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早晨陈忠实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②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旁掏水洗脸呢。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开啥会?”“社员会。”“开社员会做啥?”“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不行,得研究以后再说。”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我有话说。”③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那两个小伙得了豹子的命令,早已奔下河堤去了,临走,故意白了老五一眼:看谁厉害!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④一阵沉默。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我为你!”“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那是因为农业生产受了破坏……”“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我不去!”冯老五说。“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B.冯豹子和两个青年连夜研究新的管理办法这一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一番作为的激情,为后文立刻开会讨论作了铺垫。C.冯豹子拒绝父亲为他安排出路,竞选三队队长,既是为了挽回父亲在社员心中的威望,又是为了带领社员摆脱贫困。D.小说自始至终围绕冯老五展开,冯老五是线索人物,他见证了冯豹子的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冯豹子的人物形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鸡啼”“鸡棚”,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浓厚的乡村氛围。B.句子②中的“淡漠地笑笑”,表明了冯老五不赞同三队委员会制定的新制度和管理办法。C.句子③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冲突更强烈。(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冯老五父子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叙述形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二)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囊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的字母填入答题卡中方框内。顾足下A之能B足以C自奋D愈之E所有F如前G所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②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5)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①。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老树着花,树虽老,但仍富有生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到东溪去看水,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B.颔联具体描绘了东溪风光:野鸭眠岸,老树伸展着花朵盛放的枝干。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蒲茸和沙石,突出蒲茸短而齐整,沙石平而洁净。D.本诗颔、颈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登上泰山之巅,极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看到“,”的美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店可以提供一种情绪的交换,它的情感抚慰作用在电商的影响下一度被轻视。书店的书香以及安静的氛围,①。在书店看几页书,喝一杯咖啡,轻声聊几句天,对于浮躁的城市人而言具有明显的治愈作用。即便身边是陌生人,也会因为共同拥有的爱书人的身份,而②,从而得到一份群体认同感。平静而愉悦的书店体验,不可被替代。长久以来,书店一直被当作城市景观和重要的文化地标。前几年,每逢实体书店倒闭,总会出现不小的惋惜声浪。人们在路过书店时看到紧闭的大门,也会感到惆怅与失落。从各种层面来看,大家都没有做好接受实体书店消失的心理准备。而2022年的春天,实体书店在全国范围内的复苏,可以被视作读者群体的一次集体的文化行动。他们积极投票,尝试挽留和保护实体书店。对这一意识与行为,我们要重视并加以引导,将其有效地利用到实体书店的发展与维护的工作当中。城市离不开实体书店。越是繁华的商业地带,越需要实体书店的存在。③。虽然在众多争抢眼球的广告品牌包围中,实体书店像一座孤岛,但正是这座孤岛的存在,让人拥有了一份安定与从容。(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实体书店存在的必要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①。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②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的组成部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你大声无愧地称赞过自己吗?你愿意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吗?请结合你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C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答】(1)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B.正确。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错误。原文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D.“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故选B。(2)A.“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错误。强加因果,二者相似不能说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故选A。(3)材料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性的现代意义,肯定了“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世界具有的积极作用。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记。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行文,由“‘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可知,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由“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可知,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由“这一……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由“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可知,最后得出结论。(5)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在现代社会发挥其更大作用;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据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答案:(1)B(2)A(3)C(4)①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5)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早晨陈忠实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②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旁掏水洗脸呢。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开啥会?”“社员会。”“开社员会做啥?”“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不行,得研究以后再说。”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我有话说。”③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那两个小伙得了豹子的命令,早已奔下河堤去了,临走,故意白了老五一眼:看谁厉害!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④一阵沉默。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我为你!”“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那是因为农业生产受了破坏……”“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我不去!”冯老五说。“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B.冯豹子和两个青年连夜研究新的管理办法这一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一番作为的激情,为后文立刻开会讨论作了铺垫。C.冯豹子拒绝父亲为他安排出路,竞选三队队长,既是为了挽回父亲在社员心中的威望,又是为了带领社员摆脱贫困。D.小说自始至终围绕冯老五展开,冯老五是线索人物,他见证了冯豹子的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冯豹子的人物形象。(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的“鸡啼”“鸡棚”,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浓厚的乡村氛围。B.句子②中的“淡漠地笑笑”,表明了冯老五不赞同三队委员会制定的新制度和管理办法。C.句子③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冲突更强烈。(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冯老五父子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叙述形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解答】(1)A.“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错误,结合“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可知。故选A。(2)C.“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错误,结合“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可知,没有犹豫。故选C。(3)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①结合“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可知,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冯豹子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而锐意改革的光辉形象;②结合“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可知,暗示小说结局,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景物预示着农村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暗示冯豹子的改革一定会成功,会带领社员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③结合“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可知,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④结合“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4)①结合“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等可知,情节发展上:对话使读者集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减少旁枝末节,使叙事更加集中;②结合“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等可知,人物塑造上: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具体可感;③结合“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等可知,主题表达上:对话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社会变革时期农村新旧观念的转变(或者歌颂锐意改革的新生力量);④结合“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等可知,文学效果上: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答案:(1)A(2)C(3)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①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冯豹子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而锐意改革的光辉形象;②暗示小说结局,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景物预示着农村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暗示冯豹子的改革一定会成功,会带领社员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③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4)①情节发展上:对话使读者集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减少旁枝末节,使叙事更加集中;②人物塑造上: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具体可感;③主题表达上:对话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社会变革时期农村新旧观念的转变(或者歌颂锐意改革的新生力量);④文学效果上: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二)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囊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的字母填入答题卡中方框内。顾足下A之能B足以C自奋D愈之E所有F如前G所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②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5)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顾足下之能”“愈之所有”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分别在“顾足下之能”“愈之所有”后断开;且“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两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在两句间断开。故选BDF。(2)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应该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故选B。(3)D.“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故选D。(4)①“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②“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译文: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5)结合“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概括出“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结合“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可概括出“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结合“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老道穷且能力不足”。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被黜远地,自身难保”。答案:(1)BDF(2)B(3)D(4)①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②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5)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参考译文:(一)唉!从师学道的风尚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二)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①。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老树着花,树虽老,但仍富有生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到东溪去看水,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B.颔联具体描绘了东溪风光:野鸭眠岸,老树伸展着花朵盛放的枝干。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蒲茸和沙石,突出蒲茸短而齐整,沙石平而洁净。D.本诗颔、颈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1)C.“运用比喻手法写蒲茸和沙石”错,颈联“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是形容和比较,不是比喻。故选C。(2)首联,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喜爱之情。颔联,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情景交融,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颈联,与颔联一起主要是描写东溪之景,意思是说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表露诗人的闲适和恬淡。尾联,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首尾两联主要表露对东溪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以至诗人久久不愿离去。答案:(1)C(2)①对东溪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流连忘返。②寄寓诗人老当益壮的心情。诗人看到老树仍然开出繁花,富有生机,颇受鼓舞。③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得不归的无奈。诗人明知“住不得”,却仍情难自抑,直到傍晚才驾车马归来。译文: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登上泰山之巅,极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看到“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美景。【解答】故答案为:(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至)(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旌)(3)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汶、徂、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店可以提供一种情绪的交换,它的情感抚慰作用在电商的影响下一度被轻视。书店的书香以及安静的氛围,①。在书店看几页书,喝一杯咖啡,轻声聊几句天,对于浮躁的城市人而言具有明显的治愈作用。即便身边是陌生人,也会因为共同拥有的爱书人的身份,而②,从而得到一份群体认同感。平静而愉悦的书店体验,不可被替代。长久以来,书店一直被当作城市景观和重要的文化地标。前几年,每逢实体书店倒闭,总会出现不小的惋惜声浪。人们在路过书店时看到紧闭的大门,也会感到惆怅与失落。从各种层面来看,大家都没有做好接受实体书店消失的心理准备。而2022年的春天,实体书店在全国范围内的复苏,可以被视作读者群体的一次集体的文化行动。他们积极投票,尝试挽留和保护实体书店。对这一意识与行为,我们要重视并加以引导,将其有效地利用到实体书店的发展与维护的工作当中。城市离不开实体书店。越是繁华的商业地带,越需要实体书店的存在。③。虽然在众多争抢眼球的广告品牌包围中,实体书店像一座孤岛,但正是这座孤岛的存在,让人拥有了一份安定与从容。(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实体书店存在的必要性。【解答】(1)第一空根据“书店可以提供一种情绪的交换,它的情感抚慰作用在电商的影响下一度被轻视”可知此句填书店的情绪影响作用,故可填:给人以情感抚慰作用。第二空根据“即便身边是陌生人”“从而得到一份群体认同感”可知此句是用来承接两句之间关系的,故可填:得到情绪的交换和抚慰。第三空根据“可以对冲强烈的商业味道”可知此句是来说明实体书店的作用。故可填:实体书店的书香气息。(2)根据“喝一杯咖啡,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