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注]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材料二: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道理是一样的: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脂砚斋,这位自视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驱逐出去: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警幻评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谐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矣。”。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然而这种“个中人”无疑具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人”。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亦为红楼梦中人矣!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多生李永康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痛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的孩子。有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妈妈笑了,并应和道,这个小名还真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我想拿碗过去盛。妈妈说,小萝卜头,今天的饭里有毒。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第三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妈妈扶我起来,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绝食”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我传递“东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1949年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妈妈要我去给老师辞行,黄老师仿佛早就知道了似的。我还和陈叔叔告别。我告诉陈叔叔,我和妈妈就在今天将要离开这里。陈叔叔默不作声。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确实不知道妈妈这次将要带我去哪里。因为没过多久,他们也遇害了。我的哥哥宋振镛,他在《“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中记下了我和爸爸妈妈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事情。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文本二: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顾,不和谐,不“圆”。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男女犯人被分别监禁,相隔甚远,宋振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很模糊,但血脉亲情让他能一眼就认出父亲。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D.小说结尾记叙宋振中遇害的时间,与《记念刘和珍君》开篇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意味有类似之处。(2)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的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3)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元朔五年,(武帝)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才焉。”谨以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日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①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②。二千石谨察可者与计③借,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宜,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④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使,比百石以下,补都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选自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学校上》)【注】①郡国县官:这里指郡、县及诸侯国下属的各级地方。②二千石:指郡守和诸侯王国相。③计:指郡守下属的上计吏。④比二百石:汉朝官秩等级名,下文的“比百石”亦同。(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必须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部分填上正确答案。故A教B化C之D行E也F建G首H善I自J京K师L始M繇N内O及P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指夫妻关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含义不同。B.“受业”指从师学习,与《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受业”意思相同。C.“一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中的某一部经书。D.“掌故”在文中是负责礼乐的官职名,现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闻轶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令太常讨论为博士配置弟子之事,目的是使民间崇尚礼义教化,以激励贤才。B.平民子弟要成为博士弟子,必须年满十八岁、仪表行为端正,而且要经过选拔淘汰。C.郡守和国相要谨慎考察下级举荐的人才,合格者可以随上计吏一起到京城,参加学习。D.被举荐的人在学习满一年后要参加考试,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②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5)请简要概括太常臧、博士平等回复武帝之奏议的要点。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接【注】花梅尧臣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注】接:嫁接。(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2)钱锺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浅的认识①_______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相应的,调查的终点和目的就是科学决策、解决现实问题。毛泽东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②_______’。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前,有的同志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同志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不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_______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1)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正确。(3)在我国,“同志”一词常用于互称,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且含有尊重之意。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对不良之风的批评之意,在其中使用“同志”是否恰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前,美国科研团队在空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超导是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寻找近环境条件下(室温、常压)的超导材料一直是超导领域的梦想。对物理学家而言,室温是有明确定义的,即300K,约相当于27℃。美国科研团队在267GPa左右实现了288K左右的超导电性,对应温度为15℃。①_______,但是论文的题目已经大大方方用了“室温超导”字样。中科院物理所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表示,从美国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来看,这项工作无疑是突破性的,相关证据也很充足,如果能重复出来,搞不好未来能得诺奖。但物理学的研究终究不是一家之言,②_______,这个也不例外,这项工作势必要经过行业内各个研究组的重复验证,如果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确定该结果的正确性,那将是划时代的工作。目前国内超导领域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新超导材料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60—1970年代。中国在超导的一些研究方向上,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赵忠贤院士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了55K,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③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对于室温超导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中科院的评价是理性而严谨的。请根据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注]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材料二: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道理是一样的: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脂砚斋,这位自视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驱逐出去: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警幻评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谐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矣。”。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然而这种“个中人”无疑具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人”。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亦为红楼梦中人矣!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A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错,原文有“自视”一词,即并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脂砚斋本人如此认为;且根据文意,只要读者进入《红楼梦》的情境,他们也可以成为“个中人”,故“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更不一定是事实。故选C。(2)B.“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材料一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阐释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目的是使论证更形象易感,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事实上感应美学的提出就已证明中国美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外,“依托”一词表述不当,材料一只是借用皮亚杰理论的模式,而非据其理论内涵来论证观点。故选B。(3)A.体现审美主体体现(诗人)和客体(敬亭山)的双向,“相看两不厌”即表明这种关系。B.体现审美主(诗人)客(音乐)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莺语、花、泉流、冰)。C.是诗人对昔日戎马生涯的回忆,并不涉及审美感应。D.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述,体现审美主体(作者)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但不能体现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故选A。(4)根据材料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其中S代表客体“《红楼梦十二支》”,R代表主体“宝玉”,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结合材料二“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可知,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结合材料二“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可知,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5)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拟定路线时要注意双向选择,选择景点要切合游客的审美趣味;选择游览路线要符合游客的兴趣,才能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导游词的写作: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达到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写作导游词,注意创设情境,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才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答案:(1)C(2)B(3)A(4)①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②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5)线路拟定:①筛选游客感兴趣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景点;②优化游览路线,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导游词写作:①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②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多生李永康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痛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的孩子。有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妈妈笑了,并应和道,这个小名还真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我想拿碗过去盛。妈妈说,小萝卜头,今天的饭里有毒。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第三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妈妈扶我起来,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绝食”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我传递“东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1949年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妈妈要我去给老师辞行,黄老师仿佛早就知道了似的。我还和陈叔叔告别。我告诉陈叔叔,我和妈妈就在今天将要离开这里。陈叔叔默不作声。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确实不知道妈妈这次将要带我去哪里。因为没过多久,他们也遇害了。我的哥哥宋振镛,他在《“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中记下了我和爸爸妈妈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事情。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文本二: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顾,不和谐,不“圆”。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因为男女犯人被分别监禁,相隔甚远,宋振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很模糊,但血脉亲情让他能一眼就认出父亲。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D.小说结尾记叙宋振中遇害的时间,与《记念刘和珍君》开篇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意味有类似之处。(2)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的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3)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故事的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一眼就认出父亲”错。根据原文,宋振中先是漫无目的地喊“爸爸”,宋绮云“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如此才认定此人是宋振中的父亲。故选A。(2)D.“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错。妈妈喊宋振中为“小萝卜头”,表现了对儿子的亲切,与教育观念无关。故选D。(3)①结合“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直接抒写“我”的心理感受,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②结合“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可知,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文中的“我”是小萝卜头,是一个从小被关在监狱的孩子,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人;③结合“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可知,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以被秘密杀害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口吻,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4)“留白”:结合文本二“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可知,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而关于宋振中以及父母如何被敌人关进监狱,父母在狱中如何坚持革命,一家人遇害的情况等情节写的很少,或不写,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说用了大量篇幅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如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呈现其成长过程,而“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用简短的文章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是略写,详略结合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答案:(1)A(2)D(3)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更侧重于表现宋振中的心理与情感,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②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人;③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4)①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②体现: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说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呈现其成长过程,略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元朔五年,(武帝)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才焉。”谨以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日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①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②。二千石谨察可者与计③借,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宜,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④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使,比百石以下,补都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选自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学校上》)【注】①郡国县官:这里指郡、县及诸侯国下属的各级地方。②二千石:指郡守和诸侯王国相。③计:指郡守下属的上计吏。④比二百石:汉朝官秩等级名,下文的“比百石”亦同。(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必须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部分填上正确答案。故A教B化C之D行E也F建G首H善I自J京K师L始M繇N内O及P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婚姻”指夫妻关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含义不同。B.“受业”指从师学习,与《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受业”意思相同。C.“一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中的某一部经书。D.“掌故”在文中是负责礼乐的官职名,现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闻轶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汉武帝令太常讨论为博士配置弟子之事,目的是使民间崇尚礼义教化,以激励贤才。B.平民子弟要成为博士弟子,必须年满十八岁、仪表行为端正,而且要经过选拔淘汰。C.郡守和国相要谨慎考察下级举荐的人才,合格者可以随上计吏一起到京城,参加学习。D.被举荐的人在学习满一年后要参加考试,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②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5)请简要概括太常臧、博士平等回复武帝之奏议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所以要实施教化,就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也”语气词,应断开;“自京师始”中“自……始”师固定结构;“繇内及外”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因此断句为: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故选:FM。(2)B.“意思相同”错误。《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受业”是教授学业之意,句意: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故选:B。(3)D.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错误,“高第”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之意,第,等级。故选:D。(4)①“愍”,忧虑;“延”,邀请;“方闻”,品德方正、学识广博;“咸”,都。译文: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所以普遍地邀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②“事学”,努力学习;“下材”,才能低下者;“罢”,免去;“能称”,才能相称。译文: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六经中一经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5)由“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可知,这是从选拔人才的意义的角度进行阐述的;由“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可知,提出了选拔人才来京学习的具体措施;由“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可知,这里提出了任用贤才、罢黜庸才的具体标准与措施。答案:(1)FM(2)B(3)D(4)①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所以普遍地邀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②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六经中一经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5)①阐明选拔人才的意义;②提出选拔人才来京学习的具体措施;③提出任用贤才、罢黜庸才的具体标准与措施。参考译文:元朔五年,汉武帝下制说:“听说为政者应用礼仪来教导百姓,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婚姻的事,是夫妇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现在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因此普遍地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应命令礼官勤奋学习,一起谈论商讨,多闻博识,举荐遗留在野的人才,复兴礼乐,用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太常提议,给博士配置弟子,使民间都崇尚教化,来激励贤才。”于是慎重地让太常臧、博士平商议后奏请说道:“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夏代称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他们勉励为善者,就让他在朝中显达扬名;惩治作恶者,就施以刑罚。所以要实施教化,就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如今陛下已经明示无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辉,它与天地相配,推本人伦关系,鼓励学习,研习礼义,崇尚教化,奖励贤才,以此来教化四方的百姓,这就是天下太平的根源。古代的政治教化未能遍布,礼制不完备,现在请求利用原来的学官来振兴。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行为端正的人,充当博士弟子。郡、国、县各级地方如果发现有爱好经学,尊敬长辈上级,严守政教,友爱乡邻,出入言行皆不违背所学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郡守和诸侯王国相认真考察认为可以的人,应与上计吏一起赴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他们学满一年都要考试,能够精通一门经书以上的人,可以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如果特别优异出众的,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报。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及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臣认真推敲诏书和律令下达的目的,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贯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国义理,文辞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思德十分优厚。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陋,不能透彻地宣讲诏书律令,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布晓喻天下。现在要选拔研究礼制、历史典籍的人才,任用懂得文学礼义的人为官,擢升官职滞留的人才。因此请求挑选那些官秩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比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选用熟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若人数不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将人员备齐。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他仍依照律令。”武帝下制说:“可行。”从那以来,公卿大夫和一般官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质彬彬的儒生。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接【注】花梅尧臣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注】接:嫁接。(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2)钱锺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错,“吾不谓之然”是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故选C。(2)“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砧木开花,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丑株”与“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妄合”是胡乱苟合之意,直接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态度。由物及人,饱含哲理。答案:(1)C(2)①诗人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②诗人评价接花“丑株生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③诗人由物及人,借接花引出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笔法巧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甸)(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重点字:焉)(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浅的认识①_______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相应的,调查的终点和目的就是科学决策、解决现实问题。毛泽东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②_______’。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前,有的同志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同志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不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_______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1)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正确。(3)在我国,“同志”一词常用于互称,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且含有尊重之意。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对不良之风的批评之意,在其中使用“同志”是否恰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及其表达效果的评价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1)①处要与上文“粗浅”对应,故应填“深刻”。深刻:指透彻、深入;苛刻、严峻。②处要与“十月怀胎”形成意义与修辞(比喻、对偶)的对应,故应填“一朝分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比喻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③处要与上文的“只有”搭配得当,故应填“才能”。只有……才能:条件连词。(2)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转变工作作风”总领后面四个分句,“密切联系群众”是做法,“提高履职本领”是结果,两句应互换位置。“提高……途径”动宾搭配不当,应该为“探索……途径”。(3)首先明确:恰当。“有的同志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同志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不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此句指出有些人在工作上的不良作风,虽然是批评,但使用“同志”一词,表达了对被批评方的尊重;对被批评方称呼“同志”,语气上更加委婉,使批评更容易接受;两个“有的同志”,说明是泛泛地谈工作作风,没有明确指向某个人,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使批评更能引发大多数人的深刻反思。答案:(1)①深刻;②一朝分娩;③才能。(2)示例: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示例:恰当。①虽然工作作风有问题,但批评方与被批评方仍然地位平等,应用“同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件-第1章
- 2025-2030全球定制基因合成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理财预算记账服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智能家用洗衣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鼓式限位开关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伪造 GPS 定位 App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冷冻毛发研磨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电动汽车绿地制造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速冻青豆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必杀04 第七单元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综合题20题)(解析版)
- 2025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参考:社会网络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土客关系”重构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卫生资格(中初级)-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 四川省宜宾市中学2025届九上数学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微生物组与胆汁性肝硬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