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衔接点07.信息类文本之实用类文本(解析版)
素养目运
阅读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
初中要求
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
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4-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
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
高中要求
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
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
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知迟梳理
初中阶段考查形式:轮考点,三道题,客观题与主观题都有,从生字词,段落内容以及简单的说明文字进行考查。
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与议论文一起构成了信息类文本阅读,轮考点,内容深刻,五道题,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考查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文本结构,重要词句作用,写作手法、文本信息的迁移和运用等。
因为初高课程标准中要求不同,考试的形式不同,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判断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
文本信息的真实性;而高中的学生需能对文本信息提出质疑,并查找证据材料支持、补充或者反驳文本呈现的
信息;并能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一、实用性文本前备知识
L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特点:①科学性。科普
文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且
要有科学依据。②文学性。科普文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
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③通俗性。科普文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科
学道理。
2.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包括消息、特写、
通讯。特点:①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②准确性。
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主观评论很少。③新鲜性。一般是以前没有过的,讲究从新角度说话。④及时性。报道要迅
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3.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
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或领导汇报的一种文书。特点:①写实性。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
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②针对性。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
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③逻辑性。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
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4.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
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特点:①针对性。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
情景中进行提问,因此它的针对性十分明确。②专题性。是说对要访谈的问题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
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③典型性。
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
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5.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特点:
①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里较突出的人物。②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
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③选文兼具史
实性与文学性。
二、衔接初中
(一)课文回顾
中国石拱桥(茅以昇)是中国土木工程专家,桥梁专家茅以昇(一作茅以升)的一篇文章,文章运用科学数据,以
及赵州桥、卢沟桥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石拱桥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含量等。平实,简明的说明语言,
首先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接着运用举例子,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
苏州园林(叶圣陶)是叶圣陶于1979年2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编撰的图册《苏州园林》说起,
作者由苏州园林想到了童年,为下文作铺垫:然后作者主要围绕苏州园林介绍其种种特征,先是指出苏州园林总的
特征是“完美的图画”,接着再从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和远景近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各个局部
的特征;最后一段主要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创作缘由。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状物清晰,说理透彻,语言生动,行文间
流露出作者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
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
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蝉(法布尔)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文章,出自作品《昆虫记》[l]o这本书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方面讲
述了蝉的特点。
(二)衔接中考
(2023•吉林长春•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唐志强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
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不仅是中国
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
②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
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
清、满、芒”,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这些从
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③农业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的社会产业,其基本逻辑是生命逻辑,也是生态逻辑。
④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农业生产活动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时
令、气候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准确观察天时,把握农时。谚语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24个节气名称表
征了各个时段时令、气候、物候的显著特征,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框架,中国先民十分便捷地把握农时,使得
农作物“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因地制宜生产出符合本地特点、具有地域特色、发挥本土优势的产品,获得良好
收成。
⑤天行有常,四时佳兴。节气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明显的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而且每
一节气都有其风俗习惯、节令美食和养生之道。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参与群体广泛。最震撼心灵、
感动国人的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这一视频短片从每个节气遴选一种代
表性意象,在故宫、长城、天坛、中国壮美山水和人文景观映衬下,配以或唯美、或动感的冬奥和冰雪画面,按节
气顺序依次亮相,引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释意,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学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⑥二十四节气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所表征光照、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黄河、长江流域乃
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全人类都通过观察太阳运行、月
亮的阴晴圆缺、星体运动轨迹,创立自己的时间制度。
⑦“二至二分”是各国四季划分的依据,欧亚许多民族也存在着“二至”“二分”的节气文化传统。尽管许多
民族都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确定时节,但是只有中国先民创立的这套时间知识体系不仅历史久远、绵延不
绝,结构完整、内涵深厚,而且史料丰富、影响广泛,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⑧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命题。二十四节气指示着人类应与自然、天道相合的
道理,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能够为推动构建地球
生命共同体提供遵循,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选自“人民网”)
1.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观察了太阳周年运动,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时间制度。
B.“二至二分”表明了太阳运行的极点和中点,“三暑、二寒”是表现温度变化的曲线。
C.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
D.选文采用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节气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明星的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
3.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A2.不能删去。“明显的”表示程度深,表明节气的轮替让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
斗的转动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删去后,没有该表达效果,同时也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3.①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②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把握农时、因地制宜、获得良好收成;③
每一节气有其风俗习惯、节令美食和养生之道等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参与群体广泛;④二十四节气所表征光照、
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由选项内容可知对应第①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
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
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可知,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节气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明显的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而且每一节气都有其风俗习惯、节
令美食和养生之道”中“明显的”的意思是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让人容易看出来或感觉到。表明节气的轮替让气
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表明节气的轮替对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
天空星斗的转动的变化的程度之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删去后就变成了“节气
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就没有该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段“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可概括为: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
然的重要参照;
结合第④段”24个节气名称表征了各个时段时令、气候、物候的显著特征,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框架,中国先
民十分便捷地把握农时,使得农作物'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因地制宜生产出符合本地特点、具有地域特色、发
挥本土优势的产品,获得良好收成”可概括为: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把握农时、因地制宜、获得良好收成;
结合第⑤段“天行有常,四时佳兴。节气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明显的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
而且每一节气都有其风俗习惯、节令美食和养生之道。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参与群体广泛”可概
括为:每一节气有其风俗习惯、节令美食和养生之道等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参与群体广泛;
结合第⑥段“二十四节气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所表征光照、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黄河、长江
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第⑦段”尽管许多民族
都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确定时节,但是只有中国先民创立的这套时间知识体系不仅历史久远、绵延不绝,
结构完整、内涵深厚,而且史料丰富、影响广泛,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为:二十四节气所表
征光照、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高中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
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
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
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
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
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
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
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
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
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
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
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
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
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
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
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
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
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
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
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
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
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
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
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
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
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
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
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
点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由原文倒数第二段“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
可知,D项前半句话属实,但原文中并没有后半句的相关信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
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
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
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答案C
解析“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搜索信息可知,原文并未出现“疾病”这一概念,唯一
与“疾病”有关的信息是“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但此
句及前后文均无“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
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全新”,原文并没有说明,因此,总体上看C项表述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
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白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
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
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
损害人体的健康。
答案A
解析B项“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来自原文,“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
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述无误;“同理”一词后面的内容为命题者的推断,但与上句并不存在类比关系,“出生”
和“死亡”属于发生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事项,不能作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
容不相符,因此B项不正确。C项前半句来自原文第四段“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
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而后半句“应该”后面的内容是命题者的推理结论,
原文“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类一定不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生
存规律”与是否为“同一种微生物”无关,故本推理不成立,因此C项不正确。D项前半句的表述来自第四段最后
一句,作者这里的写作意图是要告诉读者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进而得出“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
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结论,但人类与微生物在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
而损害人体的健康”,这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文中并未对此展开分析,因此D项推断不准确。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
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
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
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为第三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
四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
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此观点与本文内
容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动物的生命活动是
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四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
述也类似,因此B项正确。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这与第三、
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
多人的关注,同样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
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一一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
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③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
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解析要想知道画横线句子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奥逊•威尔斯”这个名字和他所说的“孤独”相
关内容在第三段中出现过,作者以此句作为批评的靶子,引出“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两个
意思相反的句子在此遥相呼应。其次,由原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可知,这里的“我”指代所有人类,而纵览全文可知,这里的“包罗万象”喻指包含丰富的微生物,作者借沃尔特•惠
特曼的诗句表达的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
例外。后是分析作用。一是作者这样说(引用)的目的,二是结构作用,文末句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四、常见题型突破
1.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题干和选项既有可能辐射全篇材料,也有可能针对某一段的细节设题,前者难度稍大,是新高考的主要考查
方式。这一类题的简答题,可分为分析概括类和下定义类两种,题干一般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提取、整合相关信息。
(1)选择题
[•审题并明确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
步骤一•圈画选项中的关键词J
•整体浏览,梳理文章脉络
步骤二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J
•比对、辨析原文和选项的描述角度
步骤二■比对、辨析选项是否存在错误_________
比对、辨析的角度
内容角度:选项和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和原文的程度、范围限制词是否一致。
逻辑角度: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解
释关系、比较关系等。
常见的设误陷阱
1以偏概全:改动原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造成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一般、以特殊
代替普遍等错误。
②偷换概念:在解释文中概念或文章大意时,将两个相似概念或相邻句段的含意进行调换、混淆或改变。
⑶混淆时态:将尚未发生的情况变为既定事实,或者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变为必然发生的事情,反之同理。
4混淆是非:将原文肯定的事物变为否定,反之同理。
5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二是强加因果。
6无中生有:这类选项根据生活经验来看是正确的,但是于文无据,属于凭空捏造的迷惑性选项。
7过于绝对:改变判断性的词语,导致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8张冠李戴: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对象、事件、地点变为彼对象、事件、地点,将事物的此方面
变为事物的彼方面。
(2)主观题
分析概括类
下定义类
给具体概念下定义的题目,在解题方法上稍有不同。首先需要在原文
步骤一•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中找到概念出处,并确定其所属学科、门类、适用对象等;其次需要
步骤二•检索全文,筛选关键句段根据原文论据和详细表述进行归纳,得出其关键词,明确概念的本质
属性;最后如果原文中有相似概念,还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概念间
步骤三•整合信息,分点作答的细微区别,再按照“..........是............”的格式进行作
答。
2.文本信息的推理与判断
这一类题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题干指向的是对原文信息的迁移,学生需要判断选项的推理是否符合
原文观点。此类题的四个选项也不仅局限于材料原文,有时会给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文意
进行推理,选择最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
第一步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分析选项所用的推断方法,圈画其中的前提、
推论;第二步,根据选项中的前提快速定位摩位置;第三步,根据推断的具体原则和设误陷阱,对定位后
的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选项的推论前提、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
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是区混淆范围而
是否以吊语气
假设推断:假设、如果、若等
“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
条件推断「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
季断推断过程是否"无论……都(不)"表示排除一切条然
三原则、
因果推断:因而、由于、所以等
目的推断:以、目的是等
-福论是否合理卜推断词:总之、说明、由此可见等
3.分析重要词句的作用
(1)分析重要词语的作用
步骤具体说明
第一步分析该词语的表面意思
第二步分析该词语的褒贬性和涉及的修辞手法,如反复等
第三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词语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
第四步分析该词语的使用对于强调论点、丰富论证语言等的作用
(2)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
1内容上的核心句
内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论点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判断其类型,导后抓住
关键词语,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同时,此类句子通常都与文本的中心论点有关,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时需
要结合文本的论点来作答。
2结构上的关键句
结构上的关键句主要包括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明确它们在刘中的位置,
然后分情况作答。总起句或总结句,要结合其总领或总结的范围来分析句子的内涵;渡句,要联系上下文,
根据其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3结构复杂或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此类句子主要包括长单句、复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针对这类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成人手。对
于复杂的长单句,要先抓住句子主干,明确其陈述对象和主要观点,同时注意句子的饰、限制成分,分析
句子所指的范围。对于复句,要分清层次,明晰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表达的核心意思。对于富有
表现力的句子,要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则要从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句子的
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1.注意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一定要养成仔细读题的习惯,圈点勾画题目要求的核心词语。要特别关注题干
中出现的限定范围、时间、空间等内容的词句,谨防筛选信息时不能有效排除无关内容,出现错答、漏答
或多答等情况。
2.归纳方法:
(1)摘取关键词法(2)去掉修饰语法(3)层次切分法
3.采用比照法,根据选项中的前提快速定位原位置;比对分析:根据推断的具体原则和设误陷阱,对定位
后的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选项的推论前提、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
4.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意。分析该词语的使用对于强调论点、丰富论证语言等的作用。
注意事项
阅读的技巧
(1)看出处: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
合文本提要整合。
(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
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
(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重要位置。
(4)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者B”“一定“就”“可以”等
同语。
对点特训
(-)(23-24高一上•天津和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间曾流传过华佗的一则口诀:“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字。三月茵陈治黄店,四月采来当柴
烧茵陈,别名茵陈蒿、绵茵陈、花茵陈、黄蒿等,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
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质脆,易折断,叶具柄。青蒿,茎呈圆柱形,上
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
卷缩易碎,两面被短毛。
丰军
奉聿
二生轮生
叶序0a图
【注】叶序是指叶在茎枝上有规律排列的次序。具有种的特异性,以及在外界条件下不易变化的稳定
的性质。
(摘编自梅全喜《〈本草纲目〉故事:茵陈利显退黄》)
材料二:
茵陈与青蒿,两者均气味芳香。均能清湿热,对于湿热黄疸、湿温、暑湿之症均可应用。然茵陈主人
脾胃,利胆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也是治疗湿疮瘙痒常用药。然青蒿主入肝胆,善清退虚热,凉
血除蒸,功专退虚热,解骨蒸劳热,又能泄暑温之火,为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暑温壮热所常用。
(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材料三: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药方,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药方中提取
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
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
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通常使用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改为低温提
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
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
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在20世纪70年代,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
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然后我们转向分离提纯,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
157℃的无色晶体Cis电。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我们发现生长在我国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
含量比较低,不能用以药物生产,“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1973年秋,我们在
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的口诀告诉我们,茵陈是青蒿的幼苗,退黄痹病需要采摘三月的茵陈,四月长成荔就失去药性
了,所以茵陈要讲究采摘时间。
B.茵陈主入脾胃,青蒿主入肝胆,所以茵陈与青蒿作为中草药的功能与适应证是完全不一样的,茵陈
里面不能提取出青蒿素。
C.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一个药方,需要用手握住青蒿,在两升水中浸泡,然后绞碎
取汁,给病人服下,不需要用火煎制,让屠呦呦深受启发。
D.屠呦呦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是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5H220s,从分子到药物还需要一
个过程,试用于海南疟疾疫区的青蒿素胶囊才是新抗疟药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茵陈是青蒿的幼苗”错,无中生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中的“蒿”是茵陈蒿,不是青蒿,茵陈和青
蒿是两种不同的中草药。
B.“所以茵陈与青蒿作为中草药的功能与适应证是完全不一样的”错,由材料二“两者均气味芳香,均能
清湿热,对于湿热黄疸、湿温、暑湿之症均可应用”可知,茵陈与青蒿作为中草药的功能与适应证相同。
C.”需要用手握住青蒿”错,“青蒿一握”根据文章语境可知,应为“一满把青蒿的量”之意。而不是需
要用手握住青蒿的意思。
故选Do
(-)(23-24高一上•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指尖生花,为文物延年
2023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颁奖环节上,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
物修复师杨景龙收获了一枚奖牌——“全国技术能手”。
“一器一物,盛天下之美;一轴一卷,数千载风流。”每每修复完一件文物,杨景龙总感叹不已。在他眼
里,每一件文物都弥足珍贵,支撑起每一名文物修复者的光荣梦想。
1
在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库房,保存着245幅珍贵的高等级秦汉唐壁画,约340平方米。”这些壁画对研
究历史、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杨景龙说。
唐代出行的仪仗队是怎样的规模,使用何种仪仗?在唐墓壁画未发现之前,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进入杨景龙的修复室,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看着一件件躺在修复桌上的文物,望着墙壁上泛黄的壁画
线描图,仿佛时光倒流,回眸千年岁月。
唐墓壁画的内容丰富,有歌舞、游戏等各种场景。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飘若浮云,用色或简洁明快、
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环境气候、地质、气象、计算机等,样样都要学;古人的制作工艺
及材料、考古发掘现场情况、出土时的环境、地质情况、后期保存的环境及管理,样样都要懂。“真想做好
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全才的能力,才能为文物延年,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杨景龙说。
2
上大学时,杨景龙就读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从此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大学毕业
后,他就职于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
多年的专业训练,让杨景龙有了一双巧手。一个四象陶质彩绘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时是一堆碎片,还
有缺失,看不出原件。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拼对、粘接、补配、做旧、封护,耗时8个月,这件
文物在“指尖"重获新生,走进大众视野。
1978年揭取的昭陵陪葬墓段简璧墓壁画,就地保存在昭陵博物馆。2002年杨景龙团队打开央板,进行
第一次保护修复。最初拿到壁画时,仕女图部分已碎裂,散落粘连在桃胶布上。通过查阅考古资料和研究
资料,团队历时两年之久,将283块壁画残块一片片拼成一幅“执扇仕女图
“文物修复是继承前人的智慧,将几千年文明的风采展示给现代人。''杨景龙说,“文物活起来,首先得
'站'起来。经过我们的手,这些古老的文物重新焕发活力,走进展厅、走近大众。”
3
当耗时5年、几易其稿,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学术专著《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印刷出版的那
一刻,杨景龙松了一口气。
这是咸阳市第一部文物科技保护修复专著,系统介绍了唐墓壁画的科技保护修复以及在新工艺、新材
料、新做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壁画彩绘颜料的保存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壁画彩绘颜料的
保存开辟了新思路。
“颜色是壁画的精华,也是壁画的关键部分。”杨景龙介绍,书中记录的非接触文物颜色测量系统,可以
在第一时间测量、记录壁画的色彩,使色彩数据化,从而制订全面、科学的文物色彩保护方案。若干年后,
即使文物实物的色彩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还可以根据当时准确测量的数据,还原文物最初的色彩。
“我今年50岁,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做好‘传帮带'。”杨景龙说,“作为咸阳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我
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让年轻人爱上文物修复,切实担当起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
任,树立起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的目标。”
(选自《人民日报》同题文章,有删改)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杨景龙看来,高等级秦汉唐壁画对研究历史、艺术和生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发现这些壁画
后,就可以完全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景。
B.咸阳市文物中心保存的唐墓壁画,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飘若浮云,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
人物造型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具有艺术价值。
C.要做好文物修复工作,必须具备全才的能力,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环境气候、地质、
气象、计算机等,样样都要精通。
D.杨景龙书中记录了非接触文物颜色测量系统,其作用在于,即使文物实物的色彩随着时间和环境发
生了改变,还可以根据当时准确测量的数据,还原文物刚制作出来时的色彩。
3.根据文中内容,你认为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2.D3.(1)专业知识方面。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
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具备全才的能力。
(2)技术能力方面。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掌握文物修复基本技能和修复流程等专业知识,并具有
较强的色差辨别能力;
(3)科学素养分面。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敏锐洞察力和
接受能力。
(4)职业道德方面。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要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以及具有传承中华
灿烂文化以及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A.“就可以完全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景”错,原文是“'这些壁画对研究历史、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杨景龙说",可见,杨景龙的话里并没有说“发现这些壁画后,就可以完全还原
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景”。
B.“咸阳市文物中心保存的唐墓壁画,用笔或……”错,原文是“唐墓壁画……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飘若
浮云,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可见,原文说的是“唐墓壁画”,
选项说成“咸阳市文物中心保存的唐墓壁画”。
C.“样样都要精通”错,原文是“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环境气候、地质、气象、计算机等,
样样都要学”,可见,原文是“样样都要学”,选项说的是“样样都要精通”。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专业知识方面
根据“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环境气候、地质、气象、计算机等,样样都要学;古人的制作工
艺及材料、考古发掘现场情况、出土时的环境、地质情况、后期保存的环境及管理,样样都要懂”“真想
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全才的能力,才能为文物延年,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可知,做一个优秀的文物
修复师需要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具备全才的
能力。
(2)技术能力方面
根据“一个四象陶质彩绘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时是一堆碎片,还有缺失,看不出原件。方案设计、技术路
线、实验、拼对、粘接、补配、做旧、封护”可知,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掌握文物修复基本技能
和修复流程等专业知识;
根据“书中记录的非接触文物颜色测量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测量、记录壁画的色彩,使色彩数据化,从
而制订全面、科学的文物色彩保护方案。若干年后,即使文物实物的色彩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还
可以根据当时准确测量的数据,还原文物最初的色彩”可知,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色
差辨别能力。
(3)科学素养分面
根据“《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系统介绍了唐墓壁画的科技保护修复以及在新工艺、新材料、
新做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壁画彩绘颜料的保存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壁画彩绘颜料的保存
开辟了新思路”分析,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敏锐洞察力
和接受能力。
(4)职业道德方面
根据“一个四象陶质彩绘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时是一堆碎片,还有缺失,看不出原件……耗时8个月,这
件文物在‘指尖'重获新生”“团队历时两年之久,将283块壁画残块一片片拼成一幅‘执扇仕女图’”
可知,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要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
根据“文物修复是继承前人的智慧,将几千年文明的风采展示给现代人”“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做好‘传
帮带作为咸阳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让年轻人爱上
文物修复,切实担当起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任,树立起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的目标”分析,听了杨教授
的话,可知做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还要具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以及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
(三)(23-24高一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
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卷卷斗,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
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
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
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
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
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佟佟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
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半瞥岁渚。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
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
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
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
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
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
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答案】4.B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错误。根据第②段中“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可知,水准
测量法只适合对较低山峰的测量。
故选Bo
(四)(23-24高一上•新疆巴音郭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菌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因为科学家无法将它们简单归类,所以将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生命体划分
为植物、动物和菌类三个部分。菌类无法自己产出营养物质,只能依赖其他有机体,这一点同动物一样。
它们一部分细胞壁由甲壳质组成,而且没有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点又同昆虫很相似。许多菌类是树木重要
的伙伴,它们通过将自身环绕在树的根须顶端,并在上面继续生长,来帮助树木寻找水和营养物质。借助
棉花状的黏稠物质,菌类将自身的有效表面积扩大了好几倍,相应地也将更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带进树里;
菌类可以阻止重金属一类的有毒物质侵害它们绿色的小伙伴,还可以提供一道有效的屏障,来抵御其他有
侵害性的菌类。
菌类的作用远不只这些。树木之间能通过根系相互沟通,比如在面临虫灾或者旱灾威胁时,它们可以
互相警告。但是树木自身的根脉无法伸展至所有的角落,于是菌类的经络就接替了继续向远处传递信息的
任务。科学家称此为“树木互联网”。树木对于菌类的这项服务也给予了皇家礼遇般的回馈,树木将接近
三分之一的产物——大部分以糖分的形式,赠予了这些隐秘的助手。三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大约是整
个树干的木材那么多的物质(最后三分之一的物质用于生成树枝、树叶以及树上的果实)。菌类需要这些
充足的能源,不仅用于维持生计,而且为了结出“果实”。那些你可以采集的菌菇,实际上同苹果树上结
出的苹果是相类似的。真正的菌类生长在地下,它们会伸展出极细的白色菌丝,与许多植物根系交织在一
起,因此菌类可以有很大的尺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菌类是位于美国马卢尔县国家森林公园的一种深
色的蜜环菌。这株蜜环菌覆盖了9平方千米的面积,重量至少有600吨。这也是地球上人类认知领域内最
大的生物,估算之下,它的年龄应该超过几千年了。然而这株蜜环菌给树木的服务却不怎么周到,因为它
为了获取营养物质,最终致使周围的树木死亡。
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菌类都是在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使有只魔法笔课件
- 经过的时间课件
- 黑龙江鹤岗特色旅游
- 广东诗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 《半导体激光治疗》课件
- 《电话营销异议处理》课件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 海南东方特色旅游
- 昆明理工大学《物联网与云计算》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景观设计(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然辩证法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
- 苏教译林版五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七单元Unit7《At weekends》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水利综合项目跟踪审计专项方案
- FZT 74005-2016 针织瑜伽服行业标准
- JJG 4-2015钢卷尺行业标准
- 云计算技术的边缘计算技术
- 武汉武昌区租房合同
- 急诊分诊流程和分诊标准课件
- 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突发事件现场的伤员管理与照顾
- 《儿童性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