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滕州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2、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其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使之与周围环境,力求达到自然的效果。A.持续性浑然一体过渡B.连续性浑然一体过度C.连续性融为一体过渡D.持续性融为一体过度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个阶段,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已从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B.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7亿,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这部电影震撼惊艳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C.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迅速发展,个人和群体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中国故事产生的重要土壤,也是促进散文发展的力量。D.天津市牵头开展京津冀“护城河一号”“护城河二号”区域联合治超专项行动,交通公安部门加大治超常态化路面执法力度,共出动执法人员10.5万人次。4、用下列诗句组合成一副规范的春联,最合适的一组是①竹映高墙似傍山②笙歌声拂长春地③每逢佳节倍思亲④星月光映不夜天⑤听烧爆竹童心在⑥鸟啼碧树闲临水⑦看换桃符老兴偏⑧愿得此身长报国A.①⑥ B.②④ C.⑤⑦ D.⑧③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从军行二首王昌龄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草枯萎,战马在原野上奔驰,轻快自如,战士们手拿装饰着兽角的弓箭,急速奔赴战场。B.第三句交代战场地点,龙城是行军的目的地,战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投入到战斗中。C.战士们听到四起的边声,顿生思乡之情;驻守南庭,时时刻刻沉浸在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中。D.孤蓬离根,寒雁高飞,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出战士们深入塞外,远离故土的孤寂、凄凉。2.本诗的五至八句是从哪些角度塑造将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1)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2)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5)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7)别裁为体亲风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8)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宪问》)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乐”的美必须是“和”的。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摘编自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D.“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忠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助》诗。59年过去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退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段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他曾回忆说:“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年1月11日)材料二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而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戴永久说。在别人眼中,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比如,他做得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据装置”。(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日)材料三“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国家早已提出或建设了自己的地球系统模拟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摘编自《他现在要干的事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科学大院”公众号2020年1月11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庆存院士出生贫寒,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攀登大气科学珠峰,今天虽然已硕果累累,但他仍在努力求索,攀登科学更高峰。B.在苏留学期间,曾庆存选择了国际气象学的难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一举成名。C.1970年,曾庆存开始从事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资料少、无经验的情况下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D.在曾庆存对河南农业道受天灾的回忆中,透露出一个科学家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而这种情怀与他幼时经历分不开。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952年在北大改换专业,1970年从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曾庆存以国家需求为重的拳拳爱国心。B.“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曾庆存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一事,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曾庆存的诗作,这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深远影响。3.曾庆存院士的科研经历,对于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有哪些启示?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号子冷江山1944连日来的阴雨,增加了排工们工作的难度。雷老三的左胯部肿得像个面包,只要身子稍稍转动,都会连着一股筋,从胯部一直疼到半边身子。他强忍着不让大家看出来。这次出排,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的生瓜蛋子。昨天下午阿四出的那事,他至今还心有余悸,若非自己拼了命去推开他,后果不堪设想,饶是如此,自已左胯还是挨了滚木重重一击。绵绵的冷雨像扯不断的布帘子漫天往下落,人们情绪消沉,有几个甚至流露出要开溜的意思。雷老三知道这次放排与以往都不一样,想到这里他就感觉像是压了千斤重担,一路上不断暗暗提醒自己,万万不可出任何差错!作为带队的排头,他更知道这个时候最不能倒的就是大家的信心,为此,他必须做点儿什么了。就在人们群集在山崖下躲雨时,外面山沟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这是他们熟悉的歌声,循着歌声,人们三三两两从山崖下走出来。雷老三赤着上身,古铜色的后背像一张弓紧紧绷着!他一边撬动杉木往下溜,一边扯着嗓子吼着放排号子。这号子像是有魔力,大伙儿都受了感染,陆陆续续加入进来,震天动地的歌声响彻山谷:秋浦河水清又清嘞放排人在山里行哦山里雨水如扯布嘞溜溜的杉木箭一样奔哦赶在天擦黑前,所有杉木条子都沿着山沟溜到了谷底,进了秋浦河湾子。在放排号子的感染下,长龙般的木排第四天就顺利到达了殷家汇。雷老三完成了那个秘密使命。1951小雷同志,工作多久了?老领导笑眯眯地看着雷家俊问。雷家俊还没想好怎么回答,老领导又接着说,我看了你的材料,你很了不起啊!当年借放排为掩护,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做出了很大贡献!雷家俊憨憨笑着,末了蹦出一句:都是首长指挥得好!老领导满意地连连点头,好好干,拿出当年的英雄劲头来,希望你在水利局局长这个新的岗位上再立新功!雷家俊“啪”地一个立正、敬礼:请首长放心,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两年后,在江村水库的工地上,红旗飘飘,上千人大会战。雷家俊挽着裤腿,赤脚站在工地最高的一处畔上,手里拿着大喇叭,正在作战前动员。他激情介绍了江村水库工程的重大意义,并安排了任务,突然举起右手高声喊道:伟大的人民群众万岁!伟大的江村水库万岁!上千人的吼声瞬间响彻工地的上空,在雷家俊听来,多么像当年的放排号子,那么整齐有力,那么激动人心!难以想象,在几年自然灾害的时间里,在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滨江地区在雷家俊的领导下,硬是指挥大团队作战,建设完成了皖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1957滨江人民广场,人群密密麻麻,广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将现场的气氛衬托得格外肃穆。当公开批斗大会开始后,人们又见到了那个曾经给这个城市带来希望和光荣的英雄,可如今他却站在被批斗席。雷家俊被五花大绑,脖子上还挂了一个“右派”的大木牌子。主持批斗的干部疾言厉色,一再咆哮:打倒雷家俊,打倒右派反动分子!一些人开始冲上台,对雷家俊拳打脚踢。雷家俊咬着牙,就像一座沉默的冰山,不做任何反抗。头被打破了,鲜血从头上一直流淌下来。倔强的他宁死也不认为自己有罪!血越流越多,疯狂的拳脚像雨点一样朝他身上袭来。渐渐地,他感觉面前有无数星星在闪耀,双眼一片模糊。就在这时,好几辆手扶拖拉机喷着滚滚浓烟,旋风般地开进了会场。从拖拉机上下来一群年近半百的农民。他们一个个阴着脸,愁容满面。当他们紧张拘谨地走到雷家俊面前,全场鸦雀无声。突然,领头的一个人,手举向天空猛地往下一挥,高声唱道:大赤岭喂——一直低着头的雷家俊突然抬起了头,两眼放出闪亮的光来。那些年近半百的农民突然之间,一个个也都像是打了鸡血,涨红了脸,从喉咙里蹦出滚雷般的吼声:大赤岭喂伐木忙嘞黑龙沟喂扎成排嘞过老鹰咀喂走银线滩嘞我们放排人喂天底下最勇敢的人嘞唱着唱着,雷家俊和那些扯着嗓子吼的农民们,一个个全都泪流满面。这些原始的粗犷的号子合成了一股凌厉的声浪,震撼全场,久久不绝。1979“那个时候,我脑子里没别的,只剩下大赤岭的莽莽林海和秋浦河上长龙般的木排了。”说起往事,已经是滨江市副市长的爷爷,两眼依旧闪着亮亮的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A.小说写连日阴雨天气,并将绵绵冷雨喻为扯不断的布帘子,既写出放排时的恶劣天气,交代人们丧失信心的原因,又为下文写雷家俊吼着放排号子溜排张本。B.雷家俊被批斗,一群年过半百的农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中用“阴着脸”“愁容满面”描写农民的神态,栩栩如生,表明农民对雷家俊的遭遇的痛心。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精心撷取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四个典型场景或事件,以蒙太奇的手法剪辑连接起来,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感强的英雄形象。D.小说不断变换叙述的人称,尤其是结尾以第二人称的角度,从雷家俊后人的视角观照雷家俊对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节的真实感更强,叙述也更有亲切的意味。2.小说中雷家俊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小说多次描写号子(或口号),每次描写号子(或口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瘦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日:“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嗇,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已,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盜/殆从者之虔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虔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子与中原常发生争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结合文中曾公亮为官从政以来的事迹,你认为这个评价公允吗?请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薨,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太妃死亡也可称“薨”。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王有德,科学治沙的探路人,四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有德说。②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科技兴油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1961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来到大庆,每一个油田技术开发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无禁区挑战极限。王启民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为祖国献石油,一生从不动摇。”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班会上的发言稿,表达你对“青春与价值”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D项,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2、C【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持续性:强调保持不变。连续性:强调不中断。语境是“园林中的地形”呈连续状态,因此选“连续性”,排除AD。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语境是排水、种植和周围环境互相融合,因此选择“融为一体”,排除B。过渡: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度:指超过限度。语境是“自然的效果”,不是超过限度,因此选择“过渡”。故选C。3、D【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A项,“‘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错误,成分残缺,可在句首加“历经”。B项,“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错误,句式杂糅,“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和“夺得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两种句式取其一。C项,“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错误,成分赘余,删去“由于”。故选D。【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4、C【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A项,不符合春联的仄起平收要求,该项错误;B项,内容是写元宵节,该项错误;C项,正确。D项“佳节”时间模糊,不能具体体现是春联,该项错误。故选C。【点睛】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5、1.C2.①从气势的角度,军队气势豪迈,充塞战场,表现了将士的勇猛;②从战事激烈程度的角度,战斗一直打到傍晚,异常激烈,可见将士的英勇;③从环境的角度,长风猛烈,金鼓作响,白露清冷,打湿铁衣,用恶劣的环境衬托战士们的顽强。【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时时刻刻沉浸在”分析错误,原句是“南庭时伫立”,应为战士驻守南庭,时而伫立着思念家乡。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试题,首先要对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手法有所积累,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答。本诗五至八句的意思是:战斗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荒原,太阳都快落山了,可是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长风猛烈,吹动金鼓,白露清冷,打湿了战士们的铁衣。“军气横大荒”是写战场气势的豪迈,表现了将士的勇猛;“战酣日将入”不仅写出了战事的激烈,而且强调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见将士的英勇;“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写环境之恶劣,用恶劣的环境衬托战士们的顽强。6、杳不知其所之也浔阳地僻无音乐扪参历井仰胁息萧关逢候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拄杖无时夜叩门转益多师为汝师勇者不必有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根据诗词的篇名和横线前后句的提示来默写。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默写时要注意一下易错字词:杳、浔、扪、萧、夭阏。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A2.B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己”的位置说法不当,原文的表述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即孔子是把爱人与爱己高度统一的,没有分高下。C项,表述太绝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的说法不当。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是客观存在,原文强调它们属于“乐”,“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仁”。D项,曲解文意,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达到“尽善”,只是“仁”完满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开始虽然提到“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没有展开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而只是从“善”的角度阐发儒家“仁”的精神。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选项“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8、1.B2.C3.①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哨”。他毅然选择国际气象界难题,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步。②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选择依据。曾庆存几次改变专业,都以国家需求为重,这使他在国家的发展强大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怀着深切关怀。③选择前沿性的项目,有前瞻性眼光。曾庆存推动建立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属于世界气象学前沿性项目,对于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而一举成名”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一举成名”于文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说法有误。材料二是为了突出曾庆存“壮心不己,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情怀;材料三除了表现“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外,还有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中人物事迹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找出文中记述人物科研经历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社会价值;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并概括作答。解答本题,首先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在选择研究领域上”的启示。然后整体阅读文章,找住文本中写曾庆存选择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材料一中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点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1970年,……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这些内容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依据。材料三中说“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这又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选前沿性的项目,有长远眼光。据此分点作答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9、1.D2.①不怕牺牲,坚强勇敢。为了救阿四,雷家俊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受伤后强忍着不让大伙看出来。②富有智慧,责任心强。他两次利用号子声鼓起人们的信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是智慧和责任的结晶。③忍辱负重,倔强不屈。面对人们的批斗,面对自己的冤情,面对拳打脚踢,他选择了隐忍,不向恶势力低头。3.①第一次,放排号子,通过震天动地的号子声,放排人重新鼓起了信心,顺利完成了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的任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②第二次,修水库动员会上的口号,通过像当年放排号子一样的口号呼喊,让修水库的人团结一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任务。丰富了人物形象。③第三次,批斗场上农民喊的号子,让雷家俊想到了当年放排时勇敢的激情岁月,更有信心度过屈辱的日子,等待平反昭雪。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选项,结尾虽然是从雷家俊孙辈的视角叙事,但对主人公的描写并非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雷家俊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要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就要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小说开头部分,叙述雷家俊救人一事,由此得出第①点。小说前面两个时段(1944和1951)叙述雷家俊完成两个艰难的任务,由此得出第②点。小说第三个时段1957),叙述了雷家俊遭遇挫折时的表现,由此得出第③点。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小说描写两次号子一次口号,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第一次写的是号子,任务碰到困难时,雷家俊想做点什么鼓励众人。重点在情感。第二次写的是口号,雷家俊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出色完成任务。重点在形象。第三次写的是号子,雷家俊陷入困境时,人们支持雷家俊。重点在主题。10、1.B2.C3.C4.(1)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2)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5.治理湖患,可以说是为民造福;夜不闭户,说明治盗有功;悉知典宪,是个人有才华有能力,知文法明典章;为偷银者力争,堪称老成治国,不滥杀;荐赵滋,说明慧眼识才;处理边害和接待辽使,看出外交胆识与才华。这些都能看出,曾公亮为官施政是可以做到救正补弊的。所以说。完全否定这个人,认为他不能救正补弊,是有失公允。当然,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情上曾公亮存有私心,一切听顺,毫无异议,说他不能纠正一些新法上的弊病是可以的。【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窜他境”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橐中物”是“亡”的宾语,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此禁物也”判断句式;“强”形容词作名词,翻译为强盗行为;“间”理解为区别。(2)“锡”通“赐”,“虔”忠诚;“而”表转折,却。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结合文中曾公亮为官从政以来的事迹”,结合题干要求,概括曾公亮从政以来的事迹,看是否有救正补弊的,若有,则说明苏轼的评价不公允,若没有,则评价是公允的。曾公亮治理湖患,可以说是为民造福;夜不闭户,说明治盗有功;悉知典宪,是个人有才华有能力,知文法明典章;为偷银者力争,堪称老成治国,不滥杀;荐赵滋,说明慧眼识才;处理边害和接待辽使,看出外交胆识与才华。这些都能看出,曾公亮为官施政是可以做到救正补弊的。所以说。完全否定这个人,认为他不能救正补弊,是有失公允。当然,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情上曾公亮存有私心,一切听顺,毫无异议,说他不能纠正一些新法上的弊病是可以的。【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11、1.A2.D3.D4.(1)时常派遣心腹左右侍从,遍访乡里人士,如有贫困者遇红白喜事不能维持生活的,就派人赈济抚恤他们。(2)每当大寒积雪,就派人运送木柴粮食供应,遇贫乏断炊的就发给他们。【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划线句的翻译是:天监初年,赐给萧伟宅第,萧伟又加以挖掘建筑、增种美好的树木,珍奇的花果,极尽雕饰华丽,经常和宾客在里面游乐,命令从事中郎萧子范为这写题记。梁世藩王住宅的豪华,没有超过萧伟的宅第。“嘉树”“珍果”共同作“增植”的宾语,后面不宜断开,排除CD;“为之”与“记”是状中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以儒家思想为主”错误,玄学是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说法错误。从文中“历访闾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的信息来看,是说萧伟遍访得知,派人帮助办理丧事,而不是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故选D。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左右:是指左右的侍从。历:周遍。吉凶:红白喜事。不举:这里指维持生活。赡恤:赈济抚恤。(2)每:每当。祁寒:严寒。樵:柴。随:这里是遇到。赋给:发给,给予。【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自幼清和机歙爱好学习,出仕为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担任雍州刺史,担心天下将动乱,请求迎接蕭伟和始兴王萧前来襄阳。不久听说他们已进入沔水,高祖欣喜地对佐吏说:“我没有后顾之忧了。”起义军队发动,南康王秉承制命,委任(萧伟)为冠军将军,留守代理雍州州府事务。起义军队出发后,州内的储备和兵士都空虚枯弱。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都占据郡城不接受命令,发兵将要袭击雍州,萧伟派遗兵士在始平郡等待装师仁等人,拦腰截击大败他们,州境内因此安定。天监元年,封萧伟为建安郡王,享二千食邑,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病重,萧伟和临川王萧宏侍候疾病,都衣不解带等到太妃逝世,哀伤消疫超过礼仪,水米多日不进口,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萧伟虽然奉行诏令,而消瘦得差不多承受不了丧事。十七年,高祖因建安土地贫瘠,改封萧伟为南平郡王,封邑户数照旧。五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诏令以礼服冠冕入殓,赐给棺材。萧伟年轻时爱好学习,笃实诚恳,通达宽容,接近贤才重用士人,经常好像做得不够似的。因此四方交游之士,当时著名人物,无不到他府中。天监初年,赐给萧伟宅第,萧伟又加以挖掘建筑、增种美好的树木,珍奇的花果,极尽雕饰华丽,经常和宾客在里面游乐,命令从事中郎萧子范为这写题记。梁世藩王住宅的豪华,没有超过萧伟的宅第。然而他性格多行恩惠,格外同情穷因贫乏的人。时常派遣心腹左右,遍访乡里人士,如有贫困者遇红白喜事不能维持生活的,就派人赈济抚恤他们。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前往吊唁,王曼颖的妻子儿子对着江革号哭倾诉。江革说:“建安王应当知道了这事,必定会为你们料理。”话没说完而萧伟的使者已经到来,帮助他们办理,丧事得以周全置办。每当大寒积雪,就派人运送木柴粮食供应,遇贫乏断炊的就发给他们。晚年信仰佛教义理,格外精通玄学,撰写《二旨义》,特别清新通达。又撰写《性情》《几神》等阐释其中的义理,僧完及周舍、般钧、陆僵都冇解说精到的名声,而不能难倒萧伟。12、珍惜•奋斗•精彩——我为青春而奋斗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珍惜•奋斗•精彩》。雨果有言“谁虚度年华谁的青春就要褪色”,告诉学子要珍惜时间;有语“要脚踏实地地奋斗和在打磨中成长”,告诉青年要积极奋斗。艰难人世,漫漫人生,青年学子只有让珍惜时间与积极奋斗齐飞,才会形成鸟的双翼实行自由地翱翔——实现人生的精彩!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言外之意是时光飞逝,韶光更短,如不珍惜就会两手空空,这是要我们要珍惜时间。惜时是让人时刻清醒并珍惜当下,明确功在当今和效率为先的神奇管钥。孔子曾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如人死灯灭一旦离去再也不复返,但“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翩翩少年转眼之间便是油腻中年顺二便是白头老翁,两手空空的惨状只会让自己“空悲切”。更何况身处价值多元和网络发达的社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幽暗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冷设备合同
- 合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 安全教育:异物不要入口鼻
- 广告工程合同书年
- 厕所承包合同协议书
- 初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 二零二五年度货车租车及驾驶员福利保障与培训服务协议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货物侧面保护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石材项目承包施工与成本控制合同协议书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粉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消防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 中药封包疗法操作规范
- 浙江产业带分布情况
- 道岔主要几何尺寸表
- 柳宗元毛笔楷书字帖
- 纤力玻璃钢管道厚度,重量一览表
- 新浪网删贴申请文档 (个人)
- 低温乙烯罐内罐预冷过程温度急降原因探讨
- 世界各国电压频率一览表(精编版)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监理细则(详解)最新(精华版)
- 一条小路通罗马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