暴雨▲冰雹△表示风向横线代表2级风
东风
符号)西风-*o
雷阵雨4雨夹雪小雪告必中雪
大雪&雾霜冻沙尘暴6西南风东南风
南风
2.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注意:日较差一一天中,最高温减最低温。年较差一一年中,最高温减最低温。
看气温曲线图辨南北半球。一一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为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份,为南半球。
3.气温分布规律(教材页看79图)
影响因素气潟的分布期律
纬度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陆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
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多出现山地、山脉、高原)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教材83页看图)
北回归线
A太平洋
印度洋
南回归线
年降水量
020()50010002000(mm)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规律
纬度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向1口纬两侧.大陆而座除永小.大陆东良除永泰一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多出现山地、山脉、高原)
5.气候类型(气候两要素气温和降水)——多考察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特征、典型分布区
xAWw.
■热带草原气候四热带沙漠气候嫡寒带气候蠲温带季风气候
IB热带雨林气候匡寻热带季风气候经地中海气候B高原山地气候
制温带海洋性气候曲3温带大陆性气候口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①气候判断一一以温(最低气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找最低气温—第二步:判断最低气温所属范围(大于15℃军种热带气候,0-15为亚热
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0℃为2种温带气候。具体参考下图)通过降水特点确定具体类型
(1)最低气温高于15℃判断为4种热带气候,通过降水定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2)最低气温在0-15。。之间判断为2种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见下图)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南半球)
气温(七)降水展(mm)
气温(3:)降水睛(min)气温(忙)降水
3()600306()0
1V―X--
50015500155(X)
nJ04(M)04(X)
-13—1530()—153(M)
—3()200-3020()—30200
AC_______rTl
—40I(M)-45|IOO-451oo
-60.0-60-60
夏季高温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全年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冬季温和多雨
(3)最低气温低于为2种温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4710(H)I4710(月)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
注意:通过气温曲线中的最高气温出现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可以直接通过雨热不同期或冬季降水多(冬雨型)判断地中海气候
第五单元人文地理环境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慢。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不均匀,在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史
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稠密区:A右亚洲东部、A左亚州南部、B欧洲西部、C
北美洲东部=世界人口稀疏区:D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E亚马孙平原【高温潮湿的热带
雨林地区]、F南极洲【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G青藏高原【地势高俊、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读图掌握,
教材95】
100人以上|[皿110~100人I110人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镀车间招租合同协议
- 白乳胶合同协议
- 电缆隧道采购合同协议
- 瓷砖美容材料采购合同协议
- 环保洒水降尘合同协议
- 环保厕所维修合同协议
- 生猪屠宰出售合同协议
- 玩具铺货合作合同协议
- 独幢商业转让合同协议
- 电动车包月租赁合同协议
- 转移支付合同协议
- 挖机转让合同协议
- 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要点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
- 活动承办合同协议
- 2024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中考化学总复习加试化学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全套汇编(完整版)
- 纸箱包装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防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油库、气库建设工程和场所
- 华侨大学《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