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材料二:“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①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②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黑骏马(节选)张承志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眯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哦,钢嘎•哈拉!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键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予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近,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哄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健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住当年的马驹子。当我神气活规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坏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也许是我以前听惯了学校教的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吧,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渐渐化成一匹浑身宛如黑缎的、昂首长嘶的骏马,举足,甩鬃,模样是那么逼真。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鸟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有删改)【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的“芦荻大雁图”,视听结合,描写了大雁筑巢、芦苇飒飒等景象,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主人公返乡途中内心的忧郁沉重。B.奶奶歌唱古曲《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歌曲内容暗合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C.“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D.“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既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B.文中多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调来诗化场景,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如“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C.文中划横线处描写黑骏马的文字,画面感十足,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以及主人公对它的喜爱之情。D.本文具有刚健雄浑、豪迈深沉的文化气质,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在成长中展现的积极豁达、自信昂扬以及他对草原故土的深情。(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4)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宦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肪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肪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谐诰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荣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自《涑水记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宦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荣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②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肪从之。(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一、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鸤鸠①《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2)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作为古代经典,被后世人反复提到,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就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章节。(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冬奥会闭幕式折柳赠别的节目,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送别方式,在古典诗词里,“柳”大多有留恋、思念之情。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结合文段,分析划波浪线子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回答问题。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①),问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②),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乙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丙。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请你运用“八面受敌法”,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要求: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句式整齐,表达简洁。“八面受敌”读红楼①,逐一突破首读:读宝黛爱情,悲喜交织次读:读②再读:读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外交官华春莹曾在推特上发出以下对比资料,引发广泛关注。过去现在1900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冒出滚滚浓烟。2022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巍然矗立,车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中。1980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2022年,北京成为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1994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正在建设。2022年,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2018年,云南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复兴中学将举办“观变谋新”主题论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与你的同学和老师分享。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材料二:“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①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②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体现题干涉及的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和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及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所以自己写不出好诗”推断有误,根据原文“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作者只是陈述了语言表达的窘迫,并未说陈与义写不出好诗。故选A。(2)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于文无据。览镜诗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和身份地位无关。故选C。(3)A.只写了对镜梳妆的动作,没有出现镜中像;B.描写的是镜子本身的昏暗,没有镜中的人物形象;C.写到镜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无人识得的“理想我”,二者产生冲突,最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D.以镜为喻,谈论要参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故选C。(4)“兴酣落笔摇五岳”意思是“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这是作者诗兴大起时,具有创作的欲望,然后付诸笔端,落在笔上能够摇动五岳,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这是李白是对自己诗歌创作行为本身进行的关照,并呈现在了其诗歌之中;“诗成笑傲凌沧洲”意思是“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这是诗人将诗歌写成之后的感受,作者创作完成后,“笑傲凌沧洲”,这是一种完成后的酣畅与自得。(5)由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和材料二“本文所言‘览镜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知,两则材料均是在阐述唐宋时期,诗人将诗歌创作行为和诗人对自身的认知、情感、精神世界融入诗歌之中,由此可以将题目补充为“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根据材料一“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可以得出理由:诗人通过自发“寻诗”等关注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根据材料二“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以概括出理由:作者通过览镜自照,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情深世界。答案:(1)A(2)C(3)C(4)①李白在诗中对“成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加以观照;②体现诗人因创作完成而心情愉悦满足(或体现诗人对自己创作才华的自信)。(5)①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②宋代诗人通过在诗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黑骏马(节选)张承志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眯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哦,钢嘎•哈拉!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键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予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最近,居然偷武装部的枪玩,把天花板打了一个大洞!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你该知道我有多忙。在这儿长大吧。好好干,小牛犊。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哄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健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住当年的马驹子。当我神气活规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回头一望,一个骑铁青马的人正孤零零地从我们家离开。不知怎么,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尊严的自豪感。我已经用不着他来对我发号施令了。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坏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也许是我以前听惯了学校教的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吧,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渐渐化成一匹浑身宛如黑缎的、昂首长嘶的骏马,举足,甩鬃,模样是那么逼真。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鸟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有删改)【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第二段的“芦荻大雁图”,视听结合,描写了大雁筑巢、芦苇飒飒等景象,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主人公返乡途中内心的忧郁沉重。B.奶奶歌唱古曲《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歌曲内容暗合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C.“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D.“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既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B.文中多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调来诗化场景,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如“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C.文中划横线处描写黑骏马的文字,画面感十足,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以及主人公对它的喜爱之情。D.本文具有刚健雄浑、豪迈深沉的文化气质,这主要来源于主人公在成长中展现的积极豁达、自信昂扬以及他对草原故土的深情。(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4)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答题时要熟悉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正确。B.“预示人物圆满的结局”错误。由原文“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和课下注释“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可知,小说主人公与“她”的结局并不圆满,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是悲剧。C.“坚韧”于文无据。小说选文中关于奶奶的描写中无法得出她“坚韧”的性格特点。D.“又表现出寄养在牧民家的白音宝力格内心的自卑”错误。原文“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可知,白音宝力格在奶奶家很受宠爱,也没有自卑的感情。故选A。(2)D.“积极豁达、自信昂扬”错误。依据小说中主人公成长的过程充满了苦难,但是在应对苦难的过程不断成长。故选D。(3)由原文“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可知,文章线索上,黑骏马是小说主人公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了昔日的美好时光;由原文“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键的黑马……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做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可知,情节发展上,黑骏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回到过去,引出过往的记忆;由原文“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可知,人物形象上,黑骏马体现了主人公美好的童年,丰富了人物形象。(4)《边城》小说以中国西南川湘交界的一个小城茶峒为故事背景,用优美抒情的笔法描绘了当时湘西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借船家老人的孙女翠翠身上发生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黑骏马》以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青梅竹马的索米娅的爱情悲剧。①不同地域文化所展现的人性美对比:湘西山川河流纵横,地大物美,盛行巫楚文化,屈原被贬于此作浪漫长诗《离骚》,因而此地又为“楚辞”的发源地,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并且湘西远离政治因素的困扰,成为一个人皆向往、浪漫神秘的“桃花源”,因此沈从文能够写出湘西世界中美好纯良的人性。而张承志所在的内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气候复杂多变,游牧民族的生活给予其充满活力的冒险精神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将当地牧民的生活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为外界展示出一种神秘而勇敢的民族文化底蕴。②爱情的人性美对比:《边城》和《黑骏马》都是以爱情悲剧故事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边城》中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悲剧以及《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都是故事的精华所在,在爱情悲剧的氛围中作者将小说主旨进行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升华,从而让每一个主人公散发出特有的人性美。《边城》展现的是内在的、原始的、本质的“爱”,《黑骏马》所展示的是勇敢的、激情的、善良的“爱”。③亲情的人性美对比:无论是《边城》中的爷爷,还是《黑骏马》中的老额吉,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慈祥而尊重生命的人性美,作者也力求塑造出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亲情美,让人们在读后为之感动。两位老人都默默承受着儿女死亡所带来的巨大伤痛,并且将所有的爱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孙女身上,亲情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珍贵,突显了两位老人身上那种勇于承担的强大动力,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不屈。答案:(1)A(2)D(3)①文章线索上,黑骏马是小说主人公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了昔日的美好时光;②情节发展上,黑骏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回到过去,引出过往的记忆;③人物形象上,黑骏马体现了主人公美好的童年,丰富了人物形象。(4)①不同地域文化所展现的人性美对比:沈从文写出湘西世界中美好纯良的人性。而张承志展示了游牧民族神秘而勇敢的民族文化底蕴。②爱情的人性美对比:《边城》和《黑骏马》都是以爱情悲剧故事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边城》展现的是内在的、原始的、本质的“爱”,《黑骏马》所展示的是勇敢的、激情的、善良的“爱”。③亲情的人性美对比:无论是《边城》中的爷爷,还是《黑骏马》中的老额吉,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慈祥而尊重生命的人性美,作者也力求塑造出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亲情美,让人们在读后为之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宦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肪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肪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谐诰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荣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自《涑水记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宦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荣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②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肪从之。(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一定的断句方法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以船曳之而行”意思是:他的做法是用几斤钢铁打造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再用绳子系到船上,船拖拽着就可前行。“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是完整句子,在“形”后断开,即“J”处;“沈之水底”中“沈”是通假“沉”,省略介词“于”,动宾结构完整,应在“底”后断开,即为“N”处;“系以船”是状语后置句,应是“以船系”,在“系”后断开,即“R”处。故答案为:JNR(2)A.“不能自已”中的“已”也是“停止”的意思,两句中的“已”意思相同。故选:A。(3)B.“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错误。原文“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可知,这种疏浚河道的办法不可用。故选:B。(4)①重点词语: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传达。译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②重点词语:属,通“嘱”,嘱咐,告诉。牒,名词活用作动词,发文告。译句: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5)依据原文“是时,天下皆言泼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谐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面对王安石的保奏、文潞公的上奏,皇上没有偏信,而是再派人“按视”,即实地查访。先是“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谐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后有面对奏言“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仍旧注重调查研究,“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答案:(1)JNR(2)A(3)B(4)①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②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5)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一、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问题。鸤鸠①《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2)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总结。【解答】(1)C.“目的是劝谕‘国人’保持操守不变”有误,小鸟尚未成熟,欢快成长,故行动也无一定之规,也含各得其所之意,故并非“劝谕‘国人’”。故选:C。(2)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此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强调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心如结”。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此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第三、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正是国人,胡不万年”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此两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福的。答案:(1)C(2)①第一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信守法度规范),“心如结”(内心笃定如一);②第二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③第三、四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赏析:此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鳲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又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第四章眉评亦云:“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忽而“美”,忽而“刺”,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当然也可备一说。诗四章,都以鳲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鳲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鳲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解说得很好:“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釐的。因此《诗集传》谓此句为“愿其寿考之词也”,其实不错,反观方玉润谓此句“含讽刺意”,似乎有点牵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作为古代经典,被后世人反复提到,如苏轼《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就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章节。(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狗吠深巷中”,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寻常巷陌”,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冬奥会闭幕式折柳赠别的节目,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送别方式,在古典诗词里,“柳”大多有留恋、思念之情。例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字:窈)(2)狗吠深巷中寻常巷陌(重点字:陌)(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重点字: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结合文段,分析划波浪线子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答题时要熟知常见的病句类型,认真阅读题干中的语段,找出病因,作出正确的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一是搭配不当。“出于”和“知识背景”不能搭配,可把“出于”改为“凭借”。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应该把“从而”改为“而且”。三是中途易辙,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改为“也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2)作答时,首先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修辞特点进行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然后找出本体和喻体,从生动形象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答案:(1)钟扬凭借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而且也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科学和文学之间的界限”比喻为“沟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扬在科学和文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回答问题。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①),问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②),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乙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丙。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