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完全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人们虽对新诗存在误解、忽略,但新诗的价值仍不可低估。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一系列叠词,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些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借此阐述余光中等诗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都认为,新诗应具有音乐性,而且诗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B.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C.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D.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因此使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4)对于“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5)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猪嗷嗷叫(节选)傣•李司平(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李发康还是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他回:“滚!说人话!”我:“爸!”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文本二: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缱锅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袁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管,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循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掖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文本二: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舶铲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袍樽以相属。寄衅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节选自《赤壁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决/曾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主管礼仪、外交和学校科举等方面的事务。B.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也为此意。C.号,又叫别号、表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多为自取,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D.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纤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C.苏轼关注民生,忧虑国家政事。他因作诗讽喻新法之不便于民,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称“东坡居士。”D.苏轼心胸豁达,能够随遇而安。《赤壁赋》节选中的主客问答,实为苏轼被贬黄州时积极与消极情感的矛盾冲突,但苏轼终在赤壁的“江水”“清风”“明月”中与自己和解,让内心释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在徐州任上,黄河水决堤,苏轼是如何保全徐州城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凝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注: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宣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B.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频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C.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D.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2)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李白傲岸性格和独立人格的句子是“,”。(2)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概括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借古意抒今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却又①。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一副门联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②的。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③,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在某些商人汗颜吧?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财聚羔羊”。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个功能、一种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是剃头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说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满月居多。①?我们知道,农历的月份是依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一个月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②。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从地球上看月亮是黑的,此时的月相被称作朔,农历历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必须要在朔所在的那一天,为了满足这个规定,农历的月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初一那天月相是朔。从朔到满月大约需要十四五天,但时长并不完全固定,这是因为月亮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有时离地球近一些,有时远一些,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③。因此,从朔到满月的时间最短不到14天,最长超过了15天。从统计数据看,出现在十六的满月最多,占总数的近60%,出现在十五的满月次之,约占40%。因此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不过,2022年中秋节的月亮却是十五圆,具体满月的时间是9月10日17时59分。(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在烈日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衣服浸透了汗水,但他们却说“我们值得”。B.面对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班会上班主任鼓舞大家:“让我们一同前进,永不停息,为梦想!”C.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响而变得脆弱时,应该像受伤的野兽一般,找个僻静之处舔一舔伤口。D.武契奇说:“我们没有核武器和石油,这就是西方认为可以对塞尔维亚为所欲为的原因。”(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新冠疫情肆虐,网课成了家常便饭。对于网课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学校领导说:网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疫情当下,停课不停学,要保证教学进度,必须全面安排并落实网课。只要网课质量高,学生认真听,学习效果不会低于线下教学。一些班主任反映:网课学习中,大部分同学还是学得认真的,但也有部分同学心不在焉,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部分科任老师说:网课备课难度明显加大,有时需要备课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才能打造好一堂网课,但是学生的在线听课率不高,感觉有点得不偿失。有些家长反映:网课需要家长全程监管,但是自己也要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全靠他们自律,难以保证孩子能认真听好每节网课。还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子女基本上是一边听课,一边打游戏或看电视……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直接参与网课学习的你,一定有很多真实的想法或见解。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网课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完全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人们虽对新诗存在误解、忽略,但新诗的价值仍不可低估。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一系列叠词,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些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借此阐述余光中等诗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都认为,新诗应具有音乐性,而且诗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BA.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B.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C.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D.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因此使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4)对于“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5)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你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筛选信息,进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C.“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故选D。(2)A.“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是递进关系,也没有“叠词”。B.“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误,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误,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故选D。(3)材料三的观点是“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A.符合“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错误,根据第五段“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C.符合“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即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但依然不够成熟。D.符合“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发展,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故选B。(4)材料三前两段从对新诗的质疑和否定说起,引入第三段,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后面的段落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论证,可见,材料三围绕的论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论证角度: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5)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总结出新诗为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可总结出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根据“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答案:(1)D(2)D(3)B(4)问一: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问二: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新诗应有其独立的评价体系。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新诗不应自我矮化,拉大与世界新诗的差距。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尊重其发展规律。(5)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猪嗷嗷叫(节选)傣•李司平(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李发康还是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他回:“滚!说人话!”我:“爸!”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文本二: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提到“嗷嗷叫”的句子,然后根据语境分析“嗷嗷叫”的意蕴。(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特色的能力。“嗷嗷叫”是奇文,自然要找到其“奇”的表现,一般从主旨、情节、人物等方面分析。【解答】(1)C.“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误,这一点在原文看不出,文中只是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看不出他早有辞职离开的想法。(2)B.“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玉旺的行踪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扶贫干部李发康,要反映的也是扶贫问题,所以这篇小说是围绕李发康被革职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以及最后在工地干活这一经历行文构思,展现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3)第一处,“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这里的“嗷嗷叫”是母猪和小猪的叫声,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和小猪发出的声音,结合后文野猪养殖场可知,这叫声代表农村的生机和希望。第二处,“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这里的“嗷嗷叫”是扶贫干部李发康扛水泥时候发出的声音,结合“累得”可知,这叫声是李发康艰辛劳累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坦然和豁达。第三处,“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徐坤这篇文章后的反应,是对这篇文章的肯定。(3)从主旨来看,这篇小说以李发康扶贫为中心组织材料,最终建成野猪养殖场反映农村的脱贫致富;扶贫过程中人物的无赖、村人的思想反映出农村落后的风气,而最后这一风气得到扭转;李发康扶贫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他被革职可以看出扶贫工作的艰辛;扶贫脱贫成功,而扶贫的干部却在工地干活,展现出扶贫干部的委屈。从情节来看,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野猪养殖场建成,扶贫成功,而作为扶贫的功臣,却在工地从事艰辛的体力活,这一结尾可以说是出人意料却又发人深思。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玉旺这一形象更为突出,她找猪归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作者没有赘述,仅仅以给丈夫的一巴掌就展现了其变化成长;玉旺感激李发康,她感激的方式很特别,就是把养的每头猪都叫李发康,展现她对李发康的感恩。答案:(1)C(2)B(3)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4)①主旨(思想内容)丰富厚重:既写出农村的脱贫致富,落后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表现出脱贫工作的艰辛,扶贫干部的委屈。②结尾巧妙:野猪基地已建立,村民已脱贫,人们感念扶贫干部,可是扶贫干部却在外干劳力活,结尾耐人寻味。③人物刻画简练传神:面对丈夫,玉旺一个巴掌的动作描写表现其成长;把每头猪都叫“李发康”,细节表现玉旺的感恩。(或者:塑造的人物不落俗套,玉旺从被动挨打的懦弱到变得强硬,写出了农村女性的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缱锅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袁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管,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循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掖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文本二: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舶铲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袍樽以相属。寄衅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节选自《赤壁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河决/曾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礼部,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主管礼仪、外交和学校科举等方面的事务。B.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也为此意。C.号,又叫别号、表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多为自取,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D.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纤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C.苏轼关注民生,忧虑国家政事。他因作诗讽喻新法之不便于民,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称“东坡居士。”D.苏轼心胸豁达,能够随遇而安。《赤壁赋》节选中的主客问答,实为苏轼被贬黄州时积极与消极情感的矛盾冲突,但苏轼终在赤壁的“江水”“清风”“明月”中与自己和解,让内心释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在徐州任上,黄河水决堤,苏轼是如何保全徐州城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曹村”是“河决”之处,只能充当“河决”的补语,不能充当“泛于梁山伯”的主语,所以“河决曹村”不能从中断开,排除A、D;“涨不时泄”意为上涨的河水不及时排泄,“泄”充当谓语,只能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2)D.“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等”表述错误。“而已”意为“罢了”,不是指时间短。故选:D。(3)B.“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纤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表述错误。该选项的陈述内容是张冠李戴了。由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的是朝廷,而非苏轼。故选:B。(4)①“以”,因为;“当轴者”,当权的人;“见”,被;“外”,调任外地。译文: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任外地。②“酗酒”,斟酒;“槊”,长矛;“固”,本是;“安在”,在安,宾语前置。译文:(曹操)面对长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5)苏轼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达到了保全苏州城的。具体说来:①由原文相关语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认识到只要富民能够呆在城里就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贫穷人家更加坚定信念,为此苏轼让全城的富人回到城里。②由原文相关语句“轼诣武卫管,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循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为了确保徐州城不被洪水冲毁,在稳定了徐州百姓的民心后又积极和当地驻军即武卫营联系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从而在保卫徐州城上加大了筹码。③由原文相关语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深知榜样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所以苏轼就吃住在堤上并注意安排好防守人员以确保万无一失。答案:(1)C(2)D(3)B(4)①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任外地。②(曹操)面对长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5)①驱赶富人回城,稳定民心;②前往武卫营,请禁军修筑东南长堤;③自己住在堤上,并派官吏分段守堤。参考译文:文本一: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他)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苏轼)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路,让他出人头地。“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佑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早,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杭州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泰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常比别处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积蓄中的五十两黄金,用(这些残)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眷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提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结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文本二: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节选自《赤壁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凝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注: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宣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B.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频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C.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D.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2)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明确手法,再联系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B.“该句以虚写实”说法错误。“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思是“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应是以实写虚。故选B。(2)对于两诗在艺术手法方面的共同点,首先是两诗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李凭箜篌引》诗中,第二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是说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以此来衬托李凭箜篌弹奏的精妙。而在《琵琶行》中,在琵琶女弹奏完后,作者写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所以,两首诗都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其次,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描写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此处将箜篌之声比喻为美玉击碎的声音和凤凰鸣叫的声音,同时说箜篌的乐声能让芙蓉饮泣,使香兰开怀欢笑,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琵琶行》中也有相似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说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此处将大弦和小弦之声比喻为“急雨”和“私语”,贴切形象。最后,两首诗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来描写音乐。《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诗句都通过想象来写李凭的箜篌弹奏得神妙,让神仙们都为之动容。而《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几句也是通过想象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美妙。答案:(1)B(2)①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李诗第二句借空山凝云写出李凭弹奏效果的独特魅力,白诗用“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勾勒音乐之奇效。②都运用了比喻(或通感)、夸张的手法:如李诗中“昆山”两句,白诗中“如急雨”“如私语”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等。③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来描写音乐。李诗中神山、月宫及相关事物,白诗中间关莺语、铁骑等,都属想象,借助这些展现了音乐的魅力。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