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成了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在白居易看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绝对的,在诗的浪漫逻辑中,爱情是无条件的,甚至可以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这种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它不合客观的理性,却恰恰充分符合人的情感激动的特点,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③情感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而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④本来,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刘备的主要政治、军事敌手),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的生命。因为在这以前,他在诸葛亮面前签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是要掉脑袋的;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然而按关公的情感逻辑,曹操当年俘虏了他,不但不杀他,反而抬举他,还请傀儡皇帝汉献帝封他为“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确于他有厚恩。关公此人十分重视“有恩必报”的原则。曹操很懂得关公的这种感情用事的性格,就提起往事,要关公放自己过关以报当年的厚恩。关公按自己的情感逻辑思忖,感到自己的确还欠着曹操的一份恩情,只好今天放过曹操的残兵败将求得恩义的平衡了。⑤关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逻辑,只是不是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的理性,而是他独特的情感逻辑。这种逻辑明明是违反理性逻辑的,仍然要贯彻到底,哪怕个人、事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也要“恩怨分明”以求得“信义素著”之名。如果罗贯中的笔下,关公的“义”的逻辑遇到理性逻辑就不中用了,那么关公的性格就显得软弱而苍白了,关公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这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一贯到底。⑥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⑦然而让人物进入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情感逻辑,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生命的关键。有时,这种逻辑并非像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那样直接,而是相当曲折的。⑧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而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概念化的危险越大。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途径。1.对第①段加点词“歪曲”在文中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扭曲 B.变异 C.深刻化 D.个性化2.有人认为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关公的这种行为,有他独特的情感逻辑”,语言更为简洁。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3.以下艺术形象最符合本文作者“饱和度”判断的一项是(

)。A.《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B.《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C.《一碗阳春面》中的面馆老板夫妇D.《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4.运用本文“无理而妙”的理论分析以下纪念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节选自臧克家《有的人》)5.从论据运用的角度,评析本文论证的充分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材料二: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三: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成经形成。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D.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材料三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上又问道:“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十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注)①四民:即士、农、工、商。1.首句中的“年谷屡登”,意思是_____。2.冯道说“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这句中的“是”具体是指______。3.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话虽然粗俗浅白,却间接地道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B.话虽然粗鄙了些,但巧妙地描摹了农家的田园生活。C.话即便有些粗俗,却隐隐地传唱出农民真实的心声。D.话即便说得鄙陋,仍然道尽了农民田园耕种的辛劳。4.从文中看,“农于四民之为最为勤苦”,主要表现在________。5.联系文章,简要评述冯道的语言艺术。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曲江①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感慨作了铺垫。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掌上的心雷抒雁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8、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19年9月10日,20岁的阿里巴巴公布“新六脉神剑”,全面升级使命愿景价值观。“新六脉神剑”由六句阿里“土话”组成: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据悉,六句“土话”,59个字,历时14个月出炉,前后修改过20多稿。1999年,阿里巴巴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2004年,形成“六脉神剑”的文化和价值观。从六脉神剑到“新六脉神剑”,价值观始终是阿里最独特的底色。阿里巴巴公司的价值观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在阿里巴巴的“新六脉神剑”中至少选择两条,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答案示例:不能改。原句用“并不是……只是不是……而是”的句式,强调关公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情感逻辑。这种逻辑看似自相矛盾,却有其独特性,在辨析中说理,突显情感逻辑的本质特征。3.D4.答案示例:这句诗的“无理”体现在作者对“活着”与“死了”的判断不符合理性逻辑,“妙”在不符合理性逻辑的诗句在情感上极具感染力,绝对化的情感逻辑,表达了诗人对鲁迅精神的赞美之情。5.答案示例:本文先列举白居易《长恨歌》,论证情感逻辑具有绝对化的特征,再列举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论证情感逻辑自相矛盾的特征,例证典型而充分,而在论证自相矛盾的情感逻辑具有曲折性的特点时,缺少必要的论据支撑,是论证充分性上的不足。【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文章中的“歪曲”加了引号,是说明它有特殊含义,不是其本义,排除A;根据下句“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成了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的解说,可知“歪曲”的意思不是“深刻化”“个性化”,而是“变异”,排除CD。故选A。2.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明确观点和看法,然后分析原句的语言形式特点和表达的内容,再比较所给的句子,分析二者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即可。分析原句“关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逻辑,只是不是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的理性,而是他独特的情感逻辑”可知,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了“并不是……只是不是……而是”的句式,强调关公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情感逻辑,比较“关公的这种行为,有他独特的情感逻辑”的直接表达形式,在内容上更突显情感逻辑的本质特征,具有表达的独特性。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首先理解题干中“饱和度”的意思,结合原文“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可知,“饱和度”的意思是在作品中把一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一贯到底。本题中,蒋干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格斯拉兄弟和面馆老板夫妇都是平凡生活中普通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都没有产生一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所以不具有“饱和度”。排除ABC。D项,崔莺莺,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的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故选D。4.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本文“无理而妙”的理论,根据原文第2段,指的是“这种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它不合客观的理性,却恰恰充分符合人的情感激动的特点”。然后分析臧克家《有的人》中的诗句,指出哪些是“不合客观的理性”,哪些是“绝对化的情感逻辑”,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5.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从论据运用的角度,评析本文论证的充分性”,就是要求分析本文如何运用论据进行事例论证的。解答时分别找出论点和运用的论据,分析文章如何运用论据论证即可。本文主要论证了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情感逻辑具有绝对化的特征;情感逻辑自相矛盾的特征。并进行了举例论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见本文论证的充分性。【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2、1.C2.D3.B4.(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5.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B项,“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是“正在形成”;C项,“黄河文明”偷换概念,材料二中“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可见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先看材料二的内容。第1段总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第2段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第3段说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第4、5段说明黄河文明在当前的价值“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由此可见,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引证法,“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引用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有例证法,“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有对比论证,“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从语言使用来看,“5000年前”“近600年前”“公元前5世纪前后”等数据的使用,使语言严谨;“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等大量史实,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而个性化解读也不是随意解读,而是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再分析、再印证。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如“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题干要求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就是要针对以上作者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相当于给作者的观点找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对“黄河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对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穿插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可以论证“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能论证“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3、1.A2.C3.B4.B5.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项,“引发民众恐慌情绪”,疾病是对人类的影响,但“民众恐慌情绪”不属于“人类文明”。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因果倒置,依据“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可知,是欧洲向外的殖民扩展导致了疫病的全球传播,而并不是“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故选C。3.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B项,曲解文意,“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错误。依据“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并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作答。B项,说法绝对,“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错误。依据“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知,选项中缺少“一般而言”“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等条件。故选B。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可总结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依据“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据“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依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文本的标题出处。2.概括文本中心,理清文本之间的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4、1.年成好,连年丰收2.人于险境中常谨慎自勉因而安全;于坦途顺境时却疏忽大意而致危险3.A4.饥年命贱,丰年物贱,无论饥年还是丰年,农民都劳苦忧愁,担着无穷的心事5.示例1:冯道进言,曲折委婉,含蓄而富于深意。例如:当皇上与之谈及天下太平的现状时,他并未直接言明要“居安思危”的主张,而是先言自己过去在先帝时,奉命出使中山过程中,在险途与坦途的不同的驾马经历,进而指出:凡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大多如此。婉曲有致,却也击中要害。【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回答的关键是翻译,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把句中的文言实词翻译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年:每年;屡:多次;登:成熟,丰收。“年谷屡登”的意思是:年成好,连年丰收。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是”在文中指代前文的“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人于险境中常谨慎自勉因而安全;于坦途顺境时却疏忽大意而致危险。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回答的关键是翻译,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把句中的文言实词翻译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虽:虽然;鄙俚:质朴、粗俗;曲:委婉,这里是间接的意思。“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的意思是:话虽然粗俗浅白,却间接地道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故选A。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在筛选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概括。“农于四民之为最为勤苦”,主要表现在冯道回答皇帝问话时说的““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上。冯道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种庄稼的人遇上灾年就饿殍满道,遇上丰年又为粮食价格便宜而发愁,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有困苦,只有庄稼人是这样啊!”这句话可概括为:饥年命贱,丰年物贱,无论饥年还是丰年,农民都劳苦忧愁,担着无穷的心事。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概括出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特点一般包括豪放、婉约、明朗、含蓄、清新、质朴等,考生作答时需仔细阅读,认真体味。冯道的讽谏委婉含蓄(善于辞令)。当皇上与之谈及天下太平的现状时,他并未直接言明要“居安思危”的主张,而是用“奉使中山”的御马经历设喻说理(借事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形象生动,易为君主接受;援引前人的诗句直陈农民的勤苦,使自己的陈情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总之,既婉曲又深刻,体现了谏臣高超的说话艺术。【点睛】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译文:

后唐帝和冯道从容地聊起近年来五谷丰登,四方无事。冯道说:“我经常记起过去在先帝的幕府任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经过井陉险要的地方,我常担忧马被摔倒,非常小心谨慎地抓住缰绳,幸好没有失误。等到了平路时,放开缰绳让马自己去奔跑,不一会儿就跌倒了。凡是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和这差不多。”后唐帝深深感到他讲得很对。后唐帝又问冯道说:“今年虽然丰收了,百姓们的赡养是否充足?”冯道说:“种庄稼的人遇上灾年就饿殍满道,遇上丰年又为粮食价格便宜而发愁,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都有困苦,只有庄稼人是这样呵!我曾记得进士聂夷中的诗中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语言虽然粗俗,但全部说出了庄稼人的甘苦。农民是士、农、工、商四种人中最勤苦的,陛下不可不了解这些情况啊I”后唐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命令他身边的人把这首诗抄录下来,经常朗读背诵它。5、1.D2.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的“苑边高冢”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说法不当,根据注释可知,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知各种技法,能加以辨析并分析其作用。诗歌手法一般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手法类,要能予以细化,如表达方式类主要是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同时熟知此类题的答题思路:点明手法,对其运用情况加以说明,分析其作用(一般为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诗歌写景手法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远近高低内外形声色(嗅触),动静抑扬虚实点和面”;其它描写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细描等;景情关系,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哀情、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尽显含蓄之美。首联中“一片花飞减却春”,“一片花飞”代表春逝,写景上以小见大,而颈联中“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中,曾经热闹的“江上小堂”已然冷清到翡翠鸟在梁上筑巢,而曾经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已经进了坟墓,如今连坟墓也已经破败,墓边的石麒麟也都倾倒了。词句对历史不着一字,却写尽了历史兴废,尽显含蓄之美。而在抒情方面,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但联系作者写作本诗时的情况,当时作者作为左拾遗,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所以,作者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6、(1)摄乎大国之间(2)疾痛惨怛(3)慨当以慷(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楼船夜雪瓜洲渡(6)赢得仓皇北顾【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摄”“怛”“慷”“溺”“洲”“仓皇”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①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心灵的珍爱、赞美和自信。②色调对比鲜明,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理视觉刺激。③反复咏叹草莓红润可爱,强化了意象的生动性、可感性,产生一唱三叹、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④诗句错落有致,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包括鉴赏诗歌的技巧、语言、构思等方面。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语言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掌上的心》是近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比喻完成思想和情感的表述,从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健康心灵的珍爱、赞美和自信。心——红红的草莓;掌——厚厚的绿叶。草莓甜美多汁,具有清新而纯正的天然本色;叶不但绿而且是“厚厚”的,显然温馨而柔软。这是一组巧妙而妥帖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成功的艺术基石。以绿衬红,对比色调的鲜艳明丽给予读者心理视觉的强刺激。心用“草莓”明喻以避免诗的晦涩难懂;“恶鸟”暗喻恶人,又使诗含蓄蕴藉。“草莓”系特指,因为这是全诗的“核心”;“恶鸟”则系泛指,将一切邪恶之徒概括言之。明暗相间,广狭互补,显得既明快简洁又耐人咀嚼。“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艺之精髓。诗分二节,每节的首三句几乎相同。诗人之所以回环往复地咏叹心——“草莓”之红润可爱,是因为这样既强化了意象的可视、可感之生动性,又突出了心被啄之后的痛惜,具有一唱三叹、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点睛】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8、(1)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各自的门户。“惊蛰”来了,万物复苏。青草破土而出,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田野里,十几只无规则疾飞鸣叫的小鸟,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云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2)我支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安装监控系统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督促措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益的。诚然,没有人喜欢一直生活在监控之下,但是从课堂的意义来看,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园地,是莘莘学子勇攀知识高峰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的学习才是正途。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若是我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就算按照监控系统也不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3)也许您只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不知名的陌生人,但是您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让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渺小。也许您的身份是卑微的,但您的行为却是高尚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冷漠。不知名的车夫,请接受我的敬意!【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回顾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再加以描述。如“惊蛰”,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你听到雷声了吗?蛰伏在土壤中小动物们醒了吗?如“春分”,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注意到昼夜差不多平分了,开花的植物越来越多了?如“清明”,可以思考如下问题: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桃李梅杏你是否还傻傻分不清?如“谷雨”,雨水增多了,谷类长势甚好,又有一些植物开始开花了。如“立夏”,吃了椿芽,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虫子也多了起来。知道了这些,然后进行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然后分析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是什么,支持者的理由是什么,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即可进行写作。从材料来看,事件是“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的作用是“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督促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好的,所以支持者可以从这种做法的目的、学生的责任以及课堂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分析,如反对可以从这种做法侵犯学生的隐私方面分析。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表明观点,然后陈述理由。(3)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然后回顾这些文章,找出文中谁对谁有“悔恨之情”,“悔恨”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安装要求进行写作即可。如《呐喊》中的《一件小事》,文中主要塑造两个人物形象,“我”和“车夫”,人力车夫撞到人但并没有其他人看见,他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我”一开始对“车夫”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老妇人并没有受伤,便对车夫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还怪车夫多事,后来“我”认识到了自己思想的武断,掏出一大把铜元给车夫。从中可以看出,“我”一开始的做法和想法是错误的,最后想要用钱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显然也是错误的,所以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表达对车夫的悔恨之情。9、范文:战胜自我,超越极限一位学者曾这样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就像阿里巴巴的“新六脉神剑”中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和“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一样,改变自己,创造变化,不满足现状,不自我设限,打破“不可能”的边界。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战胜自我,超越极限,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伟大着作《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曾饱受牢狱之灾,但他立志要“通古仿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达成心愿,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例子无一不说明了坚定的信念对成功的重要。外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凭着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资本论》一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战胜自我,超越极限,还要有过人的勇气。从动物界来看,见过蝉蜕壳的人都知道,要破茧新生,关键在于震裂蝉壳时使出了多大的力气,倘若力气不够或半途而废,蝉最终会窒息而死。动物界沿尚且有这样的规律,何况于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时,正值教皇统治无比黑暗的时候,他不畏惧教皇势力对他的残酷打击,坚持扞卫自己的观点,为人类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战胜自我,超越极限,还要有足够的智慧。要取得成功,一味只知蛮干的莽夫显然是不行的,他们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