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材料二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C.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D.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3)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neverwasastoryofmorewoe/ThanthisofJulietandher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4)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为“enter”(意为“进入”)。两者的翻译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3)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摘编自《战国策•秦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已见。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译文:②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译文:(5)张仪与司马错的主张听来都有道理,实则高下有别。两人的主张优劣何在?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2)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国君“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即“”和“”。(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3)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持己见。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六国灭亡“”的论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六、语言文字运用1(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味,对微山湖上的人家,不仅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品格,也代表着湖中的丰富物产。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渔民吃苦耐劳,泼辣敢闯,头脑活络,像苇茬子那样不畏严寒,①,努力穿透初春冰封的土地,很快便迎风招展了。同时,湖上的人家有着强烈的宗亲意识,像湖味一样难以被时代改变。同一姓氏,只要祖上来自微山某地,一般都能论上辈分,说话、办事都按一家人对待,②也从辈分中来。哪怕花甲老者,见了辈分高的年轻同宗,也要尊称长辈。秩序是宗亲社会的天然特征,常年离散在大湖上的人们,特别强调这一特征,对乡土观念可谓③。远在千里之外的宗族,即便有的已与故乡分离了多半个世纪,微山人的家谱里也不会疏漏了他们。这种分长幼、重秩序的亲情文化,体现了儒家文化最看重的礼的要义。这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无关江湖之远。(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无关江湖之远,而是起到维系亲情、寻找祖籍的作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七、语言文字运用II(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因而只能面对。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但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①?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正处于回不了乡、进不了城的尴尬境地,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②。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年轻人的累赘。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培训、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③。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B.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必然C.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总会下降、寿命必然延长D.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八、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活中,常有人说要有无畏的精神。上述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材料二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C.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D.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3)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neverwasastoryofmorewoe/ThanthisofJulietandher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C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4)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为“enter”(意为“进入”)。两者的翻译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分析比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了解朱生豪译本的特点及诗句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对文本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文中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解答】(1)A.正确。B.举了文中莎士比亚诗剧的翻译来强调“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但是并未提及先后,“首先”表述错误。C.原文并没有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对应。D.原文并未说这是他的优点,而只是说是特色。故选A。(2)A.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能以“具体”和“抽象”简单论之。故选A。(3)A.选项改自曹禺的译本,原译本是“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B.选项为梁实秋的译本。C.正确。D.选项为方平的译本。另三位翻译家的翻译虽然都在尾字押韵,但表述更为直接,着重形译。此题设置不辨翻译水平的高下,而辨翻译风格的不同。故选C。(4)由“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可知,材料一首先介绍文学翻译的概念,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由“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及“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可知,接着提出翻译要考虑从形象、情感、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由“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可知,材料一最后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并举中英文的翻译实例来说明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5)由“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可知,许渊冲的翻译保留了拟人的修辞,遵从了“意美”,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可知,宇文所安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在表达上更忠实于原文。由“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可知,产生差异是因为二人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迥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可知,二人秉持的翻译原则不同。答案:(1)A(2)A(3)C(4)①首先介绍文学翻译的概念,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②接着分而论之,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式,提出翻译要考虑从形象、情感、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达成目标;③然后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并举中英文的翻译实例来说明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5)①侧重点:许渊冲的翻译保留了拟人的修辞,遵从了“意美”,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宇文所安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在表达上更忠实于原文。②原因:二人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迥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二人秉持的翻译原则不同。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3)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整理把握文意,根据核心句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叙事的作用。明确插叙作用结合文本作答。【解答】(1)A.“提醒当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故选:A。(2)B.“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错误,从后文“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可看出,吉喜老而未衰,身体虽已千瘦,但仍有着坚韧的内在生命力。故选:B。(3)从“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看出泪鱼和吉喜住在逝川旁,“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可以看出泪鱼总是流出眼泪;而吉喜面对着逝川发出的声音,也是泪流满面,满心喜欢的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从被打捞上来的泪鱼得到人们安慰后就不哭了,和“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这些都是“泪鱼”和吉喜的相通之处。(4)文中一共插入了四处吉喜的往昔。第一处是在文中第四段,“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写出了吉喜美丽的外貌,年轻的面容,与后文“驼背的老渔”形成对比,突显现在的衰老。第二处在第十、十二段,“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写出了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美好,与现在的孤单形成对比,也呈现了她生命的美好。答案:(1)A(2)B(3)①生活:泪鱼生活在逝川中,从上游游到下游。正如吉喜住在逝川旁,从年轻至衰老,逝川见证了她的一生。②悲伤:泪鱼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命途多舛,她怀抱着婚恋遗憾,孤独终老。③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4)①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突显现在的衰老。②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③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④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摘编自《战国策•秦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已见。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译文: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②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译文: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或:称王自然成功了)。(5)张仪与司马错的主张听来都有道理,实则高下有别。两人的主张优劣何在?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结合上下文可知,“九鼎”与“宝器”是同位语,二者不可分开,由此可以排除A、D;“此王业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C。故选:B。(2)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表述错误。应为“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山南水北为阳。故选:A。(3)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表述错误。文中并未说明派谁人出战。“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错,原文“轻诸侯”意为“秦国更加轻视天下诸侯”。故选:D。(4)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判断句;“顾”,反而,却;“去”,距、距离。译文: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②“王”,称王;“博”,动词,广施;“备”,具备、齐备。译文: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或:称王自然成功了)。(5)张仪的主张:①结合“挟持天子,与魏、楚始盟而后背叛”可知,张仪的这个主张是不符合当时的道义的;②根据“使诸侯协力对付秦国,事难成而树敌众”可知,采纳张仪的主张根本无利可图。司马错的主张: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可知,司马错的主张于秦国以及秦国百姓都是有好处的;②根据原文相关语句“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如果第一条是于秦国内而言那么这一条则是于当时诸侯国之间而言,可以说是得名的好机会。综上所述,张仪的主张之劣体现的是“名利两失”,而司马错的主张之优体现在“名利双收”。答案:(1)B(2)A(3)D(4)①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②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或:称王自然成功了)。(5)张仪的主张之劣——名利两失:①有违道义;②无利可图。司马错的主张之优——名利双收:①得蜀之物力以强秦富民,谓之得利。②平蜀之乱政以安民,谓之获名。参考译文: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士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人,蜀国就已经屈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侯,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2)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A.“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故选A。(2)《鹧鸪天》中,“骚人可煞无情思”是词人嗔怪屈原“无情思”,即没有眼光,竟然遗漏了桂花。紧接着“何事当年不见收”,词人由花到人,借着为桂花鸣不平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和对桂花的喜爱之意。《山花子》中,“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无情”二字表明词人对桂花的嗔怪,即“熏透愁人千里梦”,“熏”字表达出桂花香味的浓郁;结合注释②可知,“愁人”表现出词人南渡后的忧愁。答案:(1)A(2)《鹧鸪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译文:《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摊破浣溪沙》: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赏析:《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摊破浣溪沙》: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该词写作特点上片侧重正面描写桂花质地之美,从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现出贵而不俗、月朗风清的神韵,重在精神气质;下片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受。上下合璧,借花抒情,便成了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调。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国君“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即“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3)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持己见。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使六国各爱其人”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书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重点字:度)(3)弊在赂秦使六国各爱其人(重点字:弊)六、语言文字运用1(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味,对微山湖上的人家,不仅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品格,也代表着湖中的丰富物产。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渔民吃苦耐劳,泼辣敢闯,头脑活络,像苇茬子那样不畏严寒,①,努力穿透初春冰封的土地,很快便迎风招展了。同时,湖上的人家有着强烈的宗亲意识,像湖味一样难以被时代改变。同一姓氏,只要祖上来自微山某地,一般都能论上辈分,说话、办事都按一家人对待,②也从辈分中来。哪怕花甲老者,见了辈分高的年轻同宗,也要尊称长辈。秩序是宗亲社会的天然特征,常年离散在大湖上的人们,特别强调这一特征,对乡土观念可谓③。远在千里之外的宗族,即便有的已与故乡分离了多半个世纪,微山人的家谱里也不会疏漏了他们。这种分长幼、重秩序的亲情文化,体现了儒家文化最看重的礼的要义。这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无关江湖之远。(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无关江湖之远,而是起到维系亲情、寻找祖籍的作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分析作答。【解答】(1)①语境写苇茬子“不畏严寒”“努力穿透初春冰封的土地”,展现出顽强的品格,可填“坚韧不拔”。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②由“哪怕花甲老者,见了辈分高的年轻同宗,也要尊称长辈”可知体现的是“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