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免疫学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myx939@.cn
电话:
解博红5-补体--第5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5-补体--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与补体系统组成掌握C3转化酶及C5转化酶的组成和表达式掌握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掌握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系统的命名与补体系统的调节了解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本章要点5-补体--第一节概述5-补体--补体的发现JulesBode(1870-1961)通过血清溶菌实验发现了补体5-补体--血清溶菌实验发现补体霍乱弧菌患者血清细菌溶解患者血清56℃,30min
细菌不溶解细菌溶解正常血清无抗菌抗体抗体失活?什么成份溶菌?×补体5-补体--补体的概念
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称为补体(complement,C);
补体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5-补体--
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5-补体--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5-补体--补体系统的组成
30余种成份1.补体的固有成分: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q、C1r、C1s、C4、C2;MBL、MASP;B因子、D因子;C3、C5、C6、C7、C8、C9
5-补体--2.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5-补体--3.补体受体
(completmentreceptor,CR)
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CR5、C3aR、C4aR、C5aR、C1qR等。5-补体--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1.补体蛋白均为糖蛋白,多属β球蛋白;
2.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加,仅在某些疾病时有所变动;
3.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D因子最少;
4.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5.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5-补体--二、补体系统的命名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
C1(q、r、s)、C2、……C9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B、D、P、H因子、MBL、MASP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
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5-补体--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C3a、C3b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C4b2b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
表示。
iC3b5-补体--三、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由巨噬细胞等合成;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可刺激补体基因转录和表达;在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血清补体水平升高。5-补体--第二节补体激活5-补体--
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反应表面上,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5-补体--补体活化的“级联反应”特征
级联反应是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又分级的激活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生化级联反应
I
IaIb
IIIIbIIa
IIIIIIaIIIb发挥生物学效应5-补体--补体系统的激活—三条途径
1.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
2.MBL途径(MBLpathway)由MBL结合细菌启动激活3.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5-补体--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用的过程中,最先出现或发挥作用的依次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
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攻膜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5-补体--活化
效应经典MBL旁路C3转化酶,C5转化酶(MACs等)末端通路补体活化的阶段激活识别5-补体--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5-补体--(一)参与的补体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C2血浆浓度很低,为补体活化级联酶促反应的限速步骤C3血浆浓度最高,是三条激活途径中的共同组分5-补体--(二)激活物与激活条件1.激活物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C1与IC中Ab分子的Fc段结合是经典途径的始动环节。5-补体--
①C1仅与IgM的CH3或某些IgG亚类的CH2结合才能活化
②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Fc段结合
③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2.激活条件:5-补体--Fab段Fc段暴露的C1q结合位点IgG分子结合抗原前后的构象变化C1q结合位点被屏障结合抗原之前结合抗原之后CH1CH2IgMCH3区,IgGCH2区TY5-补体--(三)识别阶段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5-补体--C1分子的结构C1q1个C1r2个C1s2个C1qC1sC1r柄头C1qr2s25-补体--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5-补体--IgG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个C1q分子如果同时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1
抗原
抗原<40nm5-补体--C1q与IgM的结合因IgG为单体,IgM为5聚体,IgM活化补体能力>IgGIgM5-补体--
识别阶段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活化5-补体--(四)活化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此即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5-补体--5-补体--(五)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这是补体级联反应中最后一个酶促步骤C5b-9:膜攻击复合物(MAC)5-补体--1.MAC的成分及其组装
MAC由C5b~9构成。C5转化酶裂解C5为C5a、C5b,C5b依次与C6、C7、C8结合,并附着于细胞膜表面。
C5b~8复合物与
12~16个C9分子聚合形成MAC,C9多聚体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10nm的小孔。5-补体--C4b2a3b(C5转化酶)
C5
C5b+C6+
C7
C5b67+C8
C5b678+C9
C5b6789n(膜攻击复合体)
细胞裂解膜攻击复合体形成C5a5-补体--2.MAC的效应机制
MAC在胞膜上形成的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及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而大分子难以从胞浆逸出。水、离子内流,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溶解。5-补体--5-补体--5-补体--Antibody+complement-mediateddamagetoE.coliHealthyE.coliElectronmicrographsoftheeffectofantibodiesandcomplementuponbacteria5-补体--补体杀伤寄生虫MACs的效应5-补体--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MBL途径与经典途径的过程基本类似,但其激活起始于 MBL与病原微生物的结合。5-补体--(一)激活物与参与成分1.激活物:
病原微生物表面的重复糖结构(如甘露糖、岩藻糖及N-乙酰葡糖胺等)与MBL结合2.参与成分:MBL(mannose-bindinglectin),MASP-1(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1)MASP-2、C4、C2、C3、C5~C9
5-补体--(二)MBL结构及其特点MBL(mannose-bindinglectin)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是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MBL与C1q分子无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但结构类似5-补体--MBL复合体结构
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是一种肝脏分泌的急性期蛋白,广泛存在于肝脏及血液中。
MBL通过专一与糖类结合,促发补体活化,在天然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MBL5-补体--MBL可专一与细菌表面多糖结合MBL甘露糖5-补体--(三)MBL的激活MBL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构象发生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MASP2可水解C4、C2,形成C3转化酶(MASP1可水解C3),再依次激活补体的其他成分,后续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5-补体--5-补体--补体活化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2aC2aMASPC4b2a——C3转化酶5-补体--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途径,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又称第二途径。5-补体--(一)激活物与参与成分1.激活物:主要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和其他多糖,以及凝聚的IgA和IgG4等(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面)。2.参与成份:C3、B因子、D因子、P因子5-补体--(二)活化过程C3是启动旁路途径并参与其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C3+H2O
C3(H2O)+B因子C3(H2O)Bb,此即旁路途径起始C3转化酶,极不稳定易被H因子I因子灭活,但仍足以活化若干C3生成C3bD因子5-补体--自发产生的C3b很快被降解
C3bC3bIIC3dgC3dgC3cC3c5-补体--C3b与B因子结合;结合状态的B因子被D因子裂解形成C3bBb,即为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备解素(P因子)可与之结合并使之稳定旁路途径C3转化酶水解C3生成C3a、C3b,C3b沉积于颗粒表面并与C3bBb结合形成C3bBb3b,即为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能裂解C55-补体--C3b细菌表面C3b沉积在细菌表面C3C3abC5bC5aBDbP如果不被降解……P因子稳定C3bBbC3转化酶形成C3bBbC5转化酶形成C3bnBbC5b启动MAC的组装,导致细菌裂解5-补体--C3bC3C3与C3b正反馈环路D因子
C3bBbB因子C3bB
形成正反馈,放大补体活化强度5-补体--5-补体--(三)旁路途径激活特点1.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
C3b若沉积于自身细胞表面,可被调节蛋白迅速灭活,终止级联反应;反之,C3b若与缺乏调节蛋白的微生物表面结合,就可与B因子形成稳定的C3bB,进而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bBb。5-补体--2.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C3bBb可以催化产生更多C3b分子,后者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形成更多C3bBb,构成了旁路途径的反馈放大机制。5-补体--四、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
补体的激活过程依据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用的过程中,最先出现或发挥作用的依次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5-补体--5-补体--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激活物IC细菌脂多糖、凝集IgG4,IgAMBL与病原体结合C3转化酶C4b2aC3bBb同经典途径C5转化酶C4b2a3bC3bBb3b同经典途径是否需抗体是否否生理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特点5-补体--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5-补体--各种激活物启动补体系统进行级联反应,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会导致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形成MAC,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或产生过多的炎症介质。其调节主要包括补体自身的调节和调节因子的作用5-补体--补体的自身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生成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未结合的C4b、C3b易被水解失活;与机体细胞膜结合的C4b、C3b易衰变;与病原体结合的C4b、C3b稳定5-补体--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体内补体调节因子可与不同补体成分相互作用,使补体的激活与抑制处于精细的平衡状态5-补体--一、调控经典途径C3(和C5)转化酶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血浆糖蛋白,抑制C1r/C1s和MASP活性,使之不能裂解C4和C2,从而阻断C4b2a的形成2.补体受体1(CR1)(CD35)
广泛表达在红细胞及有核细胞表面,可识别C3b和C4b,与C4b结合后可阻断C4与C2的结合,抑制C4b2a形成;也可促进I因子对C4b的灭活5-补体--3.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为血浆蛋白,与C2竞争性结合C4b从而阻断C4b2a的组装或使C4b2a灭活,也可促进I因子对C4b的裂解4.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CD55)
表达于所有外周血细胞、内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膜蛋白,可抑制C4b2a形成,分解已在细胞膜表面形成的C4b2a,或促进Bb与C3b解离
5-补体--5.
膜辅助蛋白(membranecofactorprotein,MCP)(CD66)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6.I因子为血浆蛋白,可在其他因子辅助下将C4b裂解为C4c和C4d,从而抑制C4b2a的活性或阻断C4b2a的形成5-补体--二、调控旁路途径C3(和C5)转化酶多种调节蛋白均可调控旁路途径中C3转化酶(C3bBb)和C5转化酶(C3bBb3b)的形成,或抑制已经形成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活性。
I因子、H因子、MCP等P因子可与C3bBb牢固结合形成稳定的C3bBbP,从而加强C3bBb裂解C3的作用5-补体--三、针对攻膜复合物的调节1.CD59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embraneinhibtorofreactivelysis,MIRL)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可阻止MAC组装,限制其对自身或同种细胞的溶破作用5-补体--2.C8结合蛋白(C8bindingprotein,C8bp)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和血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能抑制MAC组装及其对靶细胞的溶破作用3.S蛋白(Sprotein,SP)(玻璃连接蛋白)
为血浆蛋白,阻碍C5b67复合物与靶细胞膜结合从而抑制MAC的形成4.群集素为血浆蛋白,可抑制MAC组装,且促进MAC从细胞膜解离为可溶性的MAC,从而丧失溶细胞作用5-补体--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5-补体--一、补体的功能
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效应;
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5-补体--(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补体系统活化
膜攻击复合物
溶解靶细胞(如:奈氏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包膜病毒)5-补体--(二)调理作用
调理吞噬(C3b、C4b、iC3b),可能是机体抵抗全身性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5-补体--巨噬细胞5-补体--(三)免疫粘附(清除免疫复合物)Ag-Ab复合物(可溶性)
C3b或C4b与IC结合
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1粘附
吞噬清除抑制IC的形成并促进其溶解参与清除循环IC5-补体--(四)参与炎症反应过敏毒素(C3a、C5a):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趋化作用(C5a):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等5-补体--5-补体--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补体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桥梁,其出现远早于特异性免疫。补体中的经典途径将非特异的补体与特异的适应性免疫联系在一起,成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机制。5-补体--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小班2024年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 行政科的工作计划
- 一:某年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
- icu院感工作计划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个人总结范文
- 学年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工作计划
- 汽车配件经理工作总结4s店配件工作计划
- 咖啡店经验计划
- 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计划范文
- 《囚歌》教学课件
- 营养快餐计划书
-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植物的生长》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解读
- 汽轮机本体检修三措两案
- 索道应急救援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普洱茶与黑茶
- 译林版小学六年级Unit7单元测试卷
- 合规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