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_第1页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_第2页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_第3页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_第4页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及食品安全预防手册TOC\o"1-2"\h\u163第1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述 368651.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331631.2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4209761.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425411第2章食品生产设施与环境卫生管理 4140842.1生产设施的设计与布局 4232402.1.1合理规划生产流程 4122422.1.2设施布局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5223692.1.3设施设备选型与安装 5301102.2环境卫生管理要点 53512.2.1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5315182.2.2保持环境清洁 514142.2.3控制有害生物 5213302.2.4空气质量管理 5263892.2.5废弃物处理 5101842.3清洁与消毒操作规范 5223752.3.1清洁操作规范 55972.3.2消毒操作规范 626458第3章原料采购与验收管理 634073.1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6187093.1.1选择原料供应商 6181143.1.2管理原料供应商 6196933.2原料验收标准及方法 7179863.2.1验收标准 7231563.2.2验收方法 7292463.3原料储存与保管 7284043.3.1储存环境 7104993.3.2储存设施 7135503.3.3保管措施 717112第4章食品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892924.1工艺流程优化 8158194.1.1原料处理 8228884.1.2加工 8105464.1.3包装 82864.2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8219984.2.1人员卫生管理 8272534.2.2设备卫生管理 8148224.2.3环境卫生管理 947874.3关键控制点的设置与监控 9103374.3.1关键控制点的识别 9263144.3.2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920003第5章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 934655.1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与选用原则 960095.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 10266115.3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 106039第6章食品包装与储存管理 1086146.1包装材料的选择与验收 1010136.1.1选择原则 11146606.1.2验收流程 11111546.2包装过程质量控制 11269246.2.1包装设备管理 11207996.2.2包装操作规范 11233136.2.3质量监控 11187926.3食品储存条件与期限管理 1195186.3.1储存条件 11324956.3.2期限管理 1217954第7章食品运输与销售管理 12245997.1运输工具与设备要求 12155547.1.1运输工具 12316337.1.2运输设备 128657.2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259297.2.1运输前准备 12128877.2.2运输过程监控 1352887.2.3运输后处理 13276067.3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 13242847.3.1销售场所管理 138417.3.2销售过程管理 13102277.3.3销售后服务 139429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13193298.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396518.1.1危害识别 13312148.1.2危害评价 14113828.1.3风险控制 14164188.2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1462778.2.1预警系统构建 14219168.2.2预警系统运行 1426308.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15113678.3.1原料控制策略 15148068.3.2生产过程控制策略 15229168.3.3成品控制策略 15307808.3.4应急处理策略 1525018第9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 15223959.1食品安全事件分类与报告 1556259.1.1食品安全事件分类 1661279.1.2食品安全事件报告 16173229.2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 16117369.2.1微生物污染事件 16247359.2.2化学污染事件 1620539.2.3物理污染事件 16224139.2.4包装破损或变质事件 16186789.2.5虚假标注事件 172999.3食品召回程序与操作 17281439.3.1召回决定 17305709.3.2召回计划 17317029.3.3召回公告 1770189.3.4召回实施 17183889.3.5召回效果评估 17112869.3.6总结与改进 1725093第10章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持续改进 173136510.1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原则 17685810.1.1科学性原则 182934010.1.2系统性原则 18804910.1.3预防为主原则 18857910.1.4持续改进原则 182081210.1.5透明度原则 182889810.2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编写 182111510.2.1文件编写原则 181767910.2.2文件架构 182404110.2.3文件内容 182394610.2.4文件修订与发放 182772510.3持续改进与审核认证 18473210.3.1持续改进 183026510.3.2审核认证 19795910.3.3持续改进与审核认证的关系 192545410.3.4审核认证流程 19第1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述1.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核心。食品安全涉及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保障食品安全,可以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公共健康风险,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的信心,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1.2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质量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预防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加工过程设计、设备选型、原料采购、工艺优化等手段,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2)全过程控制: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保证食品安全。(3)标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4)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手段,不断优化质量控制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5)责任明确: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度。1.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关系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食品安全是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是食品安全实现的手段。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不含有有害物质,不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而质量控制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食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从而保障食品安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需求,也促使企业不断优化质量控制措施,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相辅相成,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第2章食品生产设施与环境卫生管理2.1生产设施的设计与布局生产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合理的布局有利于提高食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下是对食品生产设施设计与布局的关键要求:2.1.1合理规划生产流程生产设施的设计应遵循生产流程的合理性,保证原料、半成品、成品及废弃物等物流顺畅,避免交叉污染。生产区域应明确划分,包括原料处理、加工、包装、储存等区域。2.1.2设施布局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生产设施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产流程单向流动,避免逆流和交叉流动;(2)清洁区域与污染区域分离,防止污染扩散;(3)高风险生产区域与低风险生产区域分离,降低安全风险;(4)设置合理的物流通道,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人员、设备等顺畅流动。2.1.3设施设备选型与安装设施设备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2)适应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要求;(3)易于清洁、维护和消毒;(4)安装位置合理,便于操作和维护。2.2环境卫生管理要点环境卫生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环境卫生管理的关键要点:2.2.1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管理要求,保证环境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2.2.2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生产场所、设备、设施等进行清洁,保证无尘、无积水、无油污等污染源。2.2.3控制有害生物采取措施防治害虫、老鼠等有害生物,防止其侵入生产场所。2.2.4空气质量管理保证生产场所空气质量符合要求,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空气污染。2.2.5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2.3清洁与消毒操作规范清洁与消毒是防止食品污染的关键措施,以下是清洁与消毒操作规范:2.3.1清洁操作规范(1)明确清洁对象,包括设备、设施、工具等;(2)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和清洗方法,保证清洁效果;(3)清洁过程中,避免污染食品和交叉污染;(4)定期检查清洁效果,保证清洁工作落实到位。2.3.2消毒操作规范(1)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2)消毒过程中,保证消毒剂浓度、温度、时间等符合要求;(3)消毒后的设备、设施、工具等应进行无菌处理,防止再次污染;(4)定期监测消毒效果,保证消毒工作有效进行。遵循以上规范,有助于提高食品生产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第3章原料采购与验收管理3.1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为保证食品生产质量,选择合适的原料供应商。以下内容阐述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要点。3.1.1选择原料供应商(1)审查资质:供应商需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2)评估质量:考察供应商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体系、产品合格率等,保证原料质量稳定。(3)生产能力: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规模、产能、库存情况,保证其能够按时供货。(4)信誉评价:调查供应商的信誉度、行业口碑,选择信誉良好、合作愉快的供应商。(5)价格合理性:比较多家供应商的报价,结合原料质量、供应稳定性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3.1.2管理原料供应商(1)建立供应商档案:详细记录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合作情况等。(2)定期评估: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包括质量、交货、价格等方面。(3)动态管理:根据供应商的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优化供应链。(4)合同管理: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3.2原料验收标准及方法为保证原料质量,制定合理的验收标准和采用科学的方法。3.2.1验收标准(1)国家标准: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制定原料验收标准。(2)企业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原料验收标准。(3)供应商标准:结合供应商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原料验收标准。3.2.2验收方法(1)外观检验:检查原料的色泽、气味、形状等,判断其是否符合验收标准。(2)理化检验:对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如水分、蛋白质、脂肪等。(3)微生物检验:对原料进行微生物检测,保证其安全卫生。(4)其他检验:根据原料特性,采用相应的检验方法,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3.3原料储存与保管原料的储存与保管对保证原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原料储存与保管的关键环节。3.3.1储存环境(1)温度:根据原料特性,选择适宜的储存温度。(2)湿度:控制储存环境的湿度,避免原料受潮、发霉。(3)通风:保持储存环境的通风良好,防止原料变质。(4)避光: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原料氧化。3.3.2储存设施(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设施,保证原料安全。(2)定期检查储存设施,发觉问题及时维修。3.3.3保管措施(1)分类存放:根据原料特性,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2)先进先出: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原料的新鲜度。(3)定期检查:定期对原料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记录管理:详细记录原料的储存、领用情况,便于追溯和质量管理。第4章食品加工过程质量控制4.1工艺流程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的优化是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关键。本节将从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等环节,阐述如何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4.1.1原料处理(1)严格筛选原料,保证原料符合国家标准及企业内控标准。(2)根据原料特性,制定合理的预处理工艺,如清洗、切割、浸泡等。(3)合理控制原料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防止原料在处理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4.1.2加工(1)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如炒、煮、烤等。(2)优化加工参数,如温度、时间、压力等,保证产品质量稳定。(3)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运行正常,防止交叉污染。4.1.3包装(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保证包装材料无毒、卫生。(2)采用先进的包装技术,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延长产品保质期。(3)加强包装过程的卫生管理,防止微生物污染。4.2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水平。4.2.1人员卫生管理(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卫生操作技能。(2)制定员工卫生操作规程,保证员工在操作过程中符合卫生要求。(3)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4.2.2设备卫生管理(1)制定设备清洗、消毒规程,保证设备在使用前、后均处于清洁状态。(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加强设备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保证卫生管理措施落实到位。4.2.3环境卫生管理(1)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生产场所进行清洁、消毒。(2)加强生产场所的通风、照明,提高生产环境质量。(3)严格控制生产场所的温湿度,防止微生物滋生。4.3关键控制点的设置与监控关键控制点(CCP)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节。以下内容将阐述关键控制点的设置与监控。4.3.1关键控制点的识别(1)分析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2)确定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显著影响的环节。(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识别关键控制点。4.3.2关键控制点的监控(1)制定关键控制点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参数和标准。(2)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操作参数符合规定要求。(3)建立关键控制点的记录制度,对监控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4)定期对关键控制点进行评估,调整监控措施,保证食品安全。第5章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5.1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与选用原则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特性,而在生产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少量物质。根据其功能,食品添加剂可分为以下几类:着色剂、调味剂、防腐剂、乳化剂、稳定剂、营养强化剂等。在选用食品添加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严禁使用未经批准或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2)安全性:选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控制使用量,保证食品安全。(3)功能性:根据食品的生产工艺和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食品添加剂。(4)经济性: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选用成本合理的食品添加剂。(5)环保性:选用对环境友好的食品添加剂,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5.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为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保障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遵循以下规范:(1)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用量使用。(2)根据食品的生产工艺、配方和需求,合理确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不得超量使用。(3)食品添加剂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4)食品添加剂应存放在专用仓库内,由专人负责管理,防止误用或滥用。(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应真实、完整、准确,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5.3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为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合规使用,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2)定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供应商的管理,保证采购的食品添加剂来源合法、质量可靠。(4)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5)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相关资料,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6)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信息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企业透明度。第6章食品包装与储存管理6.1包装材料的选择与验收食品包装材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验收需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本节主要阐述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及验收流程。6.1.1选择原则(1)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包装材料应满足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要求。(2)安全性: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味、无污染,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3)适用性:根据食品的特性和包装要求,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4)环保性:优先选择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材料。6.1.2验收流程(1)对包装材料供应商进行审核,保证其具备相应资质。(2)对包装材料进行验收,检查外观、尺寸、物理功能等是否符合要求。(3)对包装材料进行抽检,检测其卫生功能、化学成分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6.2包装过程质量控制包装过程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需对包装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6.2.1包装设备管理(1)保证包装设备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2)对包装设备进行校验,保证其运行稳定、功能可靠。6.2.2包装操作规范(1)制定包装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要求。(2)培训包装操作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3)严格执行包装操作规程,保证包装质量。6.2.3质量监控(1)设立质量监控点,对包装过程进行实时监控。(2)定期对包装产品进行抽检,保证包装质量符合要求。6.3食品储存条件与期限管理食品储存条件与期限对食品安全,本节主要介绍食品储存条件和期限的管理要点。6.3.1储存条件(1)根据食品特性,合理设置储存温度、湿度等参数。(2)保持储存环境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3)对储存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储存条件稳定。6.3.2期限管理(1)根据食品种类和包装材料,制定合理的储存期限。(2)加强库存管理,遵循先进先出原则。(3)定期对储存食品进行抽检,及时处理过期或变质食品。通过以上措施,保证食品包装与储存环节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第7章食品运输与销售管理7.1运输工具与设备要求食品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与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本节主要阐述运输工具与设备的基本要求。7.1.1运输工具(1)运输工具应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避免对食品造成污染。(2)运输工具应根据食品的特性进行合理选型,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运输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7.1.2运输设备(1)运输设备应具备防潮、防震、保温等功能,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2)运输设备应便于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污染。(3)运输设备应根据食品的种类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如冷藏、冷冻设备等。7.2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需对运输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7.2.1运输前准备(1)检查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卫生状况,保证符合要求。(2)根据食品的特性和运输距离,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时间。(3)对运输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7.2.2运输过程监控(1)实时监控运输工具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保证食品在适宜的环境中运输。(2)对运输过程中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查,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保证运输过程中食品不受挤压、碰撞等外力影响,保证食品品质。7.2.3运输后处理(1)运输结束后,对运输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洗、消毒,防止细菌传播。(2)对运输过程中的监控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后续运输提供参考。7.3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销售环节是食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关,食品安全管理。7.3.1销售场所管理(1)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2)销售场所应合理布局,避免食品交叉污染。(3)销售场所内的食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便于消费者识别。7.3.2销售过程管理(1)销售人员应具备食品安全知识,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购买建议。(2)销售过程中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保证食品新鲜度。(3)销售过程中发觉食品变质、损坏等情况,应及时下架处理。7.3.3销售后服务(1)建立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反馈的问题。(2)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3)加强与上游供应链的沟通协作,共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8.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8.1.1危害识别危害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收集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2)分析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3)确定危害因素的重要性和优先级。8.1.2危害评价危害评价是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主要包括:(1)确定危害因素的概率和浓度。(2)评估危害因素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风险。(3)比较不同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确定优先控制对象。8.1.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根据危害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包括:(1)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2)优化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3)加强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检验与验收。(4)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8.2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收集、分析、传递食品安全信息,提前发觉食品安全隐患,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本节主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8.2.1预警系统构建预警系统构建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预警目标,包括食品种类、危害因素等。(2)收集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如监测数据、报告等。(3)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预警阈值等。(4)选择合适的预警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8.2.2预警系统运行预警系统运行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数据收集与处理:定期收集食品安全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存储。(2)风险监测与识别:利用预警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监测,发觉异常情况。(3)预警信息发布: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指导食品安全风险防控。(4)预警效果评估:定期评估预警系统的有效性,调整预警指标和模型。8.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是根据风险评估和预警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8.3.1原料控制策略(1)加强原料种植、养殖环节的管理,保证原料安全。(2)建立严格的原料验收制度,对原料进行检验、检疫。(3)采用快速检测技术,提高原料验收效率。8.3.2生产过程控制策略(1)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危害因素的产生。(2)加强生产环境卫生管理,防止交叉污染。(3)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提高员工食品安全意识。8.3.3成品控制策略(1)建立成品检验制度,保证产品质量。(2)加强产品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管理。(3)实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高产品召回效率。8.3.4应急处理策略(1)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2)建立应急处理队伍,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第9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9.1食品安全事件分类与报告食品安全事件是指因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导致的可能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威胁的各类事件。为有效应对和处理此类事件,首先需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报告。9.1.1食品安全事件分类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可将食品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微生物污染事件: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化学污染事件: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3)物理污染事件:如玻璃、金属等异物混入食品。(4)包装破损或变质事件:如食品包装破损导致变质、污染等。(5)虚假标注事件:如食品标签虚假标注成分、生产日期等。9.1.2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企业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报告:(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2)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3)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4)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及时报告事件进展。9.2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9.2.1微生物污染事件(1)立即暂停生产、销售疑似污染的产品。(2)对生产环境、设备进行彻底消毒,查找污染源并进行整改。(3)对已售出的产品进行召回,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9.2.2化学污染事件(1)暂停使用疑似污染的原辅材料。(2)对生产环节进行排查,保证不再使用受污染的原辅材料。(3)对已售出的产品进行召回,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9.2.3物理污染事件(1)立即暂停生产、销售疑似污染的产品。(2)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证不再出现类似问题。(3)对已售出的产品进行召回,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9.2.4包装破损或变质事件(1)立即暂停销售疑似破损或变质的产品。(2)对破损或变质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3)对已售出的产品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