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fiscalpolicy)
(-)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理论
L财政平衡的定义
财政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
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
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财政平衡是国家预算
的收入与支出在量上的对比关系,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
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由于超
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
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的
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预算执行结果无
法做到收支绝对平衡,那么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都应视为财政平衡,
各国有所不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国债收支上,有的国家
把国债收支列入财政收支平衡的范围,如苏联;有的国家则不列入,如
美国;也有的国家在计算财政平衡时把一部分建设国债包含在正常收入
之内把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国债视为财政赤字,如日本;中国把国债收
入列入正常收支范围,而不视为赤字。
中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财政政策。因为从社会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实践来看,不论出现过多的财政结余,还是财政赤字,都
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过多的财政结余,会导致物资储备不合理,
积压过多,资金周转减缓;出现赤字,可能导致财政性货币发行。从资
金和物资的关系上说,是安排了一部分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其结果会
造成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财政收支平
衡意味着财政分配与物资分配相适应,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2.财政平衡的计算方法
根据是否将债务收支作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可以有两种计算财政赤字的
方法:
(1)硬赤字(结余)二(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2)软赤字(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我国从1953年-1993年基本上采用第一种方法,这样,从账面上看,
财政收支永远是平衡的,但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掩盖财政赤字的真实情况
(2)由于这种办法大大缩小了赤字的数额,导致人们对财政等困难认
识不足,可能使得财政支出扩张
(3)财政赤字数额不能得到真实反映,难以分析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
所产生的影响。
相比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更能真实反映财政赤字状况及财政收支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财政赤字的准确含义应是:政府经常性支出
超过经常性收入的差额。
我国1994年后,公债收入不再列作正常收入,公债付息支出也相应未
列入正常的预算支出,因此,还本和付息支出不恰当地捆在一起,借新
债换旧债,致使国债规模越滚越大。从2002年开始,我国国债还本付
息中的利息支出从年度预算中列支,借新债只还旧债本金。
3.我国经济中的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分类
①预算赤字: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列有赤字,不
代表预算执行结果一定有赤字。因为预算执行过程,可以采取增收节支,
达到收支平衡。
②决算赤字: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决算有赤字,可能因为预算编制
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因素导致赤字。
③赤字政策:国家有意识地用一些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
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刺激社会的巨额赤字。
赤字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凯恩斯提出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蹭被广泛
运用,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
(2)我国现实情况
①我国财政工作一直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不少年份
出现赤字。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的原因:
i.企业改革滞后和企业进入市场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效益不高,
国有企业亏损面大,制约财政收入增长。
ii.财权分散,分配秩序混乱,严重侵蚀了国家税基,预算之外的各种基
金和收费不断增长,加大企业负担,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iii.税制结构与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变化不适应
iv.财政支出规模失控,增加了财政平衡压力。
V.改革涉及社会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利益调整,为支持企业
和价格改革,国家每年都要拨出大量资金用于价格和调价补贴,给财政
增加较大压力。
4.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
(1)社会总供求的含义
社会总供给是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和充分就业条件下,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所能达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两者差额即〃GNP〃缺口,来反映社会总供求之间平衡状况。
(2)计算公式
平衡的公式——
C(消费)+1(投资)+G(政府投资)+X(出口)=总需求
C(消费)+S(储蓄)+G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M(进口)=总供
给
总需求二总供给
(3)社会总供求平衡包含的内容
①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平衡
总量平衡在社会总供求平衡中占主导地位,是结构平衡的基础,最终落
实到结构平衡上来,即总量失衡的情况下,结构平衡不太可能出现;结
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必然对总量平衡造成冲击。
在动态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只能是一种状态,一种过
程,实际上,总量失衡经常出现,大体归为:需求不足和需求过旺。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所要实现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寻找
一种动态平衡。
衡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的经济参数:物价上涨率、失业率.
国际收支状况,据此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平衡
通过抽象,把总需求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把总供给划分为:
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消费结构平衡即:消费需求二消费品供给
投资结构平衡即:投资需求(生产型投资+非常性投资)工投资品供给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
消费品供给)与投费需求膨胀(投奥需求〉投资品供给)并存,在投资
需求膨胀的同时,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不足。(即大规模进
行〃楼、堂、馆、所〃非生产性投资,而生产性投资不足,其中能源、
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投资尤为不足;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的
浪费。)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要促使社会总供求结构平衡,采取的措施有:
i.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完善市场机制,为不同企业创
造平等竞争的机会。
ii.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及行业发展。
iii.加强需求管理,在引导需求方向和协调需求结构的同时优化有效供给。
5.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
(1)当社会总供求失调,政府通过财政收支对其进行调节
①总需求,总供给:i.直接削减政府支出,抑制总需求膨胀。ii增加税
收,扩大供给。乱上述两种方法双管齐下。
②总需求<总供给:i.扩大政府财政指出ii.削减税收iii.双管齐下
(2)作用机理
①税收乘数: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引起的国民收入(GDP)变动程度。
税收乘数和GDP呈负相关。
②支出乘数:财政支出(包括消耗性支出,也称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
出,也称转移支付)的增减变化弓I起国民收入(GDP)增减变化的程度。
*【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
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
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
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也指即一种措施产生多
重效果。
(二)财政政策概念、功能类型
L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
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
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
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核心点:(1)财政政策目标和手段是构成财政政策的两大基本要素。
(2)财政政策包含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
①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具体的支出项目
构成,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
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
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
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
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转移支付是指
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
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
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②政府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
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与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
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
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公债是政府
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
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2.财政政策的特征
(1)制度性和阶段性
财政政策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直接相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经济发
展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政策工具、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
稳定性相对,变动性绝对。稳定性指政策目标已经确定,就必然经历实
现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保持政策相对稳定。而变动性是指必然伴随着经
济社会发展的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目标、手段和效果的统一性
目标是方向,政策手段是工具和途径,效果是检验标准。
(4)调控的间接性
不直接与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而是通过注入预算的
制定调整,财政支出规模、方向和结构安排,税种、税率的确定,以及
公债、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的灵活运用,去达到间接宏观调控的目的。
3.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guidingfunction)
主要是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产生作用。
具体表现在:①配合国民经济(nationaleconomy)总体政策和各部
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调节目标(adjustmentgoal)。②不仅规
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还通过利益机制(Interests
mechanism),告诉人们怎样做更好。
(2)协调功能(coordinationfunction)
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能力。
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具备协调功能的原因:①财政本质属性—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通过
财政收支,改变社会集团和成员在国民收入占有的份额,调整社会关系。
(eg.转移支出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policies)②是财政政策
体系的全面性和配套性为其协调功能提供可能性。
(3)控制功能(controlfunction)
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的制约与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
(4)稳定功能(stabilizationfunction)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totalexpenditure水平,使货币支出
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eg.通货膨胀
inflation,政府通过将总支出减少到总供给supply与总需求demand
相等的水平,抑制经济过热
curboverheatingeconomyo)
4.主要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手段不同
分为税收政策、公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公共支出政策、预算
政策。一般认为,预算政策等于狭义上的财政政策。
预算政策(财政政策)又可以分为膨胀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fiscal
policy(减税增支,刺激需求stimulatethedemand)、紧缩性财政
政策tightfiscalpolicy(增税减支出,抑制需求)、中性财政政策
NeutralFiscalPolicy(不会产生扩张效应和紧缩效应)。
(2)根据调节经济周期作用来划分
①自动稳定财政政策automaticfiscalpolicy: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
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可以直接产生控制效果。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i.税收自动稳定性,如公司所得
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ii.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如转移支付和失业
救济金。
②相机抉择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某些财政政策本身
没有自动稳定的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
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deflation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的干
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三)财政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1.最终目标: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
ofsociallife
原因:(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
一在不断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满足人民
日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个人需求和社会
公Z-X±/x±rT季o求
(2)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仅靠市场远远不高,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调
节。
2.中间目标
(1)物价相对稳定PricesarerelativelystabIe一避免过度通胀或通缩。
(2)收入的合理分配Arationaldistributionofincome—充分调动
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3)经济适度增长appropriatespeedforeconomicgrowth一视
储蓄水平定增长率、视物力可能定相关政策;一方面,在政策取向上处
理好储蓄和消费关系,保持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注意发挥财政
在结构调整和推动创新方面的作用。
3.财政政策工具
(1)国家预算nationalbudget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
现财政政策目标。
(2)税收tax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
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具有广泛性、整体性、法制性以及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等特点。
(3)公债governmentdebt
是政府为解决账户透支的问题而采取的借债。政府可向社会的企业、事
业机构及个人借债,向中央银行借债,也可向国外借债。所以,可以将
公债定义为国家或政府举借的债,是指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
取信用的方式,向国内外取得的债务。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4)财政投资financialinvestment
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投入资金用于
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5)财政补贴financialsubsidies
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
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
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与价格、工资等分配手段相配合发生作用,具有调节灵活的显著特点。
(6)公共支出publicexpenditure
在预算中安排的社会文教、行政、国防等支出的忠诚。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具有长期、潜在的重要作用,支出刚性作用强。
(四)疫情与我国财政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也催生了前所未有
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仅就数字指标来看,2020年,不仅财政赤字占
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增发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而且大幅增加
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1.6万亿元进而总额增至3.75万亿元,新增减税
降费5000亿元从而使全年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中央财政非
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等等。
如此的配置格局,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作出?又是奔着什么
样的目标而去?这只有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才可能看清楚、说明
白。
将矛盾和问题分分类、归归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所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固然在
表象上主要体现为疫情冲击,但绝不限于疫情冲击。除了疫情冲击之外,
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因疫情而凸显。若
用一句话加以集中概括,那就是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相
交织并叠加疫情冲击。倘若将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加区分地一锅煮、一勺
脍,甚至将困难、风险和挑战统统归之于疫情冲击,既可能因压力巨大
表象而误判形势,也可能因找不准真实病因而用错药方。所以,对于当
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在以2019年经济运行状况为参照系的同时,还要
采用另一个参照系——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和政策部署,从而将疫情
冲击同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区别开来。
一旦将〃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和政策部署〃这一参照系引入当前
经济形势分析,便会立刻发现,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系
原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不仅同疫情冲击不是一回事,而且在疫情前
已有充分研判。只不过在疫情之下,其程度有所加剧。与之相反,疫情
冲击则系突如其来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矛盾和特
殊问题。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问题的分解,实质就是对困难、风险
和挑战的分解,也就是对由此形成的财政扩张需求压力的分解。
这启示我们,疫情之下的财政扩张需求,在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和问题的基础上,就总量而言,并没有此前不少人预期的那般大。就结
构而言,也须加以仔细鉴别并明确区分,坚持〃桥归桥、路归路〃。
以不留或少留〃后遗症〃为底线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举凡实施财政扩张,特别是实施超大剂
量的财政扩张,多多少少总会留下〃后遗症〃。面对疫情之下前所未有
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积极财政政策当然要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财政扩
张操作实施〃对冲〃。不如此,〃六保〃的底线便难以守住;不这样,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的任务便难以完成。但是,无论如何,在彳土可情况
下,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终归是宏观调控操作的基本考量。
为此,盯住疫情之下财政扩张操作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拉出一张大致〃清
单〃,作为警醒各方面共同遵守的〃底线〃,无疑是必要的。
第一,严格区分疫情冲击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
不因疫情之下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垫高未来或正常年份的财政支出
基数、颠覆来之不易的减税降费成果。
第二,严格区分〃战时状态〃的抗疫目标与日常的宏观调控政策目
标,不因疫情之下实施有别于常规的特殊操作而冲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线、偏离经济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三,严格区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与正常的风险防范要求,不因
疫情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破戒〃之举而放松对于财政金融风险的
应有戒备。
一旦将不留或少留上述〃后遗症〃作为底线引入财政扩张考量,便
可十分清晰地看到,对冲疫情冲击的财政扩张操作并非只有效益,没有
成本。在围绕政策目标而做财政扩张布局的同时,充分评估其伴生的成
本因素,便会对疫情区间财政扩张可能产生的效应〃外溢〃保持高度警
惕,便不会随疫情区间实施特殊操作而手忙脚乱、不由自主跑回〃惯性
思维“老路。对于诸如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抗疫特别国债等涉及财政
金融风险之类问题的抉择,也就不能不有所节制。
这提醒我们,疫情之下的财政扩张操作,也须作成本效益分析C在
同时对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因素加以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兼顾当前与长
远,坚持不为解决短期问题而留下可能危害长期发展的〃后遗症〃。
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以不留或少留〃后遗症〃为前提,
其根本目的在于找准应对当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相交织的情况本来就存在,疫
情只是加剧了其所带来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的程度。面对结构性、体制
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以应对。
这意味着,针对这一类矛盾和问题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是常规性操作。
必须坚持遵循既定的理念、思想和战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上继续前行。
而疫情冲击带来的挑战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困难、特殊风险,那么
面对疫情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加以应对。
这意味着,针对这一类矛盾和问题进行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是战E寸之
举、非常规性操作。不仅须与疫情相捆绑,而且要随疫情演变状况作取
舍,随疫情解除而自然终止。
在不同背景下进行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分别围绕自身的着力点具
体布局。虽然二者之间不乏交叉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作为战时之举、非常规性操作,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增发抗疫特别国
债所瞄准的目标在于〃救助〃和〃纾困〃,着眼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
保市场主体。一个"保〃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一类特殊操作的着力
点和着重点。为此,不仅要以〃挤牙膏〃思维应对财政赤字率提高和抗
疫特别国债增发,根据问题和冲击的大小,坚持精打细算,力争财政赤
字率提高和抗疫特别国债增发的幅度能够恰好解决问题。而且要跳出现
行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特殊机制、通过特殊渠道,实行专款专用,
让由此筹集的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并力争将此
类特殊操作及其效应控制于疫情区间,确保其可以随着疫情解除而回归
正常财政管理轨道。
大幅增加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新增减税降费和大力压减政府非急
需非刚性支出所聚焦的目标在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其着力点
和着重点是落在宏观调控上的。为此,不仅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稳增长、稳经济基本盘,确保地方政
府专项债收入真正用之于扩大〃补短板、强弱项〃的有效投资,而且要
让新增减税降费红利真正落到企业让通过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0%
以上而腾挪出来的资金真正体现在〃让人民过好日子〃上,让宏观调控
的每一个举措实实在在地落实落细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告诫我们,疫情之下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固然集中体现为“对冲〃
二字,但面对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相交织叠加疫情冲击,
讲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非常重要。绝不能病急乱投医,将所有矛盾和
问题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地服用同一味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
效应对冲击、持续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类型
L含义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
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
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2)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央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
的行为准则,还包括其调控的过程,即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介指标
/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货币
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
(3)理解货币政策的核心概念:
①政策客体: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货币和社会总需求的联系)
②政策主体:制定主体是中央银行
③货币政策是经济理论或货币信用理论,在宏观货币、信贷管理中的具
体实践。(代表某一经济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或政策主张,具有较强的
理论性)
2.类型
(1)扩张型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应量较多地超过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的实
际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时,
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
策。
*【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会降低】
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速度,现金是流动性最强
的资产。货币供给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增加了,人们持有的货币
增加,流动性得到满足,但过多的货币持有会使得机会成本增加,因而
个人偏向于去进行投资,购买其他金融资产,对金融资产的需求的增加
使得股票、债券等的价格上升,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因此会使得利率下
降。
(2)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熠长
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
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中国目标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L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
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段物
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
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1)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
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2)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
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3)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
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
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
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
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
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
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
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
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
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
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
原因主要有:
(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
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
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
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
足的失业。
(2)摩擦性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
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
业。
(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
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
完全避免。
(4)结构性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
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
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
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
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
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
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更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
2-3%以下。
3.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
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
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
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
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段地
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
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
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4.平衡国际收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
的统计表,它表明:
(1原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X亥经济体的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
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
(3)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
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
额,使其趋于平衡。
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
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
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
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
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
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5.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2)相对独立: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存在矛盾:
①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
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
②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他国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
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需要通常会增
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金融机构
与央行的关系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
吸收存款的比率。是央行控制专业银行信贷总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货币
政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市银行的信用扩
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
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就会提高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使专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增加,限制了专业银行的信用
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给量),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
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三个缺陷:
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
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的作用;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
当作一剂〃猛药〃;
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
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
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rate)商业银行与央行的关系
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
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
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
务。
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
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
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
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存款货币银
行手中,因为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票据以取得信用支持,仅是存款货币
银行融通资金的途径之一,存款货币银行还有其他的诸如出售证券、发
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
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央行与发布债券政府部
门的关系
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
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
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
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
率.不动产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理论(我国所采用的)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界的经典理论。
凯恩斯的逻辑思路是:实际产量的增加与否,取决于有效需求,即社会
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由边际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三大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
成。在边际消费倾向因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而递减从而消费需求不
足时,投资需求必然成为弥补总供给与总需求缺口的关键因素。投资需
求取决于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由于利息是人们放弃灵活偏
好的报酬,因此,利息率的高低便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程度,
即货市的需求程度。
这样,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便体现为:货币供给(M)相对于
货币需求增加后,人们手持货币超过了灵活偏好程度,对债券的需求即
会增加,从而债券价格上涨,利率⑺下降,当利率下降到小于资本边际
效率时,就会刺激投资⑴增加,在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通
过乘数效应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
M增加-r下降-I增加-E增加-Y增加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给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
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2)货币学派理论(货币市场化)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货币供给
量(M)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E),然后再由支出影响投资(I),最
终作用于总收入(Y)。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
带来产出的改变,但在长期,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M-E-I-Y
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
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起产
出提高,指导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因而,货币
政策的传导机制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
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之处和收入。
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
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选取标准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和控制作用,可以为货币政策
的实施提供数量化的依据。一般而言,应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①可控制: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
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
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②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
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
③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
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
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2)种类
①利率: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
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i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
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
是银根松弛。
ii.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
提高或降低^率。
近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②货币供应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
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
i.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ii.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iii.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
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iv.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
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i.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
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
ii.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
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证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
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③贷款量: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
i.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巾均由贷款引起,中
央银行控制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订.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乍为政策
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
iii.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
(3)我国的选择
①货币发行量:西方国家选择的中介目标大多是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而我国使用额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因为我国先进流通量大,本
身需要加强管理、检测,同时,现金又是银行信贷收支的存贷差额,可
以用于制约存贷规模。
②贷款规模:除货币发行量外,贷款规模也是我国使用的指标,通过对
贷款总规模的控制,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从而进一步观察对货
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四)疫情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选择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
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
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支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从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到5000亿元再贷款、
再贴现,再到新增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利
率也越来越低。(扩张性货市政策)目前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
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经收官,接下来,这些阶段性政策将逐步退出。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就要求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
部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如果
经济增长恢复得较好,那么前期阶段性的政策退出步伐可以加快一些;
反之,如果恢复低于预期,不但退出步伐可以放缓,还可以出台新的政
策。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
适度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量上适度,信贷的投放要和经
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
生资金淤积,产生信贷资金没法有效使用的问题。从总量看,上半年,
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接下
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仍将综合运用,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
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也体现在价格上要适度。要引导融资
成本进一步降低,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利率适当下行并
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
就会产生套利、资源错配等问题,资金可能流向不该流向的领域。
货币政策精准导向要求政策直达实体经济,实现精准滴灌,引导资金
更有效率地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尤其是制造业和
中小微企业。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可以探索制定针对制造业贷款的政
策办法和信贷计划,创新制造业贷款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加大发债、上
市等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获得融资的同时,稳定企业杠杆率。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重
要举措。董希淼表示,应加快落实前期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
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创新互联网贷款等产品和服务,提高为中小微企业
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下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
彬认为,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重心将转向结构优化,将更大程度发挥结
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对稳
企业保就业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
策工具,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严控资金空
转套利,并提前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
健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C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
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
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
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
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大学《生物防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湖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山西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唐诗宋词赏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学院《物流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北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海南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海南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供应室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PDCA案例
-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青花椒DB50-T 1358-2023
- 【林芝市藏汉通婚带来的影响调研分析报告3300字】
- 马蹄种植技术与施肥
- 央国企信创白皮书 -基于信创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 GM/T 0001.1-2012祖冲之序列密码算法第1部分:算法描述
- GB/T 6052-2011工业液体二氧化碳
- GB/T 13382-2008食用大豆粕
- 连铸工艺讲义
- 瓦楞纸箱工艺流程
- 急性药物中毒的急救与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