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中鲁宣公十二年传文有“麦麹”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存在争议。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¹³C)。其中粟属于C4类作物,平均δ¹³C为-12.5‰;小麦属于C3类作物,平均δ¹³C为--26.5‰。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δ¹³C值要比食物高出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δ¹³C值均在-6.3‰到-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引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δ¹³C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以此为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δ¹³C值较低的C3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其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能对北方先民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在东周(公元前770年一前256年)和汉代,针对中原地区东周和汉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δ,¹³C值相比之前数千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饮食在东周时期开始明显发生变化,这一趋势在汉代仍然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上升。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偶尔或者少量食用某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整体的同位素特征值。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非常高,小麦开始步入主粮行列。(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视角》)材料二: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出现了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从遗址里仅仅筛出两粒炭化的米。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还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努力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水稻社会呢?浙江余杭发掘出了巨大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心是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还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古城中心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如果简单地以每人每天1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计算,大约需要3.3万人不间断地劳作一年。如果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整个工程建设时间需要6年多。一个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还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稻米总质量约13吨。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传统主粮粟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长达数千年时间的驯化。B.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量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C.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何时取代粟的主粮地位曾有争议。D.从时间先后来看,传统主粮粟出现在中国先民的餐桌上应早于小麦而晚于水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很快得到中原先民的青睐,在东周前小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B.东周时,小麦大量进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中,反映了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开始了中国北方主粮格局从粟到麦的变化。C.由材料二可知,在万年之前水稻就已经参与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先民们既可能会采集水稻籽粒,也会对稻壳加以利用。D.对浙江多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通过栽培水稻获取粮食是南方古人一直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我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迁成小麦的时间段是东周。B.材料一引用文献典籍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C.材料二运用大量相关具体数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水稻在我国古代南方发展的历程。D.材料二通过与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更发达。4.请根据材料概括考古学研究中“我即我食”这一基本原理的内涵。(4分)5.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二者所用研究方法有何异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在寻找那颗星江宛柳假如不是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我也许不会去注意她。我在西藏军区招待所的餐厅里见到了她,她的眼睛里藏着一汪泪水,泪水很深,里面不知包容了多少痛苦。这双眼睛使我不安和好奇。很快我便知道,原来她就是刚刚因公牺牲的西藏军区边防二团团长高明诚的妻子。那死而撼动了这古老高原的人,竟是她的丈夫。我找不出更好的言辞去安慰,我提议她谈谈自己的生活。①沉默了很久,她才用手背抹去泪水,笑笑说:“没什么可讲的,真的,没什么。只是想起那些,就觉得他还活着,就在我身边。”她流着眼泪给我讲述了她和他认识后二十多年来的经历。他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这个学习好又善良的穷孩子,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让人总想去接近他。有一天晚上,我们俩并排躺在火车顶棚上,看着满天繁星,他问我:“你喜欢哪颗星?”我说:“当然是那颗最亮的。”执行巡逻任务,在他十八年的戍边生涯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这一次,他却感到任务比以往艰巨。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好好休息了。这最后一次出巡,本来决定是副参谋长带队,可是副参谋长不如他对地形熟悉。他坚持要去。又因为考虑到频繁的巡逻使战士们过于疲劳,于是他决定只带一个连长、一个参谋、一个警卫员。1972年,他参军四年,终于盼到他带着盖了部队大红印章的结婚证明信回家来。可是那年,我的工作单位推荐我去上大学。就这样,他又等了我四年。十年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走过来了。不过,要说我们总算盼到了头,那就错了。那种盼望和等,还只是个开始。我慢慢体会到,②当个军人家属是多么难……6月30日早晨八点,四个人的小分队从边防点出发了。蒙蒙雨幕罩着山林和峡谷,云雾裹着山峰,天地间一片浑沌。他们沿着湍急的河水朝山上攀登。没有路,所到之处全是杂木、灌木组成的原始丛林。脚下是砺石和泥泞,身上背着武器和其他军用仪器,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到达预定地点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原始丛林就像是迷宫,亮光很快就从浓雾中消失了。他们迷路了。他们手拉着手,凭着记忆往回走,几乎是摸索着下山。晚上10点,他们仍然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上。饥饿、寒冷、疲劳,不可能再继续走下去,只得宿营。那是一片被杜鹃花林覆盖的洼地。他们互相紧紧地抱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来度过寒冷的高山之夜。雨越下越大,身子下面淌着水。每个人的牙齿都拼命地发出响声,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颤抖。没有人睡得着,却也没有人呻吟。和他脸贴脸抱在一起的张参谋忽然感到对方的脸很烫:“团长,你是不是发烧了?”“不要紧,有点感冒,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你看,我这有个好东西。”他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根五六厘米长的人参,那是他为了防止胃寒,常常装在兜里的。“来,咱们四个人分着吃了吧。”说着,他把人参撅成了四段。小伙子们哪肯分吃团长治病的药呢,谁都不接。他强行把人参分别塞进了三个小伙子的嘴里,“好好给我含着,一会儿身体会热的。”结婚十年,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两年多一点,孩子长大了都不认得爸爸。上学后,有时候哭着回家来,说:“他们都瞧不起我,说我爸爸不管我。”我就安慰她说:“等你爸爸回来,叫他送你去上学,让他们看看你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安慰孩子,也安慰我自己。我常常很欣慰地想,那颗最亮的星星是属于我的。第二天早上7点,天还漆黑,雨没有停。他们醒来的时候,腿像木棍子一样僵硬。没有食物,他们嚼了一大把野草后又开始出发。中午12点,他们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团长突然跌倒了,“我的眼睛怎么有点模糊?”说着,他就晕了过去。“团长未归!”这个消息当天晚上就传遍了边防连队,传到了团里。大家都为找不到团长而焦急。自打团长到二团以来,三十三个月,在我们一线连队就蹲了六百多天。你和我们一起洗澡,你指挥我们唱歌,你和我们一起下棋,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和我们一起摸爬滚打……有人说你“抠”,可是炊事班的小徐去年7月母亲病重,家里还有四个年幼的弟弟,是你找小徐谈心,给小徐家寄去了50元钱……高原寒冷,可有你在,我们心里温暖。其实,你给我们的何止这些,你让我们懂得了“军人”这两个字有那么丰富的含义。③如今你在哪里呢,团长?你可有地方避雨?你带的干粮可够吃?你的胃病没有犯吧?两天两夜了,团长仍无音讯。去寻找的人一批又一批,就连驻地附近的藏民也主动帮忙寻找。太阳出来了,严寒的山顶上几天来第一次有了暖意。浓雾从杜鹃花林中飘散开来,阳光缓缓地照射到团长身上。然而,团长感受不到这来得太迟的温暖了。他从来没有睡得这样沉,他太累了。④那天中午11点50分,他的脉搏停止了跳动。那是7月6日,单位书记突然来通知我说,部队来了长途电话,老高病得很厉害,叫我立刻赶去。到了团里,团领导们带我去了烈士陵园。我怎么也不相信,那一堆黄土下面就是他。他,就留在这儿吧。他在这儿十八年,这里有他的战友。他爱高原,他爱这儿的人,这儿的人也爱他。也许回家后我还会像以前那样盼着,盼着他下一次探家回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眼里饱含的痛苦引起“我”的关注,了解她的身份之后,“我”寻访记录了她与她丈夫的故事。B.文本采用了倒叙手法,先交代高明诚的牺牲,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真实地叙述了他牺牲的过程。C.高明诚的妻子因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曾后悔做军人家属,但最终还是为丈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D.连续执行巡逻任务,加上高原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等原因,最终使英雄团长在杜鹃花林中长眠不醒。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沉默了很久”以无声胜有声,体现人物的悲痛;“笑笑”则说明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突出其乐观精神。B.句子②末尾的省略号引发读者联想军人家庭聚少离多的无奈、军嫂独力承担家庭重担的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C.句子③连用四个问句表现士兵们的焦急和担忧,第二人称如面对面地深情呼唤,“团长”后置体现情感的焦灼。D.句子④用具体数字写明团长牺牲的时间,语气郑重,既饱含对其牺牲的悲痛之情,也体现了文本的新闻性。8.文中加点处的“军人”具有哪些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9.有学者说:“历史影像叙事的现场感,建立在多元视角的基础之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材料二: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币。若受我币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忧。”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还反处A三年B兴兵C伐D虞E又F克之G荀息H牵马操I璧而J报献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继承(王位),与《诗经》“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嗣”词义不同。B.易,改变、变换,与《谏逐客书》“移风易俗,民以殷盛”中的“易”词义相同。C.币,礼物、财物,与《苏武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币”词义不同。D.削,被削减,文中是指被侵占,与“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中的“削”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公不顾念虢与虞是表亲同宗的关系,最终决定为晋国讨伐虢国提供过境便利,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B.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后代,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并为周王室立下了大功劳,但晋国仍执意要灭虢国。C.宫之奇努力劝阻虞公无效后便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他认为晋国会趁这次借道在灭掉虢国后顺势灭掉虞国。D.荀息用虞国终将成为晋之外府的形象言语,消除了晋侯对用“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去请托虞国的疑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14.为什么虞公不听劝谏坚持借道给晋国?请简析原因。(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秋日同诸子游山园分赋得衣字钟吕林麓深深隐翠微,山空灵籁响秋晖。行穿竹里云连盖,坐倚松根露湿衣。迎客犬从花径出,惊人鹤绕柳塘飞。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诗歌创作的要求,体现了诗人的雅趣。B.首联描绘了清幽静谧的秋日山林图,山林掩蔽青山,山谷幽深宁静,隐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情。C.诗人在山中欣赏浓密浮云下的竹林,倚坐松下被露水打湿衣裳,松、竹等意象使诗歌含意丰富。D.迎客犬从“花径”飞奔而出,与《客至》中的“花径”比较,前者活泼灵动,后者情深意浓。16.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龙在“德才兼备新青年奋发有为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中引用了屈原在《离骚》(节选)中的“,”两句话,呼吁同学们要内修美好品行,外练本领才干。(2)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们要重视调查研究,要有质疑、求实的精神,避免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批评的“,”那样的错误。(3)中国古代诗词往往会借助对细节动作的描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例如“,”两句即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梅花的突出特点是能(甲),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开放。冬季时,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只有它们不惧严寒,悄然盛放。放眼望去,不同品种的梅花争奇斗艳:红的如烈焰席卷而来,艳丽娇媚;白的如雪般洁白,纯净无瑕;绿的如绿衣美人,雅致高贵……一树梅花就是一道绝美风景,一片梅林则是一方人间仙境。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梅花为什么不惧严寒呢?事实上,梅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植物,它的最佳生长温度是16℃~23℃,这是许多植物生长时都喜欢的温度范围。①或许是生长的地方气候变化无常,②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③梅拥有了一定的耐寒能力:④一般情况下,⑤梅能抵抗零下10℃,⑥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零下2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生长。当然,梅的适宜开花温度也不能太低。开花期间,它们对温度十分敏感:开花前,A,它们就会把开花时间延后;在花朵盛开期间,如果遭遇低温阴雨天气,它们也会把花期延长一段时间,从而使花期变长。与在春天开放的花朵不同,梅花极为耐寒,通常不会因为一场凄风冷雨便(乙)。严寒过后,梅花仍然傲立枝头。梅花之所以能够御寒,B:其花瓣上有一层特殊的蜡质,就好比给它们披上了一件厚厚的外衣,可以帮助花朵抵御严寒。另外,梅树的枝干较为细腻紧实,一方面能够储藏水分,为自身生长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强自身的御寒性。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放,花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气温比较低,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梅花是不会开的,因为梅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芽,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8.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以“竹”为主体,使用拟人手法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如果把文中第四段加点的词语“遭遇”改为“恰逢”,可以吗?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子说:“自见者不明。”意思是自我表现、自我显露是不明智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自见者”是否亦是“不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解析】A项于文无据,粟是否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驯化,文本并无涉及,故无法判断其是否和小麦、水稻不同。B项因果颠倒,应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才有了大量的粮食,进而支撑起人口的大幅增长,推动社会文化发展。D项于文无据,粟的出现时间在文本中没有写明,故无法定论其是否晚于水稻。2.D【解析】材料二介绍了浙江三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研究,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但是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表明当时的古人还不能完全依靠水稻栽培获取粮食,故D项错误。3.D【解析】材料二在说明南方水稻发展时,虽介绍了三处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但并未将三者进行比较;另外介绍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目的也不是“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发达”,而是为了说明到良渚文化时期,水稻才成为中国南方古人的主粮。4.①消费者(人类)的机体组织能够记录下其所吃食物的同位素特征;②通过对消费者(人类)机体组织的同位素分析,能够反推出其饮食结构。[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同:都综合运用历史考古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运用推理分析使结论更加科学。异:①材料一主要使用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等化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确定小麦在中国北方成为主粮的时间;②材料二则侧重于考古现场发掘、科学测算等方法,综合推断出水稻成为中国南方主粮的时间。[6分,相同之处2分,不同之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解析】“曾后悔做军人家属”错误,虽然军嫂体会到了“当个军人家属是多么难”,但并未表明后悔的意思,“我常常很欣慰地想,那颗最亮的星星是属于我的”等语句表明军嫂对丈夫浓烈的爱,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7.A【解析】“笑笑”只能说明她暂时抑制了自己的悲痛,无法说明“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8.①“军人”是为人着想、温暖善良的人。高团长主动选择出巡,对有困难的战士给予帮助和温暖。②“军人”是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人。高团长带领大家在恶劣的环境中巡逻,发烧时轻描淡写不多叙说。③“军人”是无私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人。高团长为国戍边,长期不能照顾家庭,最后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④“军人”是热爱祖国也深受大家爱戴的人。高团长爱祖国的青藏高原和高原上的人们,人们也热爱着他。[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①作者在西藏军区招待所遇见悲伤痛苦的团长妻子,追踪采访写成一篇报告文学,作者的叙述与故事人物的叙述交织,增强事件的现场感;②文本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记录团长牺牲的整个经过,并在叙述士兵们对团长的回忆时巧妙地转换成第二人称,使文本具有现场感染力;③以团长妻子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回忆并讲述了其与丈夫相知、相爱和分离的故事,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体现了军人家庭的艰辛与奉献。[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BEG【解析】正确标点为:还反处三年,兴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11.C【解析】“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中的“币”也是“礼物”的意思。12.A【解析】A材料一中“虢,虞之表也”的意思是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表”并非指“表亲”,而是指“屏障”。13.(1)晋国的野心不可引发,外敌不可忽视,借路一次已是很严重的错误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呢?[4分。玩,忽视,疏忽,掉以轻心,1分;其……乎,表反问,怎么,1分;大意2分](2)玉璧还和以前一样,虽然如此,马的年龄却增长了[4分。是.原来.以前,1分;马齿,马的年龄,1分;大意2分]14.①晋与虞同宗,虞公认为晋不会谋害虞;②虞公认为自己的祭品丰盛洁净,神灵定会护佑他;③虞公贪图晋国所送的玉璧和骏马等小利。[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答题要点:宗族观念、神权思想、贪图小利]【参考译文】材料一: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引发,外敌不可忽视,借路一次已是很严重的错误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呢?”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虞国的始祖)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在身旁,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西虢国君)和虢叔(东虢国君)都是王季(亦是太王之子)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要灭掉虢国了,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虞国能比桓叔和庄伯更亲近晋国吗?晋侯与桓叔、庄伯两族关系那么亲密,桓叔和庄伯两族有什么罪过,晋侯却把他们都杀掉,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他们与晋侯)亲近而且受宠,一旦威胁到晋侯,都会被杀害,更何况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不亲近哪个人,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会芳香四溢。’又说:‘人们不必改变自己的祭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品。’照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会和睦,神灵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灵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再发扬美德,给神灵进献芳香的祭品,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晋国在这一次就会灭掉虞国,不需要再次发兵了。”材料二:过去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苟息说:“您最好是用垂棘的玉璧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会把路借给我们。”晋献公说:“垂棘的玉璧是我祖先留下来的珍宝;屈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给道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假如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玉璧就像是从宫内的府库里取出来而收藏到宫外的府库里一样,骏马就像是从宫内的马厩里牵出来而拴到宫外的马厩里一般。大王不必担心。”晋献公说:“好吧。”于是就派苟息带着垂棘的玉璧和屈产的良马,去送给虞国的君主,向他求借道路。虞公因为贪图玉璧和骏马的小利而想答应晋国的要求。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虞国有虢国,好比牙床有面颊一样。面颊依靠牙床,牙床也依靠面颊,虞、虢两国的地理形势正是这样。假如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不能借,希望您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于是借路给晋国。苟息讨伐虢国取得了胜利,回来后过了三年,发兵攻打虞国,又打败了虞国。荀息牵着骏马、拿着玉璧回来报告晋献公。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和以前一样,虽然如此,马的年龄却增长了。”虞国君主的军队战败而国土被侵占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贪图小利而不考虑由此造成的危害。所以说:贪图小利,便是对大利的损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解析】诗人并无“孤寂之情”,因其是与“诸子同游”;且从全诗来看,诗人的心情是愉悦、洒脱的。16.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异:①钟诗通过“醉”“狂歌”等词句表达了尽兴而归的洒脱之情;②王诗则使用“王孙”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6分,相同之处2分,不同之处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分,每句1分。若有错字、漏字、多字,则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示例一:翠竹摇曳,似乎在诉说它的故事。示例二:竹子轻轻舞动,好像在向我招手。[4分。注意:主体是“竹”,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19.甲:傲霜斗雪(凌雪傲霜)乙:一蹶不振(萎靡不振/凋零殆尽)[2分,每空1分]20.⑤将“梅能抵抗零下10℃”修改为“梅能抵抗零下10℃的低温”⑥将“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零下2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生长”修改为“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零下20℃的低温环境中生长”[4分,每处2分,其中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1.A如果气温骤降(如果气温下降幅度特别大)B与其花瓣的构造不无关系(是因为其花瓣的构造特殊)[4分,每处2分]22.示例一:不可以。①二者含义不同:“遭遇”指碰上、遇到,多指困难或挑战;“恰逢”则强调时间上的巧合性和恰当性,通常指美好的事情。②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遭遇”往往带有消极或中性的色彩,而“恰逢”则通常带有积极的色彩,暗示了一种幸运的巧合。③在文段中,遇到低温不得不延长花期,对于梅花来说是困难和挑战,带有消极色彩,所以用“遭遇”更合适。示例二:可以。①二者含义不同:“遭遇”指碰上、遇到,多指困难或挑战;“恰逢”则强调时间上的巧合性和恰当性,通常指美好的事情。②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遭遇”往往带有消极或中性的色彩,而“恰逢”则通常带有积极的色彩,暗示了一种幸运的巧合。③在文段中,遇到低温,梅花的花期会延长,对于梅花来说是好事,对于赏梅者来说也是幸事,所以用“恰逢”更合适。[4分。其中观点1分,解释每点1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子说:“自见者不明。”意思是自我表现、自我显露是不明智的。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自见者”是否亦是“不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有一定的思辨性。作文材料由蕴含哲学道理、处世智慧的古代经典名句切入,引导学生汲取古人智慧,辩证思考,鼓励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本题注重思维考查、启智增慧,提高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勇于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同时,遵循了考教衔接、以考促教的命题思路,体现了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的命题方向,本作文题关联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的学习任务,呼应该单元的研习任务。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有这样的单元研习任务: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本作文题选取了该单元课文《〈老子〉四章》中的“自见者不明”这则名句入题考查。作文材料共三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作文材料第一句话客观陈述了古代先哲对“自见”的看法,材料第二句话是对“自见者不明”这句经典的解释,这句经典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作文材料提供此解释既可以帮助考生对这句话进行恰当、合理的理解,也起到为写作话题明确界定、关键词(概念)内涵清晰化、明示化的作用。第三句话是站在今天这个时代,引导学生思考自见者是否就是不明?本题立意写作的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选择认同古代先哲看法的角度写作,阐释论证这句经典蕴含的道理、修身的智慧;也可对这句经典进行辩证思考,围绕核心话题,从新的角度对“自见”深入辨析,展现个性化的思考。学生可探讨“自见”的弊端危害,倡导为人处世要谦逊低调;可思考当今时代在某些情境场合中“自见”的必要性,主张该“自见”时要“自见”。可围绕核心话题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谁“自见”?现实中哪些行为属于“自见”?为何会或为何要“自见”?“自见”的结果会怎样?“自见”有哪些利弊?不同目的、不同情境下的“自见”是否都可定性为“不明智”?如果“自见”有必要,那么在什么情形下要“自见”?何以“自见”?如何明智地“自见”?……无论选择哪个角度立意写作,学生都要立足材料提供的这句经典话语,围绕“自见”联系具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