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_第1页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_第2页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_第3页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_第4页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美国新上市公司Roblox以元宇宙为宣传点,打开了元宇宙商业化之路。很快,Facebook限进,将公司名改为Meta,将元宇宙定义为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微软、高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跟进,助推了元宇宙商业化的热度,仿佛元宇宙向我们蜂拥而来,其势头无可阻挡。ㅤㅤ从字面上看,“元”这个字蕴含着一种探索事物深层真理的含义,元宇宙指的是事物的原初状态或者事物表象背面的深层状态。当我们提到元宇宙时,暗含对目前的自然宇宙的某种超越,我们力图通过一种技术性的元宇宙建设达成对自然宇宙的某种超拔。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元宇宙”这一名词带向一种看似深刻的思考,它假定了自然宇宙的某种特殊的不完善性,而元宇宙将带领我们去探索一种超脱于自然宇宙的特殊真相。然而,元宇宙来自实际技术,这一技术为我们制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情境,它看起来像是世界,然而只是宛如“世界”“世界”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对象。由此而论,电影作为世界的创造方式是元宇宙的真正前身,卡维尔就说过,电影是一系列世界的自动投射,“银幕是一道屏障……放映出来的世界是(现在)不存在的世界,这是它同现实的唯一区别”。当然元宇宙不仅限于此,虚拟现实、物联网、社会经济系统等都构成了元宇宙的诸般面相,元宇宙各个面相既来自自然宇宙的延续,比如经济系统、游戏、影像、实物、活动场所等,也来自技术对自然之物的改变。ㅤㅤ元宇宙在名称上暗示了它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但这不过是一种语词的暗示,其实际位置并非如此,它与实际宇宙形成一种隐喻性的矛盾张力关系,正是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发现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它并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正相反,它表达了数码形态下对自然宇宙的一种模拟和改变,进而达成与自然宇宙的融并。ㅤㅤ元宇宙并不是与自然宇宙等量齐观的形态,它是一种技术通用平台,这一平台的表层是公司式运作,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将跨越物质系统、观念系统、经济系统、活动空间、时间创造等本来不可能合为一处的社会各部分,创造出新的社会实体。元宇宙观念的提出完成了对自然宇宙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塑。在自然观念当中,宇宙表明了人类所身处其中的疆域,这一疆域本身是一种划界,表达着一种特殊的限制,即我们只能在其中,而不能超乎其外,然而,“元宇宙”这个词却改变了宇宙的形态。宇宙从一个可以容纳所有人类及其生活的无界空间变成了一种如场所一般可进入其中的空间元素。这时,宇宙成为一种特殊的居所,当然这样的居所绝不是我们平时所面对的房屋,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它是光速之上的非时间、非空间的特殊场所。这就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生存面相;我们可以在一种特殊的物质性存在中发现宇宙的踪迹,它以光速为基础,具有一种特殊的物质性。ㅤㅤ元宇宙的面相是如此的变动不居,既来自传统宇宙观念,又包含了技术塑造的新面相,我们必须在新面相与传统面相的勾连中寻找其变动不居的内涵。如果我们执着于任何一类面相,都可能会丧失这一“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实践意义。(摘编自王峰《元宇宙是否造成了人文断裂》)ㅤㅤ材料二:元宇宙作为一种未来媒介的形式,帮助人类打破既有的社会性实践疆界的方式主要有二:ㅤㅤ首先,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亘古不变”的限制,可以有选择性地自由进入不受现实因素限制的虚拟空间,一个会中生的争代、国家、家庭、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重新”选择,并按照自己选定的角色展开自己一重甚至多重虚拟空间中的生命体验,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中的价值创造。这是对于人类受困于现实世界限制的一种巨大解放,并且其生命的体验空间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拓展,而人的内在特质、个性与能力也可以在这种全然不同的世界里得以释放和价值实现。ㅤㅤ其次,它将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只是实现了部分信息流的线上化,在虚拟世界的连接中人类感官中的听觉与视觉率先实现了突破,而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目前还只能在线下实现和满足。而元宇宙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维度上的突破就是将致力于实现对于人的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的线上化实现。虽然实现这些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当人的感官全方位地实现线上化时,元宇宙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的魅力将全方位地超越现实世界。(摘编自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ㅤㅤ材料三: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并不能真正代替生人的生活。全身沉浸性的元宇宙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技术现代性、工具理性对现实和意义、神圣和世俗的割裂。这种割裂正是技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核心和对自身的异化。ㅤㅤ在科幻电影(虚拟革命》中,人们沉醉于元宇宙,完全放弃真实世界,有一群革命者破坏了元宇宙幻境,想让人们真正获得自由,重新回到现实世界,而被迫下线的暴民却杀死了革命者,迫不及待地回到元宇宙。从根本上说,元宇宙中的人们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无论如何,在元宇宙中,虚无会笼罩一切,现代性的危机会突兀地摆在世界面前。因此,对元宇宙不可不开展学术研究,社会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提早预防,规避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努力将元宇宙的发展控制在可信任的阈值之内。(摘编自刘永谋《元宇宙的现代性忧思》)(1)下列对“元宇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宇宙来自实际技术,制造出似真似幻的情境,在其观念里,宇宙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是光速之上的非时间、非空间的特殊场所。B.元宇宙的“元”表达的是数码形态下对自然宇宙的一种模拟和改变,进而达成与自然宇宙的融并,因此它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C.元宇宙是一种虚拟空间。在这里,可以“重新”选定自己的角色,可以在一重甚至多重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生命体验,实现人生中的价值创造D.元宇宙这一技术通用平台,能跨越自然宇宙中物质系统、观念系统、经济系统等本来不可能合为一处的社会各部分,创造出新的社会实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元宇宙技术已经受到全球众多科技公司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未来媒介的形式,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元宇宙的魅力已全方位地超越了现实世界。B.元宇宙假定了自然宇宙的某种特殊的不完善性,它与实际宇宙形成了一种隐喻性的矛盾张力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C.虽然元宇宙目前还未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还无法线上化,但取得关键维度上的突破指日可待。D.科幻电影《虚拟革命》中革命者被杀,展现了元宇宙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作者借此提醒社会应提早预防,规避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元宇宙技术运用的一项是A.历史课上,老师和学生亲眼见证了秦始皇登基称帝,还能在唐代长安城“行走”,看李白挥毫泼墨,斗酒诗百篇。B.武汉大学著名景观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开了,许多年轻人在“云端”赏花,感到微风拂面,听流莺啁啾,闻醉人花香。C.小张还未回家,就已在下班路上用手机APP遥控智能厨具煮饭炒菜,同时让空调调节室内温度,让洗衣机开始工作。D.美国两名战斗机飞行员乘坐一对喷气式飞机飞至高空,其中一名使用虚拟加油机进行加油操作,另一名在一旁看着。(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概括元宇宙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及隐患。(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柴禾刘亮程ㅤㅤ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ㅤㅤ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自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ㅤㅤ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提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ㅤㅤ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知该怎样来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能够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好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ㅤㅤ⑤那堆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败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ㅤㅤ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零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ㅤㅤ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ㅤㅤ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ㅤㅤ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柴禾牵涉到一个家的诸多要素——牲口、车、人,凑好了能成大事、出大景象,柴垛曾是家力的象征,为下文写“我家”柴禾的积累过程做铺垫。B.父子兄弟接力般“进沙漠拉柴”,“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是上文“家力”的形象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家庭兴旺的欣喜、自豪之情。C.时代变迁使柴禾已经失去作用,但我们仍舍不得送人或扔掉,因为柴禾已是家的一部分,能备不时之需,且其还承载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义。D.全文以“柴禾”为线索,逐步描述它在今昔生活中的命运变化,揭示其深刻意义。结尾由物及人,升华立意,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2)关于文中第⑥段相关内容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依托上文对柴禾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等内容的铺垫,逐层再现子柴禾在被冷落被忽视中静悄悄逐渐朽毁的过程。B.本段用一组排比句描述柴禾生命逐步消亡的三个细节——青皮开裂、茬头脱落、木质发黑。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C.四个“看见了”,突出在柴禾朽去的过程之中,“我”始终在场而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惋惜和无奈。D.“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强调柴禾朽化成灰的客观原因,平淡冷静的语气背后是作者的自我宽解。(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4)刘亮程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为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郫、薄矣,武王尝穷于毕、䄇矣,伊严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ㅤㅤ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今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制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今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密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ㅤㅤ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下面句子中标记出来。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指约定,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约”字意思相同。B.伊,被商汤封为尹(相当于宰相),曾被庖人收养,乐尧舜之道。C.“岂遽必哉”的“遽”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不同。D.轩冕,分别指卿大夫乘坐的的车和冕服,文中以此比喻官位爵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C.三年之后,巫马旗故意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②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5)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鸤鸠①《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2)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作为古代经典,被后世人反复提到,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就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章节。(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3)冬奥会闭幕式折柳赠别的节目,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送别方式,在古典诗词里,“柳”大多有留恋、思念之情。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①的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齐先生在地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ㅤㅤ《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齐先生六岁离开家乡辽宁,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在极偶然的机会下到台湾大学任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②的所在,都是“故乡”。《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③的人生轨迹,也透过个人遭遇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种种转折。书中写道:ㅤㅤ“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夜以继日,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ㅤㅤ“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ㅤㅤ“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更要发出怒吼。”ㅤㅤ回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齐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召唤着生命的韧性和尊严。这个声音,如此悲伤,如此冷静,如此独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加点处写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没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3)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文字,完成问题。ㅤㅤ①最近,“八段锦”突然火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八段锦练习片段在视频网站播放量破千万。网友直呼“每天练习八段锦,整个人都有‘精气神了’!”ㅤㅤ②其实,八段锦并非新鲜事物,它是中国古代传统功法,起源于北宋。有学者考证,八段锦曾非常流行,北宋时期老少妇孺几乎人人会做,称得上是当时的国民“广播体操”。ㅤㅤ③“八段”指功法由八节动作组成。“锦”指锦缎,体现功法动作的优美柔顺、舒展大方。总的来说,八段锦以人体脊柱为中心,通过左右对称、前后协调、上下协同的操作技巧,实现养生康复作用。ㅤㅤ④对于平时没有运动习惯或本就体弱的人来说,a八段锦就是一种上手容易、强度可调节的“渐进式运动”b如果想要开始活动身体c相比其他运动d“渐进式运动”是更合理的方式e它的体力代价更小。尽管是个轻量化的康复运动,八段锦却十分有效。它对锻炼平衡力、增强呼吸功能、增肌等都有帮助。快节奏的生活让成年人每天忙禄不已。时间的紧迫感、竞争的焦灼感,都大大增加了现代人的压力。八段锦自带松弛感,有助于解压,让心情回归宁静的好方法。(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词和文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消防员奋不顾身,冲进火海展开援救。B.给老人吃的牛肉,要煮得烂一些才好。C.《难忘今宵》这首歌,曾红遍大江南北。D.老城区拆迁,有几个钉子户不愿意配合。(2)第④段存在句序混乱和有错别字、病句的现象,请按下面的要求加以修改。①本段画线句子的正确句序应是:。(只写字母)②指出本段非画线句子中的三处错别字并加以修改:改成,改成改成,改成。③将本段非画线句子中的一处病句进行修改。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ㅤㅤ“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ㅤㅤ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做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美国新上市公司Roblox以元宇宙为宣传点,打开了元宇宙商业化之路。很快,Facebook限进,将公司名改为Meta,将元宇宙定义为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微软、高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跟进,助推了元宇宙商业化的热度,仿佛元宇宙向我们蜂拥而来,其势头无可阻挡。ㅤㅤ从字面上看,“元”这个字蕴含着一种探索事物深层真理的含义,元宇宙指的是事物的原初状态或者事物表象背面的深层状态。当我们提到元宇宙时,暗含对目前的自然宇宙的某种超越,我们力图通过一种技术性的元宇宙建设达成对自然宇宙的某种超拔。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元宇宙”这一名词带向一种看似深刻的思考,它假定了自然宇宙的某种特殊的不完善性,而元宇宙将带领我们去探索一种超脱于自然宇宙的特殊真相。然而,元宇宙来自实际技术,这一技术为我们制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情境,它看起来像是世界,然而只是宛如“世界”“世界”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对象。由此而论,电影作为世界的创造方式是元宇宙的真正前身,卡维尔就说过,电影是一系列世界的自动投射,“银幕是一道屏障……放映出来的世界是(现在)不存在的世界,这是它同现实的唯一区别”。当然元宇宙不仅限于此,虚拟现实、物联网、社会经济系统等都构成了元宇宙的诸般面相,元宇宙各个面相既来自自然宇宙的延续,比如经济系统、游戏、影像、实物、活动场所等,也来自技术对自然之物的改变。ㅤㅤ元宇宙在名称上暗示了它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但这不过是一种语词的暗示,其实际位置并非如此,它与实际宇宙形成一种隐喻性的矛盾张力关系,正是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发现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它并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正相反,它表达了数码形态下对自然宇宙的一种模拟和改变,进而达成与自然宇宙的融并。ㅤㅤ元宇宙并不是与自然宇宙等量齐观的形态,它是一种技术通用平台,这一平台的表层是公司式运作,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将跨越物质系统、观念系统、经济系统、活动空间、时间创造等本来不可能合为一处的社会各部分,创造出新的社会实体。元宇宙观念的提出完成了对自然宇宙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塑。在自然观念当中,宇宙表明了人类所身处其中的疆域,这一疆域本身是一种划界,表达着一种特殊的限制,即我们只能在其中,而不能超乎其外,然而,“元宇宙”这个词却改变了宇宙的形态。宇宙从一个可以容纳所有人类及其生活的无界空间变成了一种如场所一般可进入其中的空间元素。这时,宇宙成为一种特殊的居所,当然这样的居所绝不是我们平时所面对的房屋,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它是光速之上的非时间、非空间的特殊场所。这就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生存面相;我们可以在一种特殊的物质性存在中发现宇宙的踪迹,它以光速为基础,具有一种特殊的物质性。ㅤㅤ元宇宙的面相是如此的变动不居,既来自传统宇宙观念,又包含了技术塑造的新面相,我们必须在新面相与传统面相的勾连中寻找其变动不居的内涵。如果我们执着于任何一类面相,都可能会丧失这一“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实践意义。(摘编自王峰《元宇宙是否造成了人文断裂》)ㅤㅤ材料二:元宇宙作为一种未来媒介的形式,帮助人类打破既有的社会性实践疆界的方式主要有二:ㅤㅤ首先,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亘古不变”的限制,可以有选择性地自由进入不受现实因素限制的虚拟空间,一个会中生的争代、国家、家庭、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重新”选择,并按照自己选定的角色展开自己一重甚至多重虚拟空间中的生命体验,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中的价值创造。这是对于人类受困于现实世界限制的一种巨大解放,并且其生命的体验空间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拓展,而人的内在特质、个性与能力也可以在这种全然不同的世界里得以释放和价值实现。ㅤㅤ其次,它将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只是实现了部分信息流的线上化,在虚拟世界的连接中人类感官中的听觉与视觉率先实现了突破,而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目前还只能在线下实现和满足。而元宇宙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维度上的突破就是将致力于实现对于人的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的线上化实现。虽然实现这些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当人的感官全方位地实现线上化时,元宇宙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的魅力将全方位地超越现实世界。(摘编自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ㅤㅤ材料三: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并不能真正代替生人的生活。全身沉浸性的元宇宙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技术现代性、工具理性对现实和意义、神圣和世俗的割裂。这种割裂正是技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核心和对自身的异化。ㅤㅤ在科幻电影(虚拟革命》中,人们沉醉于元宇宙,完全放弃真实世界,有一群革命者破坏了元宇宙幻境,想让人们真正获得自由,重新回到现实世界,而被迫下线的暴民却杀死了革命者,迫不及待地回到元宇宙。从根本上说,元宇宙中的人们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无论如何,在元宇宙中,虚无会笼罩一切,现代性的危机会突兀地摆在世界面前。因此,对元宇宙不可不开展学术研究,社会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提早预防,规避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努力将元宇宙的发展控制在可信任的阈值之内。(摘编自刘永谋《元宇宙的现代性忧思》)(1)下列对“元宇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元宇宙来自实际技术,制造出似真似幻的情境,在其观念里,宇宙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是光速之上的非时间、非空间的特殊场所。B.元宇宙的“元”表达的是数码形态下对自然宇宙的一种模拟和改变,进而达成与自然宇宙的融并,因此它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C.元宇宙是一种虚拟空间。在这里,可以“重新”选定自己的角色,可以在一重甚至多重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生命体验,实现人生中的价值创造D.元宇宙这一技术通用平台,能跨越自然宇宙中物质系统、观念系统、经济系统等本来不可能合为一处的社会各部分,创造出新的社会实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元宇宙技术已经受到全球众多科技公司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未来媒介的形式,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元宇宙的魅力已全方位地超越了现实世界。B.元宇宙假定了自然宇宙的某种特殊的不完善性,它与实际宇宙形成了一种隐喻性的矛盾张力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C.虽然元宇宙目前还未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还无法线上化,但取得关键维度上的突破指日可待。D.科幻电影《虚拟革命》中革命者被杀,展现了元宇宙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作者借此提醒社会应提早预防,规避元宇宙应用的技术风险。(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元宇宙技术运用的一项是CA.历史课上,老师和学生亲眼见证了秦始皇登基称帝,还能在唐代长安城“行走”,看李白挥毫泼墨,斗酒诗百篇。B.武汉大学著名景观樱花大道上的樱花开了,许多年轻人在“云端”赏花,感到微风拂面,听流莺啁啾,闻醉人花香。C.小张还未回家,就已在下班路上用手机APP遥控智能厨具煮饭炒菜,同时让空调调节室内温度,让洗衣机开始工作。D.美国两名战斗机飞行员乘坐一对喷气式飞机飞至高空,其中一名使用虚拟加油机进行加油操作,另一名在一旁看着。(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概括元宇宙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及隐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B.“因此它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说为“它并不具有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含义,正相反,它表达了数码形态下对自然宇宙的一种模拟和改变,进而达成与自然宇宙的融并”,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2)A.“元宇宙的魅力已全方位地超越了现实世界”说法错误,未知变已知,材料二原文为“当人的感官全方位地实现线上化时,元宇宙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的魅力将全方位地超越现实世界”,是“将全方位地超越现实世界”。B.“这种关系正是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只是说“正是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发现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C.“取得关键维度上的突破指日可待”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指日可待”的意思是(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材料二原文为“实现这些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选:D。(3)根据文意可知,元宇宙能突破现实时空,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感官连接。C.选项中的事情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遥控技术,不属于元宇宙技术运用。故选:C。(4)首先,第一段由“微软、高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跟进,助推了元宇宙商业化的热度,仿佛元宇宙向我们蜂拥而来,其势头无可阻挡”等内容指出了元宇宙热这一现象,并以此引出了关于“元宇宙”的话题;然后,由第二段“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元宇宙’这一名词带向一种看似深刻的思考,它假定了自然宇宙的某种特殊的不完善性,而元宇宙将带领我们去探索一种超脱于自然宇宙的特殊真相”“元宇宙不仅限于此,虚拟现实、物联网、社会经济系统等都构成了元宇宙的诸般面相,……也来自技术对自然之物的改变”等内容可知,文章在第二段阐释了设定元宇宙概念的意义,并指出元宇宙的特点;接着,在三、四段,作者通过“它与实际宇宙形成一种隐喻性的矛盾张力关系,正是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发现元宇宙之‘元’的复杂性”“元宇宙并不是与自然宇宙等量齐观的形态,它是一种技术通用平台”等内容阐释了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关系;最后,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指出了寻找元宇宙概念的内涵的意义,即“如果我们执着于任何一类面相,都可能会丧失这一‘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实践意义”。(5)变革:根据材料一“元宇宙观念的提出完成了对自然宇宙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塑”“然而,‘元宇宙’这个词却改变了宇宙的形态。宇宙从一个可以容纳所有人类及其生活的无界空间变成了一种如场所一般可进入其中的空间元素”分析可知,元宇宙技术改变了宇宙的形态(或对宇宙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塑。)根据材料二“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亘古不变’的限制,可以有选择性地自由进入不受现实因素限制的虚拟空间,一个会中生的争代、国家、家庭、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重新’选择,……而人的内在特质、个性与能力也可以在这种全然不同的世界里得以释放和价值实现”分析可知,元宇宙技术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命的体验空间。根据材料二“它将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但是,当人的感官全方位地实现线上化时,元宇宙作为人类生活的全新空间的魅力将全方位地超越现实世界”分析可知,元宇宙技术将全方位实现感官效应线上化。(或将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隐患:根据材料三“人们沉醉于元宇宙,完全放弃真实世界”“全身沉浸性的元宇宙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技术现代性、工具理性对现实和意义、神圣和世俗的割裂。这种割裂正是技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核心和对自身的异化”分析可知,元宇宙技术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界限,可能加重现代性的危机和导致人类生活的异化。根据材料三“从根本上说,元宇宙中的人们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无论如何,在元宇宙中,虚无会笼罩一切,现代性的危机会突兀地摆在世界面前”可知,人们或将成为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失去真正的自由而不自知。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首先指出元宇宙热这一现象,引出话题;②然后阐释设定元宇宙概念的意义,并指出元宇宙的特点;③再阐释了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关系;④最后指出寻找元宇宙概念的内涵的意义。(5)变革:①改变了宇宙的形态(或对宇宙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塑)。②突破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限制,极大拓展生命的体验空间。③将全方位实现感官效应线上化。(或将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隐患:①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界限,可能加重现代性的危机和导致人类生活的异化。②人们或将成为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失去真正的自由而不自知。(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柴禾刘亮程ㅤㅤ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ㅤㅤ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自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ㅤㅤ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提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ㅤㅤ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知该怎样来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能够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好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ㅤㅤ⑤那堆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败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ㅤㅤ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零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ㅤㅤ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ㅤㅤ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ㅤㅤ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柴禾牵涉到一个家的诸多要素——牲口、车、人,凑好了能成大事、出大景象,柴垛曾是家力的象征,为下文写“我家”柴禾的积累过程做铺垫。B.父子兄弟接力般“进沙漠拉柴”,“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是上文“家力”的形象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家庭兴旺的欣喜、自豪之情。C.时代变迁使柴禾已经失去作用,但我们仍舍不得送人或扔掉,因为柴禾已是家的一部分,能备不时之需,且其还承载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义。D.全文以“柴禾”为线索,逐步描述它在今昔生活中的命运变化,揭示其深刻意义。结尾由物及人,升华立意,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2)关于文中第⑥段相关内容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段依托上文对柴禾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等内容的铺垫,逐层再现子柴禾在被冷落被忽视中静悄悄逐渐朽毁的过程。B.本段用一组排比句描述柴禾生命逐步消亡的三个细节——青皮开裂、茬头脱落、木质发黑。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C.四个“看见了”,突出在柴禾朽去的过程之中,“我”始终在场而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惋惜和无奈。D.“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强调柴禾朽化成灰的客观原因,平淡冷静的语气背后是作者的自我宽解。(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4)刘亮程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其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及题干中的话,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因为柴禾已是家的一部分,能备不时之需,且其还承载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义”错误。由原文“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知该怎样来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能够烧柴禾的炉子”可知,我们只是想着会有意外情况需要烧柴,实则不再有;“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只是精神需要,“物质寄托”无据。故选C。(2)D.“强调柴禾朽化成灰的客观原因”“作者的自我宽解”错误。柴禾最终朽腐,根本原因是没被使用,失去价值,于“我”看似是自我宽解,实则是惋惜,是悲悯,是深切的谴责。故选D。(3)“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是指人死时,泥土仅仅能掩埋人的躯体肉身,而人的精神、理想、梦想追求是埋不住的。“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中,“梦中的他”指的是已经消逝了的生命,所存的是他的梦想、理想、精神等,“尘土”象征着现实,“飞”“高”二字写出了对理想、梦想的追求。梦想高过尘土,飞入浩瀚的高空,以高空为背景,写出了孤独寂寞之感,所以表现了生命消逝、梦想成空的孤独、不甘与悲壮。(4)①本文的体裁是散文,借物喻人,文中写了柴禾被我们拉走、码到墙根,无人看管风吹雨淋直到废弃化灰的生命过程,其实作者对柴禾生命过程的关注也就是对人生命意义的关注,由物及人,写出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冷漠,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地。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写出了柴禾从繁盛走向腐朽,从家力的象征到被冷落废弃化灰,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历程。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归宿,感受到志不得伸、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愤。③“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零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四个“看见了”突出了在柴和朽去的过程中我始终在场,“我”是旁观者、见证者,陪伴、守候着柴禾走向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卑微者对另一个卑微者的温情抚慰与悲悯,是对生命里无法逃避的孤寂、痛苦、衰亡等要义理解、接受的过程。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家里已没有能够烧柴禾的炉子”“那堆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这些语句告诉我们,柴禾本应充分燃烧发光发热,可是时代变化了,人们用上了煤、暖气,所以柴禾没有了它发挥作用的地方,人也是一样,正如时代变迁、风吹雨打使柴禾腐朽成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也会使人一生蹉跎,柴禾的命运触发“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沉思考。答案:(1)C(2)D(3)①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自己高远的梦想,生命有追求,才有尊严和价值;②尘土埋得住人的肉体,埋不住人的梦想;③“梦中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表现了生命消逝、梦想成空的孤独、不甘与悲壮。(4)①本文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生命意义的关注。借物喻人,物我交融。②柴禾从繁盛走向腐朽,从家力的象征到被冷落废弃化灰,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历程,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归宿,感受到志不得伸、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愤。③“我”作为旁观者、见证者,陪伴、守候着柴禾走向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卑微者对另一个卑微者的温情抚慰与悲悯,是对生命里无法逃避的孤寂、痛苦、衰亡等要义理解、接受的过程。④柴禾本应充分燃烧发光发热,人才也该发挥才干实现价值,然而正如时代变迁、风吹雨打使柴禾腐朽成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也会使人一生蹉跎,柴禾的命运触发“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沉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为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郫、薄矣,武王尝穷于毕、䄇矣,伊严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ㅤㅤ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今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制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今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敢问密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ㅤㅤ三月婴儿,轩冕于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下面句子中标记出来。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约,指约定,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约”字意思相同。B.伊,被商汤封为尹(相当于宰相),曾被庖人收养,乐尧舜之道。C.“岂遽必哉”的“遽”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不同。D.轩冕,分别指卿大夫乘坐的的车和冕服,文中以此比喻官位爵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C.三年之后,巫马旗故意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②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在旁。(5)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前文语境有“乃合于情”“乃通于天”,故“乃通于天”句意完整,其后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句子的主语,形式较长,其后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也”后断开。故断句为: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句子翻译为: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2)A.“意思相同”错误。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约:穷困/约定作儿女亲家。约:约定。(3)B.“假装干扰”错误,根据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4)①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句子翻译为: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②至:极点;暗行:私底下做事;若:像。句子翻译为: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底下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为非作歹)。(5)根据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可知: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根据原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传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根据原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今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可知: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答案:(1)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2)A(3)B(4)①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②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底下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为非作歹)。(5)①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参考译文:即使这里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太差劲了,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不可以给宓子贱这个人当书记。”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做记录,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所喜欢的人让他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为非作歹)。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三个月的婴儿,轩冕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在后边不知道厌恶,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感化人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鸤鸠①《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2)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总结。【解答】(1)C.“目的是劝谕‘国人’保持操守不变”有误,小鸟尚未成熟,欢快成长,故行动也无一定之规,也含各得其所之意,故并非“劝谕‘国人’”。故选:C。(2)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此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强调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心如结”。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此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第三、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正是国人,胡不万年”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此两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福的。答案:(1)C(2)①第一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信守法度规范),“心如结”(内心笃定如一);②第二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③第三、四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赏析:此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鳲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又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第四章眉评亦云:“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忽而“美”,忽而“刺”,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当然也可备一说。诗四章,都以鳲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鳲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鳲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解说得很好:“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釐的。因此《诗集传》谓此句为“愿其寿考之词也”,其实不错,反观方玉润谓此句“含讽刺意”,似乎有点牵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作为古代经典,被后世人反复提到,如苏轼《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就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章节。(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3)冬奥会闭幕式折柳赠别的节目,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送别方式,在古典诗词里,“柳”大多有留恋、思念之情。例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字:窈、窕)(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重点字:适、韵)(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重点字:闻、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①的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齐先生在地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ㅤㅤ《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齐先生六岁离开家乡辽宁,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在极偶然的机会下到台湾大学任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②的所在,都是“故乡”。《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③的人生轨迹,也透过个人遭遇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种种转折。书中写道:ㅤㅤ“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夜以继日,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ㅤㅤ“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ㅤㅤ“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更要发出怒吼。”ㅤㅤ回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齐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召唤着生命的韧性和尊严。这个声音,如此悲伤,如此冷静,如此独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加点处写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没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3)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时间写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句间关系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①根据“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前辈”主要表明齐教授的声望高,可用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很有声望。②根据“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主要表明台湾是齐教授的生活的地方,可用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安身,有容身的地方;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③根据“《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的人生轨迹”主要用来形容齐教授的一生的经历。根据第一段“齐先生在她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可知齐教授的一生辗转坎坷,可用颠沛流离。颠沛流离:颠沛,穷困;流离,因为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2)文章开篇说“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用汉字描述时间,是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和事件,表达庄重和严肃的氛围,后来用“至十三日”的汉字来描述时间,这就与前文的时间词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至十三日”更具书面语言的典雅之感,后文之中“一周之间,日以继夜”“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都是使用多个四字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饬,都是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有力,既兼顾了史料性质,更显示出文学风采。如使用“到13日”,显得较为口语化,与后文的语言风格等不一致。“13日”的表达也与文中时间词的表达方式不一致。(3)根据关联词“但”可知,“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运用了转折关系的表达。作者通过“但”这一转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