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改革联盟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C.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D.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C.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D.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朴,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3)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A.兼相爱,交相利B.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礼记•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5)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你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有积极意义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者朱山坡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朝着我家张望。只有一匹马。没见人影。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两袋子上都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马一口气便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祖母帮忙把物件卸下来。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马比他高出一大截。他拍拍马背上的鞍子,意思是说他是骑马从省城回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骑上去的。平时,去往省城,人们都是乘船。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近年患胃疾,更是足不出户,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被押到大学的北面,一堵著名的“南墙”前,面朝墙壁,士兵们端起枪,朝他们的脑袋开枪。祖父每半月一信,核心内容便是让祖母提防大伯,不要让他跟那些所谓的革命者有染。祖父在广州做生意,很少回来。这个家由祖母作主,事无巨细,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掌控大伯。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然也开始迷醉上画画,是西洋画,人体肖像,而且竟然在政治课上讲授西洋美术,教学生画油画。但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西洋画颜料的气味。大伯搬不动书,只好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仿佛闻到了那些书散发出来的邪气和危险,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马也安顿在那里。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除了屋顶加了一层稻草,将四周封闭起来,还清理杂草,地面填上了沙土,平整干净,看上去不再像是猪舍。大伯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都是一些西方哲学书,也有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画作。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大伯瘦小单薄的身躯很不显眼,以至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了,银村的乡亲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倒是那匹马,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们纷纷围观,并不吝用最好的言辞表达了对马的赞美。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骑在马背上看大伯,他显得更矮小。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我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拔掉嘴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年轻而白净的脸。他从广州带回来一条让我们震惊的消息:祖父被杀头了!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跟他一起被杀头的有十六人,他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断然否认来人所言,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我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下人们在外面喧嚷着收拾东西,疏浚下水道。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天还没有亮,伯母将我从床上拾起来,令我马上到大伯那里去,帮他办一件大事。我有点迷糊。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为什么要逃跑?我睁大眼睛。“你爸爸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伯母说,“贪官县长就是他们杀的……事情败露了。宪兵马上就要到了!”外面雨停了。黑暗中有了曙光。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没有完成的裸体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说。“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大伯说,“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你怎么办?”我问。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你尽管跑,不要管那些蠢驴。”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母认为大伯的书会给家里带来危险,所以不让这些书进家门;大伯不愿舍弃自己的书,只好去住猪舍。B.大伯隔一段时间就往省城寄送装着刚完成的裸女油画的信件,实际上是在秘密传递革命情报。C.祖母骂祖父“一个老傻瓜”,包含着她对祖父革命行为的尊重、释然以及对祖父为革命而牺牲的痛惜。D.大伯提醒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因为许多觉醒的读书人,为了革命理想牺牲在省城“南墙”,让那里充满了血腥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便于控制叙事节奏,让读者容易进入故事,提升阅读体验。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开篇马驼着书到来的悬念、结尾“我”骑马离开的呼应、中间的插叙与波澜等都增添了小说的魅力。C.大伯是一名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大无畏的革命者,文中却多次提到他的单薄瘦小,这样的对比别有意蕴。D.革命叙述文本中的革命者一般来源于无产阶级,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出自地主家庭,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3)请分析文本中三处画波浪线语段的作用。(4)文中的“我”尚未成年,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请分析“我”成长为革命者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启中(明熹宗年号),日本倭逐疏球而踞之。海澄人颜思齐者,谋夺日本国,计泄,与其党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窜台湾,郑芝龙①附焉,思齐死,芝龙领其众,寻就抚。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崇祯中,闽地大旱,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时芝龙已去台湾,故荷兰夷二千踞城中,流民数万屯城外。久之,荷兰筑城曰台湾,曰鸡笼,曰淡水,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与南洋、吕宋、占城诸国互市,成都会焉。成功自江南败归,地蹙军孤,谋拓土为巢穴计。有台湾通事何斌者,遣其私人郭平驾小舟伪为钓鱼者,顺鹿耳门至赤嵌城,往来探视,得港路一条。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大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出袖中地图如指诸掌,成功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②也。”乃令洪旭、黄廷、王秀奇辅世子经监守各岛,捩舵束甲而行。见鹿耳门,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以手加额曰:“此天所以哀孤而不委之壑也。”令何斌坐斗头,按图转舵,发炮鸣金,赤嵌城酋长实叮惊怖出降。先数夕,风潮骤振,声振云霄。揆一王率诸酋登城望海,见一人袱头红衣,骑长鲸,从鹿耳门游漾纡回,绕赤嵌城而没。是日炮声轰夫,登高以千里镜视之,见鹿耳门船只旌旗,笑谓唐船近炮台则无遗类。俄见首船树旗纛,倏北倏东,余船以次衔尾鱼贯,悉远炮台而行。……揆一王尝大出兵攻赤嵌、鲲身,不利。乃罢兵约降。(摘选自徐靠《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注】①郑芝龙:抗荷英雄,郑成功之父。②扶余:古国名,在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B.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C.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D.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就抚,指接受安抚,此处的“就”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的“就”意思相同。B.互市,指互相买卖,文中指民间贸易活动。动词“市”泛指做交易,也可单指买或卖。C.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称号。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D.祝,在文中指祷告。《促织》中“巫从旁望空代祝”的“祝”也是这个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芝龙在颜思齐死后率众归附朝廷,曾在请示朝廷后移民数万来台湾,对台湾的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B.何斌的私交好友郭平驾着小船伪装成钓鱼的,在去探望何斌的路途中寻找到了一条水路。C.出兵台湾之前,郑成功为巩固后方,安排几位将领辅佐世子郑经留守。攻打赤嵌城时,船队依照地图转舵行进,放炮敲锣,迫使其首长仓皇投降。D.鹿耳门海战前,荷兰人认为对手只要靠近炮台将不堪一击,然而未料到郑成功战术灵活机动,荷兰人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只好请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成功自江南败归,地蹙军孤,谋拓土为巢穴计。②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5)何斌是如何说服郑成功攻取台湾的?请结合文本概括回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②玄鸟:本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玄鸟的初始形象类似燕子。诗中的“玄鸟”指燕子。③翮:指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常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身处秋末冬初的夜晚,听着虫鸣,仰望星空,夜幕中的星星格外分明。B.“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有秋气渐深的征兆:草叶上沾满晶莹的露珠,林间的秋蝉不时鸣叫。C.“高举振六翮”以鸟儿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的飞黄腾达,此句也回应了前文的“玄鸟逝安适”,即玄鸟将飞去哪里?D.“南箕北有斗”一句中的“南箕”“北斗”与《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都是指天上的星宿。(2)本诗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句子是:“,。”(3)“沧海”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关于石头的故事非常精彩,显示了曹雪芹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曹雪芹也显示了他的悲哀,不平、自我解脱和迷惘。本是补天之石,其使命感、其先天的选择的可能性亦大矣,却落了个“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的下场!呜呼,①,失意文人,用现代话叫充满了“失落感”,真是中国千古文人的悲剧!虽说是“自怨自愧”,实际并不服输,因为来历不凡(是女娲氏炼出来的),抱负不凡(意在补天从政),“身手不凡”(叫作“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这里的“锻炼”二字,令人抚今思昔,一唱三叹!),又失落又自负,又是“灵物”又“没有实在的好处”,这真是中国千古文人的悲剧心态!石头是物,是自然,叫作“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浑浑噩噩,不由自主,落寞孤独而又平静安宁,悠长永远。偏偏这样一个无生命的石头通了灵性,被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去走一遭”。这样,石头就成了人,就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人来自物,倒有点唯物论的味道。人成了人以后便脱离了物,在大自然面前感到了疏离和孤独。这是一种灵性的孤独、情感的孤独、灵魂的孤独,与原始的荒漠的孤独不一样,不是因荒漠而孤独,而是因脱离了荒漠、要求着不荒漠——如繁荣、文明、友谊——而孤独。不但孤独,而且脆弱,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②。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而且很近乎宇宙与人类的历史。经过一个循环,或叫一个轮回。一番梦幻、翻过一回筋斗,以后,毕竟又与未曾经历过不一样,留下了记载,留下了辛酸荒唐,留下了消愁破闷、喷饭供酒的材料,呜呼,这不就是人生吗?这不就是文学吗?这不就是小说吗?石头是普通的,因石而成玉就是石头的升格乃至“异化”了。所以,“木石前盟”比③“”动人得多。因为木石比金玉更具有原生性,更本真也更朴素。(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分析画横线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碳酸饮料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家都很爱喝,尤其青少年将其作为每日必需饮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饮君子”。适量的饮用碳酸饮料可以让人精神愉悦,①_______,甚至会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更为重要的是,同碳酸饮料首先接触的牙齿,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饮料的损害。临床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有牙齿酸蚀症,这些患者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嗜好可乐等碳酸饮料。因此,②_______。碳酸饮料为什么会引起“可乐龋”呢?这是由于碳酸饮料含有较多碳酸,③_______,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缺损。(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本文“饮君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由于在生理、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了令人悲哀的“厚壁障”。B.《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C.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写作要“言之有物”。D.苏轼写过这样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2021年4月30日,新疆男孩小阿普杜拉的胳膊被拖拉机绞断,需紧急前往乌鲁木齐进行接臂手术。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救援就此展开。“英雄并非从天而降,伸手也能创造奇迹”。极限8小时,跨越1400公里,在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齐心协力救助下,小阿普杜拉成功接上了胳膊。这些平凡英雄给了小阿普杜拉新生,他们值得我们用最大的敬意赞美。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改革联盟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C.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D.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C.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D.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朴,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3)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BA.兼相爱,交相利B.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礼记•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5)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你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有积极意义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是否属于相关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观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相关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及题干中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不能得出“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是“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的原因。故选:A。(2)B.“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中“顺利”说法错误。根据“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可知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逐渐融合的漫长过程。故选:B。(3)A.句意: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出自《墨子•兼爱下》,是墨家观点。B.句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出自孔子的《论语•泰伯篇》第十三章。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为儒家观点。C.句意: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出自《韩非子•有度》,是法家观点。D.句意: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出自《老子•道德经》,是道家观点。故选:B。(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总结起来就是强调的内修身,外济事的观点。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礼记•大学》中的这几句话正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观,即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是对自身内心和品德的要求,从获得知识到端正心志,再到修养身心,体现了儒家“内以修身,充实仁德”,以成就道德人格的人生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从修养身心,到管理家庭家族,最后到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以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合在一起便是“内圣外王之道”。(5)从材料二第一段“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儒、道两家都力主“和”与“和谐”。两家的主张正好与建设和谐社会有互通的部分,所以这种主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材料三“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秉承人道主义思想,以人为本,实现美好人生。从材料二第二段“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总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从材料三“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既有文化自信,又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综上可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对当今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答案:(1)A(2)B(3)B(4)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体现了儒家“内以修身,充实仁德”,以成就道德人格的人生观。②“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儒家“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以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合在一起便是“内圣外王之道”。(5)有积极意义。①构建和谐社会。儒、道两家都力主“和”与“和谐”。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这种主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②秉承人道主义思想,以人为本,实现美好人生。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③既有文化自信,又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者朱山坡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朝着我家张望。只有一匹马。没见人影。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两袋子上都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马一口气便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祖母帮忙把物件卸下来。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马比他高出一大截。他拍拍马背上的鞍子,意思是说他是骑马从省城回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骑上去的。平时,去往省城,人们都是乘船。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近年患胃疾,更是足不出户,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那些读书人被押到大学的北面,一堵著名的“南墙”前,面朝墙壁,士兵们端起枪,朝他们的脑袋开枪。祖父每半月一信,核心内容便是让祖母提防大伯,不要让他跟那些所谓的革命者有染。祖父在广州做生意,很少回来。这个家由祖母作主,事无巨细,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掌控大伯。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然也开始迷醉上画画,是西洋画,人体肖像,而且竟然在政治课上讲授西洋美术,教学生画油画。但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西洋画颜料的气味。大伯搬不动书,只好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仿佛闻到了那些书散发出来的邪气和危险,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马也安顿在那里。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除了屋顶加了一层稻草,将四周封闭起来,还清理杂草,地面填上了沙土,平整干净,看上去不再像是猪舍。大伯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都是一些西方哲学书,也有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画作。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大伯瘦小单薄的身躯很不显眼,以至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了,银村的乡亲还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倒是那匹马,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他们纷纷围观,并不吝用最好的言辞表达了对马的赞美。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骑在马背上看大伯,他显得更矮小。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我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拔掉嘴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年轻而白净的脸。他从广州带回来一条让我们震惊的消息:祖父被杀头了!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跟他一起被杀头的有十六人,他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断然否认来人所言,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我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下人们在外面喧嚷着收拾东西,疏浚下水道。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天还没有亮,伯母将我从床上拾起来,令我马上到大伯那里去,帮他办一件大事。我有点迷糊。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为什么要逃跑?我睁大眼睛。“你爸爸是共产党游击队队长!”伯母说,“贪官县长就是他们杀的……事情败露了。宪兵马上就要到了!”外面雨停了。黑暗中有了曙光。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没有完成的裸体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说。“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大伯说,“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你怎么办?”我问。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你尽管跑,不要管那些蠢驴。”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祖母认为大伯的书会给家里带来危险,所以不让这些书进家门;大伯不愿舍弃自己的书,只好去住猪舍。B.大伯隔一段时间就往省城寄送装着刚完成的裸女油画的信件,实际上是在秘密传递革命情报。C.祖母骂祖父“一个老傻瓜”,包含着她对祖父革命行为的尊重、释然以及对祖父为革命而牺牲的痛惜。D.大伯提醒我“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因为许多觉醒的读书人,为了革命理想牺牲在省城“南墙”,让那里充满了血腥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便于控制叙事节奏,让读者容易进入故事,提升阅读体验。B.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开篇马驼着书到来的悬念、结尾“我”骑马离开的呼应、中间的插叙与波澜等都增添了小说的魅力。C.大伯是一名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大无畏的革命者,文中却多次提到他的单薄瘦小,这样的对比别有意蕴。D.革命叙述文本中的革命者一般来源于无产阶级,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出自地主家庭,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3)请分析文本中三处画波浪线语段的作用。(4)文中的“我”尚未成年,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请分析“我”成长为革命者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语段主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尤其要读懂画线的语段,结合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释然”错误,祖母的骂声中有痛惜,有无奈,有不太理解,没有释然。从伦理上,祖母对亲人爱恨交织,但无论怎样,只求能保亲人平安。祖母自以为对家事明察秋毫,了如指掌,生活在一种自足和自得的想象中。她与这个家庭主要成员之间,都隔着一层纸。直到祖父遇害,她才从梦中惊醒。祖母时刻思虑亲人安危,规避种种险情,而危机却总在逼近,死亡终变事实。此种精神悲剧,确乎直抵人心。故不能说成“释然”。故选:C。(2)D.“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错误,本文主人公的来源,是小说的一个特色,但不能说是最成功的地方。作为地主家庭成员,大伯的角色具有相当的异质性,属于那种不安定的分子,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颠覆了我们对于革命及革命者的想象,构成了这篇小说饶有兴趣的审美点,但不能说是最大的成功之处,小说对叙述者、叙述节奏、叙事张力,以及人物关系都把握得相当精准,都很成功。故选:D。(3)“猪舍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此处描写猪舍周围的环境,并且特意指出“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船”的出现为后文大伯驾船出逃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挣扎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这是第二处画波浪线语段,结合前文的情节“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此处暗示祖父去世带来的震撼,说明革命形势相当危急。“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此处特意指出连鱼都无法逃跑,更何况想从水路逃跑的大伯,这就暗示了大伯出逃结局的凶险,从而展现大伯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4)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全都出自地主家庭,“我”祖父、伯父、父亲等都是大无畏的革命者,他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声息地影响着年少的“我”,使“我”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促使尚未成年的“我”,最后也走上革命的道路。“我家从没有过如此紧张得让人揪心的气氛。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悬挂在大门外”“我要找我父亲。伯母悄声告诉我,他昨晚连夜过小粉河逃跑去了”“我跟你伯母一起从水路逃跑”,祖父遇害,伯父、父亲被迫出逃,更多革命者面临危险,国恨家仇感发着“我”进行革命。“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四十八个人的生命安危全靠这幅画了”“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大伯最后的画作关系到几十名革命者的命运,“我”是送画的合适人选,革命情势催迫“我”成长为革命者。“过了不到半月的时间,我能熟练地单独驾驭这匹马了”“当他每隔一段时间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愿意替他效劳,踏着泥污的道路跑一趟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裸体女人”,“我”学习骑马,接触伯父的书画,为伯父寄邮件到省城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帮助“我”了解、思考、认可、参与革命,促使“我”觉醒,成长为革命者。答案:(1)C(2)D(3)第一处点染环境,为后文大伯驾船出逃情节埋下伏笔;第二处隐喻祖父去世带来的震撼、革命形势的危急;第三处暗示大伯出逃结局的凶险,展示人物大无畏的精神。(4)①家庭环境濡染。祖父、伯父、父亲等都是革命者,他们的言行都无声息地影响着年少的“我”。②国恨家仇感发。祖父遇害,伯父、父亲被迫出逃,更多革命者面临危险。③革命情势催迫。大伯最后的画作关系到几十名革命者的命运,“我”是送画的合适人选。④自我觉醒成长。学习骑马,接触伯父的书画,为伯父寄邮件到省城等都在帮助“我”了解、思考、认可、参与革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启中(明熹宗年号),日本倭逐疏球而踞之。海澄人颜思齐者,谋夺日本国,计泄,与其党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窜台湾,郑芝龙①附焉,思齐死,芝龙领其众,寻就抚。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崇祯中,闽地大旱,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时芝龙已去台湾,故荷兰夷二千踞城中,流民数万屯城外。久之,荷兰筑城曰台湾,曰鸡笼,曰淡水,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与南洋、吕宋、占城诸国互市,成都会焉。成功自江南败归,地蹙军孤,谋拓土为巢穴计。有台湾通事何斌者,遣其私人郭平驾小舟伪为钓鱼者,顺鹿耳门至赤嵌城,往来探视,得港路一条。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大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出袖中地图如指诸掌,成功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②也。”乃令洪旭、黄廷、王秀奇辅世子经监守各岛,捩舵束甲而行。见鹿耳门,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以手加额曰:“此天所以哀孤而不委之壑也。”令何斌坐斗头,按图转舵,发炮鸣金,赤嵌城酋长实叮惊怖出降。先数夕,风潮骤振,声振云霄。揆一王率诸酋登城望海,见一人袱头红衣,骑长鲸,从鹿耳门游漾纡回,绕赤嵌城而没。是日炮声轰夫,登高以千里镜视之,见鹿耳门船只旌旗,笑谓唐船近炮台则无遗类。俄见首船树旗纛,倏北倏东,余船以次衔尾鱼贯,悉远炮台而行。……揆一王尝大出兵攻赤嵌、鲲身,不利。乃罢兵约降。(摘选自徐靠《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注】①郑芝龙:抗荷英雄,郑成功之父。②扶余:古国名,在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B.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C.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D.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A.就抚,指接受安抚,此处的“就”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的“就”意思相同。B.互市,指互相买卖,文中指民间贸易活动。动词“市”泛指做交易,也可单指买或卖。C.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称号。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D.祝,在文中指祷告。《促织》中“巫从旁望空代祝”的“祝”也是这个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郑芝龙在颜思齐死后率众归附朝廷,曾在请示朝廷后移民数万来台湾,对台湾的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B.何斌的私交好友郭平驾着小船伪装成钓鱼的,在去探望何斌的路途中寻找到了一条水路。C.出兵台湾之前,郑成功为巩固后方,安排几位将领辅佐世子郑经留守。攻打赤嵌城时,船队依照地图转舵行进,放炮敲锣,迫使其首长仓皇投降。D.鹿耳门海战前,荷兰人认为对手只要靠近炮台将不堪一击,然而未料到郑成功战术灵活机动,荷兰人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只好请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成功自江南败归,地蹙军孤,谋拓土为巢穴计。②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5)何斌是如何说服郑成功攻取台湾的?请结合文本概括回答。【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郑芝龙向巡抚熊文灿请命,用大船把几万饥民迁移到台湾,每人给予三两银子,一头牛,让他们开垦岛上的荒地。“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是状语后置句,“于巡抚熊文灿”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C;“三金”“一牛”都是“给”的宾语,应在“一牛”后断开;“垦岛荒”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A。(2)A.“就抚”的“就”意为受、接受;“故能就其深”的“就”意为成就。句意:不久就接受了朝廷的安抚/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选项说法错误。B.“互市,指互相买卖,文中指民间贸易活动”错误。“互市”文中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选项说法错误。C.“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错,应是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选项说法错误。D.两个“祝”都是“祷告”。句意:郑成功焚香祷告说/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3)B.“私交好友”错,私人,文中指亲信之人;“去探望何斌”错,往来探视,指来回试探观察。故选:B。(4)①“蹙”,狭窄、狭小;“孤”,孤立无援;“巢穴”,指栖息之处。译文: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归来,盘踞之地狭窄局促,军队孤立无援,准备开辟土地,谋一个栖身之所。②“冒”,顶着;“服”,臣服;“假”,借。译文:如今要顶着波涛,开辟不臣服的地方,如果上天愿保佑我,就借我潮水,助我水军行船。(5)由“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可概括出:土地肥沃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由“横绝大海,肆通外国”可概括出:地理位置优越,商贸便利;由“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可概括出:经多年开发,人口、物力、文化等具备雄厚的发展基础。答案:(1)A(2)D(3)B(4)①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归来,盘踞之地狭窄局促,军队孤立无援,准备开辟土地,谋一个栖身之所。②如今要顶着波涛,开辟不臣服的地方,如果上天愿保佑我,就借我潮水,助我水军行船。(5)①土地肥沃广阔,自然资源丰富;②地理位置优越,商贸便利;③经多年开发,人口、物力、文化等具备雄厚的发展基础。参考译文:明熹宗天启年间,日本人流窜到琉球并霸占了那里。海澄人颜思齐想要在日本建立政权,计谋败露,与他的羽翼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逃亡到台湾,郑芝龙归附了他。颜思齐死后,郑芝龙率领他的人马,不久就接受了朝廷的安抚。红发的荷兰人遭遇风暴,船队泊靠到台湾。崇祯年间,福建大旱,郑芝龙向巡抚熊文灿请命,用大船把几万饥民迁移到台湾,每人给予三两银子,一头牛,让他们开垦岛上的荒地。那时郑芝龙已经离开台湾,因此才有两千荷兰人据守在城里,几万流亡的百姓则聚居在城外。很久以后,荷兰人筑城,名叫台湾、鸡笼、淡水,修筑炮台,把夹板沉于鹿耳门港口水中,安置揆一王驻守(台湾城),与南洋、吕宋、占城各国开展贸易,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都市。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归来,盘踞之地局促,军队孤立无援,准备开辟土地,谋一个栖身之所。有一个名叫何斌的台湾翻译,派遣他的亲信郭平伪装成钓鱼的,驾小船顺鹿耳门至赤嵌城(今台南市附近安平镇,当时为荷兰总督府所在地),来回试探观察,寻找到一条水路。于是,何斌奔赴厦门拜见郑成功说:“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那里还有硝磺矿。能横渡大海,任意与外国交流。耕种土地就能有足够的粮食,经营贩卖铜铁就能有足够的物资。历经十年的人口繁衍、物力聚积和人民的教化养育,真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啊。”取出袖中的地图指给郑成功看,熟悉得了如指掌。郑成功感叹说:“这真可谓是海外的扶余啊。”郑成功于是命令洪旭、黄廷、王秀奇辅佐嗣子郑经监守各岛,自己带队转舵行船,卷起甲衣,轻装疾进。见到鹿耳门,郑成功焚香祷告说:“我郑成功受先帝的眷顾,可是寸土未得,栖身于危险的孤岛之上,如今要顶着波涛,开辟不臣服的地方。如果上天愿保佑我,就借我潮水,助我水军行船。”拿竹篙来验看,潮水竟然多涨了一丈有余。于是把手放在额头上说:“这是上天可怜我而不把我抛弃在沟壑之中的缘故啊。”郑成功让何斌迎面而坐,依照地图转舵行船,放炮敲锣,赤嵌城酋长实叮惊惶地出城投降。几天晚上之前,风暴和潮水突然来袭,声音震撼云霄,揆一王率领各路酋长登城望海,看见一个人用巾包头,身着红衣,骑着巨鲸,从鹿耳门开始,绕着赤嵌城迂回漂荡,最终隐没不见。这一天炮声震天,揆一王登到高处用望远镜观看,见到鹿耳门的船只旌旗后笑着说,中国船一旦接近炮台就将片甲不存。不久就看见领头的船树起大旗,忽而向北忽而向东,其余船只按次序像鱼一样首尾衔接行进,都远离炮台而行,……揆一王曾大举出兵攻打赤嵌、鲲身,战况不利。于是就退兵,与郑成功约定投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②玄鸟:本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玄鸟的初始形象类似燕子。诗中的“玄鸟”指燕子。③翮:指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常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身处秋末冬初的夜晚,听着虫鸣,仰望星空,夜幕中的星星格外分明。B.“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有秋气渐深的征兆:草叶上沾满晶莹的露珠,林间的秋蝉不时鸣叫。C.“高举振六翮”以鸟儿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的飞黄腾达,此句也回应了前文的“玄鸟逝安适”,即玄鸟将飞去哪里?D.“南箕北有斗”一句中的“南箕”“北斗”与《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都是指天上的星宿。(2)本诗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从不同角度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解答】(1)C.“也回应了前文的‘玄鸟逝安适’”错误,此句指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流驶,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这是诗人在月下发出的怅然问叹,体现了诗人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与凄怆。故选:C。(2)首先,在“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几句中,写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有时断时续的寒蝉之流鸣。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那是秋气已深的征兆——诗人似乎直到此刻才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作者触景伤情,不禁对时光的易逝发出感慨。同时,作者在诗中选用了典型的意象,如“明月”“促织”“玄鸟”等,以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羁旅在外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如“玄鸟逝安适”这一句中,这一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该是流离客中的惆怅和凄怆。其中也包含作者对自己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在“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几句中,作者写在诗人求宦京华的蹉跎岁月中,和他携手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但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是写”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友情不再。作者对腾达的同门友人本是充满期待的,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遨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作者对这种态度的变化充满世态炎凉的感伤,所以发出“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的感叹。答案:(1)C(2)①思乡念亲的愁绪,诗人选用“明月”“促织”“玄鸟”等意象,表达羁旅在外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②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抓住“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等景象,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再。③同门相弃的感伤,想到同门友人昔日情谊坚如磐石如今相弃不屑一顾,世态炎凉的感伤油然而生。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晶莹的露珠啊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赏析: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兔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沧海”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寄蜉蝣于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2024年医院团支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个人创业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汽车销售月工作计划表
- 国土年度工作计划报告
- 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 大学个人计划制定
- 2024年移民工作计划
- 2024大学生辅导员工作计划材料
- 市年卫生工作计划
- 刚工作护士工作计划
- 隐患排查记录表(液化气站)
- 电子病历六级评审实践分享课件
- XX(单位)因私出国(境)证照管理登记表
- DB34T 4307.1-2022+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桥梁部分-(高清正版)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期末复习题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300道)
- 种业市场营销大全课件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六篇】
- 《毛主席在花山》-完整版课件
- 西游记 品味经典名著导读PPT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复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