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11小题)
1.(2023•白云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
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
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
派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固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乂向东延伸,
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唯、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
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祁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
“鸿沟”水系。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
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
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
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
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
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
O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
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
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管管”。公元前249年,秦将蒙瞥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
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
运的中转粮仓催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
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葡,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
匿战匿敢方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室收灯荥阳、重据
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
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二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
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一一两物之界线,不可
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
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
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人地的•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
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渡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
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
换同汴渠正常通航。
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
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
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
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
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
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
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
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
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二或
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
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悖悖”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
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修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
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
国经济中心。
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
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
时今FI。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2023•东莞市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
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
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一一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
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
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
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
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
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
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
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
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
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
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
那便是勇广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
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
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
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
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
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
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
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
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
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
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
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
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
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
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
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
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
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i代人的耳
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
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
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一一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蟆乎?
(4)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依据文本,简要概述。
(5)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3.(2023•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
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
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
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
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
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枳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
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
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
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EfJ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
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
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
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
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
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
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
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越行》里形容琵当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
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久,
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
辟了。近代又有一种哑剧和静的布景,或只有动作而无言语,或连动作也没有,就将靠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了。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
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最好的例
子。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绞死了。
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
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哪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而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
的燕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恫: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
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
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
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
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是用以“达意”的,“言”有限而“意”是无限、瞬息万变的,因此“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
B.尽善尽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学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
C.上等作品多数言不尽意。如“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说诗人情绪,而自有一种闲情逸致。
D.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只把将达到痛苦极点那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其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言”难以完全达意,引出话题,而后分析艺术上的“无言之美”。
B.司样的内容,美术家只表现实物的部分就能引起美感,摄影家则可包罗所有。
C.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论述更加亲切自然。
D.“画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等文论,都强调艺术要含蓄隽永。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无言之美”的一项是
A.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谈到:“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
B.《庄子》中说:“茶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举: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C.司空图《与李生论诗》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D.济慈《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4)朱光潜先生认为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5)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是关于“言”与“意”关系的名言,本文也对“言”与“意”
的关系做了阐述,请结合文本分析。
4.(2023•潮阳区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美学范围内,“美”字的用法也很复杂。那么,美是什么呢?
许多美学家经常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一处风景,一件彩陶,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出现是
需要人在欣赏时的一定条件的。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
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情感思想
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霞光、彩虹、维纳斯、《清明上河图》,没有人欣赏,就失去了美的价值。西方近代美学家
关于这方面讲的更多。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戌一回事。
而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
诚然,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
以审美愉快,不成其为审美对象。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点也不美。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
的意识状态。但是,光有主体的这些意识条件,没有时象所必须具有的客观性质行不行?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
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这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总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即使艺术家可以在••般人
看不到的美的地方发现美、创造美,甚至把现实丑变成艺术美,但是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
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联系,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
审美性质。所以,如果说“美”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审美对象”,那么第二种含义就是指“审美性质二
问题是,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出现或存在,还要有客观方面的条件,即审美性质的存在或潜在。那么,这些客观
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等等,又是如何可能成为审美性质的呢?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些形式规律,
为什么一定的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黄金分割等,就会具有审美性质呢?为什么它们能普遍必
然地给予人们以审美愉快呢?亦即这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是如何可能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作出解释,由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力”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事物的形式
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
人在各种对称、比例……中,产生相互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但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有这种同构反应。
现在似乎只能从哲学上指出一点,即人的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只
有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才能进
一步解释美和审美诸问题。审美性质之成为美,某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实另有其根源和来由。
总括上面所讲,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含义。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种含义上使用
的。“美是什么”如果是问什么是美的事物,这基本是审美对象的问题。如果是问哪些客观性质、因素构成了对象、
事物的美,这是审美性质问题。但如果要问这些审美性质是为何来的,美从根源上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美的本质
问题了。“美的木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来追究美。只有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木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
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材料二:
所渭“价值”都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比如说“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
的价值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但是美学家们因为不能寻出美的特殊价值所在,往往把它和“善”
混为一事。
“善”的最浅近的意义是“用”。就广义说,美的嗜好是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也还算是有用,也还是一种善。
不过就狭义说,美并非实用生活所必需,与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许多人却把美看作一
种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席上谈》里有一段趣事。希腊举行美男子竞赛,苏格拉底说最美的男子应该是他自
己,因为他的鼻孔阔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宽大,最便于饮食。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
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
我们在讨论文艺与道德时,也提到许多人想把“美的”和“道德的”混为一事,我们的结论是这两种属性虽有
时相关而却不容相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各种“善”都有分别。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1)下列时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审美对象的创造有赖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等主观意识条件的作用,这是西方美学家普遍信奉的观
点。
B.相较于一般人,艺术家能把现实丑变为艺术美,但他同样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凭空发现美、创造美。
C.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说没有站在人类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等社会历史的层面作出阐释,理论尚存不足之处。
D.关于''美是什么”的阐述和探究,行文中论述逐步推进,有条不紊。从审美对象直至美的本质,可见思索的层
次不断深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感愉快的产生,需要主体情感与具备“比例、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外在对象相互协调,因此,不对称的事物
不能给予人们审美愉快。
B.“美”和“善”的概念,一者是从艺术观点得出的价值界定,一者是在伦理学等实用观点方面的判定。两者泾
渭分明,不容相混。
C.苏格拉底的趣事,用以证明一般人常以实用价值多寡来判定事物美丽与否。实则,美的事物鲜少关涉价值评判,
而实用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美的。
D.《谈美》举例:海边农夫以为门前海景不如屋后一园菜美。“海边农夫”跟文中的苏格拉底均是基于实用标准
的考虑来衡量事物的美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把美看作有用的善”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美”和“善”往往同义。《论语》讲“里仁为美二居于仁道,是为美。
B.对于文人笔下交口称颂的出园耕作生活,在烈日寒风之中辛苦劳作的农夫却不觉其有多美。
C.《说文解字》释美:“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二羊肥大,肉味甘美,即为美。
D.美学家吕激认为,一切人格的价值,通常亦谓之日善,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
(4)毕达哥拉斯以为美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文艺对话集》里的希庇阿斯却认为“美”是
漂亮的小姐,也是美的汤罐。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好的学术文章应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2023•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可大体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造散
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造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虚构。
知人论文,具体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具体地说,作品读懂后从哪里入手分析呢?
从分析结构入手。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
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自从魏武帝曹不《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末代应用文体已多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
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
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古代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弋拟的,但都表明文体。例如元结《右溪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
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
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和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等等。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
实质是i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奕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
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所谓的“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
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
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却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
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
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辑和安排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
形式结构,实质是具体分析它的选材、剪辑和安排。凡所选材,都作详略曲直的适当处理,置「恰当地位,结合成
思想清楚、层次突出的层次段落,从而完成整体结构。试比较下列三文:
《右溪记》
主题:记叙修筑右溪
主题思想:批评埋没材用,呼吁发挥材用
首段(所在):点出右溪无名
次段(景观):重在泉石幽趣
三段(功用):感慨无人贪爱
末段(缘由):作记以示来人
《醉翁亭记》
主题:
主题思想:
首段(所在):
次段(景观):
三段(功用):
末段(缘由):
《瞿池记》
主题:记述古迹墨池
主题思想:批评虚夸作风,倡导踏实学风
首段(所在):直接说明所在
次段(景观):指出古迹不实
三段(功用):强调不由天成
末段(缘由):讽喻宣扬不当
这三篇都是“记”体,文体结构大致类同。但由于主题和主题思想不同,它们的侧重不同,选材、剪辑、安排便
也不同。《右溪记》借修筑右溪以感慨卑微良材埋没不用,因此记其所在时,点出右溪原是道州城西近边一条无
名小溪;描写景观,则着重写小溪水石的自然形态,表现天然情趣,突出素质优美。《醉翁亭记》借为亭取名而
书写与民同乐、乐而无逸的志士仁人胸襟,因此记其所在之后,直接说明自己为当地太守身份和取名“醉翁”的
用意;描写景观,则着重写亭中所获山水乐趣,表现亭的位置适当,突出朝暮四时的自然变化的景象。而《墨池
记》则借抚州学校修筑相传为东晋王羲之学书的墨池古迹,批评这种虚夸作风,倡导儒家道德文章并重的踏实致
成的学风,因而记明所在之后,并不写景,直接指出墨池传说荒诞不经,不符史实,重在事理考证,进行议论发
挥,它们剪裁题材各按主题思想需要,一在突出素质优美,二在写出乐趣,三在议论事理。而安排则由上表可见,
既符合记体格式框架,更各有自己的主题思想逻辑,而落实于选材、裁剪、安排所结合成的整体结构。
(摘编自倪其心《怎样分析古代散文•从分析结构入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散文,按照作品的形式特点大致可分为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前者讲求真实,后者注重
虚构。
B.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将古代散文分为近八十种文体,远远超出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分类
种数。
C.对选材进行详略曲直地、适当合理地处理,并安排好层次段落,这些属于古代散文艺术形式结构的范畴。
D.文有方法但又文无定法,就主题思想看,《墨池记》完全可以对墨池古迹的景象展开多角度描写,以增强感
染力。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代散文的题目都可以表明其文体,如《谏逐客书》《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
B.既然题目标明了“记二那么文章内容必须要记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
C.分析古代散文,只有弄懂了字句、疏通了章节,才能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
D.写景抒情的文章思想内容结构不易把握,与其常常具有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不无关系。
(3〕下列表述不属于文中“立意”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通过描写兰亭集会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B.《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亡国的教训。
C.《项脊轩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D.《登泰山记》以游踪为线索,叙述了作者与友人在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4)根据文本内容,将方框中的《醉翁亭记》的项目补充完整。
(5)请简要梳理文本的结构脉络。
6.(2022•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
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
文明。它内生于工业文明,没有完全摒弃土地和工厂,而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农业
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结构。
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是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量子力学强调域境论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发展的不确
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时代占主要地位的当代自然科学的思
维方式决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是概率性思维。这是认识不确定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量子力学为前提。正如物理学家玻恩所认为的那样,
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1的特殊结果。这种认识改变了来自牛顿力学的确定性思维方式。二
是创新性思维。这是善于破旧立新开创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原本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信奉的思维方式,但在信
息产业的开拓者或创业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来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成为深化
信息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三是共享性思维。这是扬弃所有权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并不是信息文
明时代特有的,早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协作的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斗争,过着有物
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共享性思维。四是相互性思维。这是第三人称视角的一种思维方
式,也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存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
性,这些现存的相互性要求我们必须确定相互性思维方式,从相互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
从这四种思维方式来看,信息文明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的,特别是,随着未来智
能化革命的全面展开,信息文明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会更加突出。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
视域。这一转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从量子信息科学到神经科学、从无人驾驶技术到可穿戴设条等,这些发展不
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大变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
然界之M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这说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C在信息文明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全球社区,虽然也借助了信息与
通信技术革命的力量,但却不是强制实现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愿联合。这种超越国界、语言、文化等自愿联合
的全球社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集体共有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
进方向。
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
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
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这是由当代知识创造的复
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因为在知识生产者之间,当人
与人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普遍、合作共羸越来越成为时代意识时,人人共享数字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就建立
了共享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拥有资源的成本,等同于一个人独占资源的成本,那么,独占资源就
不再合乎道义,这样,联合取代竞争,合作取代独立,其所带来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形式的社
会秩序,
(摘编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文明中渐渐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内涵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
B.量子力学所强调的域境论,决定了概率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C.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多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促进人们建立大发展观。
D.信息文明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向重视精神文明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时代机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B.扬弃所有权观念的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C.由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特点可推知,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信息文明时代特征,其影响将随社会发展而扩大。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打造全球化社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信息文明以当代科学作为基础,产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C.从工业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D.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本文论述中的作用。
(5)当前“线上课堂”方兴未艾,“线上课堂”怎样发展更符合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取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
7.(2021•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
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
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
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
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
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
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
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
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
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果实,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
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升
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
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
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
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
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抻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
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
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C.“吴门四家”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D.徐渭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越了诸多前代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人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D.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点明了文章的论述对象,文章主要论述了明代花鸟画的发展。
B.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语言典雅,饶有韵味,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列举“吴门画派”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吴门画派的花岛画取得了极大突破。
8.(2021•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
的“桃花文化二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
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
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
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
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却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
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乂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
园,在主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
了一个展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
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
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1)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B.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C.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D.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2)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B.“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D.“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国的桃花文化”点明了文章的论述对象。
B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桃花文化的普遍性。
C.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桃花源情节”,与第一段首尾呼应。
9.(2021•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风”是个中性的概念
徐梓
“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这个系列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
风,培养社会良风美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
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
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
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以一种隐性
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所以,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
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意义。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
用现今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有的家风也可能是狡诈刻
薄、酗酒赌博、忿戾凶横。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班风有好坏之分、高下之
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也并不都是传家宝,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的一些美好的品质。
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人
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极端地说,“没有家风亦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
当今,人们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而
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家风又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
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的又一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
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
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具体而明确的条文,是我诸家谱、可供讽诵学习的
有形文本。而家风有别于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
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曰长期教化后的结果。同时,它一旦形成,也就
成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选刍《光明日报》)
(1)下列对“家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B.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C.家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并不都具有正能最。
D.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没有家风也是一种家风。
(2)下列不属于“家规”范畴的一项是
A.它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
B.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
C.它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条文。
D.它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
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等。
B.家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它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从家庭成员
的一举手、一投足中体现出来。
C.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
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意义。
D.当今,人们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芍统内容的沦落,
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10.(2021•龙岗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占代的健康观
谭华
健、康二字,分别见于殷商时代。“健”字偏重于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康”字初见于《尚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曰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
曰考终命。”“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一词的含义。
古人认为气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就是
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体现为和、动、度三个字。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于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广的影响,也同样
为历代名家及养生家所推崇,如董仲舒就说过这样的话:“能以中和养生其身者,其寿极命。”不能做到“和”,还
会危及生命:“反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就是指不偏离常态,不过分:“阴阳并毗(毗,即偏),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和”
又有平正的意思。《管子•白心》说:“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匆之所生也。”总而言之,“和”
意味着阴阳二气的调和、流通。“和”的状态是通过阴阳二气的流动、运行、升降而实现的。
把“和”即健康这一看法发挥得最清楚的还得数《黄帝内经》。《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
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同时被破坏了。
天地之气在不断地运行流动,人自身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因此,阴阳之气也就在人体因时、
因地、因气象的变化而变化。阴阳的平衡和调和状态也就不能不时时有受到扰动乃至破坏。《内经》把“气”的这
种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
生化息也。”所以,古人主张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状态。
动态平衡的关键是把握“度”,即把握事物发展变化以及自身因应变化的最佳程度。
恪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过犹不及。”似乎孔子也已经注意到了“度”与养生长
寿之间的联系,《论语》中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
之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C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科技学院《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安课件教学课件
- 电视台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信息科学类专业英语》课件第12章
- 必刷卷02(北京专用)(试卷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爆防腐照明开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螺旋上胶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环保型氯化石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英语诗歌鉴赏》课件
-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建筑工程材料送检登记台账
- 急诊科六大病种抢救流程图汇总
- 国电泰州发电厂1000MW机组防止给水流量波动大的方法探析
- 幼儿园章程范本
- 六年级上册精通英语单词句子默写
- FX挑战题梯形图实例
- 【精品】骨科重点专科省级市级申报材料
- 航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 最新版天津建设工程海河杯奖评审办法
- 最新实验室评审准则内审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