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_第1页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_第2页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_第3页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_第4页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篇一」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

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X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

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

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

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

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

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

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

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大学物理光学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

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

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

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

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

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

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

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

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

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

(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

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大学物理光学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

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

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

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

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了亚

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

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

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可。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

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一假设一数学

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

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

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

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

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

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

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

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

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

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

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

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

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武发

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

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一

一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

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

电场。

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

获得诺贝尔奖。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6、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

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一一超导现象。

7、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

律,即焦耳一一楞次定律。

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

为电流磁效应。

9、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和吸,反向电流的平

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

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

向。

10、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

(洛仑兹力)的观点。

1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

素。

13、1932年,美国物埋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

的高能粒子。(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I)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

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

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

难。

1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一一电

磁感应定律。

1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一一楞次定

律。

1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

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三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

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篇三」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C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厂rO),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

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

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

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

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

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

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注意: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在木质上有区别:

做功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而热传递则只涉及到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P7.]南京市金陵中学06-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A)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凡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构想,都是能够实现的

D.物体的温度为0℃时,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P8.]07届1月武汉市调研考试2.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

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则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AD)

A.气泡内的气体对外界做功B.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

C.气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D.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P9.]20xx年广东卷10、图7为焦耳实验装置图,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

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

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

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

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

[P10.]06年广东东莞中学高考模拟试题4.固定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封闭着

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

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将活塞B缓慢地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则在

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BD)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内能不变

[PH.]07年天津行五区县重点学校联考9.一物理实验爱好者利用如图所示的

装置研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量间的变化关系。导热良好的汽缸开口向下,内

有理想气体,汽缸固定不动,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一温度计通过缸底小

孔插入缸内,插口处密封良好,活塞下挂一个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

止。

现给沙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纱慢慢漏出,外部环境温度恒

定,则(B)

A.绳拉力对沙楠做正功,所以气体对外界做功

B.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不变

C.气体体积减小,同时从外界吸热

D.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增加

[P12.]20xx年四川理综卷14.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

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筒

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

冲出容器后(C)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13P.]07年扬州行期末调研测试5.如图所示的A、B是两个管状容器,除了

管较粗的部分高低不同之外,其他条件相同.将此两容器抽成真空,再同时分别插

入两个完全相同的水银槽中,当水银柱停止运动时(设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比

较两管中水银的温度,有(A)

A.A中水银温度高

B.B中水银温度高

C.两管中水银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P14.]20xx年高考天津理综卷20.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

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

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

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篇四」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在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的核心,也是最需要大家记住的是“阻碍”二字。

在高中物理利用楞次定律解题,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形象记忆:“增反减

同,来拒去留,增缩减于“。

楞次定律(Lenzlaw;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从电磁感应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

向。其可确定由电磁感应而产生之电动势的方向。它是由—理学家海因里希•楞次

(HeinrichFriedrichLenz)1834年发现的。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楞次定律还可表述

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对楞次定律的正确理解与使用分析:

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的核心内容是“阻碍”二字,这恰恰表明楞次定律实

质上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特殊表达形式;

第二,这里的“阻碍”,并非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而是阻碍(更确

切来描述应该是“减缓”)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第三,正因阻碍是的是“变化”,所以,当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或减少)而引

起感应电流时,则感应电流的磁场必与原磁场反向(或同向)而阻碍其磁通量的增加

(或减少),概括起来就是,增加则反向,减少则同向。这就是老师总结的做题应用

定律“增反减同”四字要领的由来。

楞次定律阻碍的表现有哪些方式?

(1)产生一个反变化的磁场。

(2)导致物体运动。

(3)导致围成闭合电路的边框发生形变。

楞次定律的应用步骤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四步:

第一,明确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在被感应的回路上的方向;

第二,搞清原磁场穿过被感应的回路中的磁通量增减情况;

第三,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

第四,运用安培定则判断出感生电流的方向。

高中物理网编辑提醒大家,楞次定律要灵活运用,有些题可以通过“感应电流

的磁场阻碍相对运动”出发来判断。

在一些由于某种相对运动而引起感应电流的电磁感应现象中,如运用楞次定律

从“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出发来判断感

应电流方向,往往会比较困难。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运用楞次定律时,一般可以灵活处理,考虑到原磁场的磁

通量变化又是由相对运动而引起的,于是可以从“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相对运动”

出发来判断。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篇五」

一、理论基础

力学

1、运动学

参照系c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C相对速度C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

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

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领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汁。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

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

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惠斯通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导电性

金属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被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不要求机理)。

超导现象。

4、磁场

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匀强磁场。

安培力。洛仑兹力。电子荷质比的测定。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和滤波。

二相交流电及其连凄法。感应电动机原理。

7、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电磁振荡。振荡电路及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光学

1、几何光学

光的直进、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薄透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

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光谱和光谱分析。电磁波谱。

3、光的本性

光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模型。用玻尔模型解释氢光谱。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

2、原子核

原子核的量级。

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线的探测。

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裂变和聚变。

基本粒子。

数学基础

1、中学阶段全部初等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极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初步概念。

3、不要求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运算。

二、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

验。

2、要求能正确地使用(有的包括选用)下列仪器和用具:米尺。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温度计。量热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万用电

表。电池。电阻箱。变阻器。电容器。变压器。电健。二极管。光具座(包括平面

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在内)。

3、有些没有见过的仪器。要求能按给定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例如:

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了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

还可安排其它的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不

应超过本提要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而所用仪器就在上述第2、3指出的范围

内。

5、对数据处理,除计算外,还要求会用作图法。关于误差只要求:直读示数

时的有效数字和误差;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严格的要求);主要系统误差来

源的分析。

三、其它方面

物理竞赛的内容有一部分要扩及到课外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对自然界、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

解释。

2、近代物理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现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一些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1.重力

物体的重心与质心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

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

设物体各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l、G2Gn,且各部分重力的作用点在。xy坐标系

中的坐标分别是(xl,yl)(x2,y2)(xn,yn),物体的重心坐标xc,yc可表示

为xc=?GxGiii=G1x1?G2x2Gnxn?Giyi=G1y1?G2y2Gnyn,yc=Gl?G2GnGl?G2GnGi

2.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弗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

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l,k2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可由111=+求得,井联

后劲度系数为kklk2

k=kl+k2

3.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Fm二uOFN来计算。FN为正压力,"0为静摩擦因

素,对于相同的接触面,应有口0>口(U为动摩擦因素)

摩擦角:若令uO=Fm=tan<t),则小称为摩擦角。摩擦角是正压力FN与最大

静摩擦力Fm的合力FN

与接触面法线间的夹角。

拉密定理: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与其它两个力夹角正弦的比值

是相等的。

4.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力F与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即M=FL,单位:N・m.

平衡条件:力矩的弋数和为零。即Ml+M2+M3+=0。

5.刚体的平衡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的力学研究对象。

力偶、力偶矩:二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在一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力偶。

力偶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叫做力偶矩。在同

一平面内各力偶的合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卜=0;对任一转动轴合力矩为零,即£M=0。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篇六」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

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l/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

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

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

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O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

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定

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

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

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

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

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

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丰晶

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

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

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

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

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

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

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

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

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

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

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X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

是3X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

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