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唐宋诗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在对唐诗典范的承抟划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于诗者,必取杜甫。”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年淡,王安石之精悴、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抽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巩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椹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故,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瘇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彦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春。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吻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表能超出詹宋诗的风格范围。注:颉颃:xieha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C.宋诗的“以议论力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择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包子的香味伍中正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包子铺。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然,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也许是因为这样,这八笼包子快熟的时候,从蒸锅里溢出的香气,更胜于往常。这股香气时而若悠扬的歌声,时而如激昂的战鼓声,在整个王镇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交响乐。十多天未见的小男孩,就在这曲交响乐中,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叔的包子做法讲究,挑的料好,味道不一般,且他的人脉资源广,回头客也多,因而包子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对穷孩子有些冷漠。B.小说描写包子的香味时,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包子的香味,比喻成悠扬的歌声,欢腾的交响曲,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包子的香味。C.“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及其神情的变化,为下文写其在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作铺垫。D.“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说明“我”想帮助像帅小伙一样的穷孩子,这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包子的香味”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有删改)材料二: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有删改)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以河南为例,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材料四: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打破文理限制,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B.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同次考试相结合学生可跨年级考试,最多有两次机会C.浙江以外其他各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D.河南省高考改革方案依据高考和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扭转“唯分数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B.改革后,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张洞字仲通。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抃等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抃等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缴钱代替缴纳小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②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5.(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南歌子(荆溪寄南徐故人)》赵长卿【1】春思浓如酒,离心乱似绵。一川芳草绿生烟。客里因循重过、艳阳天。屈指归期近,愁眉泪洒然。无端还被此情牵。为问桃源还有、再逢缘。注释:【1】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宗室,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1)下列对于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春天来临,诗人斟酒自娱,但因故人又不在身边,所以即便面对无限春光,却仍然离心顿起。B.“一川”一句写出了在农家袅袅炊烟的笼罩下,平野上无边无际的芳草沁出的翠绿生机,让人流连忘返。C.词的上阕写出了春日的美好,也写出了独居异乡的愁苦,大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表达效果。D.虽然无端地愁眉难展,泪流满面,但一想到归期已屈指可数,内心依然还有难以抑制的喜悦。E.全词结尾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意在表明虽然自己远离尘世,过着隐居生活,却仍然担心无法和老朋友再相见。(2)词人通过本词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加以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女衬英雄;再用“”,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刘裕北伐时气势如虹。(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几杯薄酒无法御寒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荒漠化之苦,这绝不是的事情,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土地荒漠化与贫困,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打好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互利互赢。(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骇人听闻迫在眉睫令行禁止息息相关B.耸人听闻危在旦夕令行禁止相辅相成C.骇人听闻危在旦夕行之有效相辅相成D.耸人听闻迫在眉睫行之有效息息相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沙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B.沙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C.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D.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走出来了B.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C.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D.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必走之路8.(5分)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多处表达错误或不得体之处,请找出其中五处并加以改正。亲爱的各位领导:为了共庆佳节,贵校将于12月31日7点在多功能大会厅举行“迎新春”元旦汇演。大家可以观看各班学生和老师的节目表演、幸运抽奖和礼物交换等活动。特向您发出鼎力邀请。到时候我们将恭迎您的惠顾!XX学校学生会12月10日9.(6分)下面是关于近期热议的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的漫画。“996”工作制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每日工作总计10小时以上,一周工作6天的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请从构图和寓意两方面描述画面并揭示寓意。四、写作(60分)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日,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曝光。从课表上可以看到,从周一到周日,学习内容有钢琴、大提琴、油画、书法、瑜伽、国际象棋甚至织毛衣。各种学习安排挤满了她女儿的课余时间。对此舆论不吝赞誉,还不忘一个劲地给其他家长和孩子们打励志鸡血:“王诗龄课表曝光,你是985都输她”,“看吧,比你聪明、条件比你好的人,还比你拼命十倍!”对此,你怎么看?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温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唐宋诗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在对唐诗典范的承抟划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于诗者,必取杜甫。”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年淡,王安石之精悴、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抽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巩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椹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故,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瘇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彦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春。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吻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表能超出詹宋诗的风格范围。注:颉颃:xieha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C.宋诗的“以议论力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择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D.“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错,原文最后一节中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并没有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选项属于无中生有。(2)B.“所有的”说法过于绝对,第一段是“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C.“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错,第一段文中说“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但没有说二人的诗中有很多议论。D.“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错误,第三段文中说“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3)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错误,原文第二节是说”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缺少条件。答案:(1)D。(2)A。(3)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2.(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包子的香味伍中正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包子铺。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然,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也许是因为这样,这八笼包子快熟的时候,从蒸锅里溢出的香气,更胜于往常。这股香气时而若悠扬的歌声,时而如激昂的战鼓声,在整个王镇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交响乐。十多天未见的小男孩,就在这曲交响乐中,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壮叔的包子做法讲究,挑的料好,味道不一般,且他的人脉资源广,回头客也多,因而包子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对穷孩子有些冷漠。B.小说描写包子的香味时,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包子的香味,比喻成悠扬的歌声,欢腾的交响曲,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包子的香味。C.“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及其神情的变化,为下文写其在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作铺垫。D.“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说明“我”想帮助像帅小伙一样的穷孩子,这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包子的香味”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对文章叙述角度的作用分析,注意第一人称的作用有增强真实感,让读者更具有代入感等。(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和文章主旨,合理阐述。【解答】(1)B.比喻的修辞错,这里是以“听觉”来写“嗅觉”,应该是“通感”的修辞手法。(2)由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人称”和“好处”,可知题目要求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以“我”的角度叙写故事的作用。从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一般特点的角度思考可知,采用“我”这个视角叙述故事,能增强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感;从表达小说主旨的角度思考,以“我”的视角讲故事更容易展现思想变化,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思考,“我”的亲身行为能衬托出男孩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3)本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包子的香味儿”“谋篇布局”,那么就要从情节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意蕴表达等角度分析“包子的香味儿”的作用。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角度看,小说是围绕“包子的香味儿”来讲述故事的,它是行文的线索,将十年前后的故事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男孩在“包子的香味儿”中出场,由“包子的香味儿”引出了他的身世遭遇,“包子的香味儿”象征着艰辛、贫穷的童年,也象征着一家人的艰难相守、互相牵挂,有利于表现男孩的形象;从思想意蕴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结尾“我”想让站在包子铺前的孩子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是对男孩身世遭遇的一种回应,是一种对善良、温情的期待和呼唤。答案:(1)B(2)①增强真实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讲述“我”的见闻,增强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感。②有助于表达小说主旨。小说中“我”被帅小伙的故事感动,决定对弱者不仅要施予同情,还要付诸行动,借助“我”的行为使善良、爱的主题得到自然表达。③映衬人物。“我”的善良与男孩的感恩,“我”的自立与男孩的坚强,相互映衬。(3)①从情节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将十年前的男孩闻“包子的香味”与十年后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自然地连接在一起,结构巧妙,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从人物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反映了男孩一家人生活的艰辛,突显了他们的坚强与对家人的爱。③从思想意蕴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蕴含着对善良、温情的期待与呼唤,蕴含文章主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有删改)材料二: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有删改)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以河南为例,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材料四: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打破文理限制,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B.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同次考试相结合学生可跨年级考试,最多有两次机会C.浙江以外其他各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D.河南省高考改革方案依据高考和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扭转“唯分数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B.改革后,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语句“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可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故选C。(2)D.“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只是说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选项是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故选D。(3)阅读原文,根据材料一可知,2018年全国各省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同学们要了解本省的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各高校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比例是有所限制的,各科目考生比例也受高校的要求影响,高校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同学们要及早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根据材料三可知,全国多省份高考改革开始注重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应该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据此分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C(2)D(3)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张洞字仲通。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抃等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抃等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缴钱代替缴纳小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②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先回归文本,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短语,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D.“至灭礼义”中的“至”,理解为“导致”,所以应在“至灭礼义”之前断开。从而可以排除选项A和C.“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两句在结构上是对称的,由此可以排除B项。译文:婢妾声伎多少没有限制,以致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他们则扰乱法律,惩处他们则有伤亲属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2)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说法错误。“吏”是官员身份的泛称,不能同“推官、知州、宰相”并列出现。(3)C.“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说法错误,在处理宗说一事上,皇帝认为张洞识大体,而并非进谏宗室人员应受约束一事。原文“‘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4)①黜,罢免;诛,斥责。译文: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名实相符以示斥责。②狱,案件;以为,认为。译文:案件了结,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答案:(1)D(2)C(3)C(4)①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名实相符以示斥责。②案件了结,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参考译文:张洞,字仲通。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自幼聪明,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张惟简认为他有异才,就抱着他去见乡中占卜者。占卜者说:“公子长相不一般,必定能考中进士,将来应当以文学、政事显扬。”读书之后,每天数千字,做文章非常敏捷。不到二十岁,已经大有声名,自许大有作为。不久考中进士,调任涟水军判官,父母死后,张洞服丧离职,再调任颍州推官。有一叫刘甲的人,强迫其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刘柳再打,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吏人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处死刑。”众人不听,不得已报朝廷评议,果然如张洞所言,欧阳修很器重他。宰相陈执中将下葬,张洞和同僚谥其为荣灵,他的孙子向朝廷申诉,诏命孙抃等人重议,改谥为恭。张洞驳斥道:“陈执中身为宰相,无功德而罪恶多,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正名以示斥责。”但朝廷最后还是采用了孙抃等的意见。当时天下久安,官僚士大夫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有德,于事无所补益,张洞认为这对朝廷不利。又说:“谏官靠进谏来震动皇帝,过不了几年就位至显职。应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正优秀的人才渐渐显露,而让浮躁的人断绝念头。”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案件了结,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罪在不恕,虽然如此,但是陛下要惩办他,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仅用他坑杀数位无辜之人的罪行依法给他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地说:“你可谓识大体。”张洞借机进言:“唐宗室中出了许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大概是因为他们知晓学问才使得这样。现在皇室本支人多,顾关系远近都予以丰厚供养,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婢妾声伎多少没有限制,以致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他们则扰乱法律,惩处他们则有伤亲属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皇上没有责怪他。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奏明朝廷予以免除淮南土地不宜种麦子,百姓难以缴送,张洞又命百姓交钱,由官府代为买进麦子,还不到期限就交足了。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5.(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南歌子(荆溪寄南徐故人)》赵长卿【1】春思浓如酒,离心乱似绵。一川芳草绿生烟。客里因循重过、艳阳天。屈指归期近,愁眉泪洒然。无端还被此情牵。为问桃源还有、再逢缘。注释:【1】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宗室,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1)下列对于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CEA.春天来临,诗人斟酒自娱,但因故人又不在身边,所以即便面对无限春光,却仍然离心顿起。B.“一川”一句写出了在农家袅袅炊烟的笼罩下,平野上无边无际的芳草沁出的翠绿生机,让人流连忘返。C.词的上阕写出了春日的美好,也写出了独居异乡的愁苦,大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表达效果。D.虽然无端地愁眉难展,泪流满面,但一想到归期已屈指可数,内心依然还有难以抑制的喜悦。E.全词结尾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意在表明虽然自己远离尘世,过着隐居生活,却仍然担心无法和老朋友再相见。(2)词人通过本词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加以说明。【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解答】(1)A.作者形容春天来临,自己的思念如酒一般浓烈,并非自己斟酒自娱。B.作者面对无边无际的芳草,大好春色,远离故乡的自己却只能和从前一样独自熬过,内心苦闷。D.归期已屈指可数,但内心却感到隐隐不安,作者临近归乡却情怯,不知友人如今日子过得如何,并非表现了难以抑制的喜悦。(2)词的上片首句“春思浓如酒,离心乱似绵”,开篇就用比喻的手法把“春思”比作是“酒”,表明“春思”很浓重;和老朋友离别的愁绪恰如漫天飘飞的柳絮,表明词人此时思绪烦乱。“一川芳草绿生烟。”这句承上,进一步描写了春之深满川的嫩绿的青草,多么美的春景。“客里因循重过、艳阳天”一句分析,“客”表明身在异乡,羁旅漂泊,思乡自怜,更见客居他乡的悲痛。上阕乐景写哀情,词中春色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愁闷互相交融。下阕首句“屈指归期近,愁眉泪洒然”是说屈指算来。回家的日期已经接近了,但是眼泪滴进酒杯,词人临近归乡,想到要与朋友离别,不免愁眉不展。“无端还被此情牵。”这句是说没来由的因情怯而愁闷。“为问桃源还有、再逢缘。”问问老朋友:今后还会有重逢的机会吗?怕是希望渺茫啊。此句更添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分“客居之悲”、“思念故人心切”两点回答,并且结合诗句分析情感产生的原因。答案:(1)CE(2)①客居之悲。上阕春色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愁闷互相交融,“客里因循重过”一句思乡自怜,更见客居他乡的悲痛。②思念故人心切。“下阕表达作者临近归乡却情怯的愁闷,还有、再逢缘”一句更添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小乔初嫁了”,以美女衬英雄;再用“樯橹灰飞烟灭”,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描写刘裕北伐时气势如虹。(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几杯薄酒无法御寒的两句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解答】故答案为:(1)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橹)(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虎)(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重点字: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荒漠化之苦,这绝不是的事情,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土地荒漠化与贫困,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打好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互利互赢。(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骇人听闻迫在眉睫令行禁止息息相关B.耸人听闻危在旦夕令行禁止相辅相成C.骇人听闻危在旦夕行之有效相辅相成D.耸人听闻迫在眉睫行之有效息息相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沙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B.沙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C.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D.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走出来了B.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C.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D.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必走之路【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3)本题是考查语言表达中连贯这一考点。做题时一定要仔细研究上下文语境,填出衔接最为紧密连贯的句子。【解答】(1)第一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两个成语都表示“听了非常震惊”,但“荒漠化”是生态问题,不是“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所以应该选用“耸人听闻”。第二处,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文中是说荒漠化防治工作很紧迫,并不是说危险就在眼前,所以应该选用“迫在眉睫”。第三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令行禁止”和语境不符,所以应选用“行之有效”。第四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土地荒漠化与贫困并没有“互相补充”的关系,所以应该选用“息息相关”。故选(2)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几个分句之间的逻辑顺序有问题。分号前面的两个分句是先介绍贫困地区,后介绍生态脆弱区,那么,分号后面的两个分句也应与此照应,先写脱贫攻坚,后写生态建设。但是,从文段的介绍重点来看,画横线的句子应该先写生态,后写贫困。综合上面的分析,故选C。(3)从括号前面的几个分句来看,句中的重视”“履行”“采取”“加大”共用主语“中国政府”,按照一致性原则,故选B。答案:(1)D。(2)C。(3)B。8.(5分)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多处表达错误或不得体之处,请找出其中五处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