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问,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拯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杜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然处江湖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陶潜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于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心胸。曹操、李白、陶潜、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砺。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创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材料二:“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诗必穷而工”,名人的言说被视为权威的判断。但对照史实,仍有不小的出入,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古代读书人的穷,多指科场失意、仕途蹭蹬、生活艰难。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其作品则成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反过来,生活稳定、衣食无忧,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吗?汉魏之际的曹植,名门望族、锦衣玉食,而笔下文字引领一时风骚,一篇《洛神赋》文采斐然,美轮美奂。“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立身庙堂,生活富足,他的书艺早有定评:文词典丽,意境廓大,论者称有盛唐气象。宋人晏殊高居相位,生活优裕,“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与唐人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异曲同工,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说起宋诗,谁也不会忘了这首《无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妙语连珠,如有神助,更是好评如潮。世盛则诗盛,世衰则诗衰,信哉斯言。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优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觉也很有道理,李诗气魄确实大于杜诗。讲生活境遇,李优杜劣,但论诗,李与杜其实难分高下。明人文微明一生绝少波澜,生活小康,平静安宁,他写吴中胜录亥墓山,虽然只是小品文章,但作者用画家精细的眼光摹写景物,远近搭配、光影调度,均臻于至善,读之情韵宛然、如在目前。可见条件优越、生活富足,并非诗艺的负累、文思的窒碍。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喋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回。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活何其潦倒,但诗行里找不到半点愁苦、怨悱的影子。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生”还给那些盛称杜甫为诗圣,说他一生惟知家国安危、民生疾苦的铁杆粉丝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出身钟鸣鼎食之家,遭逢变乱、陷于绝境的张岱有一篇《快园记》,状写晚年衣食不继的窘况,但文字中看不到悲戚却夹杂了不少调侃,作者安于贫穷的旷达反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委屈,也应有审美的从容。应当相信作家的自制力,顺逆、穷达、贫富,似不会过多影响文章的意趣、格调。诗穷后工,从古至今,人人都这么说,但这穷与工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实现了对接、发生了共振,前人的解释十分模糊,而笔者则能认定,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节选自庄锡华《诗必穷而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下之时,一路艰险,但他的诗并不因此而情感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B.李白没有将吃饭写得详细而具体,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C.张岱陷于绝境之时,面对窘迫的生活在文章中表现出的达观,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强大的内心力量。D.晏殊虽然身居高位,生活优裕,但思乡之情强烈,创作出的怀乡诗情感真挚,后人认为堪与唐诗媲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读懂诗歌,先要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C.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指出要学习古人直面困难的坚强精神。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表现出虞世南诗作文词典丽、意境廓大的特点,体现了盛唐气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A.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B.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C.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D.诗歌的灵魂是情感,在情感起伏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好诗。(4)学完了《登高》后,有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杜甫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心有所郁结”,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不朽的名作。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桑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材料二】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蓂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B.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D.“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3)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文本一: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sāo]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zhuō]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longli],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文本二: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qúláo],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B.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D.文中加点的“砺”字,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砺”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C.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旨在说明孔子的贤能。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②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背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睑:同“险”,这里指地势险要。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B.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2)请从内容、情感、作品风格、表达方式中任选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2)《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的结局。(5)《静女》中,描写男子在城墙边的角落焦急等待女子的情态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一)6.(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经常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①,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②,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之中,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哦,香雪》)B.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百合花》)C.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读书:目的和前提》)D.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致云雀》)(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二)单项选择题(共6分,每小题3分)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②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③70年间,抗战老兵田瑞华经历了一系列坎坷。个体的回忆组成国家的回忆,让我们透过田老的私人相册去回味国家命运中的峥嵘岁月。④随着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不绝如缕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传回地面。⑤这些幼儿园的孩子们当然不会一直像听校长训话时那样正襟危坐,他们给我的意外实在太多了。⑥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8.(3分)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三)课内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2分)9.(2分)下列对所学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句读,俗称“断句”,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D.六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10.(2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山不厌高(厌:满足)②圣人无常师(常:经常的)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北水南)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稍微) B.①枉用相存(存:探望、问候)②木直中绳(中:合乎)③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④声非加疾也(疾:快,迅速) C.①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亮)③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④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D.①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植,种植)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就)④而绝江河(绝:横渡)11.(2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何为其然也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③月出于东山之上12.(2分)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句子不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B.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②杯盘狼籍 C.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老大嫁作商人妇 D.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②其下圣人也亦远13.(2分)对下列各句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一尊还酹江月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C.①君子生非异也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①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14.(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其阴,济水东流 B.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①孔子师郯子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非能水也②鼓瑟吹笙四、写作(60分)15.(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3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问,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拯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杜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然处江湖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陶潜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于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心胸。曹操、李白、陶潜、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砺。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创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材料二:“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诗必穷而工”,名人的言说被视为权威的判断。但对照史实,仍有不小的出入,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古代读书人的穷,多指科场失意、仕途蹭蹬、生活艰难。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其作品则成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反过来,生活稳定、衣食无忧,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吗?汉魏之际的曹植,名门望族、锦衣玉食,而笔下文字引领一时风骚,一篇《洛神赋》文采斐然,美轮美奂。“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立身庙堂,生活富足,他的书艺早有定评:文词典丽,意境廓大,论者称有盛唐气象。宋人晏殊高居相位,生活优裕,“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与唐人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异曲同工,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说起宋诗,谁也不会忘了这首《无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妙语连珠,如有神助,更是好评如潮。世盛则诗盛,世衰则诗衰,信哉斯言。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优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觉也很有道理,李诗气魄确实大于杜诗。讲生活境遇,李优杜劣,但论诗,李与杜其实难分高下。明人文微明一生绝少波澜,生活小康,平静安宁,他写吴中胜录亥墓山,虽然只是小品文章,但作者用画家精细的眼光摹写景物,远近搭配、光影调度,均臻于至善,读之情韵宛然、如在目前。可见条件优越、生活富足,并非诗艺的负累、文思的窒碍。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喋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回。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活何其潦倒,但诗行里找不到半点愁苦、怨悱的影子。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生”还给那些盛称杜甫为诗圣,说他一生惟知家国安危、民生疾苦的铁杆粉丝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出身钟鸣鼎食之家,遭逢变乱、陷于绝境的张岱有一篇《快园记》,状写晚年衣食不继的窘况,但文字中看不到悲戚却夹杂了不少调侃,作者安于贫穷的旷达反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委屈,也应有审美的从容。应当相信作家的自制力,顺逆、穷达、贫富,似不会过多影响文章的意趣、格调。诗穷后工,从古至今,人人都这么说,但这穷与工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实现了对接、发生了共振,前人的解释十分模糊,而笔者则能认定,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节选自庄锡华《诗必穷而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下之时,一路艰险,但他的诗并不因此而情感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B.李白没有将吃饭写得详细而具体,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C.张岱陷于绝境之时,面对窘迫的生活在文章中表现出的达观,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强大的内心力量。D.晏殊虽然身居高位,生活优裕,但思乡之情强烈,创作出的怀乡诗情感真挚,后人认为堪与唐诗媲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读懂诗歌,先要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C.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指出要学习古人直面困难的坚强精神。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表现出虞世南诗作文词典丽、意境廓大的特点,体现了盛唐气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BA.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B.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C.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D.诗歌的灵魂是情感,在情感起伏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好诗。(4)学完了《登高》后,有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杜甫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心有所郁结”,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不朽的名作。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解答】(1)A.“都写于南下之时”错,原文为“《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说的是某些作品写于南下之时,而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写于南下之时。B.“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错,原文为“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可见并没有写出对贵族的厌恶,也没有表现对百姓的关心。C.正确。D.“思乡之情强烈”错,原文为“宋人晏殊高居相位,生活优裕,‘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说起宋诗,谁也不会忘了这首《无题》”,说的是晏殊的《无题》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并没有说思乡之情强烈。故选C。(2)A.“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过于绝对,原文为“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B.“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强加因果,原文为“他不同于杜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并没有说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的原因。C.“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作品难成佳品”错,原文为“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噪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可见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作品难成佳品。D.正确。故选D。(3)B.这一句表述的是人生的不同状态,并非创作。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故选B。(4)由材料二第一段“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最后一段“但这穷与工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实现了对接、发生了共振,前人的解释十分模糊,而笔者则能认定,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可知作者并不赞同“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正是因为杜甫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心有所郁结”,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不朽的名作”的观点属于典型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作答,所以应答这种说法不准确。由材料二第一段“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可知命运的坎坷与文章作得好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由最后一段“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噪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应当相信作家的自制力,顺逆、穷达、贫富,似不会过多影响文章的意趣、格调”“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可知,文章所以不朽,得益于文章的艺术创造和思想内涵,并不是因为诗人诗人炫穷、搏同情而得到世人的认可、称赞。由第二段“汉魏之际的曹植,名门望族、锦衣玉食,而笔下文字引领一时风骚,一篇《洛神赋》文采斐然,美仓美奂……虞世南立身庙堂、生活富足,他的书艺早有定评:文词典丽,意境廓大,论者称有盛唐气象”,最后一段“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委屈,也应有审美的从容”,再结合杜甫的经历可知,不幸遭际会让他对世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能否写成文章要靠诗人自身的才华。并不是说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就一定能创作出不朽的名作。答案:(1)C(2)D(3)B(4)这种说法不准确。①命运的坎坷与文章作得好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②文章所以不朽,得益于文章的艺术创造和思想内涵,并不是因为诗人炫穷、搏同情而得到世人的称赞。③杜甫的遭际会让他对世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能否写成文章要靠诗人自身的才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桑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材料二】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蓂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B.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D.“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3)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解答】(1)B.“皆以灯火为线索”错。材料一不是一灯火为线索,第一段主要描写秦淮河里的船,第二段主要描写秦淮河的水。故选:B。(2)C.“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错误,两篇文章的作者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寂寞的灵魂。故选:C。(3)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①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②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③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④融情入景: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4)相同之处: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由“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等可知,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由“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可知,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由“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可知,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可知,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可知,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可知,由眼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两篇文本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之处:由“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可知,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桥砖坚美,但房屋破旧,烟熏遮蔽了当年的美丽,一片黑沉沉,这些描写把往昔的繁华和今朝的暗淡冷清对比,朦胧中充满感伤。由“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可知,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乐声与笑语交织,灯火温煦,心旌飘荡,让人喜悦和陶醉。答案:(1)B(2)C(3)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①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②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③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④融情入景: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4)相同之处: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眼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之处: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桥砖坚美,但房屋破旧,烟熏遮蔽了当年的美丽,一片黑沉沉,这些描写把往昔的繁华和今朝的暗淡冷清对比,朦胧中充满感伤。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乐声与笑语交织,灯火温煦,心旌飘荡,让人喜悦和陶醉。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文本一: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sāo]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zhuō]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longli],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文本二: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qúláo],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B.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D.文中加点的“砺”字,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砺”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C.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旨在说明孔子的贤能。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②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解答】(1)句意: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学之所知”是主谓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在“知”后断开,排除CD;“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A。(2)D.“含义相同”错误。文中加点的“砺”字意思是磨砺。“而弗知砺其身”句意: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砺”字意思是磨刀石。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二者含义不同。故选D。(3)C.“旨在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故选C。(4)①“治”,修治;“知”,同“智”,智慧;“腐”,败坏。译文: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②“故”,所以;“为……所”,被;“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译文: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答案:(1)A(2)D(3)C(4)①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②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参考译文:文本一: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文本二: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背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睑:同“险”,这里指地势险要。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B.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2)请从内容、情感、作品风格、表达方式中任选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解答】(1)A.“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故选A。(2)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答案:(1)A(2)①内容(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③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④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译文: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5)《静女》中,描写男子在城墙边的角落焦急等待女子的情态句子是:“搔首踟蹰。”【解答】故答案为:(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重点字:鹊)(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重点字:偻)(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4)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5)搔首踟蹰(重点字:搔)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一)6.(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经常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①,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②,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之中,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哦,香雪》)B.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百合花》)C.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读书:目的和前提》)D.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致云雀》)(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解答】(1)“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中的“你”是泛指。A.“你”是特指,指的是五彩缤纷的一分钟;B.“你”是特指,指的是大夫;C.“你”是泛指;D.“你”是特指,指的是云雀。故选C。(2)第一处,结合前文“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和后文“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可知,此处是对应前文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填读书的作用,故可填“能帮你抵抗饥饿与寒冷”。第二处,结合前文“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和后文“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可知,此处是说需要多读书,并且和“才能”对应,故可填“你只有大量地读书”。答案:(1)C(2)①能帮你抵抗饥饿与寒冷②你只有大量地读书(二)单项选择题(共6分,每小题3分)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②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③70年间,抗战老兵田瑞华经历了一系列坎坷。个体的回忆组成国家的回忆,让我们透过田老的私人相册去回味国家命运中的峥嵘岁月。④随着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不绝如缕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传回地面。⑤这些幼儿园的孩子们当然不会一直像听校长训话时那样正襟危坐,他们给我的意外实在太多了。⑥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解答】①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是说评论自然美景,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②瞻前顾后:向前看看,向后看看。原形容做事谨慎。现多形容顾虑太多,做事犹豫不决。语境形容现在做事也需要精打细算,强调做事谨慎,使用正确。③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语境形容抗战那段历史岁月不平凡,使用正确。④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局势危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语境形容数据传播不间断,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恭敬的样子。语境形容听校长训话时严肃恭敬的样子,使用正确。⑥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互不冲突。语境指《封神演义》能够比得上《聊斋志异》,此处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排除①④⑥。故选:D。8.(3分)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解答】B.“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自私的体现,不是公私界线分明。故选:B。(三)课内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2分)9.(2分)下列对所学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句读,俗称“断句”,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D.六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故选:D。10.(2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山不厌高(厌:满足)②圣人无常师(常:经常的)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北水南)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稍微) B.①枉用相存(存:探望、问候)②木直中绳(中:合乎)③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④声非加疾也(疾:快,迅速) C.①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亮)③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④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D.①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植,种植)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就)④而绝江河(绝:横渡)【解答】A.②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③阳:山南水北。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④稍:依稀。句意:依稀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蒲一样东西。B.④疾:洪亮。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加洪亮。C.②暝:昏暗。句意:迷恋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种“卫星状”核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SERS中的应用》
- 2024涉外民商事合同纠纷诉讼委托合同
- 2024煤炭运输合同简单模板
- 护理化疗后的病人
- 淮南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符号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铝合金窗购销合同
- 2025届高三10月大联考新高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复习:词语、句子含义及效果
- 2.4 电路出故障了 课件
- 某小区规划建设设计
- 站务员:站务员考试试题
- 冬季运动安全快乐冰天雪地以安全为先
-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5课件
- SHL领导力测评题库
- 电动汽车充电站员工入职培训
-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数学试题
- 新媒体运营推广策划方案
- 自媒体运营职业生涯规划书
- 40道性格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精准突破五主观问答题课件
- 中石油昆仑好客加油站便利店基础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