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3章_第1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3章_第2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3章_第3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3章_第4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身财产安全

第一节人身安全第二节财产安全第三节出行安全第四节正当防卫

人身安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参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首要条件,是每一个自然人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要求。与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是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害。一定的财产或者说一定的经费和物质资料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人身安全,是指大学生作为自然人,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生命、健康、行动等不受伤害,没有危险和威胁;与人身安全紧密联系的个人合法财物不受侵害则是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物质保证。当今,高校的社会化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延伸到校园当中,再加上大学生生活空间和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展,多种情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的因素也随之增多,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和案件、侵财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事故、案件发生后,必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造成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影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校园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作为高校的主体,大学生如何保证自身人身安全、加强个人财产安全也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生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各种人身伤害、财物受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本章将结合案例,对高校经常和可能发生的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事故、案件的主要类型、特点、应对方法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阐述。第一节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身安全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行动自由、住宅、人格、名誉等安全;狭义的人身安全仅指《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中人身安全的本义,是指作为自然人的身体本身的安全。因为各种因素对自然人的身体本身造成的伤害即为人身伤害,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行动受到伤害或威胁,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一、大学生人身伤害

(一)大学生人身伤害的概念

大学生人身伤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身伤害是指因一切事故、案件造成的大学生人身伤害。狭义的大学生人身伤害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场所、设施内发生的事故和案件对在校大学生造成的人身损害后果。

(二)大学生人身伤害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大学生人身伤害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造成损害的原因,人身伤害可分为四个类型:

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身伤害,如火山喷发、台风(飓风)、地震、森林火灾、水灾、雷击、海啸、疫情等对人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及其后果往往无法提前预计,因此又称为不可抗力造成的伤害。

②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主要有运动损伤、溺水、烧(烫)伤、化学物质灼伤、触电、爆炸、交通事故、群体性活动等。这种伤害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外界因素,又有责任事故,同时还可能存在受害人自身的因素,需要具体分析。③人为因素对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如打架斗殴、食物中毒、疾病传染等。

④因不法侵害造成的人身伤害后果,如伤害、劫持、抢劫、滋扰、传销、性侵害等。

(2)按照造成大学生人身伤害的不同责任主体,大学生人身伤害可以分为学校责任、大学生自身责任、其他人员责任以及混合责任。

(3)按照伤害发生的不同场所,大学生人身伤害可以分为群体性活动、体育运动以及实验实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身伤害。当然,从大学生人身伤害本身来说,不同的分类方式仅仅是因为研究分析的角度不同,分类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做好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管理,使广大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安全意识,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身伤害的发生。

除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身伤害可能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影响不具有普遍性外,目前高校最常见、或者说最有可能出现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主要有意外事故(含交通事故)、人为原因(包括打击斗殴、非法侵害等)两大类情况,本节选取几种常见的非自然因素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进行分析。二、科学合理锻炼,避免运动伤害

体育运动安全是指大学生在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在体育活动中造成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育场馆和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体育运动中造成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一般情况下会造成大学生身体受到损伤,严重的则会危及生命安全,例如运动中的猝死、溺水死亡等。

(一)体育运动中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学校因素

(1)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个别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只注重体育教学或成绩要求,忽视安全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发伤害事故。

(2)体育场馆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个别高校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不到位、维修不及时,从而发生因体育设施故障或损坏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的情况。

(3)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体育老师因为自身工作责任心不强,上课积极性差,未尽到安全保护和帮助的义务,对个别学生的违规和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也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2.大学生自身因素

(1)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运动科学性。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思想上麻痹大意,准备活动不充分,没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还有部分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运动常识与技巧,从而引发伤害事故。

(2)身体因素。有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了解,没有发现自身隐藏的一些疾病,往往因高强度的运动而诱发各种疾病导致伤害;也有的大学生明知自身存在不适宜进行大运动量的疾病而不予以注意,导致悲剧发生。

3)组织纪律观念差。有的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缺乏组织观念,不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这也是引发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运动中人身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

体育运动中的人身伤害按照不同的后果可分为体表伤害(如运动导致的扭伤、挫伤、骨折等外部伤害)、内脏伤害(如运动引发的其他身体疾病)及死亡(如溺水死亡、严重损伤导致死亡、激烈运动诱发急性猝死等)。一般的运动损伤虽说也会给身体造成伤害,但经过治疗都能够恢复,严重的损伤或因为运动而诱发的疾病,则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案例3-1】2008年4月2日晚,西安某高校大学生刘某某晚饭后到学校运动场跑步,跑步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周围同学急忙联系校医院医生到场检查,医生到场检查后确认刘某某已经死亡。后经鉴定,刘某某因剧烈运动导致心脏病复发而死亡。

分析:此意外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经调查,刘某某入学前就患有心脏病,但其在日常运动中、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时没有采取应有的防范和保护措施,过量运动导致疾病复发。

【案例3-2】2009年6月15日,西安某高校一年级大学生韩某参加学校游泳课考试,在考试结束老师和同学们相继返回更衣室时,韩某未向其他同学和老师打招呼,又独自回到泳池边,跳入池中游泳,结果导致溺水,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析:此事故中,韩某在考试结束后本应按照要求离开泳池返回更衣室,但他却擅自到游泳池边再次入池游泳,不仅违反管理规定,也不符合运动科学,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体育运动中人身伤害事故的防范

1.学校方面

(1)完善体育场馆及设施安全。高等学校有义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因此要高度重视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的安全,要明确和强化管理责任,安排专人做好场地和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防止因体育场馆及设施损坏而导致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2)加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要通过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需的、安全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3)教师要落实安全教育责任。作为教师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做好教学前的隐患排查和消除工作,同时要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季节、环境等因素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实施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大学生人身安全。

2.大学生自身

(1)增强体育运动安全意识,科学运动。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运动安全防范意识,要对体育运动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要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保护技能,做到体育运动科学而合理,确保自身安全。

(2)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在体育运动中,要严格服从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安排和指导,认真听取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保证自身安全。在自己或同学受伤时,要及时报告老师,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把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要清楚自身实际状况,对于不适宜参加的体育运动或不适宜进行的大运动量活动及时向老师提出。对于自身已知的疾病,要咨询医生不适合参加的运动类型,避免发生意外。

(4)陌生环境需谨慎。在陌生环境或不熟悉的环境进行体育活动时,要提前了解运动场所和设施的安全性。例如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避免因不熟悉环境发生意外。三、及时化解矛盾,避免打架斗殴

矛盾纠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同样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矛盾纠纷。学习如何面对矛盾纠纷以及产生矛盾纠纷后如何化解和处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中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是因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由细微小事引发,如参加活动中的拥挤、运动场上的争执磕碰、自习室的抢占座位等。二是由日常琐事引发,如某某同学的不良生活习惯,班干部处理某事“不公”,宿管员工作方法不当或工作态度不好等,都是矛盾纠纷的根源。

三是由人际交往引发,大多数表现在男女交往中。因为“三角恋”、失恋、单相思、一方花心或不负责任、感情危机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纠纷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四是由心理因素引发,如因人格受损、心态异常、观点分歧、产生误解等所导致。

五是由利益问题引发,如个人名利之争。奖、助学金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方式方法不够妥当或标准不统一、不一致,是目前引起这类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六是把网络中的争执带到现实社会中,如把对网络问题的看法不一致、网络游戏中的纷争等虚拟世界的争吵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纠纷。

七是因为处理不及时或方式方法不恰当,使单个矛盾纠纷变成多个矛盾纠纷。比如由情感纠纷引发人格纠纷和利益纠纷,由生活纠纷引起情感纠纷和人格纠纷,由心态纠纷引起误解纠纷和情感纠纷,等等。(二)大学生矛盾纠纷的演化

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在所难免,让矛盾纠纷演化加剧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发生在大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有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演变为打架斗殴,甚至是恶性案件。这个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1.自制力弱,加深矛盾

大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一般都有其发展过程,平时基本上坚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顾自己,不妨碍他人”的做人原则,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只要过得去,即使心里感觉不舒服也不会表露出来。但是,当代大学生自信、独立、早熟,受实用主义影响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抵抗挫折能力不足,其自尊心和好胜心常常使矛盾“白热化”。这个过程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从认识分歧到当面舌战。大学生之间,彼此因观点不同、看法不一,双方都想说服对方,不料越辩越复杂,话越说越重,分歧越争越大,以致认识上的问题变成了人格尊严问题。

二是从内心不满到公开报复。一些重大的矛盾纠纷事件总是从内心的不满开始,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实施报复。

三是从长期忍耐到一时发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明确“冲动是魔鬼”的道理,遇见不平事首先是忍,但当忍无可忍时也会爆发出来。四是从采取暗斗到实施明争。大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后,一般都采取暗斗的方式,避免公开冲突,而到实施明争时则是矛盾开始激化了。

五是从顾及脸面到撕破脸皮。大学生自尊心强,把面子看得很重,为了顾及面子能忍则忍,息事宁人为上,但当对方“欺人太甚”,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利益,也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不得不撕破脸皮与其抗争。

2.心理失衡,激化矛盾

大学生的矛盾纠纷多以发生口角居多,但当心理失常时一部分会演变为斗殴或其他暴力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从言语中伤到肢体冲突。用语言伤害对方、恶语相向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当言语伤害愈来愈深时就可能发生肢体冲突。

二是从心理失常到行为失控。有的大学生一旦与同学产生矛盾,就会引起心理反应,尤其是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将问题越想越偏、越看越重,进而失去理智,表现出过激的行为。三是从有所顾忌到不计后果。大学生在思考如何处理矛盾纠纷的时候没有不考虑后果的,怕受处分是他们共同的心理。但是,大学生毕竟还是涉世不深的青年,缺乏稳重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随着事态的发展、矛盾的激化,他们常常按捺不住,将先前的顾忌置于脑后。

四是从为出口恶气到酿成恶果。大学生矛盾激化常常是因一方感到吃了亏而纠缠不休,有的为了扯平,有的却是为了出一口恶气而实施报复,以至酿成害人害己的恶果。

五是从一时解恨到遗憾终身。个别大学生在矛盾纠纷中逐渐丧失理智,为了一时间的解恨,不顾后果,酿成大错。

3.重情讲义,扩大事态

发生在个别大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有时候会演变成群体事件。这一变化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首先,大学生比较看重“缘”。除了兴趣投缘外,地缘、学缘、情缘是他们形成和维系非正式群体的基础和纽带。其次,大学生很看重“情义”。“三缘”带来的结果都是“情义”。为他人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维护本群体的名声和利益,为显示群体的团结等,都是大学生中由个体纠纷演变成群体事件的心理原因。

(三)矛盾纠纷引发打架斗殴的危害

因为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琐事造成的矛盾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是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符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其危害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损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打架斗殴不仅损害自己的人格,而且还会玷污大学生这一光荣称号。尽管打架斗殴的只是个别人,但如果是涉及人数较多、涉及多所学校的群体性斗殴,则受到损害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和学校的声誉。

2.妨碍内部团结

打架斗殴,不仅会伤害感情、削弱友谊、瓦解集体,而且还有可能养成逞强好斗的不良习惯,成为破坏团结的蛀虫,毁坏大学生成才的优良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酿成伤害、杀人,甚至是其他严重的刑事案件

就矛盾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言,大多数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处理不好就难以收拾,酿成伤害、甚至是杀人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不仅给自己、他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也同时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许多刑事、治安案件都源自打架斗殴,因此也有了“打架斗殴是刑事案件的温床”的说法,大学生应当引以为戒。

【案例3-3】2011年9月5日晚,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杨某在学校教学楼上自习时,另一学院学生赵某、许某来到该教室自习,并称杨某所坐的位子是他们提前占的,双方为此发生口角争吵起来,继而发生厮打。随后,双方离开教室下楼,各自打电话叫来同学帮忙,双方十余人在楼下大打出手,导致两个学院三名同学不同程度受伤。

分析:双方本是到教室学习,却因为谁先占了座位而发生争执厮打,如果双方都能退一步或忍让一下,矛盾也就解决了,然而“不服输”的精神却让双方都约来了各自集体的“哥们”,演变成一场群体性斗殴。

【案例3-4】2011年6月29日晚,因与本学校另一学院两名同学在上学期间发生纠纷,对老师的处理一直不满,将责任归结于对方,西安某大学毕业生赵某纠集本班同学十余人前往校内学生公寓楼5号211宿舍找赵某某、万某等二人,想在离校前报复一下赵某某、万某。因赵某某未在宿舍,于是赵某等人殴打了万某,随后“还不解气”,将赵某某放在宿舍内价值万余元的乐器损坏。事情的结果以赵某负担万某医疗费用、赔偿赵某某损失共计1万余元而结束。

分析:即将走向社会的赵某本应给学弟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和美好回忆,然而他却斤斤计较之前的纠纷,本想趁着离校前“最后一击”便溜之大吉,最终的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案例3-5】2013年5月的一天中午,某大学两名大学生张某、王某手持双节棍、握力器在学校操场上对峙,准备进行一场决斗,后被赶到现场的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制止,防止了一起恶性案件的发生。经了解,二人都喜欢玩同一款网络游戏并通过网络“结识”,因王某在游戏中总是败给张某,经常遭到张某在网上的“羞辱谩骂”,从而结怨。后来二人了解到竟然同处一校,于是王某挑衅张某,称“你游戏打得好,现实中又能怎样?不服打一架,看看谁厉害?”于是二人将网络中的“战争”约到了现实生活中,准备上演一场现实版的战斗。

分析:本是虚拟世界中的纷争,其成败都不能给学习和成长带来任何益处,但二人却非常看重,极其投入,不仅要在网络游戏中一决雌雄,还试图把“英雄情结”演绎到现实中,险些酿成大祸。

【案例3-6】2004年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于3天之内,在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用事先购买的铁锤先后4次分别将其同班同学唐某某、邵某某、杨某某和龚某杀害,并将尸体包裹后藏匿在宿舍柜子内,然后潜逃。2004年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2004年4月22日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分析:马加爵落网后供述的犯罪起因,就是因为在和同学打牌中发生争执,邵某某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并称“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某过生日都不请你……”,而马加爵自认为与邵某某是最好的朋友,其言语深深地伤害了马加爵,因此动了杀机。这件轰动全国的案件不是简单的打架斗殴案件,放在这里分析,只是想说明,有时候同学、朋友之间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酿成祸端。

近几年,大学校园中因同窗之间长期积怨或突发矛盾纠纷引发的恶性案件,如投毒、故意伤害,甚至是杀人案件屡屡见诸媒体,往往是一个案件,造成两个甚至是更多家庭的悲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矛盾纠纷演变为刑事案件有一个过程,有时候可能是瞬间,有时候则可能是长期沉积演化的结果,因此,妥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四)妥善处理纠纷,防止引发打架斗殴

矛盾纠纷是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大学生应该正确面对、正确处理、妥善化解,认识到纠结于矛盾纠纷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当生活、学习中与他人发生摩擦、预感到可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学生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冷静克制,切莫莽撞

无论争执因哪一方引起,都要保持态度冷静,切不可情绪激动,这就要求我们讲大度,虚怀若谷。对于那些可能发生摩擦的小事,要宽容,一笑了之。

2.诚实谦虚,不卑不亢

在与同学以及其他人相处中,诚实、谦虚是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基础,也是消除纠纷的灵丹妙药。诚实、谦虚并不是什么懦弱、妥协,恰恰相反,它是你强大和品德高尚的表现,要知道,“每一次的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加强大”。

3.言语平和,忌爆粗口

实践证明,大学生中的纠纷多数由口角引起,而口角的发生都是恶语伤人的必然结果。俗话说:“祸患多出于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语言与纠纷的辩证关系。要充分利用雅致的谈吐化解摩擦和不同意见,尤其要注意不说脏话、粗话,有时候,往往一句粗话就可能引发事端。除了妥善处理和化解即将爆发的斗殴外,在遇到打架斗殴时,大学生也应该表现出高素质的行为规范,防止事态的扩大,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不围观,不起哄,不介入。有时候往往是斗殴双方顾及到围观者的言语刺激和自己所谓的在众人面前的面子,才会不顾一切地将斗殴进行下去,这样的后果只有“两败俱伤”。

(2)如果你想劝解,首先应当问明情况,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做双方的工作。若劝解无效,应迅速向学校保卫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报告,以防事态扩大。

(3)如果打架的一方是自己的同学或熟人,在劝解时要主持公道,切记不可偏袒。在采取隔离措施时,应当首先拉自己的同学或朋友,以免被对方误解为拉偏架,或当作“同伙”而受到无辜伤害。

(4)当学校有关部门调查打架事件时,现场目击人要勇于出来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和证据,保证事件的公平处理,切记不可无中生有或肆意夸大。四、故意伤害案件的防范

针对大学生的故意伤害是指非法地故意损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行为,是对大学生人身权利的严重侵犯(这里所要阐述的故意伤害是指非法侵害造成的故意伤害及其他严重伤害及人身安全、生命安全的刑事案件,对于大学生之间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一般性较轻微的打架斗殴不再阐述)。

故意伤害案件的发生会在高校产生严重的后果,首先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因为对伤害的治疗需要大量费用,在经济上会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另外,案件的处理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严重的伤害案件还有可能给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一)大学生被伤害的原因

大学生被伤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就其主观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淡薄

对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对不法分子侵害手段的残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侵害预见性不够。面对复杂客观的治安形势,在思想上却采取了充耳不闻的思维方式,造成防范观念差,当意外侵害发生时,感到的却是格外震惊。

2.安全知识贫乏

对案件、事故的发生规律知之不多,对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什么氛围、什么人群容易发生什么案件缺乏预见性,更谈不上采取措施积极主动预防。许多情况下,当案件隐患已经严重威胁到人身生命安全时,一些大学生不仅没有保持一定的警惕,甚至还常常置若罔闻。

3.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弱

从已经发生的大学生人身生命受到伤害的案例看,许多受伤害的程度可以减小,甚至一些受伤害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但事实是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发生了,本可以减小的伤害程度加强了。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大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弱,当侵害发生时,束手无策,不但不能勇敢、机智、巧妙地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做出激化矛盾、事与愿违的举动。

4.处理问题的思想观念错误

许多受到侵害的大学生,往往在没有发生问题时什么都不在乎,一旦问题发生,又不敢面对现实,甚至极度恐慌,总怕学校领导和老师知道,设法掩盖已发生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出现:不靠老师靠自己、不靠组织靠老乡、不靠理智靠哥们义气。在这种错误理念指导下,往往是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简单的问题演变得复杂化,好解决的问题演变得难以处理。

5.社会公德、组织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特别是在公共聚集场合、公共娱乐场所、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只想享受社会公德为自己提供的文明,而不愿遵守社会公德奉献自己的道德文明;只想享受纪律为自己提供自由,而不愿意遵守纪律受到纪律的约束;只想享受法律为自己规定的权利,而不愿意遵守法律尽法律为自己规定的义务。结果扰乱了公共秩序、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危害了公共安全、妨碍了社会管理秩序,最终受到伤害的往往还是大学生自己。除此之外,以下几种情况如若处理不好或不能正确对待,也会造成伤害类案件的发生:

(1)恋爱或感情纠纷。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成长期,因为恋爱而引发的感情纠纷和其他不安定因素也经常出现,由此引发的校园伤害案件也时有发生。

(2)酗酒。大学生酗酒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毕业会餐、生日聚会、老乡聚餐等场合,经常能看到酩酊大醉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在酗酒后,要么与他人发生矛盾,造成自身或双方同学的伤害;要么故意挑起事端伤害别人。

(3)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地区和娱乐等公共场所,也会出现不法分子挑起事端伤害大学生的现象。

【案例3-7】2007年9月24日,西安某高校发生一起伤害案件。当晚21时30分许,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高某某等3人在学校中心广场等同班同学准备外出聚会,遇到从校外喝酒返回学校的该校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安某等8名同学。期间,安某等人大声喧哗,高某某便认为安某等人对其进行辱骂,双方因此发生口角并发展到互相厮打,高某某眼见对方人多,就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捅向安某腹部。事发后,安某被送到医院救治,所幸未伤及要害,高某某则因涉嫌严重伤害被刑事拘留。

分析:本是不相干的两拨人,各自有各自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却因为自认为的“被辱骂”而挑起事端,害怕自己吃亏就对同校同学拔刀相向,不仅伤害了同学,自己也因此付出深重代价,真正应验了“冲动是魔鬼”。

【案例3-8】2013年5月4日上午11点左右,在兰州某大学大门口,一男子刘某持刀捅伤该大学一名女生,闻讯赶来的学校保安及时将行凶者制服,该女生身中数刀,经抢救挽回了生命。后来经了解,两人曾经为男女朋友关系,已经分手,但刘某一直纠缠不放,也发过威胁短信,甚至还到学校殴打过该女生。

【案例3-9】2012年9月24日凌晨,河南郑州某高校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男子进入女生宿舍行凶,造成住在下铺的4名学生3死1伤。据了解,行凶男子张某为内蒙古一大学学生,之前与该学院一陈姓女生通过网络熟识,后因矛盾纠葛,张某报复杀人。事发当日,张某欲报复的这名陈姓女学生因请假回家,不在宿舍住宿而幸免于难。

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恋爱等感情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造成的伤害、甚至是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无论是行凶者、还是受害者,都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感情问题,以至于矛盾日积月累,最终酿成血案。

【案例3-10】2013年5月8日晚,河北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和同学路过学校北侧路边的大排档时,遭到在大排档喝酒的一男子张某的辱骂,小李等人与之理论,该男子持刀将李某捅伤,造成小李胃、脾破裂。5月28日,犯罪嫌疑人张某被抓获。

分析:小李等人受到张某酒后辱骂,上前评理本没有过错,但在理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有的伤害,也没有采取防范措施,造成自己被伤害。因此,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该时刻保持防范心理,以免自身受到伤害,尤其是面对身份不明的酗酒人员时,更应保持警惕。

【案例3-11】2013年4月17日晚8时30分左右,江苏某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窜至学校宿舍楼,无故将在该学院短期培训的另一大学的学生曾某刺伤。经查,符某因悲观厌世,几度想自杀没有勇气,便预谋用加害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内心压力。当晚,符某在宿舍楼内发现了独自在宿舍上网的曾某,便冲进房间行凶,导致受害人受伤。

分析:因为自己悲观厌世、没有自杀的勇气,那怎么来的勇气持刀刺向陌生人呢?而且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排解压力,法律和他人的生命权在符某的眼里都失去了约束和意义,足见其法律意识的淡漠。

(二)大学生被伤害的预防

预防大学生人身生命遭受伤害,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有赖于整个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善,有赖于学校周边治安秩序的净化,有赖于文明校园氛围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要做好防范工作。大学生要确保自身生命安全,主要应该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尽量减少、避开遭受侵害的因素和环境

大学生在校阶段,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的完成上。日常生活中,尽量慎重出入治安复杂场所,远离不法分子侵害,减少遭受伤害的概率,对于大学生人身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一是掌握和了解不法分子易于侵害的环境,尽可能不单独到偏僻无人或极少有人活动的郊外、林间、山路、沟渠、废旧建筑工地等处活动或逗留,减少与不法分子直接发生矛盾受其侵害的可能。二是清楚不法分子易于侵害的时机,尽量避免在午休、夜深人静、黑暗、视线不良时单独滞留或夜不归宿,避开不法分子侵害的时机。

2.不给可能发生的侵害提供条件

大学生人身生命安全遭受伤害,除了主要由不法分子侵害因素外,自身原因有时也是诱因之一。因此,大学生为了避免自身生命遭受伤害,还必须从自身做起。例如,在公共娱乐场所言语举动不轻佻,不骄横失态、偏激对待问题,不用挑衅语言刺激对方,不给有不良企图的人发出易误会的信号,外出穿着不过于暴露,尽量不带贵重物品,钱物不显露等,把因自身原因可能引发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3.拒腐蚀、提高免疫力

大学生人身生命受伤害,有时候是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气、不健康思想、不道德行为引起的。因此,大学生要减少或避免人身生命伤害,还要自觉拒绝不健康思想的侵蚀:一是警惕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侵蚀,特别是自由化思潮和所谓性解放的影响。二是拒绝腐朽思想的腐蚀,特别是淫秽色情制品的影响。三是抵制世俗风气的影响。例如,借过生日、入党、获得奖学金、受到奖励等机会吃吃喝喝;发生问题不但不向老师报告,还互相包庇等。四是克服庸俗习气的影响。例如,赌博、酗酒、吸毒、拉老乡、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以力服人,逞匹夫之勇等。

(三)大学生遭遇伤害时的处置措施

当意识到自己有可能遭到伤害的时候,大学生应该首先在确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

1.低调应对,迅速离开

在遭遇故意伤害时,千万不要进行硬碰硬的冲突,这样只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可以低调应对,以消减对方的锐气,最好是在伤害发生之前抓住时机迅速离开。

2.积极寻求他人帮助

要注意观察现场及周围情况,适时向周围的同学和路人求助。

3.正确进行正当防卫

当伤害在所难免时,大学生可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实施正当防卫,以最大程度减少伤害的可能性及减轻后果。

4.及时报案

离开被伤害现场后,一定要及时报案,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治,而且有利于及时打击违法犯罪,减少更多的伤害。五、滋扰的防范

滋扰,是指不法人员无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而寻衅滋事、结伙斗殴、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具体到高校,滋扰主要是指对大学校园秩序的破坏和扰乱,对大学生的无端挑衅、侵犯乃至伤害的行为。滋扰是一个涉及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交错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必须提高警惕,尽力预防和制止外部滋扰,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大学生受外部滋扰的常见形式

(1)校内外的不法人员通过多种途径与少数大学生进行交往,一旦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或纠葛,便有目的地入校寻衅滋事、伺机报复。

(2)有的人员因在购物、娱乐、观看比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甚至行路等过程中偶然与大学生发生矛盾,就借故制造事端、酿成冲突。

(3)部分不法青年,通过尾随女大学生或有目的地到校园、学生宿舍、教室及其他校内场合骚扰、调戏、侮辱女大学生,致使女大学生受到种种伤害。

(4)某些法纪观念淡薄的外来人员、校内临聘人员或教职工子女,在校内与大学生争抢活动、娱乐场地,引发矛盾和冲突。

(5)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结伙在校园内斗殴滋事时,有时会无端地伤及围观或路过的大学生。

(6)一些游手好闲的青少年喜欢到大学校园游玩闲逛,不顾及校园环境和周围人的感受,相互之间追逐打闹、嬉戏谩骂、吵吵嚷嚷,一旦有大学生制止或表现出不满,极易发生正面冲突。

(7)有的人员本身就怀有非法目的,在结识大学生后,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对大学生进行恐吓和威胁、甚至敲诈勒索。

(8)还有部分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员,想方设法获取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联系方式后,以交朋友等名义试图达到不良企图,一旦不能得逞,便通过信件、电话、网络聊天工具、手机聊天软件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言语骚扰、甚至是人身威胁。入校滋扰者,有的事先有明确的目的,有的并无确定目标,而他们大多是一些有劣迹、行为不轨或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员,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往往比较短浅,容易受偶然的动机和本能所支配,只顾满足眼前欲望而不顾后果。在他们心里,自己的行为即便被抓获也受不了什么处理,因此,有时候会肆无忌惮,尤其是地处城郊结合部或远离城区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受滋扰的程度可能会更厉害一些。

【案例3-12】2005年8月,北京某法院曾公开审理了一起长期在校园周边滋扰大学生的案件,恩某、徐某某等7人分别因涉嫌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和强迫交易等罪名受审。7名被告人原来都是北京某大学的学生,退学后,“大哥”恩某在学校外开了一家饭庄,并推出优惠卡,发动手下弟兄卖给学生。为顺利售卡,恩某等人向学生保证“买卡后就是我们的人,以后在学校罩着你”,一旦遭拒,恩某等人便以言语、暴力威胁学生,强行出售,并强迫拿不出钱的学生赊账。2004年3月的一天,恩某手下在推销饭卡时被学生吴某等人拒绝,当天下午,恩某等人以“还想不想上大学”要挟吴某等人来自己餐厅吃饭道歉,并在提高酒菜价格后一通狂点,这场鸿门宴最终定价14000元,饭后吴某等人被迫签单。2004年9月,恩某又瞄上了“家里很有钱”的新生刘某,要求对方给自己餐厅投资4万元。刘某不敢拒绝,只好推诿要回湖南老家和父母商量,不料恩某竟提出同往,以便检查刘家家产。在湖南期间,恩某住宿等花销均让刘家买单。几天后,刘某称投资必须经父亲同意,而其父当时正在外出差,恩某只得空手返京。返回北京没几天,恩某便将刘某带到学校附近一出租房内囚禁,并按每天300元收房费,一通算计后,刚到北京上学的刘某“欠”下恩某8300元。眼看儿子已被囚禁5天,在恩某的电话威胁下,刘母只得借钱赎出儿子,刚入学1个月的刘某被放出后立即退学,逃离北京。分析:面对自己曾经的“同窗”,恩某等人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长期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恩某等人曾经也是大学生,非常清楚大学生面对这些侵害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恩某等人的威胁或恐吓,众多的受害者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而没有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无形中助长了恩某等人的嚣张气焰,从言语恐吓、暴力威胁,直至发展到非法拘禁,严重扰乱和影响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周边秩序。

【案例3-13】2013年3月,西安某大学先后发生数起女大学生在校内偏僻、黑暗路段受到不明身份男子流氓滋扰的事件,一时间在校园内造成了不良影响,给广大女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接到报警后,经过蹲守,嫌疑人陈某被抓获,供认其躲藏在校园内偏僻路段,对过往的单独行走的女学生进行流氓滋扰的事实。

分析:在校园里受到滋扰后第一时间报警,尽可能详细地提供滋扰者的特征,对于及时抓获嫌疑人,防止更多的同学遭受滋扰是非常正确和有必要的。同时,大学生要熟悉校园环境和了解一定时期的治安形势,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防止滋扰案件的发生。

(二)外部滋扰的防范与处置

寻衅滋事是典型的流氓活动。在校园内寻衅滋事、无理取闹、骚扰威胁大学生的行为,不仅影响和破坏校园的正常秩序,还极有可能直接危害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除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安机关等要组织力量防范和打击外,师生遇有流氓滋事,都有义务进行抵制和制止。只要有人挺身而出,发动周围的师生共同制止,滋扰者即使人多势众也会有所顾忌和收敛。

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内遇有流氓滋事,一方面要敢于出面制止或将滋扰者扭送有关部门,或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报案,或拨打“110”电话报警,以便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冷静处置,积极慎重地同外部滋扰这一危害校园环境和秩序的现象作斗争。具体地说,大学生在遇到流氓滋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提高警惕,正确对待,慎重处置。面对不法人员挑起的滋扰,千万不要惊慌,而要正确对待。要问清缘由、弄清是非,既不畏惧退缩、避而远之,也不随便动手、一味蛮干,而应晓之以理、以礼待人、妥善处置。

(2)充分依靠组织和集体的力量,积极干预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如发现流氓滋扰事件,要及时向教师或学校有关部门报告,一旦出现公开辱骂、殴打自己同学等恶性事件,要敢于团结和发动周围的师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以对滋事者形成压力,迫使其终止违法犯罪行为。

(3)注意策略,讲究效果,避免纠缠,防止事态扩大。在许多场合,滋事者显得愚昧而盲目、固执而无赖,有时仅有挑逗性的言语和动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一方面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另一方面采取正面对其劝告的方法,同时注意避免纠缠,防止事态扩大。

(4)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他人和自己。面对滋扰事件,既要坚持以说理为主,不轻易动手,同时又要注意留心观察、收集和掌握证据。比如,事件的经过怎样,现场状况如何;滋扰者的体貌特征,说过什么言语,是否持有器械,持有何种器械;损毁的物品和设施有什么,周围有哪些人在场;对于通过信件、短信、网络等方式滋扰的,要及时保存证据,等等。

除积极防范和制止发生在校园内的滋扰事件外,大学生更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染上流氓恶习而使自己站到滋事者的行列中去。六、抢劫、抢夺及其防范

(一)抢劫与抢夺的概念及其区别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属于侵财案件,但行为人实施侵财过程中,会同时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有时甚至对人身的危害程度大于对财产的危害程度。同样,抢夺案件虽然也属于侵财案件,但是也可能会因为行为人的抢夺行为造成受害人因摔倒、惊吓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损伤,因此放在这里阐述。抢劫、抢夺虽说都有一个“抢”字,但还是有区别的:

一是侵犯的客体不同。抢夺只是侵犯财产权利,不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劫除侵犯被害人的财产权利外,同时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

二是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不同。抢劫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而抢夺是希望趁被害人不备而突然取得财物,主观上没有对被害人人身施用暴力的故意,有时候因受害人摔倒致伤或者致死的结果属于行为人的过失所致。

三是客观方面不同。抢劫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抢夺表现为行为人公然快速夺取公私财物。

(二)抢劫、抢夺案件的特点

就大学生发生的被抢劫、抢夺案件来看,这两类案件具有如下特点:

1.发案时间的规律性

这两类案件一般发生在深夜、节假日,以及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期间。因为在深夜和节假日行人稀少,大学生往往孤立无援,作案容易得手,行为人也容易隐蔽和逃离。学校开学时,大学生一般带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特别是新生入学时,新生对学校及周边环境不熟悉,更容易被侵害。

2.发案地点的隐蔽性

抢劫、抢夺行为人作案,一般选择校园内较为偏僻、远离师生生活区的树林、小山、在建建筑物、自习室附近,以及无灯光、行人稀少的地段,或者是校园周边地形复杂、人少及夜间无路灯的地段。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得手后也容易逃脱。

3.抢劫作案手段多样性

行为人实施抢劫的手段通常有:采用殴打、捆绑等直接的暴力行为实施暴力型抢劫;抓住个别同学社会经验不足,胆小怕事的弱点,对其进行暴力威胁,实施抢劫;冒充老乡或交朋友骗取大学生的信任,继而寻找机会用药物将其麻醉,实施抢劫等。

4.作案目标具有选择性

一般情况下穿着时髦、携带贵重财物、单身行走的大学生及在无人地带谈恋爱的大学生情侣容易成为被选择的目标。

5.作案人员具有团伙性

抢劫、抢夺行为人一般是不务正业、有劣迹或前科的人员,往往相互纠结,组成团伙,共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3-14】2007年8月26日12时许,南京某大学学生李明(化名)等11人在学校附近一道路边分3批,被4名犯罪嫌疑人以“老大朋友被砍伤,怀疑是你们干的,去给伤者辨认”为由,带至某饭店二楼一包间内。期间,另一嫌疑人拿出一把约10厘米长的水果刀对学生威胁,11名学生遂将随身现金、手机和银行卡及密码拿出,随后离开。经事后统计,嫌疑人从现场带走现金5000余元及10部手机,银行卡上现金也全被取走。8月29日,南京警方经过侦查,在山东胶南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冉某某、程某某,一举破获系列抢劫大学生案件4起,案值达10余万元。据了解,该抢劫团伙流窜江苏、山东两省,专门瞄准单纯无知的大学生群体,将受害人威逼到隐秘处所,持刀抢劫钱财。分析:此案件中,5名犯罪嫌疑人经过精心策划,选择各高校新学年开学之际,大学生随身携带学费、生活费等现金或卡内存款较多的时机,专门以大学生作为目标实施

抢劫。

【案例3-15】2009年4月8日21时许,北京某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两名大一学生情侣,在校外约会时双双失踪,无法取得联系。4月10日下午,学校师生在学校西侧的小树林里寻找时,发现两具尸体被埋在土堆里,证实死者为失踪学生。4月11日,4名嫌疑人分别在辽宁省和河北邯郸被抓获。经审讯,4名嫌疑人于4月8日晚上在学校外面的小树林里持刀抢劫两名大学生,因害怕学生报案,故将2人杀害。

【案例3-16】2013年4月,兰州警方打掉一个在高校作案的抢劫团伙,抓获犯罪成员12名,破获校园抢劫案件9起。2013年3至4月,兰州某高校校园里先后发生多起持刀抢劫案件,发案时间均在晚上,侵害对象多为情侣,民警确定该系列案为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正当民警深入调查时,4月15日21时许,该校学生王兵(化名)和同学在校园遭到4名蒙面男子持刀抢劫,王兵手臂被严重砍伤。专案组通过大量工作,并围绕受害人被抢后仍在使用的手机入手,先后抓获车某、孙某、王某、杨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缴获垒球棒、砍刀等作案工具和被抢手机4部。分析:上述两起案例中,嫌疑人在选择大学生作为抢劫对象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选择在校园里或校园外偏僻地段的大学生情侣作为对象。情侣总是喜欢在僻静和人少的地方不想被人打扰,这能够理解,但是还是要提醒广大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尽可能选择相对熟悉的安全的环境,以免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案例3-17】2013年1月,西安市一名女大学生在外出找家教时遭遇对方抢劫。22岁的筱媛(化名)是西安一所大学在校学生,想利用寒假期间勤工俭学做家教,于是在某网站上发布信息。1月15日,她接到樊某电话称要补习英语,于是来到未央区某小区。樊某以殴打、持刀恐吓等方法,抢走筱媛身上仅有的50元,后又带着她到未央区一银行,将卡上100元取走。1月17日,樊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分析:筱媛在发布信息后接到樊某电话直到前往樊某家中,丝毫没有防备,在发现他家里没有小孩后仍然没有找借口离开,直至樊某对其动手动脚,并殴打、威胁,欲和她发生性关系时才极力反抗,虽说最后仅损失了150元钱,但如果樊某穷凶极恶再对其下毒手的话,后果将更加严重。

【案例3-18】2007年6月,云南某大学旅游文化学院06级学生张某(女)在昆明“天上人间”夜总会与丽江某路桥施工队项目部经理木某某认识后,长期交往,关系暧昧。同年12月上旬,张某与其男友谢某在昆明约见了谢的朋友陈某某,三人闲谈之中,谢某编造说木某某欠他钱,请陈某某帮忙一起讨债,陈当即答应。2007年12月16日,谢某通知陈某某到丽江。12月18、19日两天,谢、陈二人购买了尼龙绳、橡胶手套、黑色塑料垃圾袋、编织袋、棉线手套以及衣服、毛线帽、鞋子、太阳镜和手机卡等作案工具。张某从19日下午开始用新购卡号不断给木某某发短信联系,邀约相会,当晚20时左右,木某某驾车来到张某租住的房间后,被躲在门后的谢、陈用刀逼住,将其捆住并用毛巾堵住嘴后实施了抢劫,搜到人民币2000余元,以及其他证件,随后,谢某持刀威逼木某某说出银行卡密码,张某、陈某某两人换上事先准备好的衣物,到自动取款机上取出人民币2万元。返回出租房后,三人害怕木某某报案,将其杀死,分尸后抛尸到玉龙新县城护城河内。在返回途中,张某、陈某某再次从一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人民币2万元,并将车辆丢弃。三人一共抢走受害人银行卡上的40000元,以及手机、钻戒、手提电脑等价值人民币25395元的物品。分析:此案曾经一度引起全国轰动,一名女大学生在公共娱乐场所结识“大款”后,与之关系日渐暧昧,了解到其家产殷实后,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物,便向男友编造了被“强奸”的借口,怂恿男友为其报仇。三人先后使用了引诱、逼迫、捆绑、残杀等方法劫取了被害人数额巨大的钱财,其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大。2008年,张某等三人依法被判处死刑和死缓。只因贪念,便实施残忍的犯罪行为,抢劫钱财、剥夺他人生命,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每一个大学生应引以为戒。

【案例3-19】2012年11月2日至24日,不到一个月时间,西安南郊4所高校的大门口外,发生4起抢夺案件,3名大学生的苹果手机被1名或2名驾驶摩托车的男子抢走,1名学生装有笔记本电脑、手机和现金的总价值14000多元的电脑包被抢走。经过公安机关侦查,11月28日,将专门在各高校周边抢夺学生财物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刘某、张某抓获。

【案例3-20】2013年7月7日晚,河北某大学女大学生王某在等候公交及乘车期间,一直玩着自己的iPhone5手机,遭年轻男子张某一路尾随,在一个小区门口,看到周围没有人,张某立即实施了抢夺,7月11日张某被抓获。

分析:案例3-19和3-20中,5名大学生手机及贵重物品被抢夺的事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受害人在公共场所,只专注于玩弄手机或打电话,对于周围的陌生人或尾随人员没有丝毫的防备。嫌疑人选择这些人,除了他们是单独行走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持有价值高的手机。因此,外出时无论在何处,一定要加强安全意识,名贵手机、贵重物品尽量不要频频暴露于公众视野中,以免吸引心思不正人员的目光,常言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抢劫、抢夺的防范

1.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回校

多数抢劫、抢夺案件都发生在深夜,大学生一定要按照学校作息时间按时回校,避免晚归或夜不归寝,以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2.贵重物品妥善携带

大学生在携带贵重物品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外露和过分张扬,一般情况下不要随身携带大额现金。

3.外出结伴而行

抢劫、抢夺案件的受害者很多都是在单身的情况下受到侵害的。对于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的地段,或者远离学校的偏僻路段,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外出时最好结伴而行,相互照应。

4.注重个人仪表

个别大学生喜欢刻意穿着打扮,佩戴贵重首饰,动作行为张扬,这往往也给自己埋下祸根,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

5.尽量避免出入复杂场所

大学生要选择校园内的大路或照明足够的路段行走,特别是夜间尽量不要出入偏僻、阴暗的地方。另外,外出时,尽量不出入校外的网吧、歌厅、旅馆等复杂场所或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以免给自身带来伤害。

(四)大学生遭遇抢劫、抢夺时的处置

1.沉着冷静,克服畏惧

大学生在遭遇抢劫、抢夺时,一定要保持镇定,沉着冷静,尽量克服畏惧、恐慌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从精神和心理上压倒对方,同时也能使自己有更灵活的思维应对现场情况。

2.灵活处置,避免蛮干

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一般都作了相应准备,要么人多势众,要么以凶器相逼。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生一定要灵活处置,千万不可鲁莽行事,否则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遇到嫌疑人持有凶器或者人数众多,自己明显处于劣势,或者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时,一定要牢记“生命第一”的原则,千万不可盲目反抗,以免造成更大伤害。

3.巧妙周旋,迅速逃离

当大学生已处于犯罪嫌疑人的控制之下无法反抗时,可先交出部分财物缓和气氛,然后与嫌疑人说笑斗口,采取默认方式表明自己交出全部财物并无反抗的意图,在嫌疑人心理开始放松警惕时,看准机会脱离控制迅速向有灯光或人员集中的地方奔跑,并及时呼救。

4.留心观察,间接反抗

在和嫌疑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尽量准确记清楚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如身高、年龄、发型、体态、衣着、胡须、特殊疤痕、语言及行为等。还可采用间接反抗的方法,趁其不注意时在嫌疑人身上留下记号,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在嫌疑人得逞后悄悄尾随注意逃跑去向等。

5.迅速报案,配合侦查

作案人得逞以后,很有可能继续在附近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甚至还在作案现场附近的商店、餐厅、网吧等场所逗留,因此在遭遇抢劫、抢夺后,及时报警,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布控,抓获嫌疑人。报案后,大学生还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详细的信息,并积极配合警方侦查破案,避免更多的同学遭受伤害。

第二节财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私人财产也逐年增多。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的物质条件也非常优厚,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高档数码相机、高档手机等电子产品及其他贵重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由于诸多原因,涉及个人财物被盗、被骗、被损坏的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这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财物受到侵犯,会让人产生急躁、伤心的消极情绪,处在愤怒、抱怨、憎恨、难受的状态;其次,财物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失去后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影响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质。因此,学习和掌握有关财产安全的知识、积极预防侵财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节将围绕大学生财产安全这一主题,重点介绍当前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盗窃、诈骗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特点、作案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防范等知识。一、校园盗窃案件的防范与应对

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近年来,在经历了高校扩招、多校区运行后,学校对外开放和与社会交流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高校不再是“封闭的港湾”,诸多原因和因素的存在,导致高校盗窃案件的发案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给学校及师生造成了不少的财物损失,影响了师生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据统计,盗窃案件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占到90%左右,是当前校园案件主要类型。

(一)校园盗窃案发生的原因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在校园里度过至少4年的时光,由于校园周边及内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校内建筑物相对集中,人员流动性又很大,部分大学生防范意识差等因素,导致校园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当前,高校校园盗窃案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外部环境影响校园

高校校园周边往往人口密集、成分复杂,加上周边店铺林立,校园与社会的围墙已被打破,社会治安动态很容易影响和波及高校;新建校区大多处于郊外,周边村民中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员往往把高校当做又一块“肥肉”,多方寻找高校治安薄弱环节,伺机作案。

2.校园内部趋向社会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物业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校园服务日渐贴近社会化发展,校内经营服务网点不断增多,使得进校务工的临时人员不断增多,这些人员素质各异,来源复杂,一些犯罪分子混杂其中,给校园治安管理增大了难度。

3.人财物数量激增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内人流、车流、物流急剧增加,上下班、上下课或校内有重大活动时,学校大门内外人流与车流交织,正常出入秩序成为工作重点,基本的登记、盘查等工作根本无法进行,违法犯罪人员往往容易混入校园。

4.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校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处一室”,使得校园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体,部分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受到社会上物欲和爱慕虚荣风气的影响,逐渐发展到小偷小摸。也有些学生自己东西被盗,不但不报案,反而心怀报复心理转而偷窃他人财物,造成了恶性循环。

5.自我防范意识差

统计资料显示,约85%的被盗案件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做好自身防范工作造成的。有些大学生防范意识淡薄,缺乏警惕性,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地,不会发生偷盗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窃贼开了方便之门。例如自行车随处停放,有的甚至不上锁;平时外出上课,人离不关门,抽屉不上锁,钱物随便放等现象十分严重。

6.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够

发生在校园的盗窃案件多数属于小偷小摸行为,破案难度大,即便查破,公安机关往往处罚较轻,对嫌疑人起不到警示、教育和惩罚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保卫部门没有侦查权力,客观上容易让盗贼逍遥法外,促使其气焰更加嚣张。

(二)校园易发生盗窃案件的场所和时间

1.盗窃案件易发的场所

根据统计,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这5个场所是高校盗窃案易发场所,而在每个场所容易被盗的物品又不尽相同。

(1)宿舍:主要被盗物品是笔记本电脑。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由于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认为在宿舍非常安全,就会将笔记本随意放置,加上笔记本电脑体积小、重量轻,往往是犯罪分子盗窃的主要目标。盗贼入室盗窃时,在盗窃笔记本的同时,也会“顺手”盗窃手机、现金等。

(2)图书馆、食堂:主要被盗物品是书包。

这两个地方是学生书包丢失最多的场所。很多学生到这些场所后第一件事就是用书包占座位,然后去干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看周围有没有可疑人员、也不管书包内的手机、钱包等物品,这个时候小偷们就伺机“收包”。还有,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在排队打饭时低头玩手机,根本不注意自己的口袋,这样也容易被盗。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同学们进去后,将书包放在指定的地点,如果没有人看管,也容易发生物品被盗。

(3)教室、运动场:主要被盗物品是手机。

很多同学进了教室后就把书包、手机随意放置在桌子上,有时候外出上厕所时也懒得拿,也许就是很短的时间,就被顺手偷走。而在运动场上,大多数同学都是把手机随意放在场边空地上,偶尔有人负责看管,但这些看管的同学注意力也多集中在运动场上,给作案分子以可乘之机。

2.校园盗窃案件易发生的时间

(1)新生入学期间。大学新生刚入校时,独立生活能力还比较弱,对于财产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尤其是对周围的同学和环境还很陌生,如果不能妥善保管现金、物品,很容易被窃贼浑水摸鱼偷走。

(2)每学期开学初。经过一个假期开学后,同学们都携带较多的财物,又忙于在各个宿舍间走动交流,窃贼会乘虚而入,窃取财物。

(3)临近放假时。这个时段学生忙于考试和准备回家,警惕性普遍不高,使窃贼有了可乘之机。

(4)毕业离校前。学业完成后的大学生往往心态放松,加上离校忙于办理离校前的各种手续、忙于聚会,容易放松警惕、疏于防范,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5)上午上课时。上午8:00~10:00时,是人的大脑最为清醒的时段,学习效率高,学校通常会将课排满,这个时候大多数寝室里无人,或匆忙离开寝室时未锁好门窗,这使得盗贼最易下手。

(6)晚上睡觉期间。尤其是凌晨2:00~4:00,人大多处于深睡眠状态,对周围的动静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再加上睡觉时寝室门虚掩或未关好窗户,往往是盗窃分子作案的高发时间。

(7)夏季高温时。遇到高温天气,大学生午休或晚上睡觉都喜欢开着门,盗贼易乘虚而入。

(8)重大活动时。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有演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时,宿舍大多无人或人员较少,容易成为窃贼选择的目标。此外,当校园发生和处置突发事件时,大家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到这些事件上,有时甚至为了“捕捉”第一手信息、以便于在网络、朋友圈等媒介上成为最早的爆料人而奔赴第一现场,不顾及宿舍或个人财物安全,这时候往往容易被嫌疑人乘虚而入。

(三)校园盗窃案的主要形式和作案手法

无论在高校内部,还是在校园以外,盗窃案件的形式和作案手法基本上一致,下面分别予以描述。

1.校园盗窃作案的形式

如果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大学生的高校盗窃案件可以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勾结作案三种形式。

(1)内盗。内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贼,是指盗窃作案人员为学生或学校内部管理、服务人员。这类盗窃案件,嫌疑人往往利用自己对受害人基本情况、作息规律相当熟悉的便利,寻找作案最佳时机,因而易于得手。这类案件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伪装性,同时也会出现连续作案的情况。内盗案件在当前高校的盗窃案件中所占比例大概有40%。

(2)外盗。外盗是指盗窃嫌疑人为与学校无关的校外人员,这些人或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或找寻同学们生活中的疏忽,或以找人为名进入校园,伺机实施盗窃行为。外盗是相对于内盗而言的,在高校盗窃案件中占有较大比重,基本上接近60%。

(3)内外勾结盗窃。内外勾结盗窃,即学校内部人员与校外人员相互勾结,在学校内实施的盗窃行为。这类案件当前在高校较少出现。

2.校园盗窃案的作案手法

盗窃作案手法是指嫌疑人在盗取他人财物时采取的具体方式,无论是内盗、外盗,或是内外勾结作案,常见的盗窃作案手法有以下几种:

(1)“顺手牵羊”。利用受害人不防备的时候,顺手盗窃财物。此类作案手法在临时起意的盗窃案件和内部盗窃案件中比较常见,有时往往是熟人作案。

(2)溜门翻窗(乘虚而入)。指嫌疑人利用宿舍房门不锁、气窗不关、或通过室外攀爬,趁室内无人时进入室内作案,这类作案手法所选择的盗窃目标,是同学们随意放置在室内桌子上、床上的贵重物品,作案现场往往没有任何痕迹,这就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的难度。

(3)破门(窗)而入。通过对木制房门或玻璃窗实施强行顶抗、撞击或脚踢等,破坏门窗后进入室内实施盗窃。

(4)撬门扭锁。是指借助一定的工具对门锁、抽屉锁等锁具进行破坏后实施作案的方法。

(5)窗外“钓鱼”。是指作案人员用竹竿、铁丝等工具,在窗外或阳台处将室内衣物、皮包钩出,有的甚至钩到钥匙,开门入室进行盗窃。这种手法常见于一层房间发生的被盗案件。

(6)插片捅锁。当一些宿舍门的门板和门框之间缝隙比较大时,嫌疑人就会选择利用硬塑料片、薄铁片等“插片”捅开门锁进入室内。

(7)偷配钥匙。有些作案人在作案前有预谋地偷配钥匙,然后寻找机会,开门入室盗窃。这种手法多见于内盗作案。

(8)盗取密码。是指嫌疑人有意获取他人存折、银行卡密码并伺机到银行盗取现金。这类手法常见于内盗案件,有时甚至是受害人关系较好的室友或“朋友”。

(9)假借推销。嫌疑人以推销物品、上门服务等形式踩点,然后进行偷窃。有的是边推销边“顺手”实施盗窃,有的则是踩点后再伺机作案。

(10)私留外人。一些同学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私自带老乡、校外人员在寝室留宿,当宿舍同学去上课或外出时,放心地将钥匙交给他们,为部分居心不良的留宿人员行窃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上这些盗窃作案手法中,“顺手牵羊”和“溜门翻窗”在高校盗窃案件中最为常见。

【案例3-21】2011年3月25日、4月22日,西安某大学学生公寓9号楼在一个月内发生2起盗窃案件,共计被盗13部笔记本电脑以及移动硬盘、手机、现金等物,份值4万余元,在学生中造成极大影响。案件发生后,学校保卫处配合公安机关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调查工作,在5月3日查获盗窃嫌疑人陈某某,先后在电子市场、邮政局及陈某某住处追回被盗笔记本电脑12部、手机2部及移动硬盘、现金等物品。

陈某某系该校大学生,其利用上课时间停留在宿舍内,选择的作案目标都是同学离开时走廊窗户未关的宿舍,进到宿舍后也仅仅选择同学放在桌子上、床上的笔记本、手机等物品。

分析:这起案件属于典型的內盗案件,嫌疑人本身是在校学生,熟悉同学的生活规律和安全防范中的漏洞,其作案手法也是采用“溜门翻窗”方式,从不对现场进行破坏。

【案例3-22】2008年11月底至12月初,西安某高校女生公寓楼先后发生3起笔记本电脑被盗案,经过蹲守,12月3日,嫌疑人王某(女,20岁,西安某高校自费生)企图再次进入该校公寓楼行窃时被抓获,经过侦查,摧毁了一个由3人组成的专门以笔记本电脑为盗窃目标的盗窃团伙。该团伙成员分工明确,嫌疑人王某专门负责到西安高校的女生公寓楼盗窃,行窃得手后将赃物交给其男友陈某,陈某则联系其在电子商城一个店铺的朋友专门对赃物进行改装处理后销售。

分析:本案中,王某也是在校大学生,平时就是学生打扮,加上部分楼管对于女生查询较松,所以王某能够轻松进楼。即便遇到查问,王某也以找人为借口进入。王某行窃也是利用大学生防范的薄弱环节,专门找那些房间有人睡觉、房门不锁的房间行窃。

【案例3-23】2008年9月,西安某大学开学以来,一层学生宿舍屡屡发生盗窃案件,盗贼在夜间潜入学校,趁学生熟睡之际,用竹竿“钓鱼”的方式,将学生放在桌上、床边的物品盗走,甚至一夜之内有6间宿舍被盗,失窃的物品有7部手机、两台手提电脑、4000余元人民币以及其他学习和生活用品。随后,该案件通过嫌疑人用1名学生被盗的银行卡在取款机上取款而被摄像机拍到相貌而查破。

分析:该案中,嫌疑人进入校园作案,只针对一层学生公寓夜间未关窗户的宿舍。而这些同学财物被盗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在天热休息时,只考虑了开窗降温,没有考虑防盗,随意地把手机、电脑、钱包等物品放在距离窗户很近的位置。

【案例3-24】2009年7月1日,正是毕业生离校的日子,西安某高校毕业生朱某报案,称自己放在宿舍内的四个提包不翼而飞。朱某下午即将离校,因此将行李收拾完之后去送同学下楼,离开时只将房门虚掩,返回后发现自己的提包不见了,而包内除了衣物之外,还有笔记本电脑、毕业证、学位证、户籍手续等非常重要的物品。经过调查,该公寓楼的值班员杨某、卫生员张某和另一栋学生公寓楼的值班员周某被查获。据三人交代,由杨某和张某趁楼内毕业生离校混乱之际,偷窃学生财物后从公寓楼背面的二层窗户扔下,由楼下的周某将物品取走。分析:本案中,朱同学热心地送同学离校,在离开宿舍前却忘记了自己的行李,自认为行李不会丢失,岂不知在这个时期,离校的、收拾搬运行李的、办理手续的、互相告别的,宿舍楼内外往往都比较混乱,而别有用心的人会专门挑这些时机下手。好在最后行李被找回,所有物品也没有丢失,但是这值得每一位同学吸取教训。

【案例3-25】2011年5月,西安某高校大学生李某报案,称自己交通银行卡内原有的8000元现金不翼而飞,而银行卡还在自己手中,查询得知8000元现金被人从校外的取款机上先后四次提取。经过调看银行视频监控和调查,最终认定作案嫌疑人为李某的同班同学赵某。原来,赵某与李某平时关系不错,一次赵某向李某借钱,李某当时正在和同学玩网络游戏,于是将银行卡在宿舍的存放处和密码告诉赵某。之后的一天,赵某到李某宿舍闲聊时,趁李某不备偷走了银行卡,随后分四次取款后又将银行卡放回原处。分析:大学生的宿舍几乎是不设防的,身份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