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4章_第1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4章_第2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4章_第3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4章_第4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第4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心理安全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调适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与预防第四节大学生恋爱心理安全与人际交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但心理发展尚未稳定,他们情感丰富但价值观念尚未成熟,他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大学环境,而又不得不面对适应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完成学业、恋爱求职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在这其中,许许多多的学生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挫折与失败的困难等问题,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长期陷入困惑、焦虑、失望、痛苦之中,甚至不能自拔,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个体行为,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与行为失常,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发生人生悲剧。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如何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如何认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与典型的心理疾病,如何正确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隐患,是本章的着力点与主要内容。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令人满意、持续而积极的心理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为最佳状态。”国内学者把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描述为:“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角度不同,但仍存在共通之处: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自我意识显著,同时在心理特征与角色特征方面又极具特色。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要在社会普遍意义心理健康标准的范畴内,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社会功能定位。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要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既能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又能接受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过高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体总是满意的,同时,又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面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即使与自己有分歧,也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意念、情感。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在与他人相互沟通过程中有较好的内心体验。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合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真诚、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人格完整,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有充分的安全感,意志坚定,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合理的,虽然有时候也会有悲伤、愤怒、忧愁等消极情绪出现,但是是适度且时间短暂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学业中,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成绩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将学习看做是乐趣。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

(5)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主动吸取过去的失败与错误的经验教训,能够进行自我思考与自我抉择,更好地规划未来,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坦然面对,妥善解决。同时对社会生活、学校与家庭的变化具有应对的能力,如做出决定、解决问题、控制情绪、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朝气蓬勃、可爱真实、勇敢理性。过于依赖、过于幼稚、过于老成的人格特征,都不是心理真正健康的表现。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的相对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事实上,除非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并无明显的界限。标准的制定只做普遍意义上的评判,仅适合于大多数人,没有全部达到上述标准的同学并非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如果在某一项上极端异常且具有长期性,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2)标准的协调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综合了人格标准、情绪标准、意志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规范标准、道德伦理标准等各方面的评价指标来考量。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要重点把握其各方面的整体协调性,然后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自我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心理结构的评价。

(3)标准的发展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与教化发展中得到缓解、消失。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巴甫洛夫说:“一切沉重顽固的焦虑和忧郁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大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期,罹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确不多,但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过度的或长期的不良情绪会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易于引发生理疾病,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严重者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已不单单注重知识与才能,还要求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群体,必然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拥有创新、自信、进取、合作精神,使个体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发突出,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自爱、自强、自立的健康心理可以帮助自身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出正确、积极的人生选择,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为事业与人生的双重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心理问题主要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还未扩大化的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无论是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情绪不佳,还是人际关系紧张、主观感受压力大带来的情绪障碍,或是人际互动技能呈现退化的趋势,都成为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一、压力过大引起的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在调查中发现,约有35% 的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等而产生焦虑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与繁杂的学业任务,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类生活事件,由此产生压力,引起焦虑。实际上,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的情绪体验。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随时都会面对与应付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容的、甚至针锋相对的事物,这些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形成动机冲突、目的冲突,以致使我们形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选择的心态,体验到苦恼、焦躁不安,这时我们正体验着压力。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感受。实验证明,适度的焦虑其效果不完全是负面的,能够使大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强面对压力的耐受力,激发个人潜能。但程度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则会导致内心强烈紧张、缺乏安全感、低落、消沉的情绪状态,同时容易产生记忆力下降、头痛、失眠、食欲缺乏等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因此,必须对焦虑现象给以足够重视。

【案例4-1】小王,男,21岁,大三学生,坐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只能坐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小王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小王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小王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里的重任,但是又觉得力不从心。

分析:在该案例中,该生的心理困境实际上主要是由各种压力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的。其次,择业压力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他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再次,择业压力使他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他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最后,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他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该生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他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固定在该事上或该人身上,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他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转移的结果。

【案例4-2】梁鹏,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分析: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长期陷入焦虑情绪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被不安、恐惧、烦恼等负面体验所影响,行为上会出现退缩、冷漠等情况。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案例4-3】女生小石,家庭温馨、父母宠爱。入学报到后,非常想念父母,每天都要与家里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无法安心学习。

分析:大学新生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环境,是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焦虑不安。这种因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能意识到人生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努力地在体验和尝试中逐步完善自我。克服焦虑的方法:

(1)改变认知法:大学生因各种压力产生焦虑情绪后,要积极求助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专业老师会通过引导学生看到焦虑的危害来培养战胜焦虑的勇气。

(2)放松训练法:将不快的情绪以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要敢于把自己不愉快的事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不要怕丢人,也千万别埋在心里。当极其忧伤时哭泣、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都是常见的宣泄方式。节奏欢快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

(3)自我暗示调节:心理暗示可以引起或者抑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回忆自己过往取得成功时的心境,通过自我心理暗示,提醒自己“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一切都会过去的,不要气馁”,“要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等,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心理。

二、空虚与浮躁

空虚感与浮躁心态是困扰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普遍现象,也是助长当前犯罪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被空虚心理所笼罩的大学生在精神上没有追求,整天浑浑噩噩,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或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灰心丧气,或享乐主义、功利思想严重而牢骚不断,心怀不满。“就业恐慌症”、“新读书无用论”、“独子综合症”、“恋爱消遣症”、“网络成瘾症”等是造成浮躁心态的重要因素。

【案例4-4】2000年,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武汉某网吧抓住极少数女大学生精神空虚,爱慕虚荣,追求新鲜刺激的弱点,在网上谎称自己是有钱商人,用甜言蜜语先后哄骗因无聊、空虚经常上网聊天的3名女大学生,约出来见面,麻醉后实施抢劫、强奸。

分析:改变克服空虚浮躁心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当空虚浮躁等不良心态出现时,大学生要及时调整生活目标,多读几本好书,多与充满正能量的朋友交往,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或者某项爱好上去,并从进步中看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进步。

(2)上网有度,积极在现实世界结识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与户外活动,强化人际交往能力。

(3)不忘父母,不忘梦想。大学生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如知识、亲情、品德等,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与金钱,对自己、亲人、社会要有责任心,不盲目攀比,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梦想,对待人生、事业,要有务实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三、过度自卑与过度自负

自卑与自负,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更多的时候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自卑与自负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过度自卑还是过度自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认知都是不切实际、不正确的。从心理学上讲,自卑感就是自我轻视,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能悦意容纳自己,常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姿态表现出来,常伴随着孤僻、胆怯、畏惧、焦虑不安、嫉妒、暴怒等不良情绪。而自我膨胀、盲目自大甚至过度自负,不仅有损心理健康,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过度自负实质上是在人缺乏足够自信时,对自我进行的一种过度补偿,即为自卑的表现。这时,自我为了避免陷入自卑的痛苦,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更多的自我膨胀机制来保护自己,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屑、贬低、愤世嫉俗,这也使得别人很难与其相处、共事。

【案例4-5】南昌某大学女生小张,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但她很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投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做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小张从高中到大学很少与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有脾气了,但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分析:首先,该女生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过度自卑,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由于该同学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最后,她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由于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大学生怎么来调试过度自卑与过度自负的心理问题呢?对于前者,首先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增加成功的经验,增强自己的信心。其次是正确地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态度,认同自我但有限度;根据经验,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最后是有意识地选择与性格乐观、积极向上的同学多交往,多读书,多让书成为你的好朋友,尤其是心理类、励志类书籍,通过有意识地比较与思考,完善提高自我。对于后者一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也需要不断完善,要看到他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独特性。二是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既不高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感受、关心他人。

四、嫉妒与受挫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的外在情绪通常表现为敌意、恐惧、猜忌、报复等负面情绪特征,甚至作出一些极端、暴力行为。嫉妒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大学生之间由于地位、经历、学识相近,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想方设法阻碍别人发展,会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就是由于嫉妒心与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导致身心平衡被破坏,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遇到的挫折常常与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性心理、恋爱等方面有关,容易在生活习惯、专业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来源等方面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案例4-6】女大学生贺某和沈某从初中开始两人便是好朋友。沈某家庭条件较好,穿戴名牌,父母为其购买了一套房屋。与沈某不同,贺某家中并不富裕,来自单亲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贺某不时跟着闺蜜出去玩耍消费,时间一长,让虚荣心本就极强的她变得愈发不可收拾。2012年12月的一天,贺某利用偷配的钥匙打开沈某家门,偷走了价值近2万元的单反相机。此事被沈某知晓后,曾经的闺蜜情谊从此不再,而沈某朋友对贺某的指责让她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心理。2013年1月,趁沈某放假回家,贺某将沈某家中的4台空调、3台液晶电视和一台洗衣机卖掉,一共获利近万元,很快便被她挥霍掉了。1月19日,在第二次偷卖沈某的家电沈某的家电后,想到自己必会败露,妄图“一了百了”的贺某用火柴点燃床单、沙发等多处制造火灾。房子被烧,家电被偷,20岁的大学女生沈某做梦都没有想到下手的会是自己曾经的闺蜜,贺某。自小虚荣心强的贺某对外宣称家境殷实,但在和真正有钱人的交往中,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

分析:因嫉妒而产生怨恨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所造成的后果虽大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根源那就是——强烈的嫉妒心理。嫉妒者往往以自私观念为核心,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差距而产生不可名状的痛苦感,进而对他人的优越耿耿于怀。经过一个阶段的积蓄和压抑,其痛苦仍无法解脱时,就在畸形的自尊需要驱使下形成嫉妒犯罪动机,进而出现犯罪行为。

【案例4-7】“广播站落选,学生会碰壁,学生社团拒绝……总之我是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南方某大学新生小涛这样说,在高中他曾经是班里的团支书,学习成绩很好。只是上了大学之后连连受挫,强烈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使他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挫折,他便选择了逃避。以后什么活动他都借口推辞,很少参加,慢慢把自己孤立起来了,陶醉于自己的圈子里孤芳自赏,偶尔也感叹下生不逢时。时间一长,便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了。

分析:典型的因受挫心理导致的失望情绪,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自我调整,产生自卑心理,自我逃避,逐渐在行为上变的内向、自闭。建议通过与心理咨询老师的谈话交流,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观念与消极思维方式,尝试自己制定一些小的生活、学习目标,一步步去完成,体会一些成就感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认识的提高与心态的改变。

嫉妒心理的调试方法: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纯洁品行,心胸开阔,宽厚待人。

(2)当嫉妒心理发作或有一定表现时,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找出一定差距与问题。

(3)减少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培养丰富洒脱的心态。嫉妒常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乏”,总是有这种缺乏感会扰乱你的想法、思维和情绪。因此更有效的方法是与自己比较,检视自己的成长与长处,评价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同时告诉自己,新的机会随时都会有,把焦点从“缺乏”转移到“丰富”上来。面对挫折的调试方法:

(1)人生难免有挫折。正确认识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大学生只有不断经历挫折与失败,才能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目标理想等方面不断成熟、不断自我成长与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挫折也并不总是发生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快乐、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应只看到挫折带来的损失和痛苦,还应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已取得的成绩,不应始终停留在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之中,而应尽快从情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理智面对挫折。

(2)建立心理防卫机制,增强受挫能力。大学生应做好面对挫折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不会惊慌失措,痛苦绝望,而能够正视现实,敢于面对挫折的挑战。大学生受挫者应寻求心理咨询师系统、专业的疏导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校正主观认识,发挥内在潜力,消除心理障碍,明确前进方向,化解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提高挫折承受力。

(3)提高挫折的承受力,还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自己的情感社会支持系统。当人遇到挫折时,一般都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处于焦虑和痛苦之中,这时,如果有几个好朋友或者亲友能够给予安慰、关心、支持、鼓励和信任,将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降低情绪反应,从而增强了对挫折的承受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而应尽快找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与预防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的主要对象,而神经性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必须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治疗。这里我们只对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等引起的安全案件进行分析与预防。一、抑郁症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调查显示,抑郁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专家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大学生抑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和心境。抑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恋爱过程中的持续压力、生活上的重大挫折、家庭的巨大变故等强烈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使其出现了一定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往、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随着时间推移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发展到自杀的地步,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自杀的人都曾有过或者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这让他们十分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案例4-8】章某,女,大三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语,很少与人交往。进入大学最后一年,学业繁重,现实残酷等问题接踵而至。上课时注意力经常无法集中,考试时大多数以猜测为主,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虚度光阴,自信心完全丧失。加之家庭条件一般,工作难找,又认为自己长得不漂亮,极度担心工作会无法落实。想到以后就泪流满面,郁郁寡欢,经常失眠,平时不参加一切活动,身体常常疲惫不堪。一天与室友发生争执,很受刺激,并为此烦恼自责。将该事向男友倾诉后,男友认为她小题大做,并不理解她。于是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看得起她。几日后独自离校出走,在一栋高层住宅小区跳楼自杀。分析:案例中患者性格内向、孤僻、多愁善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低,因相貌不佳而倍感自卑,进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少动呆滞、生理紊乱长达一年,严重影响其社会和生活功能,属于抑郁症的范畴。预防:

(1)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消极情绪必须得到有效的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如果抑郁的情绪得不到发泄,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就会不断积累,最终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因此,精神宣泄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为创造出一种情境,表达、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情感,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精神宣泄的途径很多,比如,大哭一场、向人倾诉、拿替代品出气、书写日记、疯狂购物等等。

(2)情绪转移。非抑郁大学生对于运动的选择明显高于抑郁大学生,其中以球类和跑步最为突出。在其他日常各类活动的分析比较中,是否选择旅游或外出散心是抑郁和非抑郁大学生最大的活动差异,近50%的非抑郁大学生会选择该种方式排解情绪放松自我。调查同时发现,选择抽烟喝酒、停滞放弃、暴饮暴食作为排解方式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是其中有抑郁状态的大学生明显占了多数。而不恰当的压力排解方式,会使抑郁大学生的状况更加严重。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陷入自己假想的心理漩涡之中。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日常生活。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案例4-9】袁某,21岁,大三学生,性格内向。自小受循规蹈矩和“很传统”的父亲的教育,要求自己当一个好孩子,养成了做事认真细致,凡事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上课时遵照老师的要求将双手放到课桌上,自己克制尽量不变换姿势;见到姐姐穿的衣服“露脐”,就批评她说“这样不文明,会污染环境”;控制自己“不看女孩子的胳膊”,怕学成“坏孩子”。自去年开始每次洗手都要反复洗数十遍,害怕感染细菌,晚上入睡前还要下床反复检查煤气阀和自来水阀是否关闭,害怕煤气中毒。明知害怕有些过分,但就是担心万一,控制不住地要反复确保安全。总不愿意和同学面对面说话,觉得对方的唾沫会溅到自己脸上,要反复洗澡,否则就感到心慌气短、焦虑不安,为此十分苦恼,不得不暂时休学。分析:该学生具有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时间已达半年以上,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据此可判断为强迫症。

预防:

(1)强迫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可以干预,防患于未然的。大学生做事不应过分苛求,生活处事可以更具弹性,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促进自身构建健全的人格。

(2)当轻微强迫动作出现时,可通过改变自我表层错误观念的认知、自我施加强烈刺激,引开注意力等方法预防,如当强迫行为出现时,可通过拉伸套手橡皮筋增加疼痛感,抑止消除症状。

(3)强迫症自我筛查:你是否有愚蠢的、肮脏的或可怕的不必要的念头、想法或冲动?你是否有过度怕脏、怕细菌或怕化学物质?你是否担忧自己会做出或说出自己并不想做的攻击性行为或攻击性言语?你是否有什么事必须重复做,或者有什么想法必须反复想从而获得轻松?你是否为了担忧攻击性语言或行为伤害别人而回避某些场合或个人?你是否保留了许多你认为不能扔掉的没有用的东西?如果上述症状中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困扰着学习生活,使自己感到痛苦,就应该求助下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治疗。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个体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及后天不良环境造成的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甚至贻害周围的行为模式。偏执型人格障碍作为人格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过分体验到自己重要,冲动攻击和好斗,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千方百计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

【案例4-10】江某,男,某重点大学在校生,母亲遭遇车祸后,江某感到绝望,经常一个人发呆,烦躁不安,甚至用头撞墙。生活习惯完全改变,学会了抽烟,整夜上网不睡觉,对父亲的态度也很冷漠,少有沟通,说话语无伦次而且爱钻牛角尖。有女友后,总觉得宿舍同学赵某“看不起自己,想从自己手中抢走女友”,认为赵某在宿舍里排挤自己,“像个小老大似的,看我老实就压着我”,“在同学中说我坏话,让我很孤立”。女友与江某分手后,他把这一切怪罪于赵某,两次带着水果刀刺伤赵家3人。后以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起诉,被司法鉴定为精神偏执。分析:江某遭遇到家庭变故的严重打击不能自拔,缺乏正确的自我调适与认知,同时父子沟通不畅,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多疑、容易长久地记仇,毫无根据地怀疑、妄想别人的过错,最终由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悲剧发生。

预防:

(1)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改变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的错误认知。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2)诚心诚意、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3)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退一步海阔天空。四、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案例4-11】杨某,女,大二学生,成绩优秀,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对杨某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初中老师当众对她的批评挖苦,高中同学对她的冷落孤立,对她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她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不知不觉地就怕和人接触了。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她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甚至一度发展到出现自杀倾向。分析:杨某的状况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恐惧症。面对人群时,不但觉得害羞,还感到害怕,而且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为社交恐惧症,它是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

预防:

(1)正确认识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大学生要认识到人是需要通过交往来表现自我的,摒弃旧的羞耻感,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2)寻找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挫折教育与自我内心强大的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交往恐惧。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是严重的自卑者,是自己最严酷的批评者。他们由于自己看不起自己,因而在社会交往中,总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这样就背上了心理上的大包袱,言行举止放不开,结果更让自己紧张和自卑不已。因此增强自信,多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3)培养健全的人格。了解自己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是克服社交恐惧症的重要途径。五、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指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形式主要有性身份障碍与性偏好障碍,具体表现为易性癖、易装癖、恋物癖、露阴癖、虐待狂等类型。近年来,大学生因性心理障碍而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数,对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和回避。

【案例4-12】殷某,男,大三学生,凌晨2点多,殷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发乔装成女生,进入学校女生宿舍偷窃内衣。他在走廊里来回走动,透过窗户隐约看到寝室里一些女生都穿着睡衣或吊带裙睡觉的情景,足足看了半个小时都不想离开。见两名女生走来,殷某突然拉扯一人的挎包致对方倒地。包带被拉断后,殷某携包逃跑。几天后警方将正拿着女性内裤睡觉的殷某抓获。发现该出租屋内竟摆放着70多件女性内衣及10多张被抢女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照片等物品。经鉴定,被抢手机价值3060元,受害女生四肢多处擦伤,损伤程度属轻微伤。殷某以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罚款3000元。分析:殷某盗窃女性衣物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其恋物癖心理。据调查了解,该学生因恋爱受挫,情感遭受严重打击,心理极度失落,失去了平衡感。每次路过女生公寓看到女生内衣时,内心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拿来抚弄摸玩,从中得到满足和快感,最后发展到以抢劫寻求更大的刺激。尽管偷窃女性衣物这种行为会扰乱社会治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严重处罚,但仍难以克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屡被抓获处罚后仍故态复萌,因而经常处于内心矛盾、痛苦、忧郁、自责、自卑和孤独之中。治疗:

(1)进行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性教育,正确地认识“性”问题,有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欲,主动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少接触易引起性冲动和性挑逗的情境和物品,少看带有色情内容的文艺作品和影视节目。

(2)尊敬、尊重、关怀女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自制力、果断性和品德修养。

(3)对出现性心理障碍的行为,一定要有矫正自己异常行为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难于纠正和易复发而自卑,要加强道德修养,认识自身行为对社会、对自己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4)尝试与一个理解、同情、体贴自己的女性建立恋爱关系,这个女性对矫治其性心理障碍会起到重要作用。第四节大学生恋爱心理安全与人际交往

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活,促使大学生心理上发生着微妙变化。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心理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

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在恋爱问题上,个性比较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

(二)注重情感

大学生谈恋爱对精神层面看得比较重,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三)不稳定性

大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也就是真正能一直相爱并在毕业后走入婚姻殿堂的不多。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如经济条件、毕业分配、年龄特点、工作地点等;另一方面确实有些大学生谈恋爱追求的并不一定是婚姻的结果。

(四)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恋爱似乎成为检验自我的一个试金石。恋爱常会是一种心理补偿,谈恋爱,似乎意味着有人爱自己,便自信心大增,如果恋爱不成便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一)寂寞心理

大学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离开父母和朋友来到新的环境、对学习没有兴趣或不适应等,常会使大学生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一些同学会不自觉地希望寻求异性知己,试图以“爱情”来抚慰自己,消愁解闷,寻求寄托,即所谓“寂寞期的恋爱”。

(二)虚荣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虚荣心理是人的一种情感的反映,也反映着人的某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虚荣心理是一些人试图以追求名誉、荣耀等表面的光彩,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谈恋爱,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男朋友、女朋友,似乎便满足了这种需要。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我评价偏低而引起的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因其产生的消极心理作用,对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不良影响也较大,自卑感过强的人,在对待恋爱上,常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惧怕自尊受到伤害,而无法敞开爱的心扉;一旦在恋爱中受到挫折,又往往会采取自我封闭、不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以逃避现实。大学生恋爱中的自卑心理大都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造成的。例如,认为自己的相貌、身材不如他人;或者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低人一等;或者感到自己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总不如人等等。实际上,产生自卑心理原因往往是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自我认识偏差等,造成主观上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三、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挫折

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挫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单相思

单相思,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还有的人可能已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心,但被婉言拒绝,面对现实却无法解脱,仍执著地爱慕着对方。

(二)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这里讲的感情纠葛,是指恋爱过程中因某些主客观原因而引发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强烈内心矛盾与感情冲突。

(1)陷入三角恋爱,有的学生在寻求爱情的恋爱过程中,落入三角恋爱的漩涡里,要不同时喜欢上两个人,要不同时被两个人所追求,忧心如焚,不可自拔。

(2)爱情遭遇阻力,也有的人在恋爱中可能遭到父母的反对,或者周围人的非议,心烦意乱,辗转反侧。

(3)爱情中的误解,还有人在恋爱中被彼此间无休止的矛盾、误解和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甚至产生激烈冲突。

(三)失恋

恋爱是一对男女为寻求和建立爱情而相互了解和选择的过程。交往中,一旦双方或者某一方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再保持彼此的恋爱关系,就将意味着双方恋爱的终止。恋爱的一方失去另一方的爱情,就是通常所说的失恋。

对任何人来说,失恋都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剧烈深刻的心理创伤,有时会使人处于极其强烈的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甚至有的人失去生活的信心或勇气。个别人由于失恋而形成各种心理障碍,或者从此怀疑和不信任任何人,把自己的感情之门永远封闭起来,变得郁郁寡欢;或者看破红尘、自暴自弃,从而消沉下去;或者反目为仇、图谋报复、损人害己。失恋可以说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挫折之一。

【案例4-13】王某,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以后两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自己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酿成悲剧。

【案例4-14】某医学院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案例4-15】黄某,名牌大学大二学生,在社会上结交了“黑社会老大”作为男友,事后得知男朋友从事敲诈勒索等非法活动,却无法回头,导致犯了“包庇罪”。四、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