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一中高考语文调研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优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材料二:《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使人引起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C.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B.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C.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D.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A.“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C.“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4)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摘编自沈从文《长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2)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3)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4)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景祐四年冬,时应举人特多,开封府投牒者至数百,国子监及诸州不在焉。及出榜,而宰相陈尧佐之子博古为解元,参知政事韩亿子孙四人皆无落者,故嘲谤群起。然韩琦、王拱辰实司试事,非有所私也。甲申,忻、代、并三州言地震,坏庐舍,覆压人畜,忻州尤甚,吏民死者万九千七百馀人。自是河东地震连年不止。乙酉,命侍御史程戡往并、忻州安抚。右司谏韩琦上疏曰:“今北道数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望自今严饬守臣,密修兵备,审择才谋之帅,悉去懦弱之士,明军法以整骄怠之卒,丰廪实以增储僧之具。”旬馀,琦复上疏曰:“近闻分遣中使遍诣名山福地,以致请祷,是未达寅畏之深旨也。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是以天意悦穆,转为福应。愿陛下法而行之。”庚寅,以龙图阁学士张逸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请其民风。会岁早,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赈。民初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小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先是京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上疏言:“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书卖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辨其不然,仲淹讫得免。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而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帝开说,帝意解,乃已。(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B.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C.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D.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封建社会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或最高学府。它是官署,又有国子学性质。B.“非有所私也”与“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私”字意思相同。C.河东,古代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如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就因为是河东人。D.“知益州”与“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知”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祐四年的科举考试后,许多人对录取结果不满意,原因是两个重要官员的子孙全都考中了,但这次考试并没有人们猜测的作弊行为。B.忻州、代州、并州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城,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发生战事,建议朝廷做好整军选帅之事。C.叶清臣认为天下人不敢议论朝政,与范仲淹等人被贬黜关系很大,所以上疏请皇帝认真反思此事,之后范仲淹等人都被调到了京城附近。D.自从朋党之说出现,很多朝廷大臣受到了牵连,人们大多不敢谈论有关范仲淹的事,只有参知政事程琳对皇帝多加开导,使其不再纠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②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5)张逸向朝廷提出的请求是什么?朝廷为什么同意他的请求?请概括回答。(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级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晕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脸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宥,绘神绘色。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行路难》中“,”两句隐约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处江海之上,心却想自己能如吕尚、伊尹一样为国所用的心态。(2)韩愈的《师说》中,“,”明确了择师的标准,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你是否也曾被父母碎碎念“少吃点外卖,自己烧菜更健康”“别总煮速冻水饺,味道跟现包的根本没法比”。老一辈的①,却挡不住年轻人往菜篮子里装进便捷轻食。有上班族直言,自己本是厨艺爱好者,奈何上班距离远,通勤时间长,即时通讯让任务如影随形,下班时精疲力竭错过晚饭时间,莫说是下厨烹饪了,甚至连吃外卖都必须②。而常被调侃的速食、零食,往往是饥肠辘辘时的无暇多问的灵丹妙药。可以说,对不少年轻人而言,便捷轻食只是手边救急的“饭黏子”,远非精致生活的“白月光”。没错,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不仅是果腹充饥的生存必须,也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品味,更是五味调和、七窍爽畅的烹饪艺术。当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生活按下加速键,让灶间奔忙、饱餐一顿更像是为琐碎的忙碌按下暂停键,让你我感动单纯、简单的幸福时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将父母对速食、外卖的狐疑目光,对现吃现烧的③,理解为对岁月从前慢的眷恋、对有人问你粥可温的期许。毕竟,相比于五分钟吃完一餐的速食,热气腾腾、有烟火气的地方才更像是家。(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而言,经典由于其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在其产生之时①。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当时发表时引发不同意见,它带有散文化笔法的叙事、充满隐喻的书写曾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而时间证明②。时间是最好的评价尺度,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曾经作为通俗作品的《西厢记》,在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与莎士比亚戏剧同等的世界文学的地位。而有些作品可能因为一时的权势而出名,却③。(1)下列句子中的“当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当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他这篇文章是1936年写成的,当时并没有发表。B.当时,他还是个娃娃,如今都长成大小伙子了。C.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D.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同为头部企业,苹果和比亚迪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苹果崇尚“扬长”,专注增强智能移动设备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把整机制造业务全部外包实现“专精”;而比亚迪重视“补短”,整车几乎全都自研自产,还不断整合上下游产业力争“多能”。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一中高考语文调研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优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材料二:《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使人引起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C.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B.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C.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D.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AA.“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C.“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4)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论证结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错误。从原文“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来看,选项原因表述不全。故选B。(2)A.“发展成熟”错误。原文说“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忧生意识”才开始,并没有发展成熟。B.“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错误。原文“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可见“忧世意识”是隶属于“忧世之思”的。C.正确。D.“推动着”“渐次觉醒”错误,原文“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对“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并无推动关系。且原文中“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是“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的,故无“渐次觉醒”的意思。故选C。(3)观点: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B.告诫人们惜时努力;C.表达孤独、愁闷之情;D.“忧”的是贤才难求。故选A。(4)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指出由《兰亭集序》作引,指出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第二段,指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第三段,指出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第四段,指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故第三段在论证上的作用为: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思是:树木滋长茂盛,一派生机,泉水清澈,潺潺流淌。(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木欣欣以向荣”“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与个体生命即将终结形成对比(反差),触发了诗人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由材料“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可知,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答案:(1)B(2)C(3)A(4)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5)①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与个体生命即将终结形成对比(反差),触发了诗人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②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摘编自沈从文《长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2)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3)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4)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及题干涉及的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错。文中写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故选B。(2)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错。原文第四段“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据此看出,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故选A。(3)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原文“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据此可分析出“常”体现在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原文“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据此可分析出,“变”体现在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4)《长河》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其艺术特色体现在: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在描写湘西的风景人情中叙述故事,原文写宽阔的大河从一大片火红的橘子园旁缓缓流过,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稍回来外乡说不完的新鲜事,带出去吕家坪人岁岁年年的期望与,同时写勤劳稳重的橘子园主人长顺,将农家生活娓娓道来,描绘了这一户平常人家在大环境动荡时的沉浮,讲述了特殊环境里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据此可分析出,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文“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据此看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原文“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据此分析出,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原文橘柚之花的诗意化描写如“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热闹的码头场景如“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淳朴善良的民风如“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如“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等,据此分析出,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答案:(1)B(2)A(3)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4)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景祐四年冬,时应举人特多,开封府投牒者至数百,国子监及诸州不在焉。及出榜,而宰相陈尧佐之子博古为解元,参知政事韩亿子孙四人皆无落者,故嘲谤群起。然韩琦、王拱辰实司试事,非有所私也。甲申,忻、代、并三州言地震,坏庐舍,覆压人畜,忻州尤甚,吏民死者万九千七百馀人。自是河东地震连年不止。乙酉,命侍御史程戡往并、忻州安抚。右司谏韩琦上疏曰:“今北道数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望自今严饬守臣,密修兵备,审择才谋之帅,悉去懦弱之士,明军法以整骄怠之卒,丰廪实以增储僧之具。”旬馀,琦复上疏曰:“近闻分遣中使遍诣名山福地,以致请祷,是未达寅畏之深旨也。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是以天意悦穆,转为福应。愿陛下法而行之。”庚寅,以龙图阁学士张逸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请其民风。会岁早,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赈。民初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小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先是京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上疏言:“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书卖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辨其不然,仲淹讫得免。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而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帝开说,帝意解,乃已。(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B.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C.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D.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国子监,封建社会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或最高学府。它是官署,又有国子学性质。B.“非有所私也”与“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私”字意思相同。C.河东,古代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如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就因为是河东人。D.“知益州”与“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知”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景祐四年的科举考试后,许多人对录取结果不满意,原因是两个重要官员的子孙全都考中了,但这次考试并没有人们猜测的作弊行为。B.忻州、代州、并州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城,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发生战事,建议朝廷做好整军选帅之事。C.叶清臣认为天下人不敢议论朝政,与范仲淹等人被贬黜关系很大,所以上疏请皇帝认真反思此事,之后范仲淹等人都被调到了京城附近。D.自从朋党之说出现,很多朝廷大臣受到了牵连,人们大多不敢谈论有关范仲淹的事,只有参知政事程琳对皇帝多加开导,使其不再纠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谠言。②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5)张逸向朝廷提出的请求是什么?朝廷为什么同意他的请求?请概括回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范仲淹等人因为上书言事而被罢黜,天下人咋舌不敢议论朝政,快要两年了。希望陛下深深地自我责备,尽数延揽忠直敢言的人,或许圣明威严的上天会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能前来汇集。“朝政”做“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忠直敢言之士”做“详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排除A。故选:D。(2)A.正确。B.“两句中的‘私’字意思相同”错误,含义不同。“非有所私也”中的“私”意为“偏私”,“强公室,杜私门”中的“私”意为“个人的”。句意:并没有偏私。/增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C.正确。D.正确。管理;知道。句意:让龙图阁学士张逸去管理益州。/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故选:B。(3)B.“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发生战事”错误,此意于文无据。由原文“今北道数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可知,韩琦只是说朝廷应该考虑边塞可能发生灾患之事。故选:B。(4)①“窃”,私下;“以为”,认为;“彻”,撤去;“党言”,正直的言论。译文:臣私下里认为祈祷的方法,一定是撤去音乐减少饭食,修养品德,管好刑法,颁下诏书来寻求正直的言论。②“徙”,调任;“谗者”,进谗言之人;“遽”,就;“遽诬以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遽以事诬”;“亟”,立即。译文:范仲淹调任到润州后,进谗言之人害怕他又被重用,就拿事情来诬告他,皇帝立即下令把他贬到岭南。(5)请求:结合“今岁小稔,请一切放还”可知,把所有因杀牛被发配的人放回来;原因:结合“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复其业”可知,百姓杀耕牛是不得已而为;放回来可以恢复农业生产。答案:(1)D(2)B(3)B(4)①臣私下里认为祈祷的方法,一定是撤去音乐减少饭食,修养品德,管好刑法,颁下诏书来寻求正直的言论。②范仲淹调任到润州后,进谗言之人害怕他又被重用,就拿事情来诬告他,皇帝立即下令把他贬到岭南。(5)请求:把所有因杀牛被发配的人放回来,原因:百姓杀耕牛是不得已而为;放回来可以恢复农业生产。参考译文:景祐四年冬天,那时参考科举考试人特别多,开封府投交申请自荐的人达几百人,国子监和诸州的人们还不算在内。等到贴出录取文告,宰相陈尧佐的儿子博古被评为解元,参知政事韩亿的子孙四个人都没有落榜,所以各种嘲讽就出来了。然而韩琦、王拱辰实际主持了考试录取的事情,并没有偏私。甲申这一天,忻州、代州、并州都报告发生了地震,毁坏了庐舍,压死了人畜,忻州尤其严重,吏员百姓死了一万九千七百多人。从此河东地区连年地震,没有停过。乙酉这一天,朝廷派侍御史程戡前往并州、忻州安抚百姓。右司谏韩琦上疏说:“如今北方几个郡,相继发生地震,或许是上天孜孜不懈地发出警告,使朝廷思考边塞可能有的灾患之事吧。希望从现在起严肃告诫守臣,秘密修整兵械装备,慎重选择有才干谋略的帅才,把懦弱的人全都罢掉,严明军法来整治骄横怠惰的士兵,充实仓廪来增加物资储备以供需用。”十多天后,韩琦又上疏说:“最近听说朝廷分别派遣宦官到各地的名山福地,来做请求祈祷之事,这是没有明白恭敬戒惧的真正含义呀。臣私下里认为祈祷的方法,一定是撤去音乐减少饭食,修养品德,管好刑法,颁下诏书来寻求正直的言论。因为这个,上天就会愉悦和乐,把灾祸转为福报。希望陛下效法这个而去践行。”庚寅这一天,让龙图阁学士张逸去管理益州。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的民风。恰逢岁旱,张逸让百姓筑作堰坝,堵塞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国家的粮食降低价格来赈济百姓。百姓刚遇饥荒时,多有杀掉耕牛来吃的,犯了禁止杀牛的法令的人都会被发配到关中。张逸奏:“百姓杀牛来救将要饿死的人的命,与偷盗杀牛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会荒废种庄稼的事。今年年成较好,请把所有被发配的人放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朝廷回复表示可以。在这之前,京城地震。在史馆任职的叶清臣上疏说:“范仲淹等人因为上书言事而被罢黜,天下人咋舌不敢议论朝政,快要两年了。希望陛下深深地自我责备,尽数延揽忠直敢言的人,或许圣明威严的上天会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能前来汇集。”奏章交上去不几天,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范仲淹调任到润州后,进谗言之人害怕他又被重用,就拿事情来诬告他,皇帝立即下令把他贬到岭南。参知政事程琳分辩说范仲淹不会这样,范仲淹最终被免予处罚。自从范仲淹被贬而朋党之议论出现,朝廷大臣受连累而被贬出京,凡谈到范仲淹的人都被指为朋党;单单程琳对皇帝进行开导,皇帝的怒气才消散,事情才算停止。(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级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晕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脸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宥,绘神绘色。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内容,然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理解诗歌。(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能力。做大事可以从句子的手法入手,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用法,最后支出表达效果。【解答】(1)D.“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错。从文中可知诗人并没有通过议论的方式,而是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故选D。(2)诗前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答案:(1)D(2)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赏析: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当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因此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全诗采用写实的风格和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此诗是当之无愧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隐约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处江海之上,心却想自己能如吕尚、伊尹一样为国所用的心态。(2)韩愈的《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而未尝往也”;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重点字:溪)(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字:存)(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重点字: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范例
- 酒吧会所出售合同范例
- 教育科研投资合同三篇
- 钢制阀门采购合同范例
- 登山俱乐部彩钢瓦安装合同
- 创新创业二手房交易合同模板
- 屋顶停车场防水施工合同
- 2024【管理】劳动合同 管理规定
- 2024产品开发技术(委托)合同
- 《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 防范电信诈骗安全
- 小儿肠瘘护理查房
- 小学生交通安全课件
- 中国校服产业挑战与机遇分析报告 2024
- 广州市白云区2024年招考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一平台在线形考(第一至二次作业)试题及答案
- 题临安邸完整版本
- 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选修1 数据与数据结构粤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
- 2023年北京市初三二模物理试题汇编:物质的简单运动章节综合
- 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上海市嘉定、长宁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