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过关检测(B卷)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人类社会伴随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理论等就不能脱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要在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一手的丰富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形成在一定阶段对某些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当这些规律性认识被固化为模型、公式、条文等就会形成理论,人就会利用所总结的理论来认识、改造自身,指导实践。同时,要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来判断理论是否正确及理论真理性的适用范围,从而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人类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仅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利用自己的认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毛泽东认为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为了在得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从而达到革新世界的目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他认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在现实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条件,探索了一条适应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推动了实践的发展。(摘编自《立足实际知行合一——重读<实践论>有感》,《学习时报》2020年4月29日)材料三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接受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信中国一定能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传递信心。”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表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减贫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帮助非洲国家脱贫,如中国农业专家到非洲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建工业园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投资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当地引进创新和国际经验做法,同时也从这些合作项目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中国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表示,减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一直为消除贫困不懈努力,“作为减贫成功范例,中国经验将分享给更多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减贫成功经验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样本,例如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表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促进减贫和包容发展的工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认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减贫方案,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分享给更多沿线国家和地区。(摘编自《“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人民日报》2020年6月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来自古人和外人,过多地学习间接经验,就会成为“知识里手”。B.实践的目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利用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C.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对全球减贫贡献率最高的国家,中国减贫经验也是世界各地推广最多的减贫方案。D.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为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减贫提供了一些间接经验,同时从合作项目中获取了新的直接经验。答案:D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知识里手”的特点是“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而人大多数的知识都来自间接经验,那些“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的间接经验也是可靠的,因此“过多地学习间接经验,就会成为‘知识里手’”理解有误。B项,“实践的目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错,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人类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仅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利用自己的认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C项,“中国减贫经验也是世界各地推广最多的减贫方案”于文无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现代,“不出门”也可“知天下事”,这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了解他人实践取得的“知”。B.“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和实践,靠道听途说获得一知半解,这样做根本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无法解决本质问题。C.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实践越多,认识就越准确越深入,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会越强。D.由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获得的材料都需要整理和改造,这样才能形成理论,让人们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答案:C解析:C项,“实践越多,认识就越准确越深入,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会越强”错,根据原文,实践越多,只能说明直接经验越多,只有“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的经验越多,认识才会越准确越深入。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增强,不仅需要正确的认知,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D.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答案:C解析:C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没有关系。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示例:①观点明确,思路周密,逻辑严谨。材料先提出观点,认识事物必须同那个事物接触,再分析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接着分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最后再次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③语言通俗,富有表现力,以常见现象举例,使材料说理深透又通俗明白。解析: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首先提出观点,其次论证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再次分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最后再次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观点明确、思路周密、逻辑严谨。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科学的抽象”等是引用论证,“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变革原子的情况”是举例论证。从论证语言上看,材料语言通俗,举常见的例子说明抽象理论,使材料说理深透又通俗明白。5.近年来,从精准扶贫到脱贫攻坚战,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脱贫经验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你如何看待中国脱贫经验?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答案示例:①中国脱贫经验是中国人民在与贫困斗争、逐渐攻克贫困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中国来讲,是直接经验。②中国脱贫经验不仅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贫困问题,还能让人在认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助力脱贫事业。③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中国脱贫经验是间接经验,要想推进当地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自己对中国脱贫经验的看法,材料一、材料二讲的都是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内容,而中国脱贫经验属于认识,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材料一、材料二中实践与认识的理论来理解中国脱贫经验。根据材料一中对直接经验的论述和材料二的第1段内容,可总结出①。根据材料二第2段内容,可总结出②。题干指出“中国脱贫经验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结合材料一中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论证,可总结出③。(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家(节选)巴金高老太爷在床上呻吟。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一起放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一碗的浓黑的苦水。然而老太爷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老太爷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斗争。医药并没有多大的效力。人们便求助于迷信。这些全是由简单的脑筋想出来,可是如今都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老爷们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这样地骂着,“你只配干这种事情!”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这便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做出过于严肃以至成为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而且他确实知道几小时以前,克安还在戏园里看戏,克定还在打牌、喝酒,现在他们却跪在这里诵读愿意代替父亲先死的祷告辞了。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一天晚上天刚黑,高家所有的房门全关得紧紧的,整个公馆马上变成了一座没有人迹的古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的惊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吓得惊叫起来。满屋子都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在这个公馆里到处都有鬼。这种说法也有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老太爷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戏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公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女人叹息,男人摇头。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了。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他的眼前出现。不久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说:“我不开。我屋里没有鬼!”忽然有人在外面大声擂着门。觉慧激怒了。他走到门前高声骂道:“我不开门!你们这样胡闹,究竟要做什么?”“老三,快开门,”是他的三叔克明的声音,“老三,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望爷爷病好。你是懂事的人,快快把门打开……”“我不开!”觉慧捏紧拳头在房里走了几步,觉得脑子快要爆炸了。“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你这样不孝顺他!”在那些声音里面觉慧注意到了陈姨太的尖锐的声音。这个声音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受了伤,他的愤怒也因此增加了。“三弟,快开门,我有话跟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是这样说!你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打开吧。”他这样自语着,便走去开了门。门一开,立刻出现了几张涨红了的带怒容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抓住了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记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而且轻蔑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的憎恨的眼光在众人的脸上扫来扫去。众人被他这一问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克明和觉新不好意思说出“捉鬼”两个字,而且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给你爷爷捉鬼。”满身香气的陈姨太挺身出来说,一面叫巫师进去。“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着陈姨太的脸上吐过去。“我说,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要把爷爷活活地气死,吓死!”他不顾一切地骂起来。“你……”克明说了一个“你”字就说不下去了,他气得变了脸色,结结巴巴地说不下去。“三弟!”觉新出来阻止觉慧说话。“你还好意思说话?你真不害羞!”觉慧把眼光定在觉新的脸上说,“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居然糊涂到这个地步!你们说是孝顺的儿孙,我昨晚亲眼看见捉鬼的把戏。我说,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假借了捉鬼的名义谋害他,我果然看见了。哪个敢进我的房间,我就要先给他一个嘴巴。我不怕你们!”在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不少的麻烦。这个时候反而因为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得到胜利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一只手拦住门不要人进来。他的面容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克明惭愧地红了脸。他明白觉慧说的都是真话。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他也不去揩掉。他看见克明一走,也跟着溜走了。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现在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掉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说了。她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女佣中间有人暗暗地发出不满意觉慧的议论,但是这一次觉慧“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选自《家》,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说“另一个花样来了”“花样又来了”,凸显出荒诞的迷信闹剧逐层加深,最终将情节推至“捉鬼”的高潮,同时又表现出觉慧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怒之情。B.克明教训觉慧“你要明白事理”,将“迷信”和“事理”画上等号,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富于讽刺意味。C.面对理直气壮的觉慧,陈姨太无力反驳,“敷衍般地”“满面羞容”写出她极力维护长辈尊严的困窘,“扭着身子”传神地刻画出“姨太太”的特点。D.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抗,夹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答案:B解析:B项,克明并不“笃信封建迷信”,他是个有知识的人,他是虚伪。从“克明惭愧地红了脸。他明白觉慧说的都是真话”可以看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面是“高老太爷在床上呻吟”,一面是“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斗争”,节选部分开头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个大家庭礼教的虚伪。B.“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了。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他的眼前出现”,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觉慧的压抑。C.“门一开,立刻现出了几张涨红了的带怒容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众人对觉慧的不满之情。D.同样是喊开门,“老三,快开门”“三弟,快开门,我有话跟你说”“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你这样不孝顺他!”克明、觉新和陈姨太的口气各有不同。答案:B解析:B项,错在“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觉慧的压抑”,“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他的眼前出现”表现了他的反抗,并非压抑。8.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的意料”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出乎他自己的意料”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软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解析: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出乎他自己的意料”,因为这是封建大家庭,这些人都是长辈,他原以为抗议不会成功;二是“大获全胜”,从文中“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要把爷爷活活地气死,吓死”“我昨晚亲眼看见捉鬼的把戏”可以看出,觉慧义正词严地揭露了他们,让他们理屈词穷。9.巴金在《和读者谈谈<家>》中提到,“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6分)参考答案: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解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已经被陈姨太摆布。第二代,“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斗争”“几小时以前,克安还在戏园里看戏,克定还在打牌、喝酒,现在他们却跪在这里诵读愿意代替父亲先死的祷告辞了”,可见他们已经彻底堕落。第三代,觉新懦弱,觉慧有新思想,都不会维持这个腐朽的家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乃拜平为都尉。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军广武。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用其奇计策,卒灭楚。(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B.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C.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D.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答案:A解析:“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意为“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爵邑”后应该断开;“诚”是句首词语,“其两短”“其两长”分别作“去”“袭”的宾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B.亚将,亚于大将,指副将、次将,古代常在大将后设亚将做副手。C.昆弟,兄弟,同昆仲,长曰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D.爵邑,指爵位和封邑。古代君王常赐有功之臣爵位和领地以示奖赏。答案:A解析:A项,错在“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是项羽分封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为士坎坷,侍奉两主均不顺利。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别人谗言诋毁;为项羽击降殷王,却又因殷地失守而得罪项王,终弃项羽而去。B.陈平智慧过人,深得刘邦赏识重用。在与刘邦交流后即被封为都尉;面对谗言和刘邦责备,陈平真诚表白,刘邦尽管极力袒护诸将,仍对陈平表示信任。C.陈平善用计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在荥阳被围的生死关头,陈平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并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D.陈平审时度势,及时规劝刘邦言行。曾直言劝谏刘邦应借鉴项羽为人的得失,在刘邦因韩信自立为齐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答案:B解析:B项,错在“极力袒护诸将”,文中“尽护诸将”是指刘邦让陈平监督全体将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参考答案:(1)你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2)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解析:(1)“事”,侍奉;“中”,合;“去”,离开;“固”,原来。(2)“具”,都;“输”,送回;“请骸骨”,请求辞职回家。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陈平使用离间计成功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陈平能利用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弱点。解析:从文中“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可以看出。参考译文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涉起兵并在陈地称王,立魏咎做魏王,陈平跟随一些年轻人到临济魏王魏咎手下做事。劝谏魏王而不被采纳,有人进谗言诋毁他,陈平就逃离了。过了很长时间,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汉王平定三秦后又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打败了殷王并迫使殷王投降后凯旋。项王让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过了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恼怒,将要杀掉原来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单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了。陈平于是到达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与他交流后非常高兴,就任命陈平为都尉。于是陈平跟随汉王向东讨伐项羽。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驻扎在广武。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你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被重用,所以我就离开楚国。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以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胡言乱语了。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时间一长,汉王为这种困境感到忧虑,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但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不息,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做人,能以谦恭的态度爱惜人,所以那些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至于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把这些爵邑看得太重,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您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那些不讲礼节只顾贪图利益之人又多归附您。如果您和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一定会互相残杀。(到那时)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击败楚军。”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陈平用了很多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而斥骂韩信,陈平暗暗地踩汉王的脚。汉王也立即省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思黯南墅①赏牡丹刘禹锡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②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注①思黯南墅:牛僧孺的南郭别墅。②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同写牡丹,但一“惜”一“赞”,情感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B.白居易的“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着相同的意趣。C.刘禹锡的“天教晚发赛诸花”为牡丹虽艳冠群芳却较晚开放而鸣不平。D.两首诗都写庭院里的牡丹,但白诗从细小处落笔,刘诗则强调整体感观。答案:C解析:C项,错在“为牡丹虽艳冠群芳却较晚开放而鸣不平”,“天教晚发赛诸花”这句诗的意思为:大概是上天叫它迟一点开放,让它与众花一比高下的吧。这里没有“鸣不平”的意思。16.两首诗都以虚写称妙,试从“虚”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白诗的“明朝风起应吹尽”是虚写,借助想象设想明天的风会吹尽落花,美丽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表达惜花之情。刘诗整首都是虚写,诗人初次见到牡丹花,恍惚进入仙境,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牡丹的倾城之色,表达了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解析:先找到两首诗虚写,即想象的地方,再分析如何虚写,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惜牡丹花》一、二、四句都是实写,只有第三句是想象。“明朝风起应吹尽”是想象花被风雨摧残的情景。《思黯南墅赏牡丹》全篇都是想象,想象仙境中的牡丹花的情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2)韩愈在《师说》中解释说,尽管郯子这些人“”,但孔子依然会以之为师,这是因为“”,他把所有值得学习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老师。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以“,”两句,介绍了谪居之地的地理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突出了环境之恶劣,为在那里只听到杜鹃与哀猿之声作了铺垫。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无常师(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点出了这样几类党员干部: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把自学变不学;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碎片化、随意化,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党员干部必须马上改造我们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只播放而不认真听,还有的钻空子、钻漏洞。因此,端正态度,真正把学习重视起来,是我们学习要走出的第一步。“真懂”就是要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错不在鱼和网,在于那个不能坚持的打鱼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打鱼晒网”,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①。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时,要掌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灵魂,于融会贯通中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真信”就是要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是要完成一种转化,②。所谓转化,就是学习之后入脑进行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进而接受。所谓升华,就是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这才算是真信。“真用”就是要化零为整、学以致用。系统化地学习,完完整整地学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真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B.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B解析:文本中的引号和B项中的引号均表示强调。A项,表示讽刺和否定;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直接引用。19.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借代对偶引用B.顶真比喻排比C.引用排比比喻 D.排比借代拟人答案:C解析:“‘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等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等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