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卷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卷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卷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卷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题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六道大题,试题第1页至第8页,答题纸第1页至第3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书写并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试卷中全部题目答案均需对应题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交回。一、基础学问积累与运用。(1-6小题,共42分)1.依据拼音写汉字。层林尽rǎn()jú()子洲头怅liáokuò()cāng()茫浪è()飞舟zhēngróng()岁月xià()隙挥斥方qiú()pánghuáng()xī()利gāngà()niǔní()yì()或甘lín()wǎn()转通xùn()jī()鸟qián()诚chóu()怅shàn()溪万户hóu()【答案】①.染②.橘③.寥廓④.苍⑤.遏⑥.峥嵘⑦.罅⑧.遒⑨.彷徨⑩.犀⑪.尴尬⑫.忸怩⑬.抑⑭.霖⑮.婉⑯.讯⑰.羁⑱.虔⑲.惆⑳.剡㉑.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实力。①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②“橘”,不能写成“桔”③“怅寥廓”,面对广袤的宇宙惆怅感慨;“寥廓”不能写成“宽阔”,“宽阔”形容空旷而宽广。④“苍茫”形容广袤无边的样子。⑤“浪遏飞舟”指浪花之大,阻挡了飞速前行的船只。⑥“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⑦“罅隙”缝隙,留意“罅”的写法。⑧“挥斥方遒”是说热忱奔放,劲头正足。⑨“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迟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也表示坐立担心,心神不定。⑩“犀利”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锋利。⑪“尴尬”是指境况困难,窘迫,不知所措,不好处理。⑫“忸怩”有惭愧、踌躇,迟疑、退缩不前之意。形容惭愧或不大方的样子。⑬“抑或”用于疑问句,表示揣测,相当于“还是”、“或者”。⑭“甘霖”指久旱之后下的雨。⑮“宛转”意思是说话含蓄、曲折而温柔。⑯“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具体记叙新闻人物和事务。⑰“羁鸟”出自“羁鸟恋旧林”,指关在笼子里的鸟。⑱“虔诚”是指尊敬而有诚意的看法。留意“虔”的写法。⑲“惆怅”意思是因失意或悲观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心情。⑳“剡溪”出自“送我至剡溪”,水名,为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主要河流。㉑“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夫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留意“侯”不能写成“候”。2.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安慰()包扎()百舸()铆()钉脊()梁商贾()花蕾()迸()涌摈()弃讷()讷三匝()间()关颤()动纤()细脂()膏磕绊()半晌()搭讪()皱褶()窸窸窣窣()【答案】①.jiè②.zā③.gě④.mǎo⑤.jǐ⑥.gǔ⑦.lěi⑧.bèng⑨.bìn⑩.nè⑪.zā⑫.jiàn⑬.chàn⑭.xiān⑮.zhī⑯.bàn⑰.shǎng⑱.shàn⑲.zhě⑳.s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实力。留意:“包扎”的“扎”、“商贾”的“贾”、“间关”的“间”、“抖动”的“颤”、“纤细”的“纤”均为多音字,要依据词义来进行推断。3.说明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________(2)云霞明灭或可睹或:_____(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________(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_____(5)凡六百一十六言凡:________(6)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_______(7)如听仙乐耳暂明暂:_______(8)对酒当歌当:________(9)枉用相存枉:_______相:_______存:_______(10)山不厌高厌:_________(11)但为君故但:_________(12)桃李罗堂前罗:________(1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______(14)俟我于城隅俟:______(15)采之欲遗谁遗:______(16)雕栏玉砌砌:________(17)洵美且异洵:_______(18)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________【答案】①.的确、实在②.有时③.超出④.于是⑤.总共⑥.随意⑦.突然⑧.对着⑨.枉驾、屈驾⑩.我⑪.问候⑫.满意⑬.只⑭.排列⑮.光景⑯.等待⑰.送给⑱.台阶⑲.的确⑳.容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①句意: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信:的确、实在。②句意: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望见。或:有时。③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拔:超过。④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因:于是。⑤句意: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凡:总共。⑥句意:秋去春来美妙的时间白白消磨。等闲:随意。⑦句意: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忽然清明。暂:突然。⑧句意:一边喝酒一边高歌。当:对着。⑨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枉:枉驾、屈驾。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存:问候。⑩句意:高山不辞土石才见雄伟。厌:满意。⑪句意:只是因为你们的原因。但:只。⑫句意: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罗:排列。⑬句意: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次第:光景。⑭句意:约我等在城角楼上。俟:等待。⑮句意:采来想要送给谁。遗:送给。⑯句意:用彩画装饰成的栏杆,用玉石砌成的台阶。砌:台阶。⑰句意:荑草的确美妙又珍异。洵:的确。⑱句意: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颜色:容貌。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B.《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实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C.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建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D.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常识的实力。C.“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举例有误,《登高》应属近体诗中的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应和《琵琶行》一样,都为古体诗。故选C。5.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高校毕业参与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头。没有实践阅历,不通人情世故,办事教条化,难免书生意气。B.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事重重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起先梳妆装扮。C.诚然,迟疑不决的确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是,做事情假如一味地瞻前顾后,肯定不会胜利。D.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只要彼此情意许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实力。A.“书生意气”,形容意气风发,年少轻狂。也指年轻人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语境强调刚毕业的时候办事不知通融,运用正确。B.“心事重重”,心中挂念的事情极多,而致忧愁烦心。语境形容台儿沟的姑娘们心里挂念着事情而吃饭不用心,应用“心不在焉”。运用错误。C.“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多形容顾虑过多,迟疑不决。语境指做事的时候顾虑太多,运用正确。D.“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语境强调不要因为不能相守而懊丧哀痛。运用正确。故选B。6.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长过来了。它英勇地_________,又静静地_______,曲曲折折,曲曲弯弯,最终绕到了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___________,朝着神奇的远方奔去。①冲向又一道山梁②摸索着前进③回旋在山腰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实力。第一处,联系前文“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长过来了”,视角在近处;再对应“英勇地”,所以此处应当填入“③回旋在山腰”。其次处,对应前后文“静静地”“曲曲折折,曲曲弯弯,最终绕到了台儿沟脚下”,此处是说铁路顺应山势而建的特征,所以此处应当填入“②摸索着前进”。第三处,对应前后文“钻进幽暗的隧道”“朝着神奇的远方奔去”,视角在远处,所以此处应当填入“①冲向又一道山梁”。故选C。二、(每空0.5分,共12分)7.依据原文填空。(1)____________,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3)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快乐颜。(7)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8)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9)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10)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1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___________,烽火扬州路。(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来风急。(16)____________,美人之贻。(17)_____________,悲伤以终老。(18)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19)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答案】①.鹰击长空②.契阔谈讌③.暧暧远人村④.狗吠深巷中⑤.渌水荡漾清猿啼⑥.迷花倚石忽已暝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⑧.艰难苦恨繁霜鬓⑨.千呼万唤始出来⑩.别有幽愁暗恨生⑪.同是天际沦落人⑫.相逢何必曾相识⑬.江州司马青衫湿⑭.遥想公瑾当年⑮.小乔出嫁了⑯.一尊还酹江月⑰.赢得仓皇北顾⑱.望中犹记⑲.三杯两盏淡酒⑳.怎敌他㉑.匪女之为美㉒.同心而离居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㉔.两情若是久长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精确默写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词有:“鹰”“契”“讌”“暧”“吠”“渌”“暝”“事”“繁”“鬓”“幽”“沦”“瑾”“樽”“酹”“赢”“匪”。三、课外诗文阅读(16分)(一)(7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①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②,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③!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④。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释:①此词是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与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②芙蕖,荷花的别名。③遣谁听,意思是令人不忍卒听。④湘灵,湘水女神。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头三句交待了此游的天气特点与时间,写出了西湖雨后风清水净、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B.上片后三句对飞来的白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表现了白鹭情意绵绵、双双飘舞的娉婷姿态。C.下片先写筝曲哀伤动人,令人不忍卒听;继而想像,仿佛是乘云驾雾下凡的湘水女神在弹奏。D.全词以美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巡游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美丽,含蓄隽永。9.“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表现出的是____________的词风。10.本词作者在倾听弹奏后想见弹奏者,却是“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结尾的妙处是什么?【答案】8.B9.①.词牌②.婉约派(婉约)10.①听罢抬头,弹筝女已不见踪影,只有青翠默立的群峰;②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奇美妙,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从而侧面衬托了音乐的效果、弹筝女技艺的超群;③首尾呼应,“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风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④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深化诗歌的意境。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实力。B.“拟人”“双双飘舞的娉婷姿态”错误,不是拟人,“如”字表明这几句只是诗人的猜想;句意是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漂亮。可见“娉婷”是修饰“慕”的对象,不是写白鹭的。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词的特点及风格的实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肯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更,主要是依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江城子”即是此词的词牌。本词笔触美丽细腻,写景明丽,最终三小句写曲终人散,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含蓄缠绵,属于婉约派词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表达效果的实力。最终三句的意思是:一曲终了,想探寻弹奏者,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旧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旧回荡在山间水际。这三句实行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旧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旧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地使弹奏者技巧的超群跃然纸上。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奇美妙,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从而侧面衬托了音乐的效果、弹筝女技艺的超群。同时,“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可谓言尽而味永。弹琴佳人已经远去,只留下青翠的山峰,仍旧静静地立在湖边,营造出了音乐仍在山峰漂浮,余音绕梁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充分凝聚在景色当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结情,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二)(共9分)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①此句他人尚不行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①此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上报疾状上报: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B.危惙之际危惙:病危C.封题其上曰封题: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D.便请以代书代书:代替书信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危惙之际,不暇及他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B.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问其人,本长安倡女C.至今每吟,犹恻恻耳雕栏玉砌应犹在D.且置是事,略叙近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13.有人说,“惊坐起”三字是《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中的妙笔,请简要分析。【答案】11.A12.B13.用一“惊”字生动明白地表达出作者震惊的心情,而“坐起”与该句中“垂死病中”相呼应,表达其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仍因震惊而以至于坐了起来,更加表明白二人友情之深。【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精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实力。A.“上报”应指首先写。句意: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精确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A.“之”:的。句意:病危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这的确是国家紧急存亡的时期啊。B.“其”:表感叹,怎么/代词,这个。句意: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C.“犹”:还,依旧。句意:到现在每每吟诵起来,还哀痛不已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当还在。D.“是”:代词,这。句意: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炼字的实力。“惊坐起”三字中,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假如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唯恐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该句中“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情之深,于此清楚可见。参考译文: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终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哀痛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摆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每吟诵起来,还哀痛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四、(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变更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变更,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假如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则,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志向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假如非打官司不行,那必定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则。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竞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志向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与竞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识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依据双方同意的规则竞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须要长期的训练。假如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肯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化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气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留意修身,留意克己。志向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则,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志向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则。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依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老师也难辞其咎。教得仔细,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城市是个生疏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识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同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困难体系,一个人不行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识,就须要特地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扰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爱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依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爱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平安。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旧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肯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样了。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须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学问),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假如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的确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终归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1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B.折狱:落入监狱。C.服膺:诚心信服。D.克己:提高自我。15.依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竞赛的裁判官。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则,不必有外在的监督。16.依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提是须要有对大家一律同等的普遍性的法律。B.不再信任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C.并非全部的问题冲突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17.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推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D.法治传统的形成须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以礼治制度为主。【答案】14.C15.A16.B17.D【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实力。A.“刀笔吏”代办文书的小吏。B.“折狱”指推断案子。D.“克己”指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看法的实力。B.“‘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错误,于文无据,依据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假如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则,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可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强调知“礼”,而没有说“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选项说法没有依据。C.“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竞赛的裁判官”错误,依据原文“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竞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志向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可知“礼治”的作用类似足球竞赛的裁判官。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则”错误,依据原文“志向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则,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应当是“志向的礼治”。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实力。B.“不再信任人有良心”错误,原文是“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不是“不再信任人有良心”,选项内容偷换概念。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看法和推断的实力。D.“所以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以礼治制度为主”错误,原文是“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可见社会制度已经渐渐转变为法治社会了。故选D。五、(共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弟弟的来信1999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兴奋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没精打采地闷在家里。我问了很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始终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意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假如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常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袱,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简单。”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逝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竞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惹眼贴哪儿!”没有粉笔运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当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慢慢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竞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简单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这以后,爹始终闷着气转悠。问爹,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弟很快回信了,说:确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很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很多蜂儿来采,很漂亮……18.(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看法)上看是有所变更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冲突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说明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弟弟最终“确定了,不回去”的缘由是什么?请分条作答。21.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有大量的细微环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胜利的缘由之一。C.小说结尾景物描写既实写乡村春天的自然风光,某种意义上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妙将来的憧憬。D.小说先写弟弟哭了,后来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令人动容,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E.小说叙事方式奇妙,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答案】18.①.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②.对乡亲热忱友好看法的感动;③.对学生的成果和进步的欣喜;④.对事业的理解和对将来的信念。⑤.弟弟的来信和弟弟思想感情的变更19.①.要求儿子极严,又非常疼爱儿子。②.①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酷爱乡村教化的高尚品质。20.(1)爹的严格要求;(2)乡亲们的关爱;(3)农村对学问的渴求;(4)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5)对事业的理解与对将来的信念。21.B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更以及文章线索的实力。(1)“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假如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表现弟弟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之情;“常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表现弟弟感动于乡亲的热忱友好;“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慢慢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竞赛啦,等等”,表现弟弟对学生的成果和进步的欣喜;“确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很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