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目录01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甲、乙生长均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2.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I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III型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3.橘小实蝇成体长约10毫米,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可危害柑橘、柚子、芒果等250余种果实。研究人员在不同果园中设置捕虫瓶,比较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各类果树混合栽培,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性别比例C.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D.9月26日前后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是防治橘小实蝇的最佳时机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4.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B.a-d时间段内,c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C.c-d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5.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6.猞猁对雪兔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几乎都生活在寒冷的针叶林中,雪兔种群的数量决定着猞猁的生存状态,猞猁种群的数量会跟随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为某一段时间雪兔和猞狂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不利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动C.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制约,不受非生物因素影响D.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7.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密封和通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两组的培养液等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Ⅰ表示密封条件,装置Ⅱ表示通氧条件B.前12小时,两装置中的酵母菌都进行J形增长C.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D.0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升高8.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108个/mLB.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9.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李明同学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并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采用血细包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而影响结果B.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108个·mL-1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0.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D.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11.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西藏黑颈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据统计,来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超过6400只。这些鹤群是由许多小家庭集群组成、它们早上9时~10时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19时~20时再返回栖息地。近年来、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来此越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喀则地区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调查黑颈鹤数量时,可在天亮之前到黑颈鹤的栖息地进行逐个计数统计C.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均约为6400只D.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12.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一、单选题1.为保障公共饮用水的安全,工作人员常用如图所示“滤膜法”对饮用水进行检测。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之一,国家标准为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3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培养基上长出的所有大肠杆菌属于一个种群B.滤膜法检测1L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要进行多次抽样检测C.用滤膜法检测被动物粪便严重污染的水体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偏小D.滤膜转移到培养基之后,滤膜上的大肠杆菌数量呈“J”形增长2.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同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秦岭地区某大型鸟类的种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小于n1时,该生物濒临灭绝B.通常情况下,若种群密度大于n1,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C.在种群密度由n2增至n3的过程中,种内竞争将逐渐减小D.种群密度在n3前后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3.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研究者预测了驼鹿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驼鹿鹿角可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驼鹿在保护区内的生态位相对稳定,仅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驼鹿的种群密度和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D.驼鹿种群数量在20~80万头范围内时,随种群数量增加,驼鹿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升高4.安徽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活在大别山区。为探究安徽麝与安徽小麂、野猪等的关系,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地区三者出现的相对频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适宜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安徽麝进行调查B.三者的生态位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异C.凌晨3:00左右,安徽麝与野猪的竞争最激烈D.建立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安徽麝的环境容纳量5.如图甲、乙表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B.前4年鼠的年龄组成对应图乙中的BC.第8年时鼠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图乙中的AD.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6.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臭草,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原产于中美洲,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紫茎泽兰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破坏性很大,造成巨大损失。图Ⅰ表示某被紫茎泽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甲~己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图Ⅱ表示对该草原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准确表示该生态系统碳的流动关系,图Ⅰ中缺少3个箭头B.对该草原进行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图Ⅱ中a点之前,紫茎泽兰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D.若图Ⅱ中a喷洒农药,e引入天敌,则a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7.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t=Nt+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8.人们将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引入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A、B小岛,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B.随着驯鹿种群数量增加,小岛面积对种群的作用强度减弱C.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导致的D.A岛和B岛上驯鹿种群的K值分别是6000只和2000只9.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1)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C.F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K值D.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mL加入90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包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包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包占20%,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二、多选题11.原产于北美温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有“植物杀手”之称。为研究SC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入侵的SC二倍体(R2)、四倍体(R4)和六倍体(R6)的耐寒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将各类型的SC分别与当地常见植物混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于R2,耐寒性相对较弱的R4和R6种群密度却较高可能是由于南方温度较高B.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C.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内竞争D.将SC引入我国,提升了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12.朱鹮是鹮科鸟类,是一种古老且现今为数不多的物种。2021年是朱鹮重新被发现和保护40周年,全球野生朱鹮数量已从7只发展到7000只,40年间朱鹮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朱鹮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呈现“J”形增长B.根据朱鹮数量变化可推测朱鹮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2000年前朱鹮数量近乎灭绝的原因为其适应环境能力较差D.朱鹮的数量虽呈现增长趋势,但其遗传多样性仍然较低13.植物甲具有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繁殖率低等特点。某研究小组调查某森林中甲的数量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N₁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₁+₁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表示Nt=Nt+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在调查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时,只能选用样方法B.若种群数量一直小于X点,则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种群可能会灭绝C.该种群的数量没有稳定在S点,从O点到S点种群数量不断增加D.若该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S点会沿虚线向右上方移动1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逐渐加强15.沙打旺是一种优质的牧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黄河故道等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种植沙打旺可减少风沙危害、保护果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研究人员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期间(第1~8年)沙打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B.建立沙打旺种群数量的曲线变化的过程运用了建构模型法C.阳光、温度、水分是影响沙打旺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三、非选择题16.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和培养环境中培养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为(不考虑代谢产物的影响),图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为。(2)图中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原因是两曲线表示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t1时a曲线种群数量接近K/2,;而b曲线种群数量大于K/2,;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3)利用血细包计数板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某同学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上层溶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①有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两处错误,正确操作分别是、。②若进行正确步骤观察到计数室(规格为25×16)的四边及中间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若想要只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可以用染液处理技术室内的酵母菌。1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包数目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培养温度A10mL0mL0.1mL18℃B10mL0mL0.1mL10℃C10mL0mL0.1mL5℃D0mL10mL0.1mL18℃

(1)该实验探究的是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该实验对自变量的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2)图中缺少表中组(填“A”“B”“C”或“D”)对应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图。图a、b、c中能代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曲线c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高于曲线a和b的原因是。(3)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样液。利用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时,观察到5个中格80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个。一、单选题1.(2024·湖南·高考真题)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2.(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3.(2023·辽宁·高考真题)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4.(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二、多选题5.(2024·山东·高考真题)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6.(2023·山东·高考真题)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回答下列问题:(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和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9.(2024·湖北·高考真题)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填序号)。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其原理是。(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10.(2024·吉林·高考真题)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目录01模拟基础练【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甲、乙生长均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答案】B【分析】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常见的两种J”型“S“形,在理想条件下呈“J“形增长,在资源环境条件有限的条件呈“S“形增长。K值即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种群数量,环境条件改变,K值随之改变。【详解】ABD、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D错误;C、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C错误。故选B。2.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I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III型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答案】B【分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推测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且生物的死亡无规律,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推测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且生物种群大小较稳定,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2.由题图可知,存活曲线I型的幼体存活率高,说明属于K对策生物;存活曲线Ⅲ型的幼体存活率低,说明属于r对策生物。【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A正确;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Ⅲ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I型,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稳定,D错误。故选B。3.橘小实蝇成体长约10毫米,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可危害柑橘、柚子、芒果等250余种果实。研究人员在不同果园中设置捕虫瓶,比较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各类果树混合栽培,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性别比例C.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D.9月26日前后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是防治橘小实蝇的最佳时机【答案】A【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由图可知,柑橘与柚子混合种植时,诱捕到的橘小实蝇数量多,即各类水果混合栽培时,橘小实蝇种群密度大,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A正确;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并不能直接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B错误;C、由图可知,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后期诱捕到的橘小实蝇数量在减少,说明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后期会减少,C错误;D、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应越早越好,应在K/2之前防治,D错误。故选A。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4.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B.a-d时间段内,c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C.c-d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答案】B【分析】图示是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详解】A、b~c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因此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B、a-d时间段内,c点之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鲤鱼种群的数量继续减少,说明d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B错误;C、c-d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鲤鱼种群的数量继续减少,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图中a点和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但两点的出生率不一定相同,死亡率也不一定相同,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B。5.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答案】A【分析】“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S”形增长为自然条件下的实际增长情况,由于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题图分析,λ=当年种群数量/前-年种群数量,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多。【详解】A、0~t1时,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t1~t2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故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B、图中显示,t1时,λ=1,该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其增长速率为0,B错误;C、t3时,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D、由图可知,t3之后,λ值围绕1.5上下波动,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多,D错误。故选A。6.猞猁对雪兔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几乎都生活在寒冷的针叶林中,雪兔种群的数量决定着猞猁的生存状态,猞猁种群的数量会跟随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为某一段时间雪兔和猞狂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不利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动C.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制约,不受非生物因素影响D.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答案】B【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雪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猞猁的数量变动与雪兔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表现为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雪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猞猁的数量变动与雪兔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表现为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A正确;BD、由于存在食物链草→雪兔→猞猁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所以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减少,两者相互制约使二者数量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动,这种数量变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B正确、D错误;C、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除受生物因素制约,还会受到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非生物因素影响,C错误。故选B。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7.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密封和通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两组的培养液等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Ⅰ表示密封条件,装置Ⅱ表示通氧条件B.前12小时,两装置中的酵母菌都进行J形增长C.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D.0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答案】B【分析】将酵母菌置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故曲线Ⅰ为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Ⅱ为无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故曲线Ⅰ为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Ⅱ为无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B、“J”型增长是空间、资源充足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前12小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长不属于“J”形,B错误;C、可以采用定时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C正确;D、0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故选B。8.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108个/mLB.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答案】B【分析】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包数/ml=(100小格内酵母细包个数/100)×400×稀释倍数×104。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详解】A、图1培养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0,共包括16个小格,稀释倍数为100,故酵母菌的数量约为20÷16×400×104×100=5×108个/mL,A正确;B、台盼蓝可将死细包染成蓝色,而活细包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B正确;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D、据图2可知,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D错误。故选B。9.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李明同学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并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采用血细包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而影响结果B.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108个·mL-1【答案】A【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包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包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包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包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包的总数目。【详解】A、为了使计数的结果更准确,在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而影响结果,A正确;B、利用血细包计数板进行计数,在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B正确;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这样可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C正确;D、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亡的酵母菌染色,活的酵母菌无色,结合图示可知,一个中格中含有9个酵母菌,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9×16÷(0.1×10-3)×102=1.44×108个·mL-1,D错误。故选A。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0.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D.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答案】A【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生物因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和捕食等)。【详解】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说明距离越近,抑制作用越显著,A正确;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说明水旱轮作可以抑制病虫害,B正确;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说明幼苗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弱,C正确;D、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说明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强,D错误。故选A。11.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西藏黑颈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据统计,来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超过6400只。这些鹤群是由许多小家庭集群组成、它们早上9时~10时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19时~20时再返回栖息地。近年来、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来此越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喀则地区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调查黑颈鹤数量时,可在天亮之前到黑颈鹤的栖息地进行逐个计数统计C.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均约为6400只D.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B【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由题意可知,日喀则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影响该地区黑颈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B、为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在黑颈鹤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之前对其进行统计,因黑颈鹤个体较大,数量有限,可采用逐个计数统计,B正确;C、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不同季节食物等条件不同,容纳黑颈鹤数量也不同,C错误;D、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12.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种间关系以及种群增长的分析。分析该图,按照各种生物加入的时间顺序,不难得出A为枯草杆菌,B为双小核草履虫,C为大草履虫。a-b过程,大草履虫数量增加,枯草杆菌数量下降;b-c过程,枯草杆菌数量先增后减,大草履虫数量先减后增;c点以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枯草杆菌数量增加,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缓慢增长。【详解】A、分析图可知,按照各种生物加入的时间顺序,不难得出A为枯草杆菌,B为双小核草履虫,C为大草履虫。加入大草履虫后,枯草杆菌数量减少,当枯草杆菌减少到峰值后,大草履虫增加至峰值,c点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枯草杆菌数量增加,说明两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B、由图可知,A为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情况,B为双小核草履数量变化情况,C为大草履虫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C、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分析可知两者存在资源的竞争,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则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会有所减少,对资源的竞争减少,因此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C正确;D、烧杯中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不会趋向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一、单选题1.为保障公共饮用水的安全,工作人员常用如图所示“滤膜法”对饮用水进行检测。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之一,国家标准为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3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培养基上长出的所有大肠杆菌属于一个种群B.滤膜法检测1L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要进行多次抽样检测C.用滤膜法检测被动物粪便严重污染的水体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偏小D.滤膜转移到培养基之后,滤膜上的大肠杆菌数量呈“J”形增长【答案】A【分析】细菌的数目可以通过滤膜法来测定。将已知体积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黑色,根据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微生物接种时,为了避免其它杂菌的污染,接种过程要进行无菌操作。灼烧灭菌常适用于接种环、接种针;干热灭菌常适用于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常适用于无菌水、培养基。【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图中所示培养基上长出的所有大肠杆菌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B、滤膜法检测1L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要进行多次抽样检测,求平均值,B正确;C、用滤膜法检测被动物粪便严重污染的水体,由于大肠杆菌的数量过多,从而使一个或多个细菌长到一起,进而导致大肠杆菌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偏小,C正确;D、受空间、营养物质等的限制,滤膜转移到培养基之后,滤膜上的大肠杆菌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故选A。2.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同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秦岭地区某大型鸟类的种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小于n1时,该生物濒临灭绝B.通常情况下,若种群密度大于n1,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C.在种群密度由n2增至n3的过程中,种内竞争将逐渐减小D.种群密度在n3前后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答案】B【分析】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种群数量会随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种群数量的增大或减小会改变种群个体间的生存竞争,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详解】A、种群密度小于n1时,其死亡率将随着种群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出生率则减小,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该生物容易灭绝,A正确;BD、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大于n1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维持在n3(环境容纳量)前后,即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过程中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BD错误;C、当种群密度大于n2后,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剧,C错误。故选B。3.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研究者预测了驼鹿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驼鹿鹿角可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驼鹿在保护区内的生态位相对稳定,仅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驼鹿的种群密度和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D.驼鹿种群数量在20~80万头范围内时,随种群数量增加,驼鹿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升高【答案】A【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驼鹿鹿角可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是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C、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应该包括植物、动物等所有生物,而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只针对一些较大动物,C错误;D、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在种群数量为20~80万头时随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故选A。4.安徽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活在大别山区。为探究安徽麝与安徽小麂、野猪等的关系,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地区三者出现的相对频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适宜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安徽麝进行调查B.三者的生态位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异C.凌晨3:00左右,安徽麝与野猪的竞争最激烈D.建立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安徽麝的环境容纳量【答案】B【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相对于标记重捕法,红外线相机拍摄调查不伤害动物,对安徽麝的生活干扰较小,故适宜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安徽麝进行调查,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据图可知,三者生态位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异,B正确;C、据图可知,安徽麝和野猪在凌晨3:00左右出现的频率均较低,说明此时两者的竞争不激烈,C错误;D、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建立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安徽麝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5.如图甲、乙表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B.前4年鼠的年龄组成对应图乙中的BC.第8年时鼠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图乙中的AD.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图乙中A中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为增长型;B中各年龄期的比例相当,为稳定型,C中老年个体较多,幼年的个体少,为衰退型。【详解】A、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在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B、图甲中,前4年,λ等于1,所以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应图乙中的B,B正确;C、图甲显示,第4~10年间,λ小于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因此,第8年时鼠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图乙中的C,即为衰退型,C错误;D、在16~20年,λ大于1,所以这段时间内鼠的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加的,即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D错误。故选B。6.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臭草,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原产于中美洲,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紫茎泽兰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破坏性很大,造成巨大损失。图Ⅰ表示某被紫茎泽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甲~己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图Ⅱ表示对该草原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准确表示该生态系统碳的流动关系,图Ⅰ中缺少3个箭头B.对该草原进行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图Ⅱ中a点之前,紫茎泽兰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D.若图Ⅱ中a喷洒农药,e引入天敌,则a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答案】A【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详解】A、由于各生物都会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乙→甲、丙→甲和己→甲,A正确;B、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种植的植物更能适应当地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C、在a点之前,由于缺少天敌和食物充足,曲线大致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正确;D、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等关系,使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D错误。故选A。7.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t=Nt+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答案】B【分析】Nt+1/Nt的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详解】A、一般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A正确;B、AB段,,表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C段,,表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CD段,初始阶段,随后转变为,表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不符合“S”形曲线的特征,C错误;D、从D点之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是,然后转变为,表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可能没有达到稳定状态,没有达到K值,D错误。故选B。8.人们将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引入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A、B小岛,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B.随着驯鹿种群数量增加,小岛面积对种群的作用强度减弱C.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导致的D.A岛和B岛上驯鹿种群的K值分别是6000只和2000只【答案】B【分析】1、在理想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则大致呈“J”形;2、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驯鹿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出现骤减,并未呈现典型的“S”形增长,A正确;B、随着驯鹿种群数量增加,小岛面积对种群的作用强度实际上是增强的,因为资源有限,竞争加剧,B错误;C、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导致的,因为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食物资源有限,C正确;D、K值是环境容纳量,图中并未明确标出A岛和B岛的K值,不能确定分别是6000只和2000只,D错误。故选B。9.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1)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C.F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K值D.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B【分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由于直线p表示Nt+1=Nt,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直线P以上的曲线部分表示种群数量增长,在直线P以下的曲线部分表示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而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物,A正确;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不含A点)Nt+1/Nt的值大于1,数量增加;在B~C段Nt+1/Nt的值开始大于1、过直线后小于1,种群数量先增后减,B错误;C、F点时Nt+1=Nt,乙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能达到K值,C正确;D、A点时,Nt+1=Nt,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B。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液,取10mL加入90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细包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包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色的细包占20%,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A.4.48×108 B.2.24×108 C.1.02×108 D.0.7×108【答案】A【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包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血细包计数板,每个大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共有400个小方格。由题意“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包总数为56”可知,每个小格内的平均酵母菌数为56÷80=0.7个,则计数室中的细包数为400×0.7=280个。死细包的细包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深色,被台盼蓝着色的细包占20%,说明活菌数占80%,因此活菌数为280×0.8=224个,又因为观察之前取10mL酵母菌培养液加入90mL无菌水中,相当于稀释10倍,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进行等体积混合,这相当于将培养液进行了二等分,因此混合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活菌数相当于224×2=448个,每个计数室的体积为0.1mm3,经换算可以得到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约为448÷0.1×1000×10×10=4.48×108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多选题11.原产于北美温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有“植物杀手”之称。为研究SC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入侵的SC二倍体(R2)、四倍体(R4)和六倍体(R6)的耐寒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将各类型的SC分别与当地常见植物混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于R2,耐寒性相对较弱的R4和R6种群密度却较高可能是由于南方温度较高B.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C.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内竞争D.将SC引入我国,提升了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答案】AB【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据图1分析可知,造成生物入侵的主要是R4和R6类型,繁殖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详解】A、从图2可以看出,R2半数细包破裂的温度较低,由此可知其耐寒性较好,但南方气温高,从图1可看出,R2在该环境中处于劣势,耐寒性相对较弱的R4和R6种群密度却较高,A正确;B、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后R2的种群密度在降低,R4和R6在上升,因此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B正确;C、种间竞争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间竞争,C错误;D、SC为入侵生物,可能导致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往下降,D错误。故选AB。12.朱鹮是鹮科鸟类,是一种古老且现今为数不多的物种。2021年是朱鹮重新被发现和保护40周年,全球野生朱鹮数量已从7只发展到7000只,40年间朱鹮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朱鹮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呈现“J”形增长B.根据朱鹮数量变化可推测朱鹮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2000年前朱鹮数量近乎灭绝的原因为其适应环境能力较差D.朱鹮的数量虽呈现增长趋势,但其遗传多样性仍然较低【答案】BD【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题图中朱鹮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是在的持续保护作用下形成的,不是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自然资源和空间等限制,朱鹮种群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呈现“J”形增长,A正确;B、由于朱鹮种群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可推测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2000年前朱鹮数量近乎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如栖息地破坏、人为猎杀等,C错误;D、朱鹮的最初数量只有7只,后来繁殖的个体均为这7只的后代,所以其遗传多样性较低,D错误。故选BD。13.植物甲具有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繁殖率低等特点。某研究小组调查某森林中甲的数量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N₁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₁+₁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表示Nt=Nt+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在调查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时,只能选用样方法B.若种群数量一直小于X点,则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种群可能会灭绝C.该种群的数量没有稳定在S点,从O点到S点种群数量不断增加D.若该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S点会沿虚线向右上方移动【答案】ACD【分析】分析题意,甲、乙曲线上的点在直线上方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在直线上时,种群数量不变;在直线下方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在调查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时,通常采用样方法,植物甲具有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等特点,由于该植物可以扩散,还可采用其他方法,A正确;B、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Nt+1=Nt,若种群数量一直小于X点,则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种群可能会灭绝,B正确;C、据图可知,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Nt+1=Nt,从O点到X点,曲线在直线直线下方,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D、S点是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该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S点会沿虚线向下方移动,D错误。故选ACD。1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逐渐加强【答案】BCD【分析】1、“J”型(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种群数量达到E点(K值)会出现波动,下降甚至消亡,A正确;B、在C点处,种群数量达到K/2,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正确;C、J型(形)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形)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C正确;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D错误。故选BCD。15.沙打旺是一种优质的牧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黄河故道等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种植沙打旺可减少风沙危害、保护果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研究人员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期间(第1~8年)沙打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B.建立沙打旺种群数量的曲线变化的过程运用了建构模型法C.阳光、温度、水分是影响沙打旺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答案】ABD【分析】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1,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λ<1,种群的数量是减少的,λ=1,种群的数量是不变的。【详解】A、调查期间(第1~8年)λ大于1,沙打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A正确;B、建立沙打旺种群数量的曲线变化的过程运用了数学模型,B正确;C、阳光、温度、水分是影响沙打旺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题干信息可知,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沙打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ABD。三、非选择题16.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和培养环境中培养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为(不考虑代谢产物的影响),图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为。(2)图中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原因是两曲线表示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t1时a曲线种群数量接近K/2,;而b曲线种群数量大于K/2,;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3)利用血细包计数板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某同学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上层溶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①有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两处错误,正确操作分别是、。②若进行正确步骤观察到计数室(规格为25×16)的四边及中间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若想要只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可以用染液处理技术室内的酵母菌。【答案】(1)先上升后下降b批次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2)大于增长速率较大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小于(3)将酵母菌溶液振荡后再吸取溶液进行计数先盖上盖破片,再滴加酵母菌溶液2.2×108台盼蓝【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详解】(1)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形,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由图示可知,b批次先到达K值,故图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是b批次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2)依据图示中a、b两条曲线的斜率可知,t1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大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从数量角度分析,原因为两曲线表示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t2时a曲线种群数量接近K/2,增长速率较大,而b曲线种群数量大于K/2,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在该时刻,种内竞争强度的大小与其数量相关,种群数量越大,竞争越激烈,所以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3)①该同学在实验的操作中,有两点错误,一是酵母菌溶液没有震荡均匀再吸取计数,而是直接吸取上层溶液,这样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低,应该将酵母菌溶液振荡后再吸取溶液进行计数;二是盖玻片的放置顺序错误,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