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作为“天下人”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得以落实的前提,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材料二: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化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维护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摘编自法小宝《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探析之“民为邦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统治者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并拥护他们,如若不然,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B.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C.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应“先予后取”,不应超出“取”的限度,否则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则可能引发政治动荡。D.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都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墨子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B.荀子提倡“汤武革命”,是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C.中国近些年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D.从上述材料看,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管子•权修》: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B.《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西汉刘向: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D.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4)材料一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因是什么?(5)请结合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对下面文段提到的现象进行评价。邹与鲁哄(打仗)。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学校开了课。可是瑞宣并不高兴去。他怕见到第二代的亡国奴。但是,他不能不去。为了收入,为了使老人们心安,为了对学校的责任,他不能藏在家里。他必须硬着头皮去受刑——教那些可爱的青年们的眼,象铁钉似的,钉在他的脸上与心中。来到教员休息室,坐下,他翻弄翻弄一本上学期用过的点名簿,看到一列学生的名字——上学期还是各别的有名有姓的青年,现在已一律的,没有例外的,变成了亡国奴。他几乎坐不住了。听一听院里,他希望听到学生们的欢笑与喊叫。在往日,学生们在上课前后的乱闹乱吵老给他一种刺激,使他觉到:青春的生命力量虽然已从他自己身上渐渐消逝,可是还在他的周围;使他也想去和他们一块儿蹦蹦跳跳,吵吵闹闹。现在,院里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不,不是学生们,而是亡国奴们——也和他一样因羞愧而静寂!这比成群的飞机来轰炸还更残酷!教务主任轻轻的把门拉开,进了屋门。他的扁脸转了一圈。看清了屋中的四位同事,他紧赶几步,扑过瑞宣来,很亲热的握手;而后,他又赶过那三位去,也一一的握手。在往常,他的话必定在握手以前已经说出来好几句。今天,他的手握得时间比较的长,而没有话可说。都握完手,大家站了一圈儿,心中都感到应当出点声音,打破屋中的被潮湿浸透了的沉寂。“校长呢?”瑞宣问。“嗯——”教务主任的话来得很不顺畅,“校长不大舒服,不大舒服。今天,他不来了;嘱咐我告诉诸位,今天不举行开学式;一打铃,诸位老师上班就是了;和学生们谈一谈就行了,明天再上课——啊,再上课。”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象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象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象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有删改)【注】本文的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城沦陷。文本二:最后一课郑振铎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地做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地,千辛万苦地开始长征,绝不做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地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有删改)【注】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瑞宣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亡国奴,所以不想去教书,另一方面为了生活和责任,他不得不继续上课。B.文本一中反复出现了“亡国奴”一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充分体现出了瑞宣极度的悲愤之情。C.暨大的校长等所有负责人决定在日军到来时关闭学校,并准备迁校,但有的学生以学生学业、保护校产等为借口维持学校。D.“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作者观察着校外的环境,内心还存着一丝希望——日军没有攻占租界。(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们对家国沦亡的冷漠与麻木。B.文本二对比了两类人,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言行不一的投降派小人,赞扬了那些默默无言却志向坚定的爱国者。C.“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作者突出了日军到来的时间,显示出作者决绝的态度——绝不在日军的铁蹄下教学。D.两个文本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叙写了师生在遭受日军侵略下的言行举止,从中我们感受到人们炽热的爱国之情。(3)同样作为老师,为什么瑞宣不愿多讲,而郑振铎却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两个文本所写内容有相近之处,艺术表现上却有较大差异。请比较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母也。秦立魏公子政为魏太子,魏哀王使使者为太子纳妃而美,王将自纳焉。曲沃负谓其子如耳曰:“汝胡不匡之?方今战国强者为雄,义者显焉。今魏不能强,王又无义,何以持国乎!王中人也,不知其为祸耳。汝不言,则魏必有祸矣。有祸,必及吾家。汝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如耳未遇闲,会使于齐,负因款王门而上书曰:“曲沃之老妇也,心有所怀,愿以闻于王。”王召入。负曰:“妾闻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妇人脆于志,窳于心,不可以邪开也。是故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早成其号谥,所以就之也。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所以开善遏淫也。节成然后许嫁;亲迎,然后随从,贞女之义也。今大王为太子求妃,而自纳之于后宫,此毁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也。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则兴,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夫男女之盛,合之以礼,则父子生焉,君臣成焉,故为万物始。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天下之大纲纪也。三者治则治,乱则乱。今大王乱人道之始,弃纲纪之务。敌国五六,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王不忧此而从乱无别,父子同女妾,恐大王之国政危矣。”王曰:“然,寡人不知也。”遂与太子妃,而赐负粟三十钟。王勤行自修,劳来国家,而齐楚强秦不敢加兵焉。颂曰:魏负聪达,非刺哀王,王子纳妃,礼别不明;负款王门,陈列纪纲,王改自修,卒无敌兵。(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魏由沃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B.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徐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C.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D.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丹”的身份为太子。B.钟指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多以铜制。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的“钟”所指相同。C.劳意思是慰劳,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劳”意思不同。D.刺意思是指责,此处是当面指出过失,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负是魏国曲沃的一个老妇人,是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她成功劝止魏哀王想把原来婚配太子的妃子纳入后宫的想法,并使哀王改过自修。B.负提醒如耳:魏国不强大,哀王又不讲道义,不能保住国家,他是一般人,不明此事利害,如果不纠正他,魏国会有祸,自己也会受牵连。C.如耳未遇进谏的时机,就到齐国出使了;负敲魏王的宫门呈上书信,信上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说有些想法想讲给大王,于是被哀王召入宫中。D.负劝谏哀王要修明人道固守纲纪,为太子选择合适的妃子,才能天下太平,婚姻大事要遵循礼仪和纲常,混乱纲常会使国政出现危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②遂与太子妃,而赐负粟三十钟。(5)曲沃负得到了史家怎样的评价?请简要作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驽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2)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河形胜,在古诗词中多有呈现,柳永《望海潮》中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描写钱塘江的句子是:“,”。(2)旷达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人生挫折时,也偶尔会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赤壁赋》中“,”两句就唱出了诗人心怀悠远,追求美好理想却觉遥不可及的惆怅。(3)自然界中猿的啼鸣会引发人们的伤感情绪,这在唐诗中多有表现,如“”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①、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需要指导科学,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他拜专家为师,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张连印又②,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③,张连印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四年多风餐露宿,四年多含辛茹苦,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张家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观,黄鹂鸟招来了,杜鹃招来了,狼和黄羊也招来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能否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招来了黄鹂、杜鹃、狼和黄羊”?为什么?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毫无疑问,①,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屏——手机、平板、电子书阅读器,它们同样在为人们提供着“读”的内容。然而,这些介质隐含着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匆忙。②,可能没看几节就惦记着朋友圈的更新,在那个“圈”里,无数新鲜事被更新鲜的事覆盖、湮没,有如“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网上的滚滚烟尘中,那些迫不及待的说与发布,干扰着阅读的心性。不似电子屏,纸页天然含有一种沉静、舒缓。③,犹如面对作者,面对活在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他们与你交谈,你分享着他们的喜乐,也分担着他们的哀怨。我并不否定电子书的便利。在地铁、飞机上,它们陪伴我度过了不少时光。然而,在更多时候,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确是极大地影响了我阅读的专注度。而且,用电子产品读完的书,我通常不会再看第二遍,因为它不及纸页的翻动方便——当欲回顾某处精彩描写,随时可把书翻回那浅浅折了一角的页码,而不是在屏幕上点“返回”或拉进度条。有时,好不容易找到那个页面,电子屏的右上角可能显示电量余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一篇《书子美屏迹诗》,他把杜甫的《屏迹》诗二首抄了一遍,然后自称:“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有人问他:“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苏轼回应说,诗虽然是杜甫写的,但是他看此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也就是说杜甫诗的每一个字都写到他心头了。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读者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发生心灵共鸣。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从《庖丁解牛》《兼爱》《赤壁赋》《谏太宗十思疏》中任选一篇,思考该篇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作为“天下人”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得以落实的前提,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材料二: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化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维护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摘编自法小宝《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探析之“民为邦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统治者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并拥护他们,如若不然,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B.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C.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应“先予后取”,不应超出“取”的限度,否则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则可能引发政治动荡。D.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都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引用墨子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B.荀子提倡“汤武革命”,是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C.中国近些年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D.从上述材料看,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A.《管子•权修》: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B.《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西汉刘向: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D.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4)材料一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因是什么?(5)请结合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对下面文段提到的现象进行评价。邹与鲁哄(打仗)。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运用原因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解答】(1)A.“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错误,文中只说“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没有提到反之其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选项于文无据。B.“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错误,偷换了概念。原文说的是“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即不相信的是一个人的眼光和能力,但对于精英群体未必不信。原文说的是“执政者”,选项变成了“国君”,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有时候执政者就是大臣,比如齐桓公手下的管仲。C.正确。D.“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错误,冠以“人民”二字,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表明国家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故选C。(2)A.“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错误,材料一引用孟子的话,只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不能论证“憎人者遭人憎”。B.“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错误,从原文“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看,是因为统治者采取高压统治,贪得无厌,使民不聊生。C.“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错误,结合“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可知,制定法律是要从法律角度保障人民的权益。D.正确。故选D。(3)材料一谈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A.管子是先秦诸子之一,其话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做国君的不能只顾自己、不顾百姓,这正是材料一论点之一。B.《论语•颜渊》中的话在论述什么是仁,与论点关系不大。C.刘向不是先秦诸子,所以也排除。D.孟子说的话论述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君民关系。故选A。(4)《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上都是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文章开头提出观点:“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其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它阐述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而这种观念只有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才能看出,不引用就无法展开阐述,也不能令人信服。故要引用这些观点。(5)结合“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其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分析可知,材料一阐述了先秦诸子君民共生的智慧,即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怎样对待统治者。这则材料中,“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原因是“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也就是鲁国的官员平时不体恤百姓,漠视百姓死活,百姓在战斗中自然就不会在意官吏的死活。答案:(1)C(2)D(3)A(4)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原因:它阐述的是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而这种观念只有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才能看出,不引用就无法展开阐述,也不能令人信服。(5)①材料一阐述了先秦诸子君民共生的智慧,即统治者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怎样对待统治者。②这则材料中,鲁国的官员平时不体恤百姓,漠视百姓死活,百姓在战斗中自然就不会在意官吏的死活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学校开了课。可是瑞宣并不高兴去。他怕见到第二代的亡国奴。但是,他不能不去。为了收入,为了使老人们心安,为了对学校的责任,他不能藏在家里。他必须硬着头皮去受刑——教那些可爱的青年们的眼,象铁钉似的,钉在他的脸上与心中。来到教员休息室,坐下,他翻弄翻弄一本上学期用过的点名簿,看到一列学生的名字——上学期还是各别的有名有姓的青年,现在已一律的,没有例外的,变成了亡国奴。他几乎坐不住了。听一听院里,他希望听到学生们的欢笑与喊叫。在往日,学生们在上课前后的乱闹乱吵老给他一种刺激,使他觉到:青春的生命力量虽然已从他自己身上渐渐消逝,可是还在他的周围;使他也想去和他们一块儿蹦蹦跳跳,吵吵闹闹。现在,院里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不,不是学生们,而是亡国奴们——也和他一样因羞愧而静寂!这比成群的飞机来轰炸还更残酷!教务主任轻轻的把门拉开,进了屋门。他的扁脸转了一圈。看清了屋中的四位同事,他紧赶几步,扑过瑞宣来,很亲热的握手;而后,他又赶过那三位去,也一一的握手。在往常,他的话必定在握手以前已经说出来好几句。今天,他的手握得时间比较的长,而没有话可说。都握完手,大家站了一圈儿,心中都感到应当出点声音,打破屋中的被潮湿浸透了的沉寂。“校长呢?”瑞宣问。“嗯——”教务主任的话来得很不顺畅,“校长不大舒服,不大舒服。今天,他不来了;嘱咐我告诉诸位,今天不举行开学式;一打铃,诸位老师上班就是了;和学生们谈一谈就行了,明天再上课——啊,再上课。”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象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象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象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有删改)【注】本文的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城沦陷。文本二:最后一课郑振铎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地做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地,千辛万苦地开始长征,绝不做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地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有删改)【注】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瑞宣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亡国奴,所以不想去教书,另一方面为了生活和责任,他不得不继续上课。B.文本一中反复出现了“亡国奴”一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充分体现出了瑞宣极度的悲愤之情。C.暨大的校长等所有负责人决定在日军到来时关闭学校,并准备迁校,但有的学生以学生学业、保护校产等为借口维持学校。D.“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作者观察着校外的环境,内心还存着一丝希望——日军没有攻占租界。(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们对家国沦亡的冷漠与麻木。B.文本二对比了两类人,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言行不一的投降派小人,赞扬了那些默默无言却志向坚定的爱国者。C.“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作者突出了日军到来的时间,显示出作者决绝的态度——绝不在日军的铁蹄下教学。D.两个文本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叙写了师生在遭受日军侵略下的言行举止,从中我们感受到人们炽热的爱国之情。(3)同样作为老师,为什么瑞宣不愿多讲,而郑振铎却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两个文本所写内容有相近之处,艺术表现上却有较大差异。请比较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正确。B.“也充分体现出了瑞宣极度的悲愤之情”错,由原文“而是亡国奴们——也和他一样因羞愧而静寂”可知,体现的是遭受奴役的羞愧屈辱心情;C.“但有的学生以学生学业、保护校产等为借口维持学校”错,根据原文末尾“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再联系开头“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可知,不是“学生”而是“汉奸”;D.“内心还存着一丝希望——日军没有攻占租界”错,由上句“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及后文“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可知作者已做好日军来犯的心理准备,保持镇定上好接下来的最后一课。故选A。(2)A.“学生们对家国沦亡的冷漠与麻木”错,比喻表现的是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面对战争,学生们感到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故选A。(3)根据文本一“可是瑞宣并不高兴去。他怕见到第二代的亡国奴”“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等处,可知瑞轩不愿多讲的原因。根据文本二“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决对地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可知郑振铎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内容的原因。(4)两文题材相同,但是体裁不同。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散文。小说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文本一借动作描写“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象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象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神态描写“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语言描写“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心理描写“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等多种描写手法,充分刻画了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形象。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文本二“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等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作者决意上完最后一堂课,保卫民族尊严的昂扬斗志,结尾“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这类议论,直接表达对卖国汉奸的批评和鄙夷。所以甲乙两文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不一样,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因此情感是相近的。答案:(1)A(2)A(3)①瑞轩不愿多讲的原因:极不情愿面对第二代亡国奴,内心包藏无法言说的痛苦;想鼓舞学生抵抗敌人而不得,因自己也还在教书而不是踏上战场;想劝告学生忍耐也不行,因亡国的耻辱不可忍受;学生静默的哀伤反过来感染瑞轩更不愿多言。②郑振铎却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内容,原因是:愤慨卖国贼的变节行径,坚定默默无言的人要在最艰苦的情形下继续奋斗,绝不做“苟全”之梦;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决定于日本兵经过校门之时听课,“最后一课”的意义尤为重大;教师尽量传授,学生尽力记笔记,用这种方式维护国民的尊严,表明对日本侵略者绝不屈服的意志。(4)①文本一是小说,通过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出祁瑞宣的内心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表现出他极度痛苦和悲愤的心理及深沉的爱国情怀。②文本二是散文,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于悲愤中恨不得在离开之前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面对日本侵略者,表明作者意志坚定、绝不苟且的精神。③体裁不同,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情感却相近。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母也。秦立魏公子政为魏太子,魏哀王使使者为太子纳妃而美,王将自纳焉。曲沃负谓其子如耳曰:“汝胡不匡之?方今战国强者为雄,义者显焉。今魏不能强,王又无义,何以持国乎!王中人也,不知其为祸耳。汝不言,则魏必有祸矣。有祸,必及吾家。汝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如耳未遇闲,会使于齐,负因款王门而上书曰:“曲沃之老妇也,心有所怀,愿以闻于王。”王召入。负曰:“妾闻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妇人脆于志,窳于心,不可以邪开也。是故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早成其号谥,所以就之也。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所以开善遏淫也。节成然后许嫁;亲迎,然后随从,贞女之义也。今大王为太子求妃,而自纳之于后宫,此毁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也。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则兴,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夫男女之盛,合之以礼,则父子生焉,君臣成焉,故为万物始。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天下之大纲纪也。三者治则治,乱则乱。今大王乱人道之始,弃纲纪之务。敌国五六,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王不忧此而从乱无别,父子同女妾,恐大王之国政危矣。”王曰:“然,寡人不知也。”遂与太子妃,而赐负粟三十钟。王勤行自修,劳来国家,而齐楚强秦不敢加兵焉。颂曰:魏负聪达,非刺哀王,王子纳妃,礼别不明;负款王门,陈列纪纲,王改自修,卒无敌兵。(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魏由沃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B.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徐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C.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D.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来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太子指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丹”的身份为太子。B.钟指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多以铜制。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的“钟”所指相同。C.劳意思是慰劳,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劳”意思不同。D.刺意思是指责,此处是当面指出过失,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负是魏国曲沃的一个老妇人,是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她成功劝止魏哀王想把原来婚配太子的妃子纳入后宫的想法,并使哀王改过自修。B.负提醒如耳:魏国不强大,哀王又不讲道义,不能保住国家,他是一般人,不明此事利害,如果不纠正他,魏国会有祸,自己也会受牵连。C.如耳未遇进谏的时机,就到齐国出使了;负敲魏王的宫门呈上书信,信上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说有些想法想讲给大王,于是被哀王召入宫中。D.负劝谏哀王要修明人道固守纲纪,为太子选择合适的妃子,才能天下太平,婚姻大事要遵循礼仪和纲常,混乱纲常会使国政出现危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②遂与太子妃,而赐负粟三十钟。(5)曲沃负得到了史家怎样的评价?请简要作答。【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本题也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如果不端正,国家就容易走向混乱。夏朝兴盛是因为涂山氏,灭亡是因为末喜。商朝兴盛是因为有娀,灭亡是因为妲己。周朝兴盛是因为太姒,灭亡是因为褒姒。从语法来看,“不正则乱”是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从句式来看,“夏之兴也以涂山”“殷之兴也以有娀”和“周之兴也以太姒”结构一致,“亡也以末喜”与“亡也以妲己”“亡也以褒姒”结构一致,各句之间都应该断开,排除D。故选:C。(2)A.正确。B.错误。两个“钟”所指意义不同。文中“而赐负粟三十钟”中的“钟”指前者为古代容量单位。句意:并且赏赐负三十钟粟。“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钟”指一种铜制打击乐器。句意: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C.正确。两个“劳”意思不同。文中“劳来国家”的“劳”为“慰劳”。句意:以恩德招抚国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是“使……劳苦”。句意:使筋骨劳累,使忍饥挨饿。D.正确。两个“刺”意思不同。文中“非刺哀王”的“刺”的意思是“当面指出过失”。句意:如果没有劝谏哀王。“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是“刺杀”。句意:拔出佩带的刀自刎。故选:B。(3)D.“为太子选择合适的妃子”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今大王为太子求妃,而自纳之于后宫,此毁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也。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则兴,不正则乱”可知,可知,不是“为太子选择合适的妃子”,而是不要抢太子的妃子。故选:D。(4)①“从楚”,合纵的楚国;“横秦”,连衡的秦国;“居”,处在;“仅存”,勉强存在。译文:南面有合纵的楚国,西面有连衡的秦国,而魏国夹处其间,可以说是勉强存在了。②“与”,还给;“粟三十钟”,定语后置句,三十钟粟。译文:于是把妃子还给太子,并且赏赐负三十钟粟。(5)①由原文“魏负聪达,非刺哀王,王子纳妃,礼别不明”可知,她通晓人伦纲纪与国家治乱的道理,如果没有她进谏,魏哀王就会做出淆乱礼仪人伦之事。可见,曲沃负聪慧通达。②由原文“曲沃负谓其子如耳曰:‘汝胡不匡之?方今战国强者为雄,义者显焉。今魏不能强,王又无义,何以持国乎!王中人也,不知其为祸耳。汝不言,则魏必有祸矣。有祸,必及吾家。汝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如耳未遇闲,会使于齐,负因款王门而上书曰:‘曲沃之老妇也,心有所怀,愿以闻于王’”可知,她劝儿子进谏,又主动自款王门,直言进谏。可见,曲沃负有责任感。③由原文“负款王门,陈列纪纲,王改自修,卒无敌兵”可知,她对国家形势的分析,使魏哀王改过修身,勤于政务,使魏国免遭战火。可见,曲沃负见解不凡。答案:(1)C(2)B(3)D(4)①南面有合纵的楚国,西面有连衡的秦国,而魏国夹处其间,可以说是勉强存在了。②于是把妃子还给太子,并且赏赐负三十钟粟。(5)①聪慧通达。她通晓人伦纲纪与国家治乱的道理,如果没有她进谏,魏哀王就会做出淆乱礼仪人伦之事。②有责任感。她劝儿子进谏,又主动自款王门,直言进谏。③见解不凡。她对国家形势的分析,使魏哀王改过修身,勤于政务,使魏国免遭战火。参考译文:魏国曲沃城里有个叫负的老妇人,是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秦国立魏公子政为魏国的太子,魏哀王派使者为太子迎娶妃子而认为这个女子美,哀王要纳入自己的后宫。曲沃的叫负的这个老妇人对他的儿子如耳说:“你怎么不纠正他呢?如今战国强者称雄,义者显赫。现在魏国本身不能强大,再加上国君不义,怎么能保住国家呢?大王是个一般人,不知道这样做会招来灾祸。你要是不对他说,那么魏国一定会有大祸。魏国有祸,一定会牵连到咱家。你应该以进谏竭尽忠心,以尽忠心来免除祸患,这个机会不能失去啊。”如耳正赶上到齐国出使,没有找到空闲时间来说这件事,负于是敲魏王的宫门呈上书信说:“我是曲沃的一个老妇人,心里有些想法,希望来讲给大王。”魏哀王召她入宫。负说:“我听说男女之别是国家的大节啊。女人意志脆弱,心思慵懒,不能用邪念来开示她。因此一定要在十五岁时候行笄礼,二十出嫁,在出嫁之后要马上改男方的姓,这是用来成就她名声的办法。收了聘礼的是妻,私奔的是妾,这是用来开导善道遏制淫乱的办法。女子‘四德’之事成,然后才能允许出嫁;男方亲自迎亲,然后才能跟着男方走,这是贞女的行为原则。现在大王为太子求娶妃子,却把她娶到自己的后宫,这样做毁掉了贞女的操行,混淆了男女的区别。自古圣明的君王一定要端正婚配之事。婚配之事端正,就会使国家兴盛;如果不端正,国家就容易走向混乱。夏朝兴盛是因为涂山氏,灭亡是因为末喜。商朝兴盛是因为有娀,灭亡是因为妲己。周朝兴盛是因为太姒,灭亡是因为褒姒。男女大事,要按照礼仪相结合,父子因此而产生,君臣因此而成就,所以说这是万物的开始。君臣、父子、夫妇三者,是天下最大的纲纪。三者治理得好就天下太平,治理得不好就天下混乱。现在大王混乱了根本的人道,放弃最关键的纲纪。敌对的国家有五六个,南面有合纵的楚国,西面有连衡的秦国,魏国夹处其间,可以说是勉强存在了。大王不忧虑这些,却混乱人道不别男女,父子娶同一个小妾,恐怕大王的国政要出现危机了。”哀王说:“是的,我不知道(人伦羞耻)。”于是把妃子还给太子,并且赏赐负三十钟粟。魏王勤政加强自己修养,以恩德招抚国人,因而齐楚秦不敢出兵进犯。颂词说:魏国的负聪明通达,如果没有劝谏哀王,就让他迎娶儿子的妃子,礼义的区别就不清楚;负敲魏王的宫门,列举要领,魏哀王改过修养自己的德性,最终无敌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驽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2)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说法错误,“寒食”“削瓜”是想象以后相别的场景,与此时的相会时间无关,“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讲的是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所以相会应该是在冬天,不是春天。故选D。(2)“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写文章时借鉴古人的话也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般的效果。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联系注释①,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不能明辨善恶,使黑白分明),颔联的“道上风埃迷皂白”,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腐朽,善恶不分;联系注释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可知颔联的“堂前水竹湛清华”,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堂前水竹”的秀美风姿,赞颂了进叔超凡脱俗的品质。颔联的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进叔的崇敬之情。尾联“端须连夜发园花”中“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于是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作者却赋予此典故以新意,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黄庭坚都能够真正的熔铸万物于一炉,引用古人的语句于自己的文字中,如一粒灵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答案:(1)D(2)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巧用武则天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